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配对

姓朱的名人(姓朱的名人有谁)

时间:2023-10-06 05:25:15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开国将帅中朱姓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名录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排17,按2013年人口数量排名,朱姓是中国人口第13多的大姓,共有1500余万人。

大名鼎鼎的我军创始人之一,朱德朱老总就是朱姓的杰出人才。那么,在1614名开国将帅中有哪些是姓朱的将军呢?

朱姓开国将帅总共有几名?这些朱姓开国将帅中,获开国元帅、开国大将、开国上将、开国中将、开国少将军衔的分别有几人?

这些朱姓开国将帅的具体名录与籍贯又如何?

婺源朱氏族谱

一、朱姓开国元帅人数、籍贯及名录

朱姓开国元帅有一位,那就是朱德元帅。

朱德元帅,原名朱代珍,字玉阶,是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朱氏族人。

朱德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战时期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编为第18集团军,出任总司令),解放战争和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在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位列十大元帅首席。

朱德元帅与其他开国元帅

二、朱姓开国将帅中没有开国大将三、朱姓开国上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朱姓开国上将有一位,那就是朱良才上将。朱良才是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人。曾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四、朱姓开国中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朱姓开国中将有2位,他们就是朱明中将和朱辉照中将。

1、朱明中将

朱明中将,原名朱良玉,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鼎龙乡夏坑村人。朱明曾任红9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2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2、朱辉照中将

朱辉照中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曾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3军副政委、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朱辉照中将

五、朱姓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朱姓开国少将共有20人。其中1955年授衔的有9人,1961年授衔的有3人,1964年授衔的有8人。

(一)朱姓1955年授衔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55年授衔开国少将中朱姓的有9人,具体籍贯名录如下:

1、朱光少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松旺镇松山村茂山屯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广东省副省长。

2、朱军少将,又名朱玉佩,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曾任海军学院院长。

3、朱云谦少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荷塘乡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4、朱火华少将,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乘马岗镇乘马岗村人,曾任南京军区空军工程部部长。

5、朱声达少将,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曾任宁夏军区司令员。

6、朱绍田少将,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人,曾任第一野战军19师政委。

7、朱绍清少将,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人,曾任福州军区代司令员。

8、朱虚之少将,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曾任空军副参谋长。

9、朱耀华少将,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人,曾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朱耀华少将

(二)朱姓1961年晋升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61年晋升开国少将中朱姓的有3人,具体籍贯名录如下:

1、朱仕焕少将,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曾任吉林省军区政委。

2、朱春和少将,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田柳镇巨家村朱家围子人,曾任邮电部副部长。

3、朱家胜少将,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荷塘乡人,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朱家胜少将

(三)朱姓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人数、籍贯及名录

1964年晋升开国少将中朱姓的有8人,具体籍贯名录如下:

1、朱玉学少将,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顺河镇人,曾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2、朱玉庭少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人,曾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

3、朱兆林少将,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人,曾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

4、朱启祥少将,江苏省无锡市人,曾任武汉军区炮兵政委。

5、朱直光少将,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曾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6、朱家璧少将,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人,曾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7、朱致平少将,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泗店乡人,曾任第1军副政委。

8、朱鹤云少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人,曾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

朱启祥少将

六、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朱姓历史名人辈出

朱姓开国将帅共有24位,其中开国元帅1位、开国上将1位、开国中将2位、开国少将20位。

除了开国将帅,朱姓自古以来文武人才辈出,即有“一统江山明社稷”的朱元璋,又有“四书精典宋圣贤”的儒道亚圣朱熹,此外八大山人朱耷,散文家朱自清等都是朱姓的才俊。

朱元璋画像

朱氏族人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一带,我国历史上,曾有两个朱氏王朝,一个是朱温建立的后梁,另一个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

朱姓主要派系的堂号有居敬堂、白鹿堂、一本堂等。

您是朱姓族人吗?是那个堂的?您所在县市有朱姓开国将帅或者其他朱姓历史名人吗?

他们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可否分享一二?

朱姓开国将帅领军人物朱德元帅

我是小鲶鱼,如果有纰漏请批评指正,如果您认为我的文章有价值,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谢谢老铁们!

