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土界(土界怎么读)

时间:2023-10-12 18:14:44 作者:横行天下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训诂/古义释“封”

———续文———

第五字 封

西汉御史大夫张中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铭文有“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之句。

01 字源字形演化

1、读音:fēng,第一声

2、字源字形演化:对于封的构形,《说文解字》解释“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封”意为“把这块土地按爵位等级分封给诸侯”,是个会意字。凡法度曰寸,从寸表示遵守分封的制度。“封”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是引申义。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封的甲骨文字形,即以林木为界之象形。从土,即起土界之意矣。”也有人认为封是形声字。封的本义是给树木培土。《左传·昭公二年》:“宿(人名)不敢封植此树。”

夏商周时期,中央王朝为了管理天下,限于科技水平,又无法直接管理,就把统治区域划分后分配给同宗之人及有功的大臣,由他们进行管理,这就是封建诸侯制度的来历,其“封”字即引伸成了划分各自的统治区域的意思。进一步引伸,把东西围起来形成全封闭的状态就成了“封”字一个常用动词或名词性含义。

甲骨文、金文、篆书(小篆)----

02 现代语境(古今文字表层意义、本义)

现代汉语之“封”,主要用于动词之封闭,或量词,如一封信。

03 铭文今文经解义(引申义、隐含义、宗教、殉葬意义等)

1、册封、封赐、封赏、封君(政斗镇墓兽铭文表层意义)

即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如成语:论功封赏、拜将封候、飞将难封、封妻荫子、裂土封疆。古代帝王赐爵位、土地、财物、名号、官职等给臣民。受封者称为封君,成为受有封邑贵族。如分封、封侯、封建、封官等。故张中镇墓兽铭文多次用“君”:“金还头君”、“措新君横”、“淮亿(夷)君后”。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封公子为信陵君。”

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刘向《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后来引申为帝王赐给亲属或臣僚爵位或土地、财物。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又如封君(领有封地的贵族),封拜(拜官授爵),封典,封建。封国(封土立国);封爵(封土授爵);封赋(受封田地的赋税);封邑(赐给领地以为食邑),封名(封爵赐姓);封拜(赐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封功。

张中政斗即谓生前执政明器,用于 29年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前往东郡、馆陶等地,指挥、督导、协助校尉河堤使者王延世,调集军民,共同治理黄河金堤决口洪水,以及抢险救灾。

《广雅.释诂.卷三》:“封,场也。”《说文解字》云:“爵诸侯之土也。…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左传·昭公十五年》云:“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杜预注:“谓明德之分器。”

《史记.周本纪》云:“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史记· 货殖列传序》云:“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史记.项羽本纪》云:“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吴王濞列传》云:‘佗封赐皆倍军法。’《史记·魏公子列传》云:“安緼王即位,封公子为 信陵君。”

《后汉书.邓禹传》云:“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前者封赐主要指封官、赏赐财物;后者封拜,主要指授予官职(当然也包括封侯)。

2、素封:汉代关内侯(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史实意义)

但在封侯之中,对于(张忠)关内侯,只有爵位,没有封邑。正如学者刘桓在《说[肥致碑]碑首文字的释读》云:“汉代的所谓‘封’,虽亦用指封侯,但也扩大到指授予官职名号,所以后代出现‘封官’的说法,甚至还包括“素封”等。

《史记.货殖列传》云:“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索隐》谓无爵邑之入,禄秩之奉,则曰“素封”。素,空也。《正义》言不仕之人自有园田收养之给,其利比于封君,故曰“素封”也。《汉书.董仲书传》云:“於是天子复册之。”

史实是前28年春,张忠教化东平王刘宇向善学书,督导王延世治河成功后,成帝就委官授爵,王延世为光禄大夫,赐关内侯,赏黄金(铜)三十斤;张中前29年11月以少府之职和侯任御史大夫身份,升任御史大夫,赐政斗玺书威权治河,爵关内侯,故张中“政斗”,意谓政事治国礼斗之器。前23年,张中逝于御史大夫任上,又赐诔铭谥号符葆殉葬,福佑阴魂平安。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前33-31年)河南太守召信臣为少府,二年徙。(前31-30年)右扶风温顺为少府,二年坐买公田与近臣下狱论。(前29年)东平相钜鹿张忠子戆为少府,十一月,迁御史大夫。”

3、疆界,分界,边界。

如成语“封疆大吏”。又如华封三祝:华;古地名、封:疆界,范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类好祝愿,即:祝寿、祝富、祝多男子,合称三祝。田有封洫(xù):洫,指田间水道。田地有沟洫为界。比喻事物各有区别。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勾践灭吴》:“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领地,邦国。东汉·王符《潜伏论·梦列》:“二世梦白虎而灭其封。”

5、信印封泥,即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1)封泥。古代玺印有“封泥”,起初叫“印泥”,与后世“印色”不大一样,其作用和现代“火漆”差不多,上面一般都要押上印章的。“封泥”也意味着封闭、封锁、封压。如:封押(缄封签押);封包(封缄);封册(封缄玉册);封志(封识,封记);封检(加盖印记的封口)。

汉陶封泥印模

《史记·项羽本纪》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李斯列传》云:“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汉书·平帝纪》云:“诸乗传者,持尺五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2)或代指书信。《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6、封禅:古代帝王或大臣在秦山上筑坛祭神的活动。即泰山祭天。

