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八字合婚

潘姓名人(潘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时间:2023-10-01 04:54:58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潘姓的冷知识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作为中国人你最自豪的是什么#​#姓氏潘#​

1. 潘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十大姓氏之一。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一个国家叫做潘国,潘国的人就有了潘姓。2. 据史书记载,潘姓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叫做潘美,他在安史之乱中为唐朝多次立下了功勋,被当时的皇帝赐姓为“唐潘”,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唐朝时期最著名的潘姓人物之一。3. 潘姓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发音和写法。如在广东地区,潘姓的发音为“pun1”,而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则常常用“pan2”作为发音。4. 潘姓有一些常见的字辈,如“德”、“振”、“胜”、“宝”等,这些字辈有时也会成为潘姓家族的名字,以示家族的血统和地位。5. 潘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不少出现,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潘”,其中“潘”指的就是草木枯萎的意思,这也是潘姓在古代诗词中的一个特殊用法。

潘姓的冷知识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作为中国人你最自豪的是什么#​#姓氏潘#​

1. 潘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十大姓氏之一。潘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一个国家叫做潘国,潘国的人就有了潘姓。2. 据史书记载,潘姓在唐朝时期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将领叫做潘美,他在安史之乱中为唐朝多次立下了功勋,被当时的皇帝赐姓为“唐潘”,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唐朝时期最著名的潘姓人物之一。3. 潘姓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发音和写法。如在广东地区,潘姓的发音为“pun1”,而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则常常用“pan2”作为发音。4. 潘姓有一些常见的字辈,如“德”、“振”、“胜”、“宝”等,这些字辈有时也会成为潘姓家族的名字,以示家族的血统和地位。5. 潘姓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不少出现,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潘”,其中“潘”指的就是草木枯萎的意思,这也是潘姓在古代诗词中的一个特殊用法。

《百家姓》之——潘姓来历

貌若潘安,说的就是潘姓中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一潘安。

接着苏姓的是潘姓,这也是一个大姓。潘姓的起源主要是下面几个:

第一,出自芈姓,是春秋时候楚国贵族潘崇之后。潘崇曾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

第二,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裔孙伯季之后。伯季曾被封在潘邑,他的后人就以祖先的封地为姓。

第三,出自姚姓,是舜帝之后。商朝时,舜帝的后裔曾建潘子国,后来潘子国被周文王所灭,其后代就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另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鲜卑的破多罗氏改为了潘姓。后来满族也有很多用潘作为汉姓的。令人奇怪的是,台湾高山族姓潘的特别多。怎么

回事呢?康熙末年,台湾的岸里大社(今台湾台中市附近)有个叫阿穆的酋长归顺了清朝,被赐姓为潘。光绪时期,台湾的高山族纷纷归顺朝廷,也都

赐姓为潘,这就是台湾高山族潘姓人特别多的原因了。现在的满族、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兄弟民族,都有潘姓。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人口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广东、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区为多,这九省潘氏族人约占全国潘氏人口的69%以上。

宗族特征

1、汉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又山东冠县潘氏一支行为:“学占玉龙立,凤贵洪汝文”。

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荥阳堂”等。

潘是大姓,名人自然也多,过去形容美男子,有一个词——貌若潘安。中国几大美男子,卫玠是一个,何晏是一个,前面都介绍过了,还有一个就是潘安。

潘安的名字其实叫潘岳,怎么就给改成潘安了呢?因为杜甫一首叫《花底》的诗里面有一句:“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在这首诗中杜甫称他

