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一朵朵黄色小花在邛海绽放,随着水面波动显得风姿卓越。国学经典《诗经》中“关关雎洲,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说的就是它。
邛海边荇菜成片开放
邛海边荇菜成片开放
荇菜是一种浅水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花多且花期长,小巧别致,叶片形如睡莲,因此荇菜又名水荷叶。
邛海边荇菜成片开放
邛海边荇菜成片开放
邛海边荇菜成片开放
每年5月到10月是荇菜的花期,入冬以后,荇菜还是邛海湿地骨顶鸡等水鸟的食物。邛海湿地月亮湾、青龙湾都是观赏荇菜花海的好地方。
封面新闻记者杨涛 摄影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对于《关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常识中,它就是一首爱情诗,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也常用它来形容男欢女爱。
胡适曾经就在《谈谈诗经》里说到:“《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稀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几个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取欢于女子。”
刘大白则在《白屋说诗》中说到:“它是结婚歌的,因为第四、第五两章,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话,似乎是结婚以后的事情,所以有这一说。其实这都是那位单相思的诗人,想象中的预备;而此诗不过是一篇片恋的恋歌罢了。”
在胡适和刘大白先生看来,《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不同之处在于,胡适认为它是男子用琴瑟、钟鼓这些东西来“勾引”女子。刘大白则认为这其实是一位单相思的诗人美好的“想象”而已。我们今天对于《关雎》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沿着这种思路展开的,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之后便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仿佛整个世界里只有她。为了得到女子的芳心,男子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在我们眼里,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很多人甚至将它想象成初恋的场景。可事实究竟如何呢?这首诗真的是讲爱情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忙着给出答案,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今天读古书,总觉得难读。是因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时间距离,我们的文字表达变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们对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无法理解它的本义。
二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变了,古人面对的是一个整全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拆散的世界。
古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可以直面天地。我们则不能,对于整个世界感知能力弱化了。这两个原因导致我们对古人产生了一种疏离,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思想情感。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代人画的先秦时期的画,认为他们是坐在椅子上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人是坐在席子上的。这就说明我们在理解古代时,总是不自觉的夹杂着今天的眼光。
在我们今天看来,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价值,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看来,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有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即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将男欢女爱凌驾于对父母的亲情之上,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会被认为只有禽兽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把爱情看得很高,是因为启蒙以来,人的情欲觉醒。但这也导致了一个弊端,即我们在理解古人时,只要涉及到男女,就会将其理解成爱情。如果不是这样,反而就不正常了。
其实,只有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首爱情诗,起码不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诗。有三点可以证明。
一是琴瑟和钟鼓在先秦时期,这些乐器是贵族才具备的,普通人根本听都没听过,怎么会拿它“勾引”女子呢?
二是钟鼓,钟往往是编钟,就我们现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来看,重达2567公斤,如果一个男子为了取悦女子,扛着这么重的编钟到女子门前演奏,就算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不可能吧?
三才是最要命的,琴瑟和钟鼓不是一般的演奏乐器,它所演奏的都是雅乐,只有在祭祀之时才能使用。所以郑玄解释“琴瑟”:“大祭祀及房中乐皆用之”,又说“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怎么想这画风和我们今天的男孩子拿着一把吉他在女孩子面前演奏都不搭,所以我们基本就可以否认这是一首爱情诗。
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是爱情诗,是因为望文生义。我们将君子、淑女理解为郎才女貌,完全忽视了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与流变。
接下来,我们不妨走近《诗经》,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它的。我们知道,对于历史、文本的理解,一般来说越接近这个时代往往越可靠,越到后来越加了一些想象的成分。对于《诗经》来说,最可靠的注本当属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了。在整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古人理解的《关雎》基本是按照这四个注本来的。因为它们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孔子,由孔子传给弟子,弟子一代代传下去,到了汉代书写成书。因为孔子最接近《诗经》的年代,且他删削过《诗》,所以他的解释自然最具权威性。
我们先看《毛诗》如何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讲后妃之德的,不是男欢女爱。
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司马迁学的是鲁诗,因此他的看法就代表了鲁诗的看法。
《汉书》引李奇之言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歌而伤之。”说这是刺康王所作。
韩诗则说:“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去留有度。”齐诗则说:“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其中又引《诗推度灾》曰:“关雎有原,冀得贤妃正八嫔。”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齐鲁韩三家诗以及毛诗都认为《关雎》讲后妃之事。所不同在于三家诗认为是讽刺康王所作,毛诗认为是讲后妃之德。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我们要问谁在寤寐思服?谁在辗转反侧?郑玄在《毛诗传笺》解释道:“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这就说的很明白啦,不是男子爱上了女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而是因为后妃为君王寻找贤女不得,担忧无人与自己共采荇菜来祭祀先祖,所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正体现了后妃的美德。我们在理解君子时,不要理解成男子,因为在这里君子指有位者,即君主,淑女则是指配君主之后妃。
我们对于古书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要依靠古代注疏。尤其是《诗经》,它绝对不是描写的男欢女爱。正如《礼记·经解》所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古人看来,《诗经》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唐诗宋词,它是可以治国理政,教化百姓的。这样的例证在《左传》,在汉代比比皆是。在《左传》中,外交官见面都要引用《诗经》,所谓“不读诗,无以言”。在汉代,懂《诗经》是可以直接从政的,如辕固生等人。
今天,我们如果仅仅将《诗经》理解成爱情诗,是在贬损我们的经典。我们对待经典始终要有一种敬意,不要望文生义,自说自话!