封禅在古代很受重视,是帝王在泰山举行的一场祭祀天神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报功,即古代帝王在打了胜仗后或预祝打胜仗时,筑坛报功祭天:封禅,即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就连上古炎帝、黄帝也曾封禅泰山,自秦朝开始,历代君主对于封禅泰山都极为重视,既可树立自己的至尊地位,也可巩固封建统治,而泰山无疑被抬到了神化的地位。

在《五经通义》中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以正自己“天子”的身份,这是古代帝王在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政治手段。《论衡•书虚》中记载:“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泰山封禅《祠上帝明堂赞飨文》云:“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

7、封闭,封合。如成语:封金挂印、故步自封、冰封雪飘、原封不动、封山育林、封刀挂剑: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史记.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荆轲刺秦王》:“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记王忠肃公翱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8、镇魇封押

从古代政治封印得以引申出来的,发端于阴世镇魇之物。故“封泥”像肖形印那样,有神秘图纹,兼具镇魇作用。

西汉刘向《列仙传》记载,唐尧时隐士方回用私印盖在屋门上,别人或鬼神就不能进屋。如古代的刚卯或佩印多为中空,摇晃沙沙作响,“封闭”、“禁押”之后,鬼神难以逃脱。

《北堂书钞》卷104引《春秋纬》云:“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它加强了信印的卫护功能。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篇》云:“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

9、古代封土为坟,掘圹为墓。即聚土筑坟,坟堆。如封灵(盖棺)

《左传》云:“封殽尸而还。”《集解》贾逵曰“封识之。”《正义》杜预云:“封,埋藏也。”

《礼记.王制》云:“庶人县(悬)封,葬不为雨止。”又《檀弓上》云:“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封之谓也。”又“孔子既得合葬于防……于是封之崇四尺。”郑玄注:“聚土由曰封。”戴圣《礼记》云:“封王子比干之墓。”

《左传.昭公2年》云:“封植此树。”

《史记.秦本纪》云:“封殽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

《后汉书.王符传》云:“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隋唐诗人王绩《自作墓志铭》:“垅头刻石,马鬣裁(载)封。”垅头,即坟墓。刻石,即树碑。裁,应作载,古代筑土上下相承而起,叫作“载”。马鬣封,是古代一种坟墓形状。

《五人墓碑记》:“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10、封 通“窆”,古人落棺下葬、随葬、殉葬、封土。

《周礼.地官.乡师》云:“及窆,执斧以莅匠师。”

《后汉书.范式传》云:“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

11、大。如成语:长蛇封豕: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上集回顾: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训诂/古义释“册”

End

国外悬崖上发现大量汉字,2017年中国专家查明:与《后汉书》有关

许久许久的岁月,形成了一点点的历史;

许久许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点点的文化;

许久许久的文化,才形成那一点点的文明……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是经历多少朝代的更迭,几乎每一次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必定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盛!

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国人的共识。

一件件文物的发现与挖掘,与史书的记载互相佐证,成为了华夏文明曾经强势存在的有力证据。

01 发现文物

1990年,蒙古国的两名牧民像往常一样外出游牧。在经过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一带时,不料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二人便就近躲到一处断崖石壁下避雨。

雨水将石壁上的灰尘洗刷干净,让两名牧民无意间瞥见了石刻上好像有若隐若现的印记,像是有些年头了。

二人立即将发现上报给了相关专家团队,蒙古国的专家展开研究后,确认这是文物,并且已经时隔上千年了!

可是上面刻的内容却让他们无从下手,只能粗略判断出是汉字,至于石刻具体内容及其含义,他们实在为难,就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直到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的专家学者受邀与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大学的学者合作,共同破解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

我国学者到达现场后,很快就确认了,这是汉隶。如果没有认错的话,应该是班固的《封燕然山铭》。

这可是个重大的发现,但考古是严谨的。国内其他专家也迅速赶到现场,复旦大学的教授杨方看后,激动地说:“如果真找到,就对上了!”

经过对拓片的反复确认,再和史书上《封燕然山铭》的内容进行比对,结果一字不差,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后汉书》里提到的那块石刻!

在场的专家学者不无感慨万千,有几位专家望着悬崖石壁热泪盈眶:“终于找到了,中国人可是找了1000多年啊!”

杨方教授向记者补充道:“在《后汉书 窦宪传》中曾经记载了东汉时期,朝廷派出窦宪与匈奴大战并取得了胜利,一同前去的史学家班固便当场在燕然山上写下了这首《封燕然山铭》,命人刻在了石壁上,可是后世没有办法确定燕然山的位置一直没有找到这块石壁,今天终于找到了!”

国内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一喜讯,不免有朋友对此不明觉厉,为何这么一块石壁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

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02 历史背景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战斗力十分强悍。这点在影视剧中也常有体现,匈奴人经常挑衅中原的。

从秦始皇时期就有记载,编入课本的《过秦论》中就曾记录过和匈奴的战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匈奴人骑着马在边境挑衅,有机会就侵犯打劫一番,打不过就跑,十分狡猾。边境百姓都是靠着耕地过活,也没法像匈奴人一样把家当带走,所以不堪其扰。

汉代历代皇帝不管是和亲还是出兵,都只能维持一时的平稳,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决心出兵镇压匈奴。18岁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一举击溃匈奴的防线,收复了河西走廊,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故事。

可是真正地为汉朝解决匈奴问题的那一场大捷,正是窦宪勒石燕然的这一次。

03 燕然勒功

窦宪势力极大,嚣张跋扈无法无天。可是他十分有头脑,利用自身势力,把一个个窦家的人推到了重要的位置。找不到窦家人管理的职位,他就把一些无能的人推举上去,方便自身掌控。

