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段干木(段干木泄柳的典故)

时间:2023-09-30 11:37:13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段干木如何实现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蜕变

你能想象,一个混迹于牛马市场、浑身充满市侩气息、每日与铜钱牙商打交道的商人,最后成为史书描述名扬千古的儒家道德模范,甚至用“盖以圣人之徒”来称呼他吗?是的,历史上的确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代儒家圣贤——段干木。

段干木的一生书写了两个极端身份,一个是奸商,一个是名儒,一个人的角色可以矛盾如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段干木画像

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

春秋无义战。东周后期天子式微,战火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诸侯间的攻伐像儿童间的游戏,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引开一场战争。

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与魏国一水之隔的秦国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突然间想发兵攻伐黄河北岸中条山下的魏国,于是整军备战,秦王指挥大军直指刚建国不久的魏国,秦军行至阳狐时,看似不可避免的战争有了转机。

这天晚上,秦王手下大臣司马瘐突然求见秦王,在见到秦王后,司马瘐劝谏秦王不要攻打魏国,他说:“魏文侯礼贤下士,又有大贤段干木辅佐朝政,魏国此时上下团结一致,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样的国家,恐怕大王您的军队是征服不了的。”秦王考虑再三,叫来亲信大臣一同讨论,最后无奈的听从了司马瘐的劝谏,停止了对魏国的用兵。

秦将起兵伐魏,司马瘐谏曰:“段木干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此事件被后世概括成一个著名的成语“干木偃息”,一场战争没有开打便就此结束,而结束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名字——段干木。

段干木剧照

段干木何许人也?他既是名儒,也是奸商,既是贤士,也是隐士。

关于段干木的记载,史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来讲其生平,在《淮南子》中就简单一句“段干木,晋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介绍了其生平,这段记载表明,他既是一个贩卖马匹的商人,也是魏文侯的老师。

一、“奸商”段干木,晋商老祖宗。

在后世的记载中,由于段干木儒家圣贤的身份太过出名,以至于很多儒家史学家们都故意忽略了其商人的真实身份。

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春秋末期晋国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396年,关于他的生卒在史料中仅仅限于猜测,仅仅以“魏文侯时人”、“盖其生晚周之季”等模糊的概念可以确定,他生活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无疑,与魏文侯执政年月相合。

段干木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三国分晋的敏感时期,魏文侯执掌魏国后,把国都定为安邑,逐渐将其治理为一个名重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重镇,而段干木就混迹于安邑市井之间,做了一名贩马商人,他肆无忌惮的运用自己经商的天赋,以商人的奸诈和狡猾,很快便成为牙商首领,由于其巨商身份的确定,又位于晋地,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晋商始祖”。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重农抑商,所以段干木的名声在儒家之间很是不堪,当然作为商业届的成功人士,其做买卖利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想必也不会少,因此他在当时成为众人眼中鄙视的对象,《吕氏春秋》更是将段干木与颜涿、子石、索庐参、子张等人划分为“刑戮死辱之人”,可见当时名家大儒们对其鄙视的程度。

但是段干木真的这么不堪吗?他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做一个马贩子,一辈子在市井厮混并老死终身吗?显然不是的,段干木内心深处并不甘于此,他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良机!

魏文侯与诸贤论道

二、由“奸商”到“名贤”身份的转变。

这时刚刚执掌魏国不久的魏文侯由于国家新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大量人才的缺口才是魏国最为欠缺的,于是向天下贤才发出了求贤令,他为天下贤才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听说孔子门徒子夏还在教书育人,于是亲自拜访,将子夏请到魏国。

此时的西夏已年近百岁,身体羸弱又加上双目失明,本不该远赴魏国,但其又被魏文侯的诚意所打动,于是毅然从鲁国奔赴魏国,来到了西河,办学育徒,魏文侯首先拜他为师,各地名士听闻子夏在西河办学,都闻风前来拜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西河设教”。西河文化由此兴起,文风日盛,西夏不仅授予魏文侯经书礼乐之学,更传授仁政爱民之道,魏文侯获益非浅。

而此时混迹于市井的段干木等待的机会终于来到,他收拾行囊,来到西河拜子夏为师,更与贤人田子方为友,由于深受师友的影响,段干木学识德行大为长进,我们不知道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但这段学习生涯使他脱胎换骨,声名日进,竟然没几年便成为名动天下的大儒,随其师友一起在西河讲学,成为“西河设教”中的重要人物。

在子夏的带领下,段干木和田子方都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术,并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子夏学派”,注重经世致用,行成了独特的战国文化,影响了吴起、商鞅等一大批思想家,并将这种独特文化传至秦楚等地,造就了秦楚等国后来的强盛,而段干木与老师子夏和好友田子方也被称为“三贤”。

成名之后的段干木并没有将其作为进身之道,更没有因此为自己的商业捞取利益,从后来的他的表现来看,他的确不想做官,他的好友门徒后来纷纷出将入相,而他却坚持“守道不仕”,而恰恰如此,因此却更加声名远播,虽然后来段干木一度又重操旧业,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名贤”的身份,这也是儒家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段干木已然从“奸商”完全蜕变成了“名儒”。

子夏授道

三、从“贤士”到“隐士”,道德模范的确立。

从现在来看段干木这个人,他不求名却名动天下,不求功却功勋盖世,他到底追求什么呢?

