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语正月二十七,老人节!老传统“2要2不要”,健康快乐乐逍遥!
前面我们分析交流过,正月有三天是人日,源于女娲娘娘造人成功之时。正月初七是小孩日,正月十七是中年人日,到了今天正月二十七,则是老人日,过去讲究比较多,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说法。
1、要登高祈福
谈到这里,大家可能想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其实差不多。那是秋高气爽之时,这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沉寂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趁着大好好时光,沐浴暖暖的太阳,陪着老人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增强体质,健康长寿,何乐不为呢?大家说是不是?
在过去,到了正月二十七老人日这天,民间有登高纳福,踏青游玩的传统习俗,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少,三三两两,快快乐乐,一起踏青赏景,祈福纳祥。
2、要吃长寿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少不了传统美食,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丰收各不相同,但是寓意都非常吉祥美好。
在正月二十七老人日这天,民间讲究吃面条,也就是长寿面。就像大家过生日一样,吃上碗长寿面。据说,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拴腿”,也就是栓住老人的腿,拴住岁月的腿,留住时间,寓意健康长寿,长长久久。
还有的地方,七日吃“七宝羹”。用七种蔬菜组成,做成美味的佳肴,寓意吉祥美满,生活幸福美满!
3、两不要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老人健康长寿是晚辈的福气,因此,在老人日里,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呵斥老人。
今天是正月二十七,兔年第一个老人日,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从女娲娘娘造人就开始了。这天,我们有时间的话,尽量看看老人,一定不要训斥他们,关心爱护老人。
二不要不管老人。
有句话叫:“子欲孝而亲不在”,还有的说“养儿方知孝母心”!老人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了,子女要照顾老人,孝敬老人。
结束语今天是老人日,根据汉朝东方朔一书《占书》中记载,过去,古人通过观察今天的天气预测老人健康与否。假如是天气晴朗,阳光灿烂,那么利于老人健康长寿。反之,如果阴雨绵绵,则不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依据风俗习惯,为了在全社会倡导和发扬“敬老、爱老、助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赋予了重阳节“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
在这一天,许多子女都会回家探望父母长辈;许多社会团体也组织了探望孤寡老人的活动。
在养老院更是发生过一天有多批社会团体探望,养老院的老年人一天被洗七次脚的新闻。
然而敬老之举非重阳节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个人将这一美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关爱老年人不应只在重阳节这一天,而应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刻。
父母盼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尊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中“421”式家庭结构将占很大的比例,许多家庭担负着不小的养老压力。
因此在繁忙工作的重压之下,许多人往往忽略了家中孤独的父母。
与子女分隔两地的老年人,或许逢年过节才可以与子女团聚一次;
而与父母毗邻而居的子女,却也时常十天半个月也未去探望父母。
有时候并不是他们不孝顺父母,而是工作的压力、繁忙的生活节奏让他们往往顾得了工作顾不了家庭、顾得了子女顾不了父母。
家在下西园的李伟信老人今年74岁了,他有一子两女都已经兰州成家立业。
虽说儿女们和他住的并不远,但是平时一家人却很少能团聚在一起。
李伟信老人和老伴身体还算硬朗,有时候反而是他们去子女家中,看看子女们,顺便帮他们做顿饭带带孩子。
“孩子们现在工作都忙,我们老两口身体还算不错,没啥需要子女们操心的,他们又要工作又要顾自己的小家庭,也挺不容易的,我们就别经常给孩子们添乱了。”
李伟信老人和老伴十分开明,虽然心里时常惦记着儿女们,却又怕给他们添麻烦。
因此每到逢年过节就是二位老人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一到节假日子女们就有时间带着孙子来看望他们。
两位老人知道子女们平时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来看望他们,因此每到节假日前两天,老两口就忙着张罗开了。
不是去早市买菜,就是去超市大采购,为的就是子女和孙子们来了可以多给他们做点好吃的。
虽然子女们每次都抱怨他们饭菜做得太多,等子女们一走,老两口就要连着吃两三天剩饭。
但是为了能将平时的缺憾尽量的弥补回来,老两口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吃的都端上桌。
但是子女们来的时候李伟信老人和老伴能高兴上两三天,子女们一走,老两口就又能失落好几天。
也许是节假日时团聚的热闹气氛和平时老两口独居的冷清对比太强烈,每次过完节子女们一走,李伟信老人和老伴都不太适应。
虽然心底知道子女们工作繁忙,不愿打扰到子女,但是两位老人还是情不自禁的说到:“要是孩子们能常来看看我们就好了。”
莫到重阳才敬老教师有教师节、记者有记者节,而重阳节则是非老年人莫属的节日。
每年的重阳节都会有很多志愿者们到福利院慰问老人,这种节日式的慰问年年都在上演。
我们也看到过老人为了接待志愿者们被迫一遍遍理发,一天要接待十余拨人的报道。
或许,老人们更希望细水长流的探望,而不是突击式的慰问。
还记得上次给父母打电话聊了多久吗?还记得上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又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顿饭了?
