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在周元王元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也有郑国、卫国等小国,但由于其实力与影响力都远不如战国七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那么,作为战国最有影响力的七个国家,他们各自有何来源,姬姓诸侯有多少?其实,在战国七雄之中,只有三个是姬姓国,其他两个是功臣国,还有两个竟是商朝忠臣国。
齐楚:兴周灭商的功臣国齐国始于姜子牙,楚国始于熊绎,两国都可谓是兴周灭商的功臣,但两国待遇却大不相同。
商朝晚期,姜子牙投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积蓄国力立下巨大的功劳,史书记载“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姜子牙老而弥坚,率领诸侯联军打败纣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说的就是姜子牙沙场风采。可以说,姜子牙是开周第一功,周公、召公等人都无法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姜子牙与周天子还有一层关系,即他女儿邑姜是周武王正妃,并生下了周成王姬诵,《大戴礼记》中记载邑姜生成王时“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为了教育好儿子,邑姜可能开创了中国胎教史。
因此,齐国不仅是功臣国,而且国君还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由于姜子牙功勋与邑姜关系,所以周武王首封姜子牙于齐国。
与齐国不同,楚国就要悲催多了。周文王时,楚部首领鬻熊“子事文王”,大概是成了周文王义子,在周文王谋商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不过,鬻熊英年早逝,之后他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不知道做了什么,有没有在武王伐纣中立下功劳也不知道,反正周武王没有册封熊丽或熊狂。直到周成王时期,“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即鬻熊曾孙始建楚国。
楚国建立时,都城在丹阳,现证应是在河南淅川一带,为何后来到了湖北一带,如今还未解开其中谜团,有学者分析认为周昭王南征楚国时,楚国无奈迁都到了湖北一带。由于楚与周存在诸多的恩怨情仇,所以后世楚国一直“不服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总而言之,尽管后世楚国与周王室关系很差,但就楚国建立的原因而论,可以算是兴周灭商的功臣国。
秦赵:纣王忠臣之后,祖上是亲兄弟战国七雄之中,秦赵关系非比寻常,因为两国拥有一个共同祖先——飞廉(蜚廉),属于真正的兄弟之邦。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商王)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季胜之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宠信,赐其“皋狼地”,所以孟增号曰“宅皋狼”。孟增之孙造父,是周穆王的亲信大臣,立下攻破徐夷国的大功后,受封赵城(今山西洪洞),创立赵氏。西周时期,赵氏封地可能被并到晋国,由此赵氏成为晋国臣子。重耳流浪国外时,赵氏家族的赵衰跟随其后,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赵衰得到重用,成为六卿之一,由此赵氏家族迅速壮大。战国早期,晋国已被韩赵魏三家控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于是赵国正式成为一国。
恶来是季胜兄长,他去世之后,儿子“女防”就跟随季胜一系生活。造父受封在赵城之后,就成了嬴姓赵氏,《史记》记载的恶来后代是“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秦国国君赵氏之称由此而来。战国之前,姓不分贵贱,氏才别贵贱,一般氏是根据封地名而来。后来,由于造父侄孙非子善于养马,深得周孝王喜爱,于是公元前888年周孝王把非子封在秦地,让他重新接续赢氏的祀统,因此非子又号称“秦赢”。百年之后,犬戎攻入镐京,嬴开(秦襄公)以兵救周,并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就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
可见,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是商朝臣子飞廉的后代。
另外,飞廉可谓是商朝纣王的铁杆忠臣,《史记》中说飞廉在商朝灭亡之后隐居深山,但《清华简·系年》却记载:恶来被杀后,飞廉逃到商盍氏(曲阜一带)继续反周,周朝东征灭掉了商盍氏,杀掉了飞廉,并将叛乱的商盍之民西迁,“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因此,算起来秦国从上到下,都可以说是商朝忠民,后来秦国灭掉东西二周,仿佛是一报还一报。
燕韩魏:燕魏是周王室支系,韩国是支系的支系燕国、韩国、魏国都是姬姓国,但三国与周天子的血缘亲近都不太一样,燕魏是周王室的支系,韩国则是支系中的支系。
一,燕国始于召公奭
武王克殷之后,将召公奭(shì)封在燕地,当然第一代燕侯是召公之子,召公本人留在了王庭。召公奭的具体身份不详,但可以肯定是周王室宗亲,《燕召公世家》中的第一句话是“召公奭与周王同姓,姓姬”。周武王让姜子牙前往封地,让周公旦、召公奭留在王庭,说明召公身份非同凡响,与周武王血缘关系应该非常近。
不过,燕国建立之后,存在感一直不强,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国家,从建国之始到西周晚期,《燕召公世家》上没有任何记载,只说了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当时燕国被狄戎入侵与阻断,与中原断了交流,足见西周时燕国处境之艰难。之后,司马迁笔下的燕国历史,也差不多与《夏本纪》一样,属于极简的君王列表格式,直到燕昭王时才略微详细一点。
二,韩国始于韩武子