关于段干木,《高士传》有这样一则记载:“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事后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段干木的回答是他要遵守“不为臣不见君侯”的古训,魏文侯听后哭笑不得,但却更加敬重段干木,很难想象他这样做的动机,但是他不想岀仕的确是真实的。

魏文侯对其有着极其高度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当时对于子夏的评价,在《高士传》还有一则记载。

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利势,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如德贵,财不若义高。”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这段文字后来也被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干木富义”,简单总结魏文侯的话来说就是说:“段干木怀君子之道,隐居在穷巷而名扬天下,他有德我有势,他有义我有财,势力不如德行尊贵,财物不如仁义高尚。”从这段记载的话来看,魏文侯对其评价的确极高。

段干木献策

有贤名在身的段干木,一生没有入仕。虽然魏文侯多次拜访请其出山,让他感动不已,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做官。但魏文侯拜他为师,还是经常执弟子礼向他请教国政,他也倾心相告,并无留私,使魏文侯“得师而不得臣”。

他一生皆隐居乡里,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他介于朝野之间,一方面自己经商积累的财富可以提供他全家人过这种衣食无忧的半隐居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做官,魏文侯也没有委屈自己的这位老师,一定给了他优裕的生活保证。但不管怎样,他轻富贵,傲王侯的洒脱态度,终究是令人敬佩的。

在段干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两个极端。他可以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也可以是道德高尚的大儒。经商时,满身铜臭味混迹于市井之间;道德圆满时,又轻富贵名利,居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坚身守道,独善其身。晚年他过着恬淡安逸的隐居生活,读书之余,也设堂讲学,为魏国培养了大量经世治国的人才,他就是这样由奸商到名儒,由贤者到隐士,这样一步步蜕变,终于成为儒家圣贤,完成了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魏文侯与段干木

作为名儒而不岀仕,作为贤人而隐世,段干木为何如此另类?

段干木如此行径,依照我个人来看,他正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他也是一个清醒无比的人,他更明白自己应该在社会上该扮演什么角色。

经过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不断战乱,他个人饱受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所以他不屑与那些乘乱而俯首奔走于宫廷豪门的游士食客们为伍。他更不愿为战争推波助澜危害百姓,所以他选择了退隐,选择了不岀仕。

反之如果真的岀仕于魏文侯,那么儒家的“忠义”便替代了现在他极力推行的儒家“仁义”,必然会鼓动国君征伐杀戮,为了一国之君,自己却没有了独立人格,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这样看来,他游离于官场之外,以老师的身份来影响国君,会让“仁义之道”尽最大努力来影响魏文侯,以达到消弭战乱的目的。

这样一来,自己的洒脱个性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得以融合保留,而自己的儒家风范则影响着魏文侯的政治决策,自己的经世之才也能匡扶魏文侯成为明君,一个仁爱之君就此在无形中慢慢确立,魏国也因此得以更加强大而称雄于天下。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首霸中原,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其中与段干木的在野辅政恐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段干木政治智慧的表现,所以说段干木既是名儒,也是隐士,更是智者。

段干木授道

结语

从历史结果可以看出,段干木对魏国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吴起也好,商鞅也罢,都是受其学说影响巨大,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魏国法家思想开始与儒家思想进行了结合,李悝首创魏国变法,使魏国迅速成为当时强国。可见,“三贤”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段干木人格的魅力也是强大的,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因为段干木而罢兵将其证为实例。

参考资料:《淮南子》、《史记》、《高士传》、《吕氏春秋》、《战国策》等

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段干木如何实现了由“奸商”到名儒的蜕变

你能想象,一个混迹于牛马市场、浑身充满市侩气息、每日与铜钱牙商打交道的商人,最后成为史书描述名扬千古的儒家道德模范,甚至用“盖以圣人之徒”来称呼他吗?是的,历史上的确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代儒家圣贤——段干木。

段干木的一生书写了两个极端身份,一个是奸商,一个是名儒,一个人的角色可以矛盾如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段干木画像

一个名字吓退一国敌兵

春秋无义战。东周后期天子式微,战火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诸侯间的攻伐像儿童间的游戏,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引开一场战争。