据说当时窦家直接霸占了当朝公主的一所宅院,而公主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可见其势力之大。

形成了文臣十分忌讳的“外戚弄权”,窦家一时风头无两。所以国舅窦宪向来嚣张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

东汉章和二年,汉章帝驾崩。汉和帝即位,此时他才年仅十岁!这样一来,便只能由窦太后监国,掌握朝政。

而窦宪就是窦太后的亲弟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此时皇帝年纪尚小,姐姐掌权,自己又手握重兵,窦家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此时宗室的齐殇王刘石带着儿子刘畅进京吊唁汉章帝,机缘巧合之下,刘畅成为了窦太后的情夫。

窦宪眼看刘畅借着姐姐的势力的壮大起来,害怕他瓜分自己的权力,就干脆杀死了刘畅,还把罪行嫁祸给了齐殇王的次子。

窦太后知道是窦宪下的黑手,大发雷霆地将他囚禁在内宫。原本罪行累累的窦宪就让太后十分不悦,这次忍无可忍的她扬言要大义灭亲!

这是窦宪始料未及的,为了自保,他便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希望能够将功赎罪免于死罪。而窦太后也确实还是舍不得弟弟,算是给个台阶下。

此时南匈奴也表示出依附于汉朝,并且请求朝廷出手帮忙攻打北匈奴。于是窦宪顺势成为了车骑将军,率领大军攻伐北匈奴。

《封燕然山铭》的作者班固作为窦宪的幕僚,也就随军出发了,他担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虽说窦宪专横跋扈,可也确实是个军事人才。这一仗他带领大军势如破竹,斩杀大小部落首领一万三千多人,生擒活捉者不计其数,俘获了牛羊数万头。

最大快人心的要数燕然山这一仗了,把北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从此向西逃窜。于是班固创作《封燕然山铭》来记录此事,命人将内容刻在燕然山的石壁上以宣扬大汉国威,昭铭盛德。

这场战役先后有不少大小部落首领主动投降,共计二十余万人。客观来说,战果比霍去病还要略胜一筹,这一仗是空前绝后的胜利。

04 北伐匈奴的后续影响

战功赫赫的窦宪班师回朝,自然是免于之前的死罪,可是权倾朝野的他也有了谋反的势头。

少年天子汉和帝虽然年纪小,但是也同样杀伐果决。他暗中清除了窦氏党羽,在14岁时就成功扳倒窦宪,把他赶回封地,赐令窦宪自杀。

跟随窦宪的一众人等自然也没能幸免,包括班固也受到株连锒铛入狱。在狱中受到小人谋害,等汉和帝发现时已经冤死狱中。

那向西逃亡的匈奴残党呢?

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比喻“汉朝人就像锤子,匈奴是被锤子敲打的钉子,而欧洲人就是被钉子戳中的那堵墙,”北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起初他们蛰伏在西域妄图反击,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强大的汉帝国让北匈奴望而生畏,于是他们只能向西逃亡。

公元4世纪的一天,匈奴人在游牧时为了捕杀动物,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当他们穿越漫长的沼泽地时,发现了一片物产丰富的大草原——乌克兰大草原。

于是匈奴残部决定定居这里,骁勇善战的匈奴人打败了原住民“东哥特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匈奴人又发展壮大起来了。

日益壮大的匈奴人口迅速增加,疆域也迅速扩张,最终建立了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的匈奴王朝,昔日的罗马帝国在这样的威胁下逐渐消亡了。

2004年,2500多位公民向匈牙利相关组织申请成为“匈奴族”,尽管被官方予以驳回,却还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匈牙利在很多风俗习惯与历史上的匈奴异常吻合,比如脱帽致谢,崇尚日月,敬天地鬼神等习俗。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古墓群,其中的陪葬品与匈牙利王室的古墓群陪葬品高度相似,似乎也证明了匈奴人与今天的匈牙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回看窦宪燕然之功,不仅仅是解决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甚至还无意中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那么纪念燕然山这一场大捷的铁证——《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证明了匈奴西迁这一史实,还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大汉强盛国力的证据之一。

所以燕然山石刻的发现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齐木德道尔格也说:“这是人类的一个历史记载。”它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一时之间,立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可是其中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谬误。

05 格物致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认为,自己作为学者有必要用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对“燕然石刻”作出学术界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首先从知识层面来说。

唐代以后,在刊刻碑石时会普遍地请书法名家亲自上手刻制。如果按照这个判断当时的情况来说,班固应该就是刻石的最佳人选了。

所以不少说法是班固亲手刻的石壁,可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不得不提的是,在汉代,因为在石上刻书的人是不能标记自己姓名的,这对文人来说带有一种莫名的屈辱感。所以对碑刻历史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东汉时期,往石头上刻字是一个非常低贱的职业。

可是创作《封燕然山铭》内容的班固在当时可是“高干”,在汉代属于“二千石”,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

所以基于汉代石刻历史的判断,真正在石壁上刻字的人绝不会是班固本人。

还有值得一说的点在于,当时班固所写的其实是《燕然山铭》,现在提起时称为《封燕然山铭》是因为南梁太子编录文选时添加的“封”字。

那么太子萧统又为什么要特意加这么一个“封”字呢?

