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阮翁仲(阮翁仲的故事)

时间:2023-10-13 10:53:16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大将,为什么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为仪卫

唐代帝王们除了要按照宫城的样子,在自己的归息之地,修建一定规模的陵园之外,他们还把百官拥立的威仪和气势再现出来,陵墓列石制度因此而产生。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南朝、唐、宋、明、清帝陵的神道两旁,各具情态的石翁仲(石刻的文武官员),始终寂然地保守着一个王朝的气势和旧梦。

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大将,姓阮,身高一丈三尺(合今2.39米),忠勇憨厚、力大无比。秦始皇东征六国时,西面狄夷不断滋事侵犯。为了保持西北军事平稳,秦始皇令阮翁仲将兵把守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阮翁仲果然守土有责,不辱使命,多次击退外族侵犯,一时间,名声鹊起,保持了北方安定。翁仲死后,秦始皇用铜铸造了一尊翁仲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作为纪念。后来,匈奴人来咸阳朝拜秦国,远远地看见翁仲铜像,还以为阮翁仲活着,都悄然转身离去。此后,帝王们纷纷效仿,慢慢成为习惯。随着金属用途的扩大,阮翁仲的造像逐渐变为用石头雕刻。后来,人们把铜人像、石人像称为翁仲。作为卫士,翁仲逐渐被列置在帝王陵墓上。

到了唐高祖李渊入葬献陵的时候,用翁仲仪卫皇陵,已经成了大唐帝王丧葬的基本形式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农历五月,李渊患上风疾。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过多麻烦后人。在弥留之际,李渊下了一道诏书:“陵园制度,务从简约”。而到底怎么样简约,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月后,风疾就淹没了李渊的性命。

当时的治丧班子是相当庞大的,这个班子不光安排皇帝后事的整个细节,应当还细致地推敲过皇陵的规划,比如怎么修建献陵?地面都要有哪些建筑?他们反复斟酌过这些问题。后来,献陵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和形制,修建在长安城北四十公里处的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徐木原上。当年农历十一月的庚寅日,一队猎猎幡旗把大唐国葬的队伍引向渭北高原上的献陵。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用黄土堆积起来的覆斗型陵墓,长方形的陵园夯筑了规整的城垣,四面开着神门。

献陵神门之外列置了一对石虎,司马道两边列置了一对华表(石望柱)、一对石犀牛和几对翁仲。这些翁仲都圆雕而成,高达两米以上。李世民希望司马道两边的翁仲,能像先前那样忠心侍君。就这样,唐帝陵忝列翁仲的葬式,以习惯的方式在献陵确立下来。

大体帝王的心思如出一辙,往后各朝代的帝陵都沿袭了这个习惯。

这些翁仲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翁仲持笏肃立、温文尔雅,虔敬中透着睿智;武官翁仲,拄剑恭立、威严肃穆,森然里藏着忠勇,它们大都身材魁梧、宽袍大袖、注视前方,唐代的雕刻艺术家们还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庄重森然,有的虔敬谨慎,有的神清气爽。

翁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一个朝代的性格风骨连为一体。815年,柳宗元在人生失意之时,与朋友刘梦得分别之时,曾经慨叹:“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近人郭伯谐也留下了:“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帝陵翁仲的命运,似乎比皇陵本体要好一些。五代温韬盗掘渭北唐陵的时候,实在对陵园地面的石刻不屑一顾。那时候,他没有办法弄走一尊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翁仲,就是有办法弄走这些前朝故物,他实在不知道这些庞然大物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好处。

唐陵翁仲直接见证过皇陵遭到的匪祸,而自己终无大恙。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唐陵石刻一直没有引起盗墓者的兴趣。只是,1959年,陕西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由献陵拉走一只石虎(身长2.5米、高1.7米、胸宽0.85米,重约20吨)。1960年,又拉走了一只走姿石犀牛(身长3.3米、高2.1米、宽1.2米,重约30吨)。

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大将,为什么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为仪卫

唐代帝王们除了要按照宫城的样子,在自己的归息之地,修建一定规模的陵园之外,他们还把百官拥立的威仪和气势再现出来,陵墓列石制度因此而产生。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南朝、唐、宋、明、清帝陵的神道两旁,各具情态的石翁仲(石刻的文武官员),始终寂然地保守着一个王朝的气势和旧梦。

