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吃大锅饭(吃大锅饭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3 21:27:53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与共和国共成长ㅣ常忆那年“大锅饭”

常记得小时候,那大概在80年代初吧,我刚懂事。

那还是一个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的年代。

记得故乡村北,有三棵大栗子树,每逢农忙时节,生产大队长便张贴告示,召集各家各户能下田干活的壮劳动力共同去完成农忙任务,然后再按劳动贡献大小,挣工分,达到合理分配农粮作物的目的。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过得贫困,每到农忙时节,男女老少齐上阵,磨刀霍霍向食粮。只为赚更多的工分,贴补家用。

那一年麦收,大太阳像火炉一样炙烤着大地,当告示刚刚张贴到桥头一颗歪脖子柳树上面,乡亲们就按捺不住,拖着尚未吃饱饭的肚子,顶着烈日下田了。

男劳力负责割麦、装车,用手推独轮木车运送;女劳力则在场院里,将运送而来的麦子用镰刀割下麦穗,拉着石辘辊脱粒。而麦秸杆也由她们梳理完毕捆绑成个,交由生产队护青人点好数充工分。日后,哪户人家翻盖草房需要麦秸杆时,得花钱到生产队购买。

而像我这样的小孩子们,在家长们的吆喝声中,也不得不头顶烈日,捡拾丢落在麦田里的麦穗,好挣取少得可怜的工分。

太阳毒辣辣直射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疼。

我看到有好多乡亲的背上都晒爆了皮,而更多的乡亲,由于常年风吹日晒,都瘦弱成皮包着骨头,像锅底灰般黑。

一连忙活了一个礼拜后,麦子收完并颗粒归仓,生产队进行了家庭分配。

生产大队长决定在三颗大栗子树下支锅做饭,一是敬天神地神,二是让男劳动力们喝上一顿水酒解解乏。

这个时候,女人和小孩是绝不能掺和到吃饭队伍中去的,就算在谁家摆设庆祝,谁家的女人和小孩也不能上桌吃饭,只有等男劳力酒足饭饱,四散而去后,女人和孩子们才能坐下来,收拾碗筷并吃他们的余下的残汤剩羹。

那是一个怎样隆重热闹的场面啊,从早晨到户挑选肥猪宰杀,到菜园子里拔青菜,立下大蒸锅蒸馒头开始,比过年还要忙活、神圣的大聚餐就拉开了它的序幕。

做饭得找立场坚定的女村民,省得肉还没有出锅,就偷偷地尝。为保险起见,村大队长和民兵连长让自己的媳妇搬个小凳子,坐在锅台前当监督员。

中午十分,肉还没有煮熟,可肉的香味早已在整个山村弥漫,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实在是忍不住诱惑,每每刚跑到离锅台不远的地方,就被监督的婆姨给叱喝走。

傍晚开饭时刻终于到来,男劳力们在栗子树下自觉排队,每人手捧两个大粗瓷碗,一个用来盛酒,一个盛菜,人人手执一双筷子。每人分一勺菜,一勺汤,那碗中有水酒,有青菜,青菜上面还飘着几片白花花的大肥肉片。

远远的看着他们在那里捧碗喝酒、吃菜,我们这些小孩子一个个垂涎三尺,却又没有一人敢跑上前去。

那一个傍晚真好,月光皎洁,凉风拂过我的小光头,拂过我面颊下,一只青蓝色蝴蝶回家的路,夏日的风拂过了那些男劳力们捧着饭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幸福,那些白花花的肥肉片弥散的香味,将我们这些小孩子瘦弱的身躯,用一种唯美的想象,填充地满满的。

那一夜,微有醉意的父亲回家来了,我们见父亲归来,一窝蜂般扑进了父亲的怀抱。父亲没有让我们失望,他从衣兜里掏出了两个他没舍得吃的馒头,用他碗中仅分到的几片肥肉片夹在了馒头的中间。我们接过来,还没有咂摸出个什么味道来,馒头就没有了。

