本文目录一览:
如今,坐落在雨花路东侧、大报恩寺博物馆南面一个小土坡上的三藏殿遗址处,重新修建的建初寺第一期工程,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已经竣工完成。重建的建初寺规模虽不大,但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建初寺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的第二座佛寺(第一座为洛阳的白马寺),也是江南第一寺。
康僧会与建初寺
东吴赤乌十年(247年),在东吴的国都建业(今南京)城南,孙权为西域康居国(地处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一位名叫“会”的僧人,建起了当时中国的第二座、也是整个江南的第一座佛寺——建初寺。故建初寺又有“江南第一寺”之称。
康僧会虽祖籍康居国,但其世居天竺(今印度),因其父经商而迁居交趾(今越南)。康僧会十余岁时,父母双亡,康僧会为父母服完孝后旋即出家。
据《高僧传·卷一·康僧会》记载,康僧会“为人弘雅有识量,笃至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247年),初达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据传,当时建业人见到相貌与服饰均不同寻常的康僧会时,十分好奇。
吴大帝孙权闻听此事,召见康僧会,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答:“自佛祖涅槃到如今,已过千年,然而佛祖遗骨舍利,应众生机缘,无数次地现身,福佑芸芸众生。”孙权不信,说:“如果你能请得舍利,我就为你建造寺塔。”
于是,康僧会选择一间洁斋静室,把铜瓶放在几案上,烧香礼请。到了第二十一天的半夜,瓶中忽现舍利。次日,天刚蒙蒙亮,康僧会便匆匆进宫,将舍利进呈吴大帝,举朝上下聚集观赏,只见五色光焰浮现在铜瓶之上,形成一朵巨大的莲花,照耀宫殿。孙权手执铜瓶,将舍利倒入铜盘,铜盘立刻被穿透。将舍利放在铁砧上,用锤击打,结果锤砧俱陷而舍利无损。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供奉康僧会请得的舍利。
康僧会还曾在建初寺翻译《六度集经》,并注《安般守意》、《法镜经》等经。
东吴后主、孙权之孙孙皓即位后,大毁佛寺时只留下了这座寺庙,号“天子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月,康僧会“遘疾而终”。“至晋成咸和中(327-329年),苏峻作乱,焚建塔。”
敦煌壁画中绘有建初寺
关于康僧会在建业(今南京)传教的故事,还被绘制在千里之外的敦煌壁画中。
在敦煌开凿于唐初的323窟北壁上半部,自西向东共绘有五组画图,壁画内容多为佛教史和历史人物事迹。其中第五组壁画的内容,便是三国东吴时康僧会为吴王祈获舍利的故事。
此幅“康僧会建业传法图”,画幅呈竖长方形,画面质朴,人物造型形象生动,色彩简洁并透着古色古香。
画面正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枚舍利以及其散发出的四射光芒。以此为中心,画面的左上方,为康僧会正泛舟在前往建业的路上; 而画面的右上方反映的是秦淮河旁兴建的建初寺已初具规模;在画面中部舍利放射出的光芒前,康僧会正向孙权介绍并敬献舍利; 画面的左下方是几座精致的佛塔; 右下方则是孙皓正虔诚地双手合十跪拜康僧会。整个故事都安排在山川纵横、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
建初寺始建地点众说纷纭
建初寺始建的时间已基本被史学家们确认是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但建寺时的地址,却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建于今中华门和雨花台之间的长干里(即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其主要依据是南宋张敦颐所撰的《六朝事迹编类·卷十一·寺院门·建初寺》 中,有“旧传在城南二百余步”之说。
还有补充证据,明万历年间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载:“在都城外南城地,离聚宝门一里许,即古长干里。吴赤乌间康僧会致舍利,吴大帝神其事,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实江南塔寺之始。”
另一种说法是说建初寺建于小长干、花盝岗或曰凤凰台旁。其依据为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修篡的《景定建康志》:“吴大帝赤乌四年(原文如此),为西竺康僧会建,寺名建初。晋、宋有凤凰翔聚此山,因建凤凰台于寺恻。宋更名曰祗园,齐更名曰白塔。唐初,复名建初。”
还有一种说法是位于今中华路和长乐路相交处的东面一带。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宋《景定建康志·卷十六·疆域志二·镇市》中:“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以及北宋版《通典》载:“淮水北(今内秦淮河北)有大市,自余小市十余所。”还有唐人许嵩的《建康实录·卷五·中宗元皇帝》 等有关史料的记载,从而说明建初寺在今内秦淮河北。
然而,不论是哪种说法,建初寺在金陵城南是毋庸置疑的。
建初寺今供有玄奘顶骨舍利
如今,重建的建初寺位于三藏殿遗址。天王殿的正中间山门上方匾额上的“建初寺”三个大字,系由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亲笔所题。大雄宝殿内还有古代三藏殿的四个石柱础。
