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住宅风水

陈氏祖先起源(陈氏祖先起源到底在哪里?)

时间:2023-10-02 22:08:27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但是你们知道“陈”姓的来历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陈”姓的来历,咱们继续往下看!

对于陈姓的人口众多的来源分为这几种: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关于陈姓人口众多的来历分享就结束了,陈家的历史悠久,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陈姓的由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姓陈的朋友们:陈姓有5种来源,其中这一种人口最多!赶紧收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但是你们知道“陈”姓的来历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关于“陈”姓的来历,咱们继续往下看!

对于陈姓的人口众多的来源分为这几种:

(1)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

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4)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5)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关于陈姓人口众多的来历分享就结束了,陈家的历史悠久,你们还知道其他关于陈姓的由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河南固始人陈元光,为何到漳州创业,并成为海内外百万陈氏的祖先

封神知识点:陈氏传奇(终) 文/王事情

本篇的缘起是因为《封神演义》中陈塘关这个地名的来源,在太乙真人说四川话,哪吒该说哪里话?可能河南话,更可能是胡建话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一个从来没有人说过的地方,以为它也许来自于福建长乐的陈塘港。要说陈塘港就必须说到福建的陈姓族人。

陈氏在福建乃是大姓,有“林陈半天下”的说法(林氏为另一大姓)。地名是人起的,有人才有地名,因而可以肯定,全省凡是带陈的地名,几乎都必然和陈氏有关。陈塘、陈塘关即其产物。

然而无论陈氏还是林氏,其实都来自汉人衣冠,这个故事与历史上一场中原浩劫有莫大关系,那便是惨痛的五胡乱华时期。陈氏入闽——乃至于更广阔的八姓入闽,都始自此时。明朝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序》以史诗般的笔触记叙了:

自汉武徙其民于江淮间,永嘉板荡,乃有衣冠而南,王氏割据复有元从而南,及宋氏都杭,诸名家又益南矣:华俗由是而丕变。自八姓入闽之后,而人才渐有,然犹不乐内仕。至常袞兴学,而文物乃多;宋治休明,而名贤遂辈出矣,人物于是为极盛。

所谓入闽八姓,是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不难发现,至今流传在福建当地的俗语“林陈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正是前面四姓。学者尹全海先生在朱维干(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史稿》)、葛剑雄(主要是指其著作《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两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八姓入闽”是移民传说,不是移民史实。本篇无意于辨析传说与史实——况且在下也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是就目前能够找到的相关古籍资料,还原其中一位陈姓先祖的光辉事迹。

那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

圣王像

一、天下陈氏出颍川

据说有文字记载的陈氏入闽大始祖为陈润。据福建陈氏网介绍:

陈润,字文蒨,乃汉太尉陈实第五世裔孙,仕晋。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荡,由河南固始县避乱入闽,娶妻林氏,生子二。曾撰有《闽中革寓记》,成为有文字记述陈氏早期入闽开基初祖。

按,史籍中并无陈润入闽的记载,能找到的同名者是一位唐朝诗人。革寓二字也不知何义,目前找不到《闽中革寓记》这篇文章。陈润娶妻正好是林氏之女,算是陈、林两家最早的姻眷结合,但是也太巧了。因而个人的意见是,这段记载为陈氏后人有针对性的伪托。此外据《陈书·高祖本纪》,陈霸先为东汉名士陈寔(即汉太尉陈实)第十五世孙,陈朝世系表可以上溯十一世至陈实玄孙(四世孙)陈准;而陈润好巧不巧为陈实第五世孙,这意味着两人都是一个祖先。

陈润的嫡裔称为润公-迈公派(迈为陈迈,陈润第十二世孙),此外还有四大主要脉派: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南院、南朝-义门(即义门陈氏分庄后裔)、贡川四派。无独有偶,每派的先祖,都能不约而同的追溯到陈实这个源头。

陈实世居颍川,在《后汉书》中有传,为一时名士。今日福建陈氏皆自认陈实子孙,故有“天下陈氏出颍川”的说法。

将军派的陈元光,即大名鼎鼎的开漳圣王,其庙宇遍布闽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祭祀之盛,不亚佛道庙观。在史册上,他一生的功绩乃在“开漳”二字,而在今日看来,他的主要功绩还在于繁衍了福建数百万陈氏子孙。

而公允地说,陈元光的地位是随着后世需要而被逐渐拔高的,最终追封为王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了。真正在史料中,则只有只言片语。然而就是这只言片语,也能大致还原那些金戈铁马、那些无悔人生!