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与魏国一水之隔的秦国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突然间想发兵攻伐黄河北岸中条山下的魏国,于是整军备战,秦王指挥大军直指刚建国不久的魏国,秦军行至阳狐时,看似不可避免的战争有了转机。

这天晚上,秦王手下大臣司马瘐突然求见秦王,在见到秦王后,司马瘐劝谏秦王不要攻打魏国,他说:“魏文侯礼贤下士,又有大贤段干木辅佐朝政,魏国此时上下团结一致,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样的国家,恐怕大王您的军队是征服不了的。”秦王考虑再三,叫来亲信大臣一同讨论,最后无奈的听从了司马瘐的劝谏,停止了对魏国的用兵。

秦将起兵伐魏,司马瘐谏曰:“段木干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此事件被后世概括成一个著名的成语“干木偃息”,一场战争没有开打便就此结束,而结束的原因就是一个人的名字——段干木。

段干木剧照

段干木何许人也?他既是名儒,也是奸商,既是贤士,也是隐士。

关于段干木的记载,史书中并没有长篇大论来讲其生平,在《淮南子》中就简单一句“段干木,晋之大驵也,而为文侯师”,介绍了其生平,这段记载表明,他既是一个贩卖马匹的商人,也是魏文侯的老师。

一、“奸商”段干木,晋商老祖宗。

在后世的记载中,由于段干木儒家圣贤的身份太过出名,以至于很多儒家史学家们都故意忽略了其商人的真实身份。

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春秋末期晋国人,生活在大约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396年,关于他的生卒在史料中仅仅限于猜测,仅仅以“魏文侯时人”、“盖其生晚周之季”等模糊的概念可以确定,他生活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无疑,与魏文侯执政年月相合。

段干木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三国分晋的敏感时期,魏文侯执掌魏国后,把国都定为安邑,逐渐将其治理为一个名重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商业重镇,而段干木就混迹于安邑市井之间,做了一名贩马商人,他肆无忌惮的运用自己经商的天赋,以商人的奸诈和狡猾,很快便成为牙商首领,由于其巨商身份的确定,又位于晋地,所以被后世称之为“晋商始祖”。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重农抑商,所以段干木的名声在儒家之间很是不堪,当然作为商业届的成功人士,其做买卖利用坑蒙拐骗的手段想必也不会少,因此他在当时成为众人眼中鄙视的对象,《吕氏春秋》更是将段干木与颜涿、子石、索庐参、子张等人划分为“刑戮死辱之人”,可见当时名家大儒们对其鄙视的程度。

但是段干木真的这么不堪吗?他就这么心甘情愿的做一个马贩子,一辈子在市井厮混并老死终身吗?显然不是的,段干木内心深处并不甘于此,他在等一个时机,等一个实现真正自我价值的良机!

魏文侯与诸贤论道

二、由“奸商”到“名贤”身份的转变。

这时刚刚执掌魏国不久的魏文侯由于国家新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大量人才的缺口才是魏国最为欠缺的,于是向天下贤才发出了求贤令,他为天下贤才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听说孔子门徒子夏还在教书育人,于是亲自拜访,将子夏请到魏国。

此时的西夏已年近百岁,身体羸弱又加上双目失明,本不该远赴魏国,但其又被魏文侯的诚意所打动,于是毅然从鲁国奔赴魏国,来到了西河,办学育徒,魏文侯首先拜他为师,各地名士听闻子夏在西河办学,都闻风前来拜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西河设教”。西河文化由此兴起,文风日盛,西夏不仅授予魏文侯经书礼乐之学,更传授仁政爱民之道,魏文侯获益非浅。

而此时混迹于市井的段干木等待的机会终于来到,他收拾行囊,来到西河拜子夏为师,更与贤人田子方为友,由于深受师友的影响,段干木学识德行大为长进,我们不知道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但这段学习生涯使他脱胎换骨,声名日进,竟然没几年便成为名动天下的大儒,随其师友一起在西河讲学,成为“西河设教”中的重要人物。

在子夏的带领下,段干木和田子方都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术,并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子夏学派”,注重经世致用,行成了独特的战国文化,影响了吴起、商鞅等一大批思想家,并将这种独特文化传至秦楚等地,造就了秦楚等国后来的强盛,而段干木与老师子夏和好友田子方也被称为“三贤”。

成名之后的段干木并没有将其作为进身之道,更没有因此为自己的商业捞取利益,从后来的他的表现来看,他的确不想做官,他的好友门徒后来纷纷出将入相,而他却坚持“守道不仕”,而恰恰如此,因此却更加声名远播,虽然后来段干木一度又重操旧业,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名贤”的身份,这也是儒家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段干木已然从“奸商”完全蜕变成了“名儒”。

子夏授道

三、从“贤士”到“隐士”,道德模范的确立。

从现在来看段干木这个人,他不求名却名动天下,不求功却功勋盖世,他到底追求什么呢?