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大将,姓阮,身高一丈三尺(合今2.39米),忠勇憨厚、力大无比。秦始皇东征六国时,西面狄夷不断滋事侵犯。为了保持西北军事平稳,秦始皇令阮翁仲将兵把守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阮翁仲果然守土有责,不辱使命,多次击退外族侵犯,一时间,名声鹊起,保持了北方安定。翁仲死后,秦始皇用铜铸造了一尊翁仲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作为纪念。后来,匈奴人来咸阳朝拜秦国,远远地看见翁仲铜像,还以为阮翁仲活着,都悄然转身离去。此后,帝王们纷纷效仿,慢慢成为习惯。随着金属用途的扩大,阮翁仲的造像逐渐变为用石头雕刻。后来,人们把铜人像、石人像称为翁仲。作为卫士,翁仲逐渐被列置在帝王陵墓上。

到了唐高祖李渊入葬献陵的时候,用翁仲仪卫皇陵,已经成了大唐帝王丧葬的基本形式之一。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农历五月,李渊患上风疾。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不想过多麻烦后人。在弥留之际,李渊下了一道诏书:“陵园制度,务从简约”。而到底怎么样简约,没有人能够知道。一个月后,风疾就淹没了李渊的性命。

当时的治丧班子是相当庞大的,这个班子不光安排皇帝后事的整个细节,应当还细致地推敲过皇陵的规划,比如怎么修建献陵?地面都要有哪些建筑?他们反复斟酌过这些问题。后来,献陵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和形制,修建在长安城北四十公里处的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徐木原上。当年农历十一月的庚寅日,一队猎猎幡旗把大唐国葬的队伍引向渭北高原上的献陵。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用黄土堆积起来的覆斗型陵墓,长方形的陵园夯筑了规整的城垣,四面开着神门。

献陵神门之外列置了一对石虎,司马道两边列置了一对华表(石望柱)、一对石犀牛和几对翁仲。这些翁仲都圆雕而成,高达两米以上。李世民希望司马道两边的翁仲,能像先前那样忠心侍君。就这样,唐帝陵忝列翁仲的葬式,以习惯的方式在献陵确立下来。

大体帝王的心思如出一辙,往后各朝代的帝陵都沿袭了这个习惯。

这些翁仲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翁仲持笏肃立、温文尔雅,虔敬中透着睿智;武官翁仲,拄剑恭立、威严肃穆,森然里藏着忠勇,它们大都身材魁梧、宽袍大袖、注视前方,唐代的雕刻艺术家们还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庄重森然,有的虔敬谨慎,有的神清气爽。

翁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一个朝代的性格风骨连为一体。815年,柳宗元在人生失意之时,与朋友刘梦得分别之时,曾经慨叹:“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近人郭伯谐也留下了:“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帝陵翁仲的命运,似乎比皇陵本体要好一些。五代温韬盗掘渭北唐陵的时候,实在对陵园地面的石刻不屑一顾。那时候,他没有办法弄走一尊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翁仲,就是有办法弄走这些前朝故物,他实在不知道这些庞然大物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好处。

唐陵翁仲直接见证过皇陵遭到的匪祸,而自己终无大恙。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唐陵石刻一直没有引起盗墓者的兴趣。只是,1959年,陕西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由献陵拉走一只石虎(身长2.5米、高1.7米、胸宽0.85米,重约20吨)。1960年,又拉走了一只走姿石犀牛(身长3.3米、高2.1米、宽1.2米,重约30吨)。

秦朝时,真的出现过身高达15米的巨人吗?

世界上一直流传着关于巨人的传说,中国也有这种传说,中国古书中所说的“长狄”就是巨人;《尚书大传续补遗》说长狄国人身高达五丈多,《春秋纬考异邮》则说长狄国君兄弟三人身高均在百尺以上。 在古代史料里,还有秦朝出现过巨人的记载。

《汉书·五行志》记载: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甘肃省临洮一带突然出现了十二个巨人。这些巨人身高15米,脚长2米,他们都穿着狄人的服装。

身高15米,脚长2米的巨人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什么陆地动物的骨骼可以支持如此巨大的体量。

中国古代文人在记载或描述事物时,有夸张附会的习惯。但正如任何神话和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也不能因为夸张描写就完全否定其描写的对象,这段记载至少表明,秦始皇时代,在临洮出现过一些身材非常魁梧的人。

仿佛为是这段记载提供佐证,2009年,在秦始皇陵的第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个身高达2.5米的巨型陶甬。

中国古代的塑像艺术一般最求神似,外形和比例则并不真实,大多是夸张变形的,比如霍去病墓的石像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然而秦代陶塑艺术是写实的,秦人做甬像时,在做到神似的同时还竭力追求外形逼真。秦兵马俑一般是按照真人的模样以1:1的比例塑造的,人与马的比例和造型与真实的兵马完全一样,以至于有西方人认为秦兵马俑艺术就是古希腊传来的雕塑艺术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像

