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狮子座

天历(天历二年)

时间:2023-12-28 15:19:30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明代钱币少见版别,万历通宝西北版双天历,你了解这个版别吗?

大家好,万历通宝是明代的古钱币,万历通宝有很多的版别,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简单好认的版别,万历通宝西北版双天历,这个版别就算不玩明代钱币的朋友,也能很容易的认出来,那么,这个钱币是什么样子的呢?给大家看一看,西北版的双天历是什么样子的。

万历通宝西北版双天历正面图

万历通宝西北版双天历背面图

西北版万历通宝,是万历通宝中,文字书写风格最粗犷的,符合西北粗犷的风格,下面给大家看一看正常西北版万历大字是什么样子的。

西北版万历通宝大字版正面图

西北版万历通宝大字版背面图

大家仔细看一看双天历和正常的西北版万历有什么区别?

正常版的西北版万历,历字中间部分的写法是两个禾,而双天历,历字中间的文字写法比较奇怪,写的是两个天字,省略了中间的一个竖,看起来就像两个天字一样,所以这样的版别叫作万历西北版双天历。

双天历特征

万历西北版双天历比普通的万历通宝要少一些,也是比较好识别的版别,大家了解了吗?再给大家看一枚西北版万历通宝双天历。

西北版双天历正面图

西北版双天历背面图

新疆红泉堂祝大家每天都有好的收获!

日本历史上247个年号,超半数源自中国,其中2个汉字被用得最多

据新华社2019年3月28日消息,日本当今天皇明仁将在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新天皇德仁将在次日即位。而为确保新老天皇交代期间社会平稳过渡,日本内阁将在4月1日,提前1个月宣布新天皇的年号。

新年号的宣布,将改变日本计时用语。银行数据、政府文件和老百姓生活,将不再使用“平成31年”,而将启用“××(新年号)元年”。这对社会影响甚大,所以提前公布新年号,也给社会一个适应期。别的不说,电脑、手机得调日期,下公文和印出版物,也得有时间准备。

(平成年号诞生时)

新日本年号宣布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公布,也真是让人醉了。没办法,时间赶巧在这一天了。

其实,日本年号是一个非常有中国味的文化传统,与西方节日无任何关系。

今天趁新年号还未公布之时,飞春读传带您来学习一下日本年号那些事——有多少年号可以重来?又有多少年号与中国历史有关?

(日本用年号表述日期)

一、日本为啥要起年号?

日本起年号,源自中国习惯。

公元645年,中国大唐盛世,吸引落后的岛国日本来中国学习,回去后他们锐意革新,仿袭中国的贞观之治,进行全盘改革,其中在年号的问题上,也模仿了中国大唐的纪年方法,启用了年号。

第一个年号,就是645年孝德天皇时开始的,名为“大化”。大化期间对日本的系列改革,奠定了日本发展方向,对后世影响巨大,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取自中国的《尚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年号配图)

有人统计,日本天皇年号出自典籍最多的是《尚书》,达37次;其次是《周易》,达27次;再次是《诗经》,达15次。

明治,取自中国《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经·临》中的“大享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天平地成”。

(源自中国的蹴鞠,至今流行日本)

二、为啥用汉字?

由于文化影响,日本正式文书均采用汉字表述方法。天皇的名字、宫号、年号、政府公报,包括1945年日本投降时的降书封面名、落款的天皇签名,都是工笔正楷的汉字。

日本极为推崇汉文化,汉语堪为“国语”,历来皇室均有汉学家,皇宫文告行文用语和格式,均由修养深厚的汉学家团队起草。

如出台一个“终战诏书”,也是写了几天几夜,数易其稿,裕仁最后审定。

天皇本人,也是汉学家高手。如明治天皇和他媳妇都会作汉诗和歌。

这一切,都与日本与中国同文同种有关,传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就是秦始皇派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大臣徐福。

(裕仁天皇在降书上的签名)

三、为啥与中国年号相同?

