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阴柔是什么意思(性格阴柔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3 22:45:50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汉字解象(61)阴和阳

阴,陰,甲骨文字形,从阝从侌。阝是后来加上去的,表示土丘山坡。侌(yīn),从今从云。甲骨文字形,下面更像是鸟,既然定型为侌,就按云来讲。

先从今说起吧。

或曰:今,初文是倒“曰”形,从亼(倒“口”形),下加短画,以示口吟之意。本义当是吟。但其本义在典籍用后起的累增字“吟”。“今”字早在商代已被表时间的假借义占据,其义为此时,可以表示当日。

此说当可存疑,倒“曰”或“口”都显牵强。其实不必兜圈子,亼,集也。フ,指向符,把集聚点指向此处,这一点。用来表示时间,就是此刻、当下、现在、今天。

说文段注:(今)是时也。今者,对古之称。古不一其时,今亦不一其时也。云是时者,如言目前,则目前为今,目前已上皆古。……故今者,无定之䛐(同词),约之以是时,则兼赅矣。召南传曰:“今,急辞也。”今,急㬪韵。从亼乀。会意。乀,逮也,古文及。

段玉裁说,今,从亼乀。乀,是电脑近似字符,更相近的是フ,段说逮也,古文及,说得不错,就是上面讲的集聚点所及,逮着了此处。

侌,描绘的是把云气集聚到一起,而且此刻正在发生当中,有人说“正在环转团聚的雾气”,此说可以采信。浓云密布,便成阴。

为什么加阝?且看后文。

摄影 金婷婷

昜(yáng),甲骨文字形,上部是日,下部的 T 是祭神的石桌,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的上方。金文在 T 的左下方加彡,表示发散的阳光,字形变成昜。

说文: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众皃。段玉裁注:昜,开也。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辟戸谓之乾,故曰开也。从日一勿。从勿者,取开展意。正是彡,发散之象。

阳,陽,甲骨文字形。从阝(阜fǔ)从昜。阜是土山,图形显示有一级一级升高的意思;段玉裁说,昜,开也,表示开展之意。阜,更强调上升的动态。前面讲阴字,阜,也是强化了云气集聚旋转的动态。侌昜之所以废弃,被陰陽取代,舍简就繁,作这样反常的选择,更加说明这个动态至关重要。

陽,阜和昜会意太阳步步升高,阳光普照。现在简化为阳。

阳的本义为太阳、阳光,从承受者的角度,可感知到明亮,还可感受到温暖等等。古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含义,阳为受光的一面,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阳光发散和云气聚合,使得阴阳本质上都是动态的,没有运动,就没有阴阳。

摄影

阴阳的运动呈现互补对生的格局,成为中国思想的最高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称之为道,则囊括万殊,体现在方方面面,仅就阴阳二字即可见:

日月,太阳、太阴;

正负,阳电、阴电,阳极、阴极;

正反,阳面、阴面;

显隐,阳沟、阴沟;

明暗,阳谋、阴谋;

人间冥间,阴间、阳间,归阴、还阳;

凹凸, 阴文、阳文,阴字、阳字;

雌雄,男女:、;

奇偶, 阳数,阴数;

阳刚、阴柔;阳浮、阴弱;洛阳、山阴……

人类早期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及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对立、对称或二分观念,诸如天地、日月、昼夜、晴雨、男女……都是恒久不变的现象,沉淀在脑海中成为普遍的观念,也必定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一种观念或者思维方式,中国圣贤命名为阴阳。

附带一问:阴阳为什么不称为阳阴?最直接的说明:万物负阴而抱阳。

为您链接

象思维(96)阴阳

汉字解象(60)牡与牝

“阴柔之风”盛行是喜是忧,社会需要啥样的性别气质

“阴柔之风”盛行是喜是忧引争论

社会需要啥样的性别气质

图为8月9日拍摄的北京市朝阳区某公交站台灯箱内明星代言的广告。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和性别气质。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年轻男演员占据荧屏,一些男性在服装、发饰乃至心理上逐渐“女性化”,性别模糊趋势逐渐加剧。有人认为,社会中“阴柔之风”盛行令人担忧;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和进步,无需多虑。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担任一档时下流行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导师时说,男生应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很多网友关于“阴柔之风”是否盛行及该风是喜是忧的争论。

记者对多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阴柔之风”盛行、“阳刚之气”下降的比例高于持反对意见的人,两者都占两成多,持中立态度的占四成。超过1/4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有“阴柔之风”的男性。那么,究竟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气质?记者进行了采访。

1.多元文化有利孩子成长

当前社会是否“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下降呢?

