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观音灵签6签解签(观音灵签6签解签详解)

时间:2023-10-02 06:26:58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观音灵签 第七十六签

【签诗】

鱼龙混杂意相同 耐守深潭待运通 

不觉一朝头耸出 禹门一跳过龙宫 

【智慧】

此签有“常持善念”之意,提醒当事人将心比心。社会上大部分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真正顾及到旁人的感受,然而每个人不论贫富贵贱,内心都是寻求快乐的。如果我们能有将心比心的观念,那么在看待别人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同理心,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再进而推己及人,凡事只要自己能够做到的就先去做。

【典故】孙叔敖遇双头蛇

孙叔敖(约前630年—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历史治水名人。

少年时家中贫困,善良的母亲教育他要好好做人,要时时处处为别人考虑。10岁那年,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曾听别人说,此乃不祥之物,谁要是看见两头蛇,就会三天之内死去。

孙叔敖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想:“这条两头蛇游来游去,肯定有许多人会看到它,那就会许多人都死去。我在临死前也要救救别人才行。”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地这么善良,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会有好报的。”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都非常好,不仅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是古代为官清廉的典范。

锦衣之下番外69丹清阁,遥远又熟悉的名字

六十九章 丹清阁,遥远又熟悉的地方

“那你房中的男子鞋子和这些珠宝怎么回事?”今夏又问道。

“我不知道我房中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但这些都不是我的。”秦盈明显很气愤,苍白的脸因为情绪激动有些泛红。

“定是有人诬陷于我,还请大人明查。”此时的秦盈虽然羸弱,但眼中的倔强与不屈却丝毫不弱。

“你说你是冤枉的,那你觉得是何人所为?”

“满口胡言,证据都在这摆着呢,何来冤枉一说?”还不等今夏说完,秦张氏赶紧紧张的说道,之后又察觉自己的反应好像有些过激了,讪讪的闭了嘴。

“她有没有被冤枉,秦夫人应该是最清楚了。”今夏别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眼前的秦张氏。

“大人,她……我怎么可能会清楚。”秦张氏的脸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说话也有些结巴。

“我刚才仔细查看了门窗,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脚印。而且你说这是那人留下的鞋子,可昨夜下了雨,若是从外面进来不可能不沾染泥土,而这个鞋子表面干净,并没有泥渍。还有,她私藏珠宝这个包袱,秦夫人是不是应该很眼熟啊。”

今夏之前就一眼认出这包袱的布料和秦夫人所穿布料相似,基本可以断定这布料出自秦夫人房中,也基本可以推断秦夫人是陷害秦盈之人。只是她想不通,即使二人不是亲生母女,可每日朝夕相处,她怎么能用这么狠毒的方法毁了女孩的一辈子?就想着逗逗秦夫人,可不曾想这秦夫人这么不禁逗,一下子就吓得现了原形。

秦张氏见事情败露,一时腿软,跪在地上,可嘴里却絮絮叨叨不停:“大人明鉴,我没有诬陷她,我见过她私下与男人见面,就在……在……对,在丹清阁附近!”

秦张氏一席话令陆绎和今夏一时愣在原地。

丹清阁,一个遥远却又那么熟悉的名字。

陆绎只是瞬间的失神很快又恢复了平日的冷冽模样。

“我看这秦张氏见事情败露已经疯疯癫癫了,还不快把她收押。”陆绎冷哼道。

岑福一步上前,一把按住秦张氏,可手下悄悄用力,秦张氏便发不出声音,只能“嗯嗯啊啊”挣扎着被人带了下去。

陆绎一把将今夏握紧的小手包入自己的大手中,温柔的看着她。感受到手里传来的温暖,今夏紧绷的身体慢慢放松了下来,也转头冲陆绎笑了笑。

人与人之间就是那么奇怪,有些人在一起一辈子,都无法了解彼此。有些人无需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回到官驿,陆绎和今夏立刻去了秦盈的房间。

“多谢两位仗义相救,有什么疑问两位但说无妨。”这个秦盈也是恩怨分明的人,若不是他们重新查看,她可能已经顶着不知羞耻,荒淫放肆的名声被打死了。

“今日之事秦小姐确实被人冤枉,只不过,这丹清阁曾向皇上进宫有毒丹药,已被查封,你一个女子又怎会与丹清阁有所纠葛?”今夏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盘问秦盈,陆绎则站在不远处仔细的看着秦盈,不放过她的每一个表情。

“没有,他没有毒害皇上,他是被人陷害的。他心中有大义,他说过他要惩恶扬善,要匡扶正义,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铲除奸佞。他是冤枉的,即使严刑逼供也宁死不从,我也不会向恶势力低头,这样即使去见他,我也不会给他丢脸!”秦盈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脸也涨得通红。

“他就是你私自见的人?”

