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吴佳
早在几天之前,气象部门就预报济南将迎历史最低温。
“建议大众减少外出”的日子里,七里堡菜市场的凌晨依旧灯火通明、车来人往。大棉袄、皮帽子全副武装的菜贩拉满了货骑着电动三轮驶过,有的嘴里还嚼着鸡蛋卷馍;一字排开如同等待检阅的送菜大货车前,四处是冻得不停蹦跶的人,有的蹦不了几下就不得不跑到车边,扛下一箱菜送出去,再接过几张钞票……
寒夜的凌晨,菜是最金贵的东西,常常刚被搬下车就立马被捂上被子,即使搬它的那双手已经红肿皲裂,还来不及戴上一双手套。
-19℃,七里堡依旧是这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它东边是车流穿梭的全福立交桥,北边是铁道线,偶尔有火车经过;两条交通线之间,是一群永不下夜的“守夜人”。
七里堡菜市场东边,是全福立交桥
“我在这儿送菜,有23年了吧,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来。”43岁的德州菜贩子柳玉刚说。
“七里堡是我的情人”
“七里堡是我的情人。”柳玉刚说出这句文绉绉的话,周围几个听见的人爆发出一阵哄笑。
柳玉刚在自己拉蘑菇的货车前
老柳不大像会说出这话的人,他个头不高,气质却看起来很严正,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举着手机提问时,他也会态度亲切的聊几句,但很快就会给你拉过来一个小伙:“你们多采访小年轻的。”说完就跑到一边埋头搬货。
跟柳玉刚一起从德州来的几辆厢式货车拉的都是蘑菇,车周围包着厚厚的棉被,车上还摆着汽油热风机,透过车里的灯,能看到透明的塑料帘上结了一层霜,打开帘子,一股汽油味扑面而来。
但跟别家的蘑菇箱子上还盖着被子不同,柳玉刚的蘑菇都敞亮的露着,一个来拉菜的大姐挑了三箱就忍不住抱怨:“你这都起冻了,怎么卖。”“没事没事你放心。”老柳帮着又挑了几箱,“绝对没事。”过了段时间,又听到另一个来挑菜的老太太说“你给盖盖啊。”柳玉刚还是稳稳地回话“你放心,绝对没冻着。”
“他那货没事,一早来了就开着暖风,他年头久很有经验。”一旁的菜贩子说。
柳玉刚确实贩菜年头很久了。
凌晨5点多,车上的蘑菇卖了三分之二,顾客渐渐少了,一直“不好意思”的老柳终于愿意跟我们多聊几句。
1997年,初中毕业后,20岁的柳玉刚开始从德州往济南七里堡市场贩菜。“那时候国道还没那么宽,七里堡也没盖这些楼,都是露天的。”柳玉刚骑着一辆电动三轮,拉着不多的菜两地往返。用老柳的话说,每次只能挣个5块10块的。
2003年,他终于攒够了钱买了货车,冬天雨天贩菜的时候终于有了个遮挡。“一年年地在这路上跑,就看济南的高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华了。”柳玉刚说,不变的是,他每天睁开眼,就得在路上了。“每天晚上10点多到济南,卸货,凌晨卖货,上午10点多才能回德州,在家睡5个小时,下午4点又得出来。”
“每天都这样啊?”“是每年,都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老柳特意强调了“年”。“一年365天,得干360天,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来。”柳玉刚说,今年的疫情,也没“吓退”他,只在家里待了2天,年初二他就带着菜来济南了。“害怕没有用,老百姓总得吃菜,咱也得生活不是。”
寒夜里,济南的气温还在降,-15℃、-17℃、-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冻得双脚失去知觉,说话都得大声喊否则总感觉说不清楚。但老柳光着头,露着脖子依然精神抖擞。“都习惯了。”他稳稳地搬货,稳稳地开单子,在微信上算账,安静地仿佛咋咋呼呼的我们像误闯入这个世界的异类。
“你带孩子来感受过这些吗?”忽然抛了问题给他。“没有 ”老柳还是稳稳地说,“孩子跟我提过跟着来,但我没同意。咱自己吃苦,就不想让他们也吃苦,来看这个干啥呢。”
