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是中国姓氏,符(fú)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符,本义信也。古代称为符信,是出入关门的凭证,也是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兵将的凭证。最早的符乃是虎形,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兵符就是虎形的。唐初改为鲤鱼形,武则天登基后则改为龟形。符最早为竹制,以后有金制、铜制、玉制多种,但不管用什么质制,都是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因此,引申有符合之义。进而形成一种有权力的官职。符氏族应是世袭此官职的家族,符人以符为氏族原始图腾和族徽,最终出现符姓。
姓氏源流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其后人便以符为姓。符姓部分发祥之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后岗村一带,村里现存符世祠堂、族谱、及族谱碑文。公雅的子孙,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部分得姓始祖公雅。符姓追根溯源,是远古黄帝的后裔。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据《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残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打败商朝建立周王朝。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在鲁国传位三十多代,至鲁顷公。顷公的孙子公雅任秦国的符玺令,他的子孙便以祖之官名符为姓。因此说符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后代。故符氏后人奉公雅为符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符氏出自姬姓。
符和玺是古代很重要的东西:符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于令箭;而玺是大印一类的东西。春秋时期,秦 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就是专门管理兵玺印的。鲁顷公的孙子公雅曾在秦 国担任符玺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琅琊,后因金人入侵,南迁吴中。明太祖时迁徙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于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定居于盐之冈门。自此传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举家迁至钟庄丁港。再后来十七世祖华年公又迁移到高作王庄,这便是符氏积善堂这一宗支的由来。符姓入琼(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计有:元生、有辰、符诸、大本四人。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 宛邱县,于唐昭宗大顺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符有辰为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头村入琼。符诸为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 符敬宗支,广东 廉江族谱记载,敬宗祖居福建 莆田县, 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因犯法携妣李氏出逃,经今广东 南雄珠玑巷,改落籍今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后迁今广东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孙宝昌(即符宝),宝公生六子即琼、衡、清、须、博、斌,形成今博 白、茂名、吴川、廉江、海南文昌及会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后裔约7万人:迁落籍概况:大公符琼,号如山,迁籍高州府茂名县仙石岭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号如龙,迁籍广西博白县沙河市独竹茅塘、蛇角堡两村;三公符清,号如 水,迁籍高州府吴川县塘榄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须,号如进,迁籍石城县山车,幻鼎村;五公符博,号如乐,迁籍琼南会同、文昌两 县;六公符斌,号如由,迁籍雷州府海康县和家村 。九六支,迁雷始祖九六公,大约于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 兴化府莆田县马冼(屎)街73号。符氏上海始迁祖,相传于200年前自上海县龙华镇迁至三林塘百曲,后再迁至南汇县龙王庙(今川沙花木乡)镇定居。现花木乡有符姓人,聚居于龙王庙镇中街和南街……符氏在历史上也是人材辈出,史载南唐赵州刺史符令谦政绩显著,被老百姓称做“良刺史”。