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充满易学智慧的高级文字,而不是常人就可轻易理解的那样肤浅的文字。现代文字教育,培育了一大批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废材,他们以西方的文字学的思想观点来看待汉字,理解汉字,总是得出错误的观点而不自知。
比如“侯”字,传统的理解就完全不着边际,学习者却无确识别。我们先看看侯字的演变及常规的错误的认识。
来自百度百科
侯字的古文写法,常规思维就存在以下的认知偏差:
1,不能抽象看待这个非封闭边框的意义,只会机械地去看待其象个什么东西。有人说象山崖,有人说象箭靶,还有人说象一块布放在那儿当箭靶,又有人说是什么猛兽皮制成的箭靶……。而实际上这个符号是一个高度易理化的符号,艮卦,代表某一行政区域。
2,这只箭,它是箭又不是箭,侯字并不表示人在向某个箭靶射箭,从许慎开始,他们的认识就出现了错误。侯字中的箭,是坎卦的符号,代表的是边框所框的行政区域中的最高长官。
因此侯字本义就是诸侯的意义,方国或诸侯国的最高长官,有生杀予夺的行政大权。而不是什么某种射礼,引伸出侯爵。
汉字中,类似侯字的半边框,都不是象形符号,不是某个具体物象的象形,而是一种示意图,表示一种边界条件,抽象的符号,具有阳爻在外在上的艮卦意象。这个符号是包含自我所在的一个范畴,看起来不封闭,实际上也封闭。比如可表示自我所在国度的国家边界,而这条边界线具体的可以是河流中线,山脉脊线,等等具体的形态。
侯字中的箭,为什么能代表区域内的最高统治者?因为箭的功能是刺入比它软的物体中,硬物在中,软物在其周围,阳在阴中之意,即坎卦意象。坎卦阳在阴中,又有政府在民众之中,诸侯在群众之中主政的意象,所以侯字中这个箭就能代表这个范围之内的君主。
侯字的演变,最典型的是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出现的小篆字形,其在侯字边框上增加了一个颤颤巍巍地站着的人字。这种变化是后世人不能正确理解这个边框的意义的结果,他们把它当作山崖的象形符看待,所以写上颤抖的人字表示高危态势。
侯字另外的一种演变是汉代出现的楷书“侯与候”的区别。候字,是在原侯字基础之左侧又加了个立人而构成,其含义来历如下:
侯,是一定区域里的一个独立王国,而左侧的立人是乾卦,代表更大权力的君主和更大范围的行动,所以原来侯国的地方的行动就要受到更高级权力机构的约束,要等候他们的指令而动,这就是侯字多加一个左向立人后的变化。
候字后来应用较频繁,字义如下:
【1.等待:等~。~车室。~选人。守~。~补。~场。~审。~诊。
2.看望,问好:伺~。问~。
3.时节:时~。气~。~鸟。~虫。
4.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
5.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6.侦查,刺探:武王使人~殷。斥~(探子)。
7.方言:支付 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老舍《茶馆》
8.不做姓氏。】
候字第一条的含义是最基本的,来自地方政府对上级指令的等待。其余各项含义都来自这类情形的进一步引伸,比如可把上级政策变化比喻成气候,气候变,本地相应地物候也会发生变化。
导语:“候”和“侯”如何分清?这一笔之差又代表什么含义?
文字是记录文明的工具,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所谓文明才得以传承,而我们也能通过文字去了解古人,但是文字这种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不同,文字也会有所变化,就像以前的甲骨文、小篆等等。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文字之一,别说国外人学不懂,即便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于汉字也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地方,很多生僻字都不认识,而且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将一些字认错,我们今天要讲的“候”和“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只有一笔之差,但是所蕴含的意思就有很大的差距。
“候”和“侯”都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字,但是即便使用的频率很高,还经常有出错的时候。
这两个字首先在读音上就有区别“候”只有一个读音是四声,而“侯”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一个是四声。
“侯”侯并不是刚开始就长这样的,曾经的“侯”为“矦”,我们能发现这个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字的含义是人拿着箭靶,或者是古代天子的大射礼。
除了这个之外,“侯”还是作为爵位,就像霍去病的“冠军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是身份的象征。“侯”还能被用作是姓氏,并且这个姓氏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在中国已经流传上千年之久,时至今日,侯姓在中国人数并不少,是我国的大姓之一,几百万人还是有的。
“候”再来看看这个只有一个四声的“候”,虽然这个字的读音少,但是他笔画多,而这多一笔的笔画,就能让人找到一个依靠,就像“等候”,等待一个能够依靠的人,当然这种说法并不能完全代替这个字,这个字还有其他含义。
这个字还有看望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候”,这是我们逢年过节都要经历的事情,并且在和别人交流、询问别人近况的时候也能用这个词。
这个字的最后一个含义是“气候”,是用来形容随着时间的变换,逐渐改变的天气。
【结语】这两字之间的只相差也一笔,但是所表现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这点让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感到很艰难,但是这也是中华文字的魅力所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曾经这样的汉字因为学习起来困难,让很多知名人士表示要将其拉丁文化,就像现在的韩文或者日文等,可是将这些东西遗弃后真的没有影响吗?并不是,韩国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全面废除汉字,最后年轻人却连历史都看不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如果汉字这些中华文化消失后,我们还算是一个中国人吗?毕竟从衣服,到内涵我们和外国的人都没有区别,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正视自己呢?
