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72位,人口较多,分布甚广,尤以湖北、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为多,上述四省熊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熊姓分布最多城市是南昌市。
熊姓来源有三:
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相传黄帝生在寿丘,长于河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
出自祝融八姓——芈(mǐ)姓。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yù)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以老师的身份辅佐过周文王姬昌,早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荆楚,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势力扩展至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即湖北熊氏。
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祖,其子孙中也有熊姓,史称罗国熊姓
繁衍迁徙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秦汉之际,熊姓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浙迁移。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各处迁徙。清朝,有闽粤之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
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院,院子里到处都是红色宣传标语,乍一看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宣传的原始场馆,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祠堂,熊氏祠堂,谈到熊氏家族,可是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这可是要追溯到楚汉时代,甚至西周时代,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江西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进入熊氏祠堂里,熊大伯每天在这里打点一切,除了卖一点土特产,他非常乐衷于讲述革命先进的故事,乐此不疲。
这位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的60岁老人每接待一批游客,都给大家每人倒上一杯本地的小布茶,然后慷慨激昂得给大家讲历史,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军优良革命传统精神…
感觉大家买不买东西没关系,但是如果看到大家认可他的观点就爽朗地笑起来,高兴的很…
在这红色故都,老人们都在致力于红色精神的传承…
跟他们聊着聊着,都会明显感觉自己身上多了很多正能量;
赣州也是革命圣地,革命的摇篮,也是蒋经国的大本营,后来和平解放,当地人,也特别的感恩,和平解放就意味着更少的生灵涂炭;
在江西有很多的熊氏祠堂,这个祠堂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目前,都已经被保护起来了,为了文物,这样的祠堂越来越少了;
熊氏,曾经在百家姓排名第68位,为什么会这么靠前,熊姓曾有72个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现在可能就没那么靠前了,至今熊氏大约还有443万人口,属于大的姓氏,占据全国人口的0.28%左右,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为楚贵族姓氏;