为潘安,由于诗太有名,后代人就叫他潘安了。潘岳非常漂亮,他少年的时候,才华出众,20岁时某一天,赶上晋武帝藉田(古代一种仪式。每年

春天的时候,由太监牵着牛,皇帝在后面举着鞭子晃两下,就表示参加劳动了,祈祷五谷丰登),潘岳就写了一首赋来赞美这件事,洋洋酒洒,辞藻

优美。人漂亮,才华又好,皇帝就很欣赏他。这会招致什么后果?羡慕嫉妒恨啊。所以潘岳十年不得升迁,到了30多岁,才当了一个县令,这已属

很晚了。他当官也很有意思,下令全县种桃花,桃花运有好多典故,这是其中之一。潘岳当县令政绩不错,后来就被一个太傅提拔了上去。该他倒霉,

那太傅后来被杀了,潘岳也就被牵连了。

潘岳这个人,有才华,长得漂亮,但是非常势利,曾经与石崇一道,对当时的权臣贾谧非常常谄媚。那么漂亮的人,也跟一帮人等在贾府门口,

一看贾谧的车出来了,望尘而拜。因此,潘岳落了个不好的名声,等赵王伦篡位、孙秀以后,他就被夷了三族一一政治品格上的问题,导致了

潘岳的被杀。

潘岳政治品格有问题,但他私人品德极好,潘岳的夫人叫杨蓉姬,死得早。夫人去世以后,潘岳居然就不再结婚了,天天思念故人,一思念了

就写诗写赋。你想啊,那么漂亮的人,那么有才华,又是当官的,还很浪漫,老婆死了以后还天天想,哪个女的不喜欢这样的。潘岳对他母亲也特清

别好。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辞了官,回家专门伺候母亲。潘岳还挺廉洁的,回家以后,自己耕田种菜,而且还经常给母亲买她喜欢吃的东西。母

亲身体不好,年纪大了,想喝奶,潘岳就亲自养了一群羊,挤奶给母亲喝。最早的《二十四孝》里边就有潘岳。总之,潘岳私德好,公德差,用情专,

好种桃花,就是这么一个人。

潘岳在后人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呢?咱们看《红楼梦》就知道了。《红楼梦》里“尤三姐思嫁柳二郎”的情节大家还记得吗?尤三姐提到自己

终身大事时说:“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选择,虽富比石崇,

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这是尤三姐说的名句。可见,在曹雪芹的眼里,潘岳除了漂亮也没啥。其实不是的,潘岳

绝对不仅是漂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

潘姓今天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6位,人口6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是个很大的姓。

开国将帅(584)少将潘振武

姓名:潘振武

原名:潘人安

潘爱卿

出生日期:1908.4.26

去世日期:1988.9.22

入党日期:1930.10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常德县长茅岭乡万寿村

家庭成分:贫苦农民家庭

妻子:冯光晋

军衔:少将

军队级别:正军级

勋章:二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14万寿村私塾读书

1920常德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

1924参加国民革命军

1926万寿村农民协会委员长

1926.12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

1927.8秋收农民起义总指挥

1927.9南县三仙湖禁烟局工作

第十八师士兵

1930.7红四军政治部事务科科员

1930.10加入中国

红一军团第四军司令部副官处副官

1931红一军团第十一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

1932红一军团第十二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

1933.6红一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

红一军团政治部文化娱乐科科长

1934.10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

1934.10--1935.10参加长征

1936.3红一军团政治部抗日战线部部长

1936.6--1937.8红一方面军骑兵师骑兵第二团团长

红一方面军骑兵师骑兵第二团政治委员

1937.8--1937.12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

1937.9河北省曲阳县县长

1938.4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部部长

1939.12八路军东进支队政治委员

八路军先遣队政治委员

1940.4山东峄县县长

1940.6山东鲁南专署委员

1940.9--1941.12八路军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1中央军政学院学习

1942中央党校学习

1944.6西北财经办事处政治部工作

1945.4--1945.6参加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45.10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

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秘书长

1946.5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7.1嫩江军区政治部主任

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48.1东北野战军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东北野战军西线后勤部政治委员

1948.12--1949.3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9.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9.5华中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9.10--1955.4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中南军区后勤部委员会副书记

1949.10--1951.5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0.7--1954.1中南军区后勤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52.5--1953.2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4.1--1955.1中南军区后勤部委员会副书记

