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姓源于邢台
邢氏宗族得姓始祖“靖渊公”为周公旦第四子,于三千多年前受封为邢侯,建邢国,都城为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国灭子孙以国为氏。邢姓在我国《百家姓》中位列第195位。按现有国内人口比重排在第131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三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40%。
邢字演化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称井方,上古时期黄帝曾居住在邢台轩辕之丘(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此后邢地成为繁荣之地,商周时期,祖乙曾建都于此,邢侯建国于此,战国时期赵襄子曾都邢,西楚霸王项羽后改邢为襄国。《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也记述了严格按照周礼建制的邢国人崇尚圣德,以人为本。1992年在发掘邢台市内、西周春秋早期南小汪邢国遗址时,曾出土了一件带有陶文的陶量,上面就有一个“邢”字。这个邢字的写法,是在“井”字右面加了一个“邑”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土”字,这是现代邢字的最早写法。河北临城县、河南温县出土的战国青铜邢令戈和邢公陶片上也是这种写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六国,命丞相李斯以小篆字统一天下文字,李斯乃选定井邑二字去掉下面的土字,并简化为“井邑”为现今的“邢”字,此后邢字延续至今。
邢侯故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市,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有3500年的建城史和600多年的都城史,是河北省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商代为祖乙之都,西周封建邢国,为邢姓始祖邢侯封国,战国时期为赵国信都,秦朝时置为信都县,属巨鹿郡,西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后赵时期,石勒在此建立后赵,隋唐宋金称邢州,元明清称顺德府,宋元明清一直设置邢台县。1945年建立邢台市,因西周邢姓始祖邢侯按周礼在邢国建有祭天、阅兵、祭祖、宴客、会盟的高台而得名。邢台市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始祖之墓
1993年,邢台市桥西区葛家庄村发掘了西周时期的大墓,后经考证为西周时期的邢国墓地,共探明了11座邢侯大墓和500多座贵族墓,同时出土了很多珍贵的铭文青铜器及陪葬品。这样大规模和高规格的考古挖掘在国内乃至世界罕见。邢国墓地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国墓地的出土文物非常之多,对于西周文化的考古和历史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邢国墓地出土的文物有:邢侯簋,央视“国宝档案”证实,第一代邢侯姬苴字靖渊,为纪念父亲周公所做青铜簋,初期被盗走,现存大英博物馆。邢侯簋,于1921年从邢侯墓地被盗,当年军阀混战,中国处在混乱之中,盗墓贼将其带到洛阳古玩市场,被英国人尤乔治得到盗运回英国,后送交于大英博物馆。邢侯鏚,于邢台市葛家庄西周邢侯墓出土,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是邢侯的一件装饰华美的礼仪性兵器,象征着权力和征伐。另外还有邢国错金铭文青铜戈、邢侯墓出土并作父尊彝铭文簋、邢侯随身携带的佩剑邢侯省命剑等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也以此正式明确:邢台乃邢氏之根,邢侯靖渊公为邢氏得姓始祖。此考古确认与各地邢氏的族谱记载是一致的。1998年起,泰国邢武经社宗亲会会长以及国内的海南、河南等地的宗亲会长一起,到邢台来祭拜先祖,之后,海内外和全国各地的邢氏宗亲到访邢台寻根祭祖。邢氏宗亲在不断接待国内外来宾的同时,不断地总结经验,成立邢氏文化发展中心,将联络全世界各地宗亲的工作推向了常态化、主动化。
邢国墓地的规模宏大,邢氏宗亲们大为振奋,都建言献策,期望推动邢台经济发展。大家一致认为:邢侯墓群是邢台市的重要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重新定义邢台市的发展基础,建立邢侯遗址公园,取得全新突破;围绕邢侯遗址公园这一支撑点,充分挖掘邢台市的深厚历史底蕴,打造邢台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而构建“宜居邢台”。
天下张氏出清河
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张姓,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历史华章。今天,后裔愈亿的张姓已遍布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姓氏;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张”姓根在何处?起源哪里?这是历代张姓子孙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根据“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史书记载,“张”姓就起源于现在河北省的清河一带。即天下张氏的老祖宗——得封“张”姓的挥公及其子孙的居住地在古代清河;目前全世界已达一亿人左右的张姓族人,追宗溯源,绝大部分张姓族人(秦朝以后的皇帝赐姓、改姓者除外)的祖先,最初,也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到远几经碾转从古清河迁徙出去的。所以说,“天下张姓出清河”。
细述张姓的由来,还得从遥远的时代说起。上古时代,轩辕部落与未全进化的蚩尤部落争战,八战不胜,节节败退。轩辕的第五子挥,夜观天象,发现流星飞渡弧矢星,顿生灵感。于是制造了弓箭,并辅佐轩辕发起第九次对蚩尤的殊死决战。弓箭威力无边,势难抵挡。蚩尤大败后逃遁入海而亡,轩辕从而定天下,称黄帝。黄帝奠定君临天下的地位后,对挥公大加封赏,并赐姓为张,世居清阳,即今天的清河县,清河因此成为张氏的起源地和发祥地。
清河县的历史非常悠久,大约在5000年~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张姓正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起源的。姓氏专家邓洪波先生所著《中华姓氏通氏—张姓》一书中说,数千年前,整个华北平原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河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因此,大禹的父亲鲧曾到清河这片地方来治水(在清河县西南部,现在还有鲧堤遗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只有白虎冈等一些不高的土丘土冈。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这里雨水既多,草木极其茂盛,有大型食草和食肉动物出没,当年张氏先民手持强弓硬弩,在此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张姓先民自得姓始祖张挥之后,张姓家族便在清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渔猎和农耕,用血与火、弓与矢默默地书写着“弓长张”家族悲壮与辉煌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繁衍生息,并逐渐向四周散播开来。至汉代清河张姓亦发展成蔚为壮观的一大族。
至唐代,清河张氏达鼎盛时期,出过多位宰相,声名显赫,影响最大,列全国十大国姓之首。清河也因此被后世谱书列为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成为张氏绝大多数宗谱所认同的祖出地或发祥地。历史上清河张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仅清河籍载入史册的就有:有张姓先人张仲,西汉大儒张禹、北魏数学家张丘建、南北朝天文学家张子信、唐代著名诗人张祜等。汉留侯张良的孙子张典,也曾官居清河郡太守。
根据张氏谱牒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兄弟张撰,曾在周朝就于清河立过祠堂。为了进一步弘扬张氏文化,打造张氏文化丰碑,清河打造“华夏张氏祖庭”。“祖庭”仿照四、五千年以前黄帝时期的祭祀建筑形式,以黄河流域原始社会的酋长金字塔状建筑为原型,以“明堂”为意象,既古朴,又现代,使现代与远古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交融,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氏族纪念圣地。