宋吕璹(shú)有一首《威惠庙》:

当年平贼立殊勋,

时不旌贤事忍闻?

唐史无人修列传,

漳江有庙祀将军。

确实,陈元光在将星如云、没有灭国之功都不好意思拿出说的《唐书》中,确实没有列传,但那只是唐初猛人太多,而且他的功劳主要在岭表,而不是他能力不够。

开漳祖庙

二、岁月静好

电影《一代宗师》中叶问有句台词: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我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时任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的陈元光上表,当回忆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说道:

臣以冲幼,出自书生,迨及童年,滥膺首选。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质;惟知饱暖,无曰区曰处之能。《请建州县表》

陈元光,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幼年读书,精通六艺,曾夺得科场第一。家境优渥,性格懦弱,符合典型的父辈荫蔽下的世家少年子形象,不曾握刀杀敌,也没有统筹管理的能力。据顺治《光州志·人物考》说,“(陈元光)年甫十二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可见在十三岁之前,陈元光一直都堪称少年不识愁滋味,吟诗作对、射箭习礼仪,也许还飞鹰走马,但大多数时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方十三,应乡试一举夺魁。按正常的故事情节,接下来就该准备会试、畅想殿试,若得天佑,说不定能追平初唐四杰的王勃(王勃十六岁即应幽素科进士及第)的纪录。

就在陈元光与家人分享他的喜悦的时候,一片又一片告急文书雪花般飞进了大唐的统治中枢长安。

总章二年己巳,泉潮间诸蛮獠啸乱……高宗敕(陈政,陈元光之父)进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挂印绶节钺,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二十三员。《平和侯卿陈氏族谱·一世祖行状》(下简称《行状》)

总章是唐高宗年号,二年为669年,泉潮是指今泉州、潮州一带,蛮獠是今天的畲族祖先。后面的不用翻译了,都知道。总之,十三岁的陈元光就此与父亲及将士们一起踏上了征程。他们出发的地点正是固始,军队规模共3600人,有58姓,都是来自光州固始的子弟。于路艰难自不必说,而想必十三岁的陈元光也确实体会到了现在流行的那句话: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在负重前行!

从此再无书生陈元光,而只有铁血将士陈元光了!

陈元光剧照

三、金戈铁马

隋末盗贼蜂起,自刘武周而下四十有九处。唐太宗渐次芟夷,独闽、广间犹有遗孽。嗣圣元年,徐敬业起兵维扬,潮、梅间又有梁感者为之羽翼。朝廷遣玉钤卫大将军梁郡公李孝逸提三十万众以破之,而梁感之徒尚在也。陈元光父子奉命讨贼,兴建营屯,扫除凶丑,方数千里间无桴鼓之警。又为之立郡县,置社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捐躯陨命而后已。

上述文字引自《八闽通志·卷86》拾遗“漳州府”条。说的是隋末天下大乱,闽、广亦乱,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潮州梅州一带的梁感为其羽翼,先有李孝逸提大军扫荡而未尽,至陈元光父子时才彻底平定闽广之乱。将这片地域重新纳入朝廷统治后,在当地立郡县、置社稷,其中艰难一言难尽,以至不惜生死的地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字出自《左传》,筚路是荆柴做的木车,蓝缕即褴褛,指破衣衫。当年的楚国先民,着破衣而拉柴车,垦殖山林,创建了楚国,积极进取、至死不屈,这是楚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此处用来形容陈元光父子,是非常高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各条文献间的时间常有错讹,嗣圣元年是684年,陈元光父子入闽在这个时间点之后,起码是685~690年间的事,而上面说的是总章二年(669年),两者有20年左右的时间差。而《读史方舆纪要》又说,“(漳州)州境自隋以来,地荒人稀,未沾王化。仪凤三年,寇陈谦等连结诸蛮,侵轶潮州,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始开屯列戍于漳水北,且耕且守。寻请于泉、潮间建一州,以抗岭表。”则陈氏入闽又是仪凤三年(678年)的事。清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又说“神陈元光,唐永隆初,以鹰扬将军随父政戌闽,镇漳州”,这个时间又变成了永隆年间(680~681年)。

