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眉毛看相

吴刚是什么神仙(吴刚嫦娥后羿三人关系)

时间:2023-12-28 21:25:51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吴刚伐桂的传说:吴刚为什么要伐桂,有三种说法,最后一种很羞羞

关于中秋节,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啦,玉兔捣药啦,当然还有今天我们要说的吴刚伐桂了。

一、吴刚是谁

每当抬头仰望月亮时,都忍不住地想问“月亮里有什么呢?”浪漫的汉代人这样回答我们:“月中有桂树。”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到唐代的时候,人们又给月亮添加了新的成员:吴刚。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赊,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照这样来说,吴刚原本是个凡人,因为梦想成仙,就拜师修习,不小心犯了错,就被罚去砍树了。类似于今天的熊孩子上课捣乱,被老师罚着抄写作业一样。

只是,吴刚犯的错太大了,他永远在砍一棵不死之树。

二、吴刚犯了什么错

既然吴刚永无休止地砍伐一棵树,那么他到底犯了什么错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和嫦娥偷情

在浙江鄞县的传说中,吴刚和嫦娥都住在天上,一个是把守南天门的将军,一个是月宫的美丽仙子。天宫中有规定,神仙不许谈情说爱。可是两人耐不住寂寞,经常偷偷约会。后来他们“恋爱”的事儿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吴刚就被罚到嫦娥的家里砍树去了,还告诉他什么时候树砍到了就让他回来继续上班。

《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美丽的嫦娥仙子

吴刚砍啊砍,砍了大半年,眼瞅着就要把树砍光了,玉皇大帝派乌鸦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一件衣服叼走了。等到吴刚把衣服追回来之后,那些原本已经被砍掉的枝叶全都重新长到树上了。

从此,年复一年,每当吴刚快把树砍光的时候,乌鸦就会飞到桂树上,“哇哇”大叫,只要吴刚停下砍树的动作,抬头看乌鸦一眼,枝叶就全都飞到树上了。

2、贪财不义

这个版本在河南嵩山一带比较流行。吴刚还有一个弟弟叫吴强,等到他们都娶妻后,兄弟两个就分家了。哥哥吴刚很贪心,霸占了全部家产,只分给弟弟一把斧子。

可怜的弟弟为了吃饱饭,就每天和妻子上山打柴。有一天,弟弟和妻子在嵩山顶上遇到一头飞天牛,驮着他们二人到月宫里摘了一些桂树金果,从此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哥哥吴刚听说后,也让飞天牛带着他去月宫摘金果,只不过他非常贪心,想要把桂树也砍掉带走。桂树随砍随合,吴刚就一直砍啊砍,飞天牛等不及就回到人间了,吴刚永远留在月宫砍树了。

宁波地铁站中的吴刚形象

3、撞破了妻子的“罗曼史”

这种说法见于《山海经》。

吴刚娶妻阿女缘妇,两人感情甚好。后来吴刚为了求仙,便诀别爱妻,外出拜师。在这期间,炎帝的孙子伯陵垂涎吴刚妻子的美貌,与之私通,并生下了三个儿子鼓、延、殳。三年后,吴刚学成归家,得知实情,恼怒异常,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折磨并处死了伯陵,触怒了神灵。吴刚受到惩罚,去荒无人烟的月宫做苦力,砍伐桂树。

吴刚的妻子非常内疚,自己又无颜去见丈夫,便派儿子去月宫。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变成了蛇,代母受过,日日陪伴着吴刚伐桂……

汉代的蟾蜍玉兔瓦当

三、吴刚伐桂的演变

不论在民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中,吴刚伐桂都是一个很悲情的故事,他的经历都让人很同情。然而到明清时期,吴刚却成了媒人,而他砍伐的那棵月桂树也变成了功名的代名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唐代人眼中,吴刚虽然是一个长生不老的仙人,却永远“月中伐桂”,年年不衰,“月中伐桂人是谁?翻使年年不衰老”。

即使永葆容颜又有什么用,寂寞的月宫中吴刚在砍伐一颗不死神树,被迫以这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来为自己“赎罪”,不仅身体饱受折磨,精神也备受煎熬,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原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浪漫理想,就变成了莫大的讽刺,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苦难。