李氏辉煌在隆尧
李氏的源头在河南鹿邑,但李氏的辉煌鼎盛却是赵郡(隆尧)李氏。史以人为峰,人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主角,探讨研究李氏就绕不开赵郡李氏。
赵郡,即是现今隆尧。隆尧由隆平和尧山两县合并而来,尧山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柏仁城更名而来,柏仁则是原属南赵郡的柏人演变而来,由“人”改“仁”当同《史记》记载尧“其仁如天”有关,柏人在今隆尧县境内。
姓氏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百家姓》,在每个姓下面都有“郡望”,表示历史上该姓的望族发祥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李氏有12个“郡望”:赵郡、陇西郡、南阳郡、广汉郡、中山郡、江夏郡、梁国、渤海郡、梓潼郡、范阳郡、顿丘郡、襄城。12个郡望中,陇西、广汉、中山、顿丘的开基祖,皆是赵郡堂始祖李昙的后裔。李昙是李耳的十一代孙子,战国时期在赵国镇守柏人(今隆尧西部),因战功封柏人侯,随将安家于此(今邢台市隆尧县)。秦统一六国后,被封为御史大夫,后升为司徒,为当朝三公之一,死后葬于今隆尧柏人城西。
现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有战国时期所筑柏人城,在柏人城有一望族即李氏,史称“赵郡李”。当时的赵郡治原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此置南赵郡。其中,李昙的长子李崇,西去陇西,其子孙繁衍为\"陇西李\";四子李玑在当地,后世子孙支庶繁多,世居古柏人城周围。特别是李牧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1700多年来河北李氏人口众多。到了北魏时,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赵郡堂。后来赵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这两支李姓人丁兴旺,遍布全国,李昙做为赵郡、陇西两大李姓支系的共同祖先,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李氏后代的崇拜,尊为李氏始祖。
隆尧县城正南六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有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也是河北平原上惟一的唐朝皇陵。唐祖陵经历了1300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陵墓封土已平,整个陵区形成一片低于周围地面的洼地,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石雕都在中间洼地。墓葬在北面高地,呈南北向。墓前曾有四个翁仲两边分列,稍往南,是两个石狮。再向南,六匹石马两厢并列,每匹马石一侧站有控马倌一人。最南,两个石望柱东西相对。如今的唐陵,只有六匹残缺的石马、两个只有身躯的控马倌和两根折断的望柱站在田野上。遥望唐陵遗址,虽然陵前辉煌的建筑荡然无存,陵区内的麦田无异于其他,但昔日气势雄伟、巍巍壮观的气势犹存,让人感到来自大唐帝国的震撼。
2006年6月,隆尧唐祖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为了编制隆尧唐祖陵文化保护规划,邢台市文管处开始对唐祖陵进行前期勘探。勘探结果印证了我国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以唐祖陵、光业寺碑文为依据论证的李唐祖籍是“赵郡”而非“陇西”。唐高祖李渊祖上长期生活在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北周皇族宇文氏为武川人,他们知道唐高宗李渊祖父李虎的故乡为唐尧所都的柏人,故追封已故李虎为唐国公,唐王朝由来于此。
李唐把柏人李氏推向辉煌鼎盛。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千古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李氏从李昙起就生活在古老的尧乡大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且人才辈出。他们出将入相、光彩夺目,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从战国一直走到现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姓氏。
邢台“蒙古村” 脱姓发源在新河
邢台新河县东董村为全国脱姓的发源地,2014年被评为邢台市历史文化名村。据当地的传说与县志记载,元末重臣脱脱遇害后,其三子周彬避难来此,隐居耕读,其后以脱为姓,世代繁衍。故全村人以脱脱为一世祖,脱周彬为二世祖,迄今已27世,东董村也因此被称为“蒙古村”。脱氏非常注重历史传承,有修家谱的传统。现在珍藏于脱氏家祠内的脱氏家谱,始修于明朝初年,记录人物自元末重臣脱脱而始,其后裔延续23世,延续近700年。据该村支书脱志军介绍说,除这个祖传家谱外,村中各个支系大都有本族的家谱,粗略统计有10个以上。历史上外迁到山东青州、诸城和辽宁沈阳的脱氏后人也很注重家族传承,都有自己的家谱。
近年来,外地脱氏前来寻亲问祖的络绎不绝,与自己的家谱对照上溯,都能在这个古老的家谱上找到自己先人的名字。脱氏后人受先祖脱脱忠君报国思想影响,后世子孙慷慨赴国者比比皆是。明崇祯年间,清兵攻至新河,官吏逃散,脱氏后人脱华然携四子两侄,率领城内军民登城死守,城破,俱殉国,赢得后人赞誉。据县志记载,抗日时期,脱氏后人踊跃参军,先后有7人壮烈牺牲。
脱氏墓地位于邢台市新河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董村正东100米处,南北长80米,东西宽58米,面积为4640平方米。墓基高于地面约2米,尚存原貌,上有6棵柏树(3棵枯死)。墓地发现4块墓碑,其一:“元太师右丞相脱公子周彬故里碑”,仅存碑身,有首、座之榫,现仰卧于地,高240厘米、宽78厘米、厚25厘米,边线几何图形纹饰,碑阴不详。其二:“脱氏墓川故处士东野脱公墓碑”,青石质,首身为一体,身底部有榫无座,体高246厘米、宽76厘米、厚25厘米,碑首圆形,碑额线刻浮云花卉,碑文16行,满行76字,共988字,但不少字体残损。碑刻于隆庆元年二月望日(1567年),为东昌府同知脱镐立。因碑俯卧于地,故碑阳不详。其三:“明敕封承德郎脱公讳神道”碑,碑质青石,仰卧于墓地东侧,上部残,底部有榫,无座。碑留残文,“伍年岁次丁亥春叁月拾伍日立”,边线杜刻丹花文饰。其四为“脱镐墓碑”,埋于地下,只有碑身边暴露于外。碑为青石质,身首一体,碑首为大抹角方形,无座。碑全貌不详。
在墓地前还埋一碑首一碑座,很少边沿露于外,判碑首为六龙盘顶式,碑座为龟形,当地说法为脱公子周彬碑的首和座,待查。此墓群确系元脱脱丞相之后裔,所立之碑年代均较久远,被定为邢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晋为杨姓起源地杨姓,起源于杨地,河北省宁晋县古称杨地,旧称杨氏邑、杨氏县、廮遥县、廮陶县等,是文献记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
杨氏族谱
从“杨纡” 看宁晋杨城的历史记载
宁晋杨城,是中国历史上现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考证:“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迂回城下,因曰杨纡。”可见,杨纡即是因杨城而得名。
杨城,以临水,草木丰茂,多杨柳,地因名之为“杨”。尧舜时期,宁晋就是一个渠沟迂回、杨柳成行的地方,有“杨地”之美称。翁振军主编,《邢台地名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58页:“宁晋县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就称杨地,周称杨纡,春秋为杨氏邑。汉置杨氏县,治今县城,又于县南置廮陶县,同属巨鹿郡。”
杨字汉字演变
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城
关于“杨”这一姓的由来,根据《史记 晋世家》记载,周武王去世时,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有一次成王与幼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把一片桐叶剪成珪形对弟弟说:“喏,我就拿这个封你吧!”后来周公责以天子无戏言,就将叔虞封于唐。叔虞之子燮为晋侯,燮之子伯侨又被封于“杨”这个地方,因此伯侨的后裔遂以杨为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以后,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姓与氏之间的差别渐渐消失,伯侨也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了。