日本从第一次启用年号至今,共1300多年的历史,期间生247个年号。

247个年号中,出自中国典谟的有137个,占比半数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47个年号中,与中国皇帝不约而同用同一个年号的,有49个,占比20%。

分别是:

大同、大宝、文治、文明、天元、天历、天平、天正、天安、天庆、天和、天应、天明、天保、天授、天福、天禄、天德、元和、元德、仁安、仁寿、永历、永和、永德……见下表详述。

(日本与中国相同的年号1)

(日本与中国相同的年号2)

这也无可厚非,年号存在的意义都相同,日本皇室没有规定不能重复中国的年号,只是规定选词要吉祥、简单、与之前几代的不重复。

中日年号相同,说明两国文化和当天皇皇帝的心理都相似。

有人还统计,所有年号中,以“天”字开头的最多,达27次;重复的字最多的是“永”和“和”字,达29次。

(有关年号的统计数据)

四、为啥全世界只有日本还在用年号?

全世界用年号的国家本身不多,如今有皇帝的国家更寥寥。英国也有国王,但西方帝国从来不用年号。

日本天皇是个特殊,战后其天皇制一直保留了下来,作为天皇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一皇一元一年号的制度,同时被保留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战后日本天皇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年号只是个天皇迭代的象征,不具有任何权力意义。换不换年号,天皇永远只是个国家的表征,不代表统治的变化。

一句话,它就是个计时用的称呼。

(明仁天皇皇后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出个选择题:

投票

==============

文献参考:

张劲松 李明《日本的年号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3月)

历史文化源流|润物细无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3月5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杜甫创作于上元二年的春天(761年)。当时杜甫经过一段时间流离转徙的生活后,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两年,他自食其力,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深知春雨对于耕作和民生的重要,所以在细雨霏霏的夜里,诗人欣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描写春霖喜降、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仁爱高尚的人格,无愧于“诗圣”之誉。

润物细无声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智慧,是一种深沉厚重、大度宽容的定力。汉代飞将军李广为官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家里没有多少余财,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因此深得官兵爱戴。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到饭,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所以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

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就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诚挚、务实,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这正是润物细无声的道理。

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大旱,朝廷派遣张养浩前往赈灾。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日夜兼程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任之后,只要有利于民生的事,他都尽力做到极致。赴任后四个月,从来没有在家里住过,一直住在任所,晚上向上天祈雨,白天就外出救济灾民,“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张养浩最终因为劳累过度卒于任上,关中老百姓听说后,痛心如失父母。正如张养浩的名字,他用润物细无声的为国为民之心,涵养了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

教书育人,同样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智慧,在这方面,陶行知“四颗糖”故事令人感触很深。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别的男生,陶行知发现后制止,命令他放学到校长室去。犯了错的男生惶恐不安早早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看到这样情景的陶行知先去买了一包糖果,正在男生以为要有“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时,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男生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正在男生惊讶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给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别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男生流着眼泪:“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泥块砸人……”陶行知听后掏出第四颗糖果,说:“你知错认错,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在中国人建功立业的历程中体现得更加生动、深刻。1979年,国家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组织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孔繁森赴任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以自己的生命,在西藏铸起了一座无私奉献的丰碑!

新时代新征程,包括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在内的各项事业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既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未来征程的进取更离不开以同志为核心的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在工作中细大不捐,就一定能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未来。

张家口人应该知道的100件事: 天历之变明宗殂

文/何军

蒙古民族向客人敬酒,客人接过酒碗后,用右手无名指蘸些酒向上下弹洒。名曰: 敬天,敬地,敬朋友,表示十分友好。据说这种仪式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 年)九月初, 元朝皇帝图帖睦尔从元中都返回大都,途经翠屏口驿站时发明的。史料没有相关记载, 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就在这个故事的几天前,元中都发生了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件,却是真真实实的,史称“ 天历之变 ”。

