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历代的演变来看,大致可以分为5种书体,从篆书演变出来隶书,从隶书又演变出了草书、行书跟楷书。从这五种书体而言,草书是最难的一门书体,也是最能衡量一个人书法境界的书体。
在书法史上,真正的草书大师也是极少的。魏晋时期的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发展并演绎了小草到大草的过渡,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从体势跟气格上更加丰富了草书的内涵,并且写出了真正的盛唐气象。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到了宋代,出了黄庭坚之外,没有其他更为杰出的草书大师了,但黄庭坚仅以一人之力便扛起了宋朝的草书大旗,他达到了艺术高度,也足以令后人望尘莫及!
黄庭坚生于1045年,去世与1105年,在公元1104年的时候,他60岁,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草书长卷《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这件作品用笔峭拔,结构奇崛,在笔法上变化莫测,在结字上无端无际,是他平生当中达到神而明之境界的一幅草书神作。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这件作品后面有大画家沈周的一段题跋,此言堪称至论:
“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60岁的黄庭坚,书法已经得到了大师怀素的真传。早年的怀素书法学习周越,结果学得了一身“习气”,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张旭、怀素、高闲的墨迹,才终于悟出了笔法之妙,自此精修,达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
这件《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在用笔上神鬼莫测,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即便怀素复生,也不能为此书也。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此作从整体的气势上来看,是受到了怀素《自叙帖》的影响,并且完美继承了怀素《自叙帖》中的行气和章法,十分注重空间的疏密安排与字形的欹侧变化,并在节奏上摇摆而动荡,时而安静,时而激荡,时而沉稳,时而迸发,时而力竭而衰,时而蓄势待发,这件《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就像是一首音乐一般,有舒缓,有激荡,有缓有急,有起有收。
即便是不懂草书的人,当你真正随着他的笔意而运动的时候,你就能感受到了书法真正的艺术魅力。任何艺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都是互通的。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黄庭坚这幅字包罗万象,他有着唐人像自然学习的能力,从舟行水中荡桨的力量而悟出笔法之变,他的这幅字也恰似惊涛骇浪当中的一叶孤舟,在风浪当中辗转腾挪,始终能够如履平地,这便是大师的境界!
黄庭坚在这件《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营造出来的这种草书意境,是通过字形的开合之变、欹侧之变、疏密之变,通过行气的摇摆、通过章法空间的安排所体现,但这种“安排”是无意的,是在极为精熟的完备技法之下自然生发出来的大师意境。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骨子里是古人的内核,但外在的表现分明又有别出机杼的精巧,这就是黄庭坚胜于苏舜钦、高闲、米芾等人的境界,充分神合古人,并有真正的“自己面目”!
这件《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今天,我们通过多方努力,将这件藏于日本的黄庭坚神作进行1:1超高清复制,采用德国进口超高清微喷仪,完美复现出了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
欲购此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请点击下面惠购:
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今天有幸看到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著作,然后看到了很有意思的八个字。
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但是陈义过高,流于玄妙,不合时宜。
意思就是这个标准太高了,那种境界没几个人能达到,所以要合时宜的降底标准。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
