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时间:2023-10-05 13:33:04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三月三,上巳节|中国古代最浪漫的节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最早关于上巳(sì)节的记载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但是它和花朝节一样

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

实际上,上已节的起源非常早

文化底蕴也很浓厚

三月三,生轩辕

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

也叫春浴日,女儿节

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情人节

草长莺飞三月三

一个美好而诗意的节日

适合认真去相爱,诗意去生活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氏和妹妹

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地区尊称伏羲为“人祖爷”。伏羲在宛丘建都,并长眠于此。

春秋时,宛丘已建有纪念伏羲的太昊陵庙。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每到这时,人们都从天南海北赶过来,朝拜人祖。

伏羲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又教人们捕鸟打猎,还发明了瑟,创造了音乐,他还是中医药鼻祖。

后人为了纪念伏羲,每年上巳节的时候便都聚在一起举办活动。

先秦时期,人们会在上已节时通过沐浴洗濯达到祈求祛病消灾的目的。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

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

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魏晋以后,

上巳节改为三月三,

后代沿袭,遂成汉族

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习俗

祓 禊

祓禊( fú xì):古时人们去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

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去灾病的仪式。

《风俗通义·祀典·禊》中说:

“巳者,祉也”。

意为既除病,又祈求福祉降临。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刘宪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唐·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芍药定情

上巳节还是中国三大传统情人节之一。

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过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柳绿花繁。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

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

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

游春的情景。

男女青年借此机会

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字代表相约,芍药也是男女间定情的象征,是最古老、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最早的爱情故事。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士与女在“三月三”这春情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

青山碧水,红桃绿柳,阳光明媚,虽然已过千年,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他们嬉戏追逐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

从此,在这山水间流淌开来的自由恋爱之日,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

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与美好,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我们曾经是那样一个浪漫的民族啊!

我们的先人

曾经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

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什么是真正的浪漫

什么是真正的美的生活

曲水流觞

最古老的习俗是临水浮卵,

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

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后变为“流杯曲水之饮”,

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

大家坐在水渠两旁,

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

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

彼此相乐。

觞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所谓“流杯”,也称“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友人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

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节选)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唐·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上巳日曲江有感

唐·司马扎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

此日不得意,青春徒少年。

晴沙下鸥鹭,幽沚生兰荃。

向晚积归念,江湖心渺然。

踏春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

正值草长莺飞,柳绿花繁的好时节,

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水调歌头·上巳日

明·王世贞

三月又三日,上巳复清明。问君几许,高兴儿女队中行。数点洗尘芳雨,一脉养花天气,信马出郊坰。年少五陵子,金弹惹流莺。

过油璧,低粉面,按银筝。管弦丝竹,何限应自胜兰亭。共酌几杯春醑,也插一枝杨柳,归袖任纵横。听取九门钥,隐隐下西清。

互赠香草

古人认为,香草

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兰草香气袭人,被用作灵物。

古人在重大祭神仪式前,

须先期进行兰汤沐浴

上巳执兰

明·邓云霄

水际丛兰碧,香风两岸闻。

褰芳修褉罢,欲荐云中君。

上巳泛江采兰

明·陈迪祥

鉴江江上望,莫拟是山阴。

元巳风光满,春流烟翠深。

芳辰娱褉事,兰气见同心。

共约乘槎去,天香若可寻。

上巳节习俗

荠菜煮鸡蛋

天朝作为一美食大国,凡是传统节日,必定少不了吃的。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子)煮鸡蛋的习俗。地菜(子)即荠菜,湖南这边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

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

相传三月三为荠菜花生日,

妇女均戴荠花,

民谣曰: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

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

人们今天去野外采撷整棵荠菜,煮食鸡蛋。也有暗含孕育生命的意。

据《本草纲目》记载:“荠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经,具利尿、明目、和肝、强筋健骨、降压、消炎之功。”荠菜有明目益胃、利肝和中之功效。