老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8岁住校,两个人很少交流。
一天在家的时间只有5个小时,还得睡觉,也没法交流。
贩菜23年,老柳没出去旅过游,每天睁开眼就是出发。唯一的快乐,是车到济南的夜里,跟其他几个菜贩子一起去附近的饭店“吃点”。
“传言说七里堡快拆了啊。”寒风里,柳玉刚忽然感慨,眼前这个地方他待了23年,“听说都搬去唐王,那就更远了。”
夜色中,看不清他的神色。
“未来?未来我只想过得再好一点”
穿着厚厚防寒服,戴着脖套的王恩义,喊柳玉刚“师傅”。他的摊位,跟柳玉刚隔着一辆车。
是师傅徒弟的那种“师傅”。
王恩义入行也是因为柳玉刚,2015年,他跟柳玉刚吃了一顿饭,老柳说“你要不一起来贩菜吧。”他想了想同意了,在那之前,王恩义一直在开挖掘机。
王恩义(右一)在跟订菜的客户微信沟通
“还是能挣点儿,要不谁来吃这苦?你说是吧。”90后的王恩义比柳玉刚年轻十几岁,说起一些事,好像印象更深刻。“有时候在路上车就坏了,大晚上天寒地冻,修车修不好,只能找人来修或者拖车,这些都得花钱,菜也瞎了,哎呀。”
还有件事让他懊恼,“我老的特别快。”王恩义说,这种黑白颠倒的工作,白天见不到太阳,晚上也见不到太阳,朋友常说他看起来已经像35的了。戴着脖套,挡着半张脸的王恩义看不大清楚是否像他所说的“比同龄人老”,但说起这些的苦恼的时候,30岁的年轻人眼睛还是泛着光。
即便如此,这门生计帮他养起了一个家。
90后的王恩义已经是2个孩子的爸爸了,媳妇在家照看着家庭,他日复一日在外跑。因为卖蘑菇,王恩义的微信名就叫“奋斗蘑菇”,他的朋友圈也常常发些贩菜路上的事:一望不到头的大堵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车祸、到地卸货时忽然大雨倾盆、或是迎着初升的朝阳返程回家……
朋友圈里,也常有孩子的镜头。
带着孩子们去吃汉堡,30岁的父亲喜悦感叹“真能吃”;回到家中,一个孩子在玩滑板车,一个孩子背对着他在学习,妻子在一旁忙活。
问他以后的愿望。“以后?以后我就希望能过得再好一点。”他没有更具象的答案。
坚守着的大家
1月7日,是入冬以来济南最冷的一天。全市最低气温达到-24~-22℃;市区最低气温也达到-19℃。
这让对比之下,亦是滴水成冰的前一天,在七里堡菜市场菜贩的口中都成了“幸福的一天。”“昨天,昨天多暖和。”“昨天还行啊”
“你看他,跑的脸都红了。”
凌晨3点多,济阳县的曹风齐在七里堡市场门口卸娃娃菜。
忙碌间,曹风齐来不及回答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问询,直到其他菜贩开玩笑让他说说自家合作社的名字,好给当地村民做做宣传,他终于很认真地站住,在寒风中笑着介绍:“我们是济阳县绿源蔬菜合作社,我们一直是做油菜、娃娃菜的,是当地特产。”
听说可以给当地的蔬菜宣传,忙个不停的曹风齐终于停了下来
凌晨4点多,来自平阴的(化名)没有出摊,在电话里,他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自己真冻着了。
前一天,七里堡菜市场的8号大棚里,只有和四五户商家坚持到晚上7点。跟一些摊位都是夫妻搭伴不同,自己在济南干。
7日没有出摊,前一天他是七里堡少数坚守到最后的菜贩
怕没卖完的地瓜冻坏,他一次次趴在地上从一个很小的洞钻进帐篷里,出来时他伸出双手,胳膊上已经结了一层冰。
凌晨3点,在七里堡菜市场正门入口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遇到了正在帮着母亲开单子发菜的徐小龙。这个88年的小伙穿着一件品牌羽绒服,带着大嘴猴的帽子。
“我原本以为今天这个温度,根本没什么人来,就穿了身新衣服出来了。”徐小龙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家还是如往常一样出动了。“人这么多。”
徐小龙
徐小龙也是个“热心”青年,疫情期间他一直在社区做志愿者,现在帮妈妈卖菜的时候,也常常随手拍一些菜贩的生活发在抖音上。在他的抖音号“随遇而安——小龙”里,记录了很多七里堡菜贩的影像:寒冬腊月下河采藕,在飘着雪的清晨给客人找钱,小寒节气这天搬运蔬菜上下车……
