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章钜(1775—1849年),福州人,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古瓦研斋,晚号退庵居士、退庵老人等。(资料图片)
梁章钜出生于“书香世业”之家,是清代经世派名臣,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也是嘉庆、道光年间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收藏家、艺术家、批评家。
梁章钜故居,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的黄巷内。该宅院为唐末名士黄璞始建,故称“黄楼”,梁章钜对黄楼进行了全面修葺,并新建了西花厅小黄楼和与之配套的东园,遂成如今所见的规模格局。(资料图片)
图为梁章钜故居的小沧浪亭。小沧浪亭的命名缘于梁章钜为苏州沧浪亭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此联是楹联史上一幅著名的集引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取自于苏舜钦的诗《过苏州》,经梁章钜偶合,如同天成、相映生辉。(资料图片)
爱民仁物
五十八归田,六十一再起。八年复引退,俯仰一瞬耳。
名场廿四科,宦辙万余里。上赖特达知,慎终乃如始。
下谢部民望,卅载无敛倚。防河复防海,虽险亦坦履。
只今届悬车,进退庶合礼。晚节当无讥,独立良足恃。
——清·梁章钜《退庵诗续存》卷一
梁章钜是清代颇有建树的政治家,为官近四十年,其中任地方官二十余年。他爱民恤民,倡导“经世致用”“爱民仁物”的民本思想,为官清正俭朴,深受百姓拥戴。在整治吏治、兴修水利、抗灾救灾、整顿财政、治理漕运、肃清文闱、培养人才等方面贡献十分突出。
道光十一年(1831年),江淮患大水灾,难民沿江而下,聚集苏中,每日有万人左右。粱章钜率领属下捐粮募款,救助难民。一面派船护送,一面开厂留养。自7月至10月止,陆续资助送返原籍难民达60余万人,百姓赞声不绝。
同年10月至次年3月,在苏州城外设厂37座,留养难民4万余人,粱章钜率眷属捐赠棉衣近万件为难民御寒,当地难民无一人饿死或病死,深得政声。郡丞何士祁曾作《目送归鸿图》以颂扬梁章钜此役之功。同年,修复练湖闸坝,并筹款兴修孟渎、得胜、澡港三河水利,对江苏水利作出重大贡献。
道光十二年(1832年),梁章钜因病卸任归闽,8月回到福州。是年秋,福州秋禾为风雨所伤,米价骤贵,民心惶惶,梁章钜致书闽浙总督程祖洛,竭力奏请借拨江南漕米10万石,以助家乡渡过难关。程祖洛总督奏告朝廷后获准,终于在次年青黄不接之季,由海船运到福州,解救了福州的春荒。
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季,福州又遇粮荒,有不良商人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米价,致使全城百姓人心惶惶。为解百姓生计,梁章钜召集榕城诗社诸君子一同出力,建义仓以降低谷价,有力地打击了不良商贩。
梁章钜为官少有差错,且几十年来与同僚、下属及友人共事相处,几乎没有过矛盾。回顾过去,梁章钜晚年自己有过相当有趣的说法:
余官中外数十年,从无一稍干吏议之事,回首未免惶然,今儿辈初入仕途,即为余尝此愧负,自觉心安理得,本不足累我天怀,而爱我者乃鳃鳃以为慰谕,转浅之乎视我矣!
——清·梁章钜《文选旁证》
上述讲的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梁章钜的三儿子恭辰在温州郡守任上,因小过失被暂时摘取顶戴,他反而甚觉安慰,认为自己几十年官宦生涯无一失误,一直觉得有愧负,以儿辈的一次处罚来抵消自己几十年的顺利,反而觉得心安理得。
挚友林则徐在为梁章钜作的墓志铭中则从品行、方略的角度如此概括他的为政才能:
(梁公)平生特立孤行,空无依傍。膺圣主特达之知,位跻通显,处之泊然。为政持大体,不以科条缴绕。乐奖人才,出诸天性,故人皆乐为之用。
抗英巡抚
梁章钜和林则徐都是清代禁烟派的代表,在中华民族面临列强侵凌的紧要关头,梁章钜挺身而出,坚决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是第一位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一度被称为“抗英巡抚”。
19世纪30年代,英国向中国输出愈演愈烈,严重危害朝廷财政收入和民众身心健康。
梁章钜严厉抨击清廷主和派的行径,全力支持林则徐抗英,主张“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推行自上而下的禁烟政策。他认为“以中国易尽之藏,填海外无穷之壑,日增月益,贻害将不可言”。
在广西巡抚任上,他积极配合林则徐查禁。当时,梧州、浔州是进入广西的主要集散地,梁章钜下令两地官吏严加盘查,捉拿烟贩。浔州地方官执行认真,获犯颇多;梧州知府刘锡方却办事不力,敷衍应付,梁章钜对其极为不满,请旨摘去刘锡方顶戴,令其戴罪立功。同时,他发布禁令,责令立即铲除广西与云南、贵州交界处所种。
梁章钜配合林则徐查禁。(资料图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英军攻陷广东虎门,逼近广州。梁章钜亲自带兵至梧州府防堵英军,并派兵运送大炮到广州,协助抗英。
同年7月,梁章钜任江苏巡抚。适逢沿海告急,英军于8月17日攻陷浙江定海,梁章钜立即带兵到上海防堵。当时,两江总督裕谦严禁商船进出港口,以防英军乘机混入。上海商民对此强烈不满,当地官府束手无策。
梁章钜亲往吴淞关海口察看实情,认为禁止商船出入有碍南北水路交通,影响贸易;而入沪各商船均有行户专管,外国人难有机会混入。为此,他下令开禁,同时命令各关卡对来往船只严加盘查。此举安定了人心,商民欢声雷动。接着,他又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部署抗英防务,加紧训练水陆两军,加强吴淞口至宝山县的防务,英国人因而未敢轻窥。
战争期间,梁章钜目睹我国东南海疆沦陷,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整顿水师、训练炮兵、兵民合一等主张。即使是在告病返乡途中,他仍然心系国家安宁,主动为地方抗击英军出谋划策,不愧为一代名臣。