春秋前期,晋昭侯将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叔叔成师,后来此人被称为“曲沃桓叔”。之后,曲沃这一脉犯上作乱,经过三代努力,在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晋武公)时,终于取代了位于翼城的大宗,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曲沃代翼”。以小宗取代大宗,这是对周礼的践踏,被称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史书记载,曲沃桓叔有两个儿子,嫡子是曲沃庄伯,庶子是韩万(韩武子)。韩万,原来姓姬,姓名应该是姬万,后来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于是被称为“韩万”。晋国王室与韩氏家族的关系,就犹如周天子与晋国王室(晋国源于周成王弟弟)的关系,非比寻常。
由于这一层关系,韩氏家族在晋国影响力很大,晋国实行“三军六卿制”后,韩氏家族后来成为卿位家族,控制晋国的六大巨头之一。不过,随着韩氏家族成为“国卿”之后,为了家族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君切割,因为晋国卿位家族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就是压制国君权力,这样卿位家族才能更好的掌权。随着卿位家族实力越来越强,最终韩虔(韩景侯)在战国初期被封为诸侯,正式建立了韩国。
三,魏国始于毕公高
武王克殷之后,十五弟姬高被封在了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了毕国,因此他被称为“毕公高”。西周晚期,狄戎入侵华夏,毕国在这时灭亡,之后周天子没有再封,于是毕氏子孙散居各地,《魏世家》中说“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不过,其中一个叫毕万的毕氏子孙投奔了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毕万到底是什么身份,史书没有交代,但晋献公距离西周并不太远,而且那时还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年代,毕万应该是毕氏主宗的后代,毕公高一脉的嫡系传人,所以才会被晋献公重视。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封给毕万。《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郭偃占卜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之类云云,于是毕万就改为魏氏。因此,毕姓、魏姓、姬姓都是一家人。
晋文公继位前,在外流浪十九年,其中一人是毕万之子魏犨(chōu),晋文公回国之后论功行赏,魏氏家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晋悼公时魏昭子魏绛成为“国卿”,四代之后魏氏家族实力越来越强,后来与韩、赵两国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魏国首开战国变法,魏文侯的李悝变法与建立魏武卒,让魏国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西周时期,周天子册封了数十位姬姓诸侯,目的是为了以宗法、血缘关系来控制天下,“以作屏障”拱卫周室,但经过数百年的大浪淘沙,姬姓诸侯反而越来越少,最终在战国七雄中只有三个姬姓诸侯。其中,韩、魏属于自主立国,唯一留下来的西周姬姓诸侯只有燕国,而燕国之所以传承下来,偏居于北、远离诸侯纷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一状况让笔者想到了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群雄并起,本来很多封疆大吏都是刘氏族人,可以在汉末逐鹿天下,但最终除了空有皇族名头而自主立国的刘备之外,其他都被一一消灭。因此,祖上庇护终非长久之道,真正成才的都是靠自己,秦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蜀汉、曹魏、东吴.......无不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1] ,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2]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3]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3]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源流发展
源于黄帝
姬-古代写法(5张)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 [4]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5-6] 《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7]
外姓更改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 [7] 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公孙姓恢复。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为褒鲁节侯,奉周祀侯二千户,本系鲁顷公姬仇之裔,更姓为公孙氏,后来又恢复为姬姓。 [8]
周姓恢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召附王伟,避侯景讳,改为姬姓;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为姬。
宗姓所改。《续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记载: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属河南省),章宗时(1190~1208)避睿宗讳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尧),凡太宗诸子皆加“山”为崇,并改宗氏为姬姓。 [9]
雍姓所改。金国时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为避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名讳,改姓为姬,名志真,其后世沿用姬姓。 [10]
得姓始祖
姬姓始祖-黄帝(4张)
黄帝,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且在他统治期间有了文字。黄帝有嫘祖、女节、丽娱、嫫母四位夫人。 [15-16]
迁徙演化
迁徙
后稷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