关于段干木,《高士传》有这样一则记载:“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事后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段干木的回答是他要遵守“不为臣不见君侯”的古训,魏文侯听后哭笑不得,但却更加敬重段干木,很难想象他这样做的动机,但是他不想岀仕的确是真实的。

魏文侯对其有着极其高度的评价,甚至超越了当时对于子夏的评价,在《高士传》还有一则记载。

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利势,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如德贵,财不若义高。”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这段文字后来也被总结成了一个成语叫“干木富义”,简单总结魏文侯的话来说就是说:“段干木怀君子之道,隐居在穷巷而名扬天下,他有德我有势,他有义我有财,势力不如德行尊贵,财物不如仁义高尚。”从这段记载的话来看,魏文侯对其评价的确极高。

段干木献策

有贤名在身的段干木,一生没有入仕。虽然魏文侯多次拜访请其出山,让他感动不已,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做官。但魏文侯拜他为师,还是经常执弟子礼向他请教国政,他也倾心相告,并无留私,使魏文侯“得师而不得臣”。

他一生皆隐居乡里,过着逍遥自在的隐逸生活,他介于朝野之间,一方面自己经商积累的财富可以提供他全家人过这种衣食无忧的半隐居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没有做官,魏文侯也没有委屈自己的这位老师,一定给了他优裕的生活保证。但不管怎样,他轻富贵,傲王侯的洒脱态度,终究是令人敬佩的。

在段干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两个极端。他可以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也可以是道德高尚的大儒。经商时,满身铜臭味混迹于市井之间;道德圆满时,又轻富贵名利,居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坚身守道,独善其身。晚年他过着恬淡安逸的隐居生活,读书之余,也设堂讲学,为魏国培养了大量经世治国的人才,他就是这样由奸商到名儒,由贤者到隐士,这样一步步蜕变,终于成为儒家圣贤,完成了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

魏文侯与段干木

作为名儒而不岀仕,作为贤人而隐世,段干木为何如此另类?

段干木如此行径,依照我个人来看,他正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且他也是一个清醒无比的人,他更明白自己应该在社会上该扮演什么角色。

经过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不断战乱,他个人饱受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所以他不屑与那些乘乱而俯首奔走于宫廷豪门的游士食客们为伍。他更不愿为战争推波助澜危害百姓,所以他选择了退隐,选择了不岀仕。

反之如果真的岀仕于魏文侯,那么儒家的“忠义”便替代了现在他极力推行的儒家“仁义”,必然会鼓动国君征伐杀戮,为了一国之君,自己却没有了独立人格,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这样看来,他游离于官场之外,以老师的身份来影响国君,会让“仁义之道”尽最大努力来影响魏文侯,以达到消弭战乱的目的。

这样一来,自己的洒脱个性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得以融合保留,而自己的儒家风范则影响着魏文侯的政治决策,自己的经世之才也能匡扶魏文侯成为明君,一个仁爱之君就此在无形中慢慢确立,魏国也因此得以更加强大而称雄于天下。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首霸中原,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其中与段干木的在野辅政恐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段干木政治智慧的表现,所以说段干木既是名儒,也是隐士,更是智者。

段干木授道

结语

从历史结果可以看出,段干木对魏国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吴起也好,商鞅也罢,都是受其学说影响巨大,正是在他的影响下,魏国法家思想开始与儒家思想进行了结合,李悝首创魏国变法,使魏国迅速成为当时强国。可见,“三贤”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段干木人格的魅力也是强大的,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因为段干木而罢兵将其证为实例。

参考资料:《淮南子》、《史记》、《高士传》、《吕氏春秋》、《战国策》等

成语“干木富义”的来历: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段越墙逃避

战国时魏国的开国王侯魏文侯,曾建都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东部的魏县开创了百年霸业。魏县城东北五公里处的礼贤台,是纪念魏文侯招贤纳士、访贤、礼贤、敬贤之举的,始建于公元前445年,比建造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邯郸丛台还要早200多年,与徐州的挂剑台和临漳“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等齐名。(王子瑞 摄)

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不可分。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记载: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姓李,名克,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

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期间,车夫问其故,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

周安王六年(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

礼贤台古称魏台,故址在魏县旧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东南。明初,县治毁于漳水,遂移治五姓店(今魏城镇),魏台亦渐趋荒废。嘉靖间知县陆柬改筑魏台于外城东堤上。万历十九年,知县梅守相建奎光塔于上。清代改称礼贤台,并屡有修葺。至,礼贤台奎光塔尚存。解放后,台塔俱毁。2010年,礼贤台移于魏县城东北五公里重建。

