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提到金字塔,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那些建造在埃及的古老建筑。这些金字塔的修建秘密我们暂时还未解开,可是在这些人工修建的金字塔之外。还有一处矗立在海中的一座金字塔,这座金字塔不是来自天外生物,也不是什么人为修建的,而是来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它就是位于澳洲东海岸的柏尔金字塔岛,它是由英国皇家海军的中尉亨利·利居柏德·柏尔于1788年发现的,因此得名柏尔金字塔岛。
图为发现岛屿的报道
海蚀柱形成原因柏尔金字塔岛虽然被称为“金字塔”,但是它和金字塔没有什么关系,它就是因为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但其实它是海蚀地貌中的一种:海蚀柱。海蚀柱是一种地质地貌形态,它一般位于海中靠近海岸处,由一个或多个陡峭的、往往是垂直的柱状岩石组成,这是由海岸侵蚀造成的。海蚀柱在风、水和沿海地貌效应的共同作用下,经过岁月的演变。当海岬的一部分被水流作用(海洋或水流冲刷岩石的力)侵蚀时,就形成了海蚀柱。水力削弱了岬中的裂缝,导致它们后来崩塌,而形成独立的海蚀柱甚至小岛。在水并不持续存在的地方,天然拱在重力作用下坍塌,及近地效应如风蚀,也会形成海蚀柱。侵蚀导致拱崩塌,剩下的坚硬石柱与海岸分离,就形成了海蚀柱。最终,侵蚀会造成海蚀柱崩塌,剩下一个石堆。海蚀柱可以为海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也有许多成了攀岩胜地。
图为海蚀柱
典型的海蚀柱形成于平坦的沉积岩或火山岩,个别的是在石灰岩的悬崖。这些岩石类型的介质硬度属于中等耐磨、耐侵蚀。更耐磨的岩层可能形成帽岩。(更软的岩石——如黏土——形成的峭壁则倾向于倒塌,且侵蚀太快难以形成海蚀柱,而更硬的岩石如花岗岩则是另一种侵蚀方式。)
图为海蚀柱
该形成过程往往始于海水冲击海岬的小裂缝,并扩大它们。裂缝逐渐扩大并变成一个小洞。当洞贯穿海岬,就形成了一个拱。进一步的侵蚀导致拱崩塌,就剩下一个离开海岸的坚硬石柱,这就是海蚀柱。最终,侵蚀会造成海蚀柱崩塌,剩下一个石堆。这种石堆通常会形成一个很低的小岩石岛,在高潮时会被淹没。
被称为太平洋之盾的柏尔金字塔山就是世界上最高的海蚀柱,柏尔金字塔山的长度1100米,宽度最宽可以达到300米。
图为柏尔金字塔山
“金字塔中的圣甲虫”柏尔金字塔山作为世界上最高的海蚀柱,因为受到海蚀效应的影响,海风不断吹拂着山体导致柏尔金字塔山上的生物很少,可是在这座“金字塔山”上确实有一群只生活在这座山上的“圣甲虫”,那就是豪勋爵岛竹节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还有个别名叫做:“树龙虾”,这是一种澳洲独有的一种竹节虫,这种虫子在豪勋爵岛数量极多,多到被当地人当作鱼饵使用。但自从1918年,由于外来的入侵物种黑鼠,导致这种昆虫在当地惨遭灭绝,最终在1930年被科研学者判定为彻底灭绝。
图为豪勋爵岛竹节虫
1960年一组登山队在豪勋爵岛东南方23公里处的柏尔金字塔山(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没有植被的绝壁),在这里发现豪勋爵岛竹节虫的尸体。在之后的几次登山活动中,又个别发现了这种豪勋爵岛竹节虫的尸体,但始终没有发现存活的个体。
2001年,一群昆虫学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柏尔金字塔山调查这座的生态环境的时候,在一片千层树丛发现了数量为20到30只的竹节虫部落。
为了保护这种昆虫,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柏尔金字塔山采集了两对成虫,分别送到了悉尼的私人饲育中心和墨尔本动物园进行复育工作。终于在2006年成功培育出50只成虫和千颗以上的待孵化的卵。
图为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
豪勋爵岛竹节虫原先的腿部不是像现在这样粗壮,而是极为纤细的。但是由于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这些竹节虫不得不迁移到南方,为了适应有南方多风的天气,这些竹节虫将自己的大腿,进化得又粗又长,并且生长出了尖刺,进化过的大腿可以完全适应南方的环境,运动能力变得更加强大,捕食能力也大大增强
这种生物虽然名叫豪勋爵岛竹节虫,但是其实它的历史比这座豪勋爵岛的历史还有悠久,通过研究这些竹节虫的dna,研究人员发现,豪勋爵岛竹节虫具有2000多万年的历史,竹节虫的历史甚至比豪勋爵岛上的岩石还要早了1300万年。一个生活在地球上2000多万年的的生物就因为人类带来的物种入侵导致灭绝。
海蚀地貌除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海蚀柱之外,还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拱桥等地貌
1. 海蚀崖
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风浪比较大的地方,海浪携带着泥沙和岩石颗粒不断冲击陡崖,在陡崖的底部形成浪蚀龛,海浪的冲击不断加大,最终导致了陡崖上方的岩石坍塌,最终形成了海蚀崖,这就是海蚀崖的形成过程。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基性海岸,尤其是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垂直柱状节理发育处。位于太平洋中北部夏威夷群岛的莫洛凯岛,为夏威夷群岛第四大岛,岸线在巨浪长年拍打、侵蚀下,崖壁陡立,东北岸靠近乌马莱希角附近,海蚀崖更为险峻,以平均大于55°的坡度面向汪洋,高达1005米,这是迄今已经测得的世界最高大的海蚀崖。