1月7日凌晨3点50分,徐小龙发了一条抖音内容,画面中,一位七里堡菜市场的女菜贩在不停搬运着一袋袋圆葱进出,在这条抖音里,徐小龙配了一行文字:
“致敬,为这座城市付出的您,注意防寒保暖。”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吴佳
早在几天之前,气象部门就预报济南将迎历史最低温。
“建议大众减少外出”的日子里,七里堡菜市场的凌晨依旧灯火通明、车来人往。大棉袄、皮帽子全副武装的菜贩拉满了货骑着电动三轮驶过,有的嘴里还嚼着鸡蛋卷馍;一字排开如同等待检阅的送菜大货车前,四处是冻得不停蹦跶的人,有的蹦不了几下就不得不跑到车边,扛下一箱菜送出去,再接过几张钞票……
寒夜的凌晨,菜是最金贵的东西,常常刚被搬下车就立马被捂上被子,即使搬它的那双手已经红肿皲裂,还来不及戴上一双手套。
-19℃,七里堡依旧是这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它东边是车流穿梭的全福立交桥,北边是铁道线,偶尔有火车经过;两条交通线之间,是一群永不下夜的“守夜人”。
七里堡菜市场东边,是全福立交桥
“我在这儿送菜,有23年了吧,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来。”43岁的德州菜贩子柳玉刚说。
“七里堡是我的情人”
“七里堡是我的情人。”柳玉刚说出这句文绉绉的话,周围几个听见的人爆发出一阵哄笑。
柳玉刚在自己拉蘑菇的货车前
老柳不大像会说出这话的人,他个头不高,气质却看起来很严正,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举着手机提问时,他也会态度亲切的聊几句,但很快就会给你拉过来一个小伙:“你们多采访小年轻的。”说完就跑到一边埋头搬货。
跟柳玉刚一起从德州来的几辆厢式货车拉的都是蘑菇,车周围包着厚厚的棉被,车上还摆着汽油热风机,透过车里的灯,能看到透明的塑料帘上结了一层霜,打开帘子,一股汽油味扑面而来。
但跟别家的蘑菇箱子上还盖着被子不同,柳玉刚的蘑菇都敞亮的露着,一个来拉菜的大姐挑了三箱就忍不住抱怨:“你这都起冻了,怎么卖。”“没事没事你放心。”老柳帮着又挑了几箱,“绝对没事。”过了段时间,又听到另一个来挑菜的老太太说“你给盖盖啊。”柳玉刚还是稳稳地回话“你放心,绝对没冻着。”
“他那货没事,一早来了就开着暖风,他年头久很有经验。”一旁的菜贩子说。
柳玉刚确实贩菜年头很久了。
凌晨5点多,车上的蘑菇卖了三分之二,顾客渐渐少了,一直“不好意思”的老柳终于愿意跟我们多聊几句。
1997年,初中毕业后,20岁的柳玉刚开始从德州往济南七里堡市场贩菜。“那时候国道还没那么宽,七里堡也没盖这些楼,都是露天的。”柳玉刚骑着一辆电动三轮,拉着不多的菜两地往返。用老柳的话说,每次只能挣个5块10块的。
2003年,他终于攒够了钱买了货车,冬天雨天贩菜的时候终于有了个遮挡。“一年年地在这路上跑,就看济南的高楼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华了。”柳玉刚说,不变的是,他每天睁开眼,就得在路上了。“每天晚上10点多到济南,卸货,凌晨卖货,上午10点多才能回德州,在家睡5个小时,下午4点又得出来。”
“每天都这样啊?”“是每年,都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老柳特意强调了“年”。“一年365天,得干360天,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来。”柳玉刚说,今年的疫情,也没“吓退”他,只在家里待了2天,年初二他就带着菜来济南了。“害怕没有用,老百姓总得吃菜,咱也得生活不是。”
寒夜里,济南的气温还在降,-15℃、-17℃、-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冻得双脚失去知觉,说话都得大声喊否则总感觉说不清楚。但老柳光着头,露着脖子依然精神抖擞。“都习惯了。”他稳稳地搬货,稳稳地开单子,在微信上算账,安静地仿佛咋咋呼呼的我们像误闯入这个世界的异类。