朱棡:朱元璋第三子,鞭厨师、诛蓝玉,他若不死,朱棣未必敢靖难

最近,一部明朝历史剧《山河明月》持续热播,剧中,除了男主角朱棣外,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有登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老成持重,次子朱樉庸碌颟顸,三子朱棡则有些彪悍和狂傲。

这部剧虽然有一些不足,但对朱元璋这几个儿子性格的刻画,还是很有用心的。历史上的朱棡的确是一个彪悍且狂傲的皇子,他曾长时间压制朱棣,他若不早死,朱棣未必敢起兵靖难。

本文,笔者不谈剧情,仅从历史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gāng],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明朝晋王。

一、太祖三子有威容,文武双全智谋多

纵观中国封建史册,“秦王”和“晋王”这两个封号最容易成为皇帝,拿“晋王”来说,晋武帝司马炎、隋炀帝杨广、唐高宗李治、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等在成为皇帝之前,都被封为“晋王”。

秦、晋两王之所以和皇位有缘,并不是因为这两个封号有什么魔力,这是存在客观原因的。

封建时代分封藩王,大多沿用东周时期的诸侯国之名,而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是最强的两国,所以,一般把年长的皇子封为秦王、晋王,此后才是齐王、楚王、燕王、赵王等。

因为秦、晋两王在皇子中年长,不仅占据“长”的名分,而且羽翼早已丰满,若东宫太子发生不测,秦王或晋王就最有可能继承大统,这就是他们和皇位有缘的原因。而本文的主人公朱棡,正是明朝的第一代晋王。虽然朱棡和皇位无缘,但他在明初藩王中,绝对是一位实力强劲的佼佼者。

《明太祖实录》记载:

(晋)王,上第三子,孝慈皇后所生。

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其母是马皇后。虽然后世认为朱棡之母可能是李淑妃,但《明史》和《明太祖实录》都说朱棡是马皇后所生。

朱棡出生于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当时朱元璋刚占领南京不久,正在和皖南的元朝军队作战,与此同时,东面的张士诚,西面徐寿辉和北面是韩林儿都不是善茬,朱元璋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朱棡出生时,朱元璋并没有给儿子太多的关注。

朱棡出生一个月后,朱元璋在皖南招揽了朱升,后者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后,朱元璋才算在南京站住脚跟。朱棡两岁时,朱元璋请来了“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等人的到来,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刘基帮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击退了陈友谅,而宋濂除了担任儒学提举外,还要担任朱元璋三个儿子的启蒙老师。

朱棡开蒙很早,三岁时就和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一起,拜在宋濂门下。《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记载:

晋恭王棡,太祖第三子也,学文于宋濂……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朱棡刚满10岁。朱元璋又请元末著名的书法家杜环来教授朱棡书法。

洪武三年,朱元璋决定沿用秦汉古制,开始分封藩王,当时12岁的朱棡被封为晋王。此后,朱元璋开始对几个年长的儿子进行针对性地锻炼。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诸子年渐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命内侍制麻屦行幐,凡出城稍远,则令马行其二,步趋其一。

意思是说,皇子们渐渐长大后,开始让他们参加劳动。为了不让他们心生骄奢和懒惰的思想,朱元璋命人制作麻鞋和行囊,如果皇子们出城,只有三分之二的路程可以骑马,其他三分之一的路程要下马穿着麻鞋背着包袱步行。

不仅如此,朱棡和太子朱标、秦王朱樉、燕王朱棣等皇子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大本堂读书练字,有时候朱元璋还会亲自考校。

经过朱元璋严苛的文武训练,待朱棡长大,他已经是个文武全才的皇子。史载:

(朱棡)眉目修耸,美须髯,顾盼有威容,多智数。

意思是,朱棡眉清目秀,身材修长,不仅聪慧,还很机智,很有威仪。

从朱棡的成长经历来看,他虽然贵为帝王之子,但从小过得并不轻松,这种不轻松的磨炼,让朱棡受益匪浅。

二、皇子半路鞭厨师,太子途径劝三弟

洪武六年,朱棡15岁,朱元璋挑选开国名将谢成(后封永平侯)的女儿谢氏为晋王妃,当年朱棡迎娶谢氏。洪武八年,晋王妃谢氏生下长子朱济熺,这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据记载,朱济熺颇受朱元璋的喜爱。

