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编者按:2023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立足山东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机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齐风鲁韵,文脉相承。海报新闻即日起推出《文脉可道》系列作品,让我们一起沿着“四廊一线”,体验齐鲁文明的源远流长,倾听齐鲁儿女的传承故事,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展开一幅幅文化大省的新时代美丽画卷。
视频加载中...
海报新闻记者 朱肖明 报道
作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汉画像石因出土数量丰富、题材内容全面,延续时间长而久负盛名,为各界名家所赞叹。鲁迅先生说它“气魄深沉雄大”,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为“绣像的汉代史”,艺术大师林风眠认为它是“中国绘画之大宗”,国学大师冯其庸赞它是“敦煌前的敦煌”。
说起汉画像石,不得不提的就是嘉祥武氏祠。在金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汉画看山东,山东汉画看嘉祥。”自宋代起,嘉祥武氏祠石刻就著录于《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等金石学著作中。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与武氏祠汉画像石结缘,从此开始了相关画像拓片及资料的收集之路。郭沫若曾不远千里两赴嘉祥武氏祠考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武氏祠汉画像石的研究与保护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61年,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与故宫、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等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氏祠(也称武梁祠),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纸纺镇武翟山村,是东汉末年嘉祥武氏家族汉代祠堂与墓地,是国内规模大且保存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目前,武氏祠内有国内最完整的汉代石质子母阙和我国有确切年代记载最早的一对石狮,另存有40余块汉画像石。这些石质构建的图像和文字,从历史到现实,从真实到想象,从社会实践到道德伦理,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武氏祠也因此被誉为“汉代的百科全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看这本“书”,倾听历史的回音。
《楼阁燕居图》中彬彬有礼的拜谒迎送,《庖厨图》里忙碌有序的宰杀烹调,《踏鼓乐舞图》中飘逸洒脱的舞姿,《水陆攻战图》中铿锵搏击的战斗画面,无不展示着当时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除了优越的物质文明,武氏祠汉画像石还蕴含了汉代先民们的价值追求。《远古帝王图》是目前我国最早对黄帝、大禹等圣王形象的刻画。伏羲女娲手持规和矩,代表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头戴斗笠,手持耜,身穿短布衣的大禹,向世人展示了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品格。图像最后的夏桀骑坐在两名女子身上,凸显出好战虐民的形象,与其他帝王形成鲜明对比,警示着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孔子见老子画像》,两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而《荆轲刺秦王图》《闵子骞御车失棰图》《钟离春说齐王》等画像中对古代忠勇义士、孝子、烈女的勾勒,则传达出汉代忠孝仁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除此之外,这些汉画像石还体现了古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北斗星君图》,将斗转星移、四时节气变化想象为星君驱车而动。《风雨雷神出行图》,将风、雨、雷的产生想象为“风伯”“雷公”“雨师”通过法器做法,这些瑰丽的想象世界,不仅展示了汉代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印证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领先。
我们不知,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先人,是否想象过,今天的我们会通过当年石匠手下的顽石,来同他们进行历史的对话,感悟他们思想的光芒,感受他们活灵活现的生活。但那些被凿入历史的辉煌,先人的智慧,崇贤尚德的价值追求,浪漫大气的艺术气质,无不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不断激发我们开启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激励我们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阔步进发。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说到狄仁杰狄阁老,我们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那个慈祥、胖墩墩而面带笑容的睿智老者,当然更不能忘记他的那句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
但您是否知道,和现在火爆大江南北的“狄阁老”不同,早年的狄仁杰只不过是众多公案小说中毫不起眼的一个人物,关于他断案故事普普通通,以狄阁老为主角的小说问世后也一直籍籍无名。而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发展到现在进军影视圈,成为中国“神探”IP,一个荷兰人功不可没。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荷兰人让狄仁杰火遍了全世界!