两个基本条件:真实;明确。
真实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所以作文要有真实的“情”,才不是“无病呻吟”。
明确 文章要能使读的人了解,才算达到作文的目的,所以难解及容易误解的文章,都不能算是好的。
感觉与时期的先生们比起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差的真不是一点半点。时代的背景下,人生的觉悟目标也各不一样,总觉得象他们那种文人风骨越来越少。
文无定法,神而明之在我看来更像是下笔如有神的那种感觉,没有万卷书的积累很难达到,愿意你我有朝一日也能如此。
《易学与心理》——易学哲学(8)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其涵义之一,指阴阳变易的法则。十翼各篇几乎都讨论这一问题,其内容涉及到筮法、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各方面。所以,《周易》被认为是讲事物变易的学问。
孔颖达于《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浮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为,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易传》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易传》论事物变化法则,就筮法说,出于对卦爻的解释。爻象的特征是变动。
《系辞》解释说:“爻者言乎变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爻”,包括爻象和爻辞。认为爻是用来表现或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其不以卦象为动,而以爻象为动,因为卦象的变化取决于其中的爻象的变化。
一卦之爻象,刚柔相推移,便有了卦象和爻象的变化。卦象和爻象的变化,来于阴阳二爻相推移。
所谓“相推”,不仅包括阴阳二爻互变,而且包括上下往来,互相消长。
《易传》认为,爻象变化的基本形式是刚柔相推移。
就爻象说,阴阳二爻,由下至上为进,由上至下为退。有进退消长方有变化,此即“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因为爻象有变动,《周易》才有吉凶悔吝等不同的占语。
《系辞》认为,刚柔相推,一进一退,也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即宇宙的普通法则。
相推包括摩荡两方面。“相摩”,即相切摩,刚柔在推移过程相交接。“相荡”相推荡,刚长则荡去柔,柔长则荡去刚。
《系辞》认为这种相推的过程,也是对立面相召感的过程。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的精神生活,都是这样。
《易传》的刚柔相推说,就其理论思维的内容说,是以对立面的推移解释变化。
认为没有阴阳对立面,则没有变易;阴阳对立面不相互推移,也没有变易。
这种观点,是把对立面相互作用看成是变化的原因,乃中国古代内因论的先驱。
所谓相推,不仅推去一方,而且召来另一方,如能屈方能伸,寒往则暑来。此种观点,又含有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涵义。
刚柔相推说,只是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一个侧面,把它看成是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是受到施法的局限。
《易传》对事物交易法则的论述,都是以这一法则为核心而展开的。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易传》认为,就筮法说,爻象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刚柔相易,变动不居。以此观点考察世界,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生活没有不变的东西。
《易传》将事物的变易性,概括为盈虚、消长、兴衰的过程。
《易传》认为,事物的盈虚消长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复,指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往复循环,是盈虚消长的循环而非事物变化回复的原样。盈虚消长的变化指向的是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易传》还认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所以由盈到虚由盛到衰,是由于发展到极点,向其反面转化。由于事物发展到极端要转向其反面,《系辞》通过对立法的解释,又提出变通说。
《系辞》认为,阴爻变为阳爻,阳爻变为阴爻,这就叫做“变”,“变”指卦画的变易。