天历之变是发生在元朝时期的宫廷斗争。元文宗天历二年,临时替哥哥占位置当皇帝的图帖睦尔,因为要实现拥立哥哥和世㻋做皇帝的诺言, 将已经流亡漠北的哥哥迎回,是为明宗。但是明宗登基仅几个月暴毙,元廷对外称明宗是因病告殂,但是,也有说是被图帖睦尔毒酒害死,总之,是一段历史谜团。

图帖睦尔是元武宗海山皇帝的次子,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和世㻋,流亡在大西北。元武宗死后,本应长子和世㻋继位。可海山的皇位是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给夺来的,所以早有言在先,海山死后由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 帝号仁宗。不承想,仁宗只活了三十六岁,便病死在上都。谁来继位当皇帝,朝廷分为两派。本来可以按仁宗生前的意愿将其子阿速吉八扶上皇位,身在大都的铁腕人物枢密院事燕铁木儿极力主张皇位应属武宗海山之子。据《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二》记载, 燕铁木儿强行召集百官,兵皆露刃地威胁大臣说:“ 武宗皇帝有子二人,大统所在,当迎立之,敢有不顺者斩!”

当时,元武宗的两个儿子都不在大都,燕铁木儿立即遣亲信去漠北接和世㻋继位,同时也派人去迎图帖睦尔前来。在上都的丞相倒喇沙闻讯后不甘示弱,仓皇间拥立阿速吉八即位,改年号天顺。这两派势力分别拥护两位皇帝在大都和上都,分庭抗礼开始了权力之争,两个皇帝、两个都城,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双方军队在榆河、昌平、古北口、密云一带展开大规模的激战,结果大都方面将上都打败,并一直攻入上都,阿速吉八趁乱逃跑, 后来下落不明,倒喇沙等一伙人皆被处死。史称“ 两都之争 ”。

图帖睦尔先于哥哥到达大都。图帖睦尔本来自己想当皇帝,可又怕舆论大哗,众臣不依,便虚情假意地说,世祖之后的诸王都是遵照祖训,依次相传,不敢妄生觊觎,我自认无德,应等待兄长。但神器不可久虚,天下不可无主,兄长又远在漠北,姑且暂即皇位,“ 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众臣唯恐日久生变,也以为权宜之计,遂拥立图帖睦尔继位,改元天历。

和世㻋一直到第二年历经跋涉,才率属官和亲眷赶到上都,在此迎候的燕铁木儿急忙奉上皇帝玉玺,和世㻋就此登基,帝号明宗。和世㻋对弟弟图帖睦尔仁义之情十分感激,派人速去大都告知弟弟图帖睦尔:“ 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无须改变。”并下诏宣布自己驾崩后由弟弟继位,册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敕造皇太子印。还将燕铁木儿留在身边,封为太师,并任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

已是皇太子身份的弟弟图帖睦尔,立刻离开大都北上迎接已继位皇帝的哥哥和世㻋 。兄弟二人在元中都相见,各叙别情,亲密无间。明宗帝和世㻋 在中都大殿招待弟弟及诸王大臣。酒席宴上,觥筹交错,笑语声喧,弹冠相庆,一片祥和。

天历二年八月庚寅(1329年8月30日),天已大亮,在元中都寝帐的明宗帝和世㻋仍未起床,皇后以为皇帝多日劳顿,不敢惊动,过了许久仍不见动静,便入帐去看,惊恐地发现年仅三十岁的明宗已经七窍流血而死。

九天以后,图帖睦尔从元中都返回大都后,重登帝位,称帝号文宗。文宗皇帝重新登上帝位,几个月之内,大元王朝皇帝轮流做,被称为“ 三帝更位 ”。

关于明宗之死,元史所载,语焉不详。《元史·明宗本记》寥寥数语:“庚寅,帝暴崩,年三十。”

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考异”中撷取了两条材料:一是燕铁木儿自大都奉玉玺见明宗后,“ 明宗从官有不为之礼者 ”,致使燕铁木儿“ 且怒且惧 ”。至明宗死,燕铁木儿即“ 奔入帐中,取玉玺,扶文宗上马南驰 ”。