“是,不是,他看似放肆不羁却光明磊落果敢正直,你这么说会坏了他的名声,我们没有私会,我只是去求签问道,偶然碰到的。”

今夏与陆绎对视一眼,已经确定了心中所想。

“你所说之人,可是蓝青玄?”

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城门可走皇上“龙车”正阳门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正阳门具有威天下而昭礼的“国门”地位,在京城的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它成为老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的象征。

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举行。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处于广场的最南端,每逢国庆典礼均在正阳门城楼北面的广场举行。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9月10日发行的第一套500元人民币,正面就是正阳门的图案。1988年正阳门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北京城处于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当时的平均海拔高度越44.2米,也曾称“幽州”。侯仁之先生所著《北平历史地理》书中定论:北京城最早建于周代。还有考证得出惊人的结论:琉璃河商周遗址正是古燕国的始封地及燕都之所在。这无疑把北京的建城史大大地推前了,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辽代(公元938年)在这辽国疆城南部建立陪都,因而称南京,又称燕京。金朝时,第四个皇帝金海陵王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的会宁府,迁移至北京,命名中都,金中都是北京历史上成为真正的王朝首都。今广安门一侧,古蓟都所坐落的位置,建起的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北京建城3000多年历史的纪念标志。

正阳门城楼

老北京城有九个门,九门各有规格和功用,九门走九车,正阳门是走“龙车”之门。九个城门中唯有正阳门箭楼开设了城门,只有皇帝出入时才开启。

正阳门因位置于紫禁城正前方,又有了“前门”之称,正阳门是明清时北京内城正南门,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冠。正统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是一座瓮城。曾几毁几修,现在的城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的,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是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的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格局。现在仅留下城楼和箭楼了,且为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对城门。后因修筑交通道路将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分割成了两个部分:城楼在北,南是箭楼。

正阳门,原称“丽正门”始建至今已将近580多年了,自打它建成那天起就成了老北京的象征。作为北京内城正门的正阳门基本处于“国门”位置,既然是“国门”必然要取一个好名字,“正”有“公正、正明公道”之意,“阳”则“明亮、和暖”既有圣主气魄,又有吉祥寓意,正阳门呈现“显赫”的地位。

正阳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帝都以丽正一词,是来自于《周易· 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正阳门是在内城九门南垣的正当中,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

资料载: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为了防范元代残余势力南下的侵扰,以北京为其“龙兴之地”,决议迁都北京,随即下令营造北京的宫殿和城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明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出约二里。建造的仍然是三座城门:(即现在的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中间为丽正门。丽正门移至现正阳门的位置时仍称为“丽正门”。明英宗正统年间,修建北京垣时,丽正门改为了正阳门。

正统元年(1436年)增修门楼,箭楼,瓮城(辞海对瓮城的解释:为了加强内城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闸楼,城壕,桥闸等,正统四年完工。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的弯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为空场,四个方向都有门。东西设有两座闸楼,在闸楼下开有劵门。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下令拆除。瓮城城墙和东西两侧的两座闸楼皆无存。

老北京有个“九门十座庙”一说,北京内城城门的瓮城内都有关帝庙,北京内城只有九座城门,那本应为九座庙,多出来的一座就在正阳门的瓮城里。正阳门的瓮城里有两座庙,一座是与其他内城瓮城里供奉相同的关帝庙,另一座就是那“为我独有”的观音庙了。

正阳门瓮城内有两座庙,西侧为道教寺庙关帝庙,东侧为佛教寺庙观音庙。内城的九座瓮城内都建有庙宇,除德胜门、安定门供奉着真武大帝外,其余几座均供奉着关帝,其中规模最大、香火最旺的当属正阳门翁城内的关帝庙。瓮城被拆除后,那里成为开阔地,关帝庙和观音庙就独立显露了。这两座庙曾经香火不断,求签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关帝庙,它的影响力超过旁边的观音庙。这两座庙已在1967年被拆除。

原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大刀、关帝像、白玉石马。关帝庙内的一尊关帝像是明世宗嘉靖皇帝供奉的,传说早期的关帝像尺寸较小,嘉靖皇帝特命木工制作了一尊大的关帝像。