今礼贤台位于漳河湾入兴源河口处,礼贤台面南背北,总高度26米,基础平台高14米,东西长95米,南北宽69米;拾阶而上,即可在平台广场游览;再向上是高12米的主峰台,东西长39米,宽29米,主峰台上建仿古房屋9间,凉亭2个,立石碑2块,主景观创意为魏文侯拜段干木人物石雕。独具深厚的魏文化特色,展现了礼贤台历史原貌和独特的现代化气息。【《瑞视觉》原创文图,欢迎收藏、转发、分享和关注!】

卜-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bo bǔ

注音: o ㄅㄨˇ

汉字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卜

简体部首: 卜

五笔86:HHY

五笔98:HHY

UniCode:U+535C

四角号码:23000

仓颉:Y

GBK编码:B2B7

规范汉字编号: 0008

卜的部首笔画: 2

总笔画: 2

笔 顺: 竖捺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预料,估计,猜测:预卜。

选择(处所):卜宅。卜邻。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属下巫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时期掌管卜筮;周王朝时期,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据史籍《通志》记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氏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史籍《路史》也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夏时太康之弟封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东南),因其弟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以官名为姓,称为卜氏。

对卜氏起源最早的记载是宋朝学者罗泌所撰著的《路史》。据《路史》记载:“夏启有卜氏,又叔绣后有卜氏。”这是卜氏起源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进行占卜。卜甲多用龟的腹甲或背甲,卜骨多用牛、羊、猪的肩胛骨。先把甲或骨钻上眼,然后再用火烧,从甲或骨上裂开的纹路来看是吉或是凶。据史籍《姓苑》记载:“周礼卜人之后,以官为氏。”又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

商、周朝廷中专管占卜的长官称太卜,其地位相当于大夫,其属从官员称为卜人。他们的后裔有的以卜为姓,称为卜氏。故谓“氏于事者”,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须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须卜氏,原为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一支,属于南匈奴四大贵族姓氏之一,即须卜氏、呼延氏、贺兰氏、丘林氏。东汉初期,南匈奴大多归附汉王朝,逐渐汉化,形成汉姓(卜、呼延、兰、乔)。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须卜氏流居于代北地区,后为鲜卑拓拔部所吞并,因联姻关系,成为鲜卑贵族部落之一。

北魏王朝建立之后,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须卜氏再一次汉化为单姓卜氏,此后,该支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春秋时期卜筮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名称显赫一时。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

源流五

源于布朗族,出自明朝时期云南缅中军民宣慰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王朝政府控制西南地区,在云南边地一带设有六个宣慰使司,即:

①孟养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

②木邦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

③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今布朗族),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

④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

⑤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云南西双版纳;

⑥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统辖节制。在缅甸军民宣慰司中,宣慰使(大土司)即阿瓦王朝首领卜刺浪马哈省,在滇缅麓川战役中,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农历12月,将在缅甸支持下反叛明朝的原麓川宣慰司(今云南瑞丽)宣慰使思任发捕获,交给中央王朝斩首。明英宗下旨嘉奖卜刺浪马哈省,并赐汉姓为卜氏。

此后,卜刺浪氏族皆改为汉姓卜氏,不论在今中国境内还是在缅甸境内,多称卜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出自职业,上古由巫师专管占卜,他们的后代就以职业为姓,世代姓卜。巫师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预卜是否吉利,如打猎、战争、婚丧等等,由巫师解释卜卦的含义,传达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间人,叫神人。卜卦时往往举行歌舞仪式。卜姓起源最早记载是说,上古夏的开国君主“启”,手下有姓卜的巫师。启就是大禹的儿子。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源出清初期古八旗博斯沁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部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的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逊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戴氏等。

源流八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卜氏,出自汉化为改姓。据文献《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记载,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报复,“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氏”。

另外,在文献《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终记载,明洪武中期,“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皆今乌兹别克斯坦),功官百户,后赐占籍于嘉定,改汉姓为卜氏。其曾孙为卜相,卜相之侄卜永正,卜永正之子卜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

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拜格氏,亦称伯特氏,源出金国时期奚族后裔伯德部,以部为氏,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为卜氏。

⑵ 满族博都哩氏,亦称布利托天氏、布勒多索夫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族,金国时期女真“孛术鲁”,以姓为氏,满语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博氏、鲁氏、范氏、花氏、布氏等。

⑶ 满族布尼氏,满语为Buni Hala,世居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于氏等。

⑷ 满族布尔察氏,源出虎尔哈女真,以地为氏,满语为Bulca Hala,汉义“规避”,世居阿里库(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支流阿库里河流域)、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等。

⑸ 满族布尔尼氏,满语为Buln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卜氏、布氏。

源流十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 达斡尔族伯克图氏,亦称卜克图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kt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卜氏。

⑵ 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汉义“帽沿”,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ku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卜氏。