《元史·文宗本纪》也载,燕铁木 儿“ 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授予帝 ”。也有现今文史资料直接写道 , 元文宗在禅让后马上就后悔了,从被别人山呼万岁变成了亲王,巨大的落差使得他对于自己禅让的行动追悔莫及。他想尽快把皇帝的宝座夺回来。但是已经诏告天下,他又不能公开反悔,于是他等元明宗来到中都后将他杀掉。这时元文宗的权力欲望已经把兄弟之情完全击退。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那天晚上,图帖睦尔趁着元明宗喝酒多了睡熟的时候,带领两 个杀手将一根铁钉从元明宗的头顶钉入,这样元明宗做了几个月的皇帝就被自己的亲弟弟谋害。元明宗死后,图帖睦尔马上恢复了帝位。

《续资治通鉴》另一材料是:文宗病逝前,召皇后、太子留言说明宗之事“ 为朕生平大错 ”,遗诏立明宗之子以自赎。文宗死于1332年9月,终年29岁。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也许是他对害兄之事的忏悔。

最后我们还是接着讲完那个无法考证其真实性的蒙古族敬酒仪式的故事吧。话说从元中都南归的图帖睦尔一行来到翠屏口驿站,地方官员奉上了水酒。心里有鬼的图帖睦尔一怔,犹豫间,忽然想起银器能够验毒,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戴着银饰的无名指浸入酒中,将信将疑竟试了三次,才放心喝下。在场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何意,贴身的亲信却心如明镜,马上出面解释道:吾皇举手敬天,垂臂敬地,平举敬朋友,此为蒙古族最高礼仪。不知内情的后人们便纷纷效仿,这种敬酒礼仪渐渐在民间传开。

这一切究竟是宫廷阴谋,还是子虚乌有;是偶然巧合, 还是传说故事,没有人能说清楚。只有那元中都冰凉的汉白玉螭吻,静静地探出首来,看着人世间这种种生死纠缠,发出世人听不到的一声叹息。

这幅绢本《相马图》画面中,一宽袍束带似胡人装扮的男子,手牵一匹膘肥体壮的骏马,画面上方钤有一枚印章,其内容是“ 至顺御笔 ”四字。至顺正是元朝在1330 ~ 1332年间所用年号。《元史》记载元文宗图帖睦尔书法“ 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旨 ”。他还擅长作画,所绘“ 万岁山画 ”草图,“ 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 所莫能及 ”。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

--------道法自然,随缘便好。

字面意思理解为:天上下的雨覆盖天地滋润万物,但是如果对于无根之草木依然得不到滋润。佛门虽宽,广接方便但如果不心存善念,即使皈依佛门,也不能知善行善。所以缘分很重要。

根,暗指的是心之本源,有了这个根本才能吸收自然之力。缘,暗指凡事从心开始,心存善念,任何的表相都是虚妄只有真正的有缘人才能感悟到佛法的真实义而终身受益从此走上自我的修正之路。

佛门广大不渡无缘之人。那什么是有缘之人呢?就是当一个人真心忏悔,并且请求帮助的时候,选合适机缘才出手相助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盲目的去帮助他人。行所谓的仁者之事。君子行事应当“随缘说法”.“覌机逗教”

做人要学会随缘,随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人由于攀比皆难心安。学会随缘是处世的一种学问。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古往今来的圣贤经典无不阐述着随缘的智慧,因为只有真正的懂得随缘才能安住心,把当下的时光过好,不辜负这一世的人身。

现实中处处需要随缘,随缘它不是随便更不是消极,而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是烦恼执著于一切结果。对于事情的结果不问东西,坦然接受。

随缘对内不与自己较真,对外不抵触世界。它不仅仅是佛家的名词,更是一个人完成从出世到入世的一种全然超脱物外的身心大自在。所以,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要感悟随缘,体悟随缘,做到随缘……