图为莫洛凯岛
2. 海蚀台
海蚀崖是海蚀台的前身,海蚀崖受到海浪的冲击,不断后退,逐渐形成了一个覆有沙、砾等物质的缓台,海蚀台还伴生着海蚀柱或者海蚀丘。低潮时部分出露海面,高潮面没于海面之下。我国基岩海蚀崖前大都有浪蚀台出现。由于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浪蚀台被抬升后形成海蚀阶地。
图为海蚀台
3. 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是海蚀柱的前身,其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先是形成洞口较小的海蚀洞,随着时间和海浪的侵蚀作用加剧,洞口逐渐加大,最终形成了海蚀拱桥。这种地貌在中国广西沿海一带也有分布,居民据其形状形似由陆向海伸展的象鼻,又叫“象鼻山”。海蚀拱桥在全世界也有分布,比较著名有美国水晶湾和戈泽岛。
图为海蚀拱桥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进行交流,还有什么想知道的知识快来留言吧,说不定您的留言会成为我们的下期选题哦。
近年来,比亚迪在设计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设计总监艾格的带领下,推出了一系列以Dragon Face为标志性设计语言的车型,例如全新一代唐、秦Pro、宋Pro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6月25日,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大楼在深圳坪山正式落成,比亚迪以“新设计中心”、“新设计团队”和“新设计作品”开启设计新起点。该中心位于深圳比亚迪总部,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可容纳300名设计师及100名外部设计人员同时开展工作。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全球设计中心落成仪式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称:“技术和设计,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让比亚迪的产品从‘技术’单轮驱动转变为‘技术+设计’双轮驱动。”
视频正在加载中...
视频: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设计中心的建筑外观为玻璃框架结构,线条简洁硬朗,现代感极强,并以黑色为外观基调。比亚迪称之为优雅晶莹的“黑水晶”,意为神秘莫测、力量无穷,并拥有强大创意的能量场。
“黑水晶”的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2018年的那个春天,艾格乘车途径设计中心选址时,脑中突然闪现勾起人们无尽向往与探索渴望的“神秘黑匣子”。艾格在随手拿到的一张餐巾纸上,用线条勾勒出了他心中的设计中心。
“BYD DESIGN”几个发光的大字悬挂在大楼一侧的墙面上,其字体与全新宋Pro车尾的“BUILD YOUR DREAMS”字体十分相似。
设计中心内部以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呈现简约现代的工业风;以大玻璃幕墙营造“开放、交流、服务创意”的办公环境,工作区视野开放明亮,营造浓郁的设计氛围。
内部功能区主要分为设计办公区、油泥模型区、设备加工区、综合评审区、虚拟评审区等,功能区的布局安排也都精心设计过,以最大化地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品质。
其中模型间的规模达6,000余平方米,能让设计师在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对产品模型进行无障碍观察,最大限度地保证将设计之美落到实车设计。
在硬件配备方面,从意大利五轴加工设备,到德国油泥切削设备,再到VR虚拟现实评审设备,设计中心聚集了行业最前沿的设计工具,堪称交通产品设计的“先进设备展览室”,为数字化设计流程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品质。
意大利五轴加工设备加工精度≤0.025毫米,能够在约5个工作日完成1:1油泥模型(包括泡沫和油泥加工);德国油泥切削设备让以往1-2周的修改周期缩短到“小于24小时”;行业最前沿的微间距1.2mm LED巨幕,可实现两车1:1对比呈现,达到“沉浸式”VR评审效果。
若要100%发挥硬件的功能,需要“软件”部分强力助攻。 比亚迪除了拥有三位设计大师以外,借助全球设计中心设计的契机,比亚迪建立了从创意发散、数字化设计、油泥模型制作,到VR虚拟现实评审、人机工程验证、品质控制与验证的一整套国际一流的设计流程体系和管理体系。
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仅仅是汽车产品的诞生地?不,这里是全球“未来城市交通产品”的诞生地。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的产品设计范围包括乘用车(轿车、SUV、MPV等)、商用车(客车、卡车等)、轨道交通(云轨、云巴等)。比亚迪将“城市交通产品”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更具全局观、未来感和前瞻性。
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于2016年前加盟比亚迪,自此为比亚迪家族式前脸设计“Dragon Face(龙颜)”定调,如今“Dragon Face”设计已进入2.0阶段。而艾格为比亚迪带来实质性进步的当属“设计体系能力建设”,因为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流程和标准与设计的质量、效率息息相关。与艾格同期加入比亚迪的还有前奔驰底盘专家汉斯·柯克。
