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说,乡愁是故乡天边漂浮的白云,剪不去,理还乱……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 夜 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乡 思
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7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晴耕雨读
廉艳芳
郑板桥曾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中国人的小院情结,从古至今,似乎从未变改,反而越来越浓郁。前些年,我们一家三口居住在多层建筑的楼房里,虽然也算宽敞,只是作为从黄土地走出的孩子,总觉得四四方方的钢混结构不接地气,少了很多乐趣。日日辛苦爬楼之余平添了许多惆怅。于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我们终于觅得了一处复式带小院的房子。虽然已有些年月,但是在看到她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弦蓦地被拨动了,脱口而出:这才是我心心念念的家!先生开玩笑说:“那以前住的不是家吗?”“以前住的那叫房子!”我笑怼回去。
置办下来,装修的时候,我特意私人订制了小院门口的对联,上联:数卷诗书消永昼;下联:一窗昏晓伴流年;横批为“晴耕雨读”,是我的微信昵称,更是我梦想中的生活。
内心里总感到,人只有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有了着落。居小院,高卧闲窗,绿阴清昼,天地寥廓。 植一院花香,翻一本闲书,品一壶清茶。每每闲暇,都在小院,看繁花满树,听莺啼燕啭,日日悠然,不负韶华。
想念老家的小院,红砖青瓦,雨落成花,或清越激昂,或淅沥滴答。下雨的时候,适合读闲书,竹窗下枕书高卧,清凉在口,尘俗在心。飘雪的时节,看白雪穿庭而过,与家人围炉闲坐,思远方游子,观灯火可亲,举杯邀月,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自古以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树,是家舍的象征,是游子的魂牵梦萦。那年游江南乌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千金,便在庭院里栽下一棵香樟树,从此树便陪着小女儿一起长大。待嫁之时,树亦长成。家人便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绫罗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父母爱女之心历历可见。我家亦有女,只是北方气候干冷,不适宜香樟生长。小小的院落里只有一棵苹果树,一棵柿子树。春日到来满树繁花;夏日炎炎绿叶成茵;秋风渐起硕果累累;冬雪飘扬飞絮作花。一院之中,是四时的风景,是人间的烟火气。院子里的树,是心灵的归宿,是“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生动,是“春日游,杏花插满头”的浪漫,是“落叶添薪仰古槐”的体贴,是游子一生剪不断的牵绊……
在春天,小院廊下,汲泉烹茶。与爱人一起晴天耕作,雨天读书,这才是想要的生活。
作者简介:廉艳芳,沾化区第一中学英语教师,沾化区作家协会会员。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母亲不但给予我们生命,还给予我们“生命的教育”,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亘古不变,“妈妈”这个词,永远触动心弦。今天,就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感受那熟悉的温暖和爱。
依依萱草 生长在北堂的台阶之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起送给母亲的花,如今我们更多会想到康乃馨。而在我国古代,萱草才是真正的“母亲花”。有学者认为,在孟郊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中,“草”指的就是萱草。
萱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就有萱草的意象。《卫风·伯兮》中写道,“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及至隋唐,萱草在文学作品中代指慈母的现象愈发普遍。孟郊在另一首诗《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在古代,“北堂”多为母亲的住所。在北堂种植萱草,减轻母亲思念远行游子之苦。
唐代诗人牟融有诗《送徐浩》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直接以萱代母。宋代家铉翁在《萱草篇》中也写道,“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庶以悦亲意,岂特怜芬芳。使君有慈母,星发寿且康……”明代画家徐渭则在萱草画上题诗“问之花鸟何为者,独喜萱花到白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为母亲祝寿。
悠悠纸船 在母爱的海洋向前航行
“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在这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家冰心用“坚强”“无尽”“不附带任何条件”等辞藻来来形容母爱,“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同时,她也希望读完这封信的小读者,“快快跑去找你的母亲”,与母同回味那些小时候的故事。
在冰心的眼里,母爱可以荡涤、抚慰一切对社会、对生活的失望和烦闷,让人找到心灵上的慰藉。“有了母爱,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
冰心的文学创作,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母亲的歌颂是永恒的主题,也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她的作品中懂得了爱祖国、爱母亲、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当她坐在船上向大洋彼岸航行时,便以“叠纸船”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寄托自己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道道车辙 是母亲走过的焦灼的路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仅20余岁的史铁生,因病致使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常看着大雁、听着音乐便会无来由地摔东西。他的母亲当时已经病重,却仍隐瞒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她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费尽苦心,让自己的儿子调整心情,“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史铁生就总是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在他的眼里,“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他的作品第一次获奖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光阴流逝。史铁生也渐渐地懂得了母亲的话,“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