您可能会奇怪,狄仁杰这个人物形象和荷兰人有什么关系?您听我慢慢给您解释。
(三侠五义是古代公案小说的巅峰)
咱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小说:公案小说(其实类似于福尔摩斯这种),这类小说一般以判案断案为主,并且往往结合了恩怨情仇、武林侠义等类型,所以在明清时期很受欢迎。公案小说中最出名的一本就是《三侠五义》,里面的剧情咱们大致也知道,开封府尹包拯是如何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其中“五鼠闹东京”、“御猫展昭”等人物剧情咱们更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而包公的火爆也引发了公案小说的井喷式创作,只要是历代有名的大臣,名声好,在百姓们心中有崇高威望,都拿来当这类小说的主角,于是就出现了《施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于公案》、《彭公案》、《李公案》等等,什么海瑞、施世伦、于成龙甚至包括刘罗锅都成了断案的高手,他们神机妙算,明察秋毫,甭管是多有难度的案情都能查个水落石出。
(历史上的狄仁杰乃是宰辅之才,但和神探却没什么关系)
这里也就包括了咱们今天要讲的大唐名相狄仁杰。狄仁杰,武则天的股肱之臣,历史上他以举荐人才,整肃纲纪闻名,后来更是劝武则天还政李唐受到人们赞扬。与咱们现在认为的“神探”、“神断”形象距离甚远,那作家们为什么把狄仁杰也拉过来当主角使,他有断案经历么?
还真有,狄仁杰早年当过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又在中央担任大理寺丞(尤其是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古代最高的审判机关,狄仁杰专门负责办理案件),算是审理案件方面的老手了。而且按照史书上的记载,狄仁杰大发神威,“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狄阁老一年之内把历年积压的案件全部审理了一遍,涉案的一万千多人竟然全部服从判决,没有一个有异议,如此能力可见狄仁杰的确是个“神断”。
但狄阁老具体办过什么大案要案?史书上一概没记载,于是作家们就想了个方法:编!
(和其他公案小说一样,《武则天四大奇案》不过是批了一张名人的外皮而已)
其实绝大多数的公案小说都是编的,不过是披着古人的一张皮,用了这个IP而已。
作家们以狄仁杰为主角写的小说就是《狄公案》,也叫《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本小说一共六十四回,前三十回讲狄仁杰平断冤狱,明察秋毫,连破三桩奇案,后三十四回讲狄仁杰回到朝中整顿朝纲,剪除武氏匡扶大唐的故事。
(这个故事明显是在影射慈禧太后,所以这本书遭到了封禁)
那么这本书好看么,受欢迎么?答:不好看,更不受欢迎,为啥?因为这本书于光绪十六年出版,前三十回还好,涉及到判案啦等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但后几十回却夹杂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可读性不高。小说里还一再吐槽武则天荒淫误国,盗取大唐国祚,还说这江山败坏于妇人女子之手......咱们结合一下内容再看看时间,明显借着骂武则天来喷慈禧嘛!所以这本书迅速被定义为“反书”,不得印刷传播,就连作者都不敢署名,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狄公案》的作者到底是谁。
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狄仁杰这个历史形象就该继续沉沦下去无人知晓,只在历史书中简短的提上一笔(其实要不是最近香港和大陆拍了《洗冤集录》和《大宋提刑官》,法医之祖宋慈也会这样一直默默无闻)。那么狄仁杰是如何咸鱼翻身成为神探代名词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荷兰人高罗佩。
(高罗佩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造诣)
高罗佩,荷兰著名汉学家,职业外交官。他曾在在抗战期间担任过荷兰驻中国的外交大使。此人不但精通中、英、日等十几国文字,还是个超级中国迷,他自幼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痴迷不已,经过长期的拜师学习和刻苦钻研后,高罗佩在书法、篆刻、古董、弹琴、绘画、诗歌等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能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更精通古董鉴赏,在重庆期间高大使大放异彩,让重庆文化人都大吃一惊。他还效仿中国人给自己取了个字叫忘笑,号芝台,给自己的住所取了个名字叫犹忘斋、吟月庵。在重庆当大使期间,他还和文化界名流郭沫若、于右任、徐悲鸿都交往甚深,大家经常在一起听琴喝酒,讨论文艺。
(高罗佩先生和夫人水世芳女士)
高罗佩与中国的缘分还远不止于此,在重庆期间他还娶了同在使馆工作的中国淑女水世芳(这等于完全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了),水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愿意嫁给这样一个外国人,说明两人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可以说明高罗佩上没有多少外国因素,是个白皮肤,蓝眼睛的“中国人”)。她是这样形容丈夫的:“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爱吃元盅腊肠,喜欢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
也亏得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才让高罗佩在众多公案小说中发现了狄仁杰潜在的文学价值。
在偶然间高罗佩读了《狄公案》这本小说,并且对此大感兴趣,与其他公案小说在开头就交代犯罪动机和罪犯身份不同,《狄公案》很接近现在的侦探小说和电视剧,直到最后才揭晓罪犯的身份。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也并没有其他公案小说那样,借助神鬼妖怪来获得线索,完全是靠着细致的侦查,和对犯罪现场的缜密分析来侦破案。
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在对比中国公案和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后,高佩罗深深感慨古代中国的法官在逻辑推理、犯罪心理学方面的造诣,比起所谓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等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当时中国读者反而喜欢读西方的侦探小说(百姓们感觉新鲜嘛),而这些小说文笔疏漏,逻辑禁不起推敲,翻译过来后文笔更是低劣,但由于是外国人写的(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很受中国人的推崇和欢迎。这让高罗佩愤愤不平,中国就有这么好的人物,这么优秀的故事,为什么还要看外国人的这些玩意!
