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张自忠和张治中两个将军有些分不清楚?1940年5月16日:中国抗日战争:在枣宜会战中,中华民事将领张自忠于宜城阵亡,被追授为上将,成为二战中国民革命军阵亡的最高军衔的将领之一。
简单说一说。
这两人的名字很像,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张自忠是西北军的名将,张治中则是中央军的将领,两人一个属于军阀部队,一个属于中央军,有很大区别。
我们先说说张自忠。
张自忠是山东聊城人,出生在当地大家族。他的父亲张树桂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英年早逝。张自忠幼年丧父,好在张家的家族势力很强,生活是比较富裕的。
他和普通农民子弟不同,从清末开始求学,一路读到高中,毕业于济南法政专门学校。
当年中国人的文化程度低,尤其像张自忠这种新式学校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
张自忠这个高中毕业生,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绝对是个知识分子。
只要他愿意,就轻松可以做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不菲的中学老师,安安稳稳渡过余生。
目睹列强在中国横行,以及清末国破家亡的惨状,张自忠目愤然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党,随后投笔从戎,进入军队。
他最初的长官叫做车震(第二十师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团团长),是一个军阀军官。有意思的是,车震碍于老乡情面收下张自忠,对这种公子哥却没有好感。
那个年代,军阀部队中都是赤贫农民子弟,靠用命打仗混口饭吃。
张自忠是个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怎么可能吃得了这个苦!
事实证明,车震的看法有些道理。当时张自忠同七八个同学朋友一起来投军,然而不到一个月就只剩他一个人。其余的富裕人家孩子都吃不了军队的苦,选择回家享福去了。
说起来可笑,车震考验他们的方法很简单,跟着士兵们割半个月麦子。这种农民士兵看起来很轻松的工作,就将这些富家子弟累跑了。
张自忠不怕吃苦,不怕死,竟然站住了脚。
车震成为师长以后,将张自忠提拔为师部的参谋。
随后的军阀混战中,车震部队被敌人打垮瓦解。
张自忠勉强突围逃亡回家,又再次投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
冯玉祥不想收张自忠这种公子哥,直接拒绝他入伍。
好在张自忠身材魁梧,身高1米85左右,在当年绝对是大个子。
冯玉祥对于高个子的士兵很有好感,就破格让他入伍。
张自忠头脑敏锐,学习能力强,又是知识分子加上骁勇善战,很快被冯玉祥重用。
他历任排长、连长、营长,1924年成为团长,变为高级军官。
此时他已经加入冯玉祥部队8年之久,这个提拔并不算很快。
张自忠率部参加了一系列军阀混战,此时西北军走了下坡路,几次被敌人击败,军队几乎瓦解,宋哲元成为继任领袖。
当时西北军将领诸如韩复榘、石友三、庞炳勋等人纷纷叛变或者脱离团体。
而张自忠仍然忠心耿耿的跟着宋哲元。
宋哲元对张自忠非常看重,让他担任38师师长。当时西北军只剩下一个29军,师长就是最高级军官了。
张自忠是一员战将,非常擅长打硬仗。他治军严格,训练堪称魔鬼式,麾下官兵颇有战斗力。张自忠得到了一个张剥皮的外号,经常对违反军纪的士兵打军棍。
在日寇入侵长城一线的长城会战中,张自忠和其他将领死守喜峰口,造成日军不小的伤亡,由此得到青天白日勋章。
此战后,宋哲元的29军就成为河北省和察哈尔省的土皇帝。
然而29军是一支军阀部队,从此刻开始试图保证军阀割据独立的地位,不愿意随便和日军开战,导致地盘和实力受损。
直到七七卢沟桥打响时,宋哲元还在尽力和日寇谈判,避免双方出现大规模战争。
结果,宋哲元中了日寇的缓兵之计。
日军一方面装着谈判,一方面从本土运来大量军队,做好了全面入侵的准备。
相反,在这段时间内29军没有进行战前部署,也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平津地区增援。
日寇集结完毕后立即发动猛攻,准备不足的29军立即陷入巨大的被动中。29军官兵拼死作战,已经无法挽回败局。仅仅10天内,平津地区沦陷,29军伤亡过万,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
此时,张自忠作为29军代表,始终在同日本人谈判。
战斗打响后,他还奉宋哲元的命令谈判,并不听从的命令。
由此,国内舆论大哗,认为张自忠是汉奸、叛徒。
张自忠一度同大汉奸殷汝耕齐名(殷汝耕建立了伪和伪军),报纸上这么说:殷逆汝耕,张逆自忠!
全国人民把张自忠骂得狗血喷头,张自忠有苦难言!
