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ng
注音: ㄊㄤˊ
繁体字: 唐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口
简体部首: 口
五笔86:YVHK
五笔98:OVHK
UniCode:U+5510
四角号码:00265
仓颉:ILR
GBK编码:CCC6
规范汉字编号: 2037
唐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0
笔 顺: 捺横撇折横横竖竖折横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古同“螗”,指蝉。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二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三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四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五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六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七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八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九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十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四、得姓始祖
唐尧、唐叔虞、唐仁祖。
五、人口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分布于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全日本共91户人姓唐。 [1]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六、家谱文献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唐念曾等重修,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唐晋歧等修,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顺德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22册。(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唐增儒纂,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唐秋泉修,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镇新唐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唐文卿纂,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祝其三重修,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铜鼓金鸡唐氏宗谱,()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北随州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唐树林等修,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唐藻亭、唐荫宝等纂,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唐泽耀纂修,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唐丙德、唐汝梅等纂,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唐渊儒编,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唐荣惠等重修,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恭文等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修,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肯纂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唐德榜等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山东菏泽东明县渔沃乡唐庄村《唐氏族谱》一卷,1970年-1990年编撰。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
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八、字辈排行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南永州祁阳(自清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湖北枣阳一支:田运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世荣昌
四川南充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辈: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九、姓氏名人
唐叔虞:晋国开国诸侯
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举:战国时期相术家
唐雎:战国时期外交家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颍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唐临:唐朝名臣
唐绍:唐朝著名文人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休璟:唐朝著名军事将领,两次大破吐蕃