伯侨为杨姓始祖,历代都有论述,陕西华阴出土的北魏碑文云:“长源浩浩,远书攸攸。起自唐叔,发系隆周。伯侨分晋,是曰杨侯。”唐玄宗赐杨国忠之父的《杨珣碑》云:“叔虞剪圭自周封,伯侨食采受邑君,杨氏族之先也。”《繁昌杨氏宗谱》记载:“按杨氏出武王第三子唐叔虞,生晋侯燮,生伯侨,自晋归周,封为杨侯,而食采于杨,后因氏焉。”康熙年间《皖桐礼让杨氏宗谱》重修谱序中说:“吾杨著姓自周唐叔伯侨之裔,自晋归周,封为杨侯赐姓,受氏二千余载。缘七雄吞并,世统中陨,祖龙一炬,谱牒无存。溯厥本源,遗周秦而自汉始者,传所信也。”
明隆庆《赵州志》宁晋县分志:“宁晋即《舜典》纳于大麓处,周职方云:杨纡,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即此。春秋为杨氏邑,西汉置杨氏县,兼置廮陶。”“宁晋,本春秋杨氏邑。即周职方氏所载薮曰杨纡者。”
钦定四库全书,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四十一:“杨,唐叔虞之后,伯侨自晋归周,封杨侯,食于杨,因氏。”《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六:“直隶通志:周《职方》‘杨纡伯桥自晋归周,封于杨’,今宁晋县是。”
杨姓图腾
宁晋境内最早的置县——杨氏县
宁晋县,《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的记载。属晋国地。关于“邑”的概念为:诸侯子弟封邑,卿大夫食邑和采邑,敕封之地也。春秋时期,杨城是十二诸侯之一晋文侯的属邑“杨氏邑”,后来晋平公把他封给大夫叔向,叔向便“以邑为氏”,称儿子叫杨伯石。据我国最早的史学名著《左传》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这是宁晋县境内最早的置县——“杨氏邑”的由来。
春秋末,晋国私家势力逐渐壮大,并不断对羊舌、祁等旧贵族发起进攻。公元前514年,新兴势力灭羊舌氏,将其采邑分为杨氏、平阳、铜鞮三县,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明傅逊撰《春秋左传属事》卷十二: “铜鞮,今沁州,有铜鞮城。平阳,今临汾县,杨氏今北直宁晋县。三县皆羊舌氏田。”
明代蔡叆在《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中说:“水经云:太白渠东入洨河,分为二水,枝津右出,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俗云百尺口,声传讹也。在杨氏东,杨,宁晋之古邑名。”明代李登云撰《洨滨蔡子重修庙学记》:“惟兹宁晋,在周为晋之杨氏,实羊舍氏之邑也。”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卷四《名宦志》:“僚安,晋人,春秋时,晋分羊舍氏之邑,以僚安为邑大夫,故《左传》杨氏大夫之贤也,以僚安为称首。”《直隶赵州志》卷末:“武二世孙阳,是为简子。简子在位以法诛公族羊舍氏,夺其邑,以僚安为杨氏大夫(即今宁晋之地)。”
伯侨画像
宁晋杨城的历史沿革
宁晋县的古杨城,春秋时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秦代,“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三十六郡,杨氏邑属巨鹿郡。
1949年12月,秦始皇陵考古队在临潼县赵背户村发掘修建始皇陵的秦代工人墓地,发现了18件刻在残瓦上的志墓文字。其中有“杨民居赀大(教);(杨)民居赀公士富;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杨,即杨氏,今河北宁晋。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于杨氏城邑置杨氏县(治今城关),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公元9年,王莽新政,杨氏改称功陆。《水经注》:“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
东汉时,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年),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巨鹿郡。黄初七年(226年),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年)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年),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为冀州巨鹿国治。
北魏时廮陶县属定州北巨鹿郡。永安二年(529年)州县“析置合并”,于杨氏旧址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即今城关)。属殷州南巨鹿郡。
宁晋杨城的古籍记载
隋代,据明隆庆《赵州志》和康熙《宁晋县志》记载说:杨城,在今城旧址,曾出土隋代大业年间墓志曰:杨城南有曹村,魏孝昌年间碑石也是这样记载的,杨城应是在古杨国之故域。
《旧唐书》:宁晋,汉杨氏县,属巨鹿郡。今治即杨氏城也。后改为廮陶,元魏改为廮遥,隋复为陶。巨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巨鹿置,治旧杨城。按“旧杨城”即杨氏县也。元和志卷一七赵州:宁晋县本春秋时晋杨氏邑,汉以为县,属巨鹿郡,晋省。按“杨”下当有“氏”字,下廮遥县注“治杨城”同。或当时习称省“氏”字。
《地形志》二上第五:治旧杨城温校:按“旧杨城”即杨氏县也。元和志卷一七赵州:宁晋县本春秋时晋杨氏邑,汉以为县,属巨鹿郡,晋省。按“杨”下当有“氏”字,下廮遥县注“治杨城”同。或当时习称省“氏”字。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宁晋县,西北至州四十三里。本春秋时晋杨氏邑,汉以为廮陶县,属巨鹿郡。晋省。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巨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复汉旧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名山藏》卷二十八《舆地记》:“州东四十里曰宁晋县,唐名。春秋晋杨氏邑,汉杨氏县,河曰葫芦,凡绵里十八。”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蔡靉撰《新建清源妙道真君神庙记》:“宁晋东月城内有台高二丈,广数亩,盖因杨氏废城增益成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北直》五宁晋县条:“宁晋县。杨氏废县即今治。《周礼·职方》冀州,薮曰杨纡。《水经注》:杨纡,即大陆泽。汉置杨氏县治焉。晋废。后魏永安二年,分廮陶置廮遥县,治故杨城,仍为巨鹿郡治。隋初郡废。开皇六年,改遥为陶。唐天宝初,又为宁晋县治。”“《城邑考》:宁晋县,即古杨氏城。城周十里有奇。”
粘姓源于孔桥
粘氏原本是女真族,而其原姓为完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与粘氏有亲属关系。金景祖完颜乌古迺有五个孩子,长子“劾者”,后封韩国公,二子金世祖劾里钵,“劾者”生下完颜撒改(曾经是国相),完颜撒改的长子完颜宗翰即为粘氏的祖先,而“劾里钵”长子即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所以粘氏祖先之父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堂兄弟的关系,也就是说粘氏祖先完颜宗翰是完颜阿骨打的长侄。
粘姓人主要居住在福建和台湾,据统计福建晋江市900余人,石狮市40多人,泉州市500多人 ,南安市1100多人,福州、厦门、三明、漳浦等地100多人,山东莱阳约有1000人,合计3640余人。河北邢台的孔桥、武家庄有近千人。
粘氏的一世祖完颜宗翰,女真名为“粘没喝”,汉语讹传为“粘罕”,为其国家重臣、女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完颜宗翰善于用兵,曾伐辽国(契丹)、讨伐宋朝,并立第三代金熙宗完颜亶。金熙宗在位晚期时残暴不仁、喜怒无常、侮辱大臣、屡杀宗室,宗翰之长子“真珠”与次子“割韩奴”为了躲避灾祸,以二人之父“粘没喝”之名冠为姓,以避祸端(其实二人目的是想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
追本溯源话粘姓
---河北邢台孔桥粘氏源远
粘(nian)姓,一个在大汉民族传统百家姓上找不到的姓氏,一个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姓氏, 因2015年7月2日在河北邢台孔桥社区出土了“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而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追本溯源,发现粘姓是一个源自我国北方女真民族,与大金朝皇族完颜姓氏一脉相承的姓氏。