1955.4--1955.7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委员会副书记

1956.3--1959.3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9.3--1963.2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196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

1964.6--1969.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外事局局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外事局委员会书记

1965.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公厅委员会副书记

1969.5--1975.8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

1969.8--1975.8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1970.3--1978.1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1.3--1979.3湖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委员会书记

1975.8--198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顾问

1988.9.22在武汉逝世

消失园林图鉴

历史悠久的园林总是有着几兴几废的历史,但作为百园之城的苏州,也绝不乏废了再没兴起来的已毁园林。

苏州园林的巅峰期是在明清,然而江南多雨,其实造园与维护都很费钱。明清中央集权逐步登峰造极,对外交流也愈发闭塞。失意的江南文人们习惯了把自己锁在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中,子孙后代更是只知园中咫尺万里不知园外风起云涌。

园林因江南的繁荣而繁荣,这些咫尺间筑就的天堂却又令园主的后人逐步沉沦,在各类方志中,常常能看到“园废”的记录早于整个家族的没落:一旦经济上无力维持,园林总是被最先抛弃的那一个。

由此,园林仿佛进入了一个由巅峰而产生又必定会因此败亡的死循环。无怪乎汉人曾发出过“长乐未央”的美好祈愿——月满即亏,但倘若永不达巅峰又何来衰退呢。

一座座园林,一个个家族,又组合成了民族和当时的封建帝国。高墙环抱的江南花园仿佛也暗示着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碎。华美到极致的工艺品事实上影射着生产力的畸形分配,在这种分配下,“巅峰”的上限是有限的。故而这种华丽而颓靡的艺术既令人无比神往,又不免引起种种哀思。

由此观之,园林既是闭塞的封建盛世才有可能兴起的高等级艺术品,又是更悲怆的时代洪流叩门前所到来的回光返照。

幸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园林属于人民的时代,跳出某个个体,某个家族或某个阶级兴衰荣辱的园林艺术不再存在巅峰,它将永远驰骋在发展的路上,或许这就是汉人所期盼的“长乐未央”吧。

笔者有幸收集到了些已经消失,却留有旧影的古园资料,寥作分享,抛砖引玉。

一.壶园

据《沧浪区志》:“壶园在庙堂巷。为潘姓所建,占地300平方米。园在住宅西侧,以水池为中心,池东构廊,北通一厅,南接一轩,中部筑六角半亭,池上架小桥两座。池周散置峰石,间植海棠、白皮松、腊梅、天竹。小园以水池为主景者,此为佳例,童寯、刘敦桢皆有好评。1958年改建工厂。”

畅园、壶园同在庙堂巷,同为小型园林中的翘楚,壶园的消失不可不谓是遗憾,壶园恰有所有已毁园林中最完整的测绘资料,足见其非凡地位。

刘敦桢测绘

园在住宅西侧

峰石与厅堂

池上架桥

古木交柯

池周散置峰石

月洞门

二.笑园

据《金阊区志》:“笑园位于干将西路370号。原在升平桥弄14号,占地1864.8平方米,又称紫藤书屋。据叶恭绰《遐庵谈艺录》称:此处为清康熙翰林院检讨吴江徐电发旧居,其后人改建为祠。后家道中落,祠散渐为民宅。清末,徐氏后裔将此园交寡媳徒华氏及族孙。华氏出国,售于冯庚丞,冯传一代又卖给陆孟达。抗日战争中陆氏后裔将北部住房翻建为楼,后为敌伪所据。1949年后政府接管,园归园林管理处接收,其他成为30余户居民大杂院。笑园依城墙而筑,可登临远眺。园在宅南,中心为荷池,池旁有舫形水榭,亭阁花木俱全,假山形似十二生肖。园北为正宅,五楼五底,楼廊空窗式样各殊,疏密相间。两侧有三楼三底房屋各一座。1985年尚存四面厅、花篮厅、楼阁、旱船、门厅、茶厅、住宅楼等建筑,有“笑园”砖额和清嘉庆年间书条石23方(系“枫江渔父图”及题跋)。四面厅东侧有300余岁白皮松一棵。数百岁古枫一棵已枯死。1994年拓建干将路,笑园全废。后在今址重建,仍沿用原名,但已非原貌。”