唐衢:唐朝诗人
唐肃:北宋官吏,“五豸唐门”之一
唐询: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坰: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介:宋神宗宰相,“五豸唐门”之一
唐淑问:北宋御史中丞,“五豸唐门”之一
唐庚:北宋诗人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药学家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婉:南宋才女
唐棣:元代画家
唐胜宗:明国功臣之一,帝师唐瑜祖父
唐寅:唐辉后裔,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初白莲教农民起义领袖
唐瑜:明成祖朱棣的老师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梦赉:清初文学家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清末大买办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景崧:清末台湾巡抚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táng
注音: ㄊㄤˊ
繁体字: 唐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口
简体部首: 口
五笔86:YVHK
五笔98:OVHK
UniCode:U+5510
四角号码:00265
仓颉:ILR
GBK编码:CCC6
规范汉字编号: 2037
唐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0
笔 顺: 捺横撇折横横竖竖折横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古同“螗”,指蝉。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二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三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四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五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六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七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八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九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十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四、得姓始祖
唐尧、唐叔虞、唐仁祖。
五、人口分布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25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在那时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
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据史籍记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令(今四川临邛),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颍川(今河南登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太守(今浙江绍兴),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太守(今安徽当涂)。
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氏族人随着南迁队伍,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处。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刺史(今甘肃凉州)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后发展成为唐氏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那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太原发展成为晋阳郡,唐氏重心。唐纯之子唐令世,唐令世之子唐灵芝,为寿阳令。唐灵芝之子唐邕,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唐羲隋府州刺史,唐鉴为武贲郎将,唐鉴之子唐俭,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俭弟唐宪,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南朝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可见,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隋唐两朝时期,河南固始唐氏族人随陈元光开漳入闽。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