北宋时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大破辽兵于嘉山、阳城,封魏王,加封太师,辽兵闻其名而丧胆,所以人称“卫符王”。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较多,当今国内人口约100多万,约占国内汉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国外符姓人口约30多万,约占国外华人的百分之一。综合符氏约140万人口是当今中国汉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间的姓氏。在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仅1000个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编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个姓氏,这些姓氏是中华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体例除了四言韵文便于诵记之外,排列先后的一个标志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其间。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个人数很多、影响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金人入侵,符氏南迁吴中。
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符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明清时期符氏已经开始向海外发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经发展分布到世界各地。当代国外符氏尤以东南亚分布最广。
在符氏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关键时期,约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壮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离也一部分为付氏。
符姓传承至今已经是第70多代,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为诸多少数民族,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国2000个县市中的约500个县市中,在中国约有300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就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东临沂),有约10个堂号(琅琊堂,义阳堂,苏南“积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宁波“显承堂”浙江“明远堂”,湖南长沙敦本堂”)。现存10多个符氏宗祠,今存家谱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谱》为最,38册,泱泱大作1800万字,为海内外符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符氏来源1、《元和姓纂》: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鲁倾公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广韵》:雅仕秦玺令,得氏,琅琊。宋代欧阳修《符氏族谱》,明代宋濂《符氏世谱记》,明代丘浚《世引堂记》,也基本上如上所说。以上文献说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玺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职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鲁倾公的孙子雅在秦国任符玺令,世人便称之为符氏,因而可见符氏得姓于战国末年,距今约2240年历史。“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木制成某种形态,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的人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吻合,以验真假。
2.、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为苻氏,从草不从竹,其孙苻坚登基称帝,淝水一战兵败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祸逐渐改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五代时,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经繁衍约10万人。
6、1952年国家强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为符氏改为付氏,历史上没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都曾被改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也因简写分离开一部分为付氏。
7、源于匈奴族。