辛德勇教授猜想之一是,这个“封”字或许有“起土界”的意思,也就是表明在燕然山上标识了汉朝的疆界。

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汉代这样“封某某山”的用法指的都是“封禅”。事实上,窦宪也确实是在燕然山上举行了“封禅”典礼的。

“封”是表示帝王和天的接近和对天的礼敬,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包括我们熟悉的“封狼居胥”的“封”也是在表示皇帝行封礼。

这样看来,这个“封”字只是联系了封禅这个活动本身,而与其内容无关。依据其地点,称作《燕然山铭》要更好一些。

然后是大众对“燕然山铭”的评价。

有不少历史爱好者提出,既然燕然山战役取得了那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窦宪完全可以被看作英雄啊!

通过辛德勇教授对《后汉书》的研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其一是窦宪起初领兵出征的目的并非民族大义,是为了摆脱自身陷入的一种困境,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窦家的家族政治利益进行考量的。

其二是此时的北匈奴势力已经比较衰弱,并且多次向东汉提出想要归顺于朝廷。这意味着窦宪讨伐的对象对东汉王朝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其三是当年窦宪北征时,蓄意制造舆论。不仅带了班固这样的大文豪,一个行军打仗的队伍,还带了文人和上石、刻字的工匠,所以能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在燕然山临时留下石刻。

而此后对这场战役的评价都是根据班固写的这一篇《封燕然山铭》来定调的,给了窦宪无比正面的评价。

最后是灭掉北匈奴对于汉朝的实际意义。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帝国之间的关系:中原王朝的征服基本上是以农业耕种区域为界限的。

因为对于汉人的生活习惯来说,种不了地的地方没办法控制。那么控制不了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草原上维持一个弱势。

作为中原王朝,需要考虑和选择的无非就是维持一个弱势的还是一个强势的,直接把他灭掉显然是不明智的。

原因是,那个地方你汉人居民没法长期驻扎,是非常适宜游牧民族生活的。你灭掉一个游牧民族的,就会有另一个。

而比较弱的北匈奴存在,恰好是比较合适的局面,尽管也会骚扰边境,但是有南匈奴与之相互制衡。把较弱的北匈奴灭掉,必然会引来一个更强的游牧民族成为隐患。

从后面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北匈奴被灭使得后期鲜卑强势起来,为之后的祸患埋下了祸根。

06 关于作者

后人常用“燕然山”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窦宪也因为这一仗成为“英雄”。班固作为幕僚先后撰写了《窦将军北征颂》《燕然山铭》,对窦宪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站在汉朝的视角上,从长远角度看窦宪并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战争带来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不禁让人怀疑,班固为此歌颂的时候心中是否念及了天下苍生?是否把握好了手中的笔?

根据记载,班固出身儒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从小也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九岁的时候便“能著文,诵诗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六岁就到洛阳入太学,博览群书。

在他笔下客观地写尽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笔下的《世祖本纪》《东观汉记》等史书都十分优秀,展现出他本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后来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的班固也没有就此消沉。他还是一心一意做学问,完成了《汉书》的编撰,这部著作也是班家两代人的心血。

不仅如此,班固还是优秀的赋作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篇典范也被萧统选做《文选》的第一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启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样一位“写尽一朝兴废事”的文学巨匠,你必然无法因为“洗白窦宪”就全盘否定其人,他的身上仍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以及那耀眼的才华。

同样的,即使窦宪发动战争的目的不纯粹,你还是无法否认其人在军事上的能力。秦始皇没能赶走匈奴人,汉武帝也没能赶走匈奴人,他窦宪却做到了。

你在史书上所看到的短短几行字,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故而人是复杂的,评价也不能是单一的。

所以,大概研读历史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增强人的思辨能力,避免“二极管思维”。思辨能力让人不会随波逐流,能够独立思考,难怪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参考信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9日):《中蒙考古学者通过联合考察发现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考古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光明日报:《封燕然山铭》之经典化北大教授辛德勇著作《发现燕然山铭》

乳腺增生怎么治?试试董氏针灸的门金穴

门金穴定位在胃经上,较陷谷穴靠后,在第二与第三跖骨之交接处。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参考《董氏针灸穴位学》,杨维杰著)

在我治疗的过程中,经过杨维杰老师之学术思想的指导,通过“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输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荥输治外经”、“脏腑别通”等,逐步发挥到了治疗头面之痛疼(治疗颞颔关节痛疼效甚)、乳腺增生特效(患者可以当时感觉到肿块变小)、腹部之胀满、妇科月经痛疼等。通过胃于心包通,有可以治疗心包经病变之痛疼和腹部的胀满痛疼(参考书本所述)。同时,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胃也是气血生化之重要器官。(内经云: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陷谷穴为胃经之木性之输穴。针之多气多血之经,又可以调理气血使之到达病灶,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一、用来治疗前额痛疼及偏头痛。前额及偏头为足阳明胃经所到达之处。(参考《黄帝内经》 足阳明经篇)因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输主体重节痛”。所以,门金针刺就可以治疗前额痛疼。

二、治疗治疗上眼睑下垂症。根据五论学说,眼睑属于脾,五行属土,颜面为诸阳之会,而胃经的经脉也能到达此处。同时肝木开窍于眼,门金具有土木之性,因此门金可以调理肝,也可以调理眼睑的肌筋(土木),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治疗颞颌关节之痛疼。在颞颌关节痛症上的治疗,门金非同凡响,我曾经治疗一例颞颌痛疼一次而愈,而且后来没有复发。其道理同样也是调理木(筋)土(肌肉)来治疗,同时针刺的时候一定要贴骨(以骨治骨),“输主体重节痛”故效佳。

