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刷快手的时候,经常喜欢刷到那种开店好,创业的。
有一次,看到一个卖辣条的视频,很吸引我。后来,又看到好几个这样的视频。有一个大学生靠卖辣条替哥哥还了账,给自己和哥哥都买了房,自己还买了豪车。还有一个宝妈专门去花钱学的辣条手艺,回来自己开店生意也很好。愿意有很多人去买,肯定好吃。可见不论什么行业都有它的秘制配方。……看的我也很想有卖辣条的想法。
想一想,我们这种小县城。这种小众的地方真的会有很多人去买口辣条吃吗,?我觉得,应该会有小众的人去买。反正我知道的,像我每次都是买压好的半成品,回家自己蒸熟各种调料泼油拌好。味道一般吧,但就是没有我看到视频上的色香味。这个东西按两卖的,作为没钱的我来说觉得不划算。(我自己买回半成品能做,为啥非要买呢,我那个妈更会这样想)。人家专门卖的各种口味,各种颜色更多样化,口味更好。
现在的社会,吃什么都是要味道是第一位的。
小县城开辣条店的想法不知道能不能成立。
你有不同意见嘛。陌生人能给我鼓励吗
转自 |首都教育(bjedunews)
闺蜜最近问我:“你家孩子怎么称呼你啊?”
我回答说:“当然是叫妈妈了,要不然怎么称呼?”
闺蜜却道:“最近几天我儿子都直接叫‘妈’了,我突然觉得他长大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
虽然我的女儿目前还是叫我“妈妈”,但闺蜜的那种心情我是能理解的。从“妈妈”到“妈”,不仅意味着孩子长大了,也意味着孩子和母亲的距离又远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妈妈们,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乃至整个幼年时期,对母亲的称呼总是“妈妈”:高兴的时候会甜甜地叫“妈妈”,想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的时候会带着央求的语气叫“妈妈”,害怕的时候会带着哭腔喊“妈妈”,甚至偶尔在睡梦中也会迷迷糊糊地呢喃一句“妈妈”……
这一声声“妈妈”,体现的是孩子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依赖,而母亲则在这一声声“妈妈”中,获得了极大的自我价值感,哪怕是再艰难的困境,一声“妈妈”也会成为她勇往直前的动力。
从“妈妈”到“妈”,孩子对母亲称呼的改变,是一场母爱的分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却又舍不得孩子渐渐远去。其实这也是每一个妈妈都要经历的:
@绝世美颜:确实是,小时候孩子从来都是妈妈的叫,也就是八九岁开始孩子会妈妈和妈之间切换的叫,慢慢的可能就会叫成妈了,母爱确实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若梦:从奶声奶气的一声“妈妈”到简短的一句“妈”,再到儿子的一声“老妈”,有失落也有欣慰……
@球球:我小时候也这样想过,我叫我的妈妈“妈妈”,而我父母叫奶奶的称呼是“妈”,我当时想应该是长大了都这样叫吧,但我对妈妈的称呼不会变吧。后来,我也改成了“妈”。哎,时间真的飞逝,现在我的孩子叫我“妈妈”,不知道何时改为“妈”。想让女儿慢点长大~
@喵喵:以前闺女一直叫“妈妈”,后来上了小学之后突然有一天叫“妈”了,而且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我来帮助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同学们都这么叫,否则感觉很丢人。
@晨:暑假孩子在姑姑家呆了两周,回来后就由“妈妈”变为了“妈”,听到后心里这个别扭不高兴啊,心里还暗暗埋怨都是跟姑姑家表姐学的,哎真是不想她长大的这么快啊……
@糖糖:前几天刚跟女儿谈论过这个变化,在“妈妈”和“妈”的不断变化曲线中有感到失落更多是看到了成长。
从“妈妈”到“妈”,意味着孩子长大了。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称呼母亲为“妈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声简短的“妈”:
“妈,我回来了!”
“妈,以后进我的房间请敲门!”
“妈,我走了,到了再给你打电话……”
作为父母,其实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成长期,做了妈妈之后,就更能体会出这种变化背后的含义。当称谓从叠词变成一个简单利落的单字,我们就知道孩子长大了,渴望独立了,希望自己表现出干练的形象,甚至能够体会出孩子渴望独立,不把对母亲的依赖外显出来的心情。
母亲此时也会倍感欣慰,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终于长大了。但欣慰的同时,或许更多的是失落,孩子长大了,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自己不再那么被需要了。
尹建莉在她的书中写道:“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从“妈妈”到“妈”,体现的又何尝不是母爱逐渐分离的过程呢?