大家都知道,赣州是客家人的家园,熊氏也有相当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客家人,而且人才辈出,当然,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熊姓为汉化改姓而来,这些就与历史关联不大了,不过熊氏家族,有几个特点;
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
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北宋年间;
记得,当兵的时候,有一个老兵就姓,熊,记得他是湖北的,当然,那个时候,他是文书,后来担任了我们一个月的班长,他总是修理我,没啥好感,但是对这个姓氏,却记忆犹新,今天来到赣州,看到熊氏祠堂格外的喜忧,兴奋,看来我是又想起了当兵时的哪些往事;
熊氏自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念先世元勋封绎于楚居丹阳郡今江 陵,绎传三十一主列于七国,汉兴五年高祖以楚地既定,宜立义帝, 后越明年,封越为郴侯,世祀义帝,九年冬十一月,迀名家豪族于关 中,兴利田宅,时有与迁者,继是子孙日益蕃衍散居四方,其在西川 眉州者则绿筠子与张子房传赤松子,道同游江西饶州之鄱阳,因家焉 , 后子孙复徙豫章。
西汉景帝五年,名允者官治粟校尉,长子槁官中郎将,次子槙官 中尉将军,允之孙多树武功,有官衛尉,有官谒者;武帝初年间,允 裔孝嗣均列爵于朝,州牧一刺史二内史二,历宣帝成帝年间,仕进云 仍迨贼莾之乱,祸及朝,士鸿飛豹隐者比比矣;建武二年,曰弇者博 洽六经,精通七略,从大将军姚骐先,由讨赤眉贼建功永平间,晋阶 大司马,弇子叚由明威将军建初七年从征天水,进爵列侯,羲由侍中 迁北海,守得治体,桓帝召为司农,弇传六世至延熹,建宁间一门有 五刺史之盛,乔初平中辟曲江长,尚为绥民校尉,均拜骑都尉。
传至三国,吴徵士僧循名高一时,子昭吴永安五年历尚书令,睦 亦吴尚书,昭子千里千乘并仕一时,千里授吴长史,传王太子,千乘 授征夷将军,迺为西河守,迺子评为丹阳守,僧循传六世孙疋,西晋 惠帝时,官授太子洗马,子琨任直殿御史,其时翘之子远以孝廉闻于 豫章,郡守屡辟不就,晋元帝南渡,引为主簿,历官尚书左丞,少有 志尚,朝臣劝帝亲征杜弢,远谏止,会弢平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 丞,帝每叹其忠,及王敦作逆,亦惮其正而有谋。远字季文,世居豫 章无传,弟缙仕至鄱阳太守,复家鄱阳,长子鸣鹄为九江太守,幼子 鸣鹤为武昌太守出继远为嗣,仍居豫章,今普贤寺乃其故宅,鹄之后 曰伯川曰敏中曰邈曰逊曰勵曰彬曰導者,皆仕于晋宋齐梁陈隋之间。
迨大唐初廷,京组词博物作鹦鹉赋以献政府,唐武德九年(626 年)有名显者登进士第,为南阳邑令,转南阳郡守,封平阳侯;曰修 太宗朝真定侯;京四世孙广开元十一年廷试,除集贤院学士,敕命作 国纪与唐陵碑,曰洋为西台御史;曰邦者德宗之时为殿前都太尉亦褒 封为侯;曰曜贝州参军,刚甚有词学,与达奚询王维为文章三友,弟 暄辟明经,校书秘署,曜之后邠举贤良授参军录事,曰崟为京兆,长 子仲牧为司勋郎中,幼子叔献为侍制,生子翼,翼生子五器噩嚚嘂嚣 嚣子尚,初居豫章数十传至光弼,徙丰城穆湖。
仲牧之子仁瞻为尚书,丁母忧哀毁庐墓感慈鳥来巢,大历中旌表 门闾,子三长执易字惟时,通九经,唐贞元乙丑(785 年)擢贤良方正,与裴复、柳公绰、崔邠等同榜,世称鲍防,知人历官右补阙,时裴延 龄得幸,乃与阳城同伏阙上疏,极谏陆贽之可,乏延龄之不可相,子 二长琳封汾阳侯,因宦转居豫章沟上杏花村,幼球为宣城守;琳长子 熹官荣阳守,熹子志谅官威武将军,子三长惿官少监居道州龙村,次 襄官侍讲,子二长迪仍居豫章,幼建六岁失怙入赘于丰城井冈之善坑 志谅幼子楚官吏部侍郎,楚子鸷,唐乾宁三年(896 年)鸷为右拾遗 后,以直殿忠臣致仕挈居豫章沟上,鸷五世珦(字子玉)后周显德甲 寅(954)生豫章沟上,因曹彬伐江南,珦于宋开宝七年(974)徙居 丰城湖北,子孙遂家焉。