“你带孩子来感受过这些吗?”忽然抛了问题给他。“没有 ”老柳还是稳稳地说,“孩子跟我提过跟着来,但我没同意。咱自己吃苦,就不想让他们也吃苦,来看这个干啥呢。”
老柳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8岁住校,两个人很少交流。
一天在家的时间只有5个小时,还得睡觉,也没法交流。
贩菜23年,老柳没出去旅过游,每天睁开眼就是出发。唯一的快乐,是车到济南的夜里,跟其他几个菜贩子一起去附近的饭店“吃点”。
“传言说七里堡快拆了啊。”寒风里,柳玉刚忽然感慨,眼前这个地方他待了23年,“听说都搬去唐王,那就更远了。”
夜色中,看不清他的神色。
“未来?未来我只想过得再好一点”
穿着厚厚防寒服,戴着脖套的王恩义,喊柳玉刚“师傅”。他的摊位,跟柳玉刚隔着一辆车。
是师傅徒弟的那种“师傅”。
王恩义入行也是因为柳玉刚,2015年,他跟柳玉刚吃了一顿饭,老柳说“你要不一起来贩菜吧。”他想了想同意了,在那之前,王恩义一直在开挖掘机。
王恩义(右一)在跟订菜的客户微信沟通
“还是能挣点儿,要不谁来吃这苦?你说是吧。”90后的王恩义比柳玉刚年轻十几岁,说起一些事,好像印象更深刻。“有时候在路上车就坏了,大晚上天寒地冻,修车修不好,只能找人来修或者拖车,这些都得花钱,菜也瞎了,哎呀。”
还有件事让他懊恼,“我老的特别快。”王恩义说,这种黑白颠倒的工作,白天见不到太阳,晚上也见不到太阳,朋友常说他看起来已经像35的了。戴着脖套,挡着半张脸的王恩义看不大清楚是否像他所说的“比同龄人老”,但说起这些的苦恼的时候,30岁的年轻人眼睛还是泛着光。
即便如此,这门生计帮他养起了一个家。
90后的王恩义已经是2个孩子的爸爸了,媳妇在家照看着家庭,他日复一日在外跑。因为卖蘑菇,王恩义的微信名就叫“奋斗蘑菇”,他的朋友圈也常常发些贩菜路上的事:一望不到头的大堵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车祸、到地卸货时忽然大雨倾盆、或是迎着初升的朝阳返程回家……
朋友圈里,也常有孩子的镜头。
带着孩子们去吃汉堡,30岁的父亲喜悦感叹“真能吃”;回到家中,一个孩子在玩滑板车,一个孩子背对着他在学习,妻子在一旁忙活。
问他以后的愿望。“以后?以后我就希望能过得再好一点。”他没有更具象的答案。
坚守着的大家
1月7日,是入冬以来济南最冷的一天。全市最低气温达到-24~-22℃;市区最低气温也达到-19℃。
这让对比之下,亦是滴水成冰的前一天,在七里堡菜市场菜贩的口中都成了“幸福的一天。”“昨天,昨天多暖和。”“昨天还行啊”
“你看他,跑的脸都红了。”
凌晨3点多,济阳县的曹风齐在七里堡市场门口卸娃娃菜。
忙碌间,曹风齐来不及回答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问询,直到其他菜贩开玩笑让他说说自家合作社的名字,好给当地村民做做宣传,他终于很认真地站住,在寒风中笑着介绍:“我们是济阳县绿源蔬菜合作社,我们一直是做油菜、娃娃菜的,是当地特产。”
听说可以给当地的蔬菜宣传,忙个不停的曹风齐终于停了下来
凌晨4点多,来自平阴的(化名)没有出摊,在电话里,他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自己真冻着了。
前一天,七里堡菜市场的8号大棚里,只有和四五户商家坚持到晚上7点。跟一些摊位都是夫妻搭伴不同,自己在济南干。
7日没有出摊,前一天他是七里堡少数坚守到最后的菜贩
怕没卖完的地瓜冻坏,他一次次趴在地上从一个很小的洞钻进帐篷里,出来时他伸出双手,胳膊上已经结了一层冰。
凌晨3点,在七里堡菜市场正门入口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遇到了正在帮着母亲开单子发菜的徐小龙。这个88年的小伙穿着一件品牌羽绒服,带着大嘴猴的帽子。
“我原本以为今天这个温度,根本没什么人来,就穿了身新衣服出来了。”徐小龙说,令他没想到的是,大家还是如往常一样出动了。“人这么多。”
徐小龙
