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系列时政微视频《“典”亮新时代》,特撷取党的以来总书记引经据典、援古证今的同期声,与您一起学习。
视频加载中...
天天学习“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有所成就者大都是热爱读书、勤于学习之人。
读书是总书记最大的爱好,他也殷切希望大家要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纳入宏伟蓝图。
让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全民阅读之中,让浓浓书香充溢神州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国宝重光,皇皇大观。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国宝通过高清打样图像汇聚一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历代绘画经典,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
到2022年年底,历时17年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化工程即将结项,编纂出版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绝大部分传世国宝级绘画珍品,生动呈现赫赫先秦、大汉雄风、盛唐气象、典雅宋韵和元明清风采。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持续推进、成果丰硕,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热爱和珍惜,彰显了当代人深厚的文化情怀。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总书记亲力推动、全程支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
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关于汇编出版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等建议的报告上明确批示:这一构想很好,值得为此努力。
2005年7月28日、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审议通过《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的直接关心下,项目最终确定为《宋画全集》,并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部结项之际码起来足足有四层楼高的皇皇巨制,由此发端。
一名读者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阶段性成果首发式上观看展品(2018年1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缘何宋画?有宋一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创作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境界高妙,但又存世稀少、流传分散,亟须汇集整理。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时移世易,很多古画已到暮年,因此在世界各地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的这项抢救性保护工程显得尤为迫切。的关心和支持坚定了项目组成员的信心。
2007年3月,离开浙江去上海履新前,还专门询问了这项工作的进展。
2008年7月,浙江大学项目组赶制出《宋画全集》样书稿,书面向作了汇报,同时呈上序言稿请他审定。
审定序言并批示:“《宋画全集》编纂工作开展很好,向你们表示祝贺!望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完成好这一光荣历史任务。”
这一年的12月,《宋画全集》首批8册正式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出版座谈会。
到2010年,《宋画全集》迈出新的一大步,又出版了13册。至此,海内外公立文博机构收藏的大部分宋画汇聚一堂。
著名学者汤一介认为,编纂《宋画全集》的意义,不亚于编纂《全宋文》《全宋诗》《全宋词》的意义,或者说更大。一方面是对前人的一种很好的传承和记忆,同时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贡献。
没有一张清代以前的藏画,却要集万千之巨,项目组当年踏上的是一条从未走过的出版之路。
此刻回望,项目负责人张曦感慨系之:正是总书记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和亲切关怀,让大家备受鼓舞,有了从“零”开始的勇气,有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如果说,中国历代绘画如波澜壮阔的九曲黄河,那么宋画只是其中辉煌的一段。唯有更上层楼,方能饱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万千气象。
2010年9月,《宋画全集》将告完成,项目组谋划下一步设想之时,作出重要批示:“获悉《宋画全集》出版任务进展顺利,感到很高兴。下一步出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打算很好,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各方支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那个关键时刻接到的这个重要批示,又一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项目组倍感振奋,“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是大家攻坚克难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由此,更为恢宏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正式启动,包括《先秦汉唐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的编纂旋即开始。上溯公元前三世纪,下迄公元1911年,规模初定100册左右,为《宋画全集》的四至五倍。为此,启动第二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项目组感慨,这样空前的大规模图像采集,只有当今中国才能完成。
2012年12月,“大系”项目的新成果《元画全集》12册面世。一位定居美国的中国学子在当地大学图书馆看到面世不久的《元画全集》时难抑激动:“沉浸在这一中国艺术的瑰丽殿堂里,想到最多的词语便是‘自豪’。”
2015年5月,初夏的浙江,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党的之后,总书记第一次到浙江考察调研。虽只在杭州停留一晚,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接见了项目负责人张曦。