宋元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氏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宋朝有晋昌唐氏族人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 明、清两朝时期,又有唐氏族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氏族人足迹遍布中国大地。在清朝时期,闽、粤唐氏族人有的移居,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航运大王”印度尼西亚华人唐裕等。今丹东凤城凤山乡满族他他拉部唐氏族人隶属正红旗满洲,明崇德年间奉旨驻守奉天府(今沈阳)新城堡,后其世祖他他拉·古巴达奉命移驻凤凰城城东村,后裔今散居于凤城草河、岫岩灵沟等地。宋朝时期号称“五豸唐门”有:唐肃、唐询(唐肃之子)、唐坰、唐介、唐淑问(唐介之子);唐坰后裔居于广西全州、广西灌阳、四川广安岳池、绵阳安县、重庆等地;唐介后裔居于广西玉林、桂林、广东、四川广安、四川绵阳、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宋朝时期,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为中心的两大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江苏、广东,这四省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在云川西部、海南、广东大部、鄂赣大部、皖苏沪、浙江北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河南南端、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唐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38%--1.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0%的唐姓人群。在韩国分布于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全日本共91户人姓唐。 [1]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六、家谱文献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唐念曾等重修,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唐晋歧等修,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顺德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22册。(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唐增儒纂,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唐秋泉修,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镇新唐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唐文卿纂,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祝其三重修,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铜鼓金鸡唐氏宗谱,()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北随州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唐树林等修,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而卷、卷首。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唐藻亭、唐荫宝等纂,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唐泽耀纂修,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唐丙德、唐汝梅等纂,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唐渊儒编,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唐荣惠等重修,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恭文等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唐苍玉纂修,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唐肯纂修,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唐德榜等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唐锡瑞纂,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山东菏泽东明县渔沃乡唐庄村《唐氏族谱》一卷,1970年-1990年编撰。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晋昌郡:晋昌郡在历史上有两处:
①该晋昌郡在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所置,治所在今甘肃安西,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②该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
北海郡: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说营陵,今山东昌乐),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隋、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堂号
晋阳堂︰因郡立堂。
晋昌堂︰因郡立堂。
鲁国堂︰因郡立堂。
北海堂︰因郡立堂。
禅让堂︰因唐尧开禅让之功而得。
圣仁求正堂︰尧禅于舜,舜禅于禹,而圣仁贤名得正天下。
八、字辈排行
江苏徐州睢宁县唐氏一支字辈:“书典献章慈和允良家学永昌。”
湖南长沙望城河西晋阳堂唐氏字辈:南楚家声振,西河世系绵,振朝惟学士,开业绍明贤。忠厚培源远,诗书治国先,显扬支锡福,祖德度长延。
湖南湘潭唐氏字辈:“青紫傅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湖南湘潭河口武冈益阳沅江唐氏字辈(唐辉后裔):始祖凉陵将军居晋昌讳辉公主
迁祖明季卜居古塘讳思铭公主
老字派:普正宗廷可知唐如汉,永世成伦祖佑万代昌
续字派:传家敦孝友,佐国建忠勋,绍美昭先泽,诒谋裕后昆。
新字派:诗书堪继武,行谊迪前光,品学珪璋选,声名带砺长。
