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得好穿得暖,自然是一团和气,而反过来,如果出现了某种原因致使人民衣食无着,不用说也知道会怎样。
谈及过往的经验,致使一个强大的王朝轰然崩塌的重要原因,往往是过于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众多贫农无地可种,无地可种就无收入可言,而无收入则无吃穿用度可言。这与小农有所不同,即便是年景不好,有几亩地可供种植的小农也能收一些粮食自食,不至饿死。而完全无地的贫农则不同,一旦年景不好,则往往只有饿死这一结局。
在古代,土地兼并对小农的伤害可见一斑,如何抑制土地兼并,或者说,如何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就得依靠合理的土地制度来保障。
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众多,包括井田制、名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等,这些制度有的是原始村社公有,有的是国家所有,有的是国有与私有并存,这些土地制度是如何更替如何发展的呢?
一、 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夏前)
中华文明的起初,是在众多神话故事之中的,包括刚刚学会修房子的有巢氏时期“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还有刚刚学会钻木取火的的燧人氏时期“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有巢氏和燧人氏两个神话,所反映的其实就是我国的原始社会的情况。为了对抗自然灾害,获取足够的食物,人们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人在一起,以氏族为纽带,过着群居的生活。
起初人们以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这也就无所谓土地了,等到人们学会种地之后,土地就成为了资源。这时的土地属于集体资源,人们听从部落族长的安排去耕耘土地,所收获的粮食再由族长安排,尽可能的保证部落每个人都不至饿死。
这就是起初的原始公有制,等到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粮食有了盈余,这就开始有了私有制。起初的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
二、 井田制(商周春秋)
对于井田制的社会性质认识有过一场激烈的讨论,但目前我们一般认为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所谓井田,就是将土地纵横两道大致分为九块,中心一块为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公田的收入所得要全部上缴领主,私田的一部分收入也要上缴。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制度是国有制呢?
其实很简单,这些土地的收入虽然是一部分归领主一部分归耕者,但归根结底这些土地并不是地方领主所有的,土地讲究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才有“田里不鬻”的规矩,土地是不能买卖的,因为他们的主人是周天子,地方诸侯和耕种者,只是享有使用权而已。
三、授田制(战国)
但遗憾的是,道随时移,看起来很美好的井田制也有走向崩溃的一天,在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等等耕作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导致了两个变化,一是不需要一大帮子人集体耕作,二是出现了劳动力的多余,劳动力出现富裕的情况,自然会自发的开垦荒地,荒地的开垦非常复杂。开垦出的荒地归谁所有?需要给领主上缴收入吗?可以买卖吗?
这些实际问题都是井田制不能解决的,因此,新的土地制度的出现,就成了势在必行,这就是授田制。
所谓的授田制,就是国家直接向农民授予土地的使用权。
此外,当时正值春秋战国,各个国家都视国家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自己的变法方案,鲁国的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亩数征税,楚国量入收赋——全国登记土地,按收成纳税。这些国家的变法改革,正式宣告了井田制的破灭。
四、 名田制(秦汉)
所谓的名田,就是以名占田,“名”就是爵位,也就是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据相对应的土地数量的意思。譬如说你上战场斩首一颗,那么就会给你相应的爵位,以及与爵位相对应的土地。当然随着连年的战争,这也导致了一大批军功地主的出现,这一制度,在实际上其实就是完全承认的土地的私有。因为他确认受赏获得的土地是以个人名义占有的,而且承认这份土地是私有的可以传给子孙,因此,土地就可以买卖了。
一旦确认土地私有,一旦确认土地可以买卖,那么,封建王朝的梦魇就会随之出现——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秦汉两朝的土地兼并很严重,国家和地主在某种程度上斗争非常激烈,譬如说秦始皇就曾经迁徙天下豪富到咸阳,汉武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五、 王田制(西汉末)
汉武帝为解决土地兼并所颁布的政令,包括“限田令”“抑兼并令”,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等到西汉末年王莽执政的时候,土地兼并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程度了。
他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而采取的办法,就是“王田制”。
王田制的意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莽试图将天下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进行重新分配,这种天真的做法其结果可想而知,三年之后,王莽的王田制就在地主的一片骂声中宣布废除。
六、 屯田制(三国)
王田制宣告破灭,土地兼并无可挽回,土地兼并的情况愈演愈烈,农民起义就接踵而至,连年的战乱,让土地兼并的问题被掩盖了。此时面对的情况不是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而是“民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不是穷人无地可种,而是连年战乱,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屯田制”
政府将所有的荒地全部收归国有,建立屯田区,分给无地之人耕种。屯田人不能随意离开,而且要服从国家的安排,缴纳地税,承担兵役徭役。
在司马炎称帝之后,土地兼并再次严重起来,司马炎下令废除屯田制。
七、 均田制(东魏而唐)
钱穆说均田制的目的“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均田制其实就是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无地之人耕作,土地为国有,但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可以归耕者所有。田分露田、麻田、桑田、宅田四种,露田、麻田不许买卖,桑田和宅田则可以传给后人。
均田制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且还有助于贫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
之后的田制或者说税法,还有唐朝的租庸调、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总的来说还是道随时移,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绝对合理的办法。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吴廷玉
【2】《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陈守炎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站在地里
不再欢喜的清晨
你田地荒芜
仅几株兰
宁静且不丰腴
错过播种的四季
干涸的地满脸的褶
无人的田头
农民都有土地
你只有荒芜
汗滴土下摔两瓣
好过站在当下妄言
活得无耻些别太认真
对有思想的人说
那不过
垃圾
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重要的决策文件,中央最新规定,计划于2024年之前全国范围内完成农田合并的大计划,并要求每一个村庄都按照新规定来完成全面的覆盖。这一规定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极大关注,也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农田合并,是指在农村地区将零散的小块农田合并成更大的整块农田的行为。这一行为旨在提高农田的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田面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扩大,但是零散的小块农田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农田的面积过小,难以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耕作,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效率。其次,零散的小块农田难以进行合理的农业布局,造成了农业耕地利用率的下降。最后,小块农田的地理位置分散,不利于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