前不久,前法拉利外饰设计总监JuanMa López(欢马·洛佩兹)、前奔驰内饰设计总监Michele Jauch Paganetti(米歇尔·帕加内蒂)、前日产雷诺首席NVH专家张强也都加入了比亚迪。
艾格、洛佩兹、帕加内蒂三人的美学造诣不仅局限于汽车领域。洛佩兹因其在汽车内外饰、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表现,被称为设计界的“360度全才”;帕加内蒂设计的游艇、直升机等产品广受好评,并曾以非汽车产品获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的红点奖,表明了其在美学设计领域登峰造极的造诣。
除了三位设计大师组建的“铁三角”之外,比亚迪也已经从四个层面打造新时代创意设计人才系统:第一层是引进国际顶级设计师、第二层是专精于某一设计领域的设计专家、第三层是年轻的设计师队伍、第四层是未来的设计师储备人才,仿佛一座完善而又严谨、层层递进的设计领域的“金字塔”。
目前,比亚迪设计团队已拥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设计师,分布在全球多地开展设计工作。在艾格眼中,这是一个“非常年轻、具有想象力和活力、创造力无限”的团队。此外,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考文垂大学、普尔斯海姆大学、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等诸多著名学府的优秀学生也在比亚迪设计中心实习。
E-SEED GT概念车在2019上海车展首发,新车是艾格、洛佩兹、帕加内蒂联袂设计的首款作品,亮相后便引发热烈讨论。
笔者从艾格处了解到,E-SEED GT被视为比亚迪未来设计元素的集合体,E-SEED GT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元素’,并巧妙地展现出“设计赋予科技美感及情感”的理念,是比亚迪在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下对汽车设计的全新探索。
E-SEED GT首次实现将“Dragon Face”设计语言与日行灯相结合;动态龙须日行灯可转换光色,在转向灯开启时,两侧白光变为橙色光,在提高整体辨识性的同时,强化了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感。
后窗玻璃,将扰流板与高位制动灯融入“龙脊”元素中,散发出力量感。两侧各六颗光源和中央横向光带组成“箭羽”无缝贯穿式LED尾灯,搭配圆润的尾部轮廓,科技感十足。
E-SEED GT的智能化座舱中,三屏互联、可隐藏式方向盘、DiLink智联系统等高科技配备一应俱全,突显时尚感和科技感。
汇集启动、换挡、驾驶辅助等功能的比亚迪“智汇之心”BYD Heart,采用“飞行器”造型设计,“战斗气息”浓郁。
E-SEED GT的座椅带有与外观呼应的“龙脊”元素,车门板设计“龙鳞”图案,二者均采用高级真皮缝制。
据了解,由“龙脊”、“龙鳞”和“BYD Heart”三大设计元素带来的“Dragon Story 2.0”设计语言,很可能会转化应用到后续量产车型,成为比亚迪的设计趋势。
最后,就网络传言的E-SEED GT将量产并命名为“汉”一事,笔者也向三位设计大师进行求证。洛佩兹先生回答道:“E-SEED GT不是‘汉’,但E-SEED GT会影响到比亚迪下一代的车型,是比亚迪下一代车型设计语言的趋势,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款王朝车型,而是传递了我们对于‘将功能、科技和设计进行更加深入融合’的想法,所以它更多地是将这种美学传递到我们所有的王朝系列车型中。另外,想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在E-SEED GT上看到的电动车‘龙脸’,这是王朝车型中一种全新架构、全新想法,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再看到这个龙脸。“
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的成立,也预示着比亚迪系列产品将迈上国际化的道路,比亚迪旗下的一众国际设计大师和技术专家将凭借更好的硬件基础,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
塞纳河岸镶嵌着一颗璀璨的艺术珍宝—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它在历史的细节刻画里,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或者博物馆,而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文化形象。
卢浮宫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卢浮宫是帝王的行宫,之后则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馆。而其内的各个展厅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改,从整个博物馆的采光度大小,到立体结构的延伸、以及供游人休息的亭台都在进行着调整。卢浮宫博物馆的诞生,打破了贵族对文物的垄断,推动了社会公共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在这样的公共文化机构面前,人们卸去了各种等级的包袱,互相平等。人们受到众多文物的熏陶,提高了审美与观赏的能力,推动着社会的。