朱元璋的流浪生涯:从无家可归,到以天下为家

公元1328年,元天历元年,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东乡农民朱五四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据说当时满屋红光,周围邻居以为发生火灾纷纷前来救火。这个一出生就闹出如此大动静的婴儿就是朱元璋。虽然朱家贫困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但是家人努力生活日子还过得去。朱元璋16岁时饥饿加上瘟疫夺走了家里人的姓名,自己也被迫出家当了和尚。可是,的世道和尚竟也做不得,迫不得已流亡乞讨。朱元璋在淮西、豫东等地历练了三年,也正是这三年开启了朱元璋从农民、和尚、乞丐到参加起义军,最后开国称帝的传奇一生。

当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

元至正四年(1344)春,朱重八还不满十六周岁出家当了和尚。朱元璋在皇觉寺半饥半饱的小和尚生活,只过了五十天。作为新入寺的和尚,他年龄最小,地位最低,所有扫地打水做饭上香之类的杂活全是他的,吃饭时他却是最后一个。干了一天活饥肠辘辘,到口的却常常只有半碗残茶剩饭。朱元璋在家中虽然也吃不好穿不暖,但毕竟是家中的老小,从小到大都是受关心受照顾的角色,到了庙里,实在难以适应。

谁承想这半饥半饱挨打受累的日子,后来居然也成了甜蜜的回忆。不久全县大饥,寺庙里的粮仓也迅速空了下去。第五十一天,老和尚把几个和尚叫到一起,宣布粮食已尽,只好封仓,叫大家各谋出路……

当朱元璋背上破包袱,提上木鱼和瓦钵,走出皇觉寺破败的大门的那一刻,世界在他眼里变了。在此之前,他朱元璋是被许多套定位系统牢牢锁定在大元社会的一个细胞:不论是户籍本、家谱,还是和尚度牒,都表明他是被这个社会牢牢控制着和规定着的。他是大元朝濠州府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的一个男丁,是朱氏和陈氏家族亲戚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结点,经纬分明,一目了然。他的未来生活本来是恪守三纲五常、乡规民约,信奉鬼神,尊敬长上,安分守法,勤苦成家,春种秋收,娶妻生子,生老病死。

可是,因为这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他身上所有的锁链都被扯断了。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官府不再管他,甲长不再管他,甚至现在连寺庙也不再管他,平生第一次,他一无所属,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定位。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无序、混乱、凶险的。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庇护,他就像断了缆绳的一只小船,任何一股大浪打来,都有可能吞没他。他深知,从此之后,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了。

他沿着乡村小路,一直向南走去。老和尚说南边年景好点。路边的景色变得越来越陌生,经过一个大村子,他挑了一家高门大户的院子,有点胆怯地扣动了门环。

可以想见,从一个重信誉、好面子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向人家开口要饭要突破多大的心理障碍。

老半天,门开了,门里人探头看了一眼,不耐烦地“咣”地又把门关上了。朱重八心里一凉。正当他犹豫不决转身要走的时候,门又开了一条缝,一只拿着勺子的手伸了出来。重八赶紧把瓦钵伸过去,勺子一倾,一把生了虫子的糙米哗哗滑落:“今天已经过去三个化缘的了,就这点了,快走吧!”

中午,朱元璋就在村边的破庙里找几块石头,支上瓦钵,倒上水,把这把米煮得半生不熟,勉强填了填肚子。

从农民变成流氓

艰苦的流浪生活就此开始了。他先是向南一直走到合肥,接着又往西走到河南固始。随后的几年中,他又相继流浪到河南信阳、临汝,往东折向河南淮阳,经河南鹿邑、安徽亳县,又回到过安徽阜阳。一路跋山涉水,云水飘扬。可以想见,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的乞讨路上会品尝到多少常人体会不到的饥饿、孤独和艰辛。他吃过大户善人施舍的白面馒头,也曾吃过草根、野菜。他住过高门大户的下人房,住过村边的破庙,也曾经睡在山洞山崖,睡在雪地里风雨中,天为幕地为席。他一路念过佛号,也帮人打过短工。在许多城镇里他和乞丐们打过架,有的时候,他也曾加入当地丐帮。实在饥饿难耐的时候,他有几次还做过小偷,趁农忙村民们都下地的时候,跳墙进入人家家里,偷厨房的食物、柜里的银钱,也偷院里的鸡鸭。