如今,复建后的笑园位于笑园小区内,疫情缘故难以进入。

笑园白皮松树龄为苏城之冠

俯瞰园中四面厅

今笑园小区中复建建筑 @竹栖刺桐

三.芳草园

据《平江区志》:“芳草园在定跨桥(即跨塘桥)北,齐门内石皮弄石皮里内(即新苏丝织厂厂址内),一名花溪,东有顾家场。明末太学生顾凝远筑。凝远工画,博览群书,爱蓄商周秦汉文物,名士多与之交。园之北端有“丰阁”。金宝树《芳草园记》:“水石清幽,花竹秀野,别馆闲亭,颇擅佳胜。”《江苏省通志稿》亦谓“颇极幽胜”。清初为观察周荃所居。康熙时为尚书徐乾学别业,传至孙徐绳武,未能守其业,乾隆十三年(1748)售与金传经。当时有屋159间,披廊亭棚29间。园内有亭,供奉圣祖仁皇帝御书额“勤耕乐织”四字,又有石壁一,高三丈余,名曰“瑞云峰”。园后有石碑一,镌“花溪”二字。其构筑有“自香池上”、“春晖堂”、“荫远堂”、“致远堂”、“二虞书屋”、“在水一方”、“下帷处水阁”、“旱船绿阴”等。园中土冈回亘,高出檐标,磊石多倾圮,而遗迹俱在,基址纵横,犹数百步。两面皆溪,一在“自香池上”之南迤西,一在“荫远堂”之北,“二虞书屋”居其中,环绕映带而达于屋外之官河,积水深者丈余,浅亦数尺,雨盛水涨时倍之。金氏居此园百余年后,其半归陆氏,更名“廉石山庄”。东邻为胡氏,亦占园之一偏。乾隆二十三年于园南建顾贞孝国本祠。道光九年(1829)学士顾莼重书“花溪”两大字于路门。20年(1931)余觉居此时有香雪草堂、丛桂轩、水池、古柏、竹木。解放前属陆姓,园内尚存二池、四亭、荷花厅、旱船、曲桥等。特殊时期大部被毁。1976年后拆亭填池,在园址上建居民住宅楼。”

因此,如今芳草园几无旧迹。但苏州博物馆西馆藏有金应仁《芳草园八景册》,绘有“闻梵庵”、 “锄月种花精舍”、“春风楼”、“勺水亭”、“十研斋”、“都梁香室”、 “双清阁”、“凤箫唫馆”八景,或可一睹其往日风采。

芳草园黄石台基有较粗的勾缝

苏州博物馆西馆藏金应仁《芳草园八景册》

四.植园

据《沧浪区志》:“原位于文庙西侧,东北通蜜蜂洞,西北近中军弄,面积1.4公顷。清末宣统时,江苏巡抚程德全为行新政,决定封闭凤池庵,连同其周围荒地辟为讲求农事之所,由苏州知府何刚德承办。何著《平斋诗存》中咏植园诗注云:“植园创始,因文庙左近为燹余丛冢,惮于迁葬……度地得214亩,缭以围垣”(后在冢上堆瓦砾土块,盖成小丘)。又云:“园内植树二万余株,大者桧、柏、椿、杉及罗汉松5种,皆夹道分行,余以散种桑秧为多。花则梅及桃、杏为苏之美产,每种划地数亩,各种小秧数百株,杂树尚不计数。”建成后,兼供民众游眺、纳凉及品茗点心之需。叶圣陶于清末民初常偕学友来游,元年六月二十一日记云:“园内异花佳树,一流碧水,红莲已绽,清香时送,士女如云。”同年已垦熟田80余亩。道山亭亦在植园范围内,5年始归苏州中学前身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植园一度设蚕桑改良场,增加竹所、微波榭等建筑。19年左右已改设苗圃,一般不向游人开放。后因农林事业不受重视,日渐荒芜。部分被苏州中学圈为校园。苏州沦陷时,日军砍树,用作养马场,植园破坏严重。31年1月《苏州新报》载:“旧有竹所、旱舫诸胜,今俱荒废,仅洋楼一所矗立丛篁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伤兵及地痞偷伐树木,渐成荒地及民居,植园从此不存。50年代在园址东部创建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时,尚有少数古树及小桥清池。现为半导体总厂和电讯仪器厂。”

