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姓谢的名人(姓谢的名人有谁)

时间:2023-10-01 02:53:01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谢晋元牺牲后,妻子生活贫苦,求助无果,解放后写信给陈毅

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会战末期,中队战术性西撤。

10月26日,第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掩护大部队撤离,率领部下留守上海闸北四行仓库。相信大家对“四行仓库”略感熟悉,没错,这正是电影《八佰》中的战斗场地,谢晋元带领战士们留守四行仓库正是这部电影中的原素材,真实事件。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后,这八百壮士就成了孤军,谢晋元的下场也非常不好。由于他是将领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直到谢晋元的名字出现在“抗日英烈”名录上,被追授为“烈士”以后,这个名字才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谢晋元遇害后的故事,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谢晋元生在广东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全靠自己学习用功,才一路考进了黄埔军校,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在军队里南征北战,靠着一个又一个的战功不断升迁,但即便如此,遇见凌维诚的时候,谢晋元也只是一个营长,并不算多么出类拔萃。

而凌维诚的家里世代经商,家境殷实。自幼学习音律,长大后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尤善小提琴。由于凌维诚在音乐方面具有很好的天赋,她对音律又极为喜爱,从务本女中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上海东南体专音乐专业,继续在音乐方面深造,并于1927年毕业。两人机缘巧合之下,在好友的婚礼上相识了,互生情愫。后来谢晋元受伤,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于1929年结婚。

结婚之后,他们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一对,谢晋元对于妻子十分体贴,百依百顺,而且自从结婚之后,谢晋元也一路升迁。

1937年8月13日凌晨一点左右,日军派出军舰,炮击闸北一带,淞沪战争就此爆发。日军投入了十四个半师团,总共近30万人以及一百多架飞机,猛攻上海。

谢晋元时任蒋氏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旅参谋主任,他率领部队参加了闸北八字桥战斗。随后不久,五二四团的团副、团长牺牲,谢晋元接任为团长,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对峙。

10月26日,日军不断增援闸北的部队,上海几近沦陷,为了保存大部分的兵力,驻守上海的军队只能采取战略性撤退。这一走,虽然保全了青山,但却会助长敌军的气焰,更加肆无忌惮地攻城略地,百姓也会对军队失去信心。

为了向敌军表明我方绝不言弃的决心,同时也掩护主力军的撤退,上级决定将由谢晋元带领的一支小分队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和日军拼死一搏。

这是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也是一次难以生还的冒险。

那么,88师那么多军官和营级单位,为何偏偏留下谢晋元和一营呢?

很重要的原因是,惨烈的淞沪会战,导致率先投入作战的88师兵员严重不足,524团1营在守备四行仓库前,进行了第五批兵员补充,大部分来自湖北通城县保安队。1营之前的兵员构成,就是以湖北籍为主,优先补充来自湖北部队也是极其正常。整个部队都与“红”有一定的关系,谢晋元本人也是偏“红”的。

1937年10月27日,谢晋元带领800将士在四行仓库死守4天,拖延了时间,顺利掩护了大部队撤退,仅10余名将士战死,却击毙日军达200多人。这场战役标志着淞沪会战结束,不仅振奋了抗日军民的信心,也极大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四行仓库保卫战对外宣称“八百壮士”,国共双方都将“八百壮士”树为抗战典型,给予了高度赞誉。老蒋将其誉为“八百壮士,精忠贯日”。鲜为人知的是,“八百壮士”实际上仅有400人。

激烈的四行仓库之战,其结束可以用“戛然而止”来形容,很多依然在奋战的官兵们听到撤退的命令时,无不大惑不解。

原因还是出在战场之外。屡次强攻四行仓库未果的日本海军已经十分焦躁,日本通过上海工部局总办施压,但被谢晋元一口回绝。理论上,谢晋元率领部队可以坚守3年不是问题。于是工部局又开始联合英美等国,向南京施压,要求中队撤离四行仓库,以尽快结束这场随时可能危及租界安全的战斗。

最后,迫于上级的压力下,谢晋元只能带领部队转移进入租界。但当他们进入英租界后,立即被解除了武装,安置在胶州路一块15亩大小的区域内,由白俄兵软禁起来。消息迅速传到了那里,他命部下提出抗议,要求租界当局立即将人放出来归队,这时日军方面也故意提出了要将这些士兵引渡,本着哪边都不得罪的原则,租界当局始终没有放人,一直到日军占领公共租界,谢晋元和377名战士已经在意大利兵营待了四年之久。