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周武王姬发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国被秦所灭,迁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七次:前249年,鲁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四散,隐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东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别由山西省迁居河南、山东、河北、浙江、陕西各地,其后裔又有转迁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17]
演化
姬姓演化
在当今《百家姓》上,姬姓名列第297位,人口约54万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14]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姓所以别婚姻,区别家族;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18]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5]
秦灭周后,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极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数。同样,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其王族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吴、鲁、魏、胡、杨、蔡、韩、霍、蒋、郑、毛、卫、阎等姓,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19-20]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又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5]
秦灭周后,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极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数。同样,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其王族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吴、鲁、魏、胡、杨、蔡、韩、霍、蒋、郑、毛、卫、阎等姓,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19-20]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又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20]
分支
中华姓氏树(3张)
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
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李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 [14]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兼并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在周元王元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战国时期,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也有郑国、卫国等小国,但由于其实力与影响力都远不如战国七雄,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那么,作为战国最有影响力的七个国家,他们各自有何来源,姬姓诸侯有多少?其实,在战国七雄之中,只有三个是姬姓国,其他两个是功臣国,还有两个竟是商朝忠臣国。
齐楚:兴周灭商的功臣国齐国始于姜子牙,楚国始于熊绎,两国都可谓是兴周灭商的功臣,但两国待遇却大不相同。
商朝晚期,姜子牙投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积蓄国力立下巨大的功劳,史书记载“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牧野之战中,姜子牙老而弥坚,率领诸侯联军打败纣王,“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说的就是姜子牙沙场风采。可以说,姜子牙是开周第一功,周公、召公等人都无法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姜子牙与周天子还有一层关系,即他女儿邑姜是周武王正妃,并生下了周成王姬诵,《大戴礼记》中记载邑姜生成王时“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为了教育好儿子,邑姜可能开创了中国胎教史。
因此,齐国不仅是功臣国,而且国君还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由于姜子牙功勋与邑姜关系,所以周武王首封姜子牙于齐国。
与齐国不同,楚国就要悲催多了。周文王时,楚部首领鬻熊“子事文王”,大概是成了周文王义子,在周文王谋商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不过,鬻熊英年早逝,之后他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不知道做了什么,有没有在武王伐纣中立下功劳也不知道,反正周武王没有册封熊丽或熊狂。直到周成王时期,“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即鬻熊曾孙始建楚国。
楚国建立时,都城在丹阳,现证应是在河南淅川一带,为何后来到了湖北一带,如今还未解开其中谜团,有学者分析认为周昭王南征楚国时,楚国无奈迁都到了湖北一带。由于楚与周存在诸多的恩怨情仇,所以后世楚国一直“不服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总而言之,尽管后世楚国与周王室关系很差,但就楚国建立的原因而论,可以算是兴周灭商的功臣国。