忧国忧民
梁章钜一生勤于著述,卷帙浩瀚,内容题材十分丰富,他所创作的笔记散文在清代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清代史料笔记名家。尤为可贵的是,梁章钜亲历了战争之痛,晚年便以手中之笔墨抒写爱国之情怀。
楹联理论始祖梁章钜与他人论楹联。(资料图片)
在梁章钜的诗文中,或强烈抨击侵略者之卑劣行径,如《浪迹丛谈·英夷》《浪迹丛谈·》等;或表达对时局、黎民苍生的关注,如《归田琐记·请铸大钱》《浪迹丛谈·请行钞法》《浪迹丛谈·开矿议》等;或称颂民族英雄林则徐、悼念民族英雄陈化成,如《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以及《题陈忠愍遗像诗》:
我与公同乡,而初不识面……余与公共事三阅月,有不能已于言者,因抚旧事成此,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者。
——清·梁章钜《题陈忠愍遗像诗》
其激愤哀悼之情溢于言表。
在他的笔记散文《浪迹丛谈·英夷》中,开篇即言:
英夷初至中国,未尝不驯谨。
自道光二十年以后,始逐渐骄肆。名为恭顺,实全无恭顺之心。
尝与芸台师谈及往事,师深为扼腕,曰:“尚记得嘉庆二十二年,我为两广总督时,首以严驭夷商、洋商为务,盖洋商受英夷之利益,英夷即仗洋商之庇护,因此愈加傲黠不驯,我每遇事裁抑之。时英船在黄浦与民人争水,用鸟枪击杀民人。”
【芸台即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年间(1736—1796年)进士,曾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道光初,英夷有护货之兵船,在伶仃山用枪击死小民二人”等,揭露了当时外国侵略者猖狂滋扰欺凌国人的骄肆行径。
《浪迹丛谈》(资料图片)
在《》一文中,痛斥对国人毒害、对国力削弱之危害,还借他人之奏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乾隆以前入关,税后,交付洋行兑换茶叶等项;今以功令森严,不敢公然易货,皆用银私售,嘉庆年间每岁约来数百箱,近竟多至二万余箱,乌土为上,每箱约洋银八百元,白皮次之,约洋银六百元,红皮又次之,约洋银四百元,岁售银一千数百万元。以库平纹银七钱计算,岁耗数银总在一千万两以上,由是洋银有出无入矣。以中原易尽之藏,填海外无穷之壑,日增月益,贻害将不忍言。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老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在梁章钜的作品中,抨击侵略者之行径、关注国体政事的篇章不在少数,读者阅后,总能被其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所感动。
联话鼻祖
梁章钜一生工于诗文,精于书法,擅于笔记小说。著述多达八十余种,博涉经史子集各部,有《文选旁证》《三国志旁证》《农候杂占》等五十余种刊行于世,其中有17部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在清代罕有其匹。
他的许多著述填补了不同领域的空白,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被称为楹联学开山之祖,他编撰的《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
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撰写出《楹联丛话》而创联话一体。联话者,中国文论之一种,受赋话、诗话、词话、文话之影响而发扬光大。(资料图片)
道光年间(1821—1850年),梁章钜将自己长期搜集到的楹联进行整理、考证、辨析,编撰成“楹联丛话”系列丛书,其中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梁氏第四子梁恭辰撰)《巧对录》《巧对续录》(梁恭辰撰)等六部著作。
陈继昌在《楹联丛话》序言中赞其“一为创局,顿成巨观。”
在编撰丛书时,梁章钜并不只是对楹联的内容、故事等做简单的汇集与辑录,而是探求其本事,叙述其出处和背景,品评其高下得失。
诚如陈继昌所言:
稿凡三易,每联辄手叙其所缘起,附以品题,判若列眉,了如指掌。
——清·陈继昌《楹联丛话·序》
《楹联丛话》在楹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创造了我国楹联史上的多个“第一”:
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联话著作,打破了楹联史无联话的历史;
第一次提出了楹联的分类原则,为我国楹联分类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第一次提出了楹联创作、鉴赏的标准与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理论。
《楹联丛话》所收楹联,从宋代至清中叶,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从皇宫殿阙到荒郊野庙,绵延千年,内容丰富,形式独特,使联话成为继诗话、词话、文话之后的又一文学评论形式。
在梁章钜七十寿辰时,好友王叔兰所撰贺联非常贴切地概述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梁章钜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梁章钜为代表的福建爱国群体,将强烈的爱国精神、忧患意识和担当责任精神,展现在思想、言行、操守和作品之中,至今仍闪耀着恒久的光辉。
(本文资料综合自史料典籍及《福建日报》等。)
侯官文化人物系列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福建江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