在此期间,谢晋元所部曾因坚持升旗和租界工部局发生大规模冲突。但谢晋元毫不屈服,坚持带领官兵升旗,出操,军训等。

没多久,汪精卫曾多次想拉拢谢晋元,并许诺谢晋元以高官厚禄,但都被谢晋元拒绝。1939年,谢晋元知道自己拒绝了汪精卫必然成为了他的眼中钉,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留给妻子。

信上写着:“上海情势日益险恶……敌人劫夺男之企图,势在必得……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死为敌作牛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虑之矣!”

日本人也视谢晋元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派人谋杀,均被机警的谢晋元一一化解。

恼羞成怒的日伪,于是策划了一条恶毒的计谋,重金收买了谢晋元的四个手下,伺机刺杀他。

1941年4月24日晨,谢晋元率官兵早操,上等兵郝鼎诚、龙耀亮、张文清、张国顺4人迟到,谢晋元询问其原因。他们早已被汪伪收买当了汉奸,突然从背后持匕首扑向谢晋元。

谢晋元遭叛徒猛刺,胸部及太阳穴多处重伤,流血不止,一个小时后悲壮去世,年仅37岁。全体官兵均痛哭不止,4名叛徒当场被擒。

噩耗一经传出,举国悲愤,国民政府追封他为陆军少将,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仪式,上海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瞻仰遗容。

在战前,为了妻儿安危,谢晋元将凌维诚母子4人送到广东老家避难。其实当时凌维诚已经身怀六甲,正是郁郁难安之时,是谢晋元的一句话“战争胜利后,来接她”,安抚了她的心。只是凌维诚怎么都想不到,和丈夫这一别竟是永别。

在广东乡下的日子,比凌维诚想象中难得多。当时离世的大哥留下孤儿寡母,公婆又上了年纪,一大家子都只能靠着谢晋元一个人微薄的军饷生活。

这对于凌维诚来说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尽管如此,为了丈夫,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下田种地、洗衣煮饭、辛勤劳作、伺候公婆,更主要的是思念丈夫,为其安危担心。

战争开始后,谢晋元的军饷也断了,凌维诚通过做一些农活来贴补家用。5年的时间,让原本的千金小姐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妇。

很快,谢晋元遇难牺牲的消息就被他的妻子凌维诚所悉,她始终不愿相信自己的丈夫就这样离开了他们。凌维诚悲痛之余,打算去上海为自己的丈夫收敛遗体,但是却遭到了众人的阻拦。

在谢晋元阵亡之后,当局虽向家属发放了阵亡抚恤金,但是却少得可怜。没有足够的钱去供孩子们上学,这成了凌维诚最大的困难。最终,凌维诚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向当局求助。几经辗转来到重庆地区,领取谢晋元的抚恤金。

等国际高层为拉拢人心,亲自接见凌维诚。表面上似乎是给了烈士家属极大的礼遇,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打算帮助凌维诚。

当林凌维诚提出,希望国民政府资助家中几个孩子上学时,推脱说,前线战争还没有结束,资金相当紧张,有什么事等打完仗再说。就这样,凌维诚带着落空的希望回到了广东。

回家后,凌维诚购置了几亩地用来维持生活,并将剩下的钱全部交给公公养老。她在播种、挑粪、施肥的同时,还抽出时间来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一个人苦苦坚持了多年。

1946年4月,由广东出发,辗转多地的凌维诚出现在上海,见到了丈夫昔日的几个老部下。带着4个孩子,她站在了丈夫的墓前,泪如雨下。

由于叛徒出卖谢晋元牺牲,汪精卫就下令把战士们带到南京监狱,关押起来。这之后,战士们被日本人送到许多地方做苦工,甚至还有一些人被押送到海外最终客死异乡。

1942年之后,他们不断从南京东郊孝陵卫、安徽芜湖裕溪口等俘虏营夺枪、暴动、出逃,先后逃出了一百多人。除了参加新四军的几个,又都被新四军安全送到重庆。这包括孤军营代团长雷雄。