洪武十一年十月,朱棡带着妻子和儿子离开南京,到太原就藩。

对于朱棡来说,他作为朱元璋的儿子,镇守太原将是他自己乃至后代的终极使命。

按照朱元璋的规划,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大宁、宣府等九座城池濒临蒙古前沿,这九大藩王拥有三个护卫军权,镇守边塞,当时称为“九大塞外”。朱棡作为朱元璋的第三子,镇守太原,和秦、燕二王横向连接,十分要紧。

朱棡临行前,朱元璋将朱棡叫到跟前,交给他一块玉珏留作纪念,并反复叮嘱他太原的重要性,要他善待百姓,做大明朝的柱石。出发当天,太子朱标亲自为三弟朱棡送行,兄弟俩长亭把酒,泪湿沾巾。

对于朱标来说,弟弟去太原屏藩,是为自己守护疆土。

对于朱棡来说,他此番赴晋,仿佛游子离家,若无圣旨召唤,他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父兄。

让朱元璋和朱标没想到的是,朱棡还没到太原,就惹出一件事来。《明史·朱棡传》记载:

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

意思是,朱棡在半路上,用鞭子抽打了给自己做饭的厨师。这个事情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后,朱元璋大怒,快马加鞭送来谕旨,将朱棡好好教育了一番,朱元璋说:“我当年打天下的时候,谁犯了错,我都没有姑息。唯独给我做饭的厨师徐兴祖,他侍奉我23年,我从来没有折辱过他。因为怨恨不在大小,就怕得罪小人。”

朱元璋教育朱棡的这句话,很接地气,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掏心窝子的经验,但是,这并没有对朱棡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接下来,朱棡更加跋扈。《明史》记载:

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棡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意思是,朱棡在太原期间,性格骄纵跋扈,多行不法之事。甚至有人状告朱棡有异谋,朱元璋大怒,要问罪于朱棡,好在太子朱标极力帮三弟说话,朱棡这才免罪。

从这段记载来看,朱棡脱离朱元璋的管束之后,有些“放飞自我”,好在他大哥朱标一直罩着他。

不过,朱棡的表现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后,有了较大的转变,史载:

二十四年,太子巡陕西归,棡随来朝,敕归籓。自是折节,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有迁都西安的想法,派太子朱标亲自到西安巡视。朱标归来后,特地路过太原,将三弟朱棡一同带回了南京。经过朱标的一路劝导和教育,朱棡从此改过自新。接下来,朱棡对身边的官属都礼贤下士,很快就获得了好名声。

当时,徐达、李文忠等将领已经去世,朱元璋对边防军务非常重视,让诸位藩王熟悉军中事务。《明史》云:

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

这段记载尤为重要,说明在诸位藩王中,朱元璋尤其重视朱棡和朱棣。朱元璋多次命朱棡带兵出塞、筑城和屯田。朱棡奉朱元璋之命,在塞外先后修筑防御性城池十余座,还圈定了许多草场,为大明喂养战马。

朱棡的表现,让朱元璋看出他是一位有作为的藩王,因此,朱元璋先后将冯胜、傅友德等大将调往陕西,接受朱棡的节制。朱元璋的这种调派,在接下来处置“蓝玉案”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洪武丧子杀功臣,晋王铁腕诛蓝玉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去世,这让一向镇定的朱元璋有些无措。朱元璋经过5个月的思考,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留在长子一脉,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考虑到皇太孙资历尚浅,接下来,朱元璋开始为孙子清理障碍,“蓝玉案”就此爆发。

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蓝玉的长文,我认为,蓝玉案之所以会爆发,一方面是蓝玉骄纵跋扈,咎由自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标之死,朱允炆无法驾驭蓝玉这种骁将。而且,后一种因素占得比重更大。

然而,蓝玉从洪武中期开始崛起,曾两次作为北伐主帅,麾下亲信众多,在军中也素有威望,朱元璋要想清理蓝玉,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布局,在这些布局中,晋王朱棡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当时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率先告发蓝玉意图谋反,随后,蓝玉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等党羽很快被抓。

大家也许会有疑惑,蓝玉和胡惟庸不同,蓝玉和他麾下的党羽都是战功赫赫的武将,为什么他们被抓的时候连一点响动都没有?给大家看三段史料:

第一,《明史·冯胜传》记载:

“皇太孙立,加(冯胜)太子太师,偕颍国公友德练军山西、河南,”

第二,《明史·曹兴传》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曹兴)理军务山西,从北征有功。”

第三,《明史·王弼传》记载:

“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

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述文献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洪武二十五年,蓝玉案爆发的前夕,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洪武末期的悍将都被调往山西了。

大家只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朱元璋在布局杀蓝玉的时候,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大将调往山西?第二,山西是谁的地盘?