在记者的调查中,约28%的受访者对此持赞同态度。在北京市某建筑企业工作的小刘认为,社会上“阴柔之风”现象的确有盛行趋势,这主要和当下很多男演员在影视剧中和公众面前表现得过于“女性化”有关,“比如很多男演员爱美、爱打扮,说话娇滴滴的,甚至有兰花指、捂嘴笑等女性化动作,引发很多男性特别是青少年模仿。”

受此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男性开始化浓妆、描眼眉眼线、涂口红,割双眼皮,甚至从性格上变得柔弱,等等。在北京某小学担任教师的黄先生担忧地说,现在学校中一些男孩衣着打扮趋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有些男孩在面对困难、任务时不如女孩表现得大方、有担当。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一些娱乐节目、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一股“阴柔之风”。从媒介素养教育角度看,这会给社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对于性别判断的误解或刻板印象。

“比如对于女性,很多人觉得以瘦为美,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现在很多荧屏形象、角色过于阴柔化、柔弱化,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塑造一种审美的刻板印象。”张海波说。

约25%的受访者对这种观点表示明确反对。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陈平时十分注意保养自己的皮肤,在衣着、发型上也时刻追逐流行款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时尚,能凸显个性,“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权,也和社会风气无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性别学者对记者表示,中国传统里所谓男人阳刚、女人温柔的性别气质设定太单一,人们不应受此影响。性别气质是个性的发扬,一个社会的性别气质应该多样化发展。

持中立态度的受访者占比约为四成。多数受访者认为,无论是男性的“女性化”还是女性的“男性化”,或是“中性风”,本身都无可厚非,只要别太过分就行。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曾做过类似调查。结果显示,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风”,表示“不能接受”的占20.4%。另有46.2%的人对这一话题表示“中立”。

“娱乐明星的‘娘化’现象与青少年体质弱化现象之间虽有一定相关性,但也有偶合性,彼此间关系复杂,不能进行简单地一一对应,更不应危言耸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邓希泉对记者表示。

他认为,阴柔文化是一种当下较为流行的青年文化,是青年试图与以前文化相区别的一种文化尝试。从直接表现看,阴柔之风是荧屏竞争、造星行为的策略性转换而形成的暂时性结果。阴柔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多样审美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占据主要或统治地位,仍属于从属地位。从整体看,当代青年的身型、体质、健康行为、责任意识、担当能力均在不断优化。

2.多种因素导致阴柔性格

那么,这种“阴柔之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从历史源流看,“阴柔”和“阳刚”都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气质。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为“阳”;凡静的、冷的、柔弱的、内向的为“阴”。当这种理解被用于社会人生时,“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应该说,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种社会文化气质都给中华文化发展带来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它们必然会在当今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

从现实条件看,“阴柔之风”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这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体现。邓希泉认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程度后,社会结构中的白领阶层和知识分子处于优势地位,“阴柔之风”会逐渐增长。同时,“阴柔之风”浓郁的韩国明星、日本明星、日本动漫及其文化氛围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其在中国娱乐市场引发的仿效行为,无疑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次,这和社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新塑造与新要求有关。现代社会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理性人际交往和快节奏生活,对传统性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邓希泉说,阴柔的性格特征,更利于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冲突,无形中助推阴柔性格获得一些青少年的支持。同时,女性社会地位的迅速提升,也导致一些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认同阴柔性格。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里缺乏正确引导是重要原因。”拥有10多年从业经历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张勇军对记者表示,我国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较大,没有足够时间去进行锻炼;成长风险又使很多家长、老师不放心让孩子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锻炼意志,客观上也助长了他们阴柔性格的形成。同时,当前一些饮食中含有添加剂、抗生素,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些男孩在生理上偏向阴柔状态。