秦赵:纣王忠臣之后,祖上是亲兄弟战国七雄之中,秦赵关系非比寻常,因为两国拥有一个共同祖先——飞廉(蜚廉),属于真正的兄弟之邦。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商王)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季胜之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宠信,赐其“皋狼地”,所以孟增号曰“宅皋狼”。孟增之孙造父,是周穆王的亲信大臣,立下攻破徐夷国的大功后,受封赵城(今山西洪洞),创立赵氏。西周时期,赵氏封地可能被并到晋国,由此赵氏成为晋国臣子。重耳流浪国外时,赵氏家族的赵衰跟随其后,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赵衰得到重用,成为六卿之一,由此赵氏家族迅速壮大。战国早期,晋国已被韩赵魏三家控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于是赵国正式成为一国。
恶来是季胜兄长,他去世之后,儿子“女防”就跟随季胜一系生活。造父受封在赵城之后,就成了嬴姓赵氏,《史记》记载的恶来后代是“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秦国国君赵氏之称由此而来。战国之前,姓不分贵贱,氏才别贵贱,一般氏是根据封地名而来。后来,由于造父侄孙非子善于养马,深得周孝王喜爱,于是公元前888年周孝王把非子封在秦地,让他重新接续赢氏的祀统,因此非子又号称“秦赢”。百年之后,犬戎攻入镐京,嬴开(秦襄公)以兵救周,并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就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
可见,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都是商朝臣子飞廉的后代。
另外,飞廉可谓是商朝纣王的铁杆忠臣,《史记》中说飞廉在商朝灭亡之后隐居深山,但《清华简·系年》却记载:恶来被杀后,飞廉逃到商盍氏(曲阜一带)继续反周,周朝东征灭掉了商盍氏,杀掉了飞廉,并将叛乱的商盍之民西迁,“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因此,算起来秦国从上到下,都可以说是商朝忠民,后来秦国灭掉东西二周,仿佛是一报还一报。
燕韩魏:燕魏是周王室支系,韩国是支系的支系燕国、韩国、魏国都是姬姓国,但三国与周天子的血缘亲近都不太一样,燕魏是周王室的支系,韩国则是支系中的支系。
一,燕国始于召公奭
武王克殷之后,将召公奭(shì)封在燕地,当然第一代燕侯是召公之子,召公本人留在了王庭。召公奭的具体身份不详,但可以肯定是周王室宗亲,《燕召公世家》中的第一句话是“召公奭与周王同姓,姓姬”。周武王让姜子牙前往封地,让周公旦、召公奭留在王庭,说明召公身份非同凡响,与周武王血缘关系应该非常近。
不过,燕国建立之后,存在感一直不强,可以说是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低的国家,从建国之始到西周晚期,《燕召公世家》上没有任何记载,只说了一句“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当时燕国被狄戎入侵与阻断,与中原断了交流,足见西周时燕国处境之艰难。之后,司马迁笔下的燕国历史,也差不多与《夏本纪》一样,属于极简的君王列表格式,直到燕昭王时才略微详细一点。
二,韩国始于韩武子
春秋前期,晋昭侯将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叔叔成师,后来此人被称为“曲沃桓叔”。之后,曲沃这一脉犯上作乱,经过三代努力,在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晋武公)时,终于取代了位于翼城的大宗,成为晋国国君,史称“曲沃代翼”。以小宗取代大宗,这是对周礼的践踏,被称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史书记载,曲沃桓叔有两个儿子,嫡子是曲沃庄伯,庶子是韩万(韩武子)。韩万,原来姓姬,姓名应该是姬万,后来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于是被称为“韩万”。晋国王室与韩氏家族的关系,就犹如周天子与晋国王室(晋国源于周成王弟弟)的关系,非比寻常。
由于这一层关系,韩氏家族在晋国影响力很大,晋国实行“三军六卿制”后,韩氏家族后来成为卿位家族,控制晋国的六大巨头之一。不过,随着韩氏家族成为“国卿”之后,为了家族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国君切割,因为晋国卿位家族心照不宣的一件事就是压制国君权力,这样卿位家族才能更好的掌权。随着卿位家族实力越来越强,最终韩虔(韩景侯)在战国初期被封为诸侯,正式建立了韩国。
三,魏国始于毕公高
武王克殷之后,十五弟姬高被封在了毕地(今陕西省咸阳北),建立了毕国,因此他被称为“毕公高”。西周晚期,狄戎入侵华夏,毕国在这时灭亡,之后周天子没有再封,于是毕氏子孙散居各地,《魏世家》中说“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不过,其中一个叫毕万的毕氏子孙投奔了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毕万到底是什么身份,史书没有交代,但晋献公距离西周并不太远,而且那时还是“王侯将相真有种”的年代,毕万应该是毕氏主宗的后代,毕公高一脉的嫡系传人,所以才会被晋献公重视。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封给毕万。《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郭偃占卜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之类云云,于是毕万就改为魏氏。因此,毕姓、魏姓、姬姓都是一家人。
晋文公继位前,在外流浪十九年,其中一人是毕万之子魏犨(chōu),晋文公回国之后论功行赏,魏氏家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晋悼公时魏昭子魏绛成为“国卿”,四代之后魏氏家族实力越来越强,后来与韩、赵两国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魏国首开战国变法,魏文侯的李悝变法与建立魏武卒,让魏国成为战国第一霸主。