(高罗佩《狄公案》小说)
于是高罗佩将《狄公案》前三十回翻译成英文,取名为《狄公案:三起狄公解决的杀人事件》(Dee Goong An: Three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ge Dee),为了保证故事的有趣性,高罗佩将后三十二回政治色彩浓郁的章节全部砍去,只留下破案的前三十回,发行后大受欢迎,西方读者们阅读后还觉得不过瘾,连连催促高罗佩:接着更新啊!
(高罗佩小说《狄仁杰之铜钟案》)
高佩罗没料到狄仁杰的故事这么受欢迎,大受鼓舞之下他决定亲自操刀,写一部原创狄仁杰探案的小说来满足中西方读者。于是这一创作可就停不下来了,在十几年的时间内,高罗佩完成了包括《铜钟案》、《迷宫案》、《黄金案》、《湖滨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在内的多部小说,狄仁杰系列包括15个长篇,8个短篇,多达130万字,汇总后就是后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唐狄公案》—(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
(没有高罗佩高超的文笔,狄仁杰故事也不会这么吸引人)
而高罗佩对古代中国司法、文化、艺术和风俗方面的渊博知识在《大唐狄公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狄仁杰不停的侦破疑难大案的同时,高罗佩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情,民俗风貌等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出来,让读者们如痴如醉(不过尽管小说的时间是唐朝,但高罗佩更多的是将明清时期的民俗风貌融合在小说中)。他将古代东方的人物、公案小说描述手法和西方的心理学、侦探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大故事里套小故事,这种独特的、融合东西方文学的文学技巧让观众们看的入迷不已,可以说,狄仁杰和高罗佩真是完美的互相成就,没有狄仁杰和最初的这本《狄公案》,高罗佩也未必会想得到要写小说。而没有高罗佩扎实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西方文学知识,大唐狄公案也不可能在国外如此受追捧。
(英国人甚至还拍了一部关于狄仁杰的电影,但看着外国人扮演狄仁杰,怎么看怎么怪怪的)
高罗佩的小说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等(甚至还包括瑞典和芬兰语)等多国文字文字,狄仁杰也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福尔摩斯”,关于他的电影和连环画更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
(狄仁杰相关小说插画)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在西方国家广受追捧,狄仁杰在自己的家乡中国,却仍处于被遗忘的尴尬境地。
(将《大唐狄公案》带给中国的赵毅衡先生)
直到1979年,还是研究生的赵毅衡先生无意间在图书馆读到了英文版的《狄公案》,全书是英文,封面和插画却是中国人,这让赵毅衡先生好奇不已。翻开后才发现是一本侦探小说,很快赵先生就被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吸引住了,阅读下来简直爱不释手,于是1981年赵毅衡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狄仁杰的书评,向国人推荐这些故事。
(由赵毅衡、陈来元和胡明三位先生一起努力,大唐狄公案被汉化)
一篇书评还不够,赵先生还联系了陈来元先生和胡明先生来将《狄公案》翻译成中文,这两位先生与众不同,并没有使用现代小说的口语方式,反而借鉴《三国》、《水浒》等话本小说,采用半文言半口语的方式去翻译狄公案,让这本小说更有不同韵味。这两位一个学外文,一个研究古典文学,也是天作之合,有趣的是陈来元先生和高佩罗一样是个外交官,可真是几十年后的轮回啊!于是狄仁杰和他的相关故事开始在国内大热,陆续也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问世(现在国内很多狄公案影视剧都是根据这两位先生的翻译改编而来的),直到《神探狄仁杰》彻底把阁老捧上了神探的神坛。
这样看来狄阁老的走红真是相当有趣,长眠数千年的他可能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是因为一个外国人的小说而祖国受追捧,自己更是从一国宰辅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福尔摩斯式的“神探”。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