3.性别气质不应“一边倒”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阴柔之风”当前在程度上确有蔓延的趋势。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阴柔之风’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青年文化的热点事件是暂时的。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它会被新的青年文化所替代,回归于青年亚文化范畴。”邓希泉认为,对此不用过度忧虑。从观众对明星的评价看,“娘化”男演员在荧屏当道的现象已经开始衰退。同时,“阴柔之风”并未蔓延到全体青年和大部分群体间,目前只是局部现象,更多地存在于娱乐明星身上。

对于一些人士担忧的“少年娘则中国娘”,邓希泉认为,这是对“娘”这种新社会现象消极作用的泛化和无原则扩大化。他认为,“娘”是对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的一种贬义称呼。因为这种称呼既没有看到这种性别新现象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构建新型性别角色的积极意义,也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和男女平等条件下男性角色的新内涵与新期待。

他认为,男性性别“女性化”现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只是把‘娘’作为一种对象在欣赏,但并不一定认同。”

“目前,以‘娘’为代表的阴柔之风,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爱好在青少年中传播,当然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付诸生活行为,但将其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则较少。”邓希泉说。

有性别学者也认为,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有其正面价值。一个社会应该允许、支持每个人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实践,这样才能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如果“阴柔之风”没有构成整个社会全体男性的追求,只是少数人的审美,就不能将其夸大。有学者还建议,为消除性别隔离,幼儿园应提倡男孩也可以玩布娃娃,女孩也能玩汽车,或者让男孩女孩一起玩布娃娃、一起玩汽车。

张勇军则认为,一个社会当然不应该反对个性和自由,但同样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文化传统。“阴柔”、“阳刚”都是优秀文化传统,整体构成了中华人文教化体系,不应偏废。

两年前,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需要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提升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该书受到很多家长和学校的欢迎。

“增加孩子的‘阳刚之气’是社会的大功课。”张勇军建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多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时,士人培育都是文武双全、诗书礼乐齐备,注重培养天人合一等思想文化。”同时,教育内容应多一些中华民族英雄事迹、烈士事迹、优秀发明创造等,激发孩子的阳刚之气、生命斗志、浩然正气等。

他同时强调,要警惕过度娱乐化思想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侵蚀,媒体应多向人们宣传人生责任、家国责任,让人们从内心迸发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张海波也认为,如果“阴柔之风”加速蔓延,甚至在流行文化中成为“一边倒”的审美取向,就肯定有问题。“对很多心智刚发展的青少年来说,这会造成他们审美观念出现偏激或误判。”他认为,父母应该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流行网络文化和潮流文化。学校和家庭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性别教育。

“正是因为人的性格发展应该符合多元化价值观,所以更不能为了迎合潮流文化、刺激文化消费、吸引眼球而助长‘阴柔之风’蔓延,甚至出现‘一边倒’的性别气质。”张海波说。

专家观点

检视历史,当然应该承认“阴柔”亦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却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

我们当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男性缺乏本应具有的“阳刚之气”和坚强意志。这很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甚至整个社会性别角色分工中的阴阳倒错。男性的性格和行为越来越与其天性背道而驰,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传续产生不良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李晓文

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男孩体魄不够健壮并无太大关系,只要内心有责任感、有担当,就是阳刚男子汉的表现。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

文明社会本来就不应硬性规定何种形象才是“合适的”性别形象。审美的多元化,正说明一个社会的健康性。只不过当下“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太过盛行,做些矫正,想必也还有些必要。

与其谈论外貌,不如关注实质。“男子气”,自有其积极进取、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一面;但是,“中性化”,甚至“阴柔些”,那种包容、低调、温和的处事态度,也有其积极意义。不偏重一方,才是正理。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王伟滨

(彭训文 整理)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出自《道德经》第十章,意思是,耳目口鼻感受外界,能保持沉静平和吗?

曾仕强先生解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就是众妙之门,就是玄牝之门。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五官之门,我们的五个感官,都是用来跟外物接触的;另一个是内观,就是玄览,让你往里面看,看你的良心在告诉你什么。

所以,当我们碰见外界的事情时,要及时回省,看看自己的良心给我们什么样的指示,然后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感官和外界接触,要看开关灵不灵。开关灵不灵看什么?就是“能为雌乎?“雌”就是守静、守柔、守弱。老子看到了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变化后悟出一个道理,叫作柔弱胜刚强,他几次都讲到弱者道之用。

雌,并不一定是雌性、母性,男的也可以做到,能守静、守柔、守弱。当天门打开的时候,就不会迷惑。因为良心在里面呼唤你,但不强制你,可是外面的力道经常会强制你。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要凭良心,而真正做事的时候却常常不凭良心,就是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威胁太大,我们抵挡不住。

傅佩荣先生解读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够安静保守吗?