艾叶糍粑

农历三月三是艾草生长茂盛

且最为鲜嫩的时节,

艾叶糍粑,

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乌米饭

在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

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欢度“乌饭节”。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五色糯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

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

把它看作

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

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

上巳节寄语

三月三,上巳节

一个古老而诗意的时节

一个曾被人们遗忘的节日

今天,在这个古老的情人节里,

愿你遇见对的人,遇见真的爱。

愿你与所爱的人

共享朝阳暮色中一蔬一饭的宁静

携手跋涉过春秋冬夏、湖海江河

大雪落了满头

依旧相依相偎、不弃不离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编辑:顾军

农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被宋元明三代皇室“捧红”的尊神!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是真武大帝的诞辰!

在道教神系中,有那么一批带"帝君"或"大帝"头衔的尊神,如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东岳大帝、关圣帝君、真武大帝、东华帝君等等。显然,这是一批极受尊崇、神格地位很高的神。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被尊崇,几乎无一例外都源于某种政治历史需要,与历代统治者尤其是皇家的鼓吹、宣扬,密切相关。

真武, 古称玄武, 民间又称为北帝、黑帝、玄帝、荡魔天尊、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等, 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 真武与其他民间信仰神一样, 经过了曲折的塑造过程:从最早的星宿神, 战国秦汉时期的四象崇拜,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上老君的侍卫神, 唐代的北极紫微大帝的神将, 北宋的 “真武灵应真君” , 元代的 “元圣仁威玄天上帝”, 直到明代成为明朝的护国神。宋、 元、 明三代是真武神格地位上升的关键时期, 真武逐步从武神走向了文神、从地域神走向了全国神。伴随着真武地位的提升,真武图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真武",本叫"玄武",源于古人对天象的理解。古人把人肉眼所能见到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划归东西南北四区;其中位于北方的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因构图状如龟蛇,而被称为"玄武"。

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北方对应五行中的水,而五行中的水对应的颜色为黑(玄)色。上述星宿位在北方,故曰“玄”;状似龟蛇,身有鳞甲,谓之“武”。

到了宋代,喜欢搞神道设教的宋真宗虚构了个宋圣祖赵玄朗出来,认作他赵宋家的老祖宗,尊为社稷保护神;这样一来,玄武的“玄”字就要避讳了,遂改称为“真武”。

宋真宗还封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到了宋徽宗,加封为“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到了宋钦宗,再加封为“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此后南宋诸帝仍不断加封,这样,有宋一代,真武的封号加到了24个字:“北极镇天真武佑圣助顺灵应福德仁济正烈协运辅化真君”。

宋代之所以如此崇信真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北方强敌(辽、金)的威胁、进逼下,意欲求助真武为其北方疆土的捍卫神;因为自古以来,玄武就被人们视为执掌北方之神。

宋代是玄武完全走向人格化的时期, 描述宋代玄武神形象的文字记载较多, 但存世的玄武神像非常少见。湖北武当山文物保管所藏有一尊宋代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年)的铜铸真武像,这是存世不可多得的宋代真武图像资料。

《武当山志》记载:“ 铜铸真武像一尊。宋代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 1110 年)造。高0.76米, 披发跣足, 身着广衽衣, 坐势端庄, 左手搭膝,右手抚带,面容丰润, 两眼微睁,造型古朴。底座两边铸' 崇宁'、'大观' 钱印。”

该造像造型古朴, 衣纹简练, 从该造像披发跣足、前放龟蛇的造型来看, 与现在存放于武当山天柱峰金顶的明永乐御赐真武大铜像应为同一脉络, 这表明永乐皇帝认可的标准真武形象至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随着宋皇室的崇奉真武, 道教造神者的迎合塑造, 在北宋初年真武已完成了人格化。真武形象也一改过去龟蛇合体的造型, 成为一位披发跣足, 脚踏龟蛇或脚放龟蛇的道教神祇。