“通”谓爻象的推移而无阻碍,如上下往来,周流于六位之中,此即“推而行之谓之通”。
就筮法说,阴阳二爻互变,即“一阖一辟谓之变。”就事物说,开而又合,合而又开,开合互易,就叫做“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是说,对立面一往一来,相互推移,没有穷尽,即循环不已,就叫做通顺。
事物的变化,总是穷而后变,变而后通,通而后久。
穷极则变说是以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为基础的。事物的转化没有穷尽,一事物的完善,没有终结之时。
《易传》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易的过程中,对立面的推移和转化没有穷尽。
所以,《系辞》又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是说,不断地变易,日日不同。“生生”是说生而又生,亦不断变化之义。总之,对变易的理解,是以刚柔相推说为基础的,讲刚柔相易,往复循环的。
3.天地交而万物通。
《易传》认为,在刚柔相推的过程中,其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还表现为相交和相改,即相吸引和相排斥。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别得其友,言致一也。”氤氲,谓交相融合,指相吸引。
相交说,是以对立面相构通为变化的泉源。
此是说,损卦九三爻辞,所以以二人同行为吉利,因为二人可以合作如同天地氤氲,男女构精一样,化生万物。
此种观点,一方面来于男女交合,一方面也反映了“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易传》认为,相互排斥,是由于存在着对立。但对立的事物,并非都相排斥,也可以相济,因为存在着共同点。
天上地下,虽相乖异,可是其生化万物之事则同。男女异性,可是其生育子女之心则相通。
万物各有其不同的性能,可是又都属于某一事类,有其共同点。
总之,万事万物都是异中有同。因为有共同点,虽相反而相成。
4.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传》认为,刚柔爻象的变动没有停止的时候,其变动并非杂乱无章,为吉为凶,都有规则可循。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变化亦是如此。从事物的永恒性,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其实情况。
此是说,事物的变动,有其法则,其法则永恒不改。
《易传》认为,爻象和事物的变化,有其规律性,人事的吉凶非出于偶然。
但,爻象于六位之中,并非按着一个模式而变化,其可上可下,可以有应,可以无应,有时居中位,有时不居中位。
就此点说,爻象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没有固定的格式。此即《系辞》所说“不可为典要”,即无常定不变的格式。因为爻象的变化,变动不居,对人说来,则难以预料。
“阴阳不测”,是说,奇偶之数和刚柔爻象,其变化难以推测。
就以蓍求卦说,指事先不能预定求得某卦,其后果不能先定,此即“阴阳不测“。
就爻象的变化说,事先亦不能断定某爻必为老阳,或必为老阴,此亦“阴阳不测”。
此种观点,被后来的易学家解释为偶然性。此种莫测的性质,《系辞》称之为“神”。
《易传》中说的“神”,其义不一。一是指天神,鬼神、神灵,如《系辞》所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说卦》所说:“幽赞钟明而生蓄。”二是指变化神速,如《系辞》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三是指思想上有深刻的领悟,如《系辞》所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四是指事物的变化,神妙莫测。此即《系辞》说的“阴阳不测”之“神”。
因为蓍草数目和爻象的变化,神妙莫测,《系辞》进而以筮法变易的性质为神。
其称赞蓍草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圆而神”,是说,其变动无固定的方所,所以能预知未来的各种变化。
所以,《系辞》又说:“知几其神乎!”几指吉凶的征兆和变化的苗头。知道变化的苗头,则能推断未来,即“神以知来”。又其称赞《周易》之道和圣人的境界说: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曲成”,普遍成就。“知”谓能预知未来。“神无方”,就筮法说,指蓍草数目的变化无固定的方向;“易无体”,指爻象的变易无固定的体制。
正因为如此。《周易》能包容一切事物的变化,即包括昼,又包括夜,昼夜变易的法则皆在其中,所以能预知未来的事变。圣人以此为其德行,则能教化万民。
可以看出,所谓神易无方体,意味着卦爻的变易不固定在某一方面,不居于一种格式,所以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能预知各种事情的吉凶。这是以变动不居的性质为神。
所以,《系辞》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指“阴阳不测”之“神”。