四、治疗鼻病和口唇病。如鼻炎如面瘫,因其经脉之循行至口,起于鼻的原因。而达到治疗效果。(参考备注 1.“胃经起于鼻…环唇”。)

五、治疗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多是因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引起而出现的胀痛或肿块。一般与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有关,在治疗上需要疏肝解郁,化痰消症,活血补气。“输主体重节痛”,针刺门金的时候,贴筋贴骨又可以疏肝补肾,门金又有木土之性,因此可以消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止痛。同时具有调肝疏肝之功效,如果此时针上太冲穴,效果非同凡响。一般来说,使用主动性动气针法,此时患者可以马上自我感觉肿块减小。

六、治疗腹部胀满和痛疼。胀满就是中医说的痞满,基本上因为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当然也有很多因为饮食中阻而引起。治疗上应调理在脾胃和肝。因此,门金一样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同样的原理,治疗腹泻也有特效。

七、治疗不孕症和痛经。妇科和还巢穴是董氏针灸上有名的妇科之大穴,此时,如果病人患有痛经,门金特效,而在不孕症上,加上门金,可以调理气血,疏肝止痛,效果更佳。通过门金可以调益肝肾脾而达到治疗效果。

八、治疗膝部痛疼。门金治疗膝部痛疼,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络循行经过处的膝痛,另一个就是调理气血使之能够营养膝关节。门金贴骨贴筋,故可以治疗膝关节的骨筋之病变。而杨维杰老师著名的牵引针法治疗膝痛,用的是太冲加内关。我也经常使用门金加内关,疗效也是非同凡响。同时,《内经》之经筋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因此根据经筋之走向,门金就具有了治疗膝部腿部的作用。

九、治疗腿部足部痛疼。一般是用来门金穴引气效应而达到治疗的。比如说,针五虎4,5或灵骨穴作为治疗针,门金作为引起效应的牵引针,这样一来凡是阳明经经过处的腿部足部关节的痛疼,都有疗效。

总而言之,在治疗上门金因为近骨贴筋,可以透至涌泉穴,连接肾经,又属多气多血的足阳明之经,而足阳明经筋走向是从足到头面,故治疗范围非常广泛,能够更大的调动人身之气血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再加上作为输穴的在止痛(节痛)祛湿(体重)上的疗效,其主治范围可以扩展到很多方面,其主治仍需我们在临床上挖掘,达到一穴多治,减少病人针刺过多的痛苦,才是我们针灸医生的最高境界。

轻松学足阳明胃经重点腧穴

内庭

【类属】荥穴,五行属水。

【位置】在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间的凹陷处,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从第二跖趾关节的远端往近端循摸,在跖趾关节的近端附近可以触及一个凹陷,即是内庭穴。

【功效】理气止痛,清热和胃,清暑泄热

【主治】恶闻人声。腹胀、腹痛,口臭,大便黏,赤白痢。四肢厥逆。胃痛,急性或是慢性胃炎、肠炎。足阳明胃经循行的经筋病,如腹股沟肌腱、韧带疾病,腹股沟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或是发发炎)

妇科腹股沟疼痛、盆腔脏器韧带松弛,既有松弛下坠,又有肌腱、韧带痉挛抽搐,依据阳明经和带脉的关系,可以考虑取内庭治疗。

解溪

【类属】输穴,五行属木。

【位置】在足背和小腿交界处,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先定内庭。从内庭往上沿着足阳明经的缝隙(趾长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的缝隙)循摸至踝关节处,活动踝关节指下的凹陷即是解溪穴。

【功效】温经通络,疏导风寒。

【主治】阳明经头痛。面浮肿,目眩,目赤,眉间痛。下肢肿痛,踝关节炎。

【考证】《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阳跷主癫疾。”

《百症赋》:“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足三里

【类属】合穴,五行属土。下合穴之一,属胃的下合穴,回阳九针之一。

【位置】胫骨粗隆下端,在胫骨前肌的外侧缘,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中。

【取穴方法】传统的足三里坐位时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下肢伸直时在外膝眼下两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这样的取穴固然方便,但是不够精确。我们准确的取法是沿着胫骨脊从下往上推,到胫骨粗隆下端挡手的地方,从此处滑过胫骨前肌至其外侧缘的第一个凹陷处,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即是足三里穴。

【主治】腹泻,便秘,胃胀,胃中寒,食欲差,心腹胀满,心痛,腰痛不得俯仰,目不明。妇科疾病,如乳腺胀痛。口僻,喉痹不能言,身烦狂言,狂歌狂笑。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急、慢性肠炎,急性胰腺炎,小儿消化不良,虚弱,贫血,或过敏性疾病等。

【考证】《外台秘要》曰: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睛,所以三里下气也。

丰隆

【类属】足阳明胃经络穴

【位置】犊鼻和外踝尖连线中点,条口后方,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缝隙中。

【取穴方法】首先在犊鼻和外踝尖连线中点的胫骨前肌外侧缘,循摸条口的缝隙。从条口往外循摸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

【功效】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利湿化燥

【主治】腹泻,便秘。身肿,四肢肿胀,下肢麻痹,胫枯,足不收,身重,面浮肿。眩晕,头晕,失眠,头痛。痰邪阻络出现的精神症状,如狂躁、见鬼,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善笑等。烦心。中风。癃闭。

【考证】《百症赋》曰: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甲乙经》曰: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