虽然北宋初真武已完成人格化, 后世流行的真武标准造像也已经出现,但当时真武的人格化形象因为出现不久, 还未统一为后世常见的标准造型,于是各地出现了不同造型的真武图像。

元代的真武图像存世的也不是很多,以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佑圣真武”壁画最为著名。元代的真武图像承继宋代真武图像的传统, 在宋代多种玄武图像并存的基础上已明显地形成了武神和文神两个传统。武神以北方地区全真派传统为代表,文神则以南方地区道派传统为代表。

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壁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三清殿西壁所绘的“佑圣真武”位在天猷副元帅之后,披发飘逸,胡须外撇,表情严肃威武,身披皂袍,内着金甲,右手握一把宝剑横在胸前, 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到了元代,因为蒙古本就来自北方,于是便将真武作为开基立业的肇基神加以崇奉,神格地位自然非同小可。

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时,将真武的封号由“真君”提升为“帝”,号曰“玄天元圣仁威上帝”。直到今天,人们又称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这个称号虽然最早见于道书,但由皇帝正式册封却是始于元成宗。其后,元仁宗又因自己生于三月初三,恰与道书所载真武生于开皇元年三月三日相同,故而对真武的崇奉就更加虔诚。

元代南方地区的玄武图像与晋南武神玄武图像风格有明显的不同。这种风格甚至可以上溯至宋代,前引宋代所见的两尊真武像,1尊在武当山,1尊在福建晋江,虽都具有明显的真武特征,但均不强调真武“武将”性格,面相慈善,衣袍沉静自然,线条简化,强调内在修为。

元代南方出现这类圣贤真武图像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 玄帝将其形象托梦集贤学士赵孟頫, 赵孟頫成画之后再由方壶仙人临摹而传给后世。 赵孟頫托梦画像的故事可以解释成替元代玄帝新形象取得合法来源并建立权威的手段。

元代南方道教风雅环境中所出现的富于文人气味的新玄帝图像, 与南方道士文学化、雅化的特色当有深切的关联, 这意味着元代南方出现了新的道教图像传统。南方的这种玄帝图像新传统, 可能在宋代玄武图像形成的过程中就在南方逐步出现了, 元代只是进一步发展而已。

对真武的崇信,到明代达到了顶峰。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是从侄儿建文帝朱允手中夺取皇位的。在“靖难之役”中,为了师出有名、激励军心,他采纳谋士姚广孝的计谋,宣称北方真武神“显灵”护佑燕军。因为朱棣被封燕王,就藩北平;燕军是自北方起兵向南进攻。而真武正是执掌北方的大神。朱棣自己甚至还披发仗剑,扮作真武的模样,以神灵附体来制造真武神佑的舆论。这样,待其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真武的崇奉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明成祖尊真武为“北极真武玄天上帝”,钦定每年春天三月初三、秋天九月初九祭祀真武;还大兴土木修建真武本山武当山宫观,将其作为“皇家道场”。

据说,武当山天柱峰顶金殿内的真武大帝铜铸鎏金神像,就是按明成祖朱棣的相貌和体态铸造的。至今,武当山还流传着“真武祖师永乐像”的说法。明成祖如此崇奉真武,显然是为了昭示天下:自己的皇权是由真武神授、神佑,篡位是顺乎天意,并借此以安天下民心,维护自己的皇位和统治。

明代的真武崇拜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真武信仰在明代遍及全国。因而现存的真武图像绝大部分都是明代产品。 如湖北武当山登记入册的现存历代真武像仍有127尊。全国各地的真武庙宇、国内外文博单位仍藏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真武像。

明代的真武图像继承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北方、南方两个发展传统, 并有了新的突破。图像变化更加丰富, 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状态, 图像的艺术水平更高, 真武图像的发展走到了巅峰。

明代北方武宗元朝元图传统中的玄帝武神形象依然持续不断地发展, 如明代山西宝宁寺水陆画 《天蓬、天猷、翊圣、玄武真君》 中的玄武,披发执剑, 皂袍跣足, 金甲露出皂袍的面积很大,形象威武, 武神特征明显。衣带飘舞, 动感强烈,玄武仍作为四圣的一员而存在, 与永乐宫真武壁画的风格相似。