湘潭唐氏作述昭先泽,声名起继贤,传家贻令绪,树德务心田。
湖南双牌唐氏字辈:“一二三建光成如亚澳欧非美”
山东高唐唐氏字辈:“德凤光永存善良咸寿吉康文同书在本一泽长”。
山东夏津唐氏字辈:“登有风显□天进□学善文清世立致常”。
江西丰城唐氏字辈:“大士金之秉光垂鉴泰来燕台铨毓象熙逵衍锡材”。
贵州镇远一支始祖祖籍江西丰城玉兰街来于明季唐氏子孙字辈:“学家大廷士其正有元仁永胜兴中朝天必贺文光“。
湖北新洲唐氏字辈:“大启辉先志鸿功继世长”
湖北随州唐氏字辈(叁道坟):“正大万国世道洪光”
江苏连云港东海、新浦唐氏字辈:“学建维宪碧臻(震)祥吾福乃荣昌”;连云港连云区魏庵唐氏曾有家谱,后于期间焚毁,据族老口述为清朝本,现有辈分为“茂学建庆(齐)逸定家邦”。
晋阳堂。淦田唐氏庭梅公(自湘潭迁益阳衡龙桥唐家坪)后裔派语(17派始):
富显仲表,倚添日名。万世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众家声。
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永兴道德,博厚高明。
优良传统,硕果丰盈。
江西金田唐氏字辈:“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浙江唐氏一支字辈:“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唐氏一支字辈:“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达”四川南充营山骆市新华村唐氏字辈:“正元世登高,文运昌其子,代有贤良仁,懿体长发
唐氏一支字辈:
行辈:“飞鸿广大……”
字辈:“文思朝光大德……”
唐氏一支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安徽安庆宿松县(原松滋侯国故地)唐氏字辈:“道正耀天光学富功先裕得崇明仕章”,堂号:枫湖
安徽安庆枞阳钱桥唐湾一支字辈:
孟之嘉时国 世德启文光
积庆贻燕翼 昌炽振家邦(灵台供奉有“晋阳郡”三字,相传祖辈4兄弟来此传衍了后代)
安徽亳州唐氏字辈:“亨井士学文传家保敏善作福言”。
贵州遵义唐氏一支字辈:“一国从来盛,俸律紫微祥,应知忠孝茂,政治启大昌”。
湖南东安一支字辈:“荣添善喜以 太应尚廷世 人立高明志 纯修方可传 守宜开佐治 师济绍孚先 敬溯发祥第 本源启晋昌 桐圭锡祚胤 祖德远流芳”
湖南永州祁阳(自清康熙迁入四川达县):泉仲仁芬(林)元,世明文永延;开国超方远,鸿昌德绍天;治家万代兴,礼仪福众全。
湖北枣阳一支:田运赵开,玉树金南,乃家之宝
山东莒县一支:月明永和顺,正立乾坤在,忠宪传开成,仁义玉启智。
湖北建始一支:世代斉荣昌,贻谋继远长,流芳传美秀,垂裕绍吉祥,诗书保国本,俊士启文光,大庆开儒第,朝廷选贤良
陕南安康一支:文学仕化章,国正明家帮,天太登科帝
四川金堂金龙:楚国有贤才引为朝中仕良善定盈昌
安徽阜阳太和县的唐氏一支字辈:...德洪朝廷广...
安徽阜阳颍泉区唐氏一支字辈:...启(付)瑞(fèi)超洪...
湖北麻城夏家冲一支:太先积德盛,立心本在明。贻传家泽远,继绍福祥兴。
四川南充蓬安县银汉镇大红村唐氏字辈:贤良忠孝世荣昌
四川南充高坪区金台镇唐氏字辈:正大光明,旭日东升。
四川达州大竹永胜唐氏字辈:家道昌隆,远忠安信作君先。
九、姓氏名人
唐叔虞:晋国开国诸侯
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举:战国时期相术家
唐雎:战国时期外交家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颍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唐临:唐朝名臣
唐绍:唐朝著名文人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休璟:唐朝著名军事将领,两次大破吐蕃
唐衢:唐朝诗人
唐肃:北宋官吏,“五豸唐门”之一
唐询: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坰:北宋御史,“五豸唐门”之一
唐介:宋神宗宰相,“五豸唐门”之一
唐淑问:北宋御史中丞,“五豸唐门”之一
唐庚:北宋诗人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药学家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后称帝,国号吴
唐婉:南宋才女
唐棣:元代画家
唐胜宗:明国功臣之一,帝师唐瑜祖父
唐寅:唐辉后裔,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初白莲教农民起义领袖
唐瑜:明成祖朱棣的老师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梦赉:清初文学家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清末大买办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景崧:清末台湾巡抚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jì jǐ
注音: ㄐㄧˋ ㄐㄧˇ
繁体字: 紀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造字法:纟
简体部首: 纟
纪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6
笔 顺: 折折横折横折
五笔86:XNN
五笔98:XNN
UniCode:U+7EAA
四角号码:27117
仓颉:VMSU
GBK编码:BCCD
规范汉字编号: 0595
记载:纪年。纪元。纪行(xíng)。纪实。纪念。纪传(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纪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记年代的方式:一纪(古代指十二年)。世纪(一百年)。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世”,纪以上为“代”。
法度:纪律。违法乱纪。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纪。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西周初年,为了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地(今山东寿光),他建立了纪国。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未能开封过,因此被齐国灭后,“齐主叹之。”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公元前1046~前523年),其中公元前1046~前691年是独立国家,公元前691~前523年则是齐国的附庸国。纪国被齐国灭亡后,纪侯仍然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一百六十七年,历十代“君主”。