在重阳节这个集中表达孝敬与爱的时间节点,这一连串的问题会钩沉起很多人积压在心底、又久久没有翻出来检视的情感,让人纠结、羞惭甚或自责。
今年43岁的于红霞一提起重阳节便会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那种愧疚和心痛久久挥之不去。
七年前,于红霞的儿子刚刚升入初中,为了奖励儿子顺利升学,于红霞决定在国庆假期带儿子去海南旅游。
然而就是国庆前夕,于红霞正到处购物准备和儿子的旅行用品时,母亲却突然打电话希望他们一家国庆节能在母亲家过节。
于红霞当时心里有些抱怨母亲任性,外出旅游是早就和家人商量好的,母亲也知道怎么突然就变卦了呢?
虽然心有怨言,但于红霞还是在电话里安慰母亲,等他们国庆节旅行回来,重阳节的时候一定陪母亲也出去旅行一圈。
知道于红霞订好的行程不好再更改,母亲只得最后作罢。
可是自从于红霞和儿子从海南旅游回来之后,母亲便一直生病卧床不起。
于红霞从单位请了假,一刻不离的在母亲床边悉心照料。
然而还未等到重阳节,母亲便突然去世了。
这对于红霞来说打击不小,现在回忆起那年的场景,于红霞都会觉得愧对母亲:
“她一定是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了,才打电话让我们回家过节。我原以为母亲可以等到重阳节,却没想到我们没能陪母亲旅游一次,也没能陪她过最后一个国庆节。”
也许很多人都和于红霞有着一样的遗憾,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一再推脱父母的请求,始终相信父母可以等到下一个节日。
殊不知父母已年老,或许无法再长久的等待下去。
孝敬老人,从现在开始,而莫要只在重阳节这天才想起家中垂垂老矣的父母。
让孝行成为常态我国老龄化进程日渐加快,银发浪潮迅速袭来,整个社会正在经历“养老之痒”。
单从数字上看,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
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到2025年突破3亿,2055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7亿。
更为紧迫的是,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
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使“空巢”家庭大幅增加。
目前已接近50%,养老已经成为背负在各方身上的巨大压力。
虽然养老压力日渐加大,但这并不是我们每个人不履行孝心的借口。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关爱老年人其实也是在关爱我们自己。
以身作则成为下一代的榜样,这样才能将“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下去。
而孝行也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这天才记得回家去探望父母;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这天才组织去养老院慰问老人;不仅仅是在重阳节这天才组织社会团体关爱孤寡老人。
通过重阳节这一节日,我们应当将孝行发展成为常态。
闲暇时间记得常回家去看望父母;工作之余组织同事亲友慰问孤寡老人;经常探访养老院便不会再发生养老院老人在重阳节这天被洗七次脚的新闻。
重阳节只有一天,而关爱身边的老年人却不应仅这一年一次。
我们应当通过这一节日,让“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更好的传播开来,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天。
只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父母长辈做起,才能将每天都变成“老人节”,才能让每位老人都能更好的享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
我们不能把节日关怀和平时关怀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一年就关怀这一天。
其实,父母并不在乎尽孝时间长短,更不在乎物质上要如何丰富。
有时只要一个细节、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已经足矣。所以,关爱老人更要平日里的细水长流才好。
中新网杭州8月31日电(钱晨菲)回顾历史长河,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文明的伦理起点,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聚焦新时代,慈孝文化既是道德命题,也是时代命题。一年一度的中华慈孝文化节,为知慈孝、行慈孝、扬慈孝搭建起交流平台,也为新时代慈孝文化赋予新内涵。
8月31日,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开幕式暨年度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每年的金秋之约,九年来中华慈孝文化节弦歌不辍、慈孝绵延不绝。今年其通过举办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征集及遴选、年度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让爱回家”寻亲团圆行动等活动,从多元角度阐释新时代中华慈孝文化,让慈孝之风直抵人心,让慈孝之声绵延千里。
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启幕。主办方供图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慈孝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成为融入中国人骨血的民族基因,最终沉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及当下,不论世界如何变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始终不能摒弃。特别是在新时代,持续弘扬慈孝文化,不断丰富其内涵,对维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稳定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慈孝文化是包括两岸在内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前代理主席林政则在致辞时表示,“百善孝为先的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也是两岸的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行善可以不高调,但扬善不可以低调。每年台湾也会举行许多公开遴选和表扬孝行楷模的活动。希望两岸之间能够继续携手,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作为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主办单位之一,中国新闻社党委书记、社长陈陆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新社一直以来以向海内外传承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已连续九年主办中华慈孝文化节,推动中华文化如春雨润物般无声内化于每个人的心田,不断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情深和文化认同。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典型力量弘扬慈孝是中华慈孝文化节九年来的坚持所在。截至目前,中华慈孝文化节共评出90名(个)年度慈孝人物/团体,让跨越年龄、行业、地域的“慈孝之光”照亮更多人。