孩子对母亲,幼年和童年时总是充满依赖的,这一阶段,他们需要足够的母爱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让他们心灵的土壤丰饶。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更需要逐渐独立,因此母亲此时也需要逐渐降低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直到孩子完全独立。
或许,这个过程会给母亲带来一些失落甚至是痛苦,但这却是母亲不得不完成的,是母爱的使命之一。从“妈妈”到“妈”,就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减少,自己逐渐走向独立的体现。
由“妈妈”变成“妈”,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了。孩子希望独立,有了自己的想法,总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想再像小时候那样,处处被妈妈呵护着。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不管称呼如何改变,我们都将用心陪伴孩子长大!
孩子有自己的未来,我们能做到,只有陪伴、支持和目送。想分享一首经典的散文诗给妈妈们: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
纪伯伦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藉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最后,其实父母与孩子最亲密的时光,不过数年。从孩子走进幼儿园起,TA的生命中,从此不再只有爸爸和妈妈,而当TA上小学,再上中学,大学,直至找到与TA携手一生的人,父母与孩子的生活注定渐行渐远……
所以,当你的孩子还对你有着深深的依恋,当你的孩子还稚声稚气地叫你“妈妈”时,请给予孩子你能给的最多的陪伴,最多的爱吧!请珍惜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内容来源 | 首都教育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做梦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
有人一夜辗转反侧,
有人一夜沉迷美梦,
有人一夜都没做梦。
梦,
其实跟人白天的所见所闻,
跟人长久以来的所思所想,
有深刻的关系。
很人说经常梦见去世的亲人,
是不吉利的象征,
预示自己这几天会发生灾祸。
但实际上不是如此,
梦见去世的亲人,
可能是因为太过思念,
可能是最近压力大怀念从前,
可能是心里对亲人有些遗憾。
那么梦见已经离世的亲人,
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
01睹物思人,源于生活
失去亲人最痛苦的事情,
不是失去的那一刻,
而是日后想起他的每一刻。
想起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瞬间,
他的唠叨她的微笑,
他想要去的地方等点点滴滴。
人就是这样的,
对于消失的东西,
会更加陷入回忆和怀念。
孩子的出生,工作的成功,买了新房,
出去认识了很好的朋友等等喜事,
都会想告诉那个不在的亲人。
或者看见曾经的照片,
翻到曾经写的信件,
突然出现的跟故人有关的东西,
都会触发对那个离世人的思念。
其实所谓的梦,
大都来源于生活,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些无法在现实实现的画面,
只好在梦里自己实现。
经常梦见去世的亲人,
是因为睹物思人,源于生活。
02心里委屈,想有人疼
人有开心的时候,
也总会有失落难过的时候。
小时候受委屈了,
往长辈怀里撒娇,
往爸妈怀里哭一场就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曾经依靠的很多人却慢慢离去了,
再当自己受委屈的时候,
想找人倾诉的时候,
才发现“四顾无人”,
才发现曾经不厌其烦安慰自己的人,
不在了。
人啊,
就是这样,
委屈的时候,
身边人的越冷漠,
就向往梦里亲人的温暖。
所以说,
有时候梦到去世的亲人,
是因为心里委屈,想有人疼,
想把心事和亲人倾诉。
03有所遗憾,想要补全
人生在世,
有太多的事情截然而至,
有太多的人,乍然离场。
这世间阴差阳错的事情太多了,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让人满怀遗憾。
不怕亲人安享晚年后,
幸福的离世,
就怕亲人突如其来的离世,
就怕还没好好报答就离世。
以前总以为时间能抚平所有的伤痛,
后来才明白,
那些深入人心的人啊,
时间怎么都带不走。
没有心平气和的说再见,
没有好好享受最后一顿饭,
没有实现给他的承诺,
都无法做到自我谅解。
所以,
频繁梦见去世的亲人,
是对亲人突然离世的难以自我和解,
是一直想和亲人做一场最后的告别。
有人可入梦,
这是好事,起码证明了曾经被爱过,
虽然他们此刻不再尘世了,
但永远会留在你心里你记忆里,
给你温暖和慰藉。
人生在世,
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突如其来的,
所以一定要在拥有的时候,
好好拥抱,好好珍惜。
频繁梦见去世的亲人,
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