我还清晰的记得,煤油灯下,父亲看着我们兄弟瘦到皮包骨头,饥不择食的样子,转过身去,偷偷抹了一把眼泪。

这“大锅饭”分配的童年啊,村民们饭碗里充盈着靠天吃饭的命运和为生而生,为活而活着的游离之命、奔逃劫路……

如今,祖国繁荣富强了,我的故乡也富裕了,家家户户早已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用不愁的富裕生活。

但顺着眼帘看过去,我还会看见在那早已不复存在的大栗子树下劳作的村民,每个人都手捧两个大粗瓷碗,一双筷,碗中有水酒,有青菜,青菜上面铺着几片白花花的大肥肉片,手中还有两个大馒头……这是多么神秘的庆典,它足足可以记载在我的记忆里,并伴我,一生一世。(刘乃兵)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吃大锅饭”这一说法的由来

人们常用“吃大锅饭”来形容在工作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人人有份”的现象。此语的由来与广东“庆云寺”有关。

广东七星岩有座建于明代的佛寺—庆云寺。由于佛殿建筑古朴雄伟,被人们誉为“岭南名刹”。寺中有一口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大铁锅,它被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围着铁栏杆。如用来煮饭,可供数百名僧人食用。

然而,这口大铁锅却不是用来为僧人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施主化缘的。进庙烧香拜佛的人们,在经过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孝敬菩萨,以求降福灭灾;二则是为了维持寺僧的生计。

因此,这口大铁锅虽然没煮过饭,却是和尚们的生活来源,里面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这便是“吃大锅饭”一语的由来。后来,“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社会上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

14年前师徒俩同甘共苦,一起吃大锅饭,成名后为利益断绝关系

林清玄曾经说:"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

人生之路漫漫,人们总要经历不同的分岔路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金钱至上成为了无数人分道扬镳的理由,然而却依旧有无数的人守护住自己内心的那盏明灯。或许并不光亮,但足够刻骨铭心。

有这样一对师徒,他们曾经是关系最要好的师徒俩,他们一起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14年前还在一起吃大锅饭。他们可以共患难,却不可以同甘甜。

现实世界的复杂最终让他们形同陌路,14年前师徒俩同甘共苦、一起吃大锅饭的记忆,如今一去不复返。那些将师徒之情打碎、让他们形同陌路的,不过是利益二字而已,这对师徒就是相声界大师郭德纲与他从前的徒弟曹云金。

同甘共苦

人生是一场华丽的追逐与冒险,人们经历着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同形形的人相聚与分离。年少的曹云金无疑是十分幸运的,凭着对相声的热爱,他走进了相声这个圈子。

年少的曹云金似乎又是不幸的,他生不逢时,在将自己全部的热爱都贡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之后,相声却日渐没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带给了传统艺术巨大的冲击,而相声也在新媒体的浪潮中艰难地生存着。

没有人的目光始终坚定,可在人生道路上,总有人及时出现,将你从黑暗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与郭德纲相遇的那一天,两个人都十分惊讶。彼时的郭德纲虽然不及现在的名气,却始终是相声界的前辈。那时候的曹云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相声爱好者,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天赋。看到了曹云金在相声方面的潜力,郭德纲毫不犹豫地收曹云金为徒。

美好回忆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步履沉重之时,总有一些记忆要被丢弃,可总有一些记忆要被人们终生铭记。跟随师父郭德纲的时刻,那是曹云金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艰苦的时刻。

那时候的郭德纲已经有了十分中意的一群徒弟,却始终未能打开中国的相声市场。陪伴在郭德纲身边的是众多的徒弟,更是他捧在掌心里的孩子。尽管郭德纲在相声上对徒弟们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中,郭德纲就只是一个慈父。