想通这两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朱元璋为何能轻易处置蓝玉,却不怕蓝玉党羽反弹了。

因为晋王朱棡在山西,而冯胜、傅友德常年在朱棡麾下,他们俩又比蓝玉的资历老,能镇得住军中将领。至于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他们是蓝玉的党羽,朱元璋是借朱棡之手来看住这二位。

不仅如此,在蓝玉案爆发的同时,朱棡还以迅雷之势诛杀了会宁候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等人;就连他的岳父谢成也被朱棡设计擒获。蓝玉麾下的普通军官,也被朱棡锁拿无数。

所以说,虽然《明史·蓝玉传》中没有记载朱棡半个字,我们通读《明史》会发现,在朱元璋的布局中,朱棡是重要一环。虽然蓝玉不是朱棡亲自诛杀的,但他在诛杀蓝玉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明史·朱棡传》中才会有一句:

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王(指朱棡),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被人毒杀而死,朱元璋对朱棡则更加倚重。此时朱棡身为朱元璋最年长的儿子,他身居山西(明朝北方赋税第一省),又有权柄在手,连朱棣也被三哥压制。史载“其节制沿边军马,或迳对燕有监视意。”

朱棡麾下卫所的兵马经常跑到燕王朱棣的地盘,不仅欺负燕王的兵马,还对燕王进行监视。有一次,朱棡麾下的千户竟然抢了朱棣属下的果园,朱棣得知后,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说,若不是朱棡提前去世,以朱棡的彪悍性格和强劲实力在旁,朱棣未必敢造反。

当然,若朱棡不提前去世,建文帝可能优先选择朱棡做削藩的对象了。

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生病,朱元璋不惜从京城派太医驰赴太原,但依旧没能治好朱棡,当年三月三十日,朱棡病逝,年仅41岁。朱元璋伤心欲绝,《明太祖实录》记载“至是以疾薨,上哀恸,辍朝三日,谥‘恭’”。

当时朱元璋已经71岁高龄,再也承受不了丧子之痛,两个月后,朱元璋驾崩,父子俩去世的时间仅隔58天。

四、燕王即位换天地,朱棡死后掀波澜

朱棡去世后,朱棣变成了朱元璋诸位皇子最年长者。因此,朱元璋在临终前给燕王朱棣下过一道圣旨:

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你二哥、三哥都死了,你是年龄最长的皇子,接下来,攘外安内都靠你了,希望你率领诸位藩王,做大明朝永远的柱石。

这是朱元璋驾崩前对朱棣最后的期望。然而,一年之后,当面对建文帝激进的削藩政策时,朱棣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他起兵靖难。当然,朱棣起兵,有被逼的成分。经过四年的叔侄内战,朱棣最终取胜,入主南京,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登基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对建文帝和大哥朱标进行了一系列的诋毁,他拒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也废除了朱标“孝康皇帝”的尊号。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甚至将大哥朱标说成是一位懦弱无能、不得父亲喜爱的太子。

不仅如此,对于三哥朱棡,朱棣也没有留情。在永乐年间成书的《奉天靖难记》中,这样说朱棡:

由是太子与晋王深相结,交构媒孽。晋王又厚结近戚,以为己声誉,日夜搜求上(朱棣)国中细故,专欲倾上(朱棣),然卒无所得。

意思是说,朱棡和太子勾结,沽名钓誉。为了扳倒朱棣,他们俩经常派人秘密搜集朱棣的罪证,最终无功而返。

在朱棣的说法里,大哥朱标、二哥朱樉、三个朱棡的人品都有问题,只有自己是父皇比较认可的儿子。

朱棣对朱棡的诋毁,实际上是起了作用的。清朝编纂《明史》的时候,就曾借鉴了《明太宗实录》中的一段记载,云:

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

意思是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命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率军共同征讨北元名将乃尔不花,结果晋王朱棡畏战不前,燕王朱棣率大军进抵迤都,大获全胜。