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不过,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后国民多有采用国名为姓不同,纪国基本上只有王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氏。
源流二
源于纪族,出自上古伏羲氏之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于子姓,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
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
源流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王,是金国初期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设置的督官,由亲信宗亲王族承担,负责监督所有官员,为王爵,官秩一品。金国初期,金太祖的第八子完颜·宗强(金熙宗完颜·亶的叔叔,金国唯一的水军主将完颜·阿鲁保)、金太祖的第十三子太尉尚书令完颜·守道(完颜·习尼烈)等,都曾担任“纪王”官职。
在完颜·宗强、完颜·习尼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和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纪和大夫,是金国模仿宋朝国政机构所设置的一种官职,即是司天翰林官阶中的官职之一,负责执掌天文、历法等,官秩为正六品上。
在纪和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丑驴,是蒙古鞑靼部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书。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明朝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击溃北元残余的“捕鱼儿海之战”(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后,丑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丑驴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汉文、回回文等诸多文字,因此出任通译书。明太祖很喜欢丑驴学时渊博,特赐其汉姓名为李贤,授燕王府纪善。纪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专职老师,官秩正七品。李贤在燕王府侍奉燕世子朱棣最恭谨。后来这位燕世子发动了“靖难”,李贤有辅佐重勋,直至朱棣成为明成祖,纪善李贤因功累迁至都指挥同知。此后,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由李贤译书。而且李贤亦屡陈所见,明成祖皆采纳之。到了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念李贤旧劳,晋升为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赏赐甚丰)。后又封李贤为忠勤伯,食禄一千一百石。
在李贤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后以纪氏世代相传。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尔济氏,亦称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Hala,汉义“纲纪”,世居长白山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纪氏。
⑵.满族纪里氏,亦称济礼氏,满语为GiriHala,汉义“正”,世居驽宜(库页岛,今俄罗斯萨哈林岛)、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纪氏、郑氏等。
⑶.满族锡玛喇氏,亦称锡玛拉氏,满语为SimaraHala,世居额楚(今黑龙江额尔古纳河北岸),后多冠汉姓为纪氏、计氏等。
四、得姓始祖
纪侗、纪后、姜叔姬、纪隐侯、失必儿·丑驴(李贤)。
五、人口分布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氏族人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今山东省的青岛市胶南市、青岛市城阳区后桃林社区、城阳区大北曲村、西胶州市刘家疃村、济南市章丘市、淄博市小桥家庄、泰安市泰山区东御道 、临沂市、陵县、日照市莒县、枣庄市(东王庄社区等)、滨城区前纪、西纪村、小纪村、邹平县、阳新县、宁阳县、文登市、莘县、茌平县、潍坊市(临朐县柳山镇辛庄村、河西村等)、海阳县、寿光市、莱阳市东汪格庄村、招远市,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平原县胡庄村、平原县纪庄村,德州乐陵市纪楼村,江苏沭阳县七雄社区纪大庄、江苏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马岭村纪(jì)庄,江苏省的涟水县义突乡桃园村、涟水县岔庙乡丁纪庄、涟水县义兴乡马金圩、涟水县高阵头圩村、涟水县梁岔乡朱圩前、金湖县金镇先进村、新沂市草桥镇纪集村、新沂市炮东镇苏村、盐城市龙风镇留璜村、远湖县沿河乡逢久村、如皋市大明乡大纪庄、句容市白兔镇、句容市茅山纪家边、句容城西纪家边村、南京市栖霞区(栖霞镇)纪家边、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上峰前望陵岗、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雩山纪家村、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东彪纪陆宦村、镇江市丹徒区宝堰天士岗和茹墅村、东海湾县丰明乡纪荡、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 