按史籍《赵氏金石录 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 符姓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创建了汉(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
汉国(前赵国)从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的张茂亦遣使贡献。
到了(西元304年),前赵国末 王侯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
汉国(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鲜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时期,北魏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 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改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
9、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符氏的部分发源地,一说为雅为官的地方,陕西咸阳一带,另一说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东临沂,诸城一带,符雅的后人在琅琊、淮阳一带繁衍生息。西汉至隋唐时符氏在琅琊衍为望族,因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学者认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为符氏发源地。山东临沂在2004年成立了鲁琅琊符氏社,2006年马来西亚符氏总会向鲁琅琊符氏社捐款2.6万圆人民币,用于修缮和保护世界符氏文化遗址。
历史名人符兆纶,清代著名词人,字雪樵,号卓峰居士,江西宜黄人,有《梦梨云馆词钞》。《留梦草》等。同治年间,佐其乡人兴廉司马幕,来游台湾。兴廉任鹿港海防同知,政绩无考。惟画甚高雅,尤善山水长幅,得者珍如拱璧。曾作富春山水图册,符兆纶为题绝句。符确坚:广东(今海南省)文昌人。1927年加入中国。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调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历任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新四军直属总兵站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1946年后,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二十三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起,任第三十一军政治委员。1955 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符廷贵:1944年8月生,辽宁盘山人,1966年4月加入中国,1963年12月参加工作,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
笔划生成字根符号,字根符号构成文字,所以笔划涵义生成根符源义,笔划逻辑根符源义构成文字本原义。
《道德经》曰:道可道,道这个图形符号可以表示道这个文字的意思,这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可道,所以非常道。名可名,文字的名可以表示万物的名,文字“花”不是自然花,而是自然花的名称。万物的名是词名,万物的名称是词语,文字的名是字名,词义不是字义,词语的概念定义不是词义,笔划逻辑根符源义是文字本原义,字典释义属于词意。看到一个词就能联想到的词语是词义,能联想到的意思是词意。这不是通常所译的名可名,而是古代名学之名,所以非常名。
《说文解字•一》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笔画一道立于一,没有字名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文字造分天地,语言化生万物。舌灿莲花,话生万物在天成象。笔下生花,画生万物在地成形。
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万物之母给万物取名字,所以词语就是万物之母,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覌其眇,覌文字笔划逻辑根符源义就是观其眇,笔划是文字最小的单位。常有欲以覌其徼,观词语的性质名义与语法逻辑就是观其徼,循其道也。
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之先只有道与名,道之名,名之道,这与自然天地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思想天地之道这个文字与万物之名。《道德经》不是现代汉语白话文,而是先秦文言文,将文字理解为词语是南辕北辙,首先应该理解文字本义,其后才是文言之义。道这个文字与道这个词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字义不是词义,更不是词语的概念。
同谓之玄,同这个文字前三笔划与后三笔划相同,之三笔划与玄前三笔划相同,文字笔划逻辑玄之又玄,语法逻辑玄之又玄,脑壳那根弦旋之又旋就是玄之又玄,玄读旋xuán,越玄越多是谓众,越来越玄是谓妙,所以玄出众妙之門实为文字笔划逻辑根符源义之妙門,妙言妙语的逻辑門,邏輯思維一陰一陽之谓道,继之者谓善,成之者谓性的思想道義之門。