那时候条件艰苦,郭德纲只能和自己的徒弟凑在一起吃大锅饭。14年前,曹云金还只是一个青涩无比的小伙子,他蹲在灶台前面,往灶台的火焰中加着柴火。

郭德纲的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亲自为郭德纲和他的徒弟做饭。郭德纲望着院子中忙忙碌碌的身影,眼神中流露出幸福的满足感,他偶然在自己的书房中写写书法,以此寻得内心片刻的安宁。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披荆斩棘的记忆固然辛苦,却成为了人们一生的回忆。那时候郭德纲和徒弟们的生活虽然十分贫穷,但他们相信对方永远以真心示人,永远不离开,永远不背叛,永远不遗弃。作为郭德纲的得意门生,曹云金颇受宠爱,而年少的曹云金也暗自许下了真心追随的诺言。

成名后为利益断绝关系

成江山易,守江山难。世界上充满着太多跌倒在黎明前的人,世界上也有着太多在黎明之后一无所有的人。相声在中国始终不是大众文化,郭德纲和徒弟们的日子也十分辛苦。

尽管大环境不好,一群热爱相声的人们却始终未曾放弃。他们坚持修练基本功,坚持路演,生活终于有了起色。不知从何时起,一个名叫德云社的相声组织开始在中国相声界声名鹊起,与此同时,郭德纲和曹云金等一众德云社相声演员开始被众人知晓。

成名前后,所有人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相声世界中,学徒们一直推崇师父地位高于天的文化,徒弟们对师父十分尊敬,甚至可以用愚忠这个词来形容。

他们对师父的话绝对服从,不辨对错。尽管每个徒弟们都应该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可是面对历史上流传的相声界的文化,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生于何种环境,却始终可以选择自己是否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德云社为曹云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他的名气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曹云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对郭德纲的一些说法十分不赞同,甚至对郭德纲极强的控制欲感到厌烦。累积了很久的师徒矛盾终于一发不可收拾,曹云金离开了德云社,而郭德纲也不再是他的师父。

十几年的感情在那一刻化为乌有,不论是曹云金还是郭德纲都心如刀割,然而选择已经降临,任何人都没有回头的道理。彼时的郭德纲与曹云金虽然各自满腹委屈,却始终选择沉默,外界对于郭德纲与曹云金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始终并不知晓。

每个矛盾的爆发都需要一个导火索,而曹云金与郭德纲之间矛盾的爆发是因为一次德云社家谱的修改。

曹云金早已经离开了师门,因此他并不在德云社的家谱之中。多年来的付出在顷刻间化为乌有,曹云金心生不忿,便在社交网站上公然攻击曾经的师父郭德纲。

共同生活了十几年,曹云金对自己的师父了如指掌,因此每一次抡起的锤子都足够让吃瓜群众沸腾。郭德纲也不甘示弱,发表了长篇论文来斥责十几年来曹云金的荒唐行径。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之中,师徒二人的关系真正走向了灰飞烟灭。

人世间的感情便是如此,人生的路漫长而复杂,总有人相遇,总有人分离。没有人会陪伴自己一生的时间,也没有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对手。世间纷纷扰扰又何妨,只要自己的内心从未改变,我依旧是我。愿每个人都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始终心怀感恩,勿忘初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华县农村的大锅饭

《秦 晋 缘》第四章 大跃进年代

作者 高民智

吃大锅饭

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霜降,这时候,锄头就要束之高搁了。

1958年12月,各地农村闹腾起吃食堂饭,一个生产队一个食堂,要供一二百口人吃饭,做饭的五六个,有一个管伙的,还有后勤,做饭的都是挑的平常手脚麻利,讲卫生,饭做的好的,我妈就给食堂做饭,社员一天两顿,尽饱吃,吃饭不要钱,做活记工分,三天不吃重样饭,蒸饭、花卷、包子、油饼各种花样应有尽有,各取所需,各尽所能,这样日子,大家伙似乎觉得快要到主义社会了。

华县高家河小学校也办起了食堂,学生娃尽饱吃,生产队给学校提供粮食,位友三老师管事务,开始还差不多,学生娃都很高兴,后来就不行了,有一天开饭,说上边来检查,每个学生一个白花卷馍,先不让孩子吃,说照完相后再吃,学生娃拿起馍也不敢吃,等照完相后,把白花卷馍换成杂面馍,学生娃一个个嘴撅的老高,后来因为生产队供不起粮食,学校食堂只好停办了。

