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严范孙(严范孙书法)

时间:2023-10-15 11:39:52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末书法家严范孙书法作品欣赏

严范孙(1860–1929),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任、孟广慧并称天津四大书法家,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 ,被称为“南开校父”。

南开百年,这所名校百岁生日之际,一起来听听她的创立者的故事

2019年10月17日是南开大学的一百年校庆,在过去的一百年内,她饱经沧桑却依旧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最前沿。而这所大学的创建者张伯苓乃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他创设了自小学至大学的南开教育体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百年学府南开大学

一:张伯苓的早年经历

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身处近代变革时代,他没有选择传统的求学道路,而是在1891年考取了北洋水师学堂,成为新式教育的受益者。1894年张伯苓自学堂入北洋水师实习,结果却在中日战争中遭遇惨败。因水师惨败而无船可驶的张伯苓只得在家休养。1897年张伯苓再次入伍,同年跟随海军前往威海卫办理威海卫转让英国一事,目睹了国家丧失领土与主权的他愤而退伍,并认识到只有办教育方可启民智以增强国力。他曾亲口说过:“悲楚和愤怒使我深思,我得到一种坚强的信念:中国想在现代世界生存唯有赖一种能够制造一代新国民的新教育。”

南开大学的创建者张伯苓雕像

1898年,张伯苓开始执教于由严范孙建成的以严氏子弟为主的严氏学馆,因其采用先进的西式教学法,故深得学生喜爱。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张伯苓愈发认为所学之识不足以应对波澜诡谲的近代变革局势。1903年张伯苓与严范孙一起东渡日本,亲身考察日本中学教育,1904年学成归国后在天津创办私立学堂,1907年新学堂建成,因其地处南部开洼地,故命名为“南开”,而这便是南开教育体系的开端。

甲午海战中的中国舰艇

历经数年的发展,南开中学在天津市已然是小有名气的学校,但张伯苓的教育梦想远不止于此,他认为:“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并且一国的人才全由大学产生而来。”1917年他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深造,1918年回国后便联合同为南开创建者的严范孙在天津正式创办私立南开大学,至此日后将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的一部分并为中国私立高等教育开风气之先的南开大学正式成立。

同为南开大学创办者的严范孙先生

二:南开的创建者与守护者

作为南开学校的创办者,张伯苓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办大学不同于办中学,其首要任务便是能够招到一批优秀教师与学生,而这一切都需要的大量的经费。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国立大学尚且因战乱频发、政府财政紧张而时常面临缺薪与缺乏建设经费的困境,更何况是私立学校。后来担任中国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曾就张伯苓与他的南开大学有过如下评论:“作为燕京大学校长,在美国我有一批潜在的赞助者,美国人习惯于响应国内和国外在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呼吁。他们了解传教士的呼吁,他们有相当的财富,张伯苓没有这些优越条件。”司徒雷登的评价形象地揭露出张伯苓彼时的困境,而张伯苓也对自己当时到处请求资金协助的窘迫形象有着自嘲般的形容:“我虽然有时向人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是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从此句对张伯苓当年的困境可见一斑。

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

对于捐款,张伯苓可谓是十八般兵器一并使出,例如他到处宣讲,无论是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工人、知识分子亦或是其他职业,但凡能为南开发展提供财力支持的群体张伯苓都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此外张伯苓的着重求款对象为北京政府内的官员以及北方地区的社会名流与商人,他们的捐款往往数额较大,能够解决南开发展过程的许多问题,而张伯苓的一生除却办教育之外,也与政府密不可分,可能是他认识到只有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权力才能为南开的发展谋利。

三:重视体育教育,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在创办南开大学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他不仅是将体育教育引入大学并使其规范化的重要先驱,更是在中国提倡引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一人。这与他青年时期入伍多年并亲眼见证弱小中国在西方列强与日本面前不堪一击的经历密不可分,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健的身体才能使中国的青年能够更好的报效祖国。

张伯苓为学生足球比赛开球

1904年张伯苓主持私立学堂工作之后,开始将体育训练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之中。在南开,体育为必修课,时长为每周两小时,高中学生若体育无法完成相应测验则无法毕业,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之后依旧将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强制学生参与日常锻炼活动,希望借此将运动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将运动日常化、生活化。

张伯苓曾说过“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认为“体育可以根治国民体质中的弱、散、私三大病垢”,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唯有拥有强壮身体的中国人才能够适应并应对近代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他在南开大学内部实行强制运动体质,强迫学生下午三点半必须参与运动。

“远东运动会”中国队全家福

除看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张伯苓还特别关注国民的身体素质,在1912年张伯苓便发表中国第一篇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章,而在此后的1912年联络东亚各国友人创办远东运动业余协会,推动了“远东运动会”的开办。1932年因财政紧张,国民政府无法资助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此张伯苓特意联络友人对运动员进行资助,最终使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得以顺利参加运动会,而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张伯苓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李兆林饰演的刘长春

文史君说:

张伯苓曾说:“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为此他积极奔走,成立中华体育协进会,并于1945年9月的时候,提议当时的国民政府申办第15届奥运会!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但这确实是中国人最早发出申办奥运的声音!

1951年,时年75岁的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逝世,留下了以南开大学为主的大量南开系学校作为其一生奋斗的遗迹。作为教育家,他一生为发展南开学校奔走,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倡导于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并呼号中国参加并承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今天为南开大学创办的一百周年纪念日,若张伯苓先生看到今日之南开,今日之中国,当含笑于九泉矣。

参考文献:

1. 智效民:《张伯苓: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文史月刊》2014年第11期。

2. 邵晓军:《张伯苓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兰台世界》2012年第13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