字义不是词义,文字的本质是图形符号,笔画图形依类象形是谓图文,笔划根符依类象形是谓符文,其后形声相益成文字,所以笔划逻辑根符源义乃文字本原义。《说文解字》分14门520类,运用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六种方法说解篆文字义,识读方法并不是文字分类的依据。凡某之属从某某就是依类象形成之文的字根符号图文类型,1万篆文乃其后形声相益成之字。
笔画【人】一撇一捺的涵义就是一阴一阳。人类的生命逻辑与邏輯思維继一陰一陽之辩证逻辑关系是谓善,成之者谓性,所以人性本善,并非性格善、性情善,而是性质善、性能善。
笔画【一】表示阴阳合一,比如“太一”可以理解为太侌太昜合为太一。篆文笔画【∪】笔划起于西北乾位,表示左阳右阴,阴阳合一。篆文笔画【∩】笔划反,表示左阴右阳,阴阳合一。开口向左,笔划起于西北乾位,表示上阳下阴,阴阳合一。开口向右,笔划起于东北坤位,表示上阴下阳,阴阳合一。
笔画【凵】读若“坎”,象桶,表示统,统属关系。笔画【冂】表示类,类属关系。笔画【彐】笔划一造分阴阳,上阳下阴,表示隶属关系。笔画【匚】表示区外关系。笔画【口】不是文字【口】,笔画【口】在左为部首表示“发声”,不一定是嘴巴发出声音,比如响可以是水流动的响声,吹可以是气流动的声音。《康熙字典》古文言文【口】读国,部首【囗】读围,这是一条线绕的线圈,不是三笔划写的口。【邑】这个口四边光滑无支出,这是城廓的廓,与国的读音相同。
笔划【丶】表示祖,竖点表示主,《康熙字典》【宀】这一点是竖点不是倒起的。笔划【丿】起于东北坤位,属于右之后,止于西南,属性阴。《易彖传•坤卦》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笔划【乀】起于西北乾位,止于东南,属性陽。所以笔画【人】一撇象阴,一捺象阳,一撇一捺阴阳合一。
一是一,五是五,花这个文字的名是花这个字的姓名,是自然界“花”这种物质的名字,前者是字,后者是词。不能把词义与字义搞混淆了。五是数量词,这是词,不是字。《说文》曰:“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这是“词意”,五行是“五”的词语。
《说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也,这句话十分重要,经常用到这个概念。比如惪有五横,冂指内,冂内三横表示“天地人”,这是自己的内天地,上下两横指外天地,比如思想天地、社会天地、自然天地。三横“天地人”表示自己的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之义,是以成民之行。地法天之经,是以成地之义。天法道之阴阳,是以成天之经。道法自然之义,是以成道义观。道法自然之理,是以成道理观。道法自然之德,是以成道德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举例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大哉乾元,人们认知万物之始就是万物资始,人们认而知之道法自然产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思维就是道生一。一阴一阳就是二,阴、阳与一是三个概念,这就是三,辩证逻辑思维乃统思想天地就是乃统天,思想天地化生万物,就是三生万物。再举例说明,人们学习语言与文字,学习人类社会思想道德观念与文化知识理念产生的道德观与道理观就是一生二。继而产生个人理想信念,形成道义观,这就是二生三。思想三观产生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学习语言与文字,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就是至哉坤元。思想三观滋生万物就是万物资生。顺承民族社会天地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人类社会思想天地的文化知识理念就是顺承天。
人非生而知之,乃是认而知之,学而知之,教而知之,这就是顺承天命之德性。《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德性就是认而知之性、學而知之性,这是人与生俱有的先天本能性。率性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认而識之性、學而思之性。认这个文字的笔画【人】反映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所以率性之谓道就是“认之道”。學这个文字的根符【爻】也反映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所以率性而为“學”之道也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能力,学习与思考能力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继之者谓善”,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表达,善于沟通,人性贵在学习与思考之能力与精神。修道之谓教,孝文德之昭,修道德之彰,教而知之道乃是被动培养成长的德性,也就是“成之者谓性”,長大成人之性,所以教育事业乃立人性之本。“天行健”,德之建,是以建立思想天地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及辩证逻辑思维。
道的概念反映道德观,道的逻辑关系反映道理观,道的字义与词义反映道义观。词语概念的逻辑关系产生命题,所以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工具,文字反映思想三观,记录历史。“率性之谓道”属于道的概念,反映道德观。“一阴一阳之谓道”属于道的逻辑关系,反映道理观。“阴、阳、一”属于字义或词义,反映道义观。