“粘氏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落成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与之相佐的还有一幢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粘氏祠堂重修碑、和清同治二年(1863年)“源远流长”族谱碑,记载的粘氏始祖为粘宗翰。现存于福建晋江粘氏祠堂的“粘始祖序”上首记载粘氏始祖也是宗翰。始祖粘宗翰是九百多年前,大金国开国功臣,原姓完颜,完颜宗翰的爷爷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父亲是同胞兄弟
2015年7月2日在河北省邢台市孔桥社区出土了“粘始祖宗翰之墓”石碑,轰动了上级文物界,孔桥的粘氏后人们想妥善保管供奉始祖之墓碑。
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
【周公姬旦的后裔】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记载: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僖公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广平襄国县是也。《春秋·僖二十五年》:卫文公灭邢。子孙以国为氏。齐大夫邢公。晋大夫邢伯、邢侯。勇士邢蒯,其后世为滁州全椒人。汉司空邢绥之后有文伟,相唐武宗。五代梁名州刺史益善。万胜小将师遇。晋卫尉卿德昭。高丽广评侍郎顺。”这就是说,邢姓起源于周代,此支邢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的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
【春秋时的晋国】
出自春秋时的晋国。《姓考》记述:“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系源于姬姓,韩姓也是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唐叔虞,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后,也是黄帝后裔。
尽管这两支邢姓得姓的时间、地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发源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该地地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的平邢古城。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少数民族改为邢姓】
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洲人、满洲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例如:
1.邢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三块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邢华源〗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三块石。
2.性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兴嘉、兴佳、邢佳,以地为氏。世居性佳、英额、马察、贝浑山秦等地,后冠汉字姓邢。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鄂能〗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贝昆沙秦,巴都礼同族。祖福瑚太祖时来归,父松阿里国初从征阵亡。鄂能攻定州先登城,赐号巴图鲁,以军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仕至奉天将军。子赫英袭。
〖都贝〗满洲镶红旗人,世居性佳,以地为氏,从征明桂王阵亡,赠云骑尉。
〖巴都礼〗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性佳村,父刚格,太祖时同族人福瑚来归。巴都礼屡从征伐,任佐领兼参领,累官都统、议政大臣,加世职骑都尉,无子,以从弟杭嘉袭。杭嘉子海都,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
发源地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
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峦: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呻吟集》。
邢抱扑: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有《医案新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
邢契莘:浙江省嵊县(今峰州市)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取清华第一期官费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大学选修造船造机系。
揭开战国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迁徙分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邢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东北、粤等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德行堂”等。
字辈排行
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邢国;望出河间:
全联典指邢氏的源流和郡望。
皇宫讲史;帷幄参机: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济阴人邢昺,字叔明,宋太宗时抉擢九经及第,官至金部郎中。宋真宗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宋真宗特命他在殿上坐着讲解《春秋》,又参与校订《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书。后任礼部尚书。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莫县人邢峦,字洪宾,博览书史,有文才武略,历官散骑常侍兼尚书、殿中尚书。屡次与梁国作战,多参预机密。
文章典赡;德行堂皇: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邢劭,文章典丽,名动公卿。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邢颙,字子昂,以德行举孝廉,人称“德行堂皇邢子昂”。
御筵讲易;帷幄参机: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邢昺,宋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迁金部郎中。宋真宗初置翰林侍讲学士,以邢昺为之,命坐讲经于殿上。下联典指后魏朝时期的邢峦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屡与梁国作战,有功,官终殿中尚书。
惜夫早世;愧貌不如: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字敦夫,工文辞,早逝,苏东坡、黄庭坚皆为之痛惜。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尹夫人,自愧不如邢夫人貌美。
2.五言通用联:
惜敦夫早世;愧美貌不如: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邢夫人事典。
3.六言通用联:
佺山藏书万卷;叔明及第九经: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业家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人。清乾隆进士,官南安知府,藏书万卷。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经学家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有《尔雅义疏》等。
德行称实美品;文章占榜高魁: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尚书仆射邢颙,字子昂,郑人。举孝廉。不就。曹操辟为冀州从事。时人语曰:“德行堂堂邢子昂。”后迁太子太傅,曹魏文帝时拜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邢宽的事典。