总之就是时间怎么都对不上,但这些材料相印证,应该能证明陈元光平定梁感、陈谦等当是确切之事。

而接下来我们可以发现,这支军队在福建的平叛并不顺利。

首先是战事不利,亟急援军。《行状》说陈政入闽后,“府兵五千,而寇戎数万,自惟以寡伐众,乃奏请援兵”。这个也正常,大军一至,便群雄束手的传奇毕竟只能发生在一代名将身上。陈政虽是大将,但并非名将,太宗、高宗朝的超级名将乃是李靖、李绩、苏定方这些人;一流名将是李孝恭、秦琼、尉迟恭、侯君集、薛仁贵这些人;在这些将星辉映之下,高侃、张士贵等猛人都只能列入一般名将之列。而不管怎么排,都不可能有陈政的位置。因而“汉军方至,毋敢动,动则灭国”的传奇不可能发生在闽南的山水间,有的只是反复参详的行军方略、犬牙交错的势力分布,以及陷入包围的绝望、突出重围的艰辛和百战沙场的铁血,当然,还有失败。

接着是亲人病死。据《行状》言,朝廷得讯后,立即“命二兄敷、敏领兵南下,咸亨元年奉母同行,至浙江山不幸二兄俱故,诸孙沦亡。府君往迎其母,葬其二兄暨诸孙于浦城”。陈政的两个兄弟陈敷、陈敏奉命领兵驰援,遂举族南下,带着老母亲及陈氏子弟,行至浙江江山县,二兄及其子孙不幸病故,陈政率军迎之,葬之于浦城。其母名曰魏氏老夫人,足智多谋,颇能服众,代陈政筹划,战事得到了大大的推进,然而不久亦病死,《全唐诗》中收有陈元光作之《太母魏氏半径题石》,中有“系牒公侯裔,悬弧将相儿。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万里提兵路,三年报母慈。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之句,说的正是这段史实。

最后连挚爱的父亲也离他而去。上述所引诸书中皆有陈元光在“父薨,代领其众”的记载,陈政死于仪凤二年(677年),若按总章二年入闽计算,此为平叛第八年,可见战事之不顺。而在此之前,昔日入闽的3600个固始子弟,又走了多少呢?

陈元光剧照

四、无悔人生

尝有言,破而后立;

又有言,天欲与之,必先取之;

据说上天如果要给我们某些馈赠,就非将我们逼到山穷水尽之时不可。

一个个至爱亲朋离陈元光而去,他此时满打满算也不过才21岁,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挺过了这段艰苦岁月,史籍上虽然只留下了“代领其众”几个字,但毫无疑问,那一定是经过了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惨淡的思念、绝望的沉沦……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才终于站了起来,重新为了国家也为了陈氏而战!

这一战,才战出个千古流传的开漳圣王来!

平乱

父卒,代领其众,防广寇。陈谦连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永隆二年(681年),盗起攻南海边郡,元光提兵入潮,伐山开道,潜袭寇垒,俘获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史传三编》

陈元光重新振作后,领军作战。四年之间,先平陈谦,再平南海盗,两战皆胜。这两战应该打得极其漂亮,基本上歼灭了闽广一带的反叛主力;正因赢得漂亮,因而影响力也极大,诸州县、大山之中的蛮獠大概都递了降表,这也标志着这场为时十二年(669~681年)的平叛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终。

陈元光家世累为战将,祖父陈克耕为中郎将,父亲陈政平叛福建,这种家世遗传使他一旦被逼到了那一步就能够立即适应的军事素养;而从一个残酷的角度讲,这场“蛮獠啸乱”和亲人相继过世的现实,又为他走上前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父九年的征战经历,使他积累了巨大的军功和资质,从而在父亲死后能够顺利掌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陈元光飞速成长了起来,站在家族几代巨人的肩膀上,一旦拥有实践其治军安民思想的平台,就能迅速证明父辈的荫庇并没有白费苦功。

所以,一切都是最残酷而又最好的安排。

《全唐诗》中收有陈元光所作一诗,所写正是平潮寇后抒怀,喜悦之状、雄威之势,溢于言表。:

抱磴从天上,驱车返岭东。

气昂无丑虏,策妙诎群雄。

飞絮随风散,余氛向日镕。

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

落剑惟戎首,游绳系胁从。

四野无坚壁,群生未化融。

龙湖膏泽下,早晚遍枯穷。

开漳

上引《史传三编》末说陈元光“还军于漳”,此指漳水,其来源有两个说法。

一说是陈政亲自命名。他屯军云霄,见南北两溪清浊汇合如纹章,指着江面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就称此江名为漳江。这是《云霄厅志》里的说法。另一说是其母魏氏夫人捧清水而饮,深情地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而改名。

两年之后,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陈元光正式上表,请建漳州:

窃以臣镇地曰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号而复入职方,建治所而注颁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规,诚为救时之急务。秦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谬居外镇,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谨具厥由,伏候敕旨。《请建州县表》

其时福建本称七闽之地,其名来源于《周礼·职方氏》“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漳州立,遂称八闽。《漳州府志》说,“唐陈元光疏请七闽增为八,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议以遐僻之地,万一遣官不谙土俗,民反受其殃。元光父子久牧兹土,蛮民畏怀,即令其兼辖尤便。诏从之。”即指其事。

当然,“诏从之”三个字看似容易,实则经过了朝堂诸公的反复权衡,其中反对声浪极大,这是一定的。等真的诏下建漳州时,已经是垂拱二年(686年)的事了。虽然耽搁了如此之久,朝廷依然对他表示了足够的信任,“进(陈元光)怀化大将军,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元光复疏,山林无贤,而部曲子弟马仁等多干略,请授为司马等职。诏从之(《史传三编》)。”非但为陈元光本人加官进爵、赐建府第,而且准许他自置官吏,另外跟着陈家转战四方的子弟也等到了敕封,以示恩宠。

府第落成那一刻,陈元光再次挥毫赋诗:

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

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

凌烟乔木茂,献宝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盘庚迁美土,陶侃效兼庸。

设醴延张老,开轩礼吕蒙。

无孤南国仰,庶补圣皇功。

此诗亦见于《全唐诗》,诗中提到的燕翼宫,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开漳祖庙,在今云霄县;大江,即漳水。

今日漳州

治理

按理说此时陈元光已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就是躺在功劳薄上享福就行了。可他并没有那么做,因为接下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那就是最迫切的,如何治理漳州?

马仁等人因陈元光请功,而被朝廷授予官职,而说到底这也是陈氏的恩惠,岂能不感激用命。于是陈元光:

乃率仁等剪荆棘,开邨落,收散亡,营农积粟,兴建陶冶,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不时巡逻。由是北距泉、建,南逾潮、广,东接岛屿,西抵防抚,方数千里无桴鼔之声。《史传三编》

加粗的32个字,就是陈元光如何治理漳州的方法。

垂拱四年(688年)六月二十九日,陈元光又上《漳州刺史谢表》,向朝廷剖白自己“重修前志,再砺干戈”之意:

继当恪守诏条,徽庸俊义,平均徭赋,示以义方,教以孝悌;传清静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

他是这么想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1、调整武风传家的策略

上马治军,下马安民,想想容易做起来难。陈氏以武传家,三代武勋卓著。陈元光既有武勋,又曾应试夺魁,这使他成为了允文允武的集合体。漳州建立之后,打打杀杀的事少了,但治境安民的事多了,再来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他在给儿子陈珦的诗中明确提出了“载笔沿儒习, 持弓缵祖风”的家训。

在《山游怀古》中更用了《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施政主张和措施,所谓“仲由刚协力,曾点志同时”,在这一章中,孔子令三个弟子言志,曾晳(即曾点)说出了千古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实质说的是仁政,以及表明他要以儒家思想来治理漳州的决心。

2、兴办学校,建立职方

永淳二年陈元光上表中有这么一段:

窃惟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揆兹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倘欲生全,几置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讲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心自知感激。

他觉得徒示兵威,只能暂时威慑住这些化外之民,朝廷要杀,那将杀不胜杀;要迁走(汉武帝对付山越、瓯越,用过这法子),则迁不胜迁。惟一的治标又治本之法,乃是教化这些人知道“礼让”。而要以礼教民,则必须建立统治机构(职方)、兴办学校,也就是创立州县、兴办庠序(即学校)。什么是伦理?天地君亲师是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为人伦,忠孝悌忍信、仁义礼智让,都是伦理。此外要彰治法,就必须有暴力机器,不然“不时巡逻”只是一句空话。而这一切,只有建立统治机构才能推行。