三藏殿曾是高僧研习佛法之处,也是瘗埋玄奘顶骨的三藏塔遗址所在。1942年11月23日,侵华日军高森部队在三藏殿后面、供奉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的白塔遗址的地宫内,将唐玄奘的顶骨舍利挖出并盗回日本。后经日本银行家平沼弥太郎在琦玉县建三藏塔,将部分玄奘顶骨舍利供奉其中。
2016年8月,建初寺住持大初法师访问日本,日本友人平沼庸生(平沼弥太郎曾孙)提出愿意将其珍藏的玄奘法师部分顶骨舍利,送归出土地供奉。
于是,建初寺与平沼庸生先生多次联系后,将分供的二块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迎回国并供奉于建初寺。
来源:王成璞
八三(建初八年癸未)——六歲
▲詔諸儒從賈逵受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尙書、毛詩。范書三章帝紀:『八年十二月甲午東巡狩;戊申車駕還宮。詔曰:「五經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羣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毅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議焉』。
范書六六賈逵傅:『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受古文尙書於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逵悉傳父業,弱冠能誦左氏傳及五經本文。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雖為古學,兼通五家穀梁之說。自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間事。身長八尺二寸,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性愷悌,多智思;俶儻有大節。尤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秘書。應對左右。肅宗立,(76)降意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宮白虎觀、南宫雲臺;帝善逵說,使出左氏傳大義長於二傳者。逵乃條奏三十事。帝嘉之,賜布五百疋,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纸經傳各一通。………遷逵為衛士令。八年(83)乃詔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遂行於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永元三年(91)左中郎將。八年(96)復為侍中,領騎都尉;内備幃幄,兼領秘書近署,甚見信用。……永元十三年(101)卒,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又作詩、頌、誅、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然不修小節,當世以此頗議焉。故不至大官』
▲鄭衆卒:范書六六鄭興傳:『鄭衆字仲師,「河南開封人,興子」。年十二,從父受左氏春秋,精力於學,明三统曆;作春秋難記條例;兼通易,知名於世。建武中皇太子辟不就。永平初(58)辟司空府,以明經、給事中、再遷越騎司馬;復留事中。八年(65)持節使匈奴。後擊車師,至敦煌,拜為中郎將,使護西域。遷武威太守,謹修邊備,虜不敢犯。遷左馮翊,政有名迹。建初六年(81)代鄧彪為大司農。是時肅宗議復鹽鐵官,衆諫以為不可。在位以淸正稱。其後受詔作春秋,删十九篇。八年(83)卒官』。按衆東漠經學大師,世稱先鄭;稱鄭玄為後鄭。
八四(章帝元和元年甲申)——七歲
▲荀淑生(84-149):范九二荀淑傳稱:『淑字季和,穎川穎陰人。少有高行,博學而不好章句,多為俗儒所非;而州里稱其知人。安帝時(107-125)徵拜郎中,後再遷當塗長。去職還鄉里。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宗師之。梁太后臨朝(144),舉賢良方正,對策譏刺貴倖,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頃之,棄官歸。閑居養志;產業毎增,輒以赡宗族知友。建和三年卒(149),年六十七』
▲八月章帝東巡狩至沛,使祠桓譚冢。范書五八桓譚傳稱:『譚字君山,沛國相人,父成帝時為太樂分。譚以父任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徧習五經,皆詁訓大意,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揚雄辨析疑異。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熹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哀(前6-1)平(公1-5)間,位不過郎。著書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號曰新論。上書獻之;世祖善焉。初徵待詔,上書言事失旨,不用。後拜議郎、給事中;時(光武)帝好圖讖,譚因上疏論時政所宜,極言圖讖之非經。帝大怒,將下斬之。乃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又『元和中肅宗行東巡,將至沛;使使者洞桓譚冢。鄉里以為榮』。范青三章帝紀:『元和元年(84)八月乙未幸沛,祠獻王陵』。按九月幸章陵,十月幸江陵,十一月還宮。傳言元和中者,當是元年八月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