到宋元时期,因为狼烟四起、烽火连年,吴刚伐桂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代表了一种反抗、不甘心被人驱使奴役的精神。

陆游《楼上醉歌》:“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在宋人心中,吴刚伐桂是在与昏暗、腐朽的投降派和卖作斗争,人人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争取早日收复大好河山。

也是在这个时期,吴刚伐桂所用的“玉斧”开始走进了中秋节赏月的作品中。叶梦得《水调歌头·癸丑中秋》词:“揽清影,君试与,问天公。遥知玉斧初斫,重到广寒宫”。汪莘《水调歌头》词:“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其主题仍然是人们对吴刚年年手执玉斧砍桂树,却始终徒劳无功的行为深感同情。

吴刚伐桂很忙,很无奈

不过,不要着急,在科举的海洋中遨游的广大文人怎么会让吴刚一直杯具下去呢?毕竟他们要腹有诗书、靠文章吃饭呐。所以,吴刚的“玉斧”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代指个人秀丽典雅之文章。

杨公远《诗匠》:“吴刚运惟修月,轮扁挥斤妙斲轮。好句何须劳斧凿,无痕无迹自天真。”那读书仕进的举子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像吴刚一样,挥洒手中的“玉斧”写出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好文章来。

到明清时期,吴刚伐桂的故事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悲剧色彩,吴刚也成为人人都喜欢的神仙了。他在“月里砍桂树”,就如人间的隐士樵夫一样,高洁风流,潇洒不羁。

天上的樵夫,人间的隐士

又因为“桂”与“贵”谐音,乐意讨口彩的古人还把他附会成了财神爷。据说每年八月十六,桂树上会飘落下来一片叶子,谁家得到了这片叶子,谁家就会有无尽的财富了。

常言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姻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早在《诗经》时代,人们用“伐柯斧”比喻媒人。明清时期,“月下老人——吴刚——吴刚斧——伐柯斧”就被混用了,吴刚也就成为“月下老人”了,“吴刚修月者,合结仙姻娅”。

晋人郤诜曾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形容自己是人间俊杰,由此衍生出“蟾宫折桂”的典故。自唐代后,“蟾宫折桂”便被广泛地用来代指考名了。到清代时,这种风俗仍然存在。赵翼《月中桂树·壬午顺天乡试题得香字》词:“蕊珠宫阙朗,攀折许吴刚”,吴刚变成了文昌帝君,掌管士子的功名利禄。

吴刚伐桂,最初是一个关于惩罚的故事,据说专门用来警告那些不好好修习的仙道中人。随着历史的发展,诗人们将他演变成了颇受人喜爱的隐士、财神、文昌君和媒人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初的悲彩,还在中秋节中还占据了一席之地,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因祸得福”了吧!

参考文献: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陶阳、钟秀编:《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周自高:《古代诗词中的吴刚意象演变探析》,《金田》2013年第8期。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龚维英:《试论“伯林雉经”和吴刚伐桂的关系》,《绥化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还君明珠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都是住在月亮上,嫦娥和吴刚到底是什么关系?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的人们崇拜天象,会在秋收季节的月圆之夜,进行盛大的“祭月”活动,之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古人对“祭月“十分重视

在《礼记·月令》一书中,便有关于“中秋”最早的记载:

“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这里的“仲秋”,指的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八月。

在汉代,人们将“中秋”视为特定的时节

由此可知,早在两汉时期,古人就已经将中秋当成了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喝粥养身。

而与其他传统节日相同,关于中秋节,也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两个故事。

“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

我们都知道,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为了保护长生不死药而不得已吞下,才飞仙奔月;而吴刚则是因为杀了炎帝之孙伯陵,被炎帝发配到月亮上去,砍伐一颗不死神树。

至于吴刚与嫦娥之间的关系,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有说两人是一对恩爱情侣;也有说吴刚只是广寒宫外,一个卑微的伐木人而已;甚至一些影视作品,将吴刚塑造成了一个觊觎嫦娥美貌的小人。