淮阳县棉花镇西纪庄、泗阳县黄圩乡西沙村、灌南县六埤乡朱圩村、灌云县南岗乡南岗村、沐阳县钱集镇阳集村、睢宁县古邳镇纪桥村、宜兴县落岭乡青龙贡、溧水县城郊乡曹家村、兴化市茅山乡西纪庄、泰兴县萱堡镇纪家汤、向水县黄圩乡大纪圩、大丰县刘王镇纪范庄,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的静海区,四川省的仪陇县、南充市西充县,河北省的文安县孙氏镇纪屯村、徐水县、献县、丰润县、迁安县的杨纪庄村、范县、清河县的纪洼村、吴桥县前纪庄,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浙江省的丽水市碧湖镇九龙村、遂昌县云峰乡丰坑村、松阳县十五里乡、苍南县五凤乡凤村、余松县临丰乡汪家山、富阳县万市镇白石村、长兴市水口乡南山村、洞头区后寮村、温州市天雷巷七五弄六号、瓯海县永兴镇五溪村、青田县万阜乡岭头村、瑞安市马屿镇、文成县巨屿镇赤沙村、文成县三源乡西垄村、平阳县梅溪乡、平阳县凤卧乡西塔村、龙游县龙游镇、宁波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淮阳县、沈丘县、鹤壁市淇县、开封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武乡县,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县、福州市福清区、仙游县西苑乡仙山村、莆田县常太乡顶坑村、福清县宏路镇周店村、泉州市福山腰村、晋江市陈埭镇海尾村、石狮市蚶江镇东安村、石狮市蚶江镇锦江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后麝村、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下墩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大乡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龙西村、厦门石同安区洪镇龙东村、厦门市开元镇大井村、漳州市龙海市白水镇庄林村、安溪县官桥镇美寮村、尤溪县坂面镇闽湖村、尤溪县坂面镇永坑村、尤溪县坂面镇山岩村、尤溪县新阳镇葛竹村、尤溪县西城镇潘山村、尤溪县梅仙镇玉石村、尤溪县梅仙镇惠州村、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尤溪县溪尾乡埔宁村、尤溪县中仙乡下洋村、尤溪县台溪乡圆盘村、明溪县城头镇、闽清县金沙乡东坑村、闽清县金沙乡上滨村、闽清县池圆镇井后村、南丰市塔前镇西虎村、南丰市塔前镇虎山村、南丰市东坑乡水井窠村、南丰市南夙镇村尾村、远阳市垧瑶村、远瓯市迪口乡大市林村、德化县水口乡北山村、罗源县风南街六号、福鼎县中山街廿九号、霞浦县乐城镇西岭村,安徽省的砀山县、绩溪县、长丰县、霍邱县、亳州市、阜阳市界首市纪庄村,安庆市枞阳县,吉林省德惠市万宝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同心县,陕西省的汉中市、西安市、榆林市,江西省的宜黄县桃陂乡大港村、临川县龙溪镇龙溪村、崇仁县学陂乡吉度村、万年县梓埠镇紫下村、波阳县芦田乡玲口村、南城县沙州乡早禾田村、土饶县石狮乡黄岭村、鹰潭市西门外纪家村、广丰县河北乡塘溪村、广丰县下溪乡石塘村、铅山县英将乡,云南省的南华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赤峰市,甘肃省的白银市,湖北省的濉溪县、武汉市、郧西县、大冶市,湖南省的衡阳市、长沙市,贵州省的盘县、南兴县,辽宁省的朝阳市、广永县、丹东市、台安县、大连市,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祥街道官埭头村(泰龙居委)、官埭洋边村(洋滨居委)、官埭尾村(如龙居委)、官埭新乡(新兴居委)、夏桂埔村、李厝塭墘村、坑田墘村、周厝塭(东元村)、纪厝葛南村、纪厝葛北村、合仔寮村、汫沟村、林厝塭(中元村)、塘堀墘。新津街道南片埔村(南碧埠居委)、东合村、分塭村(东新居委)、妈宫脚村(佳和居委)、东和居委、南和居委、金和居委、金港纪社村(金港居委)、吴潭村(泽湖居委)、高埕村(高埕居委)、公婆爷村、陇下村(东龙居委)、南畔寮村(珠津居委)、合仔墘村(金津居委) 、公合村(金龙居委)、苦栋寮村(金凤居委)、书斋脚村(金泰居委)。珠池街道内充公村、合仔村(内充公居委)。新溪镇十一合村、西南村。鸥汀街道鸥上居委。汕头市金平区广厦街道浮西居委纪厝村。汕头市濠江区达濠街道踏头埠村(今达埠居委)、青篮居委、珠浦居委等。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乡塘西村。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林村,文光街道双望村。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下新安村,庵埠镇乔林村纪厝,饶平县新圩镇南山纪厝村。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玉联纪厝村。揭阳市揭西县揭西县塔头镇袁厝寮村。普宁市池尾镇贵政山新乡村、河下潭村、明德里村、老寨内村、九家口村、顶乡村、缶窑村,池尾镇兰花村,池尾镇钟潭村。云落镇云落乡老圩村。洪阳镇后马山村。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横山村。东港镇百岭村。汕尾市陆丰市甲子镇城内东门头。惠州市惠东县盐洲镇塘甲村、博罗县杨村镇耀谭村。湛江市海康县桥家镇。雷州市杨家镇扶桥村、鲤鱼肚村、九米洋村、松柏村。龙门镇竹桥村。调风镇课堂村。吴川市振文镇下肖村。湛江市徐闻县。韶关市南雄市帽子峰镇。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钦州市灵山县,台湾省的台中县、台北市等地,均有纪氏族人分布。
六、家谱文献
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府纪姓源流录》,是现存最早的族谱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孙纪朝武主修,该族谱序云:“旧有谱志,遭厄运罹海寇,谱斯失矣,然幸存渔湖一谱不泯”。在1536年以前就已有旧谱存在,但修于何时不明。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纪氏族谱》,明万历辛亥年(1611年)4月,十一世孙纪毓初主修,附有“万历辛亥岁贡进士知潮阳县丞事凌志尹赠”的“毓初公族谱序”。
广东省潮汕地区《重修族谱》,明朝“永历癸巳岁(1662年)4月,十四世孙纪魁黄主修,并写有序文。