经过公示,“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名单正式揭晓,并在当日活动现场进行颁奖。
他们当中,有推着罹患脑瘫的儿子跑过62个马拉松的“逐风爸爸”罗书坚;用足球拓宽彝族女娃成才路的乡村教师阿凉子拉;十多年如一日深夜拾荒资助学子圆大学梦的91岁“拾荒助学”老人王坤森;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公益,帮助艾滋遗孤拓宽人生道路的“杜爸爸”杜聪;用“新”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的“95后”网红养老院长樊金林;有为16岁以下、预期寿命6个月以内的重症孤残儿童提供儿童舒缓及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长沙市蝴蝶之家儿童舒缓护理中心;为星星的孩子点亮一盏灯的深圳市爱特乐团;在泰国连续不断地开展不分国籍、种族、宗教,包括人类生命中各个阶段困难的救助工作的华人慈善团体——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由一群平均年龄77岁的爷爷奶奶组成,以最“潮”姿态传播“硬核知识”的“银发知播”团体;免费为老年人补拍婚纱照,圆老人一个婚纱梦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圆梦计划”团队等。
91岁“拾荒助学”老人王坤森获评“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主办方供图
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用朴实的言行演绎着人性的真善美,用行动共同勾勒出中华慈孝的温暖群像。
弘扬慈孝文化,不仅需要讲好榜样故事,更需通过各种形式推动慈孝成为全社会的风尚。九年来,活动主办方持续丰富慈孝文化传播形式,李玉刚、齐豫、朱哲琴、何水法、赵雁君、赵文卓、叶璇、朱启南、邓亚萍、侯京健、郑培钦等知名人士先后受聘为中华慈孝文化大使,在各领域让慈孝文化得到更广泛、更深层次地传播。
活动当日,这一队伍再次壮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受聘成为“2023中华慈孝文化大使”,助力慈孝文化扩大辐射半径,让新时代慈孝之美持续浸润人心。
人间最美是团圆。阖家团圆日,亦是践行“慈孝”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慈孝文化的落地,2023第九届中华慈孝文化节还在杭州首次开通“让爱回家”的“团圆公交”,依托公交车这一流动的媒介,借助乘客这一庞大群体,助力寻找社会走失亲友,促成更多家庭团圆,进而更好地践行“慈孝”。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让爱回家”寻亲团圆行动启动仪式,中华慈孝文化节主办方联合历届中华慈孝人物/团体和社会公益组织,通过团圆公交等载体助力寻亲,以公益行动践行慈孝。
此外,本届活动将举行“中华慈孝养老”论坛,邀请海内外专家就“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等主题展开思维碰撞,共探科技赋能下的智慧养老新路径。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浙江分公司承办,并得到《中国新闻》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民革浙江省委会、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杭州交通经济广播 FM91.8的支持。(完)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欢聚庆贺
祈福家中老人健康长寿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老人节”?
它有哪些习俗和传统美食?
一
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九”为最大的阳数
九月初九,两“九”相重
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九”和“久”同音
九月初九就被赋予“长寿”寓意
重阳节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
二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还有很多名字
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
每个名字都对应一种节庆习俗
【登高远眺】
据研究,“重阳登高”这一习俗
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老人们也会在重阳节当天
通过登高来强身健体、祈福长寿
【重阳赏菊】
我国在魏晋时期便有“重阳赏菊”的风尚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中写到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其中“九华”就是九月的菊花
【配插茱萸】
古人有两种佩插茱萸的方式
一种是用红布做个小口袋
将茱萸放进去
再把口袋像香囊一样挂在身上
另一种是把茱萸当做簪子
插在束起的头发上
王维就有诗言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美味?
【重阳糕】
俗语有“九月九,食蓬饵”
“蓬饵”便是重阳糕的前身
制作一块松软香甜的重阳糕
要经过十余道传统工序
“糕”和“高”同音
有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
【羊肉面】
光洁细长的面条寓意长寿
加上“羊”与“阳”同音
这碗营养丰富而祝福满满的羊肉面
是为老人御寒滋补的不二之选
【菊花酒】
用菊花入酒
味道清香,口感柔顺
适宜老年人饮用
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节祈福的“吉祥酒”
综合:央视三农微信公众号、央视财经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重阳节,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这天定为老年人的节日“老年节”。
我们的先人将重阳看做是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最高数,古人便将“九”看做是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称农历九月为“阳月”九日为“阳日”。九月九日恰是“至数”相遇,两阳重叠,故而得名“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朝初期。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茶,以求长寿。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重阳节登高,一般人认为始于东汉。据《读齐谐记》记载,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跟隨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将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夕,靠近山岭的人家为免遭天祸,便纷纷登山避邪。而居住在平原的百姓,由于无山可登,就在重阳节这天,用自制的米酒泡茱萸,代替登高,以示登高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重阳登高这天被称为九九重阳节,到1989年国家把这天定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