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科技这东西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改进当中,而这反过来也让“旧科技”的淘汰速度比任何一个非科技行业的东西都要快得多。
电视机自诞生已经将近一百年,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电视的发展突飞猛进,从我们熟知的CRT显像管电视、背投、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可以说电视机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电视机也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家用电器。
在电视行业,也有一些曾红极一时的电视产品,如今甚至已经被人们当做古董来收藏。今天就带大家盘点一下,那些消失的电视。
CRT让全民进入电视时代
1883年,尼普柯夫第一次尝试传输图像,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他的尝试并没有获得成功。直到1925年,经过多国科学家的不解努力终于实现了图像的传输,而一个时代的新篇章也由此开启。
其实,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还是较为缓慢,1958年投产的天津产北京牌14英寸黑白显像管电视是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该厂于1970年又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七八十年代,大批的外资显像管电视进入中国市场,虽然需要凭票购买,但人们对电视机的热情十分高涨,像日立、松下、JVC(胜利)、三洋、索尼、飞利浦等品牌就是在那时进入中国市场的。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外资的品牌对国产电视的冲击效果开始显现,大批的国有电视企业生存艰难,促成了中国电视产业的第一次大洗牌。产生出了我们熟知的长虹、康佳等国产品牌,他们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对我国显像管电视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显像管电视的销售量大幅下降,随着高清化和平版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显像管电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今CRT电视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正是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的影音时代。
昙花一现的背投电视
背投的成像原理从根本上与显像管相同,不同在于普通彩电收到视频信号后通过显像管直接显示到屏幕上,而背投影彩电接收到信号后,将其传输给并排放置的3只单色投影管。3只投影管分别产生红、绿、蓝光束,经过透镜放大,而经反射镜反射到投影屏上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大屏幕彩像。所以背投电视可以解决CRT电视在尺寸上的局限,一般量产的背投彩电可以达到52英寸,是显像管所无法比拟的。
上面说到的是CRT背头,此外还有DLP背投、LCOS背投、 液晶背投,前者是利用数字光处理器成像的背投电视,它以数字微镜装置作为成像器件,反射光投射图像到屏幕。DLP背投比CRT背投的清晰度要高,甚至可以满足高清信号的播放要求,在寿命方面也是背投电视中最长的。
LCOS背投在技术上结合了半导体与LCD技术,光学成像原理与DLP一样属于利用反射方式。LCOS背投的解析度要比DLP背投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不过这种显示方式在寿命上有明显的缺陷,实用意义不大。
液晶背投主要成像原理是为利用液晶板为成像器件,外光源穿透式被动式投影。LCD背投进一步提升了清晰度并且使电视的占地面积更小。LCD背投的问题主要在于成本较高,照明灯泡寿命短,开关机都需要预热。
背投电视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机身重量大、非常笨重,在经历了短暂辉煌后,就迅速消失在人们视线之中。
等离子电视 甚至现在还有人有信仰
在十多年前,等离子电视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显示产品。在当时来看,等离子电视可以说能够秒杀一切显示产品,在当时等离子技术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在色彩表现以及响应速度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
等离子电视的成像原理通俗地说就是在两张玻璃板之间充填中性的放电气体,施加电压使之产生离子气体激励平板显示屏上的红绿蓝三基色磷光体荧光粉发出可见光。等离子腔体的明暗和颜色变化,合成各种灰度和色彩的电视图像。
等离子电视中的每一个等离子腔体都是一个单独的像素点,所以理论上只要像素点足够小,等离子电视的像素可以无限高,这样就打破了CRT电视清晰度的限制。
但是拥有众多优势的等离子技术在当时也存在着高功耗、烧屏等问题。然而松下等等厂商仍让没有醒悟,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搞研究,殊不知在此时三星、夏普、索尼等液晶厂商开放技术,不断加速产业发展,让液晶技术在画质等方面获得了大力发展,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产量的增加,液晶电视的价格更加亲民,最终等离子阵营分崩离析,最终被液晶所取代。
可能新技术从生下来就注定有一个要被淘汰的结局。当我们回顾这些显示产品的兴衰史时,我们发现,其实它们并不是由于技术本身的缺陷而失败。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不与时俱进,是很难获消费者的认同,当然,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历史必然选择,最后只能供我们作为一段历史来回味。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张俊波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靶向FAP的SPECT分子探针的原创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阮晴(已毕业,现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王倩娜(在读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张俊波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大多数实体瘤基质中选择性表达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及其衍生物用作肿瘤显像剂成为当前国际放射性药物研究的一大热点。99mTc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SPECT核素,理想的99mTc标记的FAPI类肿瘤显像剂还未研制成功,因此研制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的99mTc标记的FAPI肿瘤显像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肼基尼古酰胺(HYNIC)作为一种常用双功能联接剂,其可以与三羟甲基甘氨酸(tricine)和三苯基膦三磺酸钠(TPPTS)作为协同配体来制备稳定的99mTc 标记的HYNIC配合物。连接剂(linker)连接了靶向基团和与放射性核素相连的螯合基团,对于调节放射性药物与靶点的亲和性和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布性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Pro-Gly)n-具有II型聚脯氨酸螺旋结构,可以通过调节肽链的长度来改变空间构象,从而优选出与靶点具有更高亲和力的肿瘤显像剂。