庙内 “三宝”非常珍贵:《三柄大刀》最大的长两丈、重200千克,其余两柄分别为60千克和90千克,均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陕西绥德城守营都司马国镒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元刀铺定铸。每到农历五月初九,关帝庙都要举行一次磨刀典礼,届时将刀抬出,请三元刀铺的工匠举行仪式将刀磨光,再放回原处。《关帝画像》据说这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德兵掠取。《汉白玉石马》雕刻精细,是明代遗物,在历次拆修正阳门时,石马不知何时丢失。

明代刘侗、于亦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对正阳门关帝庙有详细记载。清《宸垣识略》:这两座庙内均有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朝初年,有明朝六座石碑,“有董太史书焦太史所撰碑记,时称二绝”,还有:万历年间加封“神威远振天尊”碑,万历癸丑张桥撰、耿志炜书碑;万历丁丑赵瑞庭撰、白绍经书碑:天启元年义圣中王四个字碑;天启七年礼部定典碑。

石碑曾一度遗失。2008年6月,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民宋振启在改建自家房基时,发现了两座石碑。经考证:这正是正阳门瓮城关帝庙的著名石碑。一座石碑是明朝书画家、南京礼部尚书、翰林董其昌书的《汉前将军关侯正阳门庙碑》,另一座碑是康熙皇帝的书法老师沈荃书《正阳门关帝庙碑》。据当时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上级曾动员各公社、大队进城拆城墙砖,运回来建集体房屋,那时也拉回来一些条石,两块石碑也就顺便拉回来了。

正阳门多次被毁,据史料记载:正阳门自明正统四年建成至今,历经许多次磨难,也多次毁于大火。其中明代两次被焚毁,清代经历了3次火灾,而以第五次被毁最为惨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六日晚,“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处放火。火烧了大栅栏一条街,同时烧毁了正阳门箭楼。几个多月后,在瓮城内驻扎的“八国联军”中英军雇佣军印度兵不慎引火,又将正阳门城楼烧毁。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才筹划修复。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修复这个工程,要求各省“捐资助修”。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资料,工部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样式,再将正阳门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的正阳门城楼与箭楼,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竣工。但这次重建后的高度,与明代初建时的高度有很大差距。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对正阳门又有修缮,主要是对平台栏板、箭窗上的白色华盖和东西两侧的浮雕、登城马道台阶、墙体的裂缝进行了加固。其整体建筑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筑风格,而其高度也没有改变。

现正阳门城楼南侧前,正中的位置的地面上镶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的标志》,是由交通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开展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设置,2006年9月24日上午安放的。这用青铜合金铸造、造型古朴庄重的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东西南北四个铜字,在铜字的内侧是朱雀、青龙、白虎、玄武中国古代四种神兽的图案,标志的中心则是一个车轮。用古代车轮的形象代表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中国公路网。

《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的设计有解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达是中国传统的星宿名字,象征着四极,被誉为“四方神”,也称之为“四灵”,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表征方位可溯源至夏商周,所用的‘四神’图案就取自四块著名的汉代瓦当。此外,标志图形内还有中英文,其中“东西南北”以篆字形体特点为基础,东西南北的为英文缩写。标志中间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围绕零点加上《中国公路零公里点》中英文全称,可以让世界各国游客都可准确的理解标志的内涵。标志外环是64个标志点,代表了传统文化的64个方位,标志中有放射线背景,暗示:中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

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先例。

正阳门的传说

《北京的传说》一书中介绍的北京是座八臂哪吒城,而特别指出:京城正南的门,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瓮城的东西门是耳朵,正阳门东面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半面四臂;而西面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和西直门是另外四臂;北面的安定门、德胜门就是哪吒的两只脚了。

北京城是如《北京的传说》书中是明朝刘伯温和姚广孝共同设计的 “八臂哪吒城”吗?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1403年燕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元皇宫旧址上开始大规模重建,新皇宫1420年建成,称为“紫禁城”……直至1553年,外城城墙才最终建成。” 刘伯温在世是1311-1375年,也就是说,当1406年永乐皇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之时,刘伯温已经去世整整31年了。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当作正史!对正阳门还有一些传说:

一、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没钩儿。

正阳门上刻的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一直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当时要把门字刻成这样一个不带钩的门字?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正阳门上的城门匾额是时由书法家邵伯炯写的,只是沿袭了明清时的传统,并不能作为门额的门字无钩的出处。

传说其一:皇上乃天之骄子,龙也!龙乃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没有不怕钩的。皇上路过的地方有钩儿那是犯忌!所以那“门”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直的。