但明代从朱元璋起, 出于对全真道唯独修一己性命的看法, 及全真道与元室关系密切的嫌隙,对全真派不大重视。全真派在明代沉寂了下来, 对北方道教图像的发展无疑会有一定的影响。

明代南方地区的真武图像也延续了宋元以来以文神为主的南方造像传统, 明代正一派道教成为法定的道教领袖, 形成了庞大的势力。 由于明代的正一道士多出自江西,属于南方,因而在造像选择上更易于受南方造像传统的影响。正一派道教领袖与明皇室关系密切, 因而南方造像传统影响到了京师,甚而波及全国。

宋元明真武图像变化的 “一线多元”格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明代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 天帝图真武这四种类型, 也基本概括了宋、元、明真武完成人格化以来所形成的几种基本类型。由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天帝图真武, 这一图像发展系谱代表了宋代以来真武神图像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宋、元、明三代全国各地真武图像千变万化, 但这种“一线”格局的总趋势未变, 故我们把这种趋势称为由武神向文神发展的“一线”格局。

“ 一线”格局的形成与宋、元、明三代皇室对真武的崇拜不断升温, 使真武的神性和地位不断提升有密切关系。真武在宋代刚刚人格化时, 多为披发仗剑、 脚踏龟蛇的武神形象。当他的神性发展到带 “帝”字号的大神时, 若还是披头散发, 挥拳舞剑的模样, 就与帝王的身份不相符了, 必须进行文官化、帝王化, 真武造像者适应这种变化塑造出来的真武形象, 当然就类似文官或帝王了。

宋、元、明三代真武图像“一线”格局的趋势虽然明显, 但这并不表示“一线”格局是按单线进化发展的, 实际上从宋始, 真武图像就已经呈现出 “多元并存” 的局面。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至少有以下几条:

1. 各地对真武形象认识的差异。人格化真武的塑造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基本定型的, 即使定型之后, 各地对真武 的认识还会存在微小的差异。

2. 帝王个人的喜好。 宋明两代都出现了按皇帝形象来塑造真武像的传说,不管这些传说有无根据, 帝王的喜好对真武形象,特别是对官样或官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3. 道教派别的影响。 从宋、元、明真武图像的变迁来看, 道派塑像传统也对真武图像有明显的影响。

4. 地域文化传统的差异与画史脉络的不同。文化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画史脉络所塑造出的真武图像不言而喻会或多或少留下当地文化的因子。

5.对真武神性需求的不同。真武是一个神性众多的神灵, 如北方之神、战神、水神、厌胜神、生殖神、司命神、福神、防火神、除疫免灾神、相术行、屠宰业的行业神等等。 神性需求的不同就会影响其形象的塑造, 如战神需要威风凛凛, 福神需要和蔼可亲, 神性的多元也导致了形象的多元。

6.造像媒材的不同。真武造像涉及的媒材众多, 雕塑类的如木雕、 石雕、玉雕、陶塑、瓷塑、铸铜、铸铁、铸金、铸银、干漆夹苎等。因为各种媒材都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和图像局限,不同的媒材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与所传达的意义也会不同, 这也容易造成图像的差异。

在宋初有关真武形象塑造的道教经典基本定型之后,这种图像变化的多元性局面其实对促进真武崇拜的继续发展十分有益。宋、元、明以来真武图像虽然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 但真武的披发跣足等基本特征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这些已成为了后人识别真武图像的重要依据。

可见,东西南北“四象”之中,北方玄武(真武)之所以脱颖而出,演变为备受人们尊崇的“大帝”尊神,是与宋、元、明三代特殊的政治机遇分不开的。宋代需要北疆的捍卫神,元代需要立国的肇基神,而明代需要藩王登大宝的护佑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