是说,《周易》讲的变化之道,即意味着阴阳变易神妙莫测。因此,其论述圣人的事业说: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显道”,彰明变化之道。“神德行”即《系辞》所说“神明其德”,意谓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酬酢”,应对或处理事物的变化。“祐神”,赞助其神妙莫测的功能。
此是说,十有八变而成卦,既有其规律性,又有其神妙莫测的性质。圣人应依据以蓍求卦的法则,处理人事的变化。
以上所说的“神”,都是同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神”不是实体概念,而是指变化的属性。其主体是奇偶二数,刚柔二爻,以及事物的阴阳两方面。此两方面的配合,相易,往来,屈伸,不居于一格,此即“明阳不测之谓神”。
总之,《易传》一方面认为筮法和事物的变化有其法则,其法则称之为“道”;另一方面又认为,其变化的过程,不拘一格,人们事先难以预料其后果,此种性质称之为“神”。这种观点,被后来的哲学家闻发为事物的变化既存在着必然性,又存在着偶然性。
丁俊贵
2023年9月3日
潮新闻客户端 姚桃娟
上周国画课,我们在学习画丝瓜,老师还起了个很有情意的课题名《丝瓜——牵丝挂念》。这之后,丝瓜一直盘桓在我心中,正如作品题目所名,牵丝挂念在心中。
丝瓜入画。它绿叶浓荫,花朵金黄,瓜形颀长,更有藤丝缠缠绵绵,丝丝绕绕,点面线俱佳。丝瓜长在房前屋后,可食可用,入画接地气,有烟火气。
丝瓜入诗。它是夏天的标配,又是夏日的“明星”,瓜棚李下,这瓜棚大多是轻巧的丝瓜搭起来的。“角豆穿篱石,丝瓜绕屋椽”,写的是丝瓜的习性;“秋日巧烧汤一碗,香飘几里到谁家”,说的是丝瓜的美味;“老我但知闲是好,丝瓜藤下枕书眠”,体现的是恬静宜人的诗情画意。
丝瓜入药书。《本草纲目》“时珍曰:丝瓜唐宋以前未有闻,今南北有之,以为常蔬。……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也。”李时珍还罗列了各药书所记其药用功效,可治疗诸如风热肋痛、手足冻疮、痔漏脱肛等等近二十种疾病。真是日用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而我对丝瓜这份特殊的感情,则源于少小时丝瓜所给予我的食与用的恩赐,那口浮绿如玉的丝瓜汤,那片遮阳如盖的丝瓜棚。感恩丝瓜。
十七岁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象山港南岸的咸祥。父母亲以养殖海带为业,他们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在象山港海域养殖海带的那批人。一小队十来个男劳力集体养殖,晒干、打包的海带集中卖给国家。刚开始他们一定没摸清哪块海域更适合养殖海带,1958年,父亲还到过青岛大连取经学习,所以他们多地尝试、多次搬迁,于是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在沿海的几个小地方迁徙居住,像个吉普赛人。学龄前的记忆是在咸祥的山岩岭、外营,后来是新碶头、新湾,在新湾居住的时间最长。十来户人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我热情、亲和、纯朴的性格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正常情况下,家里有相对固定的收入来源,所以那时候我们姐弟仨并没有吃过同龄人所吃过的苦,都能吃上白米饭;“靠海吃海,靠山吃山”,我们还能吃上各种各样海鲜、山珍。
但居住条件太简陋了,我们住的是统一的为了便于养殖劳作的工房。连成一排的工房大概有十来间,前有大约一米多点宽的走廊。除第一间是食堂以外,一个养殖小队十来户人家,每户人家一间房子,再加房前一口灶。统一在食堂蒸饭,小灶用于烧菜。其实那是临时性的劳作用房,但我们一年到头就住在那里,逢年过节也不回老家去。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资料图。CFP提供。
现在回想一想,不知这间小屋是怎么挤下我们一家五口人的?那时的冬天特别冷,但屋小人多,还暖和;一到夏天,就热得不行,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大地,这单薄的一排小屋怎抵抗得了这般滚滚热浪?幸而,夏天到了,这排小屋前及时地会出现一排跟房屋一样高、比房间还要深的丝瓜棚!就是这长长的高高的绿叶浓荫的丝瓜棚,如勇士一般,抵挡炎热、福荫我们,我怎能不感念它呢?丝瓜,我们当地叫天萝,它就是上天派下来保护我们的天萝大神啊。一到傍晚,太阳下了西山坡,我们跟着大人打来一桶一桶井水,把道地冲干净,冲凉爽,一家人就在瓜棚下吃饭,过后纳凉玩耍,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工房是建在山脚下的,地基及道地都用土石驳高,夯结实,丝瓜就种在高坎下。这丝瓜,你只要一种就了事,什么都不用伺候它。高坎下的丝瓜秧长得真是快,没几天就高出高坎之上;天气一热,它就爬满了棚顶,不给太阳光留一点缝隙;这丝瓜真是会结瓜呀,长一节,开朵花,坐一瓜,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棚下满是丝瓜,还有搁在棚架上横着、斜着的,种二、三株丝瓜,每天吃都吃不完。