决意入闽

3、扎根漳州

然而单有上述两点,并不足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漳州之患。历史上人亡政息或人走茶凉的教训实在太多,那时蛮獠再来,一把火焚毁官府、烧掉学校,又将一个清平府治变为穷山恶水之地。

因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其实只有两个字:

别走。

惟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人亡政息或人走茶凉。唐廷令他“世守刺史”,仅仅是在宏观上命令陈氏不走。陈元光需要做的,就是融入漳州的山山水水、乃至福建的山山水水,十世以至百世,并把他的家训和政训传承下去。

与蛮獠通婚、结婚生子是让人扎根下来的最好办法。

这就是陈元光在《候夜行师七唱·其二》诗中句子,也是最终极的解决办法:

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

令军中五十八姓子弟交互婚配,繁衍后代。当这些后人蕃息到一个临界点时,自然会走出去,走进漳州和福建的山山水水,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通婚,渐渐开启一场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到那时候,就是真正的“山獠化缟民”,使令人头疼的蛮獠啸乱,变成天朝治下的百姓。

这个抉择是牺牲巨大的,因为它意味着这支军队所有人的故乡——固始,再也回不去了!

而它又是伟大的,只因这一个决定,陈元光及将军派的后人至今在福建、台湾及海内外已达几百万之巨!

据统计,排在福建省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这十大姓已占全省人口的54%,这才不愧是真正的“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罹难

陈元光结局甚为可惜,据《史传三编》:

已而蛮冦复起于潮,潜抵岳山。元光帅轻骑讨之,援兵后至,为贼将蓝奉高所刃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年)也。

享年54岁。

这一年,离他随父入闽过去41年,离他开府治漳过去25年。

历朝历代感其大功,均有追封,最终被清朝封为开漳圣王,也称为“威惠王”,因此其府第燕翼宫有王府之称。从前陈元光葬父于云霄山,望气者指其葬处有王气,元光怕朝廷猜忌,急忙迁坟而去。而事隔千年,他终于成了王,可见这世间的事兜兜转转,是他的终究也没跑掉。

将军殒落

五、事情说

这只是我自无数资料中撷取的一些片段,还原的陈元光是个称得上伟大的人。但这只是现在流传的威惠王的形象,据学者考证,这些故事可能有很多伪托之处。

《朝野佥载》中有则陈元光酷暴的事:

周岭南首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光怒,令曳出,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诸客。后呈其二手,客惧,攫喉而吐。

这里的陈元光凶狠嗜杀,可与翩翩儒将形象毫不沾边,因而有学者怀疑陈氏可能跟固始毫无关系,而本来就是岭南土著,清朝的《广东通志》上就有“陈元光,揭阳人”的记载。然而这已不在本篇的讨论之列。

可以确定的是:

无论陈元光的形象叠加了后人的多少想象和伪造,他的开漳之功都是真实存在的大功。收入《全唐文》的两表(《请建州县表》、《漳州刺史谢表》)绝无可能伪造,这两张表堪称呕心沥血,而且见识高远、言词切切,非一般人所能为。

认这样的人作祖宗,只会让后人与有荣焉。

PS:也是陈氏后人,只不知死后有脸见陈圣王否?

唐朝的繁华街道

引用资料:

《全唐文》、《全唐诗》、《史传三编》、《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施政思想》等。

陈氏历代十大先祖,姓陈的快来对接一下!看看你是谁的后代

陈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妫满为陈姓得姓始祖。历史上,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建立陈国,秦末陈胜建立张楚,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元末陈友谅建立了大汉。

中华陈氏源流

1、源于妫姓,舜帝裔孙陈胡公妫满,受周武王封之于陈,其后裔以国名为姓,为当今中国陈姓的主体。

2、少数民族陈姓。

3、源于改姓、冒姓、帝王赐姓等。

1

陈姓开宗之祖——陈胡满公,满公原姓妫,叫妫满。因助周武王灭纣,为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国(即宛丘,现河南省淮阳县),按照古代胙土命氏的制度,则以国为姓,由此诞生陈姓,陈胡满公即成为了陈姓的得姓始祖。

陈氏得姓始祖陈胡满公圣像

2

陈寔公,颍川陈氏始祖,字仲弓。文字载:“陈寔,东汉颍川郡”(今河南省长葛县老城古桥乡陈故村)。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卒于东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享年84岁。实公在汉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为太丘长。为当时的大名士,与其子元方、季方被称为“三君”。