作为战将,他当然希望和日寇决战,然而宋哲元对他有知遇之恩,29军是他的娘家,作为军人只能奉命行事。
张自忠由此失去军权,逃出北平,前往南京领罪。
好在还是懂道理的,认为张自忠是奉命差遣而已,将他暂时软禁,没有严惩。
在张自忠被软禁期间,宋哲元还在千方百计保存实力,回避和日军决战。
在宋哲元指挥下,29军不同日寇接触,而是向南一退再退。
当时全国舆论哗然,将29军上上下下骂得体无完肤。
仅仅几个月前,29军还是著名的抗日明星。中国老百姓对他们非常尊敬甚至崇拜,就连小商小贩往往不收29军官兵的钱,所到之处都是老百姓的鲜花和茶水招待。
此刻却莫名其妙一落千丈,官兵们被全国骂为罕见,谁都无法忍受。
29军官兵义愤填膺,拒绝听从宋哲元的撤退命令,集体抗命要求北上同日寇决战。
29军各军长纷纷脱离宋哲元集团 ,宣布效忠。
此时张自忠的59军不服从其他军官的命令,让张回去指挥。
从此,张自忠率领59军脱离29军,成为听从命令的西北军,也成为抗日的王牌部队。
之前张自忠多少有些污点,随后完全是民族英雄。
59军成为军阀部队中,最战功赫赫的部队,每次都在打硬仗。
他们参加了徐州会战,在临沂誓死狙击强悍的日军第5师团。
如果没有59军的狙击,台儿庄大捷是不可能出现的。此战59军伤亡近半,日军伤亡也巨大。
张自忠立功后,升职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随后他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在潢川狙击日军第10师团,造成后者伤亡惨重,每天只能前进一二公里。
之后,张自忠作为李宗仁第5战区主力部队,参加了包括随枣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第5战区的杂牌军较多,部队战斗力普遍较低。
而李宗仁知道59军强悍善战,始终让该军顶在最关键的战线,作为第5战区骨干部队。
在最后的枣宜会战中,10万日军攻势猛烈,枣阳一线情况极为恶劣,战局眼见就要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张自忠抱着必死决心,亲自率领兵力虚弱的第74师渡过襄水,会同59军其他1万多兵力,攻击日军后路。
谁都知道,这是极为危险的。第74师不是抗日铁军74军,是有二三千兵力的杂牌部队。
带着这点部队深入10万日军侧后,一旦被攻击连退都退不了,此战张自忠是九死一生的。
张自忠不在侧后发动攻击,枣阳一线的压力太大,第5战区就可能彻底崩溃。
此时作为集团军司令,张自忠根本没有必要亲自率部作战,派个师长统兵即可。
由于战局恶劣,张自忠为了鼓舞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亲自带兵上了战场。
日军后路被攻击以后,被迫抽调主力回头决战。
5月15日,日军第39师团以数倍兵力,将张自忠的第74师围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
在绝境下,张自忠坚决不撤退,率部拼到最后关头,几乎全军覆没。
眼见日军已经杀到眼皮下,部下军官苦劝张自忠自己先暂时撤退躲避。
张自忠对他们怒吼:我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是土疙瘩吗?今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不许撤退一步。
激战中,张自忠负伤5处,其中2处是致命伤。
重伤之下,他仍然持手枪肉搏,被日本兵刺刀刺中,壮烈殉国。
作为一个集团军司令还去肉搏,在整个二战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在张自忠最后时刻,他喃喃说道:我这样死,很好,很好。对国家,对长官,对人民,我良心平安。
日军发现张自忠战死极为震动,认为他是真正的军人。
日本人将张自忠尸体用棺木妥善收敛,留下由运走安葬。
张将军殉国后,国府明令褒扬特予国葬,追晋陆军二级上将。5月28日,灵柩抵达重庆,亲临致祭,抚棺痛哭。
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2010年5月16日,重庆市举行仪式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70周年。
抗战是一场民族战争。牺牲在抗战中的军人,无论什么党派甚至是土匪、囚犯,也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至于张治中是精明强干的军人,可惜同张治中相比差得远了。
张治中是安徽人,出生于贫寒家庭,只受过私塾教育。他是个聪明伶俐的人,曾经担任过警察,后来报考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第三期顺利毕业。张治中倾向于革命,从1917年开始就去广东参加护法运动,随后一直闹革命。
上台以后,看重了聪明沉稳的张治中,重用了他。1926年时,张治中就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开始平步青云。
张治中的特点,是有能力又很会当官。他非常善于揣摩上意,投其所好。
他和相处的很好,善于可以迎合。很厌恶军人拥兵自重,尤其在部队建立自己的势力。