4.七言通用联:
方正纯厚通三礼;善诗能文列四家: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子助教邢峙,郑人,通三礼及《春秋》。为人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度。他不许太子吃邪蒿菜,恐行不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收画家邢侗,字子愿,临邑人(今山东临邑)。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列。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四家”。有《来禽馆集》。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此联为邢岫烟撰题联。
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
此联为邢家老店西屋联。
柳下乍衔千眯絮;花间仍扶万年枝: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诗人邢昉《故宫燕》诗句联。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明朝诸生。为诗清真古澹,最为王士祯推赏。有《石臼》前后集
典故、趣事:
邢进士遇盗:邢进士身材矮小,然生性滑稽幽默。有一次,他在鄱阳县遇到了强盗。强盗不仅搜去了他身上的钱财,还要杀死他以除后患。正在举刀之际,邢进士一本正经地对强盗说:“人们都已经嫌我长得太矮,而称我邢矮子了,官人你如果再砍去我的头,我不就更矮了吗?”强盗听了,不觉大笑掷刀,饶他而去。
众所周知,邢台市所辖18个县市区,其中很多是以姓氏用字开头的,例如任泽,就以任姓的任字开头,还有南宫也是以南宫姓开头,类似情况还有哪些,不妨一起来盘点一下邢台市各县市区以姓氏用字开头的情况,
1、临姓邢台市的临西县、临城县以临姓的临字开头。
姓氏:临〔 臨 〕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835 位。
临姓起源:
起源一:春秋时晋大夫赵稷食采于临邑,即史书所记赵稷奔临,临邑故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西南十里),子孙以邑为临氏。
起源二:帝颛顼高阳氏有才子大临。其后人或以“临”为氏。
临姓分布:今北京、山西之临汾等地有分布。
临姓名人:春秋时临南、汉代临孝存、后赵临深,、隋代临孝恭、明代临见诚
2、新姓邢台市新河县以新姓的新字开头。
姓氏:新
人口:约 1 万〔 罕见姓氏 〕
排名:第 639 位。
新姓起源:
1、系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裔,毕万之后封于新田(故城在今山西曲沃西南),其后因以为氏,见《姓苑》。
2、春秋时晋大夫新稚穆子之后,别为新氏。
新姓分布:
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及长治、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
新姓名人:
周代有新荒、汉代有新臣;元代有新而元;明代有新度。
3、南宫姓
邢台市南宫市以南宫姓之南宫为名。
姓氏:南宫〔 南宮 〕
拼音:nán gō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691 位。
起源:南宫姓氏的一支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四友南宫适,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邢台南宫因南宫适居于此地而得名。另一支出自孟僖子之子韬,封于南宫(今河北邢台南宫),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后又分化出南、宫二姓。
概况:南宫是汉族复姓,望族出河南郡、东鲁郡。南宫姓在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国江西南昌、吉林长春、河北邢台、河南南阳、山东蓬莱、北京、香港等地,均有南宫氏族人分布。
南宫姓堂号:河南堂、东鲁堂、南宫堂
南宫姓古代名人:南宫适、南宫韬、南宫长万、南宫牛
4、清姓邢台市清河县以清姓的清字开头。
姓氏:清
拼音:qīng
人口:约 6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52 位。
清姓是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在今上海之松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灌阳、云南之马关、四川之通江、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新疆之塔城等地。汉族、满族、锡伯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路史·国名纪》云:“出於少昊,以国为氏。”
2、《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出晋大夫。食邑於清。至厉公嬖大夫清沸魋,始以邑为氏。”
清姓名人:清和、清贤、清画、清正。
5、威姓邢台市威县以威姓的威字开头。
姓氏:威
拼音:wēi
人口:约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90 位。(2019)
威姓起源:
1、系自妫姓。战国时齐威王之后,以谥为氏,见《风俗通》。
2、西域部族姓。
3、有娀氏茧翟(简狄),据传是帝喾次妃。原为“不周山”(六盘山)北少昊威姓族裔。少昊威姓是黄帝时代被迫西迁不周山一带的少昊玄乌氏。威因何又称娀,因其先在东部称帝时发明金兵钺斧而威震天下,与蚩尤同称“灵威仰”。
4、《山海经‧大荒北经》曾述及“有人一目,当面中生”的“一目人”,书中更指出这个一目国的族人是“威姓,少昊之子”,以黍为食。
威姓分布:
浙江上虞、建德,安徽淮南,云南镇雄,江西宁都、丰城、九江,山东招远,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威姓 郡望:南安郡
威姓古代名人
威应洪:清代时曾国藩旗下将领。
威长卿:清朝,善篆刻。
6、广姓邢台市广宗县以广姓的广字开头,全国广姓概况:
姓氏:广〔 廣 〕
拼音:guǎng
人口:约 11 万〔 罕见姓氏 〕
排名:第 408 位。
广姓起源
起源一:
源于传说,出自古代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广成子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广氏族人多尊奉广成子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改姓,出自汉朝时期广武君李左车(邢台宁晋人),属于以先祖爵号改姓为氏。
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邢台隆尧人)之孙,秦、汉之际著名的谋士。秦朝末期,李左车辅佐赵王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李左车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广武氏,后皆改为单姓广氏、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广姓是中国罕见姓氏,当今分布山东省兖州市新兖镇广家街,内蒙古鸟海,陕西韩城,甘肃酒泉,河南卢氏,湖北武昌,广东澄海,广西田林,云南陇川、马关,四川合江等地。在河北 邢台 柏乡县龙华乡 白楼村也有一支广姓大家族。
广姓名人:
广勇:汉朝将领
广汉:宋朝赣州通判。
广嵩:明朝著名楷书吏。。
广厚:清朝湖南巡抚。
7、平姓
邢台市平乡县以平姓的平字开头,全国平乡概况:
姓氏:平
拼音:píng
人口:约 17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348 位。
平姓为中国姓氏之一,在宋代《百家姓》中排名第95位。现在人口总数约16万,排348位。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字平仲)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之子诺的封地平邑(今山西省临汾市),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晏婴、韩哀侯的后裔平氏被史称为平氏正宗。
平姓堂号:河内堂
分布:平氏平氏族人后来在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发展成望,世称河内望,故河南鲁山有平庄村。
名人:
平当:汉朝丞相,赐爵关内侯。
平晏:汉朝平当的儿子,官大司徒。
平安:明朝著名将领。
平海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8、巨姓邢台市巨鹿县以巨姓的巨字开头,巨姓概况如下:
姓氏:巨
拼音:jù
人口:约 4 万〔 罕见姓氏 〕
排名:第 521 位。