八一中学(原莲花寺小学) 刘焕民摄

农村食堂大闹了三个月就不行了。队里粮食不多了,你想大炼钢铁,男女强壮劳力都炼铁去了,农田没人管,粮食大幅减产,这样肥吃海喝还能长远吗?但是没有上边的命令谁也不敢说停办。勉勉强强过了年,后来食堂实行发饭票,按人口大小定量吃饭,不够吃自己想办法。社员没有办法,只好挖些野菜煮好,等从食堂里打回来饭后倒在锅里夹带着吃,这叫瓜菜带,把肚子哄饱为原则。地里的野菜都挖完了,幸亏莲花寺石碴厂服刑人员在离我门村不远荒地里种了一百多亩苜蓿,群众都去采苜蓿吃,几个月下来,一家都能吃一个苜蓿积,多亏了石碴厂的苜蓿救活了我们,石碴厂领导看群众没办法,也是睁一只眼睛闭一个眼睛。

1959年下半年,食堂的日子越发混不下去,村里人用玉米叶做淀粉惨一点包谷面烙成饼子给晚上加班的社员吃,眼看着队里粮食马上就要吃光了。群众对办食堂也产生了不满,到1959年底,食堂才散伙了。

1960年,黑市上粮价涨的惊人,一个馍卖一元钱,一斗麦子卖一百元,就这还买不下,市场早已实行粮、肉、蛋、糖都要凭票购买,庄稼人的生活困难到了极点。

我家八口人,大哥完小毕业考进了铜川技校,妹妹上了二年级,三弟也上一年级,我完小毕业了,还有两个弟第,吃的、穿的、用的家里沉重的负担把我大我妈愁的抬不起头。

忍痛割爱

河南有一位木匠叫梁长顺,旧社会逃荒一担挑来到西安,解放后在西安安家落户,他只身来到我们村做木工活,此人手巧麻利,活路做得很好在我家住,时间长了,跟我大的关系很好,我大看他老实本分,两人之间经常坐在一起拉家常,他看我家娃多负担实在太重,也看上了我弟弟老四,他对我大说:他家住西安市南大街264号,家有一个女儿,想要一个儿子,他一心看上老四,我大想西安市比咱这里强十几倍,娃给西安肯定受不了罪,他把这个想法给我妈说了以后,我妈哭着说娃受罪咱在一块,给了人家还不知人家怎样待孩子,老梁也看出了我妈的意思,他开导我妈说:“嫂子你放心,娃给我还是和在你家一样,我要像亲生对待他,你啥时候想去看娃都行,娃在西安不比在你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强”。一席话说通了我大我妈,老梁就把我四弟带回来了西安。那时我四弟已块三岁了,我从学校回来,看不见我四弟,就哭着要弟弟,为这我妈在炕上睡了两天,可有什么办法呢,家家人整天为一口吃食和基本生存条件而奔波。我每天看到家里人的泪水,疾病,饥饿和愁眉苦脸,却束手无策。那有什么办法,三个月后学校放假,我妈带着我到西安看我四弟,受到了老梁全家人热情接待,不知为什么,四弟见了我们却生疏起来。

高家河村巷道 刘焕民摄

老梁还在我们村做木工活,我们村北水磨就是老梁帮助给打的、那时食堂每天都要几百斤成品粮,磨面是个大问题。一天几个牲口拉磨子都供不上,后来老梁建议村里修一个水磨,利用上游河里水,在下游打一个木水轮子带磑子就行了,水磨修成后,解决食堂磑面困难,后来全村人都在水磨上磑面,给群众带来了很大方便。有一天老梁给我大说,西安还有一个姓刘的木匠都是河南老乡,住东四路111号,叫刘新有,人忠厚老实本分,他也想要一个儿子,你看你把老五也给他,兄弟俩一块,将来也好照看,我大给我妈说了以后,我妈说啥也舍不得把老五给人,后来村里有四五家经老梁说合把娃给了西安,没办法我妈只好同意把老五给老刘,不长时间老刘就把我五弟抱走了。想起老四,老五我大我妈眼泪往下直掉,村里还有四五家女人带着孩子出门讨要。