【天地】的概念包括自然天地、社会天地、思想天地、个人思想天地、符号指事天地。太阳与月亮属于自然天地,日月星辰属于思想天地,天下与神州大地属于社会天地,日与太阳、月与月亮不是同一个天地的概念,年、月、日是时间概念,天也可以是时间概念,所以《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并不是指自然天空与自然地球,这是思想天地,不是自然天地。《说文解字》说【三】这个文字指天、地、人之道,笔划符号指天地人之事,这是笔划指事天地,这不是指自然天地,而是指事。
【仁】这个文字的笔划逻辑涵义是“人之天地”,部首为姓,偏旁为名。文言文字【信】的释义是“立人之言”,单人旁是立人,拆字根加“之”。【誠信】的意思是人立言成信,【诚信】的意思是人立言诚信,二者有区別,这就是笔划逻辑根符源义。
【天】这个文字象形会意为“天地人事物之道”,第一笔划指天,第二笔划指地,一撇一捺一阴一阳指天地人之事、天地人之物,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天地论物质的概念与逻辑规律。万物属于思想天地的范畴,不属于自然天地,一万种物质不是万物,各是各的概念。万物是万物,不是物质,万不是质,文字与词语的概念是两回事。万物指物质世界的亿万物质,这属于词语的概念,这是“指”,不是“是”。假指、实指都是语言逻辑,不是文字逻辑。
笔画形象,笔划抽象,笔画图形,笔划符号。语言反映逻辑思维,图形符号颜色音律都是逻辑思维的工具。人类所看到的画面都是由点线条段构成的图形图像图案。人类所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物像,视物成像形成认知,触摸听闻形成感知。笔划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笔画一丨丿乀丶,笔画一丨是红色的线,笔画•丶是蓝色的点,笔画∪∩弯弯曲曲,笔画〇像太阳,所以横竖撇捺点折提弯钩是笔划名称,不是笔画的名称。一丨丿乀是笔画,画有颜色,刻划有痕迹。
画象有形,图形无象,图象形象,图像形像,符号抽象,万物万象,气象万千,天象气象,人间景象,景观景色,大象无形,无形无影,无形无相。如果只看笔画像大象,那么事情没有图像怎么办?看现象看不到真相,怎么区分真象假象?所以笔划抽象造形指事指理,象形会意不要执着于像不像,执迷不悟就看不懂文字。 汉字是图形符号文字,笔划依类象形而成象形文字,其后形声相益而成形声文字,许慎没有说文字要按六书分类,用什么方法识读文字本来就是灵活的。
邏輯的根符【車】象法经筒一样可以轉动,表示大脑要轉动脑筋,根符【口】表示说得出,根符【耳】表示听得进。说得出语言、听得进声音,代表思想天地邏輯思維一进一出之逻辑。車有车迹,迹读辑,这是转注词作声符。这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李学勤《字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读不同。
视与視笔划字形不同,字义也不完全相同。根符【目】是眼睛的名字,笔划四横表示分青红皂白四类。視的根符【見】表示用眼睛看,分类型。视的根符【见】表示用观念看事物。根符【儿】表示小,見微覌,见宏观。
【地】这个文字的根符【也】,同音转注词“野”,表示宽广辽阔。【逻】这个文字的根符【夕】,夕阳时分是分白天晚上,表示分黑白;夕读析,同音转注词意,所以逻辑表示分析黑白之能力与方法。黑包括灰黑色、深黑色、乌黑、青黑、赤黑等概念。白包括浅白、灰白、黄白、红白、青白等概念,所以“看黑白”之能力并不是一分为二那么简单,“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逻辑关系也不是只有阴阳二元矛盾对立统一律,也不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简单,这与看黑白电视机的道理是一样的。分青红皂白是看彩色电视图像清晰度、色彩饱和度、对比度。
“罗列”的根符【夕】表示先分析后判断列出结果。“羅列”的根符【隹】表示讲程序讲办法列观点。“陳列”的根符【東】字形对称表示主在東、客在西,文臣在東,武将在西,地位平等。“陈列”的根符【东】字形不对称,表示主次尊卑顺序分明,按东南西北中方向依次转,陈列东西不讲章法。“排列”的根符【非】表示排两行各列三条,条款分门类排列队形。“呈列”的根符【呈】表示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分三级递进关系。这是根据文字笔划逻辑根符源义解读的涵意。
笔画【口】既是指嘴巴,又是指概念,像长方形则指一方事,比如【史】象形会意人伸出右手掌一方事,刺史掌一地方事,長史佐一地方事,职方史掌一职方事,太史公掌一职方事,所以文字“史”的释义并不局限于历史。
【女】自古到今都是十大部首,“性别女”这个概念无法统辖一千五百多个汉字。甲骨文篆文【女】像跪着的人,象形会意为“贵”,跪读贵,这是会意法比类合谊,同音通假字,同义转注词。《尚书》与《史记》经常出现“女”这个名词,这表示贵族。比如《史记•殷本纪》“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格女众庶这个【女】就是贵族。甲骨文【女】的笔划由两条曲线围合成闭环,这表示阴阳之和,可以理解为两族构成一个种族,第三条线从正中向上下两端延伸,表示正宗衍生关系。