有传说,嫦娥和吴刚是一对恩爱的情侣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只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传说与改编而已,没有可靠的史料充当证据。

其实“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商代古籍——《归藏》中的《归妹》一篇:

“昔者恒我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

《归藏》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

这里的“恒我”,也叫姮娥,即后世的嫦娥。

在书中,嫦娥不再是那个为保丹药而飞升月宫的忠贞女子,而是沦为盗取仙丹的偷窃者。

同样的,汉代古籍《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为《淮南子》的主编者,也是豆腐的发明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篇故事的主角嫦娥,都是偷取仙药的窃贼,这说明后世流传的保护不死药的版本,其实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嫦娥》一诗中就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吴刚伐桂”出现的时间,则要晚得多。

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写道: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酉阳杂俎》

译文:古人传说月亮上有桂树,也有蟾蜍.因此有一本奇特的书上说:月亮上面的桂树非常高大,树下有一个人每天都在砍树,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这人名叫吴刚,西河人,因在学仙道的时犯错,被罚砍伐桂树.

而这,也是关于“吴刚伐桂”的最早记载。

由此可见,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两个故事,一个出现在商代,另一个出现在唐朝,这中间隔了近两千年,所以这两人,自然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关系与交集。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哦~

嫦娥,后羿,吴刚,这三人有关系吗?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在此我先给广大的朋友们送上中秋的美好祝福:祝大家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说到中秋,就不能不提到月亮。而与月亮有关的流传最广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了。这也是中秋节的来历之一。作为民间流传最多的中秋节的起源,但大家可知道这凄美的神话故事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吗?

第一阶段:毫无关系

最初的嫦娥的故事,起源于上古神书《易经》当中,据《易经》记载,有个叫嫦娥的女子,吃了仙药,得以上天入月。而同时期另一本书《山海经》中,也出现了羿(后羿与大羿是不是两个人,谁才是射日的那个,现在还有纠纷,不过民间叫后羿,下文也就这么叫了)射日的故事。所以最初两人是一点关系也没有,都不在同一个故事中。

第二阶段:成为夫妻,但版本不同

也许是后羿射的日和嫦娥奔的月在古人眼中对应的关系,所以在之后的故事发展中,这两个人物也扯上了联系,嫦娥成为了后羿的妻子。而关于她奔月的故事也更加详细,如她吃的仙药从哪来,后羿失去妻子后是什么反应等,据《淮南子·览冥》记载:

“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羿向西王母请求而得到的一点长生药被嫦娥偷吃后飞往月宫,羿就为此惆怅若失,惋惜再也无法得到长生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羿不知道这长生药是怎样炼成的。所以说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

不过此时的文化创造力还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而那些人更多的是想诉说道理,重点并不像老百姓一样关注他们的夫妻分别,爱情苦痛。此时更多作为一种故事典故使用,干巴巴的,并不精彩。

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当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兴盛后,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终于发展完善了,不仅将后羿射日的故事与之完美融合,还重点写了夫妻二人一起生活以及后来分别时的表现和心理。不过因为是民间百姓自发所创,没有规定,所以故事就有多个版本流传下来。到现在最知名的有这两个版本:

1.嫦娥偷药说:

这个版本应该说改动的比较少,比较符合之前古籍的记载。在这个里嫦娥虽然和丈夫恩爱,但是终究抵抗不了成仙的诱惑,将仙药偷吃了。从此抛弃了家庭和丈夫,一个人在月宫过起了孤独的生活。而且在有些说法中,她还因为自己的自私行为变成了一只捣药的蟾蜍!这可能是古人对她的行为的一种批判吧。

“羿请不死药於西王母,羿妻娥窃以奔月,托身於月,是为蟾蜍。《太平御览·卷四》引张衡《灵宪》”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2.逢蒙威逼说:

可能是第一个版本里的形象太过自私,人们觉得拥有美丽外表的嫦娥内心也该善良正直,不会做出这种背叛丈夫独求长生的行为,于是又对故事加以改动润色,创造了一个“恶人大推手”逢蒙”。