西周时期,周天子册封了数十位姬姓诸侯,目的是为了以宗法、血缘关系来控制天下,“以作屏障”拱卫周室,但经过数百年的大浪淘沙,姬姓诸侯反而越来越少,最终在战国七雄中只有三个姬姓诸侯。其中,韩、魏属于自主立国,唯一留下来的西周姬姓诸侯只有燕国,而燕国之所以传承下来,偏居于北、远离诸侯纷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一状况让笔者想到了东汉末年,东汉时期群雄并起,本来很多封疆大吏都是刘氏族人,可以在汉末逐鹿天下,但最终除了空有皇族名头而自主立国的刘备之外,其他都被一一消灭。因此,祖上庇护终非长久之道,真正成才的都是靠自己,秦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蜀汉、曹魏、东吴.......无不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
尹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十九位姓氏,在湘鲁两地有影响。当今尹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6%,总人口大约在346万。
尹的名义尹,治也。尹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尹字象人手持杖之形。手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手握权杖即表明有权力处理大小事务。尹的本义是治理。后来多用于官名。尹人的先祖一定是长期世袭有权力官位的后代,而且崇拜权位,他所在氏族遂以尹为氏族名称,进而发展为姓。
尹姓起源尹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己姓
黄帝之子元枵,亦作玄嚣,即少昊(少皞),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之子,名挚,初号青阳氏,己姓。少昊继承黄帝之帝位,以五行之首金统治天下,世称其有金德,故号金天氏,改为嬴姓,为东夷族联盟的首领。尹氏出自少昊氏有二分支:其一以邑为氏。少昊之子殷,任工正之官,封于尹城,故城在今山西隰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其二以官为氏。少昊之后裔寿,为尧之师,位师尹之职,其后以官为氏。己姓尹氏有4000多年的历史。
二、出自姬姓
西周初所封姬姓国有尹国,子爵,为周畿内国,在今河南宜阳西北、新安东北,尹国君主一直为周卿士,周敬王时国灭,地属郑国,子孙以国为氏。姬姓尹氏大约有2900年历史。
外族基因融入
加入尹姓大族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尤其西南地区的尹姓。历史上发生的外族融入尹姓群体的重要事件有:西汉初期的西南贵州牂牁大姓尹姓,属夜郎族,桓帝时其族人尹珍为荆州刺史;东晋末巴蜀獠族中也有尹姓;宋朝时西羌族也有尹姓;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土著汉化加速,尹姓是其中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尹姓可能出自朝鲜人,尹姓为朝鲜人的大姓。
尹姓分布尹姓分布频率图
当代尹姓群体分布主要于湖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尹姓总人口的37.2%,其次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云南、江苏,这五省大约又占尹姓人口的28.8%。湖南为当代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尹姓总人口的11.5%。全国已经形成了南湖南、东山东、西四川、北河北四块尹姓聚集区。
尹姓血型尹姓血型分布图
尹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1.8%,A型占28.3%,B型占30.4%,AB型占9.5%。
尹姓名人尹吉甫
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时期尹国人,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尹思贞
尹思贞(640年—716年),唐代官员。举明经进士,补授隆州参军,抑制豪族,造福民生。迁明堂县令,善于政事。迁殿中少监、检校洺州刺史,抵御契丹酋长孙万荣之乱,安抚百姓,得到武则天赞扬。长安年间,累迁刑部侍郎。忤逆张昌宗,出任定晋二州刺史。入为太府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元年(705年),拜大理卿,得罪梁王武三思擅权,外放各州刺史。清简为政,政绩卓著。唐睿宗复位,征为将作大匠,修建定陵,册封天水郡公。得罪左仆射窦怀贞,坐事免官。先天后,迁御史大夫、申王(李撝)府长史,迁户工二部尚书,以年老致仕。
尹继伦
尹继伦(947年—996年),字彝,宋初将领,郢州防御使尹勋之子。门荫入仕,起家殿直,参加攻灭南汉、南唐、北汉等战争,升至缘边都巡检使。端拱二年(989),大败辽朝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凭借军功,升任长州团练使。淳化五年,跟随大将军李继隆攻打夏州,授河西兵马都监。回朝之后,出任深州团练使领本州驻泊兵马部署。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出任灵庆兵马副都部署,率军进攻党项,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岁。
尹姓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尹姓的郡望主要有天水、河间、牂牁、西州。尹姓以和靖为其堂号。“和靖”堂号典出宋朝的尹焞,尹焞是大文学家程颐的学生,终身不应科举,赐号“和靖处士”。金兵陷洛阳时,一家均受害惟独尹焞出逃,流落在四川,后来以布衣任礼部侍郎兼侍讲。
尹姓的重要楹联有三副:
中兴良辅;东海名臣。
和靖成集;关令受经。
伊洛渊源;麟经继述。
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三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三。
寻根溯源:姬姓来源有三:
1、据《姓氏考略》、《帝王世纪》、《史记·三代世表》所载,黄帝生于寿丘(故城在今山东曲阜东北),长于姬水,因以居地为姓。另据皇甫谧《索隐》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原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一说,黄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中含姬姓。又说,姬姓系黄帝族系之姓,而姜姓系周之外戚之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均因事改姓姬。