张治中无论在军阀混战担任第2师师长、第4军总指挥,还是抗日中担任第5军军长,一旦战争结束立即主动辞职,交出全部兵权,也不在军队里面拉帮结派,得到的好评。
张治中比较擅长军事教学和军事准备筹划等工作,对政治也颇为了解。他是少数懂得军事,又擅长政治的军人,对他很信任。
但是张治中打仗的能力并不高明,连续犯了几个错误。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治中奉命按照原定计划,在上海使用3个德械师以泰山压顶之势,歼灭这里的日本部队。当时上海日军数量还不多,妥善指挥的话还是可以歼灭的。
而以日本的一贯作风,如果在上海的日军被歼灭,他们一定会出兵报复。此时上海以逸待劳,占有较大的优势,战略战术上都有利。然而张治中缺乏大规模攻坚的经验,并没有集中部队全力攻击,反而逐步增兵。对于攻坚武器的选择上,张治中也错误评估了150毫米火炮等武器的性能,导致上海打成了持久战,反而陷入战术被动。
此战后,看出张治中的军事能力有限,将其任命为湖南省主席。
在湖南期间,张治中有意的扩大同的合作,试图两面下注留一手:从1937年11月20日至1939年1月17日,在任一年零两个月,与湖南省委合作,推动湖南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发展,为正面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被当时湖南省委负责人称为湖南国共合作的“黄金时代”。
也就是在张治中担任省主席的时候,由于行政上指挥失误,出现了长沙大火事件,这也是抗战三大悲剧之一。
从此以后,张治中没有掌握军事权力,不让他打仗了。客观来说,对张治中还是不错的,在他接二连三犯下错误以后仍然保持信任,任命他为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等高级职务。
张治中却在1949年同谈判失败后,选择投靠,脱离了。
张治中也是黄埔嫡系核心层高级将领“八大金刚”中,唯一投靠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十二生肖在我国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题材。古人也经常将十二生肖作为自己的绘画题材,徐悲鸿的《十二生肖图》、范曾的《十二生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白石笔下的《十二属图》。
1959年,北京市民关蔚山在一次展会上首次展出齐老《十二属图》,作品一经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十二个属相的动物在齐老的笔下生动传神,活泼可爱。
在《十二属图》的题跋中齐老这样写道:”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八十五岁白石,乙酉。”
原来齐老绘画《十二属图》并非自愿,
而是“被逼”的!
众多周知,齐老所画之物,以日常所见为多,而十二生肖的“龙”是民间虚构之物,看不见摸不着,要想画的逼真并不简单,于是便婉言谢绝了关蔚山的请求。
一次索要不成,关蔚山想得齐老十二生肖真迹的念头并没有打消,从1940年开始,关蔚山每年都锲而不舍地去画店,请画店代他买两三幅齐白石的生肖图,尽管齐老有原则,但架不住关蔚山擅长拉锯战,就这么软磨硬泡了四年。于1944年,关蔚山终于凑齐了十二生肖,时间一久,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笔墨缘,成为挚友。《十二属图》大功告成之后,关蔚山请齐老为整套作品题跋,齐老还欣然题下了这段跋语。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欣赏齐老笔下的十二生肖吧!
《 十 二 属 图 》
鼠
这幅作品中,
齐老捉住了偷食的老鼠的蹑手蹑脚之态
用寥寥数笔便将老鼠
贼眉鼠眼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呈现
牛
李可染一生画牛无数,牧童与牛,相伴相随。
反观齐老笔下的牛,牧童呢?
别找了,牧童回家吃饭了
据说这幅画描绘的是齐老小时牧牛的场面
每次牧牛时,祖母都叮嘱
“闻铃声,则吾为炊,知已归矣”,
年幼的齐白石甚是听话
听闻铃声,牛都不要就回家了
多年以后,在观看这幅作品
满是齐老对祖母深切的思念之情
虎
虎是百兽之王
画中的老虎凶猛强悍
步伐稳健,虎视眈眈
神态、表情与现实中的百兽之王完美契合
兔
画中的兔子纯用淡墨勾勒,线条柔和温顺;
悠然自得,其态可掬。
兔子低头的动作似在吃草,似在嗅物
给人一千种自由想象的空间
整幅画尤以兔子红眼为佳,可谓是点睛之笔
给原本单调简单的画作增添一丝温暖
龙
羊驼是现代人的神兽
龙是古代人的传说
也正是因为龙的不存在
我们差点看不到这么精彩的《十二属图》
画中看似张牙舞爪、凶猛的神龙
却被他那目光呆滞的眼睛出卖了
而这条龙也成了齐老笔下萌物的代表。
蛇
画中的蛇一笔而成,
却于粗细变化中神契生活中的实体,
如闻活蛇吐信之声
马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出了名的悍气
而齐老笔下的马确实如此的蠢萌
画中雄壮的野马,凌乱的“刘海”,有神的大眼
让原本高大矫健的骏马成了可爱的精灵
羊