传说深秋的一天,朱元璋走到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经几天水米没粘牙,忽然在村边发现了一棵柿子树,上面挂着几个霜打过的红柿子。他攒起最后的力量,爬上树去,一口气吃了十几个,总算活了下来。发迹之后,至正十五年 (1355) 朱元璋带领大军又一次路过这里,发现这棵柿子树还在。朱元璋不禁感慨万端,下马抱树痛哭,又脱下自己的红袍,披在树上,说:“封尔为凌霜侯!”

朱重八三年游荡,相当于在社会大学读了三年书。由于悟性高,他的成绩也非常出色。经过最初的不适应,他已经成了流浪的老手。这种生活让他大开眼界。

和平静的孤庄村比起来,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复杂、太庞大、太繁华了。他见到了在孤庄村里无论如何不可能见到的社会百象。

元末人口日益繁盛,政府统治力下降,社会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世相越来越纷繁。仅就骗子来说,就多如牛毛。如今中国社会上的种种骗术,千百年前就已经流行在江湖。元代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我们可以引用《武林旧事》所载宋代市井情形来参照一下:

商业繁华之区,人口密集,游手好闲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所谓“美人局” (以为姬妾,诱引少年人) ,柜坊路局 (以游戏结党等手法骗钱) ,水功德局 (以求官、觅举、恩泽、迁转、讼事、交易等为名,假借声势,脱漏财物) ,不一而足。又有卖买物货,以伪为真,至以纸为衣,铜铅为金银,土木为香药,变换如神,谓之“白日贼”……以至顽徒如“拦路虎”“九条龙”之徒,尤为市井之害。故尹京政先弹压,必得精悍钩距、长于才术者乃可。

三年行走于险恶的江湖,朱元璋对中国的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时,他认识了善良、慷慨,也见识了冷酷、邪恶,领略了勇敢、义气,也见到了苟且、堕落。三年流浪,让他对人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朱元璋晚年,他颇为得意地对自己的子孙们说他“阅人既多,历事亦熟”“人之情伪,亦颇知之”“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这知人的本领,相当程度上就是在三年江湖生活中历练出来的。

江湖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性格。走出孤庄村时,虽然已经表现出与一般孩子不同的胆大聪明,他本质上毕竟还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少年。流浪生活大大损坏了他的道德素质。对天天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他来说,活着就是目的,吃饱就是价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用主义不可避免地成了流浪儿的生命哲学。只要能弄到吃的,什么事他都做过。他抢过比他更饥饿的人的粮食,替人背过尸体,甚至掘过坟盗过墓。长时间的混迹江湖,使朱元璋习惯了原本不可想象的偷盗和欺骗。

他从一个逆来顺受的、习惯于被动的农民,变成了一个大胆狡黠的野兽。走出了孤庄村,他的生活第一课就是敢于冒风险。如果不是几次在关键的时候偷到了吃的,他早就饿死在流浪的路上。在机会和风险面前,如果不采取主动,就得付出惨痛代价。他曾经多次和街头的乞丐们打过架,很多时候是一对多。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时刻那股不要命的狠劲救了他。三年下来,冒险精神就成为他性格特征的一部分。在机会面前,他反应敏捷,富于主动精神和进攻性。因为他知道,被动就等于死亡。

他从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变成了把人不当人的冷酷无情的人。生活的苦难早已磨钝了人们的痛感神经。而江湖上历来崇拜暴力,江湖上的英雄是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老大。江湖经历使他明白,要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生存,心一定要硬、要冷、要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经历过多次惨痛教训后的他认定,只有那些最狠毒的人,才能在恶性生存竞争中抓住也许是唯一的机会。从外面的世界回到孤庄村,人们发现,这个少年已经长成了成人,眼

睛里的热情、天真不见了,却多了一丝瘆人的阴凉之气。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参考书籍:《倒退的帝国朱元璋的成与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