我们来看一下农田合并背后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小而散的农田特点,这种分散的农田结构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耕作成本,还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面对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农田合并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农田合并可以实现资源的集中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一规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根据中央最新的规定,每个村村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农田合并。首先,合并的农田面积应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其次,合并的农田应当具备相对统一的地理位置,以方便管理和生产。此外,农田合并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和农田保护的问题,确保合并后的农田能够稳定有效地生产。
进一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规定对农民和农村发展的影响。首先,农田合并将减少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合并农田,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其次,农田合并也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经营机会。在农田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农民可以选择更多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竞争力。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一规定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措施。中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农田合并工作,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各级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农田合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相关部门对于农田合并可能引发的土地管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根据中央的最新规定,全国每一个村庄都必须按照新的要求来完成农田合并的工作。规定明确了要求,即不得以个人愿望为基础进行农田合并,而是以整个村庄的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协商,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同时,规定还明确了政府在农田合并过程中的职责,要求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农田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规定的发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田合并将有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使得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耕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其次,农田合并将有利于实现农业布局的合理化,减少农地的闲置,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最后,农田合并将有助于优化农村的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农田合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农田合并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农田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农田合并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到农田合并对于他们个人和整个村庄的利益的重要性。最后,农田合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确保农田合并后的管理运行。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系,确保合并后的农田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中央最新规定了2024年农田合并大计,要求全国每一个村庄都按照新规完成覆盖。这一规定的发布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然而,农田合并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健全管理机制,确保农田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全面推进农田合并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抔黄土
一抔黄土,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póu huáng tǔ,意思是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势力。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
成语解释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势力。
成语出处
《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成语典故
汉文帝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汉高祖庙里玉环的案件上同汉文帝发生分歧,他不同意汉文帝的灭门九族的惩罚,就只处死小偷一个人。他说:“偷一只玉环就灭门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黄土该如何判决?”
张释之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官。初涉官场时,任骑郎,相当于禁军军官,平时守卫皇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向皇帝推荐,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级别、工资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不久,又升为公车令。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马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违反规定,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加以制止,并立即向皇帝检举说。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下特旨,赦免皇太子的罪行。张释之奉旨,才允许太子及梁王入宫。
这件事使汉文帝很震动,觉得张释之确实不是平庸之辈,立即下旨将张释之升任中大夫,当年又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经过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已经作了罚款处理。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解释说:“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的全家处斩。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把土(取长陵一抔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