基于秦人的这种力求真实的塑像艺术风格,这个巨型陶俑也不会是凭空杜撰的,在当时一定有其原形。有专家分析后认为,这个巨型甬的原形就是秦始皇手下的巨人将领阮翁仲。

阮翁仲据说是秦南海郡人,《明一统志》卷十九记载:“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邪?’遂入学究书史。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至,有见之者犹以为生”。就是说阮翁仲身高三米,气质端庄英勇,不同于常人。他年少时做过县吏,后来遭到上级督察官的鞭笞,于是他感叹道:‘做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于是就去读书研究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阮翁仲去守临洮,震慑匈奴。秦始皇认为他是个祥瑞。阮翁仲死后,秦始皇为他做了个铜像,放置在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来了,看到这个铜像,以为阮翁仲还活着。

记载中说他身高三米,应该是有所夸张的,根据秦人塑像写实的风格,出土陶俑2.5米的高度应该与阮翁仲的真实身高比较接近。这个身高虽然很惊人,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当代的穆铁柱、喜顺、姚明的身高都与这个高度接近。

除了中国史料外,越南的史书对阮翁仲也有记载,不过他在越南史书中被称为李翁仲。《岭南摭怪》、《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书都提到了他;《粤甸幽灵集》称他是交趾慈廉县瑞睿社人,本是安阳王的部将,后入仕秦国。在李翁仲家乡建有祭祀他的祠堂。后世的越南人将李翁仲尊为福神,称其为英烈威猛辅信大王。

中越史书对这个人的记载虽有出入,但从《粤甸幽灵集》明确说他入仕秦国来看,阮翁仲与李翁仲应该是同一个人,双方史书都记载了这个人,说明他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非虚构的形象。但是翁仲应该不是他的真实名字,而是针对其身材特点的绰号或代称。

所谓的翁仲,原是匈奴用于祭天的神像,由于这种神像造型十分高大威严,就被秦人引入,用作镇邪和宫殿的装饰物,后来又被放置在陵墓前,相当于现在的石狮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中描述了翁仲的模样,他说:“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见翁仲的体量巨大,而阮翁仲因为身材高大,看上去就像翁仲石像一样,人们就用翁仲来称呼他,犹如现在称呼一个人为“王大锤”、“李铁塔”一样,而真名却渐渐被遗忘了。

秦统一天下后,因为担心原来的诸侯国反叛,就没收了他们的金属兵器集中销毁,使他们无法重新武装,以此解除他们对秦王朝的威胁。

秦始皇并没有把销毁兵器得到的金属闲置,而是将其按翁仲的模样铸成了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放置在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二十六年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水经注·河水》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并说每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俗称“翁仲”。

秦始皇这么做,一方面说明他非常喜欢高大威猛的形象,同时反映了他对阮翁仲这个巨人的怀念,希望时时能看到他的形象。兵马俑中出土的巨人陶俑,应该也是秦始皇这种心态下的产物,他希望死后仍由阮翁仲守卫他的陵墓。

秦是个尚武的朝代,秦始皇用武力征服各诸侯国,最依仗的就是军队。而在冷兵器时代,形体高大的兵将,既是实际战斗力,也能对敌人产生心理上的威慑。不仅中国如此,西方那些强势帝王也特别喜爱高大的军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大帝曾选用身材魁梧的士兵组建巨人掷弹兵团,也称波茨坦兵团。兵团里有一位挪威人约瑟夫·埃里克森,其身高达2.68米,比2.5米的阮翁仲更高。

为了搜罗巨人,威廉二世派人从欧洲各地绑架身材伟岸的巨人,当时的欧洲,从北海到地中海地区身材特别伟岸的男性几乎都有可能遭到绑架,连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放过,常常被抓来与这些巨人配对,繁衍下一代巨人。

拿破仑时代的老近卫军是皇帝亲自掌控的精锐。拿破仑要求老近卫军步兵身高必须达到1.78米以上,骑兵身高则要求达到1.73米以上,相对于19世纪初期法国人的平均身高,这是非常高的标准。在整个老近卫军的历史中,只有一名身高不够的步兵被破格征召,他来自于拿破仑本人的特别批准。当这些士兵戴上高耸的熊皮帽后,就显得更加高大威猛。当他们出现在战场上,端着雪亮的刺刀,排着整齐的队形,以坚定的步伐向前推进时,对敌人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慑,对友军的士气则是一种鼓舞。