小学生活随着童年的消逝而结束了。我小学马上就要毕业了,全班的集体像已经在学校门口照过了,同学们还照了些小相片相互送人,六年级的课程也全都教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复习迎接中考。临近暑期,校园里笼罩着一股热气,同学们热的都穿汗衫和半截裤,有一天星期六,我的一位同学小毛对我说班主任老师不在,咱们到刘家潭洗澡玩吧,我们不约而同跑到刘家潭,衣服一脱就跳进了潭里,浑身真有点说不出的凉快,我们在河里打着玩,正玩到兴头时,忽然看到我们的班主任张普贞老师从大路上骑车过来,他看见我们很是生气,到了学校我和小毛也跟着进了校门,张老师叫我们站在太阳底下,说让我们回家叫家长来学校,否则就不要我们上课,后来小毛把他妈叫来,我知道我大的脾气很不好,害怕挨打就没敢回家去。

中考开始了,我没有考上公办中学,却被农业中学第一名录取了。

大家都知道,我平时在班里学习成绩都很好,谁知道这次竟没有考上公办中学,我觉得我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帮助家里大人干点农活,也能减轻我大人的负担,我把不愿意上学的想法说给我大,我大生气地说:“娃呀你虽然十四岁了,但是你的骨头还没有长硬帮,太重的活你还是干不了。你不是说你有很大抱负,想当一名作家,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农业中学照样学文化,我看你是块学习的料,你就好好念书吧。”

本文作者高民智先生 刘焕民摄

听了我大的话,我心里热呼呼的,我在农村长大,深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这里既有不少呆憨鲁莽之徒,也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在这厚实的土壤上既长出平凡的小草,也长出不少栋梁之才……

1961年,我的第六个小弟弟出生了。

原文来源:《缘》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高民智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关于员工持股的弊端,吃“大锅饭”的企业,终究得不偿失

很多人以为,员工持股后,员工就是老板,公司就会有很多“老板”来为企业操心,员工就会尽心尽力、企业就可以做大。

其实,不然。

首先,真正的老板,是独家持股的。而,员工持股,不仅不是独家,而且,他可能只是百分之几、万分之几的“小股东”而已!事实上:一群人在持股,企业就成了大家的了!这就有了大锅饭的因素。

事实上,关心不等于操心,更不等于操劳!或许他会关心、关心公司的业绩,关心最后的利润,关心分红,但是并不代表他就会花时间去操心。

关心不等于操心,更不等于他就会操劳!

问题关键在于:凭什么一定要自己多干,而不是其他股东多干一点呢?

这就是大锅饭!

同样是股东,多干的,如何才能多拿钱?

首先,必须要有绩效考核。只有基于个人绩效、业绩的分配、或分红,才能真正调动一个人干活的积极性。员工最大的工作动力,应该而且必须是来自基于业绩考核的分红。而不是基于出资多少去分红的员工持股。

员工持股,会让员工关心公司、进而会监督他人,但是不代表他自己一定要流血流汗把业绩做上去。所以,倡导基于“中国式绩效考核”的员工分红,而不是“一劳永逸”、最后却是做翘脚老板的员工持股。

须知“股东”二字,本来就是翘着二郎腿、坐地收租、等着别人帮他赚钱的身份。

股东二字的本义,就是出资,然后分红。换句话说:股东是股东,与干活卖命与否未必有必然联系。员工从打工仔,一跃而成“股东”、兴奋、激动、感动,那是一定有的。可是,激动之后呢?感动消逝以后呢?

感动一时,不等于心动一世。企业发展做大,需要持续的、永无休止地辛苦工作、操劳,需要的是如何让他心动一世,而不是感动一时。

所以,我们应当提倡:不是用员工持股来解决员工的利益、激励与激动,而是用分红!用基于业绩的分红!