徐小龙也是个“热心”青年,疫情期间他一直在社区做志愿者,现在帮妈妈卖菜的时候,也常常随手拍一些菜贩的生活发在抖音上。在他的抖音号“随遇而安——小龙”里,记录了很多七里堡菜贩的影像:寒冬腊月下河采藕,在飘着雪的清晨给客人找钱,小寒节气这天搬运蔬菜上下车……
1月7日凌晨3点50分,徐小龙发了一条抖音内容,画面中,一位七里堡菜市场的女菜贩在不停搬运着一袋袋圆葱进出,在这条抖音里,徐小龙配了一行文字:
“致敬,为这座城市付出的您,注意防寒保暖。”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人们常说我们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祭奠逝去的英雄,那么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也应该被铭记。
蒋磊守护在中队病号的身边
他已经已经记不清这是他在卫生员岗位以来第几次守夜,也记不清这是他作为一名狙击手第几次在黑暗中等待命令,只因为他是“守夜人”。他就是玉溪支队华宁中队特战卫生员蒋磊。
狙击王蒋磊正在等待目标出现
2011年冬天的那个夜晚,寒风呼啸,夜依旧很黑,只能看见远方的灯火,看不见其他任何东西,感冒好几天的周金铎一直不见好转,性格坚毅的他还一直不肯走下训练场,一直苦苦的撑着。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周终究还是没能扛住,倒在了训练场,中队的战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抬到了中队卫生室,经过卫生员蒋磊观察,他确定是流行重感冒,只需打针或是输液就会好转,刚任卫生员的蒋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简单问问过敏史后,就进行了注射,没过多久,老周感觉浑身不适,身上开始爬满了疹子,呼吸也不顺畅,气管水肿,蒋磊判断是过敏,现在怎么办?情况紧急,蒋磊顾不上被领导痛骂,立即向中队报告,经同意,老周被送到了医院。“插管、输液”各种抢救,老周总算脱离的危险。蒋磊心里很内疚,责怪自己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处理。老周手术刚过,麻药导致他说不出话来,老周的表情里虽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但是蒋磊此时很后悔。看样子今晚是回不去了,蒋磊心想,老周得住上好几天,他的生活起居都得他照顾,他主动向中队报告,要求照顾老周,由于老周进行过气管插管手术,吃东西很难下咽,不能多吃,每次都得分好几次进行喂他,行走也不是很方便,蒋磊每天都得小心照顾老周,最头疼的是每天输液都得输很晚,老周输着液早已经进入了梦乡,身体疲惫的蒋磊忙前忙后也早困得不行,但是他知道他不能睡,他得看着针水输完。深夜,病房里很安静,因为怕影响其他病人,他不敢弄出一点儿声响,老周输完液后,因为没有多余的病床,他只能趴在病床上休息,不知不觉他也睡着了,漫长的夜终于过了,接下来的几天都以照顾老周的生活起居为主,细微的照顾使得老周恢复很快,出院的那天好几个战友前去迎接他们,迎接他们健康归来。
蒋磊正在为战友解决牙疼问题
前不久上等兵黄先觉晚上12点下哨后,感觉肚子疼痛难忍,跟当班哨蒋磊报告,有多年卫生员经验的他建议立即移送医院,来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办完相关手续后,医院开始召集医生,很快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已经开始,守在门外的蒋磊焦急的等待着,两小时的手术后,门开了,医生告诉蒋磊手术很成功。但是黄先觉还需要休息。来到病房,蒋磊只能寸步不离的守在黄先觉的病床边,不敢离开,怕有什么小黄有什么需要。手术很成功,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恢复治疗,小黄顺利出院,回到中队后又开始在训练场上活泼乱跳起来。
蒋磊正在为战友处理伤痛