“26日晚,总书记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我,仔细翻阅‘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样书,详细听取了有关工作的汇报。第二天下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他再次肯定了这个项目的意义。”张曦回忆说。
当年8月,总书记又在关于推进“大系”工作的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
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建立了由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的部际联系协调机制。“大系”项目正式拓展延伸,项目组第三次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相关图像资源。
从2007年到2021年,由《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总入编图像由827件(套)增加到12405件(套),为原来的15倍;所涉文博收藏机构从102家扩展到263家,为原来的近2.6倍;出版总规模从23册扩展到226册,为原来的9倍多。
以大量珍稀图像文献呈现中华千年文脉与人文情怀,并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使文物瑰宝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突破。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总书记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程支持、念兹在兹,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点、每一段攻坚期,都亲自引领、亲力推动。大笔点染,蔚然成势,写下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佳话。
2021年5月,总书记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作出重要批示。“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
参观者在浙江省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2022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传世珍品由画入书,再而由书入展,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交融,穿越时空阻隔,打造跨越多个朝代、融合多幅精品的沉浸式画境空间。
北宋画院的年轻学生王希孟,一定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唯一画作,在近千年后的今天借助数字技术高质量呈现,还进入小学生美育课堂。回到人民手中的《千里江山图》,正在谱写崭新的篇章。
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总书记的告诫时时激励着项目组。
17年“文化长跑”,项目组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大系”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宝级名画历经浩劫,深藏罕现。让国宝重见天日,解决“藏用两难”的问题,项目组和参与其中的文博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勇担使命。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众所周知,古画最好的保存方式就是尽量不打开;让全国各家博物馆专门为“大系”项目提取镇馆古画拍照是极其困难的。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为防开卷后青绿颜色剥落,整整封存了17年。为了“大系”拍摄,故宫专门召开院长会议反复商议,最后慎重决定由该院资料信息部负责人亲自组织拍摄,实现了名画的高精度图像采集。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放大两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2012年,项目组了解到历史悠久的苏州市灵岩山寺藏有一批属国家一级文物的八大山人、石涛、石溪书画。多次沟通后,精心守护这些珍贵书画的灵岩山寺明学长老被项目组打动,同意拍摄。拍摄任务分3次完成,每次都是4个人抬着器材上山,当时已是耄耋之年的明学长老全程坐在旁边监看。
既致力于彰显千年丹青长卷的宏阔深邃,又尽心于呈现“下真迹一等”的精细微妙。项目组严格把控图像收集、数据处理、印刷出版等各个工作环节,力求以目前最高质量标准,再现原作神韵。
早在2005年,项目组采用了中国绘画图像出版物理想的技术标准,大部分作品使用了全球最大幅面的8英寸×10英寸反转片拍摄。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突飞猛进,项目组也采纳了部分博物馆提供的符合“大系”印刷出版技术标准的高精度图像。
拍摄只是第一步。“大系”在图像拍摄、扫描、校色、印刷等每一步骤都有极为严格的质量把控。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宋画全集》执行主编许洪流说,项目组针对墨色斑驳灰暗、画面起皱甚至碎裂的图像,在拼图、匀图、调色过程中,多轮校色,反复打样,一件作品有时会花上个把月时间。
——承接古今连接世界。“大系”遍汇海内外国宝级绘画名迹,包括国内藏品9155件(套)、国外藏品3250件(套),还原中华文明辉煌历程,构筑成一部承接古今、连接世界的巨典鸿编。
17年来,项目组先后三次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图像搜集工作,与海内外有关文博收藏单位反复协商沟通,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奔波数十万公里,使散失海外的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回归”,完成了这部“观古今于须臾”的传世重典。
2020年夏天,项目组收到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邮件,发来的是清代画家邹一桂的《松竹石泉图》。这幅图画在东晋画家顾恺之名作《女史箴图》(唐摹本)卷尾。在电脑里,图像编辑将《松竹石泉图》与《女史箴图》前卷的数字图像拼合在一起。至此,《女史箴图》实现首尾相连。
《女史箴图》原作已经遗失,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般被认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该作画心有12段,如今存世9段,风化严重,且其画心、题跋及邹一桂绘《松竹石泉图》被分成三卷装裱。2012年至今,项目组与大英博物馆反复沟通,在对方热情支持下,《女史箴图》存世部分得以完整面貌呈现。