《针灸资生经》曰: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主四肢肿身重。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狂见鬼,好笑,面四肢卒肿。

条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方法】外膝眼和外踝连线的中点,胫骨前缘一横指,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

【主治】除主本经之脘腹疼痛等疾病外,主要用于调理和缓解下肢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疾病,对下肢麻痹、腿部肿痛、肩膀酸痛等症效果甚佳。

【考证】《针灸甲乙经》:“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梁丘

【类属】足阳明胃经郄穴

【位置】髌骨外上缘2寸,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的缝隙中。

【取穴方法】首先让患者绷紧大腿的肌肉,循摸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的缝隙间,让患者放松。从髌骨外侧缘往上循摸第二个凹陷处。

【功效】止痛消肿

【主治】胃痛,包括急性胃痉挛。肿痛,包括乳腺增生,肿块,乳腺炎。膝痛,膝肿,下肢不遂,腰膝脚痛,冷痹不仁,难跪,不可屈伸。

【考证】《甲乙经》曰:大惊,乳痛,梁丘主之。

下关

【类属】足阳明、少阳之会。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颧弓和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取穴方法】先确定下关穴,下关穴在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就是在耳屏前可以摸到一个横骨,这个横骨就是颧弓,其下方有一凹陷,张口时凸起,就是下关穴。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通关利窍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颊肿,面痛口噤,牙关开合不利,耳鸣耳聋,聤耳。

【考证】《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䪼肿,下关主之。

《铜人》:偏风,口目㖞,牙车脱臼。

《图翼》:耳鸣耳聋,痛痒出脓。

土的内结和肠胃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行讲土就是个受气包。特别憨厚,谁都能欺负它,土就容易内结,内结,说白了就是缩缩成一团。

正常的肠胃是宽大通顺的,现在的肠胃,食管也变细了,大肠、直肠也变细了,而且被挤压变形,缩缩了。有的大便不成形,天天拉稀;有的成型了,变得特别细,江米条式的细,还黏;要么就拉粪球,非常硬的;要么就拉不出来;要么前面硬,后面稀;要么是黑色、要么是青色。上厕所老大难了。土是四面都被克,水克就拉稀,火克就变硬,木克就青色,金克就松散。这是其他四行对土的克伐,而其形式的不一、程度的深浅,导致土发出不同的哀嚎,表现出大便的不正常。土为后天之本,稳定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土的保证。所以,要让金木水火都往外走,离土远一点,让土不受到压迫,它自己慢慢就恢复了,就这么简单。火往上走、水往下走、木和金往两边走,这不就给土腾出道来了吗?

人的身体要舒展,让胸腔腹腔变大,四肢往外拉,这肠胃不就被腾出来空间了?最后人失去生命活力,都是把土给压住了,人开始不能吃东西,肠胃吗出现紊乱,大便不正常......这些全都是。没有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爱吃东西,拉不出来的。所以想要脾胃好,那就把它们全都拉开撑开,各归其位不要鹊巢鸠占,还肠胃一个朗朗乾坤!

——本文摘自大千老师《中医漫谈》,欢迎大家转发评论,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获取更多气学中医知识,请私信我们。

“接续上古文化,建立气学思维”。气学中医创始人大千老师计划用三年时间,以“气”为核心主线教授中医经典,带领大家认识生命本相和疾病实质,培养中医临证能力。

国外悬崖上发现大量汉字,2017年中国专家查明:与《后汉书》有关

许久许久的岁月,形成了一点点的历史;

许久许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点点的文化;

许久许久的文化,才形成那一点点的文明……

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不论是经历多少朝代的更迭,几乎每一次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必定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盛!

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国人的共识。

一件件文物的发现与挖掘,与史书的记载互相佐证,成为了华夏文明曾经强势存在的有力证据。

01 发现文物

1990年,蒙古国的两名牧民像往常一样外出游牧。在经过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一带时,不料天空中突然下起了大雨,二人便就近躲到一处断崖石壁下避雨。

雨水将石壁上的灰尘洗刷干净,让两名牧民无意间瞥见了石刻上好像有若隐若现的印记,像是有些年头了。

二人立即将发现上报给了相关专家团队,蒙古国的专家展开研究后,确认这是文物,并且已经时隔上千年了!

可是上面刻的内容却让他们无从下手,只能粗略判断出是汉字,至于石刻具体内容及其含义,他们实在为难,就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直到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的专家学者受邀与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大学的学者合作,共同破解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

我国学者到达现场后,很快就确认了,这是汉隶。如果没有认错的话,应该是班固的《封燕然山铭》。

这可是个重大的发现,但考古是严谨的。国内其他专家也迅速赶到现场,复旦大学的教授杨方看后,激动地说:“如果真找到,就对上了!”

经过对拓片的反复确认,再和史书上《封燕然山铭》的内容进行比对,结果一字不差,终于确认了这就是《后汉书》里提到的那块石刻!

在场的专家学者不无感慨万千,有几位专家望着悬崖石壁热泪盈眶:“终于找到了,中国人可是找了1000多年啊!”

杨方教授向记者补充道:“在《后汉书 窦宪传》中曾经记载了东汉时期,朝廷派出窦宪与匈奴大战并取得了胜利,一同前去的史学家班固便当场在燕然山上写下了这首《封燕然山铭》,命人刻在了石壁上,可是后世没有办法确定燕然山的位置一直没有找到这块石壁,今天终于找到了!”