基于以上考虑,张俊波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分别含有-(Pro-Gly)2-和-(Pro-Gly)6-作为连接剂的两个FAPI衍生物(L1和L2),然后和协同配体tricine/TPPTS 与99mTc 配位制备稳定的99mTc配合物([99mTc]Tc-L1和[99mTc]Tc-L2)。体外细胞研究表明[99mTc]Tc-L1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摄取和与FAP的特异性结合。
U87MG肿瘤小鼠的生物分布和microSPECT/CT图像显示,[99mTc]Tc-L1与FAP具有特异性结合,其在肿瘤中摄取高且肿瘤与非靶比值好。[99mTc]Tc-L1可通过药盒化制备,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具有非常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近年来,张俊波教授团队聚焦于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的原创药物研究,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授权4项。团队目前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转化,争取使该类肿瘤显像药物早日上市造福人类。以上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076013、 22276015、21771023)、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Z1811000022180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20464)等经费的资助。
正如微观粒子反映琳琅万物,从近期的新进展之中也可窥见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雄厚实力。北师大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历经110余年发展积淀,学院已建设成为世界银行、“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现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和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放射性药物化学、化学教育等7个学科方向,其中物理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动态化学前沿研究”科学中心、111引智基地,以及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纵向经费到账1.43亿元。2019年,与烟台开发区共建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20年在珠海校区成立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在昌平建立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
作为著名物理化学家刘若庄院士、放射性药物化学家刘伯里院士和物理化学家方维海院士的培养和任教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
学院设有1个本科招生专业——化学,其先后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进入强基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不仅如此,学院现有教师12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还拥有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和化学教指委委员等,为学子成长指点迷津。
近年来,学院推动化学基础教育改革,引领化学基础教育方向,为我国化学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建立青少年化学培养基地和青年学者托举平台,为化学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倾情奉献;与华为合作开展量子计算模拟,与地方企业共建研究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创新;多个原创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1个药物拿到IND批号,实现放射性药物“中国造”;在光刻胶和光固化材料方面守正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推动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北师大人以实际行动为“崇德 敬业 探微 创新”的院训写下注脚。
化学是一门引导发现与创造的学科,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人将始终瞄准前沿、矢志探索,为一流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和社会重大需求解决做出新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官网
提起核医学,大家一方面觉得高大上,另一方面心里也犯嘀咕:“核医学检查有辐射吗?会伤身吗?”因此,多少会有一些担忧。今天,医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告诉你:其实过度担忧“辐射”大可不必!
01 核医学检查是咋回事?
核医学检查是应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进行显像的检查方式,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将放射性核素引入受检者体内,由核医学仪器进行显像。为了评价辐射剂量,其常用单位为毫西弗(mSv)。
02 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提醒大家“注意电离辐射”的标识,我们在医疗场所接受的放射性检查,都会受到一定量的电离辐射。
其实,辐射无处不在,但这不意味着一定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天然本底辐射,比如空气、食物、水、土壤、建筑材料等里的放射性元素及宇宙射线等等。
除了天然辐射外,人工辐射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医疗辐射。其实,任何一种放射性检查,都是医务人员遵循“正当性”原则选择的。比如,常规的核医学检查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都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检查的获益远大于损害。
03 核医学检查辐射有多少?