3、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鲜卑人有姬姓;据《金史·宗端修传》所载,金章宗诏,为避睿宗名讳,凡太宗诸子之宗姓皆加山为崇姓,其余宗族皆改为姬姓;清满洲人有姬姓;云南白族以鸡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有姬、纪、奚、高、黄等;今苗、土家、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轩辕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领。其在四位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迁徙往来,致力于削平、缔造国家之伟业。其与炎帝同出少典氏,后分路东进,在坂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并为一。后又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其时创造发明甚多(如宫室、蚕丝、医药、舟车、棺椁以及文字、历法、算数、音律等),故后人称赞他“能成命百物”。其卓越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敬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其长于姬水,遂以居地命姓,称姬姓,并被尊为姬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距今三千一百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王朝。在周王朝长达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王室子孙由于封地、采邑的不同而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改为他姓,致使天下姬姓人数大为减少。西汉武帝时,武帝巡幸河洛、豫州,观于周室,邈而无祀,后访得周朝之后裔姬嘉,封其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嘉子姬置、孙姬延年、曾孙姬安、玄孙姬世、六世孙姬党、七世孙姬常、八世孙姬武俱相袭,尤在姬党时进爵为公,地满百里,地位仅次于诸侯,为后世姬姓盛大于河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此际尚有姬南、姬廉见诸史册,二人均为广陵王属臣,可见汉时姬姓已有因仕宦今江苏者。东汉中叶以后,姬姓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形成望族,其人丁兴旺,子广孙多,后世散布全国各地之姬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两晋南北朝时期,姬姓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有南徙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者。随着周弘正、周石珍改姬姓而来,姬姓在南方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渐至增多。唐时世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水部郎中姬居逊因明皇以嫌名更为周姓,使姬姓人数再次减少。历唐末五代、宋元之乱后,姬姓在南部区域的分布进一步扩大。明初,山西姬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姬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历至今,姬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姬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姬姓约占全国汉族姬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号:姬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南阳郡—秦代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
堂号:“寿丘”、“南阳”、“赤舄”、“至圣”、“志爱”等。
宗族特征:
1、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无疑是最为荣耀、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2、姬姓衍分出了众多姓氏,包括王、张、刘、杨、周、吴、孙、林、何、郭、梁、郑、韩、唐、冯、于、董、曹等众多姓氏。
3、姬姓在周时名家辈出,其后由于改姓众多,使姬姓渐趋冷寂。
4、姬姓当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姬氏名人:姬昌: 即周文王,西周奠基者。受商封为西伯,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剪商,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
姬发: 即周武王。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他联合各方国部落,经牧野会战,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
姬旦: 即周公,文王第四子,周初政治家。曾佐武王代商,多所建功。后摄政于成王,东征平叛,居功至伟。
姬友: 周厉王姬胡少子,西周末年郑国建立者,史称郑桓公。
姬重耳: 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夫差: 春秋末吴国国君。中勾践美人计,不用忠良伍子胥,落了个身死国亡。
姬澹: 代(今山西大同)人,西晋时将领。在晋为州从事,随卫操入鲜卑拓跋部,以战功官信义将军,封楼烦侯。后挟众归晋,在与石勒交战中阵亡。
姬威: 隋太子杨勇幸臣。杨广与杨素谋废立,令段达私以财货贿之,遂背叛杨勇,反诬杨勇非法,由是杨勇被废。
姬汝作 :汝阳(今属河南)人,金代将领。哀宗时聚众自保,被任为北山招抚使,守汝州。招集流亡,复立市井,升同知汝南防御使,蒙古屡招不降,后为州人所杀。
姬敏 :河南孟津人,明初官吏。博通经史,兼精律算。洪武中以才干举,官西安知府。
姬规 :保定府博野(今属河北)人,明初官吏。永乐间知淮安府,政平讼息,民安其政。任满,民常赴京乞留,在任凡二十二年。
姬文胤: 陕西华州(今华县)人,明代官吏。万历三十一年举人,天启二年授滕州知县,视事三日,徐鸿儒义军薄城,民什九从之,其率吏卒抗拒,被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