逢蒙趁后羿不在家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不让坏人得逞只能吃掉仙药飞升。在这个故事里后羿勇敢正直,嫦娥温柔贤淑,二人美满恩爱,非常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而逢蒙这个纯小人,坏蛋,也担起了所有的骂名。

至此,嫦娥后羿的故事有了着落,那伐桂的吴刚又是哪来的呢? 吴刚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朝,据唐《酉阳杂俎》记载:

“旧传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由此可知,吴刚是因为学习道术犯了过错,被贬到月亮上来伐树的。而且这树自愈能力超强,砍一下就立即恢复,永远也砍不断,所以这就代表他永远要被禁锢在这项苦差事里了。

唐朝时修道之风盛行,连皇帝都痴迷于炼丹长生。这个故事大概是当时的道门收了很多人,为了约束门下弟子所创。所以这个故事的创立与嫦娥奔月没有关系,而吴刚和嫦娥也没有交集。硬说联系的话,他们应该是在同一个地方受苦的“狱友”。而且古人很注重名声思想,嫦娥既然已经和后羿是夫妻关系,就不可能再创造什么她和吴刚的故事来宣讲流传。

但是到了现代,思想观念与古时大不相同。对女性的情感的关注和女性社会地位日益上升,加上现代人熊熊燃烧,百无禁忌的八卦之火,一人独居,空虚寂寞的嫦娥,让她再像古人想的那样只会终日思念丈夫,把自己绑死在后羿上,显然不合理。而同处一地的“狱友”吴刚正好可以发挥作用。于是现代各种影视,小说里,吴刚和嫦娥的交集慢慢多了起来,这里就不举例了。

然而有趣的是,同人改编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也同样擅长,而且非常不错,这里本人就推荐一篇古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这篇文章前面讲的就是逢蒙版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在后文,它将吴刚的事迹融合进来,吴刚在这篇故事里变为嫦娥的炼药帮手,帮嫦娥伐桂取药材。而嫦娥在吴刚和月兔帮助下,要重新炼制不死药给后羿,好让夫妻团圆,共享长生,看起来很有乐观精神。

最后嫦娥与后羿之间的感情感动了天神,允许他们在月圆之夜在月桂树下团圆。而且还说人们可以听到他们低声呢喃的私语呢。

这是我觉得,所有嫦娥奔月故事里最好的版本了,在这个中秋节,我将它献给大家。

月亮上的嫦娥与吴刚是什么关系?

月亮上的嫦娥与吴刚究竟是什么关系?

赵运涛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仰望星空,月亮上的阴影常常引发人们的好奇,是谁住在上面,那会是谁的身影?

汉代以前,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而且从《山海经》的描述来看,人们往往认为高山上有山神,深渊里有水神,远方又有着各种神秘的国度,各种自然环境都孕育有形态各异的精灵妖怪,而依据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方式,人们自然也会认为,月亮上有“月精”。月有圆缺,古人又认为这是月亮死而复生,所以《楚辞·天问》里问了一句,月亮它究竟有什么德行,能死而复生呢?“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后一句的意思是顾菟常在月亮之腹,能有什么好处?《天问》提到的“顾菟”并不是兔子,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举出十来个证据,证明“顾菟”实际上是蟾蜍,而蟾蜍就是“月精”,这是在人们的幻想中,最早登上月球的“宫主”。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中,月亮上边画着一只伏在地上的大蛤蟆,而没有画兔子,足见蟾蜍曾经的地位之高。月精最初是蟾蜍,源于古人对生育的崇拜,蟾蜍每次产卵数千颗,而且,蟾蜍的大腹便便之态也酷似孕妇的外形。在很多汉画像中都出现过男性伏羲持日轮中金乌,与女娲所持月轮中蟾蜍对举,金乌是一只三足鸟代表男性生殖崇拜,而蟾蜍则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蟾蜍在古人观念中是一种生殖力很强的母性动物神,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属阴性是合拍的,因而在汉代及以前,月精被说成是蟾蜍。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局部)