“天门”就是人自然的感官能力,比如与外界接触要用眼睛、用耳朵。这句就是说,用“天门”与别人来往接触的时候,能不能够“为雌”?雌跟雄相对,我们说雌伏。

雄代表什么?代表要去采取主动的力量,要发散自己的能力,跟别人一争雄长。

雌代表甘为雌伏,处于被动的状态。就是我的感官不要太过于主动,表现各种复杂的欲望,而是能够收敛自己。所以这里指的是,跟外界来往的时候要收敛自己。

南怀瑾先生解读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无知无识,正好是雌阴晦昧的境界。这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说法,恰好完全相反。

无雌,当然是与阴柔反对的雄阳正格。雄阳,就是刚正的表相。

天门是象征性的代名词,天圆盖覆,本自无门,哪里开阖?但道家却把人体的头颅顶盖天灵骨的中心点,古代医术所称的百会穴之处,叫作天门。也有别名叫“天囱”的。

据说,修道的人,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到此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圣。如果照我们上古历史类似神话的传说,自神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王,都能在现生中修养到达这种境界。但皆退藏于密,深藏而不露,所以在爱民治国方面,都是表现其无知而知的大成就。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汉字解象(61)阴和阳

阴,陰,甲骨文字形,从阝从侌。阝是后来加上去的,表示土丘山坡。侌(yīn),从今从云。甲骨文字形,下面更像是鸟,既然定型为侌,就按云来讲。

先从今说起吧。

或曰:今,初文是倒“曰”形,从亼(倒“口”形),下加短画,以示口吟之意。本义当是吟。但其本义在典籍用后起的累增字“吟”。“今”字早在商代已被表时间的假借义占据,其义为此时,可以表示当日。

此说当可存疑,倒“曰”或“口”都显牵强。其实不必兜圈子,亼,集也。フ,指向符,把集聚点指向此处,这一点。用来表示时间,就是此刻、当下、现在、今天。

说文段注:(今)是时也。今者,对古之称。古不一其时,今亦不一其时也。云是时者,如言目前,则目前为今,目前已上皆古。……故今者,无定之䛐(同词),约之以是时,则兼赅矣。召南传曰:“今,急辞也。”今,急㬪韵。从亼乀。会意。乀,逮也,古文及。

段玉裁说,今,从亼乀。乀,是电脑近似字符,更相近的是フ,段说逮也,古文及,说得不错,就是上面讲的集聚点所及,逮着了此处。

侌,描绘的是把云气集聚到一起,而且此刻正在发生当中,有人说“正在环转团聚的雾气”,此说可以采信。浓云密布,便成阴。

为什么加阝?且看后文。

摄影 金婷婷

昜(yáng),甲骨文字形,上部是日,下部的 T 是祭神的石桌,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的上方。金文在 T 的左下方加彡,表示发散的阳光,字形变成昜。

说文: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彊者众皃。段玉裁注:昜,开也。此阴阳正字也,阴阳行而侌昜废矣。辟戸谓之乾,故曰开也。从日一勿。从勿者,取开展意。正是彡,发散之象。

阳,陽,甲骨文字形。从阝(阜fǔ)从昜。阜是土山,图形显示有一级一级升高的意思;段玉裁说,昜,开也,表示开展之意。阜,更强调上升的动态。前面讲阴字,阜,也是强化了云气集聚旋转的动态。侌昜之所以废弃,被陰陽取代,舍简就繁,作这样反常的选择,更加说明这个动态至关重要。

陽,阜和昜会意太阳步步升高,阳光普照。现在简化为阳。

阳的本义为太阳、阳光,从承受者的角度,可感知到明亮,还可感受到温暖等等。古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含义,阳为受光的一面,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阳光发散和云气聚合,使得阴阳本质上都是动态的,没有运动,就没有阴阳。