“狙击”手常给人们神秘、专注的映象,就像一个守夜的猎人,部队里常说的“一专多能”,用来形容蒋磊最合适不过,他是卫生员更是一名出色的狙击手。
黑夜里等待目标出现的守夜人
2014年狙击手比武三项第一,获得“狙击王”称号。而作为卫生员他能成为“狙击王”并不那么容易。参加总队狙击手集训那年,可是受尽了“折磨”,每天数大米,没有尽头的数,数错还有“奖励”,围着教导队冲圈也是常有的事。潜行训练,一趴就是几个小时,在太阳下面还不能让自己的影子映出来,为达到这种效果,他们经常想虫一样在地上蠕动。刚开始听到教员说要用手画圆时,他们都以为是一只手画圆,可他们训练却是两只手同时画,一只手一个圆,如果速度慢,画不圆,都会被“惩罚”虽然训练很累,靠着惊人的意志,他以全优的成绩顺利完成狙击手集训考核。
50环,请为他喝彩
同年的6月,支队开展军事武,他被指定为中队狙击手参加比赛,与支队众多狙击手同台竞技。谁知天空不作美,比武那天下着倾盆大雨,在场的狙击手都以为比赛会推迟,都心不在焉,只有蒋磊却在计算这样的条件下该怎么调整自己的瞄准镜,没过多久,得到确切消息,继续比赛,在场的指挥员说道:“如果战争来临,不会因为天下大雨而停止”,说完,指挥员开始组织精度射击、劫持人质晃动靶、人体部位靶,在大雨天气打狙击枪,蒋磊也是头一回,虽然没有底气,但是也得上,射击过程中,他知道这种天气,远比晴天要难得多,视线模糊、风力、湿度对射击精准度都有影响,他只有背水一战,比赛结束后,三个单项成绩第一名,综合成绩第一名,使得他坐稳了“狙击王”的宝座。比武总结会上,支队首长对他还专门提出表扬,大家也都很佩服蒋磊,同年他被表彰为“军事训练十大标兵”为中队赢得了荣誉,实现了作为一名守夜人的自我价值。作为卫生员为病号守夜他能传递温暖,作为狙击手为任务守夜他能一枪毙命。
军事训练十大标兵
2017年12月,担任中队卫生员和狙击手的他在参加中队400米障碍训练时,不慎从水平梯上滑落,胫腓骨骨折,从总队术后回来的他感觉很失落,从一名特战卫生员,瞬间变成中队的病号,整天杵着拐杖过日子的他,第一次感觉迷茫,但是刚进三期的他退伍也还早,怎么办?接下来的四年,这么长的军旅生活怎么过?难道他要靠着一根拐行走吗?想起那些曾经一跃而过的障碍,现在怎么也怕不上去,他不甘心,多次集训磨砺的意志,使他下定决心要进行康复训练,要尽快丢掉这根拐杖,他询问医生后,就开始制定训练计划,跟着中队官兵一起,战友训练,蒋磊也开始训练,慢慢地,他的腿有了明显好转,刚开始只能走几步,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现在蒋磊基本的行走已经没有问题,在当病号的这段时间,他主动向中队领导申请,负责管理中队菜地,中队司务长还买来了菜种,他把菜地弄得有模有样,每次领导来中队看望官兵,中队干部总要向领导介绍一番,虽然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即当卫生员又当狙击手,作为病号的他还在为中队奉献力量。
现在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在障碍训练场上健步如飞,再也看不到他扛着狙击枪走向射击地线,但是他为忠诚守夜为战友守夜,为任务守夜的坚守,我们都不曾忘记,如果把他的军旅比作一次射击,那么他的成绩一定是10环。
监 制:冯贵富
总 编:余仕勇
主 编:欧阳林 王斌德
编 辑:陈海龙 李定乾
投稿邮箱:3517176443@qq
云南武警
爱边疆爱民族
不怕苦不怕死
敢担当敢作为
人死了为什么守夜?由谁来守夜?怎么守夜?关于守夜这个事,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事。
01 首先,人死了为什么要守夜?我们知道,在农村尤其是能土葬的地区,人们在去世后通常会将遗体停放在家中1-3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家属需要准备棺材和坟地,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迷信观念,认为某些日子不宜进行动土和下葬,因此下葬的日期可能会推迟,具体的决定由阴阳先生来定夺。