最早月亮上只有个蟾蜍,后来去了一个女性,即嫦娥。女子属阴,到了汉代,人们认为月亮上的蟾蜍是嫦娥变的。嫦娥本名姮娥,后来因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被改称“嫦娥”。嫦娥最初是从《山海经》里的常羲演变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她是月亮的母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后来有了奔月的故事,她就成为了月亮上的一个女子。《淮南子》记载了嫦娥奔月。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向西王母求来一颗不死药,交给妻子保管,嫦娥趁后羿不在,偷偷将药吞下,刹那间感到身体变轻,不断上升,就这样飞到了月宫。《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是说嫦娥到了月宫,最后的结局是变成了蛤蟆。常任侠《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中介绍一副石棺这样说:“较小一棺,前额刻一人首蛇身像,一手捧月轮。后刻两人一蟾,蟾两足人立,手方持杵而下捣”,这大概正是受了汉代嫦娥变成蟾蜍的影响。

蟾蜍与嫦娥本来是毫不相关的故事,只因为都是在月亮上,所以到了汉代,人们最初是想把嫦娥的故事与月亮上的蟾蜍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释月亮上蟾蜍的来历,另一方面又能解释嫦娥与后羿故事的结局,先秦时期有关后羿的故事很多,《淮南子》里第一次记载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大概后来人们渐渐觉得美女变蟾蜍的故事过于破坏美好了,就渐渐将嫦娥的故事独立出来,于是月亮上就有了嫦娥和蟾蜍两种生物。再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嫦娥作为月宫仙人的形象胜出,嫦娥变蟾蜍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那么,我们常说月中白兔捣药,兔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月亮上的呢?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这是认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两种精灵,闻一多在《天问·释天》指出,实际上只有一个蟾蜍,“兔”完全是出于读音的误会,“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成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大概人们喜欢兔子而不太喜欢蟾蜍这种动物,“玉兔”的形象也就逐渐压倒蟾蜍,而成了月亮的代称。

到了唐代,月亮上又来了一人,即吴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说西河有个叫吴刚的人,因学仙有过,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月亮上这棵桂树很神奇,一斧子砍下去,瞬间就又能复合,于是吴刚只能不停地砍,而树则随砍随合。这有点像希腊神话中得罪了众神,被要求不断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石头每快到山顶就会滚落下去,他又不得不从头再来。吴刚上月宫,完全是出于“学仙有过”,这是南北朝以后,道家形成系统,对修仙有一定的规矩,尤其是形成不同派别之后的观念的反映。

在古代,吴刚跟嫦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要说成仙的时间,嫦娥在汉代就飞天了(如果《文选》引的《归藏》可信的话,那么时间可能会更早),而吴刚到了唐代才开始学仙,两人相差约七百年左右。一根桂枝,可能是两人之间唯一的联系了,这得从《西游记》故事说起:东汉末年孙悟空大闹天宫后五百年间,天蓬元帅调戏了嫦娥,被贬下凡,五百年后到了唐朝,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在收玉兔的时候,原文写道:“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慌得行者收了铁棒,躬身施礼道:‘老太阴,那里来的?老孙先回避了。’”嫦娥在道教中又被称作太阴星君,在《西游记》中,能令孙悟空施礼的神仙可不多。《西游记》里唯一一次提到吴刚是在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的时候,猪八戒说沙和尚的兵器是哭丧棒,而沙和尚夸耀自己的兵器说“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就是说,沙僧的禅杖是吴刚伐下来的一根桂枝。