源流十一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布喇穆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汉古河、布特哈(今黑龙江讷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等地。后有鄂伦春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布、鄂伦春族、满族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卜占那氏、卜库库苏里氏、卜库索里氏等,皆源出古匈奴须卜氏部族后裔,主源一同上述“第四个渊源”,元朝以后世居沈阳地区,在清朝时期被编入索伦部,大部分经长途迁徙驻扎于新疆伊犁地区,少部分留居辽东半岛。

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卜氏。

四、得姓始祖

卜偃、卜徒父、卜楚丘、卜式。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等事,都想预知吉凶,占卜者遂应运而生,并产生专管此事的官职。卜巫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或者首领的亲族,或者智者、长者担任。史称夏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又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春秋时晋有卜偃、鲁有卜楚丘、秦有卜徒父俱任此职,其后有以官职为氏者,遂产生卜姓。尤可一提的是晋掌卜大夫卜偃,其卜技高超,百不失一。史书中对其有较详尽的描绘,其除运用卜甲、卜骨占卜外,还可运用沙鹿崩、柩有声如牛等物事变异进行铁口直断,堪称妙绝。因晋地之西河卜姓尊其为卜姓始祖,而西河后昌盛为卜姓郡望,故史书有尊卜偃为卜姓得姓始祖的。

五、人口分布

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西南)、秦(今陕西)、晋(今山西)、楚(今湖北)地。西汉有今河南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郴州)宿贼卜阳,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人。两宋之际,今四川、江西、安徽等地均有卜姓人定居。宋末元初,有福建宁化石壁村之卜姓徙居广东。明初,山西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河南、宁夏、北京、天津等地。清代以后,山西等地之卜姓因谋生之故,迁于蒙古,对于山西人来讲,称为走西口。此际,南方卜姓已经在今华南、西南等地散居开来。如今,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广西、广东、内蒙古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卜姓约占全国汉族卜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宗族特征:

1、卜姓源起庞杂,时至今日,连卜姓也很难说出己出自何支。

2、不为良相,便为医卜,卜姓人似乎在忠实的履行这句古话。医卜同源,卜姓人从事医、《易》者甚多。

3、汉初以牧羊起家的名臣卜式,以牧羊为喻,说过一句有关治理国家的千古名言:“治民亦犹如是也,恶者辄去,毋令毁群。”

卜氏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二位,人口约五十一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8%左右。

卜姓源起繁杂,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姓人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姓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大西北,如唐代学者卜天寿为西州高昌(今新疆区吐鲁番)人。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

卜姓的聚集地:

山东省滨州市小营办事处卜家村

0、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周村

1、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卜街村

2、 河北省定州市开元镇东近同村

3、 江苏省泰兴市马甸镇小北村

4、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仁厚村

5、 河北省唐县北店头乡新长店村

6、 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大卜岗

7、 河南省唐河具张店镇小卜岗

8、 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卜岗村

9、 河南省鄢陵县南坞乡卜寨村

10、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三家店镇前卜庄、平宁城村

11、陕西省韩城市板桥乡西泽村

12、广西省玉林市博白县双旺镇大同村

13、山东省微山县付村镇大卜湾村、小卜湾村

14、湖南省常德市、益阳市

15、云南玉溪市华宁县青龙镇大村乡丙乙村、玉溪市华宁县那果村委会、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竹子村委会老赵村

16、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白界乡土地海则村、卜家沟村

17、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璇山下桃花坞村

18、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大桥村

19、陕西省彬县北极镇里村

20、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西夏亭镇前仓村

21、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卜家河村

22、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高卜纸村、吴家

23、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城北乡卜老庄

24、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汉薛镇卜家山岭

25、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代店村卜老队

26、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代店村卜庄

27、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东平镇卜楼村、后路口村、稻屯村

28、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花园乡八里村(卜家营)

29、河南省夏邑县太平乡卜庄村、卜楼、卜暗楼、韩道口镇后厂村

30、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洋青镇桐油村莲花村 俩塘村 金凤村

31、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玉皇庙镇卜窑村

32、山东省济南市曲堤镇卜家村

33、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卜家崖村

34、山东省兰陵县贾庄镇卜庄

35、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城关镇碾头村

36、河南省安阳县磊口乡卜居头村

37、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石城乡卜家辉村

38、河南省沈丘县付井镇卜楼村

39、河南省沈丘县付井镇卜堂村

40、山东省巨野县营里镇卜楼村

41、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张表村(原张表乡张表村)