17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佛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的《睢阳五老图》实现数字化汇集;分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的《四季山水册》得以高清彩色的方式完美合璧……还有一些流散在海外的古画,直到入编“大系”才第一次以高清图像为人所见,如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大系”拍摄的数百件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到现在为止,除了中国,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自己国家的古代绘画体系完整梳理、从国内到国外广泛收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鲍贤伦由衷感慨。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系”为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建立了准确、详细的数字化档案,成功实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
参观者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内观看《清明上河图3.0》数码艺术香港展(2019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奥秘是什么?这些让人好奇的问题,通过“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让观者“走入”画中、身临其境。
在各方支持下,“大系”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云计算和3D打印等最新科技,依托中国历代绘画作品和当代数字科技,通过视、听、触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者全方位、多维度体验中国绘画艺术与石窟寺古建筑等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遗存无界交融的波澜壮阔和无穷魅力。
参观者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观看“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2019年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如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所说:“随着时间日益久远,这些名画很多细节难以看清,但‘大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其还原和放大,完全可以满足最苛刻的研究需求,从中更能体会古人的独特匠心和画家卓越的功力。”
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让这些纳山河万景、历上下千年的传世古画,生动呈现、焕发生机。由此打造的“每日中华名画”系列短视频,自2020年9月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已经制作播出800余集,总点播量超过2.2亿。
百川归海 赓续文脉——激扬自信自强,谱写中华美学精神新篇章
这是盛世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
从最早的“两岸故宫博物院宋画藏品”扩大为《宋画全集》,再拓展延伸到如今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从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到成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并被列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7年砥砺前行,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见证了在总书记亲自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抢救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历程。
2022年10月15日,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对“大系”的进一步阐释、利用、研究等工作正深入扎实开展,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山一样坚毅,水一样柔和”的性格书写在笔墨丹青之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自然观和价值观。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中国绘画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以独特方式承载着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这是古典艺术史不可替代的永恒记录。”研究中国艺术史的美国学者班宗华说,“大系”将成为一座丰碑,标志着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和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传承历史文脉、光大中华文明。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看来,“大系”成为推动中国绘画繁荣和国学研究、文史研究繁荣的重要契机,要加快推进“大系”成果丰富发展和转化,持续加强对“大系”作品的研究阐释,开放共享数字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艺术熏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野透露,目前已经开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中华文明史迹”等系列研究,通过提炼中华艺术传统中的审美、观念、精神等多重文化价值,构建自主性的中华文明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发挥“大系”美育作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
2022年金秋时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后在两个重磅展览中亮相: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人们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参观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观看等比例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6窟南壁“文殊问疾”屋形龛(2022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悠久深厚的民族艺术文脉曾经在国运动荡之时径流百出,散佚浮沉四方;盛世之时又似百川归海,荟萃一堂,为后人永远留住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瑰丽风采。
