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人丁是什么意思(人丁兴旺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8 16:49:54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乾隆都曾混淆的“人丁”到底指哪些人?

在日常生活中,流传至今的“人丁兴旺”、“门高胜过厅,家败损人丁”、“坟后有坑绝人丁,白虎垂头少男愁”的俗语中的“人丁”多等同于“人口”之意。但回溯这一概念的渊源,“人丁”实际上是过去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下的制度性词汇,二者并不等同。

乾隆帝也曾混淆“人丁”概念

乾隆朝,亦即18世纪的中后叶,是清代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而最早得出这一结论的,正是乾隆帝本人。1793年,已入耄耋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说:

“朕恭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九年(1710)民数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二百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

乾隆帝为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忧心忡忡,但他的上述结论却是错误的。虽然从统计数字本身来看,1792年的“民数”确是1710年“人丁户口”数的13.2倍(即增“十二倍有奇”,而不是乾隆帝所说的“计增十五倍有奇”),但这只是将不同的统计对象用作比较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在过去,“人丁”并不等同于代表人口的“民数”,而是指承担政府赋役的对象。

实际人口往往远大于人丁户口

《清实录》自顺治八年(1651年)起,于年末记载当年的“人丁户口”。雍正十二年(1734年),统计的“人丁户口”仅增至 26 417 932 人,即使再加上所谓“永不加赋滋生人丁” 937 530 人,仍只有27 355 462人。但再过7年后的乾隆六年(1741年),所统计的“天下民数”便一举突破 1 亿大关,达143 411 559人,为1734年统计数的 5 倍多。乾隆末年(18世纪末)的“民数”更高达 3 亿以上,为康熙年间所统计的“人丁户口”的10余倍。可见,代表实际人口的“民数”往往是远远大于作为纳税对象的“人丁户口”。

“人丁”多指男性青壮年

作为纳税群体的人丁,历朝历代政府多对此有明确的界定。

隋代以前,人丁大都包括妇女,存在“丁男”、“丁女”的区分。自隋炀帝变革征丁制度,“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人丁渐以男性为主。

从年龄来看,人丁多指青壮年。隋朝规定,“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唐朝成丁年龄稍晚,“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明清两朝成丁年龄又被提早,“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

除此之外,某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群体,也会被赋予免丁的特权。

随着清代丁税制度改革的深入,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人丁”一词也逐渐淡出官方语境,并产生异变,逐渐成为日常习语中的“人口”之意。

这是五百本精神小妹的单篇文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卷144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桦:《语言与历史:清代“人丁”概念的异变》,《清史研究》,2006年第四期。

乾隆都曾混淆的“人丁”到底指哪些人?

在日常生活中,流传至今的“人丁兴旺”、“门高胜过厅,家败损人丁”、“坟后有坑绝人丁,白虎垂头少男愁”的俗语中的“人丁”多等同于“人口”之意。但回溯这一概念的渊源,“人丁”实际上是过去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下的制度性词汇,二者并不等同。

乾隆帝也曾混淆“人丁”概念

乾隆朝,亦即18世纪的中后叶,是清代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而最早得出这一结论的,正是乾隆帝本人。1793年,已入耄耋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说:

“朕恭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九年(1710)民数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二百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

乾隆帝为人口的不断增长而忧心忡忡,但他的上述结论却是错误的。虽然从统计数字本身来看,1792年的“民数”确是1710年“人丁户口”数的13.2倍(即增“十二倍有奇”,而不是乾隆帝所说的“计增十五倍有奇”),但这只是将不同的统计对象用作比较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在过去,“人丁”并不等同于代表人口的“民数”,而是指承担政府赋役的对象。

实际人口往往远大于人丁户口

《清实录》自顺治八年(1651年)起,于年末记载当年的“人丁户口”。雍正十二年(1734年),统计的“人丁户口”仅增至 26 417 932 人,即使再加上所谓“永不加赋滋生人丁” 937 530 人,仍只有27 355 462人。但再过7年后的乾隆六年(1741年),所统计的“天下民数”便一举突破 1 亿大关,达143 411 559人,为1734年统计数的 5 倍多。乾隆末年(18世纪末)的“民数”更高达 3 亿以上,为康熙年间所统计的“人丁户口”的10余倍。可见,代表实际人口的“民数”往往是远远大于作为纳税对象的“人丁户口”。

“人丁”多指男性青壮年

作为纳税群体的人丁,历朝历代政府多对此有明确的界定。

隋代以前,人丁大都包括妇女,存在“丁男”、“丁女”的区分。自隋炀帝变革征丁制度,“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人丁渐以男性为主。

从年龄来看,人丁多指青壮年。隋朝规定,“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唐朝成丁年龄稍晚,“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明清两朝成丁年龄又被提早,“民始生,籍其名曰不成丁,年十六曰成丁。成丁而役,六十而免”。

除此之外,某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群体,也会被赋予免丁的特权。

随着清代丁税制度改革的深入,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人丁”一词也逐渐淡出官方语境,并产生异变,逐渐成为日常习语中的“人口”之意。

这是五百本精神小妹的单篇文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卷1441,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桦:《语言与历史:清代“人丁”概念的异变》,《清史研究》,2006年第四期。

“坟前添把土,家里人丁旺”啥意思?清明节上坟添土有啥讲究?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茶人小谈

01

清明节很多地方都有上坟“添土”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好像已经被年轻人给忘了,也更加不知道“添土”到底是何含义。闰二月十五,又到一年清明时,而“添土”不得不又重新提起。记得老辈人就经常讲“坟前添把土,家里人丁旺”。

坟前,就是上坟之前,添把土,添是添加的意思,上半句的意思就是,清明节上坟之前,给坟添加新土,后半句相对比较好理解,家里孩子在外兴旺发达。

坟前添土,为啥能够让老一辈人这么重视,它到底又有啥来历呢?事实上,坟前添土的习俗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过。

02

坟前添土的来历?