广东省普宁市《贵政山纪氏族谱》,清朝乾隆年间,十七世孙纪文征编的。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潮州府纪氏始祖宋元宠纪公族谱》,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孙纪振主修。
福建同安龙安纪氏重修族谱,(清)纪为果修,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启修,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清)纪昌期等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河北献县景城纪氏家谱十八卷,(清)纪昀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纪树启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镇江句容白兔镇锡尔堂续修《纪氏宗谱》二十二卷,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二十五世孙佑金主修。
江苏镇江润东彪社纪巷纪氏十修宗谱十卷,(清)纪崇国、纪崇祥等重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行素堂木活字本八册。注:扉页作《润东纪氏家乘》。
江苏镇江润东雩山纪氏宗谱十二卷,二十四世孙纪崇义主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十卷,首两卷,(清)纪大奎编清,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西临川纪氏敬义堂世次录节钞,(清)纪慎斋撰,清朝年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注:元延佑元年始修。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清)纪光礼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七~十卷。
河北文安纪氏家谱,()纪英培、纪文浚等重修,五年(公元1916年)序石印本二册。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纪光秀等纂修,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一卷。
高阳纪氏宗谱,()纪堂撰序,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丽水高阳纪氏宗谱,()纪唐俊等纂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九~十一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
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期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公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八、字辈排行
山东胶州里岔纪氏字辈:谦和孝友家
山东枣庄东王庄纪氏字辈:“凤乐宝山春。。。”
山东茌平纪氏字辈:“四千号法仁连同怀昌圣培泽言西庆”。
山东胶南纪氏字辈:“子同谦合……”
山东胶州纪氏字辈:“百文述德永恩兆”。
山东陵县纪氏字辈:“镇殿文清……”
山东青岛纪氏字辈:“功极需齐统传家毓尚师奕衍善宏致左习实全时”。
山东泰安纪氏字辈:“玉换金连中。。。”
山东章丘纪氏字辈:“玉正荣经绪德祥利瑞”。
山东莒南纪氏字辈:“现庆凡祥令(宪庆繁祥令)”。
山东邹平纪氏字辈:“荣景绪玉德祥立瑞英献”。
江苏扬州纪氏字辈:“春明富贵荣华”。
江苏句容白兔纪氏字辈:1.秉,从,庆/祖,大,龄,统,会,和,干,懋,修,正,可,全,扬,光,思,敦,厚,世,泰,延,宾,宣,席,珍,怡,养,志。2.应,尚,有,大,邦,开,化,时,临,丰,师,鼎,益,升,宽,裕,培,当,躬,克,勤,安,表,绪,忠,恕,胥,平,衡。3.凤,国,宗,敬,存,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训,诰,书,雅,益,亨,利,鉴,汝,贞,模,范,翰,献,觐。4.方,承,长,晋,汉,维,良,启,祚,纯,学,本,继,成,履,久,同,兴,隆,吉,甫,端,人,进,康,豫,种,福,禄。5.孟,所,王,自,延,玉,兆,钦,美,仪,德,允,法,祥,履,久,同,兴,隆,吉,甫,端,人,进,康,豫。6.凤,国,宗,敬,存,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7.怀,用,有/永/其,明/于/嘉,复/震/重,宏,远,效,景,以,之,毓,立,昌,治,材,辉,增,锦,英,华,咸,常,新,惠,恭,经,纶,达。8.龄/振,恒,如,朝,佑,载,尔,荣,熙,瑞,继,序,其,福,贵。
江苏镇江丹徒天师冈纪氏字辈:文,士/焕,日/鼎,钦/鋐,洪/淇,树,周,希,茂,显,仁,让,许,登,廷,清,高,民,望,积,教,广,炳,展,才。
江苏镇江京口雩山.纪氏字辈:1.元,敬,文,明,宗,国,应,可,士,全,景/正,崇/世,华,茂,盛,德,传,开,庆,继,广,毓,秀,振,联,芳。2.元,敬,文,明,宗,国,应,可,士,全/仕,正,世/锡,道,大,兴,隆,家,永,增,长,发,其,祥,有,兆,成。
江苏句容茅山纪家边字辈:嘉,茂,盛,正,兴,传,家,宜,守,道,定,位,在,尊,贵,欣,逢,尧,舜,侯,哲,谋,征,简,能。
江苏镇江丹徒区辛丰东彪纪巷纪氏字辈:(外:太,常,宣,礼,乐,高,远,定),施,中,廷,杰,立,以,志,茂,宪,光/德/可,天/应/国,邦/一/承,士,子,元,崇,景,开,泰,安,康,宏,猷,大,振,余,庆,恒,长。
江苏新沂纪氏字辈:“茂万怀士昌,传耀延先庆,武化乐兴华,元荫煜良善,孝友秀圣朝。(开步荣纪家,传耀……),(玉坛泽世长,传耀······),(方廷雅以礼,传耀······),”
江苏淮安市淮阴区纪氏字辈:“天人长文之从家友道”。
江苏淮阴区五里镇纪吴村纪氏字辈:“业兆传家\".
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泾口镇东作村纪氏字辈:“国恩家庆仁寿年丰”。
江苏淮安市I淮安区(楚州)流均镇纪氏字辈:“子效如登步(益顺百化开)\"
江苏淮安市涟水县纪氏字辈: 权相照成名汝下(部分字为音译)
江苏淮安市洪泽县岔河镇西陈村纪氏字辈: 因为不统一,所以字辈不一样.现有两支:高明士风(凤)开 和玉学天... 这里的纪氏有600多到700多人口,不知道其共同祖先是谁?从何迁移而来??