“我们通常说盛世修典、盛世修志,所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出版,特别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大系”的问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呈现出我国综合国力和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更好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大系”如同一座文化宝库,收录的诸多画作反映了东亚文化环流和中西文化会通的真实历史情景,呈现了中华民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伟大理想与实践。
群星璀璨,映照千古文明。这项宏伟的文化工程,也离不开全球260多家文博机构的友好合作和广大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项目编纂出版过程中,构筑起广泛的国际化合作网络,通过出版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赠书活动等,有力促进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
自2005年起,仅美国就有30家文博机构与“大系”项目组紧密合作,散落美国的1200多件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实现了数字化汇聚。从这里开始,“大系”迈出国门,将一条条五彩缤纷的文化纽带,抛向世界各地——
2012年5月,向美国国会图书馆赠书;
2012年11月,向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3年5月,向英国大英图书馆赠书;
2015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书;
2015年10月,向法国国家图书馆赠书;
2016年10月,向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赠书;
2018年9月,向意大利(佛罗伦萨)国家中心图书馆赠书;
……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海外已有近190家文化机构藏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相关全集。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大系”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多彩与绚丽清晰地呈现于世界,也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新的平台。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
编纂典籍,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国宝重光,却是唯有新时代才能完成的壮举。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必将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字记者:周玮、商意盈、史竞男、朱涵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
①5月26日,“法治号”地铁专列在郑州开通,将法送到市民身边。
②焦作市解放区把一些与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制作成“普法教育作业本”送进校园。
省司法厅普法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开封柳园口黄河法治文化广场。
□豫普轩
5月26日上午,由河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省司法厅联合打造的“法治号”地铁列车从郑州市郑东新区缓缓起步,开始穿行于这个城市,成为一道美丽的普法风景线。今年5月是全国第三个民法典宣传月,我省全面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掀起了民法典学习宣传的新高潮。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颁布实施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引,不断推进全民普法,积极创新普法形式,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学校,从公园到地铁,从线上到线下,如火如荼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典”亮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顶层设计
让民法精神深植中原大地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将其真正实施,才能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法治获得感。
三年来,我省将学习宣传贯彻民法典作为全面依法治省“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重点,并纳入全省“八五”普法规划,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持续开展民法典普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景区,并着力推动民法典普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2020年6月,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司法厅等部门印发了深入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吹响了我省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的号角。当月,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印发了民法典学习宣传实施工作方案,要求开展民法典专题学习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将民法典列为教学重点,普法机构要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中增设“民法典”专题,各级立法、执法、司法部门要开展民法典的学习培训等,这为我省学习好、宣传好、实施好民法典,提供了定制化方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等8部门开展宪法和民法典知识竞赛,全省干部群众参与答题达276.6万人次,并制作100期“民法典百问百答”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播放。
我省将“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工程纳入“八五”普法规划五大重点普法工程中,常态化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我省连续三年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讲好民法典故事,传播法治声音。
我省2023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部署10项重点内容:组建百名法学专家普法讲师团、征集开展“百名普法宣传大使”、推动全省法律明白人参与民法典宣传、郑州开通“法治号”地铁专列普法……这些普法项目的一件件推进,在全省掀起了民法典学习宣传的新高潮。