我们现在熟知的清明节,其实它是三个节日的融合,分别是上巳节、寒食节、还有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是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宋代苏辙《新火》中记载:“昨日一百五,老穉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也有:“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俗语有:“一百五,燕子土”的说法,意思是这天燕子从南方归来,开始衔泥修窝。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百五,去添土”,意思就是寒食节这天,要去坟前添土。

这个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很多坟墓一整年,都没有修整了,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添土,同样也是想着把旁边的杂草处理干净。

坟前添土,也不是随便乱添的,那个地方的土不能动,那个方位不能动,这个都是有讲究的,像在我们当地,清明添土一般都是往坟头的左边或者右边添。正面和坟后是不能添的,只能是添两面。

此外,添土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

这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给坟添土,是想着不让先人们冻着淋着,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此外,一年年坟头越来越大,也是代表着家族的兴旺。

03

清明节上坟添土有啥讲究?

这里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坟前添土,它是象征性的往里增加,你不要理解成为填土,这个是不对的,按照当地的一个习俗,每次添土,大概是“三捧土”,也用的是用铁锹添的。

从添土的方位来看,是坟的周边,也就是坟的两边,一般是左边或者是右边,添土选用的土,是在坟的外面所取的,而不不能在里面选择土,直接放进去。

很多坟墓修的都是一个圆形,把这个完全填满,基本上就不用再添新土了,不过这个时间,会特别的久远。

04

老话说“坟前添把土,家里人丁旺”,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能忘本,祖先虽然逝去,但是家风尚存,民间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诫自己的孩子,对祖先要尊重,不要忘了他们的功绩。

用添土的行为,也是体现一个家族的团结与否,如果一个坟墓,长期不打理,或者是破败不堪,那么显然这家的后人,在亲情方面也会比较的淡泊。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The end—

原创/茶人小谈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俗语“家中兴旺,必有三样”有道理吗?“三样”是指的哪三样?

就如同每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和睦幸福,并且可以兴旺发达。

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自古以来,这样的希冀从来都未曾改变。然而,理想越丰满,现实却越骨感。

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如果能够让家里变得越来越旺,就算再艰难的事情也愿意去尝试。而且在农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家中兴旺,必有三样”。

从字面上来理解,其实并不难,古人表达的意思是兴旺发达的家庭中,必然会有这“三样”东西。那么,这句话核心的词语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三样”。

如果叫我们凭空来想象,肯定是闭门造车了,一天,乃至是一个月,都想不出来古人到底说的是哪三样东西,毕竟农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经过村里的老人指点,总算是弄明白了古人说的是哪三样东西,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维逻辑,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无数人去为之拼搏。

古人说的第一样东西是:大门。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大门就如同人的脸面,豪气的大门往往能够彰显出主人的大气和财气,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很好的。

修建住房和婚嫁是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房屋的大小和气派度,不仅可以看出房主人的品味,还能从山水学问上寻找到让家庭兴旺的底气。一个与众不同的房屋大门,往往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当好奇和新颖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后,这个家庭本身人气也就旺了起来。

第二样好事是:家里有健康的大胖小子。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东方大国,粮食短缺一直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历朝历代都在为了土地和资源战斗,归根究底还是粮食不足,难以让天下所有人都吃饱。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家庭都难以添加新丁,小孩子抵抗力弱,营养跟不上就很容易夭折。如果家里有健康的后代,而且长得白白胖胖的,那说明这个家庭是很有财力的,也证明这个家庭是兴旺发达的。

最后一件事情是:家里有健壮的狗狗。古语有云:狗不嫌家穷,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不仅肩负着看家护院的重任,还会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主人挡住危险。这样的人类伙伴,肯定要好生饲养。

但在那些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里,人们自己都很难填饱肚子,又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来给狗狗吃呢?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条健壮的狗狗,从这体型就可以看出平日里生活条件不错,狗狗叫起来就是“旺旺”,再加上自身已经在朝着“旺”的方向发现,所以古人认为这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前提。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人说的这句俗语“家中兴旺,必有三样”,指的是家里有一个气派的大门,健康的后代,以及壮硕的狗子。

在古人信奉的山水学问中,大门可是一个聚集财气和福气的入口,有一个体面的大门,也是彰显福气和财气的一种实力,自然家里也就会越来越兴旺发达了。

至于家有大胖小子,这本来就是人丁兴旺的意思,能够把后代养得白白胖胖,家里的收入肯定是稳定而又丰厚的。后继有人,才是家庭兴旺的标准配置,人多力量大,家里添丁喜气洋洋,也是这样由来的。

至于最后的狗狗,这可以从侧面看出主人家的心境,把家里所有的成员都养得如此好,不仅有赚钱的实力,还有一种常人没有的信念,这就是兴旺的秘诀所在。

换做如今的角度来看,养狗也是一种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在城市里养狗的人,大多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虽然这些都没有丝毫科学依据,但在古人生活的特定年代里,这样的说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们要警醒的是,俗语毕竟只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之所以还会存在,那是因为人们的情怀还在。不过真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还得理性去分析后,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想要家庭兴旺,我觉得不可少的三样东西应该是超强的执行力,坚持不懈的学习力,还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在智慧和勤劳中寻找成功的方式方法,这样才最有希望让家庭走向兴旺发达的道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