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
以羊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少的可怜
因此齐老笔下的这幅作品显得尤为可贵
画中线条简洁,笔致超逸,
边奔跑边回头望,生动可爱
猴
这幅画是齐老在1944年完成的
也是《十二属图》最后完成的一幅作品
当时日寇入侵,政治动荡,人们生活窘迫
身为爱国人士的齐老,一腔热血无处表达
只好将其倾注于画中
“猴子”成了老百姓的化身
“仙桃”成了战争胜利的寄托
瘦小的猴子一手扶腰一手拿仙桃抬头张望
心中的惶恐、紧张之感跃然纸上
而画中左侧的题词
也充分可见齐老对下层民众的同情。
鸡
雄鸡是好斗的勇士,又是“守夜不失时”的代表
它的气魄和英姿很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赏识,
而齐老笔下的鸡用笔豪迈,
羽毛以书法的用笔写出,
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完全是大写意,不计工拙,
线条的“飞白”与交叉又非常精到合理。
刻画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自然。
据说,在齐老以前从未有人这样画过。
狗
古言画有四难:
画人难画手,画兽难画犬,
画花难画叶,画树难画柳。
因人类对犬太过熟悉,
绘画作品中的犬稍有“不顺眼”的地方,
观者很容易发现,
因此画狗成为画中四难之一。
而齐老笔下的犬,可爱
让人们对它没有一点畏惧之意
猪
画中的猪憨态可掬,无忧无虑
虽用大笔涂抹而笔笔交待清楚,
笔道特具书写的意味,
尾巴一笔尤见其妙味。
小编想老人在绘画这幅作品时候
一定是想起了他七十年前放牧的情景,
要不怎么会用“老屋”落款呢
都说“李可染的牛,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齐老画虾,众所周知,齐老画十二生肖,却少有耳闻,要不是关蔚山这次展会愿意展出,我们或许还不知道,这般爱意满满的《十二属图》竟还存活于世。
而齐老也曾在一幅虾图的题跋中为自己“辩护”:“人谓(吾)只能画虾,冤哉!”看了齐老的《十二属图》,小编也要替齐老喊冤:何止是画虾,这简直能画一个“动物世界”。怪不得先前毕加索会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现在看来,这句话也不是并无可言。
来自大美墨韵
古代的历法是干支纪年,俗称农历或阴历,现在我们都统一采用公历的阿拉伯数字纪年。因此,就存在着一个历法的换算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查历书就直接知道了,但是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方便。现在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口诀,大家根据这个口诀,再进行简单的推算,就能很快地将公历的数字年,换算成阴历的干支年。
在干支纪年中,由于天干是十位,刚好是十进制,因此,每十年的相应位上,天干都是相同的,比如1980年、1970年、1960年的天干都是庚,而1981年、1971年、1961年的天干都是辛,以此类推,我们只要记住从1至10位的不同天干就行了,不必再做什么推算。要推算的是地支,地支是十二位,不是十进制,比较麻烦。但我们只要记住每个0位年的地支,还是可以方便的推算出每一年的地支。
我们现在暂从本世纪的1900年为始,1900年到现在已经86年了,我们所看到的病号大概都在这个范围以内,只有极少数的超过这个范围。现在需要记忆一个0位年上的地支次第口诀,就是子戌申午辰寅。1900年,它的地支是子,天干为庚,即庚子年,1910年,它的地支是戌,天干一样还是庚,即庚戌年,依次1920年为庚申年,1930年为庚午年,1940年为庚辰年,1950年为庚寅年。
寅以后,上述的口诀再重新开始,即1960年又为庚子年,1970年为庚戌年,1980年为庚申年,1990年为庚午年,以此类推,无有穷尽。知道了每个0位年的地支,就可以从相近的两个0位年推出尾数为1、2、3、4、5、6、7、8、9这些年的地支。
我们任举一年,1954年的干支是什么?先定天干,我们已经知道0位数的天干是庚,那么,依次而推,1是辛、2是壬、3是癸、4是甲、5是乙、6是丙、7是丁、8是戊、9是己,所以54年的天干是甲。由上述的口诀,我们已经知道,1950年的地支是寅。那么,依次而推,1951年是卯、1952年是辰、1953年是巳、1954年是午。
因此,1954年的干支就是甲午,1955年是乙未,1956年是丙申,1957年是丁酉,1958年是戊戌,1959年是己亥。
再推一个,1978年的干支,8位上的天干我们已经知道,不用再推算,8是戊。现在看地支,按照地支口诀,1950年是寅年,1960年重新开始子戌申午辰寅的次序,那么,1960年是子,1970年是戌,1980年是申,1990年是午,1978年离1980年近。
我们选从1980年来推算,1980年的干支是庚申,往前推一位,1979年是己未,1978年就是戊午。通过口诀反复演练熟能生巧,学会这个方给您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