今年的民法典宣传月,启动百名普法大使征集活动是“重头戏”。我省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百名普法宣传大使,发掘培育群众身边的“普法带头人”,开办普法栏目,围绕民法典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邀请普法宣传大使录制短视频、做客节目,并在河南广播电视台、云上河南、司法行政在线等平台进行展播,104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网同步推送,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共同行动的普法格局。
精准普法
让民法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5月19日,正值中国旅游日,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来自洛龙区司法局的普法志愿者们穿上了汉服,融入身着汉服的市民游客中,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学习,现场咨询。
“解决问题的普法才是好普法。”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贺振华表示,要大力开展分众化、差异化普法,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八五”普法以来,我省不断创新普法新模式,延伸普法新触角,构建普法新格局,着力提升普法宣传教育效果。
——注重分层分类普法,提高普法精准度。我省聚焦不同群体的法治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普法。围绕农村群众关心的婚姻家庭、赡养老人、邻里关系、民间借贷等法律热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法典进农村”宣传活动;着眼在校学生、离退休职工等人群,省司法厅联合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和电信网络专项普法宣传活动,帮助群众捂好“钱袋子”,维护好个益。针对青少年群体,我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持续开展“校园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开学法治第一课”“律师讲法治课”“法官带民法典进校园”等普法活动。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的社会人群,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主题法律援助宣传活动等活动。多层次有针对性的普法实现民法典学习宣传全覆盖。
——巧借载体普法,扩大普法影响力。与“法律七进”融合,组织志愿者开展“送法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等普法活动;结合春节、“三夏”、重阳节、儿童节等时节,开展针对农民工、妇女、老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的主题普法宣传活动;结合“项目为王”“六防六促”等工作大局,开展“法治体检”“送民法典进企业”等普法宣传;与交通载体结合,开通“民法典号”地铁、“法治号”地铁、“法治号”公交等。近日,省财政厅、省文旅厅将民法典宣传与“新时代新风尚新生活”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民法典志愿服务小分队围绕民法典、农村土地流转等相关知识点进行宣讲,为相关人群精准提供法律服务,起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注重“互动式普法”,增强普法亲和力。我省依托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扩大“村(居)法律顾问”服务面,全省村(居)法律顾问已达1.4万名,驻点式宣传法律知识,通过面对面或者微信群,为群众答疑解惑;连续三年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全省已经有26万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基层百姓身边不走的普法队伍;组建民法典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送民法典进基层巡回宣讲;借助基层司法所、公证、人民调解组织等各方力量,运用法律专题讲座、“上门普法”等方式,提供“保姆式”普法服务。你问我答式的普法,拉近了与普法对象的距离。
——开展“文艺+普法”,提高普法吸引力。5月18日,舞阳县第五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普法课——青少年法治农民画创作培训,同学们通过赏析画作中民法典元素,学习民法典,增强法治意识。近年来,我省各地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普法相融合,平顶山的“书会+普法”、舞阳的“农民画+普法”、郏县的“书法+普法”、方城的“戏曲+普法”、巩义的“河洛大鼓+普法”……这些“文艺+”普法的做法,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已经成为当地闪亮的普法品牌。
省司法厅副厅长鲁建学表示,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给全民普法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要通过创作一批彰显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具有中原标识的普法文创产品,让“说法治、写法治、画法治、演法治、唱法治”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
——开展“融媒+普法”,提升普法传播力。省司法厅联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开设《古今探法》栏目。武陟县积极探索“融媒+法治”宣教模式,推出了网络平台法治栏目《政法李帅》,以案说法回应群众关注的宅基地纠纷、债务热点问题,深受群众欢迎。省法学会的“法治中原”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上,从民法典故事到反系列,从追剧普法到婚姻家庭专题,内容丰富,紧贴热点,广受群众好评。滑县司法局依托视频平台,打造了“滑州律谈”网络普法直播间,网民观看滑县司法局的视频号就可以学法。5月26日,博爱县司法局组织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在该县民法典公园开展“法律夜市+法律直播”宣传活动,首次把普法活动搬到抖音直播间,直播一小时观看量达4000人次。
建强阵地
让民法典元素触手可及随处可见
在清丰县城区西南部,有一座民法典主题公园,公园内建有别具一格的知法壁、规矩台、法雨亭、大讲堂,有屈原、商鞅等彪炳史册的法治人物塑像群,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32块民法典石书,以及上百幅以案释法宣传栏等。公园与宪法广场、法治人物广场、法治大讲堂共同组成清丰法治文化综合体,为全省首例。