源流:
1、“黄帝臣封钜之后有巨氏。”此当与钜姓同源,以名为氏。
2、“出炎帝后。”则此当系出姜姓。望出南昌。
巨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以豫章、溧阳、乾县为郡望。
今天河北省的宁晋县也有巨氏族人分布。宁晋县、巨鹿县都曾是古代巨鹿郡、巨鹿县的治所,不知道古代的巨鹿郡人巨鹿县是否有以此为姓氏的。
巨姓 堂号
豫章堂、溧阳堂、乾县堂
名人:
汉代有巨武,荆州刺史;宋代有巨光远,嘉定进士;辽代有巨构,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明代有巨敬、巨鲸,御史;
9、宁姓
邢台市宁晋县以宁姓的宁字开头,宁姓概况如下:
姓氏:宁〔 寧 〕
拼音:níng
人口:约 68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197 位。
起源:
1、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
2、出自后周世宗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籍贯邢州(河北省邢台市)。
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后被一个宁姓老妪收留,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老圩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
郡望:齐郡
堂号:“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 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
名人:
宁戚:春秋时齐国大夫。
宁喜: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
宁越:战国时期周朝大夫。
宁正:明初四川都指挥使。
10、沙姓邢台市沙河市以沙姓的沙开头,沙姓概况:
姓氏:沙拼音:shā人口:约 52 万〔 常见姓氏 〕排名:第 220 位。
沙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
姓氏起源
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后省改为沙姓。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人被封于沙这个地方他们以地名为姓,成为沙姓。
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九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1%左右。
郡望:汝南、东莞。
堂号:汝南堂、东莞堂、济民堂
沙玉:明朝知县。
沙世坚:北宋勇将,曾任东莞太守。
沙良佐:明朝知县。
11、柏姓邢台市柏乡县以柏姓的柏开头。
姓氏:柏
拼音:bǎi、bó、bēi、běi
人口:约 53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216 位。
起源一 :伯益之后。
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尧帝曾都柏人(今属邢台),并在此地禅让于舜。相传伯益便曾辅佐于此,并在邢台留下伯益凿井的传说。伯益辅助大禹治水于大陆泽一带,后被封赢姓,成为秦始皇和赵武灵王的远祖。
起源二 :柏皇氏后代
出自周朝时期的柏国,属于以国名称为氏。
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源起历史非常古早,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五十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31%左右。
郡望:平原、济阴、魏郡。
名人:
柏常:上古黄帝时有地官(司徒),帝颛顼有师傅柏亮父,帝喾有师傅柏昭。
柏高: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柏文蔚:中央执行委员、革命军军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12、任姓邢台市任泽区以任姓的任字开头。
姓氏:任
拼音:rén、yín
人口:约 530 多万〔 最常见姓氏 〕
排名:第 49 位。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新唐书·世系表》中称黄帝的儿子禹阳被封于任国,也叫禹阳国(即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
13、南姓
邢台南和区以南姓之南开头。
姓氏:南
拼音:nán
人口:约 27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275 位
南是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尚义、黄骅,山东之东平、昌乐、平邑、龙口,辽宁之清原,新疆之塔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吴川,广西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南氏,禹之后。”则此当系出姒姓。
2、盘庚妃姜氏生‘南赤龙’,曾孙南仲,为周宣王时大夫,此之南氏。系出子姓。
3、郑樵则云:“姬姓。卫灵公之子郢字子南,以字为氏。……又,鲁亦有南氏;又,楚有子南氏,亦南氏,是皆以字为氏者。”
4、郑樵又注:“晋高士隐於南乡,因改为南氏。”
望:汝南。
春秋时鲁有南遗子、南蒯;战国卫有南又子;唐代有南霁云;明代有南元善;又有南大吉、渭南人,绍兴知府。
14、隆姓邢台市隆尧县以隆姓之隆字开头。
姓氏:隆
拼音:lóng
人口:约 13 万〔 常见姓氏 〕
排名:第 391 位。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隆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目前全国隆姓族人合计13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居第一,次则四川重庆再次广西。再次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内蒙东北等地。
郡望南阳郡
名人:
隆长庚:清初诗人。
隆英:明代御史。
隆光祖:明朝吏部尚书。
隆子雍:近代湘西三十三位风云人物之一,人称革屯三杰入云龙隆子雍,苗族湘军少将军
隆世储:革命元老
15、内姓邢台市内丘县以内姓的内字开头。
姓氏:内〔 內 〕
拼音:nèi
人口:约 4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949 位。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运城、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初见於《姓苑》。(按:《中国姓氏大全》称:“为内史氏所改。”)
内姓名人:
内宜之,汉时谋士,见《奇姓通》。
16、信姓邢台市信都区以信姓之信字开头。
姓氏:信
拼音:xìn、shēn
人口:约 6 万〔 罕见姓氏 〕
排名:第 491 位。
信,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度及平邑、陕西之韩城、内蒙古之乌海、辽宁之清原、湖北之利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之后。”以邑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或申氏讹为信氏。”《姓氏词典》音shēn。
信姓名人:
信期,战国时赵国人,与贤人肥义为友。
信见友:赵国人,记载于《谷梁传》中,精通玄术星理。
信都芳:南北朝,北齐河间人,精通数学,且构思精巧,撰泾勾股等类书籍不少。
信世昌:宋朝,东平人,画家,善于山水。
17、襄姓
邢台市襄都区以襄姓之襄字开头。
姓氏:襄
拼音:xiā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226 位。
襄,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上犹,山西之临汾、长治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襄,春秋时齐大夫食邑,因氏。
2、春秋时鲁庄公之子遂,字仲,襄为其谥,子孙以谥为氏。
3、古襄国,故城在今湖北襄阳,春秋时入楚,后遂有襄氏。
邢台市古代为襄国,是赵襄子封地,后世有没有以此为姓氏,不得而知。
襄姓名人:
襄楷,汉时平原隰阴人,善天文阴阳之术。
18、邢姓邢台市以邢姓之邢字开头,邢台是邢姓的起源地。
姓氏:邢
拼音:xíng
人口:约 120 多万〔 最常见姓氏 〕
排名:第 146 位。