丰城井冈(今丰城秀市)尊建公为一世祖,建与鸷从兄弟也 ; 丰城湖北(今丰城荣塘)尊珦为一世祖,珦为鸷公五世孙,则与建公 之五世孙同辈已明,故南巷前后两支世派井冈也,建生二子七孙,延 祚石湖祖,延祕驻建宁郭门,延礼居拿冈,延佑南冈祖,延禧居夏阳 城上,惟延福仍居善坑,俱长子叨公出也。延庆分横冈,幼子广公所 出 。延福子三钟锶鍠,锶遗腹一子诰居官溪,鍠赘奉新帅氏后居松湖 钟子三俦侃備,俦生永,永生详,详生熙庆,熙庆子宁,父子徙邑南 巷,庆子三原、本、材,原子孙仍居善坑,本八世孙朋来徙拿气,材 居乌石冈,子孙后居枫林头,此所谓十二老支也,至于支复分支余固 详于总图,详于支图,又复详于分支图,引览者一目了然,皆知为琳 公之后也,兹余倡而续修,庶几先人之功德不致湮没,后裔之传流不 亦有所据而考乎,姑述其源流如此云。
丰邑诸熊,不下百族,大多源自建公、珦公两派而来。建赘井冈 (今丰城秀市),珦居湖北(今丰城荣塘),俱出豫章沟上,其流异 而其源同。
今丰城之熊多为建公后裔,建公十一世孙绅官广州路判因家增城 尊为广东熊姓始祖,。(注:熊绅,字克敬,号东湖居士,原籍江西 省南昌府丰城县,生于宋高宗绍兴丁丑年(公元 1157 年),登宋宁 宗嘉泰二年(公元 1202 年)进士,于开禧二年(公元 1206 年)奉旨 任广州路判,总管府事,家寓广州府。后卜居东莞县榴花村龙塘里, 卒于宋理宗淳佑六年(公元 1246 年),被尊为东莞熊氏入莞始 祖。)其后裔熊飞为东莞抗元名将。
珦公自徙居丰城湖北后,分居于溪庄(今后村)、绛湖、新建生米雷师塘,上湖、下巷、高埠、丁山、花园、大山、夏阳;安沙、北溪,黄墓,白沙;且有分居于新建冈上,猫儿岒(今丰城同田)、长安(今铁路乡),根竹(今丽村)、刘庄、潭埠、松垅;在城南巷,下梅(荷湖),清江纜墟(今丰城荷湖),其客居各省更是蕃衍其多,姑且不一一列举。
丰城之熊始自唐朝。唐初,丽村龙潭村栗岸由清江观上下聂(今 樟树市)迁入;荣塘芳田村丰源由新建松湖迁入;唐朝中期,小港北 荣村熊文明由临川展坪迁入;唐乾符五年(878 年),梅林谭城村潺 湖熊尚实由浙江省金华府婺州迁入;唐末,荣塘黄墓村观西由豫章迁入;隍城高楼村大屋熊由豫章沟上杏花村迁丰城井冈再迁此;张巷港 桥下溪唐末熊延礼由波阳县井冈迁入。
除建公、珦公两支以外,有几支陆续由外省迁入丰城的熊氏支族 唐乾符五年(878 年)熊尚实由淅江省金华婺州迁入今梅林镇洪石村 熊家;北宋元丰八年(1085 年)由湖北省江陵迁入今同田乡熊家岗; 熊遂北宋时由浙江上虞迁入今董家镇京山村城上熊家;明朝中叶由江 苏迁入今曲江镇江门熊家;小港横岸前、后熊明末由四川迁入。
另外由江西本省其他地方相继迁入丰城的熊氏支族,分别有波阳 临川、乐安、新建、靖江(樟树)、崇仁、奉新、豫章(南昌)、吉 安、吉水等地。迁入丰城的年代先后顺序如下:
一、辽代(983-1011)
辽统和年间由波阳相符迁入观溪桥(桥东),又迁桂家岒,再迁洛市镇洛市村熊家。
二、南、北宋代(960-1279)
宋初由清江樟树东门口迁入荣塘江下墙熊;
北宋初熊兆贞由吉安三津渡迁入拖船溁湖村泉湖;
北宋新建松湖迁眼塘再迁入董家金塘蛟坑;
宋代由波阳乌岗迁入石滩乌岗村乌江熊家;
北宋中叶由波阳县迁入孙渡兴无村湾头熊家;
北宋元丰八年(1085 年)由湖北省江陵迁入同田熊家岗;
宋末由新建松湖迁入荣塘江下熊家;
南宋淳熙六年(1179 年)由临川县左皇庙迁入袁渡佛岭、石塘、东岗岭等地;
南宋绍定五年(1232 年)由豫章洗马池杏花村迁入秀市路下村泽 上。
三、元朝
熊仲华元统年间(1333-1335)由新建钱州迁入同田青山村熊家。
四、明朝
明初由淅江省金华府婺州迁入梅林谭城村潺湖;
由清江县塘下(樟树)迁入丽村挂甲村井垅;
由崇仁县丁坊迁入荣塘江下村花树下;
由波阳迁入石滩巷里熊家;
明永乐间(1043-1424)熊必达由进贤县介冈迁入张巷邹坊浒坑熊家;
明嘉靖二年(1523 年)熊柳景由樟树延韬迁入董家孙家熊,又名城头熊;
明末熊文纶由吉水县文江桥迁入拖船蛟湖下荣坊。
五、清朝
清初由乐安县横村迁入石江荷岒熊家;
由奉新迁入淘沙桥亭张坑;
由清江树槐关坊(樟树)迁入丽村游坊冷水坑清道光间(1821-1850)由樟树牛湾档迁入铁路浩元熊家坊。
熊氏为丰城望族,枝繁叶茂。其繁衍分支如由张巷瑾山分居张巷 东岒谢冷塘、东岭赖塘、邹坊山塘、长坑堆上、长坑演塘、前山缺塘 拖船高埂渡头、荷湖下梅黄金堆;
由尚庄北坑分居孙渡丰联龙船滨、尚庄杨溪伏坪、同田青山松林;
由杜市田溪社壇桥分居杜市田溪四坊、朱揭荣家、朱揭峰岭头;
由隍城高楼大屋分居隍城清溪青山、高楼熊家、梅林低山眼塘;
由梅林洪石分居梅林丰田罗家桥、丰田北坑、池塘长山、拖船城头埠下、城头燕窝中、城头沙洲、湖唐杨庄;
由田垛分居石滩南湖、礼堂、巷上、巷口;
由河洲乌咀湾分居荣塘下马口、上马口、天井店下、天井圳上、张坊巷口;
由桥东官店分居荣塘下坊前边、下坊东边、夏阳九甲、桥东朱坊、七里荣家、荷湖康庄西湾;
由县城熊家祠分居曲江杰路、莲花熊家、尚庄宏岗上荣;