四合样式的卢浮宫,似油画里古典雍容的西方贵族公主。在这座雄伟壮丽的宫殿正面,按照古典柱式的比例和谐地分为3部分,简洁洗练,层次丰富。底层为高约10米的基座,中段是双柱柱廊,最上面为檐口和女儿墙。檐壁上精心塑有浮雕,连接着方底穹顶。从宫殿的南、北翼各伸展出一长排互相对称的宫殿;西边则连接着杜伊勒里花园,它们中间围合着略呈梯形的拿破仑广场。全部建筑设计保留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风格,也体现着法国古典时期的设计思想:绝对对称,充满理性精神。
在卢浮宫的建造历史上,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曾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对于卢浮宫改造工程,贝老直言“大部分人喜欢老的方法而很难接受改进或者改造,但在现代做建筑就应该现代主义。”1981年,法国新上任的总统面对萎靡不振的局势,提出新一轮的文艺复兴—“文化兴邦”政策, 其中最大的工程之一就是卢浮宫的改造工程。卢浮宫在由行宫转变为博物馆的功能转型中,产生了不能适应大流量的游客参观以及众多藏品堆积等诸多问题。而在密特朗向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征求建筑师人选时,有13位推荐了贝聿铭。而贝聿铭在深思熟虑之后设计出来了一个方案,即用玻璃金字塔解决空间展区设计等问题。由于贝聿铭是华裔美国人,并且这样的设计在法国人眼里不被理解。贝聿铭在与法国人争吵、游说、解释了两年之后,卢浮宫改造工程终于全民公决通过。1989年,卢浮宫改造工程完成,玻璃金字塔,宽敞的地下展览区,合理的观众游览通道游廊全面落成。贝聿铭来到卢浮宫,就像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交织盘复。
贝聿铭
玻璃金字塔入口
卢浮宫的馆藏分为6大部分,包括古代埃及艺术、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古代东方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绘画艺术等。最著名的藏品有汉漠拉比法典碑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米罗的维纳斯》以及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几乎囊括了古今各国的艺术精华,有许多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珍宝。展现着辉煌的西方艺术史。
汉莫拉比法典
蒙娜丽莎的微笑
岁月长河里,这座顶级艺术殿堂经历了巨大的改造,经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融合,经历了功能的转变与新兴的时代潮流趋向,却没有改变建筑本身的底蕴和文化内涵,成为法国八百年历史的见证,也留下了法国建筑艺术风格演变的轨迹。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1976年,法国发现了一座真正的金字塔。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欧洲没有这样的结构,但事实上是有的。如今,金字塔建筑已在意大利、法国、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发现。换句话说,这远非欧洲发现金字塔的唯一案例。
然而,巴黎的学术科学家在检查了该结构后,宣布它是翻修品,据称是由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 (Ricardo Bofill) 在两年内建造的。与此同时,大师本人也否认了这一事实。此外,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他与金字塔顶部合作,在那里建造了一座红砖陵墓。但没有人理会他的话。到目前为止,国家档案中还没有发现任何二战照片。
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地方没有金字塔。因为它位于五十米厚的土层之下,已有数千年的历史。1984年,记者自行调查,终于查清了这座建筑的真相。原来,有两家私人公司正在从事从地面挖掘金字塔建筑的工作。工作期间,可以清除数十吨泥土和石头。
金字塔本身在人们的视线中隐藏了不知多少个世纪或几千年。正因为如此,主要的争议出现了——没有人知道如何解释这座文化古迹。当地人从未建造过金字塔结构。档案中没有关于金字塔建造的信息。因此,科学家们决定采取骑士行动,宣布这座纪念碑是重制的,但他们失败了。
1996年,来自西班牙和法国的一组研究人员对该物体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他们估计金字塔的年龄为 2700-3000 年。同时,建造方法与埃及的有很大不同。相反,它看起来更像中美洲。这些块的尺寸很小,但可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有的地方距离很小,连刀都挤不进去。
2000 年代初,人们对金字塔附近的遗迹土壤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其年龄。事实证明,它比任何文明都古老——该建筑所在的土壤已有 20-22000 年的历史。事实证明,有两种情况之一:要么金字塔实际上更古老,要么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灾难,造成了 50 米厚的土层。这样的事件很可能是一场全球性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