42、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建颍乡卜台子

43、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高泾村卜卦桥

44、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卜屋

45、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西固镇卜河村

46丶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焦村乡西卜村

47、山东省乐陵市卜家村、小岔河村、大岔河村

48、广西灵山县三隆镇三月庙村、龙胜岭、石碑

49、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卜家村

50、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高庙村

51、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

52、江苏省沭阳县

53、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小洛庄

54、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双石村

55、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东卜庄、西卜庄、辛卜庄

56、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河镇跃进村

57、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

58、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蒲场镇

59、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欢城镇南村

60、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卜场村

61、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汤头沟镇

62、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高平镇西高平村

6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卜老家村

64、江苏省沛县龙固镇三里河

65、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卜岔村

六、家谱文献

山东巨野卜氏族谱,著者待考,明崇祯八年始修,(清)卜兆淑、卜继福、卜万章等续修,清末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巨野县柳林镇张表村存有家谱。

山东微山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鱼台卜氏旁支族谱,著者待考,简略手抄本。

江苏连云港卜氏族谱,(清)卜永升、卜靖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纂,(清)卜贻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仲夏增修,(清)卜汝淳、卜养素、卜芳年、卜霞昌、卜丰年、卜利川于清道光六年开始至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26~1849年)仲夏刻印,(现代)卜星光、卜贻梅、卜九馍、卜训岭、卜训亚、卜训良、卜仲谟、卜顺孝等于1997年仲夏最后整编完成。

浙江嵊县逵溪卜氏宗谱四卷,()卜临涧主修,卜有法等编纂,庚申年(公元1920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河南夏邑卜氏族谱,(现代)卜宪章、卜宪良修编,1950年6月稿本。

内蒙古通辽奈曼卜氏家谱八卷,(清)卜昭伦、卜昭煦修撰,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蓝本复印。

江西东乡卜氏四修宗谱,()卜恒撰,三十七(公元1948年)铅印本。

安徽合肥桑园卜氏宗谱,()丁林生序,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卜氏分谱,(现代)卜氏家谱编委会,1995年春月胶印本一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武陵郡:即今湖南省的常德市地区。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忠烈堂。

中兴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闽粤始祖卜弼裔孙的堂号为“西河堂”望出西河,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就是卜商。卜商后代迁出山东的卜阡富,生八子,卜弼正是他的第八子。卜氏居闽,裔传粤,世系清晰。

八、字辈排行

卜氏家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献)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云玉金福文”。

郑州市卜氏字辈:永玉现庆凡祥

南阳市卜氏字辈:弼散以伯良斯兆震世延长志富维启文贤云泰增佳培元广绍方时定兴朝立邦圣强祖旭仕焕傅开

新乡市卜氏字辈:洪文恒明天崇大德太宗万春

安阳市卜氏字辈:弘文恒明天崇大德泰宗万春

洛阳市卜氏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长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信阳市卜氏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平顶山市卜氏字辈: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周口市卜氏字辈: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瑩。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商丘市卜氏字辈: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开封市卜氏字辈: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焦作市卜氏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重庆奉节卜氏派字:一大吉永卣心熙从正长。善言昌德华美彩志耀光。青天开万象文成映明堂。培修福泽广世代运忠良。

嵊州逵溪卜氏字辈:晋颐膺德泽恒泰益祯祥谦逊咸孚豫师蒙济鼎昌。

湖南卜氏派字:产臣启大业奇功定安邦承宣悠且久天赐雨贞祥忠厚昭宗德英才观国光明良世允远文学代传芳景运家庭显徽猷际会昌雍和敦化本继绪守经常国正仲子朝克楚安端邱文以求承应绍世希宗修。

河南获嘉卜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纯佑钦绍念咸扬西瑶裕蟠记佳蕙呈兰芳。德子孟顺廷天日希愈洪自泰万世永昌扬先声旺。1878年续定:秉忠良文章济美道义垂芳书纪逢吉

九、姓氏名人

卜商,春秋末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国学者。字子夏,孔子得意门人,为七十二著名弟子之一,以文学见称。孔子死后,卜子夏在孔墓守孝三年,之后即到西河(今河津一带)设教讲学,传播儒家思想,足迹遍布汾阳地区(南起河津、万荣、北至文水、交城),一直生活了55年。培养了不少治世人才。著名的有春秋战国时的吴起、李悝、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田子方、禽滑厘等。魏文侯等尊他为师,常向他咨询国政。他精研《诗》教,明于《春秋》大义,兼通《易》、《礼》。晚年讲学西河,主张为人君者必读《春秋》,防止权臣篡夺。魏文侯亲咨国政,待以师礼。晚年丧子,悲伤过度,以致双目失明,定居辛封村(今阳村乡东辛封村)。死后葬于东辛封村南。唐贞观二年(628)朝廷下令全国把卜子夏的牌位放到孔子庙和孔子一同祭祀,并开始整修墓地。唐开元年间,被封为魏侯。宋度宗咸淳年间晋封卜子夏为“魏国公”。今有墓碑、祠堂。著有《卜子书》、《子夏易传》、《圣门十六书》、《周易卜商传》,与子游等人合著《论语》。其子孙,遍及山东、河南两省。