由小港北荣分居筱塘庙前后熊、庙前前熊;
由县城南头巷分居梅林寺背东头、石溪上麦畲;
由洛市旧圩分居希望南庄,铁路艾湖越溪,廖桥巷背;等等不一而足。
熊氏在丰城是大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江西熊氏人口分布市县 (充计资料显示,全省为 582917 人),丰城为73919人,约占全省熊姓12.8%,熊丰城姓村庄近400个。
丰城凡是有熊氏支族的村庄,一定建有熊氏家庙或宗祠,同时一定会坚持修撰族谱。族谱修撰自宋代仿欧阳修用大宗、小宗之法,每五世一转,使得世次不紊,正所谓国无史无以考其世代之兴废,家无谱无以知其祖先之所出。本大者支盛,源深者流长。熊氏之世泽流芳千载,其为豫章大族,由来久矣。
今录丰城熊氏支族源流及迁徙之略,以为记。
珦公三十三世孙熊继平写于壬辰春月
参考书目:
《丰城县志》
《丰城市志》
《丰城古今地名表释》熊晓来主编
《熊氏族谱》丰城支族(部分)
作者简介:熊继平,江西丰城人,现居南京。中国同盟盟员,民盟江苏省委省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民盟江苏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九华美术馆馆长。
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院,院子里到处都是红色宣传标语,乍一看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宣传的原始场馆,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祠堂,熊氏祠堂,谈到熊氏家族,可是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这可是要追溯到楚汉时代,甚至西周时代,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江西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
进入熊氏祠堂里,熊大伯每天在这里打点一切,除了卖一点土特产,他非常乐衷于讲述革命先进的故事,乐此不疲。
这位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的60岁老人每接待一批游客,都给大家每人倒上一杯本地的小布茶,然后慷慨激昂得给大家讲历史,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军优良革命传统精神…
感觉大家买不买东西没关系,但是如果看到大家认可他的观点就爽朗地笑起来,高兴的很…
在这红色故都,老人们都在致力于红色精神的传承…
跟他们聊着聊着,都会明显感觉自己身上多了很多正能量;
赣州也是革命圣地,革命的摇篮,也是蒋经国的大本营,后来和平解放,当地人,也特别的感恩,和平解放就意味着更少的生灵涂炭;
在江西有很多的熊氏祠堂,这个祠堂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目前,都已经被保护起来了,为了文物,这样的祠堂越来越少了;
熊氏,曾经在百家姓排名第68位,为什么会这么靠前,熊姓曾有72个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现在可能就没那么靠前了,至今熊氏大约还有443万人口,属于大的姓氏,占据全国人口的0.28%左右,熊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时期,为楚贵族姓氏;
大家都知道,赣州是客家人的家园,熊氏也有相当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客家人,而且人才辈出,当然,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熊姓为汉化改姓而来,这些就与历史关联不大了,不过熊氏家族,有几个特点;
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
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熊氏族人;
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北宋年间;