3

陈润,字文蒨,系颍川始祖汉陈实第五世裔孙,季方之曾孙,和之孙,台之子。仕晋,为南海郡守,迁散骑常侍。晋永嘉二年(308年),以中原板荡,由河南固始县衣冠南渡,携家避乱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是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永嘉六年(312年)晋怀帝执后,隐居长乐岱边(时长乐未置县地属晋安郡),为怀祖德,披荆斩棘,垦荒耕种,聚亲威以处,立居住地为二难分,以著不忘元季之德。俗称颍川陈,后分迁阳夏(今首占镇洋尾下自然村),后又徒迁陈厝(闽侯)等地。

陈氏入闽始祖陈润公像

4

陈迈,河南颍川人,字斯伍,号元一,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品德高尚,立誓报效国家。隋炀帝大业十三(617)年,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莆田置县,他首任莆田县令。唐高祖武德王(622年)平定闽中地区,析南安县置丰州(今泉州),诏复莆田县,他续任县令,加散骑都尉。他爱莆田山水秀丽之胜,遂举家卜居莆田城内刺桐巷。因陈氏出颍川,又称颍水,故称陈氏为颍川或颍水。陈迈为陈氏入莆始祖。陈迈入莆后,一脉相承,子孙发达,人才辈出,是莆田的一大名门望族。陈迈的裔孙在莆田占有赫赫的位置。陈迈的裔孙就有陈文龙中状元,陈俊卿、陈睦榜眼及第,陈齐探花发甲,陈峤等一百九十一人登进士。阔口的玉湖陈氏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美称。

5

陈元光(657-711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第、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是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

开漳圣王陈元光像

6

陈忠,妫满公64世孙,太傅派始祖忠公,字中鄂、号毅俺。颍川陈氏后人(公元650--734年)生子邕。唐时居河南开封府,任门下侍郎、检校司空、进集贤殿大学士,后封为鄂国公。(原籍京兆府(陕西)万年县洪故乡胄桂里。曾祖岩公,为陈宣宗前军司马,封吴郡(江苏苏州),后主叔宝政乱,避地江西饶州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同子陈邕南迁福建,开基于闽,南院开基漳泉陈氏(南陈、太傅派)始祖陈忠公,子孙兴旺,分徙于漳州、泉州、永州、安溪、同安、南安、兴化、蒲田、仙游诸处,支派繁多。

唐太子太傅陈邕公像

7

陈雍,字月铭,是太丘陈实的第十九世孙,贡川陈氏始祖,生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世居吴兴。其少好学多才,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延,官拜中丞,为官清廉。据考,陈雍80岁即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率次子陈野南下入闽,卜居固发冲(今贡川),启创家声,绵亘世族;延至八世陈文余,人文鹊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有朱熹题赠“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楹联。陈门历代科甲蝉联,贤能辈出,陈世卿、陈灌、陈渊、陈君举、陈俨、陈文龙、陈君用等数百名状元、进士、文官、武将,文韬武略,为人景仰,故有“半壁官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名噪八闽。而今,陈雍世系宗枝遍及八闽大地、东南各省及台、港、澳地区,还有旅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堪称福建的名门望族。

8

陈旺,江州义门陈氏始祖,字天相,于开元十九年即731年,迁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 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宋仁宗于天圣四年(1026年),敕封晋国公。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娶荀氏,封淑人。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 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成为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的忠孝典范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9

陈伯万,伯万公字顶一,号金峰(取之文公葬扬州府云享乡金峰顶之义)。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已亥生,一生戎马征战,鹰武军都督。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晚年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偕妣赵氏恭人率属七拾余口领旨由关邑(一说由豫经湖北沔阳地)来湘戍镇湖南邵州驻节高平(今新化县),卜县横阳山鹅塘梅家湾。公为官清谦,澹泊林野,素享令名,为三湘颍川陈氏始迁祖。

10

陈晖,名徽,柳溪陈氏始祖,唐昭宗二年登第,授司户参军,转大理评事,避杨行密乱,于天祐元年(904)由金陵徙居江西泰和县,易徽为晖,以匿迹云,配梁氏二子承进承逸,承进为清溪;承逸为柳溪。柳溪陈氏为西昌(江西泰和县)名门望族,有“百人科第”之美誉,柳溪陈氏后裔众多,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