这段记载颇有贬低朱棡,褒扬朱棣的意思。试想,以朱棡的领兵能力以及彪悍的性格,他又怎么会怯战呢?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棡去世后,晋王家族还有更大的波澜。上文提到过,朱棡的长子朱济熺乃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从小被封为晋王世子,朱棡去世后,朱元璋钦封世子朱济熺袭承晋王爵位。然而,朱棡的第三子朱济熿也蠢蠢欲动,他想取代大哥的位置。

于是,朱济熿几次上书给朱棣,恳请入京面见朱棣。朱棣也正好想打压晋王一脉,在得知朱济熿的意图之后,两人一拍即合。接下来,朱济熿公开上奏,说大哥朱济熺对朱棣篡位十分不满,意图起兵夺嫡。朱棣借故削减晋王兵权,褫夺朱济熺的晋王爵位,让他去为父亲朱棡守陵,然后让朱济熿袭封晋王。《明史·朱济熺传》记载:

永乐十二年为弟济熿诬构,废守恭王坟园。

注意“诬构”这两个字。实际上,朱棣登基不久,便开始削藩,晋王一脉便是打击的对象。以朱济熺的实力,别说他没有夺嫡之心,就算他想夺嫡,凭他手里的那三个卫的兵马,能走到南京就不错了。

朱棣在废除朱济熺的诏书上说道:

“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

朱棣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侄子,你想谋逆,是自绝于祖宗,我要不是看在和你爹是亲兄弟的份上,我早就杀你了。

实际上,朱棣登基后,但凡威胁到他皇位的人,他从来不留情。若朱济熺真的有谋逆之心,朱棣焉能留他?

朱棣之所以要这么折腾朱济熺,就是要继续削弱晋王一脉。虽然晋王爵位在宣德年间又重新回到朱济熺的儿子身上(这也能证明朱济熺被诬陷),但晋王这一支的后裔从此一蹶不振,再未起到真正屏藩太原的作用。

纵观晋王朱棡的一生,他童年受到严苛的教育,青年赴晋为藩,壮年领兵屯田,压制朱棣,参与诛杀蓝玉。在朱元璋心目中,晋王应该是一位合格的藩王。

然而,朱棣登基之后,诋毁兄长,晋王一脉迅速凋零。部分史料中给朱棡塑造一个狂傲无能,心狠手辣的形象,仔细读《明史》会发现,真正的朱棡绝非如此。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笔者对朱棣的文治武功十分认可,然而,朱棣对亲情的处理态度,远没有前者能拿得出手。

157张瑜率北路军出太原北上 忻州知州朱善元编练新军 1911.11.10

李成立据史料纪录

1907年10月12日,忻州,南端边界。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这是忻州的石岭关,是忻州与太原、阳曲县的分界线。】

1911年11月1日,山西军政府任命张瑜为北路军司令,标副官江廷栋与86标一营管带章成格,率步兵500人和炮队百余人,(步马炮各一队及小钢炮两尊)出太原向北进发,计划出雁门关,夺取大同。并命令一等副官张培梅、四标第二营管带王缵绪率兵500人和炮队百余人到龙泉关驻扎。

龙泉关在河北省阜平县西部的龙泉乡,距县城约35公里,是太行山一出口。龙泉关东临阜平县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关。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来是战略要地。

金殿元把自己的家属迁回五台躲避清兵,自己带兵在龙泉关、长城岭一带堵击清军,使五台人民免受兵灾。

11月6日,太原起义军组成北路军,由张瑜率军出太原北上。当北路军走到忻州的时候,朱善元率领忻州各界人士在路边夹道欢迎。

太原起义后,起义的消息第二天【10月30日】就由马牌子(骑马送信的人)传到忻州。

忻州知州朱善元(字复初,浙江杭县人)一日数次到劝工厂察看动静。这时,许之翰和石莹对来人说,太原是山西政治军事中心,它既然起义成立了军政府,安定之后,一纸命令,不管哪州哪县,谁敢不服从?