最后以康德的一句话作为结语:“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诗经》《礼记·经解》《毛诗传笺》《毛诗》《汉书》《白屋说诗》《谈谈诗经》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中网
如果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用零散时间读点有深度的东西,那么读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先贤们或精雕细琢、或肆意泼洒的寥寥数十字,往往能塑造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任时光悠悠,“桃源”依旧。读诗,正是一场以字为媒穿越古今,与前人把臂同游的旅行。
资料图
在一方方独立的天地中,有东篱采菊之悠然,亦有长河落日之雄浑;羁旅彷徨,则与太白对月同酌,浮生半日,可随易安赌书泼茶;壮怀激烈,登临碣石扫平汉家烟尘,满腹忧思,独上高楼咏叹流水落花……
古典诗词的流派众多,荐诗自然也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当你面临众多选择无所适从时,翻开《诗经》绝不会让你失望。作为儒家六经之一,《诗经》在中华文化史中的地位无可撼动,一代代学者沉醉于诗三百的字里行间,皓首无悔。《诗经》的魅力,何以穿越古今?
不可否认,《诗经》的“官学”背景促进了它的传播。不过,若简单地把《诗经》视为一块叩开仕途的“敲门砖”,或是把它认作是宴飨祭祀之际的礼仪范式,实有明珠暗投之憾。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正是三百余篇诗词不朽的奥秘。《诗经》半数取自乡土民谣,今日视之,辞章几无雕琢痕迹。不过,若反复吟诵,在那质朴的铺陈递进回环往复中,却能清晰感受到那回荡千载奔流不息的赤诚真情。
今天重读《诗经》,若想重现先秦风貌,穷究每一首诗的细节,确实很难。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三千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很难确凿无疑地判定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也可能未曾在生活中亲眼见过诗句中提过的动物或植物。除此之外,音韵的变化、配乐的遗失……太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阅读。
可即使困难重重,那些寄托在文字中的率真情感依然未被时光磨平。若是细细品读,那重章叠句的大巧不工,恰如通幽曲径,带你重游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处。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资料图
当《关雎》的韵律在耳畔响起,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水中雎鸠悠游的和鸣与河畔淑女采荇的倩影。此情此景,触动岸上君子的思绪,见之难忘,朝暮辗转。随后便是琴瑟钟鼓齐鸣,以求佳人芳心。君子之于淑女,煌煌礼乐之于山野自然,和谐统一,发乎情而止乎礼。寥寥八十字,融热恋相思的愉悦与求之不得的哀愁于一体,洋溢“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中和之美,实为华夏情诗的代表之作。
诗三百,惊鸿一瞥,便足以窥得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关雎》笔下的谦谦君子,垂范后世,让多少迷茫困顿的学子寻回心灵寄托。呦呦《鹿鸣》,带你重回恢弘肃穆而不失轻灵欢快的先秦宴饮,于酒酣耳热之际,领略“德音孔昭,和乐且湛”的华夏风貌。穆穆《文王》,感悟周公于家国鼎盛之际的反躬自省、居安思危,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肃雍《青庙》,于庄严礼乐中追思与承继文王之道。
《诗经》作为古今儒生的必修课,自有其深邃之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过,大可不必对这部经典望而生畏,将其束之高阁。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随手翻翻《诗经》,定能觅得引发你情感共鸣的那首诗。
资料图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邶风·柏舟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
心情烦闷之际,
你可于《柏舟》的浅吟低唱里,随流水以遨游;
亦能在《黍离》的慷慨悲歌中,倾诉满腹忧思。
资料图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生民之什·卷阿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鄘风·相鼠
志向高洁,你可吟咏《卷阿》聊以自述。
反躬自省,将《相鼠》刻于案头永以为戒。
资料图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鹿鸣之什·采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
羁旅难耐,你可伴着《采薇》的韵律踏上归途。
征程万里,你也可合着《无衣》的曲调砥砺前行。
资料图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
你可临江而叹,退而神伤,望“游女”而不可及。
亦能溯游而上,于蒹葭苍茫中寻觅“佳人”……
资料图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
那清水绿竹掩映下的如玉君子,可是你心中的他?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寥寥数字,又会把谁的影子带入你的心中?
资料图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风雨凄凄之时,谁能为你驱散心中的阴霾?
城阙上的眺望,可盼来那一袭青衫?
资料图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王风·大车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邶风·击鼓
指日为誓,山海无阻,生死不弃。
至若戎马倥惚,祸福难料,与子偕老的誓言,可待来世……
资料图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唐风·绸缪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蓦然回首,良人已于星光阑珊处静待,何其幸哉!
灼灼佳人,家室和美,何其幸哉!
诗三百,如点滴涓流,润物无声。关于《诗经》的解析赏读,自古以来便莫衷一是,唯“无邪”二字确凿无疑。不必穷究藏在字里行间的每处细节,歌咏美人、称颂爱情也好,托物喻人、自述其志也罢,能于纸端触摸华夏先民温柔敦厚之真情,借此寻回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柔,足矣。
相关阅读:《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出版
(诵读:郭华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