今半导体总厂内有一棵百年朴树,为苏州市古树名木“沧597”,或为植园旧迹。

古代园林与近现代园林的过渡

半导体总厂的原植园古树

五.毕氏园

据《金阊区志》:“景德路毕宅在本路287号今市儿童医院东侧。清乾隆年间湖广总督、学者毕沅故居。即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住宅正门在慕家花园(巷)。毕沅裔孙直到某特殊时期后才全部迁出。今287号过道原为毕宅的东备弄。主体还保留着二进楼房,建筑高敞,但已陈旧不堪。大厅四金柱为楠木制成,厅中原有乾隆题写的“进士及第”金字匾特殊时期中被毁,部分清式红木家具今陈列在网师园内。毕园原来书条石刻较多,后被汽车配件厂建厂房筑墙基时掩埋在地下。从287号进门到底左转,为毕宅东翼房,有半亭一只。原有匾额,上书“怡亭”二字,已毁。前有假山。半亭东有屋一间,原额“灵岩山馆”。毕沅少时曾在木渎灵岩山从沈德潜读书,故自号灵岩山人,晚年在灵岩山南麓筑有别墅园林“灵岩山馆”则,此间“灵岩山馆”则是毕宅书房。在“怡亭”和“灵岩山馆”之间有扇北向小门,门外是个小天井,在天井中可以看到毕宅残存北壁上的砖雕,刻有仙鹤、梅花鹿,其造型与苏州他处第宅园林有所不同,类似北京风格。50年代毕宅大部归公,其余特殊时期时成为一药厂厂房。80年代毕家将归还的房屋卖给药厂,药厂迁离后,归儿童医院。”

毕氏园沿革比较复杂,连同毕宅今已不存。有不少人认为是今景德路儿童医院内的遂园,笔者综合《金阊区志》中遂园、慕家花园等词条,大致整理出以下脑图。

今“慕家花园”是一条小巷的名称

陈从周测绘

规模宏大的毕宅

荷花池、假山与若隐若现的半亭

洞窟模仿灵岩山金山石石质

独峰

今遂园与荫庐

六.程氏园

据《金阊区志》:“ 西百花巷潘宅在巷内4号。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玮故居。潘曾玮(1818—1885),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官至刑部郎中。《吴县志》称此宅为“养闲草堂”。清代学者何绍基、冯桂芬、俞樾均有记载。据老人回忆,潘宅当年极为豪华,门厅内有“肃静”、“回避”行牌及衔牌。庭园中有楼台亭阁之胜。门前有石狮。时期,潘氏中落,将宅第卖给程笏庭。50年代在此成立剧装戏具厂,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庭园原有“桂花厅”、“海棠亭”,建筑艺术较高,70年代剧装戏具厂改建厂房时,已拆迁到刺绣研究所。现存五开间堂楼两幢,楼面铺有方砖,建筑木质优良,结构亦好,由剧装戏具厂使用。”