江苏淮安市洪泽县万集镇纪缪村纪氏字辈: 成大友绪可 这里有500多到600多人口,
江苏淮安市金湖县纪氏字辈: 据我书中和网上所看,金湖纪氏字辈难以统一.只列出一种:德明安乐传
江苏徐州纪氏字辈:“清贤禄义修德成家”。
安徽绩溪纪氏字辈:“福禄昌盛寿 安宁万事昌”
安徽泗县纪氏字辈:“文应炳振 玉梦现春 德宝长大 巨祥宏尊 庭立崇敬 鼎尚家帮 元明达道 富贵荣昌”
安徽五河纪氏字辈:“文应永振 万文广运 俊贤克章 巨祥宏尊 庭立崇敬 鼎尚家帮 元明达道 富贵荣昌”
安徽蒙城许疃镇纪氏字辈:“学恒章中……”
安徽界首大纪村纪氏字辈:“万(鸿)天(长)庆桂自士界少
安徽天长秦栏镇纪氏字辈:“世久学开 文福缘善 庆有国正 天星顺官 清民自安”
安徽安庆大观区纪氏字辈:“正大公明,永光宗国,诗书继起,世德传家”
福建三明纪氏字辈:“双荣仁辉兴玉”。
福建石狮纪氏字辈:“守钦思续世则玄景光鼎为德方隆盛传经乃华荣孙曾绳祖武孝友振家声”。
湖北十堰、大冶纪氏字辈:“佳楚曰士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衍(彦)泽启忠良”。
湖北武汉纪氏字辈:“宏忠全福敦善方昌道德传衍克启运良承先裕后行举言扬昭兹来许定兆其祥”。
河北纪晓岚家族字辈:“汝树煐堪钜清根烈执铃滋村炯在锡淑果熹垣钧(晓岚公之父姚安公拟十五世至三十四世)汉桂炫增锦泽荣焕幸鑫沧林灵域镇溢本焱垚钦(静海、沧县、文安等地宗拟三十五世至五十四世)(其中一支十八世至二十五世,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河北成安纪氏字辈:“清振培文志”。
河南沈丘纪氏字辈:“天福乃公如其克”。
河南鹤壁纪氏字辈:“东焕在明太荣耀培季清”。
重庆、四川纪氏一支字辈:“衡应盛仕学国正明玉心安帮兴仁义礼智赞朝廷”。
四川省通江县纪氏一支字辈:万正立有,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衍,克启忠良,承先裕后,守贞安常,昭兹来许,定兆其祥。(纪宏周摘录于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转石坪村纪家院纪氏祖上碑文) 这里共一千多人
广东潮汕纪氏字辈:“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明经力穑传家远睦族敦宗庆泽长光焕云屏贞尚衍德扬瑞彦永隆昌”。
辽宁朝阳纪氏字辈:“广永庆奎有国兴富洪昌裕丰得志守建学乐久长”。
贵州盘县纪氏字辈:“嘉得有元廷开纪鸿国必大治正道民安永作承家”。
吉林德惠纪氏字辈:“文运恒昌……”
纪氏一支字辈:“传明成宗长德元守星广”。
纪氏一支字辈:“光大宏昌道德传远”。
纪氏一支字辈:“博文述德永天恩任太昌”。
纪氏一支字辈:“曰兆世元有仁义德思扬明良兴业广宏昌永吉祥”。
纪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泽国昌家发祥瑞明嗣仁义为本”。
纪氏一支字辈:“柏文述德永恩兆仁泰昌祥春增邦振日多革世兴”。
九、姓氏名人
纪昌:纪昌者,又学箭于飞卫……著有《列子·汤问》 。
纪 信:今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扶龙村人,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西充县),以资纪念。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邦”。
纪筱襄:明孝宗生母。谥曰恭恪庄僖淑妃,后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纯皇后,迁葬茂陵,别祀奉慈殿。
纪 昀:字晓岚,晚号石云。清朝河间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至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他贯通儒籍,旁及百家,任《四库全书》总纂,校订整理,每书悉作提要,冠诸卷首。未著录者则为存目。主持编纂工作20余年,一生精力,备注于此。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书7种。
纪青女:小字阿男。明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人。 其夫早丧,映淮不再嫁,以守节闻。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