《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字型就是甲骨文【女】,所以【女】这个部首的内涵十分丰富。黄帝姬姓,帝尧姚姓,大禹姒姓,这些【女】表示正宗关系,正宗嫡系。【女宿】属于北方第三宿,二十八宿之一,地位十分尊贵。【女】属于地支“子”,地支第一之贵。而【男】这个字根只统辖了舅、甥区区几个文字,所以部首【女】不是性别女。古君子都是跪在地上说话,奴仆低头弯腰站着,诸葛亮石像跪在魏延墓前,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主上。妇好的【好】也是【女】跪【子】,说明她的等级比【子】更高贵。妇好是后母辛宗,【后】的意思是“帝后”级,宗表示“王母级”,华夏五帝与夏殷商的贵族包括“帝后、帝王、王后、王母、公母、帝女、公子、公孙”等概念,这与周王朝“公候伯子男”五爵概念有区别。甲骨文【白】属于王级,并不是指颜色,【自】属于帝级。“人=凵”表示大帝,=表示乾坤,凵表示统,篆文【自】,大也。
乾前坤后不一定是乾上坤下,西北乾位,东北坤位,左前右后,所以笔画【二】第一笔起于乾位,止于坤位,左乾右坤,不是乾上坤下。北方坎位,南方离位,上北下南。上方离位,下方坎位,这是后天八卦,方向相反。凵读坎,开口向北。冂开口向南,南与离都有根符冂。凵象坎卦,冂象离卦,干卦是乾卦,所以土象坤卦,土在上方表示天地,土在下方表示土地,土在中间表示大地,土在左边表示五行地,这是方位之象举例。
这不是甲骨文西,而是甲骨卦象文字
∪象殷商甲骨文乌龟壳,表示骨。【丰】和坎卦象【凵】合为體,因为丰的繁体字是豊,凵是骨,骨与豊两字合为體,也就是体的繁体字。【丰】少一横,与离卦象【冂】合为用,【十】与【∩】合卦象【干】卦表示乾卦,∩表示天长。【十】与【∪】合卦象【土】表示坤卦,∪表示地久,这是读甲骨文。
今天是我们这的中元节,也叫七月半(农历),当然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但我们这里(镇雄)多数是过七月十三,少数是过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内容:
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煉。仙化成人。生生受度。劫劫長存。隨劫輪轉。與天齊年。永度三途。五苦八難。超凌三界。逍遙上清。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现将其体
写法介绍如下:
白皮封面
花皮封面
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
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 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 上奉 (恭敬地奉送给)
第三列: 故 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 孝 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运 年 月 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七月半写包称谓一览表
姓名,我们天天写,处处写。写好姓名所含的字,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愿望。特别是姓氏,简直是我们心中神圣的图腾。在学习和交流中,把自己的姓氏写得漂亮得体无疑会收获许多赞许,也使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倍增。然而,许多人写得并不好,以至于不愿在大庭广众下很自信的去签名。今天,我们探讨一些姓氏的钢笔字写法。从细节入手,以行书为主,发现每个字笔画及结构上的书写要领,期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当然,每个人对自己姓氏的研究远比我广泛详尽,所以,这仅仅是点滴建议,有用则取之,无用则弃之,藉此娱乐足矣。
陈 左耳旁简化为横折,较右旁稍短小,以突出右旁。右旁“东”中折画要短,并快速上翻写竖钩,这是“陈”结体成功的关键。两点宜上不宜下,下沉则无精气神。简化字“陈”由繁体“陳”的草书演变而来,故草书“陈”写法与行书大同小异。
陈
李 上面“木”的横竖都要缩一点,以突出撇捺。下面的弯钩不可软弱,要坚挺有力。全字结体稳重大方,如谦谦君子。当然,正如第二个“李”,也可以写得活泼生动,斜中取正。是为草书写法,提高了速度。
李
李
杨 “杨”不易写出神采,可通过牵丝把笔画关联起来,从而增强字的动感。改右旁折笔为折弯结合,形成笔画的变化和对比。左右偏旁一高一低,参差互补。“杨”繁体作“楊”,书写草书时,左上“旦”以过笔符弧弯代之,故简化字“杨”也是繁体“楊”之草书。
杨
吴 上面“口”写作倒梯形为佳,上拓下收。“天”的两横宜短并向右上倾斜,呈繁密之势,以对比于撇。捺可变为长点,体现行书变化特点。全字要写得挺拔灵动。
吴
王 “王”字笔画简单。不宜写得过于平正,可斜中求正。竖稍向右倾斜,中横缩为一点,与上下横形质有异。
汪 仅比“王”增加三点水。两偏旁之间可用牵丝关联。全字左疏又密,体态稍斜。
王
汪
郑 左旁“关”宜紧凑,为右旁造势。两点不可散开。两横短而稍斜,逐渐聚拢。右耳旁大开大合,弯中含直,一竖定乾坤,力度饱满。全字左密右疏,左高右低。
郑
赵 “走”的行书有多种常见写法,均可套用。例字“赵”属灵动型。“土”下横稍长稍斜,使全字重心平稳。长捺不必一波三折,快速出笔,如同利剑出鞘,力度饱满。左上短撇及点占空间要小,增加“走”周围疏朗感。
繁体"赵”左疏右密,左旁以草书符号代之,一气呵成。右旁笔画聚集,镂空分明。
赵
赵
张 简化字“张”为繁体字“张”的草书变体。右旁“长”横画取斜势,宜短以突出主笔竖。上撇缩为点,下捺变为长斜点。所有笔画处于一种微妙的动态平衡。
张
韩 笔画在两偏旁中累积,中间显得疏朗,左右密中间疏。左旁改变笔顺用力翻笔上挑,以牵丝带出右旁。右旁横画缩短,与主笔竖形成对比。
左旁也可以用极简略的草书符号代替。
韩
韩
一个字行草书的写法有多种,我们可采用常见写法多加训练。日常姓氏书写中,楷书较少用,这里不再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