语文园地五《知识点》
识字加油站
“蜜”字是虫字底,右边虫字旁的字是“蜂”,所以“蜜——蜂”。
“锋”是金字旁,与金属有关,左边与金属有关的是“刀”,所以“刀——锋”。
“幕”是巾字底,与布有关,开幕就是拉开幕布,所以“开——幕”。
“墓”就是墓地的意思,扫墓就是在碑墓前举行纪念活动 , 以表示对亡人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所以“扫——墓”。
本组剩余的只有“爱——慕”。
做饭需要火,所以“炒——饭”。
写字需要手,所以“抄——写”。
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第一行抓住数词和否定词来猜。
如“不言不语”中有两个“不”,可以猜出词义是不说话,闷声不响。
“只言片语”中有“只”“片”可以猜出词义是个别的词句,零星片段的话语。
“三言两语”中有“三”“两”,可见不多,词义是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千言万语”里边有“千”有“万”,可以猜出词义是形容说的话很多。
“豪言壮语”中“豪”是豪迈的意思,“壮”是雄壮的意思,可以猜出词语的意思是气魄很大的话。
“少言寡语”中“少”“寡”都是不多,可以猜出词语是指平时说话不多。
“自言自语”中有两个“自”,可以猜出词义是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甜言蜜语”里边有“甜”“蜜”,可以猜出词义是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
( 蓝蓝的 )天空飘着( 五颜六色的 )气球。
( 大大的 )池塘开满( 美丽的 )荷花。
日积月累
诗意: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
语文园地五《字词句运用》
语文园地五《书写提示》
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
语文园地五《我爱阅读》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名句的诞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1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完全读懂名句
1凝妆:盛妆,华丽妆扮。
深闺里的少妇不知忧愁,在春日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翠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杨柳发青,发觉春天已到,才后悔真不该让丈夫出外寻求功名。
诗人背景小常识
王昌龄(公元689—756年),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王昌龄于玄宗开元十五年举进士,二十二年中鸿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返回江宁,亳州刺史闾丘晓却因忌而将他杀害。后来张镐暂时驻军河南,闾丘晓因为误了救张巡的期限而将被处死,闾丘晓以家中尚有亲老恳求免于一死,张镐于是对他说:“那王昌龄的亲人又有谁可以依赖呢?”闾丘晓接不上话,之后就被杀了。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尤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为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而他的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名句的故事
王昌龄既是边塞诗的能手,对于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微妙变化,亦十分擅长。这首《闺怨》,便是他极负盛誉的作品。
这首诗题为“闺怨”,但诗文在乍看之下,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开头就说闺中少妇“不知愁”,还很有心情刻意打扮,登上翠楼赏观风景。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少妇的丈夫从军远征,阔别经年,照理来说应该有愁的,之所以不知愁,也许因为是年纪尚轻,对于离别的感伤还未曾有深刻而细腻的体会,又因为家境优裕,物质生活不虞匮乏,当时正值国力强盛之际,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普通百姓“觅封侯”的理想途径;少妇的丈夫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出征的。而从诗文末句“悔教”二字来看,丈夫当初从军的决定,还是她从旁怂恿的呢。这么说来,一个生活在如此优渥的环境,又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里“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而在第三句,诗文有了转折。“忽见”二字,乍见有些突兀,因为这二字和前面欢愉的气氛有些不搭调。“忽见”是不经意的浏览而于内心有所触动,所见之陌头杨柳,竟引发了少妇不少的感触和联想:柳条吹拂依依,使她想起当年和丈夫的折柳送别,蒲柳易衰,更让她感到青春易逝,于是,以往不曾察觉的孤寂之感在此时不断地涌现、扩大,这样强烈的念头促使她最后下了一个结论:“悔教夫婿觅封侯”,终于切合诗题的“闺怨”。
这种以看似矛盾的句子作为开头,续以一句一承接,一句一转折,直至后段带出主题,让人恍然大悟,反而更能强调出少妇的闺怨,而这亦是此诗最为人赞颂之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单是就闺中少妇言对夫婿的思念之情,试着想想,如果对方夫婿也怀有同样的思念,那会是怎样的一场缠绵而凄美的爱情。东汉秦嘉和其妻徐氏之间,便有这么一段故事。
秦嘉是东汉时的官吏,他和妻子徐氏十分恩爱。一次岁终,秦嘉为郡上计簿将要远赴洛阳,不巧妻子徐氏前些日子因病返回娘家,以至于两人未能面别。他对妻子感到十分不舍,便写了《赠妇诗》三首为赠,表达深切的留恋之情。在第一首中,秦嘉感叹人生苦短,居世少乐,如今又相隔两地,徒然望信兴叹,不但“临食不能饭”,更是“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了;第二首则写自己别离依依的情况,“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到了第三首,又再度抒发对徐氏的思念之情,此时不见人,也只能“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最后归结到夫妻之情分,就如同《诗经·卫风》中的《木瓜》篇,我投你以木瓜,你则报我以琼瑶、琼玖,虽然我对于送给你的礼轻而感到惭愧,但我对你的情感却是贵重难得的。后来徐氏接到了这三首诗,亦答诗一首,而后秦嘉又再回了一首,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可叹天不从人愿,秦嘉上任没多久,便客死异乡了。于是徐氏兄便逼迫徐氏再嫁,徐氏不从,竟自我毁容,身体也因为过度哀伤而一病不起,徒留这段令人肝肠寸断的人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