一些民间传说居然将吴刚与嫦娥视为夫妻,这种说法应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就像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本来也不是一家人,元代以后,七仙女的故事流行,人们需要给她们一个出身,就生硬地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凑成了一对,七仙女都是他们的孩子。现代人大概出于各种目的,希望嫦娥与吴刚能有点“绯闻”。实际上在古代,从未有文献记载他们在同一场合出现,可以说,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不过,倒是有诗人想象,吴刚见过玉兔,唐李贺曰:“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吴质就是吴刚。吴刚的故事往往只和桂树有关:“桂”与“贵”谐音,要想得到那个“贵”,要想“蟾宫折桂”,非得费一番功夫不行。在汉代的文献《淮南子》中就记载了桂树的存在,与记载嫦娥奔月大约同时,也许除了两人是邻居,桂树也是现代人将嫦娥和吴刚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因素了。此外,“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对这位广寒宫中孤寂女子的同情,也往往让人们愿意把吴刚当成她的“男闺蜜”,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需要一个刚强的男子来保护,这大概都是现代人常有之同理心吧。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何时开始?嫦娥与后羿、吴刚到底是什么关系?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赵运涛的新著《符号里的中国》从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精选能够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上到传统神话与故事中的龙、凤、貔貅、太极图、八卦图,下到孩子们喜欢的葫芦娃、孙悟空、哪吒,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考辨,将“文化中国”以可亲可爱可感的方式娓娓道来,彰显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魅力。作者博物洽闻,通达古今,通过读懂符号里的中国,在高科技、时事、考古等热点中发现文化价值,将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古代的中秋节可以通宵玩耍?吃月饼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谁是第一个月宫之主?让我们从“符号里的中国”寻找答案。

《符号里的中国》赵运涛 著中华书局

最早的月宫之主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源于远古的祭月崇拜。《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是夜晚祭祀月亮。而八月十五被定为一个节日则是到了唐代。《唐书·太宗记》曰:“八月十五,中秋节。”

到了唐代,祭月变成了赏月,并增加了“团圆”的内涵。到了宋代,中秋节极为兴盛,成了重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游玩。《东京梦华录》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元代末年,又出现了吃月饼的习俗。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仿照圆月的形状,也是为了祈祷团圆。到了明代末年,北方一些地区又出现祭祀兔儿爷的习俗。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时至今日,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人们仍会仰望月宫,追寻嫦娥、玉兔、金蟾、桂树以及吴刚的踪影。然而,这些人们想象的月亮上的神人或精灵,并不是在同一个神话体系中一下子同时出现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叠加而逐渐被人们“凑”在了一起。

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高山上有山神,深渊里有水神,月亮上自然有“月精”。月有圆缺,古人又认为“月精”可以死而复生。《楚辞·天问》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菟”并不是兔子,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举出十来个证据,证明“顾菟”实际上是蟾蜍,而蟾蜍就是“月精”,这是在人们的幻想中最早登上月球的“宫主”。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左上部分有一只大蟾蜍

那么,我们常说月中有白兔捣药,兔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月亮上的呢?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这是认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两种精灵。从西汉帛画中,我们发现,月亮上确实还有一只兔子,但这只兔子在奔跑而没有捣药。传说捣药的兔子本属于西王母神话,大概因为有关嫦娥的传说往往说她吞服了不死药,而月亮又被看作能“死而复生”,这些联想最终使得月亮上的兔子有了本职工作——捣药。

这只兔子又是如何“去”了月亮上的呢?闻一多在《天问·释天》指出:“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实际上只有一只蟾蜍,“兔”完全是出于读音的误会。月亮上有了兔子的传说后,又因为后人喜欢兔子而不太喜欢蟾蜍这种动物,“玉兔”的形象就逐渐压倒了蟾蜍,成了月宫中嫦娥的陪伴者。

嫦娥何时“奔月”

嫦娥可能是从《山海经》里的常羲演变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是月亮的母亲,“羲”古音与“娥”相近。嫦娥奔月的传说大概先秦时期就有了,到了汉代,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姮娥即嫦娥,她趁羿不在的时候,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宫去了,这是第一次将嫦娥和后羿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嫦娥能拿到后羿的不死药呢?到了东汉,高诱在《淮南子》注释中进一步做出解释说:“姮娥,羿妻。”《淮南子》中,有不死药的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射日的后羿,早期是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妻子的记载的。直到东汉,高诱才说嫦娥是射日的后羿之妻,乃是“误”认,但从此人们也就认定了嫦娥与后羿是一对。

河南南阳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

到了明末,题作钟惺编辑、冯梦龙鉴定的《有夏志传》再一次发生“误”解,又把历史上的后羿与嫦娥看作了夫妻。说夏朝国王太康看上了后羿的妻子嫦娥,想用一座城池跟后羿交换,后羿居然答应了,嫦娥知道消息后大失所望,偷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月宫。这就又把历史上本有妻子的后羿与神话传说中的后羿混淆了,而且还为嫦娥奔月找了一个新理由,那就是:嫦娥是被逼无奈而吃了不死药奔月的。早在唐代,李商隐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能会为自己吃了灵药后悔吧,因她自己的私心而只得独守广寒宫。大概因为当时还没有传说说她是被逼无奈的。