卜偃,春秋时晋国人,为晋献公掌卜大夫。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由他预卜是否吉利。例如据《左传·哀公九年》载,狐偃劝晋文公出兵送襄王归周朝,文公命卜偃占了一卦,得到“大有之睽”,卜偃解释:“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天子降心以逆(迎)诸侯,不亦可乎!”晋侯于是采取了行动。

《左传·僖公二年》:虢公在桑田打败了戎人。晋国的卜偃说:“虢国必将被灭亡。被灭掉了下阳不知戒惧,反而又建立了武功,这是上天夺去了虢国的镜子,而加重它的作恶啊!虢国必定轻视晋国又不爱抚百姓,过不了五年,必然灭亡。”

原文: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阳不惧,而又有功,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不可以五稔。”《左传》

卜式,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西汉官吏,以牧羊致富。武帝时,上书愿输家财之半助边,召拜中郎,派他在上林牧羊。只过了一年多,不但羊肥体壮,而且繁殖了很多小羊。武帝问他牧羊的秘诀,他说,铲除劣种,毋令败群。武帝觉得他的话颇有道理,武帝试令其治县,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元鼎中,官至御史大夫。他以赏金悉助府库,仍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

卜静,字玄风,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三国吴官吏。因博览群书而闻名江东,与同郡陆逊,名士顾邵、张敦齐名,官至剡令。

卜惠,江苏省宜兴人,明代名医。精于医术,曾任太医院御医。

卜谦,字伯让,颍上人。明永乐九年(1411年)举人。由太学入侍东宫(太子居住的宫院)讲书,接着调授工科给事中(掌管侍从规谏、稽查工部弊误等事的官员)。永乐十五年(1417年),随从皇太孙去南京监国,朝夕在身边诤言进谏,曾期望自己做个魏徵式的人物。后因父母双亡,在家守丧3年。宣宗继位后,赐卜谦正五晶官,织金衣两件,仍授予给事中官职,值班文华殿,为皇帝顾问。他曾向宣宗皇帝陈述10件国家大事,皇帝欣然接受。宣德十年(1435年),被提升为陕西省佥事,后又调任山东副使。因得罪了皇帝身边的宠臣,降为山西参议。后因足疾辞官还乡。著有《百孝歌》。人祀颍上乡贤祠。

卜珝,十六国时前赵匈奴后部人。少好读《易》,隐居龙门山,为郭璞所赞赏。后入仕为太常,不久升为平北将军,在随镇北将军靳冲攻打晋阳刘琨时,被击败。靳冲归罪于他,并被斩首。

卜天与,吴兴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南朝宋将领。善于骑射,曾任宋文帝皇子射术教师。后官任广威将军,太子劭弑其父皇后,他挺身出战而身亡。

卜天生,卜天与弟,南朝宋将领。少为队将,以武勇服众。因其兄死节,孝武帝时将其擢升为西阳王抚军参军。后升弋阳太守。因谋逆,被杀。

卜名祖,吴兴余杭人,南朝宋将领。孔武有力,被刘裕召为队主,随刘裕东征西讨,以功封关中侯。

卜长福,河南省人,唐代官吏。玄宗开元十七年,上《续文选》三十卷,授杭州富阳县尉。

卜天福,洛阳人,元朝大臣。历任南京府史,工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累迁饶州路总管,以治行第一闻。后拜山南廉访使,厉风纪、清吏治。曾上“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

卜世臣,字大荒,一作大臣,号蓝水、大荒逋客,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学者、传奇小说家。磊落不谐俗,日闭门著书。有《乐府指南》、《山水合谱》等。另有传奇《冬青记》、《乞麾记》、《双串记》、《四劫记》等。

卜大同,浙江省秀水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初授刑部主事,累迁湖广布政使参议,镇压苗民反抗。官至福建按察副使。时倭寇侵扰沿海,大同设策防御之。著有《备倭图记》等。

卜舜年,字孟硕,江南吴江人,明末清初画家。工画,为董其昌等名家赞誉。明亡后佯狂而卒。临殁之岁,人有乞其画者,不署名,但题曰:“泥无身”。著有《云芝集》等。

卜允照,江苏省丰县人,字履廷。读书精医,轻财好义。

卜尔昌,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字芗门,清代诗人。工山水,亦能诗。有《芗门遗稿》。

卜道英,江苏省长洲(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精于医术,以幼科知名。子卜绍英,孙卜桂森,皆精幼科。

卜善瑞,山东省费县人,字统万,清代医学家。精于医学。晚年著有《数验录》。

卜祖学,浙江嘉兴人,清代医学家,著有《伤寒脉诀》。

卜一卜,字老卜,河南商丘人士。著名军事家。

卜舜年,清代画家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