传说其二:马扑《谈误》卷四记载:“太祖初命詹希原书太学集贤门。门字右直微钩起。上曰:吾方欲招贤,原乃闭门,塞我贤路耶?遂杀之,而以粉涂其钩。”詹希源是当时很有名的书法家。相传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称帝的朱元璋到国子监集贤门视察,看见那门字最后一笔上有一个上挑的钩,就问这匾是谁写的。随臣说是詹希源写的。朱元璋大怒,说:“我正想集天下之贤士,他却为我关门塞贤,其罪可诛!”当天就把詹希源给杀了。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和口头文学中,无论哪种说法成立,反正门字上的钩成了皇家的禁忌。其中也包含着老百姓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对于城门匾额地“门”字没有勾,还有其他的不同说法。

二、前门楼扎彩的“假门楼”。

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随从护卫,跑到西安躲了起来。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太后便要回宫了。走的时候得很狼狈,回来了就要显赫得风风光光的,毕竟是皇太后和皇帝嘛!

随行官员立即给留守北京的大臣门传达旨意,同时也为回宫得事发愁。正阳门的城楼和箭楼被八国联军烧得只剩下残存的城台,不可能在慈禧和光绪皇帝回京城前修好。不能让太后和皇帝看到两座焚毁后城楼,太后和皇上怎么面对这样得残酷场景。慈禧老佛爷要是动了怒,大家得脑袋就保不住了。回京城得大队人马就这样得提心吊胆的进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时,只见前门楼子和他们离开北京前看到的那个楼子一摸一样,而且显得更加金碧辉煌。那些大臣们都不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慈禧看了也十分开心,和光绪皇帝一行人耀武扬威地回了宫。

正阳门楼子怎么会这么快就修好了呢?其实,太后和皇上以及一起回来的大臣们看见的正阳门的城楼并不是真的,而是用竹筏、麻绳、纸和油墨等东西临时搭起来的一座假城门楼。

至于百姓们对正阳门的一些传说,还有“前门楼子九丈九”以及“摸门钉”的故事。

正阳门箭楼

《辞海》对箭楼的解释:古代城门上的楼,辟有洞户,备发箭防御之用。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阳门箭楼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有探出的小房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有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有对开铁叶大门。明清两代,箭楼曾与正阳门城楼城墙相连,组成了一个很大的瓮城。

正阳门箭楼的千斤闸,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名城中最大的。闸门为铁皮包实木,上面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国民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正阳门箭楼从建成时起,就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的箭楼外是护城河,护城河桥牌楼只建在桥外,所以正阳桥的桥牌楼只是一个,且京城九门也只有正阳门护城河桥建有桥牌楼。“正阳桥”牌楼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开间木结构牌楼,在京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被称为“五牌楼”。再往南便是前门大街,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明代北京突破了元代“前朝后市”的定制,在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一带形成大商业区。清朝前期,这里山现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形成专门街市。到了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京奉铁路、京汉铁路开通,往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大量洋货涌入北京,致使前门商业盛极一时。

正阳门箭楼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楼严重受损,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对箭楼进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集资160万元,将正阳门箭楼修饰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正阳门箭楼的传说

传说明朝建造正阳门箭楼时,永乐皇帝亲临视察(实际箭楼是1439年建造,永乐皇帝1424年已辞世),发现正阳门箭楼的楼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雄伟高大,不由得内心发怒,当即指责工部,限他们一个月内要将正阳门箭楼楼顶建得高大气派,如期未完成就治罪。

工匠们吓坏了,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管事工匠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时间是一天天迫近,没办法只能等待治罪。一天,一位衣着破旧的老人到工地讨饭,得到饭和咸菜后,还要工匠师傅为他再给咸菜加盐。就这样,这位讨饭得老人接二连三得到工地讨饭,每次讨得饭菜后仍然向工匠们给他的饭菜加盐。

这个举动终于被一位聪慧得工匠得到感悟,加“盐”!再加“盐”?是不是“檐”呀!他突然的反应过来,加盐不就是给箭楼楼顶加“檐”吗!重工匠们一交流,没错!箭楼加檐不就解决现在样式的不够高大吗?重工匠欣喜若狂,按照依照这个的思路,为正阳门的箭楼添加了周圈的飞檐,加檐后的箭楼楼顶立刻变更得高大壮观了。皇帝看到加檐后箭楼,夸赞了工匠们的神思妙想。

工匠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高兴之余准备去感谢那位乞讨的老人。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再也没有来工地讨饭了。工匠们立即感觉到:一定是鲁班爷显灵化身成乞讨老人来点播他们的思路了,这个点拨不但让种工匠们躲过了这个惩罚,还造就了正阳门箭楼的壮丽辉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