除了《有夏志传》,后来民间又有传说说后羿不在家,其徒弟蓬蒙想抢夺不死药,嫦娥无奈吞药而升月,等等。嫦娥奔月的理由,后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于嫦娥奔月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蟾蜍与嫦娥本来是毫不相关的故事,只因为都在月亮上,所以到了汉代,人们把嫦娥的故事与月亮上的蟾蜍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释月亮上蟾蜍的来历,另一方面又能解释嫦娥与后羿故事的结局。在汉代,人们认为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是说嫦娥到了月宫,最后的结局是变成了癞蛤蟆。大概后来人们觉得美女变蟾蜍的故事过于破坏美好了,就渐渐将嫦娥的故事独立出来,于是月亮上就有了嫦娥和蟾蜍两种生物。再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嫦娥作为月宫仙人的形象胜出,嫦娥变蟾蜍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西游记》中,嫦娥也有出场,是美女的形象,与之相关的最有名的故事大概就是猪八戒调戏嫦娥了。除此之外,在收玉兔的时候,嫦娥也出现了。“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姮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太阴星君是道教后来创造出来的“月神”,民间常把她与嫦娥合二为一。

清人绘 《西游记》中的太阴星君

当太阴星君收了玉兔之后,来到国王面前,孙悟空介绍说:“天竺陛下,请出你那皇后嫔妃看着,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这个玉兔儿却是你家的假公主,今现真相也。”围绕在太阴星君身边的是众多嫦娥,也就是说月宫中有很多仙女都被称为嫦娥,当年猪八戒调戏的嫦娥可能只是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之一。太阴星君还介绍说,这位公主本是月宫里的“素娥”(嫦娥的别称),只因为她在月宫打了玉兔,又思凡下界,就转世做了公主,而玉兔为了报仇,才下界取代她,又想着和唐僧成亲。可见在《西游记》中,月宫上的神仙是极多的,而实际上这些又都可看作是传统嫦娥的“分身”。

中秋的吉祥元素

早期神话传说中,月宫是很冷清的,只有嫦娥与玉兔、蟾蜍,嫦娥是很孤独的,连个邻居都没有,所以李白《把酒问月》诗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到了晚唐,月宫中才又多了一个人,即吴刚。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西河有个叫吴刚的人,因学仙有过,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这棵桂树很神奇,一斧子砍下去,瞬间就又能复合,于是吴刚只能不停地砍,而树则随砍随合。《西游记》中沙和尚曾夸耀自己的兵器说:“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也就是说,沙僧的禅杖是吴刚伐下来的一根桂枝。

月宫上有了嫦娥,也有了吴刚,那么他们两个是夫妻关系吗?辛弃疾词曰:“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嫦娥究竟有没有嫁人呢?最晚到西汉就有嫦娥飞天的完整故事了,东汉时她被“误”认为是后羿的妻子,而到了唐代才有吴刚学仙的故事。吴刚的故事要晚得多,所以至少在唐前,是不会有他们是夫妻的传闻的。

明 唐寅 画 《嫦娥奔月图》

后来民间确有一些传说将吴刚与嫦娥视为夫妻,但这种说法应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大概因为他们同在月亮上,一男一女,嫦娥的形象又常是手拿桂枝,而吴刚是伐桂的,于是出于各种目的,如对爱情圆满、家庭团圆的向往等,总希望嫦娥与吴刚能有点“绯闻”。

总之,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中国传统文化增色不少,它本身就是“团圆”的象征,是相思的寄托。月宫上的诸多神话传说形成的符号,也形成了各种吉祥元素,如嫦娥是美的象征,桂枝是“贵”的象征,等等。在古代绘画、家具、剪纸等艺术作品中常见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玉兔捣药等图式,这些都是古人审美及美好愿望的体现。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出版方提供

来源:作者:赵运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