秦始皇如此钟爱巨人,所以当年他也可能组建过普鲁士波茨坦军团或法国老近卫军这种由大个子组成的军阵,其中不乏像阮翁仲这样特别高大的人。他让阮翁仲守,临洮,而同一时期那里又出现了十二个巨人,也许这正是秦始皇所组建的巨人军团的成员。随着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深入,可能还会发现巨型陶俑,但并不能因此认为秦时存在过巨人族群,秦军中的巨人只是人为选拔的结果,就像如今篮球队里高个子集中一样。

秦始皇金人十二谜团一:其形象到底是山东人?越南人?还是佛教徒

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在一统天下之后,他做了这样的一项惊人的举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但长久以来,笼罩在这“十二金人”之上的四个谜团却不知所解,唯有只有全面了解了“十二金人”的由来、形制、作用、下落等相关问题后,才能拨开这层历史的疑云。

实际上关于神秘金人的由来,学界至少会存在三种不同说法:

1.金人为长狄说

这个观点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汉书·五行志》之中,其后史书、文章在提及十二金人时,莫不以此为注!

“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授其祸。是岁,始皇初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通俗解释为: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时候,有十二个巨人身长五丈,有着六尺的鞋子,而且穿着外族人的衣服出现在临洮(位于甘肃,秦长城起点)据说这是上天对于秦始皇的告诫,警告他如果恣意妄为残酷暴虐,必定会遭祸乱报应。

但是在第二年,秦国非但没有发生灾难,反而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于是秦始皇便认为那十二个巨人乃天兆祥瑞,便命令销毁天下兵器,并将其浇筑为十二个铜人以纪念之。

也即是说,这十二金人乃是因临洮大人的出现而铸造,是天兆祥瑞的纪念品,以彰显其并吞六国之功!那么,来自临洮的大人,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呢?我们从《国语·鲁语》以及《谷梁传》中找到了其原型:

“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根据今人考证,防风氏及其后裔长狄也就是传说中的“大人”,而防风氏长狄据今人考证,为山东土著居民,而且考古资料也显示,大汶口文化中的人骨显然要比其他地区更为高大,但是也绝非传说中的高达数丈!

2.金人为翁仲说

这个观点最初见于古籍《淮南子》之中,注曰“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像之,翁仲君何是也”。

这是第一次将秦始皇所铸造的金人称呼为“翁仲”的例子,在其后则有魏明帝同样称其中两个铜人为“翁仲”!那么,翁仲到底是谁?

奇怪的是直到明代,在一些典籍中均出现了一个关于越南人“阮(李)翁仲”的记载:

“秦阮翁仲,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西县吏,为都邮所笞......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震匈奴,秦以为瑞。遂筑铜为其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至,有见之者,尤以为生”——《统一明志》

阮翁仲是安南人(越南人),高大威猛且力大无穷,秦始皇令阮翁仲兵守临洮,威震匈奴。阮翁仲死后,高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朝拜,远远看到该铜像,还以为是阮翁仲复生!

既然阮翁仲是越南人,那就看看越南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这个人,然而还真的有!李翁仲的确是越南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不但在正史《大越史记全书》(15世纪吴氏士连补修)中有载,而且笔记小说《粤甸幽灵》(最早越南汉文小说,成书14世纪)中也有记载:

“庚辰,三十七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并六国,称皇帝。时我交趾慈廉人李翁仲,身长二丈二尺......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始皇以为异,筑铜为像,置咸阳司马门,腹中容数十人,潜摇动之,匈奴以为生校尉,不敢犯”

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李翁仲的传说在明以前不见于典籍之中,反而盛行于越南地区?

3.金人为佛教徒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有很多种说法,相较于东汉明帝遇见天神,秦始皇时期的似乎更早一些。据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引朱士行《经录》云: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

也就是说,在始皇帝时,有以释利防为首的十八名佛教徒,带着经书来度化,而始皇帝不听从而且将其囚禁了起来,后来夜里有丈六金刚破狱,将几人解救了出来,于是秦始皇惊讶恐怖,俯首称谢!

所以,有人便认为这十二金人便是秦始皇为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人铸造的,但是却为何只铸造十二金人,也是难以解释的。

综合以上的情况来看,十二金人的传说中第一种是较为可信的。十二长狄出现于临洮的传闻传至秦始皇耳中之后,他认为这应该是上古传说中长狄来降的“祥兆”,而且秦朝尚六,十二为六之倍数,更加坚定了其所认为的祥兆。

于是便铸造了身着夷狄之服的铜人于宫门处,象征着其统一之功威震海内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