程宅面积大幅缩水,园中精华桂花厅、海棠亭也天各一方,分位石湖渔庄、环秀山庄。

陈从周测绘

假山

独峰林立 蔚为壮观

漏出一角的桂花厅

精美挂落

程宅厅堂

程氏园海棠亭移建至环秀山庄旁刺绣研究所

桂花厅则又从刺绣研究所移建至石湖渔庄

七.杨氏园

据《金阊区志》:“ 景德路杨宅在本路330号。本为明申时行宅,清乾隆间属毕沅,后归汪氏,光绪时属珠宝商杨洪源所有。宅两路,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西为正路,原有6进,现存大厅及楼3进。大厅“春晖堂”年代较早,面阔3间加左右抱楼共24米,进深13.15米。据说厅内可置100桌酒席,号称“百桌厅”,为“苏州两只半大厅”之一。扁作梁,饰有山雾云和抱梁云。前双、后单翻轩,檩枋之间有斗六升牌科五排。厅后3进楼均为五开间两夹厢。东路“秋声馆”庭园等建筑已陆续拆除或移建。1998年11月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为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杨宅虽是侥幸存留,东部花园却已消失。

陈从周测绘

今杨宅山墙在儿童医院停车场上依旧清晰可辨

峰石与花窗

昔日花园入口

月洞门

古木参天

杨宅厅堂

失去东部花园的杨宅

八.南半园

据《沧浪区志》:“ 南半园位于仓米巷24号。原为一老宅,曾为苏州陶氏宗族所有。陶氏是晋代陶渊明的后裔,先从江西迁安徽,明初始有后代在苏州定居。至清代乾嘉年间,子孙繁衍,并经商致富。后经咸丰兵祸,陶家败落,将园宅租予俞樾居住。后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此处即于同治十二年(1873)转给溧阳人布政使史杰(字伟堂),改建东宅西园。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其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初年,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究会等在此吟咏雅集。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新中国建立后,半园先后被市税务局、轴承厂、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水池被填没,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1975年在园北建四层大楼。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列入苏州古典园林修复规划,住宅中的两座花篮厅得到整修。面积6130平方米。主厅“半园草堂”为俞樾书榜,有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荷花池北,东有小室“安乐窝”。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还有挹爽轩、双荫轩、还读书斋、风亭、月榭诸胜。西廊有楼屋名“四宜楼”。俞樾《半园记》评半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柽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现住宅两路五进尚可,其东路第二、三进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原仓米巷园门暂封,现从大石头巷第三光学仪器厂出入。”

南半园近年来已组织修缮,不日将对外开放。不过园内古遗存较少,难以完全复原,如今面貌与昔时已判若两园。

陈从周测绘

史宅昔日荣光

荷池石桥

园主家庭合影

廊道框景

园林入口

半亭

半亭砖砌栏杆与美人靠

依托部分建筑重建的南半园

九.塔影园

据《金阊区志》:“ 塔影园在虎丘东南麓山塘街845号。原为程秉义故居。清乾隆时蒋重光在程氏废墟上构筑。因在园中可见虎丘云岩寺塔,故名。俗呼蒋园。园中有宝月廊、香草庐、浮苍阁、随鸥亭、洗缽池、翻经台等景。沈德潜有《蒋氏塔影园记》:“山之明丽秀错,园皆得而因之,名曰塔影。山颠浮图隐见林隙,故名。”嘉庆二年,知府任兆垌改建为奉祀白居易之白公祠。光绪二十八年,巡抚恩寿奉敕为李鸿章建祠于此。后用作中学校舍,现为苏州幼儿师范学校。”