孤军营最终就这一百多人了,然而抗战胜利了,他们并没有过得更好。

这个时候,凌维诚主动站了出来。

当日,上海的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谢团长夫人已回沪。

时过境迁,没多少人会关注这么一则小小的通讯。但流落在四处的孤军老兵们,却注意到了。不久,越来越多的孤军从各地辗转来到了上海。她将很多过去隶属于“八百壮士”的将士召集了过来。

紧接着又想为他们谋求一份合适的工作时,才发现对待这些昔日的英雄根本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就连和宋美龄都是不管不顾,就连昔日那个说出“国家不会忘记你”的宋美龄都对她冷眼相待。

凌维诚或许也明白了。她只得回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讨口饭吃。

1948年,凌维诚组织老兵将丈夫墓地及原孤军营附近的六十多亩地围起来,用来收租。这些收入除了供孩子上学外,大部分都分给了生活无着落的老兵。曾经,一个月有一百多人来她这里领取过生活补贴,很多老兵在他的帮助下能够勉强度日了。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凌维诚怀着忐忑的心情,她给时任市长的陈毅写了一封救助信,希望能够多多照顾这些孤军。

当时凌维诚在信中提出希望将上海吴淞路的一幢三层小楼留给自己用来安置这些士兵。陈毅元帅不仅满足了这个要求,还妥善地安置了所有幸存老兵,同时还免去了租用三层小楼的租金,此举给凌维诚和幸存战士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五十年代初期,孤军营的大部分士兵在政府的安排下陆续返回原籍。临行前,他们来找团长夫人告别,凌维诚都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

1991年,凌维诚在上海病逝,享年84岁。

2014年9月1日,谢晋元和他的“八佰壮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谢晋元被民政部正式批准追授为烈士,烈士证书交到了谢晋元的幼子谢继民的手中,证书上写道:“谢晋元同志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被评定为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快来看看!这几位邹姓院士专家,你认识几个

在广袤无垠的历史长河中,邹氏宗族枝繁叶茂,人才济济,涌现出了八位科学院院士专家,他们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家族的荣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就来介绍这几位邹姓院士专家:

生物化学家:邹承鲁

邹承鲁,男,1923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青岛(2006年11月23日已逝世),祖籍江苏无锡,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成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与作图法,后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在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他是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人;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精神类药理学家:邹 冈

邹冈(1932.01-1999.2.24),上海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神经药理学家。

1954年于毕业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

1961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工作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内源性阿片肽作用原理。

与张昌绍教授共同发表镇痛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的论文,被国际上誉为作用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针麻原理研究中证明针刺释放脑啡肽。1964年首先发现bicuculline的GABA拮抗作用。

近年来从事内源性研究,首次用拮抗剂触发耐受动物的戒断症状(1995)和首次证明大多数中枢受体存在于GABA能神经原(1998)。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冶金和材料科学家:邹元爔

邹元爔(1915.10.6-1987.3.20),字立清,浙江平湖人,冶金学家,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

1933年邹元爔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1937年大学毕业后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先后担任冶金室练习生、长沙精铜炼厂工务员、重庆炼铜厂助理工程师、云南钢铁厂副工程师;

1942年获国家"林森奖学金"官费留学美国,进入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

1947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学科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资源委员会南京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工程师,以及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研究员、室主任;

1958年参与创办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

196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7年3月20日逝世于上海。

物理学家:邹广田

邹广田,男,1938.7.18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吉林怀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6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

1965年吉林大学研究生毕业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广田教授主要从事于高压相变与压力导致的新效应、地球及行星内部物质的高压、高压实验技术、超硬材料和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曾任国际高压科学与技术协会副主席。

材料科学家:邹世昌

邹世昌,1931.7.27出生于上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9-1950年就读于中国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后转入唐山交通大学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

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学位

邹世昌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离子束材料改性与离子束分析的研究工作,参加直空阀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并担任工艺组负责人,该成果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在中国最早将离子注入应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首先建立了离子背散射沟道技术,并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及器件。

研究离子注入硅单晶的激光退火行为,离子注入多晶硅的激光再结晶,并研制成高CMOS器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光催化材料科学家:邹志刚

邹志刚,1955.3月生于天津市,籍贯山东黄县,材料学专家。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

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96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光化学及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装备部"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负责人。

兼任日本北海道大学特任教授和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员。 曾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院长。现任职于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邹志刚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反应机理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