我家吃得最多的是丝瓜汤。我一直只知道丝瓜“放”汤吃,以后才知道丝瓜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烧法。我们种的是叫“玉萝”的本地品种,比筷子长点,比锅铲柄粗点,烧熟后真的是碧绿如玉,不负其名;入口软糯,带点甜味。丝瓜放汤时,不用油,不用肉,但一定要配上蟹、虾、虾蛄等带壳小海鲜,否则会显寡淡,而蟹、虾、虾蛄等带壳小海鲜,那时泥涂里多的是,两者真是绝配。有时母亲也会烧青蟹丝瓜羹,但印象中比较少。现在这道青蟹丝瓜羹,成了咸祥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菜,再加入土豆,红蟹绿瓜黄土豆,看上去色泽就很诱人。母亲还特别擅长做“咸下饭”,鲳鱼、带鱼、鲩鱼腌后再用酒糟糟,香喷喷,味道真是绝了。咸蟹是我家的长年“下饭”,烧丝瓜汤时母亲有时甚至会放咸蟹进去,别有风味,不知是不是她的创新?咸蟹又是蘸芋艿、蘸土豆、蘸萝卜等等的最佳蘸料。
房子、道地之外,与海塘围入的那块空地,是盐碱地,长满咸碱草,红蚶蟹高举着一只红蚶,在泥洞里爬进爬出;塘内那条长长的沟都是半咸半淡的水,所以无田可种菜,我们一年到头饭桌上几乎看不到绿色的蔬菜。但夏秋季就不同了,每户人家桌面上都有一碗碧绿葱翠的丝瓜汤。现在想来,一大碗丝瓜汤,滋润的不仅仅是发干发涩的口舌肠胃,更滋润、养成我们的精气神吧。
我阿姨是个很有想法的农村妇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就尝试大批量养鸭,养兔子,记得有一段时间,她大面积种植丝瓜,倒不是为了卖丝瓜挣钱,而是为了卖丝瓜络,听说外贸公司收购丝瓜络后,厂家用于生产鞋垫、杯垫等日用品。这丝瓜真是无一丝一物不造福我们小民百姓呀。
草木荣枯,人事更迭,一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外甥也已过了不惑之年,他的儿子都读高中了。前些年,父母那一辈人相继离世,我们成了无根的藤。“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看着自己用心画出来的丝瓜图,牵丝挂念,千思挂念,我想他们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金宝讲故事
在一些出彩的小说里,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作者先是将主角的神通描述得很高,待读者们跟着主角的视角一路过关斩将之际,半路又突然冒出一个神秘高手,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主角彻底碾压。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身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是如此。吴承恩起初将孙悟空刻画成一个超级战士,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甚至在逃出八卦炉之后,凭借一己之力竟在三十三重天打得满天诸神抱头鼠窜。
就在大家看得血脉偾张之际,灵山的如来佛祖只用一只手就降服了孙悟空。与此同时,一些爱思考的读者们也会在回味西游记的时候重新认识了另一位高手:菩提祖师。他仅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打造了一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若菩提祖师杀到灵山的话,恐怕如来佛祖也不是他的对手。
无独有偶,金庸的《笑傲江湖》也沿用了这种写法。华山派的令狐冲在阴差阳错之下邂逅了剑宗高手风清扬。风清扬见令狐冲一副侠义心肠,他的脾气性格又和风清扬颇为投缘。加之风清扬在思过崖孤苦伶仃了大半辈子,他的独孤九剑一直都没有人传承。
在这种机缘之下,风清扬将他的绝世剑法尽数倾囊相授,从此令狐冲凭借独孤九剑纵横武林,就连他的师父岳不群也嫉妒不已,两只眼睛差一点喷出火来。
就当大家认为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能够独步武林的时候,任我行带着令狐冲等人杀向了黑木崖的后花园。在这里,不仅令狐冲后背发凉,身为读者的我们也被东方不败的绝世武功惊得瞠目结舌。
原文里写道,由于东方不败武功实在过于高深莫测,就连一向以侠义为重的令狐冲也不由得和任我行、向问天、任盈盈对其展开了围剿之势。可就在这么一个极占优势的条件之下,就算令狐冲拼尽全力,他的独孤九剑依旧碰不到东方不败一根毫毛。
更不可思议的是,东方不败身法飘忽让人捉摸不透,他凭借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竟打得令狐冲、向问天遍体鳞伤,就连一向身经百战的任我行也被他刺瞎了一只眼睛。要不是任盈盈偷袭,恐怕令狐冲等人都要命丧于此。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想过一个问题,倘若东方不败没有性情大变,他率领日月神教杀上华山,和风清扬展开生死对决的话,谁能活着走下思过崖?