塔影园今已重建,即将对外开放,可惜并未严格遵循历史影像中的形制。

简易廊桥与楼阁

古树与月洞门

铺地测绘

重建的塔影园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十.任氏园

据《平江区志》:“ 任道镕故居即颐寿堂。人民路铁瓶巷21、22号,原系安徽汪氏五大宅之一。任道镕(1822~1906),清道光拔贡,官至山东河道总督。光绪二十七年(1901)退居苏州,二十九年购得徽商汪氏废园,改建为“颐寿堂”。故居坐北朝南,可分为2路6进,占地0.4公顷,建筑面积约4400平方米。门前原有照壁和东西巷门。正路偏西,依次有门厅、轿厅、大厅和3进堂楼,以及前后厢房等。大厅额“颐寿堂”,面阔3间12米,进深13米。厅前原有“增荣益誉”门楼,砖雕为上乘之作。西侧有前后花厅各3间,南北相对,东以步廊相连,属对照厅,西厅后面为书房,庭中原有山石花木。东路前为小园,以南向花厅3间居中,厅内银杏木雕明人书画屏门甚精。东侧为书楼,西侧为船轩。园南原有方亭与花厅相对,昔日可作戏台演剧唱曲。亭东毗连沿墙长廊,折北贯通书楼,廊壁原嵌有董其昌所书清晖堂碑帖10卷。园中栽植繁花佳木,布置山石碧池,空间处理别开蹊径。园北有楼屋两进,自成一区。两路共计厅、房、楼、屋100余间,占地0.44公顷。住宅建筑精细雅洁,为苏州有代表性的清代住宅之一。但早已散为民居,内外装修受损。原有砖刻门楼5座,1966年后遭破坏,现仅存1座,楼檐上是用大块水磨方砖镶铺,有“棣萼联辉”门楼。“增荣益誉”门楼亦被毁。园内亭廊、山石、水池、花木、碑刻俱废。全宅建筑布局结构尚基本完整。1982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4年拓宽干将路,南面第一进建筑被拆除。同时对正路轿厅及西路对照花厅之南厅进行维修,作为苏州书店营业部。”

大型园林在任何时代都是罕见之物,因此庭园本是苏州园林中最常见的形式,带有戏台建筑的任氏园本该是极好的学习案例。不过,任宅主体建筑能存续至今,已然足够幸运。

陈从周测绘

刘敦桢测绘

“庭院深深深几许”

现存园林建筑中少有的戏台

任宅厅堂

一同消失在干将路拓宽中的怡园“五岳起方寸”小院

大致位置关系

十一.李氏园

该园照片出自陈从周《苏州园林》,被称为“西白塔子巷李氏园”,在陈从周《苏州旧住宅》中则以“西白塔子巷李宅”出现。除此之外,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也有出现“西白塔子巷李宅”,测绘图与陈从周《苏州旧住宅》近似,有一篇2014年的学业论文引用了该书插图,但该文作者并未实地考察。除上述资料外,笔者未能检索到关于该园或该宅的其他有效资料,据《苏州老街志》,原“西白塔子巷”为今白塔西路的皮市街至临顿路段,该段所有现存文控保单位历史上均未有过李姓主人,这座“李氏园”仿佛从未存在过,因此令我困惑万分。

不同版本的测绘

月洞门

窗棂光影

古树与花窗

半亭与砖额洞门

十二.木渎羡园

据《吴县志》:“ 羡园又称严家花园,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桥侧,座北朝南。清道光八年(1828)钱端溪所筑。归严氏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葺一新,改称羡园。园平面呈“厂”字形,东西最宽处有110米,一般为30米;南北最长有95米,一般为40米。内有水面4处,还有友宇书屋、环山草庐、彩秀山房及延青阁等建筑。园内布置疏密曲折,高下得宜。现为吴县制药厂。”

羡园毁于抗日战争,曾受童寯先生大加赞赏,今已复建为木渎景区严家花园。园中“尚贤堂”为移建的东山镇某宅明厅,弥足珍贵。

刘敦桢测绘

石桥与廊道

爬山廊

厅堂与湖石

掩映古树后的楼宇

另一组不太清晰的旧影

花街铺地

复建的严家花园

下属县市已毁诸园

吴江 谐赏园

吴江 共怡园

太仓 亦园

太仓 南园

太仓 半园

昆山 半茧园

常熟 之园

常熟 澄碧山庄

常熟 顾氏园

常熟 庞氏园

常熟 瞿园

常熟 城隍庙后园

常熟 人民图书馆小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