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SPECT/CT、PET/CT及PET/MR。
SPECT/CT检查平均辐射剂量较低,随着检查仪器的发展,总有效剂量可低至4mSv。
PET/CT是相对常见的核医学检查项目,它可以评估不同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也可以进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肿瘤的分期与疗效评估等,可以说是“神通广大”。PET/CT检查中,临床常用的18F、68Ga等放射性核素都是短半衰期核素,分别为110分钟和68分钟。进入人体后,还会叠加人体代谢的生物半衰期,以18F为例:一般在两个半衰期(4小时)后基本就可以看作对周边没有影响了,68Ga所需的时间更短。且PET/CT中的CT采用低剂量的定位CT,更进一步降低了辐射,检查的有效剂量可低至11.8 mSv。
目前最“先进”的核医学检查仪器非PET/MR莫属了。在PET/MR检查中,辐射剂量由放射性核素产生,磁共振本身不产生电离辐射,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放射性药物注射剂量进一步减低,PET/MR的辐射剂量甚至可比PET/CT低70%以上,总体有效剂量可低于5 mSv。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的指导性策略指出,当有效剂量小于100 mSv时,诱发的癌症的风险极低。
目前随着我国核医学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放射性药物的使用量还在进一步减少,CT的扫描参数也不断优化,实际接受的剂量还在进一步降低。
04 做完核医学检查后要注意什么?
核医学检查完毕后放射性显像剂一段时间内会存在于受检者体内,检查完毕后短时间内可多饮水,多排尿,以加快肾脏排出放射性药物。
同时,受检者身体内的残留放射性药物会对周围产生少许外照射辐射,可以通过缩短与他人的接触时间、增加接触距离进行防护。
撰 文 | 核医学科 琚卉君
编 辑 | 韩康妮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张俊波教授团队在药物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靶向FAP的SPECT分子探针的原创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阮晴(已毕业,现北京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王倩娜(在读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张俊波教授为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大多数实体瘤基质中选择性表达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抑制剂(FAPI)及其衍生物用作肿瘤显像剂成为当前国际放射性药物研究的一大热点。99mTc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SPECT核素,理想的99mTc标记的FAPI类肿瘤显像剂还未研制成功,因此研制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的99mTc标记的FAPI肿瘤显像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肼基尼古酰胺(HYNIC)作为一种常用双功能联接剂,其可以与三羟甲基甘氨酸(tricine)和三苯基膦三磺酸钠(TPPTS)作为协同配体来制备稳定的99mTc 标记的HYNIC配合物。连接剂(linker)连接了靶向基团和与放射性核素相连的螯合基团,对于调节放射性药物与靶点的亲和性和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布性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Pro-Gly)n-具有II型聚脯氨酸螺旋结构,可以通过调节肽链的长度来改变空间构象,从而优选出与靶点具有更高亲和力的肿瘤显像剂。
基于以上考虑,张俊波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分别含有-(Pro-Gly)2-和-(Pro-Gly)6-作为连接剂的两个FAPI衍生物(L1和L2),然后和协同配体tricine/TPPTS 与99mTc 配位制备稳定的99mTc配合物([99mTc]Tc-L1和[99mTc]Tc-L2)。体外细胞研究表明[99mTc]Tc-L1显示出更高的细胞摄取和与FAP的特异性结合。
U87MG肿瘤小鼠的生物分布和microSPECT/CT图像显示,[99mTc]Tc-L1与FAP具有特异性结合,其在肿瘤中摄取高且肿瘤与非靶比值好。[99mTc]Tc-L1可通过药盒化制备,安全、有效且质量可控,具有非常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近年来,张俊波教授团队聚焦于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的原创药物研究,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授权4项。团队目前积极开展新药临床转化,争取使该类肿瘤显像药物早日上市造福人类。以上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076013、 22276015、21771023)、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Z1811000022180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2M720464)等经费的资助。
正如微观粒子反映琳琅万物,从近期的新进展之中也可窥见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雄厚实力。北师大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历经110余年发展积淀,学院已建设成为世界银行、“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学院现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和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放射性药物化学、化学教育等7个学科方向,其中物理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动态化学前沿研究”科学中心、111引智基地,以及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纵向经费到账1.43亿元。2019年,与烟台开发区共建京师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2020年在珠海校区成立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在昌平建立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
作为著名物理化学家刘若庄院士、放射性药物化学家刘伯里院士和物理化学家方维海院士的培养和任教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中心地位。
学院设有1个本科招生专业——化学,其先后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进入强基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不仅如此,学院现有教师12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还拥有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和化学教指委委员等,为学子成长指点迷津。
近年来,学院推动化学基础教育改革,引领化学基础教育方向,为我国化学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建立青少年化学培养基地和青年学者托举平台,为化学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倾情奉献;与华为合作开展量子计算模拟,与地方企业共建研究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创新;多个原创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1个药物拿到IND批号,实现放射性药物“中国造”;在光刻胶和光固化材料方面守正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推动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北师大人以实际行动为“崇德 敬业 探微 创新”的院训写下注脚。
化学是一门引导发现与创造的学科,面向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人将始终瞄准前沿、矢志探索,为一流学科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和社会重大需求解决做出新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