摄影

阴阳的运动呈现互补对生的格局,成为中国思想的最高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称之为道,则囊括万殊,体现在方方面面,仅就阴阳二字即可见:

日月,太阳、太阴;

正负,阳电、阴电,阳极、阴极;

正反,阳面、阴面;

显隐,阳沟、阴沟;

明暗,阳谋、阴谋;

人间冥间,阴间、阳间,归阴、还阳;

凹凸, 阴文、阳文,阴字、阳字;

雌雄,男女:、;

奇偶, 阳数,阴数;

阳刚、阴柔;阳浮、阴弱;洛阳、山阴……

人类早期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及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对立、对称或二分观念,诸如天地、日月、昼夜、晴雨、男女……都是恒久不变的现象,沉淀在脑海中成为普遍的观念,也必定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一种观念或者思维方式,中国圣贤命名为阴阳。

附带一问:阴阳为什么不称为阳阴?最直接的说明:万物负阴而抱阳。

为您链接

象思维(96)阴阳

汉字解象(60)牡与牝

有的男孩为何变阴柔?专家:与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爸妈成功学

“娘气”亚文化 放过我的儿子吧

王丽莉的儿子子轩开学就上了初中,在过去的整个暑假中,王丽莉跟子轩几乎一直在“战斗”。

其实,王丽莉本来计划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子轩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是后来事情却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甚至会偷偷拿面膜去敷,王丽莉就撞到了两次。

王丽莉马上找儿子谈话,告诉他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子轩拿出了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

他说,这八九个男孩是在“某某练习生”的综艺节目中出道的。他们肤白、唇红、皓齿、明眸,在中小学生中有大把的“粉丝”,看着一张张充满阴柔气息的男孩照片,王丽莉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其实,男孩教育的危机,《中国青年报》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关注,之后,性别教育也日益被人们重视,有些家长还特意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类似“军营男子汉”的活动。但仍有很多中小学男生没有按既定的路线发展,与前几代同龄人相比,现在男生个子蹿得老高,发育得更早,而高大的外表下却是一份阴柔的审美,越来越多的男孩喜欢精致装容热衷发美美的自拍、上传花样视频。

“男孩危机”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阳刚气成了稀缺资源。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一线教师和家长,试图寻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女性包围+男性缺失 男孩越变越阴柔?

科学的性别哲学并不强调绝对的男性化或者绝对的女性化。“坚强,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也要坚强;温柔,也不是女孩的专利,男孩子也要学会温柔,要相互借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说,但问题是现在我们的男孩子实在是过于柔弱了。

不少专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这种阴柔之气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人曾给当今的中国家庭画像: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而父亲的缺失确实在男孩的培养上引发了很多问题。

“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是从出生就开始的。出生之后他在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就形成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胡萍说,当孩子知道性别后,就会寻找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榜样,男孩会把爸爸作为榜样,女孩则会把妈妈作为榜样。“而男人在家庭中至少应该示范出四种角色:第一个是爸爸,要明确爸爸是怎么带着孩子玩的。第二个是丈夫,孩子会学习爸爸怎么与妈妈相处的。第三个是男人,是硬汉,既表现在外形打扮上,也表现在内在担当上。第四个是儿子,儿子要向爸爸学习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

这本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父亲只要在家庭中不缺席、不退缩,男孩本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如何做一个男人,但是,很多爸爸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实际上放弃了孩子。

孩子在家庭中面临着父亲角色的缺失,到了学校之后,这种局面并没有明显的改观。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翻阅了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发现从全国的情况看,的确存在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重更高的情况,其中高中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3.07%,初中为55.64%,普通小学为67.19%。

这是全国的平均数据,还有专家指出,这种女性教师比例过高的现象在大城市更加明显,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能达到八成。

针对这种现象,甚至有学者呼吁要“拯救男教师”。

学校教育无性别化 男女生按照共同的标准要求?

男孩危机其实也是一场教育的危机,人们对这个观念已经达成共识。

现在的男孩在学校中又过得如何呢?