记得,当兵的时候,有一个老兵就姓,熊,记得他是湖北的,当然,那个时候,他是文书,后来担任了我们一个月的班长,他总是修理我,没啥好感,但是对这个姓氏,却记忆犹新,今天来到赣州,看到熊氏祠堂格外的喜忧,兴奋,看来我是又想起了当兵时的哪些往事;
长沙河西沙河湾熊氏 始迁祖仲璜公,字廷璧,号清溪,明洪武6年(1373)由江西南昌丰城县拖船埠徙居长沙河西之沙河湾。子四:梓高、梓明、梓远、梓镜,后裔散隶于长、善、潭、阴、宁、益、沅诸邑。至1948年,已传23代,族人24000人。清雍正12年(1734)始修族谱,光绪16年(1890)五修。创建宗祠于长沙市下黎家坡。派序:仲梓万永伯,庭梧引凤鸣,梦国光华盛,传家世泽荣,诗书敦钜典,文学振先声,运际承平公,人才树令名。 | 长沙熊氏 始迁祖麟绍公,清康熙年间由江西迁居湖南善化。浏阳熊氏 始祖盛公,唐末进士,由寿光徙居丰城衙背街瓦子巷。传至元末孟公七郎,因朱陈鄱阳大战,徙居浏阳北乡砂市街八角井。生三子:仲璜、仲琦、仲 ,琦、 分徙长沙、宁乡。仲璜世居浏北,再徙东山里梅坪堡。九传后志横、志权,三徙于金盆、毛源。1923年三修族谱。浏阳江口熊氏 始祖宗维公,自江西丰城县迁长沙金鸡桥,其裔孙大方始迁浏北江边,后分居稻田段、栗树坡等地。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20余代。浏阳鸡子岭熊氏 迁湘祖开植公,字瀛洲,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丰城县瓘上迁长沙五美乡龙树湾。数传至翠宇公,迁浏西鸡子岭。族人分布长浏一带。至1949年,已传22代,共3000余人。宗祠设浏阳智道乡西港仓。浏阳槐园熊氏 始迁祖启明公,字对坪,明万历间自江西丰城县石滩街田垛里徙居湖南浏阳西乡镇头市西满仓槐园。至1948年,已传16代,族人6000余人。清光绪10年(1884)三修族谱。浏阳西乡熊氏 始迁祖上玖、上珍、上泰,清雍正4年(1726)自广东潮州府平远县东石乡迁居浏阳西乡。宁乡熊氏 始祖图南公,明中叶自泰州徙居江西丰城。子三,长子廷学之子珷,明嘉靖间迁湖广靖州红牌楼;次子廷爵后裔未载;三子廷辅于明成化元年(1465)宦居靖州凤阳坪。珷五世孙共计十五:国臣、国祚、国宝、国相、国瑞、国仁、国祥、国志、国玙(失考)、国隆、国学、国璘、国安、国儒、国珍。清康熙37年(1698),国相、国隆及国祚子仕纪同迁宁乡大金山川门湾;康熙55年(1716)国臣孙藩世偕弟藩继子淐林亦徙宁乡,居洪山庙营冲;国志子仕原,康熙初由靖州迁宝庆武冈州,子二,长子藩臣于康熙25年(1686)复迁宁乡,次子藩相之子淐盛亦于康熙47年1708)徙宁乡。余国字辈后裔仍留居靖州。道光20年(1840)宁邑各支始修族谱,光绪10年(1884)续修,1914年三修。原派:南熊廷尚希,鸣周国政奇,百世钟人文,克道应仲宜。迁楚老派:珷冕朝北,国仕藩淐,维周之桢,明润业煌。新派:陞鉴江林照,增铭泽本煊,圭钟湘楚焕,孝锡汉樛煇,经义鸿猷裕,勋高美赞襄,崇儒贤继起,励志自荣昌。该族名人熊复元,花翎总兵记名提督。 | 湘乡中沙、鸡笼山、石禾塘、独溪门楼熊氏 始祖万福公,原籍江西丰城淦上,元季明初宦游楚南,卜居湘乡兴让乡石禾塘。子二:寿试、寿武。试公递传五代彦芳开中沙支;彦章、彦湘开鸡笼山支;彦椿开石禾塘支;寿武公开独溪门楼支。族人分布于兴让乡中沙、铜梁乡、珍涟乡等地。至1949年,已传20余代,族人约2万余。族谱始修于清康熙10年(1671),乾隆5年(1740)、乾隆48年(1782)、道光8年(1828)续修。班排:福寿思志泰彦添循守大仕一奇金兆秀世基绍霈德立名方达功崇誉益宣文章昭树植礼义振班联。湘潭黄龙巷熊氏 长沙河西沙河湾熊氏始迁祖仲璜公九世孙鸣起,挈子姪徙居湘潭黄龙巷。清道光22年(1842)纂有族谱,堂号儒孝。醴陵大山坳熊氏 始迁祖贡湘公,清光绪初年自江西南昌迁此。族人分布于温泉、枫树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20人。醴陵南城熊氏 始迁祖光义公,清道光初年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上坪冲、西林、双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 醴陵熊家围熊氏 始迁祖彰公,元末自江西迁此。族人分布于湘潭、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