改变观念:把公司利润的一部分,甚至是大头,拿来让干活的人按照业绩分红。

不要用一种静态、固化、脱离于业绩的股份来获得分红权,而要用当年、当期的业绩、贡献,来分红。换句话说:分红,不仅是股东的权利,更是打工仔的权益!

关于公司分红,作为股东,如何分配?公司缴纳税款后,有可供分配的利润

什么是可供分配的利润?是指在公司不存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下,公司本年的利润总额减去本年应缴所得税费用,即为公司本年净利润。本年净利润与年初未分配利润(或亏损)合并,即为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

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盈余公积金

一般按当年税后利润的10%提取,如果法定公积金累计数额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可以不再提取。

如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提取任意公积金,还应当按决议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是指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的决议,从公司盈余中提取的公积金,目的在于减少以后年度可供分配的利润,有利于公司的扩大再生产。

公司股东对公司分红做出有效决议

在公司有可供分配的利润的情形下,是否分红,如何分红,还要有权做出决议的机关即公司股东会做出有效决议。

也就是说,是否分配利润、如何分配利润,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股东权利导致公司不分配利润,给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除外,都属于公司的自治范畴,其他人无权干涉。

下面列举关于公司分红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要明确是按某个原则分红,还是综合多个原则

一般来说,分红的原则有以下几个:

以出资优先的原则来分红以技术优先的原则来分红以贡献值为依据的原则来分红

最常见的分红原则是按照出资的比例来分红,也有按贡献值来分红的。但任何一种单独的分红原则都不足以体现出分红的公平性。

因为在开始合伙的时候投资多,不等于在创业过程中出力多、贡献多。如果只按出资比例分红,那么出资少贡献多的人会感到不公平。同样,只按贡献值来分红,对于那些出资多的合伙人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企股会建议:合伙企业在分红时应当以某个原则为主,再结合其他原则,综合起来分红,这样才不会影响合伙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正常运转。

分红的公平性问题:不但要按出资比例大小,还应考虑贡献值大小

分红的公平性问题是分红的关键问题。很多合伙人都约定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看似合理,其实不然。毕竟合伙制公司不是股份有限公司大家出力的程度不同,有的人甚至只出钱不出力,凭什么大家的分红一样多呢?

所以,企股会建议在分红时,不但要考虑出资比例,还要考虑贡献大小。比如,把用于分红的总额的50%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红,把剩下的50%按照贡献大小分红。

分红的时间问题:分红不是想什么时候分就能分的

什么时间分红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每年年底分红是很多合伙制公司分红的惯例。当然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你也可以在每年的某个季度进行分红,比如,旺季过后,即将进入淡季,这个时候可以核算一下公司盈利,预留出下一步的运作资金,把剩下的钱用于分红。

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分红,一定要事先约定好,写在合伙协议里,以免某些合伙人在某个时候以需要用钱为由提出分红要求,导致整个合伙团队产生分歧。

“大锅饭、铁饭碗”是否一定养懒汉?

编者按:在新中国前三十年,要说完全没有养懒人也不完全符合实际。古人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整齐划一,人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毛主席说过,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左中右,都会有先进与落后。这是普遍现象,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即使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懒人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譬如,在那至今被老一辈人成为火红的年代,全国城乡一片热气腾腾,战天斗地、降山伏水,哪怕是严冬酷暑也不停息。然而,在像安徽省小岗村那种地方的人却懒懒散散,优哉游哉,或者等着政府送救济,或者敲着三棒鼓去要饭,没有几个干正事的。但是,这些懒人的存在,不是我们的公有制决定的,也不是“大锅饭、铁饭碗”决定的,而是我们在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所致。不过,这也是极少数或例外。这些极少数或例外的存在,不代表整体或主流,并且这些都还是可以通过加强领导、改进工作等方面来解决。