国内的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一喜讯,不免有朋友对此不明觉厉,为何这么一块石壁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

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

02 历史背景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擅长骑射,战斗力十分强悍。这点在影视剧中也常有体现,匈奴人经常挑衅中原的。

从秦始皇时期就有记载,编入课本的《过秦论》中就曾记录过和匈奴的战争“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匈奴人骑着马在边境挑衅,有机会就侵犯打劫一番,打不过就跑,十分狡猾。边境百姓都是靠着耕地过活,也没法像匈奴人一样把家当带走,所以不堪其扰。

汉代历代皇帝不管是和亲还是出兵,都只能维持一时的平稳,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决心出兵镇压匈奴。18岁的霍去病封狼居胥,一举击溃匈奴的防线,收复了河西走廊,这是很多人熟知的故事。

可是真正地为汉朝解决匈奴问题的那一场大捷,正是窦宪勒石燕然的这一次。

03 燕然勒功

窦宪势力极大,嚣张跋扈无法无天。可是他十分有头脑,利用自身势力,把一个个窦家的人推到了重要的位置。找不到窦家人管理的职位,他就把一些无能的人推举上去,方便自身掌控。

据说当时窦家直接霸占了当朝公主的一所宅院,而公主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可见其势力之大。

形成了文臣十分忌讳的“外戚弄权”,窦家一时风头无两。所以国舅窦宪向来嚣张跋扈,无视朝廷法律随意杀人。

东汉章和二年,汉章帝驾崩。汉和帝即位,此时他才年仅十岁!这样一来,便只能由窦太后监国,掌握朝政。

而窦宪就是窦太后的亲弟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此时皇帝年纪尚小,姐姐掌权,自己又手握重兵,窦家可以说是一手遮天。

此时宗室的齐殇王刘石带着儿子刘畅进京吊唁汉章帝,机缘巧合之下,刘畅成为了窦太后的情夫。

窦宪眼看刘畅借着姐姐的势力的壮大起来,害怕他瓜分自己的权力,就干脆杀死了刘畅,还把罪行嫁祸给了齐殇王的次子。

窦太后知道是窦宪下的黑手,大发雷霆地将他囚禁在内宫。原本罪行累累的窦宪就让太后十分不悦,这次忍无可忍的她扬言要大义灭亲!

这是窦宪始料未及的,为了自保,他便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希望能够将功赎罪免于死罪。而窦太后也确实还是舍不得弟弟,算是给个台阶下。

此时南匈奴也表示出依附于汉朝,并且请求朝廷出手帮忙攻打北匈奴。于是窦宪顺势成为了车骑将军,率领大军攻伐北匈奴。

《封燕然山铭》的作者班固作为窦宪的幕僚,也就随军出发了,他担任中护军,参与军中谋议。

虽说窦宪专横跋扈,可也确实是个军事人才。这一仗他带领大军势如破竹,斩杀大小部落首领一万三千多人,生擒活捉者不计其数,俘获了牛羊数万头。

最大快人心的要数燕然山这一仗了,把北匈奴打得溃不成军,从此向西逃窜。于是班固创作《封燕然山铭》来记录此事,命人将内容刻在燕然山的石壁上以宣扬大汉国威,昭铭盛德。

这场战役先后有不少大小部落首领主动投降,共计二十余万人。客观来说,战果比霍去病还要略胜一筹,这一仗是空前绝后的胜利。

04 北伐匈奴的后续影响

战功赫赫的窦宪班师回朝,自然是免于之前的死罪,可是权倾朝野的他也有了谋反的势头。

少年天子汉和帝虽然年纪小,但是也同样杀伐果决。他暗中清除了窦氏党羽,在14岁时就成功扳倒窦宪,把他赶回封地,赐令窦宪自杀。

跟随窦宪的一众人等自然也没能幸免,包括班固也受到株连锒铛入狱。在狱中受到小人谋害,等汉和帝发现时已经冤死狱中。

那向西逃亡的匈奴残党呢?

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比喻“汉朝人就像锤子,匈奴是被锤子敲打的钉子,而欧洲人就是被钉子戳中的那堵墙,”北匈奴经此一役元气大伤,起初他们蛰伏在西域妄图反击,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强大的汉帝国让北匈奴望而生畏,于是他们只能向西逃亡。

公元4世纪的一天,匈奴人在游牧时为了捕杀动物,无意间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当他们穿越漫长的沼泽地时,发现了一片物产丰富的大草原——乌克兰大草原。

于是匈奴残部决定定居这里,骁勇善战的匈奴人打败了原住民“东哥特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匈奴人又发展壮大起来了。

日益壮大的匈奴人口迅速增加,疆域也迅速扩张,最终建立了以匈牙利平原为中心的匈奴王朝,昔日的罗马帝国在这样的威胁下逐渐消亡了。

2004年,2500多位公民向匈牙利相关组织申请成为“匈奴族”,尽管被官方予以驳回,却还是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匈牙利在很多风俗习惯与历史上的匈奴异常吻合,比如脱帽致谢,崇尚日月,敬天地鬼神等习俗。

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古墓群,其中的陪葬品与匈牙利王室的古墓群陪葬品高度相似,似乎也证明了匈奴人与今天的匈牙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站在今天的视角上回看窦宪燕然之功,不仅仅是解决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甚至还无意中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那么纪念燕然山这一场大捷的铁证——《封燕然山铭》的石刻,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证明了匈奴西迁这一史实,还是中国悠久历史和大汉强盛国力的证据之一。