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邢姓源自黄帝 邢姓得姓于周公旦第四子西周邢侯(邢靖渊),为黄帝后裔。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姬苴(字靖渊)受封于邢地(今邢台市),立“邢国”。邢国被尊为元侯国,严格按照周公之分封、宗法、礼乐等制度建国。第一代邢侯邢靖渊(姬苴)因此成为邢姓的得姓始祖。
邢姓世系:
黄帝—玄嚣(少昊,号青阳)—蟜极—高辛—后稷(名讳弃,为周祖)—不窑— 鞠 —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祖类—故亶父(为周太王)—季历—文王(名讳昌,为西伯)—周公旦(文王第四子)—邢靖渊(周公第四子,得姓始祖)
邢姓周公后裔
邢姓,《左传》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元和姓纂·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记载: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僖公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广平襄国县(今邢台市)是也。
《春秋·僖二十五年》:卫文公灭邢。子孙以国为氏。
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
根据国家一级文物、北魏太守邢伟的墓志铭,河间邢氏为邢侯之后。墓志中“后稷以功施配天,姬旦以圣德纬地,邢侯载美于春秋,太常腾芬于魏史”,记载了河间邢氏的血脉源流。
上面源流的介绍并不全面,只是介绍主要的和与邢台关联密切的一些,由于叙述比较乱,重新梳理一下,能看出,真有一些地名用字是姓氏,并且这些姓氏还源自此地,例如邢姓源自邢台市,任姓一支源自任泽区,宁姓之一源自邢台柴荣之后,广姓一支源自宁晋李左车之后,南宫姓氏源自邢台南宫,临姓一支源自邢台临城,这个应该不是巧合,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吧。
古老的邢姓来源有三,其中主要的两支是黄帝后裔。
【周公姬旦的后裔】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出自制礼作乐的周公姬旦的后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记载: “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僖公二十五年,卫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五青》记载:“周公第四子靖渊,封为邢侯。其地广平襄国县是也。《春秋·僖二十五年》:卫文公灭邢。子孙以国为氏。齐大夫邢公。晋大夫邢伯、邢侯。勇士邢蒯,其后世为滁州全椒人。汉司空邢绥之后有文伟,相唐武宗。五代梁名州刺史益善。万胜小将师遇。晋卫尉卿德昭。高丽广评侍郎顺。”这就是说,邢姓起源于周代,此支邢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裔,当然也是黄帝后裔,是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公元前11世纪,成王封周公姬旦第四子靖渊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建立邢国。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所灭。周公姬旦的这一支子孙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姓邢,最早的发源地就是现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的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
【春秋时的晋国】
出自春秋时的晋国。《姓考》记述:“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系源于姬姓,韩姓也是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唐叔虞,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后,也是黄帝后裔。
尽管这两支邢姓得姓的时间、地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发源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该地地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的平邢古城。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少数民族改为邢姓】
少数民族有的改为邢姓。北魏氐族人、清朝满洲人、满洲八旗性佳氏、黎族拉海氏、蒙古族等民族中均有改汉姓邢的。例如:
1.邢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族姓氏,世居三块石。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邢华源〗尼堪,满洲正黄旗包衣人,世居三块石。
2.性佳氏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又作兴嘉、兴佳、邢佳,以地为氏。世居性佳、英额、马察、贝浑山秦等地,后冠汉字姓邢。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鄂能〗 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贝昆沙秦,巴都礼同族。祖福瑚太祖时来归,父松阿里国初从征阵亡。鄂能攻定州先登城,赐号巴图鲁,以军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仕至奉天将军。子赫英袭。
〖都贝〗满洲镶红旗人,世居性佳,以地为氏,从征明桂王阵亡,赠云骑尉。
〖巴都礼〗 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性佳村,父刚格,太祖时同族人福瑚来归。巴都礼屡从征伐,任佐领兼参领,累官都统、议政大臣,加世职骑都尉,无子,以从弟杭嘉袭。杭嘉子海都,护军统领、三等轻车都尉。
发源地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名人
古老而光辉的邢姓,名人载满史书。
如:三国时有邢贞,太常奉策;北齐有邢峙,国子助教;魏文帝时的邢庸,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不胜枚举。北宋有邢禺;明朝有邢献之;清朝有邢谢;当代有邢西萍、邢崇智、邢兆棠、邢燕子,解放军将领邢士第,哲学家邢贲思,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等。
邢峦:河间莫人,北魏官吏、学者。博览书传,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后因大败仇池氐人杨绍先等其他战功,升殿中尚书。
邢劭:河间鄚人,北齐官吏、文学家。十岁能属文,少年聪慧,才思敏捷。官至国子祭酒、太常卿兼中书监。文章典丽,富于收藏。有《邢特进集》。其兄邢臧官至濮阳太守,清慎奉法,有令名。
邢杲:河间鄚(今属河北省)人,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公元528年起义于北海(今山东省潍坊),自称汉王,年号天统,拥众十万,威震各地。后被镇压。
邢颙:河间鄚人,字子昂,其性情高洁,时论称“德行堂堂邢子昂”、“真雅士”,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等,并被曹氏父子赐封为“关内侯”。
邢群:唐会昌年间在任户部员外郎处州刺史时,清正廉明,吏人畏之,百姓敬之,在其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含泪送别。
邢焕:开封祥符(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大臣。其女为康王赵构之正妻。高宗即位后,封其女为皇后、其官历任枢密都承旨,庆远节度使。
邢昺:字叔明(932-1010年),宋代济阴郡人。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官金部郎中,至礼部尚书。真宗初,设翰林侍讲学士,昺任此职,帝命昺坐讲《春秋》于殿上,并参与校定三《礼》,三《传》等。
邢宽:庐州府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永乐年间中状元,本来孙曰恭第一,帝以“曰恭”乃“暴”,而邢宽为刑宽,故点为状元。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署国子监事。
邢侗:字子愿(1551-1612),临邑(今属山东省)人,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珍,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有《来禽馆集》。