来人回去后对朱善元复命,朱善元就不再派人来劝工厂了。

此后,石莹与许之翰说服朱善元同情革命,使朱善元安心。后来,朱善元就在老爷庙仓促召集绅商会议,有绅士王宪文(五区总督察长)等参加,会上决定成立议事会,王宪文为会长,

朱善元宣布追随革命,并把大同派到忻州的防止太原起义军的巡防马队200多人,遣送回大同。他还致函定襄和五台县知事维持地方治安。

11月10日,朱善元在原清巡警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忻州新军,并亲自兼任新军管带。

在忻州城内饭铺当伙计的武大年因老婆病死,买卖也不好做,生活困难,心里十分烦恼。九月二十八日,有一个朋友杨甫臣来找他说,州里朱老爷在北关成立新军,咱们一块当兵去。武大年想在家整天烦恼,不如当兵去,就说,好吧。

他们一同来到北关,见到新军排长聂德成,聂德成曾在太原当过兵,和武大年认识,一见面他就问武大年,你来干什么?

武大年说,我来当兵。聂德成也没用尺子量武大的身高,就说他合乎标准。和武大年同来的杨甫臣曾在巡警所当过巡警,因赌钱被开除,聂德成知道他的情形,知杨甫臣懂枪法,就收下他,还叫他担任二棚什长,武大年则在这个棚当副兵。

新军分编四个小队,每队队官一人,排长三人,文书一人,司务长一人。一队住火神庙,二队驻北关,三队住贡院,四队驻巡警所。

武大年的月饷每月五吊四百文,头上裹着一丈二尺黑布,身上穿蓝袄蓝裤,胸前左边佩带一个白布圆形胸章,上写忻州新军二队二排四棚副兵武大年。当时没有多少武器,一个棚里只有三两支枪,分配给伍长、什长用,操练时从忻州中学借来一批木枪,能用的枪是瑟、来复枪、双筒德国造九响毛斯枪。后来娘子关兵败,散兵带枪回到忻州,队里派人找他们,有一支枪发给30两到50两银子,还招请他们来新军充当什长。

一队队官尹生武是忻州中学的监督,二队队官邢阳明是北洋军官学校的学生,三队队官段英是忻州中学教员。四队队官左绍棠是巡警所的警务长。左绍棠当了20多天的队官,因为害怕王得标、张海元的报复,就逃回平阳老家了。原来左绍棠当警务长时,王得标、张海元二人当巡警,因赌钱,左绍棠把他俩开除。辛亥革命后,弓富魁在崞县原平镇成立忻代宁公团,王得标、张海元前往投奔弓富魁,弓富魁任王得标、张海元为队官,让他们回忻县招兵,左绍棠害怕他俩报复就跑了。

腊月,保定军校的学生曹步章从外回来,朱善元让他当教练官。

曹步章,字倬云,忻县牛尾庄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元年(1912年)元旦,阎锡山派周玳回忻州,周找银绳午、曹步章二人与州官朱善元接洽,安排阎回忻事宜。曹步章后任太原学兵团文书,军政府参谋,督军府副官处处长。

1922年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使,驻军洛阳,阎锡山派曹步章为驻洛阳山西代表,做吴佩孚方面的联系工作。1925年曹步章去世。

四排二棚伍长是梁福生,北街上的一个小摊贩,兵士齐全、蔡小两人是教会学校(英国人办的)学生,二里子是个菜贩,刘金图是个卖剪刀的小贩。

一天,队官张元凯集合当兵的讲话说,清朝皇帝不是汉人,他们是我们汉人的仇敌。我们中国原来是汉人的天下,李闯王起来革命灭了明朝,吴三桂搬进清兵赶走李自成,从此中国就成了满人的天下,汉人没权,所以受欺侮。比如说,忻州城城门钥匙就掌握在满人手里,汉人像牛马一样受苦受罪种地,满人坐着享受,满人的男孩子一生下来就享受俸禄银,生下女孩子就赏给脂粉银。汉人当兵的替他们卖命,每月只挣四两二钱银子。他们对汉人欺侮压迫,对外国人跪下叩头,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我们要不赶快起来革命,他们就会把中国统统卖给外国人,让外国像分西瓜一样把我国分了。要想国家强盛,要想不受满人和外国人的欺侮,就得起来革命。你们不识字,没知识,不知道国家大事,现在你们知道了,就应当赶快起来拥护革命。革命一成功,天下就成汉人的了,以后再也不受满人的欺侮了。

太原到忻州地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