清丰县民法典主题公园是我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中的一个。近年来,我省聚力打造“十字形”法治文化带,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让民法典等法的元素触手可及、随处可见。
省司法厅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在700多公里的黄河河南段打造了横贯8个省辖市的普法精品工程——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并被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八五”普法以来,我省又聚力打造纵贯8个省辖市的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与黄河法治文化带一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十字形”法治文化阵地集群,筑起全国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和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馆被全国普法办确定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在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上,4个普法成果展览馆、43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53处普法长廊集聚群、2800多块普法展示牌沿岸点缀;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上,规划建设、升级改造的143个法治文化阵地、35个精品普法阵地沿渠散布,沿岸百姓走出家门,就能到在附近的法治文化公园学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
下一步,我省还将发挥“十字形”法治文化阵地集群的辐射作用,建设“河南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带、淮河法治文化带,在中原大地建成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法治文化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各地还主动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积极打造百姓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通过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设计法治文化墙,修建治法文化主题公园等,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同时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法律服务志愿队,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如,内黄县以人民公园为依托,融入宪法、民法典等法治元素,打造市民零距离学法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汝州市打造“法治文化阵地+休闲娱乐场”式法治文化长廊,成为市民休闲学法的好去处。
一个法治示范村也是一个法治文化阵地。今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我省还依托各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民法典宣传活动。目前,全省已有296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法治示范村(社区)”,村民不出村就能学法。
民法相伴
让美好生活多一“典”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民法典中与见义勇为免责、高空抛物侵权、婚姻冷静期、自甘风险、“直播打赏”等相关的新规定,回应了百姓的新期盼。民法典颁布实施后,全省通过宣传贯彻民法典,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以良法推动善治,“典”亮了百姓的美好生活。
5月17日晚,光山县马畈司法所专职人民调解员邹婷婷正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回复群众法律咨询,突然接到了李女士打来的电话。原来李女士正处于离婚冷静期,要向她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李女士与丈夫在2008年结婚,育有两个孩子,因家庭不睦,李女士和老公两人争吵后,气头上就到民政局办了协议离婚。事后李女士牵挂孩子,对自己的冲动行为有些后悔,就找到调解员邹婷婷咨询。邹婷婷向夫妻俩讲解了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并从中调解。李女士最终决定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多年从事调解工作的邹婷婷说,当代社会轻率离婚的现象很多,民法典提出离婚冷静期规定,维护了婚姻家庭关系稳定,如若不是这一规定,李女士的家可能难以破镜重圆。这件事也说明,随着民法典的普及,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
民法典于民是“人民权利的法律宝典”,于企则是“行为活动准则”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护身符”,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酸辣粉产业是开封市通许县的优势产业,为支持通许县打造“中国酸辣粉之都”建设项目,通许县司法局立足产业法律服务需求,着力推进“产业链+法律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到酸辣粉生产企业讲解民法典等法律政策,为企业员工发放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读本,并就平时常见的法律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增强了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和员工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八五”普法以来,我省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法润千企”送法进企业活动,组建普法宣讲团,赴全省各地企业、商会、工商联等集中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开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知识竞赛,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等,民法典也跟随“送法的脚步”飞入千企万户,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春风化雨、法润人心。