所以燕然山石刻的发现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齐木德道尔格也说:“这是人类的一个历史记载。”它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一时之间,立刻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可是其中也不免产生了一些误解和谬误。

05 格物致知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先生认为,自己作为学者有必要用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对“燕然石刻”作出学术界应有的说明和认识。

首先从知识层面来说。

唐代以后,在刊刻碑石时会普遍地请书法名家亲自上手刻制。如果按照这个判断当时的情况来说,班固应该就是刻石的最佳人选了。

所以不少说法是班固亲手刻的石壁,可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能简单地想当然。

不得不提的是,在汉代,因为在石上刻书的人是不能标记自己姓名的,这对文人来说带有一种莫名的屈辱感。所以对碑刻历史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在东汉时期,往石头上刻字是一个非常低贱的职业。

可是创作《封燕然山铭》内容的班固在当时可是“高干”,在汉代属于“二千石”,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干部。

所以基于汉代石刻历史的判断,真正在石壁上刻字的人绝不会是班固本人。

还有值得一说的点在于,当时班固所写的其实是《燕然山铭》,现在提起时称为《封燕然山铭》是因为南梁太子编录文选时添加的“封”字。

那么太子萧统又为什么要特意加这么一个“封”字呢?

辛德勇教授猜想之一是,这个“封”字或许有“起土界”的意思,也就是表明在燕然山上标识了汉朝的疆界。

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汉代这样“封某某山”的用法指的都是“封禅”。事实上,窦宪也确实是在燕然山上举行了“封禅”典礼的。

“封”是表示帝王和天的接近和对天的礼敬,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包括我们熟悉的“封狼居胥”的“封”也是在表示皇帝行封礼。

这样看来,这个“封”字只是联系了封禅这个活动本身,而与其内容无关。依据其地点,称作《燕然山铭》要更好一些。

然后是大众对“燕然山铭”的评价。

有不少历史爱好者提出,既然燕然山战役取得了那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窦宪完全可以被看作英雄啊!

通过辛德勇教授对《后汉书》的研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其一是窦宪起初领兵出征的目的并非民族大义,是为了摆脱自身陷入的一种困境,可以说完全是出于窦家的家族政治利益进行考量的。

其二是此时的北匈奴势力已经比较衰弱,并且多次向东汉提出想要归顺于朝廷。这意味着窦宪讨伐的对象对东汉王朝并没有太大的威胁。

其三是当年窦宪北征时,蓄意制造舆论。不仅带了班固这样的大文豪,一个行军打仗的队伍,还带了文人和上石、刻字的工匠,所以能在大获全胜的时候,在燕然山临时留下石刻。

而此后对这场战役的评价都是根据班固写的这一篇《封燕然山铭》来定调的,给了窦宪无比正面的评价。

最后是灭掉北匈奴对于汉朝的实际意义。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帝国之间的关系:中原王朝的征服基本上是以农业耕种区域为界限的。

因为对于汉人的生活习惯来说,种不了地的地方没办法控制。那么控制不了的时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草原上维持一个弱势。

作为中原王朝,需要考虑和选择的无非就是维持一个弱势的还是一个强势的,直接把他灭掉显然是不明智的。

原因是,那个地方你汉人居民没法长期驻扎,是非常适宜游牧民族生活的。你灭掉一个游牧民族的,就会有另一个。

而比较弱的北匈奴存在,恰好是比较合适的局面,尽管也会骚扰边境,但是有南匈奴与之相互制衡。把较弱的北匈奴灭掉,必然会引来一个更强的游牧民族成为隐患。

从后面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北匈奴被灭使得后期鲜卑强势起来,为之后的祸患埋下了祸根。

06 关于作者

后人常用“燕然山”作为建功立业的象征,窦宪也因为这一仗成为“英雄”。班固作为幕僚先后撰写了《窦将军北征颂》《燕然山铭》,对窦宪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站在汉朝的视角上,从长远角度看窦宪并非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战争带来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不禁让人怀疑,班固为此歌颂的时候心中是否念及了天下苍生?是否把握好了手中的笔?

根据记载,班固出身儒学世家。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他从小也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九岁的时候便“能著文,诵诗赋”,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十六岁就到洛阳入太学,博览群书。

在他笔下客观地写尽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笔下的《世祖本纪》《东观汉记》等史书都十分优秀,展现出他本人极高的文学造诣。

后来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的班固也没有就此消沉。他还是一心一意做学问,完成了《汉书》的编撰,这部著作也是班家两代人的心血。

不仅如此,班固还是优秀的赋作家。他的代表作《两都赋》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和左思的《三都赋》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篇典范也被萧统选做《文选》的第一篇。

在小说方面,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启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样一位“写尽一朝兴废事”的文学巨匠,你必然无法因为“洗白窦宪”就全盘否定其人,他的身上仍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以及那耀眼的才华。

同样的,即使窦宪发动战争的目的不纯粹,你还是无法否认其人在军事上的能力。秦始皇没能赶走匈奴人,汉武帝也没能赶走匈奴人,他窦宪却做到了。

你在史书上所看到的短短几行字,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故而人是复杂的,评价也不能是单一的。

所以,大概研读历史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增强人的思辨能力,避免“二极管思维”。思辨能力让人不会随波逐流,能够独立思考,难怪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参考信源人民日报(2019年1月29日):《中蒙考古学者通过联合考察发现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摩崖石刻——考古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光明日报:《封燕然山铭》之经典化北大教授辛德勇著作《发现燕然山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