说“大锅饭、铁饭碗”是养懒汉,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既不讲事实,也不讲道理,完全是胡说一气。对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李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英伟和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狄金华三位学者对新中国前三十年国营企业老工人的调查所得到的成果,可予于澄清。

这三位学者曾于2012—2013年间分别在上海、武汉、南京、北京、宁波、广州、西安以及其他地方一共访谈了近100位企业退休人员,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他们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几乎所有(请注意这四个字。笔者注)受访者都强调,他们当时在生产中‘有积极性’或‘积极性蛮高的’、‘干劲大’或‘干活拼命’,甚至不计报酬加班加点;拖拉、偷懒的行为‘少得很’。”他们还指出:“多数(请注意这两个字。笔者注)受访者认为,他们在‘’前十来年表现最好。在其中某些特定年份,工作热情尤为突出。”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甚至包括“‘大跃进’期间,工人们更是热情高涨。”其中,还引宁波人丰布厂的一位退休工人回忆说,“‘大跃进’的时候,大家积极性可高了,没日没夜干的。不讲金钱回报,也不计较时间多少。白班干完就接着干夜班......。‘大跃进’的时候最厉害了,干活干得最猛了。白天干完,晚上干,干12个小时。晚上6点干到早上6点。”[1]

最后,使研究者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概而言之,我们的访谈所得出的总体印象是,在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正常年份,国营企业的工人一般都能尽职尽责地工作。不少受访者认为,懒散现象变得严重,反而是在1978年之后改革启动之初”。“那么,为什么退休工人的回忆,与后来的主流话语相左?”[1]这说明,过去,我们的官方话语和主流媒体关于所谓“大锅饭、铁饭碗”养懒人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当然,在新中国前三十年,要说完全没有养懒人也不完全符合实际。古人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整齐划一,人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毛主席说过,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左中右,都会有先进与落后。这是普遍现象,普遍规律。这就决定了即使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懒人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譬如,在那至今被老一辈人成为火红的年代,全国城乡一片热气腾腾,战天斗地、降山伏水,哪怕是严冬酷暑也不停息。然而,在像安徽省小岗村那种地方的人却懒懒散散,优哉游哉,或者等着政府送救济,或者敲着三棒鼓去要饭,没有几个干正事的。但是,这些懒人的存在,不是我们的公有制决定的,也不是“大锅饭、铁饭碗”决定的,而是我们在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所致。不过,这也是极少数或例外。这些极少数或例外的存在,不代表整体或主流,并且这些都还是可以通过加强领导、改进工作等方面来解决。

为什么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没有或很少有偷懒的现象?这主要来自全体国人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享受“大锅饭、铁饭碗”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对我们党、人民政府产生的高度的信任、信赖与拥戴,对自己的企业产生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宿感以及忠诚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在他们的思想上形成了一种“只有国家好、企业好,才会有我个人好”的可贵精神品质,进而也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大公无私、勤勉奉献、团结奋进、安定祥和的良好氛围。所有这些,都是比金子还要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与力量源泉。另外,还有我们党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倡导的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群众性活动,也对国人起了极大地教育激励作用。

至于所谓“大锅饭、铁饭碗”无法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前面我们已经看到的,当年,我们的国人“没日没夜干的”“白班干完就接着干夜班”,一连“干12小时”,这不就是积极性吗?是的,并且还是高度自觉的积极性,是凭借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信赖与忠诚而来的积极性,这是最可贵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积极性,所以,就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52年到1978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从261.5亿元人民币(以下同。笔者注)增长到3416.4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年均增长达到5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52年的每人每年4184元,增加到1978年的11130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23%。(1)在当年科学技术水平那样落后、机械化程度那样低的条件下,能有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说是创纪录的,实在是很不容易、非常可贵。这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迹。对此,研究者也不得不对媒体人及经济学家们当初的解读与宣传表示怀疑。他们指出:“如果企业职工果真如改革初期主流媒体宣传及学界解读的那样,缺乏起码的生产责任心和劳动积极性,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是不可想象的。”[1]