王丽莉的儿子子轩一直是很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很好,还是学校的大队委。

“确实,儿子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绝不打闹、老师交给的任务一定认真完成。”王丽莉说,班上一共有两个孩子当选了“市三好”,“一个是我儿子,班上最乖的男生,还有一个是班上最听话的女生”。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必然产生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听话、认真、仔细等利于女孩的评价模式无形中强迫着男生向这样的标准看齐,束缚着他们的天性。

这些年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虽然,减负、尊重儿童个性发展成为改革中的常见词,但是,在一线,效果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不少学校中了解到,随着中高考难度的降低,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造成“分分必争”的现象,这种压力在初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我儿子几乎每天写作业都会写到晚上11点。”初一孩子家长李恒说,“我家这个楼隔音不好,我经常听到隔壁小孩因为写不完作业而大哭。”

按照中国家长对学业压力的特有“感知能力”,这种压力必然会向下传导,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压力也在默默加大。

开学之际,年轻妈妈袁媛陷入了恐慌,起因是她与儿子幼小衔接班老师的一次谈话。谈话中,老师告诉袁媛:你的儿子坐不住,没有专注力,对上学不感兴趣。

一番评价让袁媛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产生怀疑。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袁媛加大对儿子的管教力度,特别是对老师提及的缺点加以关注。一段时间下来,儿子沉稳不少,但另一方面,袁媛明显感觉到,儿子会防着自己:“妈妈好像是老师派来的间谍。”

小儿的一句看似玩笑又看似认真的话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渗透到家庭中,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

家校界限模糊了,校内和校外的界限同样不清晰了。

中国教育在线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17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小学课外培训界“众所周知”的机构“好未来”的培训人次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393万人次,增长近4倍。

现在,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里到家外都是学习,男孩女孩都是一个标准,男孩好动、探索的天性或说优势被挤压得更加惨烈。

娱乐“妖魔化” 男孩审美进入误区?

就在符合男生天性的外部空间被压缩到极小时,有一种空间却在变大。

这就是网络。

随着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与孩子如影随形。当学生的世界变成从一个教室到达另一个教室后,网络世界则因为它的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色彩缤纷、丰富有趣而“必然地”成为他们的“贴身玩具”。

“我们做过的一个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会达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偶像的影响力达到最高峰。所以说榜样和偶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力是巨大的。”孙云晓说。

当网络成为孩子身边少有的“伴随者”时,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人便成了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而这几年,各类选秀节目、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一夜爆红”的故事不断冲击着孩子们的大脑。

“前两天带孩子到家附近的蓝色港湾放松一下,半天工夫碰到两个节目组的‘海选’。”北京家长刘画说,“这些人扛着机器(摄像机)只要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就往上冲,几个问题的采访之后就告诉孩子,‘你已经通过了×××节目的初选,×号到×地就可以参加北京地区的正式海选了’,好像成为明星就是明天的事了,对孩子的影响特别不好。”

孩子心里的明星梦像长了草。

而电视上、网络上、路边广告牌上出现的“梦想成真”的真明星们却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审美观。

“如今流行文化里的中性打扮也会带来新的潮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讲师吴玥说。

娱乐圈的目标是为了博眼球,男明星女性打扮可能并不完全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倾向,无非是为了挣钱。但是当这种宣传铺天盖地的时候,还缺少分辨能力的男孩又怎能分清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娱乐圈已经有妖魔化的倾向了。”胡萍说。

不少专家指出,这种妖魔化可能被人为地夸大了,绝大多数男明星仍然充满阳刚气,这种“娘气”应该只是亚文化,是暂时的。

不过,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在一次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这一教育早在193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在做,就是为了教育青少年如何辨识和判断各种媒介信息以及使用媒介信息,运用媒介工具来促进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

但是,显然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真正被重视。

即使,“小鲜肉”们并不代表所有男明星,即使充满“娘气”的文化也可能仅有短暂的生命力,但是青少年却是在毫无识别力的情况下在这种亚文化中浸淫,我们怎么保证男孩们的审美不会发生改变?

显然,该有适度的干预和引导了。“比如在美国,我看到美国的学生到处都在打橄榄球。在日本,打开电视就是棒球。棒球是他们的国球,非常热门,很多中小学生双休日都要回学校去运动。”孙云晓说。

只有我们的学校按照教育规律来育人,我们的家庭按照常识来生活,我们的男孩都能到操场上挥洒汗水,这样培养出来的男孩子可能成绩不是最优异的,但是绝不会一身“娘”气。(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王馨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