邢澍:甘肃省阶州人,清代官吏、史学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好古博闻,精考碑版,工行楷。与孙星衍同撰《寰宇访碑录》,另有《关右经籍考》、《两汉希姓录》、《金石文字辨异》等。
邢居实:郑州阳武(今属河南省)人,北宋诗人。幼以奇童称。八岁作《明妃引》,知名于世。年十六、七又以文章驰名。有《呻吟集》。
邢抱扑: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辽国大臣。历官政事舍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后拜参知政事,按察诸道守令。屡决滞狱,以平民冤。官终南院枢密使。其弟邢抱质,亦同朝任高官。
邢增捿:绍兴府新昌(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医药学家。屡试不第,弃儒学医,处方多灵验。有《医案新法》、《本草辑要》、《伤寒指掌详解》、《脉诀删补》。
邢契莘:浙江省嵊县(今峰州市)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取清华第一期官费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大学选修造船造机系。
揭开战国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迁徙分布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邢姓后裔分布于冀、鲁、豫、陕、京、津、东北、粤等地。
公元前635年,建都于今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灭亡,邢姓子孙出奔他方。后卫又被晋国吞并,则邢姓子孙有落籍晋国者,此际齐有邢郦目贵,晋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北、山东一带。不久,源自晋国大夫韩宣子的邢姓开始在今河南温县出现,邢带便是韩宣子裔孙。两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邢姓有邢元、邢说、邢纪、邢举,还有东汉时任巨鹿太守的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邢穆。魏晋南北朝之际,邢姓名人大量涌现,高官不断,仅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十五人,且多为河间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荣子贵,诗书传家者,表明在此际,邢姓河间郡望已经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纷争等导致社会激剧动荡,有少数邢姓子孙避居江南。隋唐之际,邢姓河间郡望依旧长盛不衰,兴旺发达,播迁繁衍以北方邻近区域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已有名载史册之邢姓出现。北宋时,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十分强悍,不断侵扰今冀、晋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乱徙居当时的首都开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耻后,赵构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归金人统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带,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赵构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发展平稳,而南方邢姓因避乱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邢姓有渡过台湾海峡赴台谋生者,此后至清战争后,因戍边、流放、仕宦、谋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远省份定居下来。如今,邢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等省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约占全国汉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德行堂”等。
字辈排行
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邢国;望出河间:
全联典指邢氏的源流和郡望。
皇宫讲史;帷幄参机: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济阴人邢昺,字叔明,宋太宗时抉擢九经及第,官至金部郎中。宋真宗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宋真宗特命他在殿上坐着讲解《春秋》,又参与校订《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书。后任礼部尚书。下联典指北魏朝时期的莫县人邢峦,字洪宾,博览书史,有文才武略,历官散骑常侍兼尚书、殿中尚书。屡次与梁国作战,多参预机密。
文章典赡;德行堂皇: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邢劭,文章典丽,名动公卿。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邢颙,字子昂,以德行举孝廉,人称“德行堂皇邢子昂”。
御筵讲易;帷幄参机: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邢昺,宋太宗时擢九经及第,累迁金部郎中。宋真宗初置翰林侍讲学士,以邢昺为之,命坐讲经于殿上。下联典指后魏朝时期的邢峦有文才干略,累官散骑常侍,兼尚书,屡与梁国作战,有功,官终殿中尚书。
惜夫早世;愧貌不如: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字敦夫,工文辞,早逝,苏东坡、黄庭坚皆为之痛惜。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尹夫人,自愧不如邢夫人貌美。
2.五言通用联:
惜敦夫早世;愧美貌不如: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邢居实事典。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邢夫人事典。
3.六言通用联:
佺山藏书万卷;叔明及第九经: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史学业家邢澍,字雨民,号佺山,阶州人。清乾隆进士,官南安知府,藏书万卷。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经学家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有《尔雅义疏》等。
德行称实美品;文章占榜高魁: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国的尚书仆射邢颙,字子昂,郑人。举孝廉。不就。曹操辟为冀州从事。时人语曰:“德行堂堂邢子昂。”后迁太子太傅,曹魏文帝时拜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进士邢宽的事典。
4.七言通用联:
方正纯厚通三礼;善诗能文列四家: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期的齐国子助教邢峙,郑人,通三礼及《春秋》。为人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度。他不许太子吃邪蒿菜,恐行不正。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收画家邢侗,字子愿,临邑人(今山东临邑)。进士。官至陕西行省太仆卿,善画,能诗文。尤以书法著名,其字为海内所列。与董其昌、朱万钟,张瑞图并称“四家”。有《来禽馆集》。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此联为邢岫烟撰题联。
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
此联为邢家老店西屋联。
柳下乍衔千眯絮;花间仍扶万年枝:
此联为明朝时期的诗人邢昉《故宫燕》诗句联。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明朝诸生。为诗清真古澹,最为王士祯推赏。有《石臼》前后集
典故、趣事:
邢进士遇盗:邢进士身材矮小,然生性滑稽幽默。有一次,他在鄱阳县遇到了强盗。强盗不仅搜去了他身上的钱财,还要杀死他以除后患。正在举刀之际,邢进士一本正经地对强盗说:“人们都已经嫌我长得太矮,而称我邢矮子了,官人你如果再砍去我的头,我不就更矮了吗?”强盗听了,不觉大笑掷刀,饶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