另外,我国在主要产品的具体生产方面,也有了极大的进步。50年代初期我国除了大宗农产品外,国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业品都生产不了,如火柴、肥皂、煤油、铁钉等,这些不起眼、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小东西都不能生产。而到了1978年,我们不仅能够生产那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还可以大量生产钢铁、石油、机械、电器及电子类产品等等,成了世界上上少有的工业化国家。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的钢产量达到了3178万吨,已经超过了英、法、意,成为仅次于美、苏、日而跃居世界第四位;石油产量达到了10400万吨,由过去有名的“贫油大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八产油大国”,达到了基本自给。原煤产量达到了618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发电量达到了2565.5亿度,跃居世界第七位;(2)此外,尤其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高科技领域,我国还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核能开发与应用及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还在有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一般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我国各项事业如此高效率、高速度的发展,不正是我们全体国人在享受社会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的优越性而被激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而创造的结果吗?怎么说“大锅饭、铁饭碗”无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

如果按照经济学家及和媒体人的说法,只有砸了“大锅饭、铁饭碗”,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事实怎样呢?很不幸,完全适得其反,令人非常失望。研究者们发现:改革初期承包制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人事流动机制,厂领导对工人有了更大的控制权。厂领导的这种更大的控制权使工人极度反感,滋长了对工厂的不忠,同时还由于工人“主人翁”地位的丧失,使他们变成了老板的雇员。于是,使工人产生了被疏远和与日俱增的不安全感。如果你干得不好,他要把你解雇。工人们说:“现在干活,因为是替别人打工,今天在这里干,明天不知道在哪里干,所以思想完全不一样了。这跟我们过去不一样。过去只要干着,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所以大家都想把这个厂弄好”。现在,工人认同感减少、情感依恋消失,生产士气下降。过去较为罕见的、破坏活动,现在在工人中间变得越来越频繁,管理人员的贪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更谈不上所谓积极性。[1]这就是砸了“大锅饭、铁饭碗”后的真实写照。

事实还表明,砸了“大锅饭、铁饭碗”,即使用金钱与物质利益的手段来刺激也不能调动国人的积极性。对此,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后来的改革设计者以及国营企业管理层甚少意识到,重新引入奖金并不总能产生预期的结果。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金钱激励,可能‘损害和降低当事人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遵守规则’,这对团体内部那些希望获得公众认可的成员来说,尤为如此。因为他们会把货币激励,视作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彼此达成的心理契约的破坏。生活在封闭的‘单位’内部的中国国营企业工人,也不例外。”另外,还指出:“80年代以后,他们在厂外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赚外快或跳槽的机会,从而在收入来源上减少了对本单位的依赖。例如在上海,工人常在周末或假日到其他单位‘干私活’。有些师傅甚至在上班期间请‘病假’,去集体小厂,特别是周边迅速成长的乡镇企业,协助安装设备或培训工人;也有人请了假,去温州做卖烟之类的小生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利,成为‘万元户’,或者创办民营企业,成为百万富翁。过去一直为自己的‘铁饭碗’而自豪的国营企业工人,失去了往日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效益低下甚至破产的国营企业,对他们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1]这说明,金钱和物质利益也不是灵丹妙药,也难得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再一次从反面证明:只有社会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才给我们的国人以荣誉感、优越感、幸福感和吸引力,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任何金钱与物质利益的刺激都不能替代的。

当然,我们全体国人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精神的迸发也不完全都是“大锅饭、铁饭碗”作用的结果,这只是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如我国人民国家的确立及其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全体劳动人家主人公地位与权力的赋予、我们党的领导及全体人在群众中的表率激励作用、党长期在全体国人中坚持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等。这些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仅仅只有“大锅饭、铁饭碗”这一项,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注释: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 214-215、297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4)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0-22

参考文献:

[1]李怀印、黄英伟、狄金华著,江满情、勇素华、张春龙、张一平译:回首“主人翁”时代——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内部的身份认同、制度约束与劳动效率(原载《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

(作者:屈炳祥,武汉市委退休干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