随着全省上下民法典学习宣传的不断深入,普法广度不断拓展,普法载体不断丰富,受众面不断扩大,民法典正不断走近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用法治之光“典”亮人们的新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用了很多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彰显着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典”亮新征程》系列,与您一起学习这些古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新时代10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书写了人民至上的崭新篇章。新征程上,我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践行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栾熙彦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刘欣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6月28日,“书香新时代 ‘典’亮新征程”2023年东莞“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决赛在东莞广播电视台1号演播厅圆满收官。本次活动由东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语言文字工作协会、东莞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承办,比赛旨在加大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全面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全市各镇街(园区)、直属学校踊跃参与,经层层遴选评审,在推荐的69个优秀作品中选出小学教师组15个作品、中学教师组10个作品入围决赛。在诗词讲解的舞台上,老师们解诗题、悟诗意、品诗情,利用多形式的课堂讲解、新颖的表达技巧,深入挖掘中华经典诗词所蕴含的民族正气、爱国情怀、道德品质和艺术魅力。
传统与当下
激扬传承之魂,绽放创新之花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从经典诗词中挖掘文化的根基和精髓,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诗教中国”决赛中,来自东莞各镇街的教师们,围绕“诗词讲解”这个核心,从文本解析、诗词艺术特色和诗词思想内涵等多方面对古代经典名篇进行了极富艺术美感和感染力的讲解,引发学生们的共鸣。
“将进酒,杯莫停”,这简短而富有表达力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早春西湖的美丽景象。让同学们既能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格律之美和节奏之美,还能发挥想象力探寻诗人难以明志的心路历程。
诗词文化是内涵丰富、意蕴厚重的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舞台上的老师们只有真正具备诗词的修养,真正地去理解诗词,才能讲得生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得以弘扬,才能真正让文化之树在新时代的东莞校园扎根生长。
内涵与形式
传承文化底蕴,展现独特风姿
传承文化底蕴是对各朝代诗词大家文人品格和风雅之韵的学习和传递,是对中华诗教精神内涵的输送。
本次决赛中,参赛老师们创新性地展现了作品,注入了时代感和新的文化特性,在课堂上开启学生们想象力和探寻诗词之美的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学生们稚嫩的童声在舞台上响起,现场评委也仿佛被带入古诗《元日》中新年伊始的欢欣氛围。
杜牧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涧鸟鸣宁静的美好画面,老师在课堂上用绘画和板书的趣味形式,将《鸟鸣涧》的清新自然的画面传达给学生。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此次诗词讲解大赛以赛促研、以研促教,既为参赛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现风采、超越自我、快速成长的机会,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观摩学习、博览众采的平台,古诗词的经典之意通过参赛老师们得到了诠释和升华,赋予文化新意义,使之得以源源不断地传承。
经过全天的激烈角逐,本次诗词讲解大赛最终决出小学组特等奖5名,一等奖10名,优秀指导老师奖5名;中学组特等奖4名,一等奖6名,优秀指导老师奖4名。获奖作品还将代表东莞继续征战广东省“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总决赛。
图集
今年双11期间,乳业表现尤为活跃,成为电商销售最火热的品类之一。星图数据显示,11月11日当天,伊利线上销量同比增长100%。其中,伊利金典登顶全网高端白奶份额榜首,同比增长330%;安慕希AMX-0蔗糖新品双11当晚开启直播带货,上市首日即售罄,热销500000盒;伊利女士高铁高钙奶粉,同比增长115%。伊利电商业绩年内实现连续强势领跑。
伊利双11销量再创新高位居全网第一
随着新的消费形态迭代更新,新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推动着传统的零售方式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作为健康领域的龙头企业,伊利在董事长潘刚提出的“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这一愿景指引下,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全球智慧、产业“双融合”,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双11期间,伊利充分展示了其新产品、新营销、新增长创新成果,全面引领行业发展。新产品方面,伊利旗下各子品牌新品销量大涨,植选植物奶以6g/100ml高蛋白丰富营养,成为素食人群及高蛋白爱好者的品类新选择,双11销量同比增长500%;安慕希AMX-0蔗糖新品也俘获无数健康爱好者的芳心,双11当晚亮相便告售罄。新营销方面,伊利紧跟媒介与渠道融合的趋势,借势双11晚会,联动旗下安慕希和金典两大百亿品牌,让消费者对产品从认知到购买一站解决。新增长方面,伊利引用直播销售形式,全网直播销售增长再创新高,并在双11网罗超过2000万店铺粉丝、1100万品牌会员。
值得一提的是,伊利金典作为国内首款有机奶产品表现尤为抢眼,凭借优质乳蛋白含量、自然浓郁醇香的口感,赢得了市场认可,加之金典号召消费者进行的空奶盒回收环保行动,不仅了丰富品牌IP典典子形象,还实现了深度产品共创,在双11夺得高端白奶销量冠军,这得益于伊利对品质和创新的坚守。伊利为了更懂消费者,搭建了覆盖420个数据源、有效数据量级达到全网90%以上的大数据雷达平台,实时利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伊利产品研发有效结合,不断创新产品品类,深受消费者欢迎。
伊利金典新西兰纯牛奶在第三届进博会大受欢迎
站在全球五强的新起点,伊利持续领跑行业,充分展现出了龙头风范。下一步,伊利将继续深挖消费需求,积极探索新路径,从产品、营销、服务上做到尽善尽美,以实际行动守护消费者的健康生活,推动“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 张欣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