其实,了解金庸的读者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金庸曾在书中的《序》中写道,他的著作就是要体现“扬善除恶”,因此在他“邪不压正”的设定下,东方不败的武功即使再高,也斗不过风清扬。
可是身为读者的我们会发现,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和风清扬的《独孤九剑》除了是一邪一正的区别之外,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进攻为主,正所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然而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风清扬曾说过,独孤九剑还要领会意境,什么“无招胜有招”、什么“料敌机先”。反观葵花宝典,除了第一页的“必先自宫”让修炼者如坐针毡之外,其他的武功招式都是一气呵成、畅通无阻。
除此之外,风清扬还提到独孤九剑的一个不易察觉的缺陷,当自己碰到也没有招式的对手之际,这个时候独孤九剑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令狐冲道:“倘若对手也没有招式呢?”风清扬道:“那么他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了,二人打到如何便如何,说不定是你高些,也说不定是他高些……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只要能侥幸遇上一两位,那是你毕生的运气,我一生之中,也只遇上过三位……”
这样看来,只要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也没有招式,那么他和风清扬展开决斗的话,独孤九剑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原文里写道,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是以勤修内功为主,数年之后,能让修炼者明白了天人化生、万物滋长的要道。从此东方不败凭借飘忽不定的身法以及风驰电掣的出手速度纵横江湖、称霸武林。
可世事无绝对,数百年前的独孤求败早就预知了诸如东方不败这样的顶尖高手,在独孤求败不断地钻研之下,一门唤作“破气式”的高超剑法酝酿而生。作为独孤九剑九式的最后一招,破气式虽然无坚不摧,可要练会这么破天一剑,也需要修炼者将修为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因为风清扬说过:“此式是为对付身具上乘内功的敌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你纵然学得了剑法,倘若使出时剑法不纯,毕竟还是敌不了当世高手,此刻你已得到了门径,要想多胜少败,再苦练二十年,便可和天下英雄一较长短了!”
这样看来,风清扬若领悟“破气式”真谛的话,他和东方不败还是可以一拼的。可很多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风清扬的年龄和体力已经呈现出一种“老态龙钟”的迹象。
当风清扬从山洞里走出来晒太阳的时候,令狐冲这才看清了风清扬的容貌。原文里写道,风清扬竟然是面如金纸、神气抑郁。面如金纸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明这个人的脸色好像金纸一样发黄。可见,金庸的言外之意是,因为当年的心病,风清扬一直以来都是抑郁寡欢。久而久之,风清扬即使武功再高,也不免要抱病在身。
无独有偶,当令狐冲掏出干粮递给风清扬前辈的时候,风老居然摇了摇头,此时金庸又借着令狐冲的视角写道——那老者满面病容,神色憔悴。令狐冲见风清扬心事重重是好生奇怪,却不敢问……
综上,倘若东方不败杀上华山的话,即使单打独斗、即使独孤九剑奥妙无穷,风清扬依旧略逊一筹,毕竟风老的身子骨就是一个累赘,若和东方不败酣斗的话,一百回合之内必出胜负。
各位大侠,你们觉得呢?
严正声明:本文由金宝讲故事原创出品,洗稿、抄袭文案做成视频者,必全网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