在去世和入殓之间的这段时间,遗体会被放置在主家的房屋里,因此需要有人来守夜。
守夜的意义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给亲人最后的陪伴。
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通常情况是当父母离世后,子女才会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恩情。在临终之际,子女们才会明白自己欠父母太多。
当老人即将离世,直到入土为安的几天,是子女们与老人最后相处的宝贵时刻。一旦下葬,意味着生者与亡者之间隔绝了。
因此,当老人去世后,陪伴在老人遗体旁边,是对亲人最后的哀思表达。
通常情况下,人在临终前常常会有亲人不在身边,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尽孝。因此,在去世后,将遗体妥善安置,让所有亲人能够见上最后一面,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有人守夜在旁,可以让逝者不至于孤单。
第二,防止假死。
我们经常听说,有些人在去世前或者入殓之前,遗体出现复活的情况;有些人已经入土,但遗体却发出敲击棺木的声音;有些是传说,但也有确凿的真实事件。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村里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
之前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一位83岁的老太婆,在吃饭的时候突然停止呼吸,家人以为她已经去世,于是开始紧张有序地进行葬礼准备。突然,覆盖在老太婆脸上的黄纸动了一下,守夜的人被吓得惊慌失措,老太婆的儿子上前查看,却发现老太婆的眼睛睁得很大,还询问道:“你们在为谁办丧礼?”众人连忙扶起老太婆,后来老婆婆活到92岁才去世。
在过去,由于医学技术不够发达,人们只能凭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死亡,但经验往往会出现误判。如果有人被错误地认定为死亡并被埋葬,就会导致生命的逝去。
因此,人们在去世后会在家中停放几天,并在脸上盖上一层黄纸。如果有人假死,一旦呼吸,脸上的纸就会动,这样家属就能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当然,现代医学技术非常先进,错误诊断的几率非常小,但守夜的传统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第三,防止遗体被破坏。
根据传统的风俗习惯,人们在去世后会在遗体前摆放一些贡品,如水果、饭食等。这是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然而,如果没有人守夜,就可能会吸引野猫、野狗甚至老鼠前来偷吃这些贡品,从而破坏遗体的安宁。
这种情况下,野生动物或老鼠的出现可能会对遗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它们可能会咬食物或者遗体,这对于家属来说无疑是一种不愉快和令人痛心的情况。
因此,守夜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有人守夜可以确保遗体的安全,防止野生动物或老鼠的干扰。这样可以保持遗体的尊严和完整,让家属和亲友们能够以安详的心情送别逝去的亲人。同时,守夜也是对逝者的最后一份敬意和怀念的表达。
第四,添香续火。
根据民间的说法,人虽然身体已经死去,但是人的魂魄仍然存在。为了让逝者的魂魄得以安宁,人们会点燃香火,象征着逝者的魂魄。如果香火熄灭了,就意味着逝者的魂魄会四处游荡,无法得到善终。
因此,保持遗体前的香火一直燃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延续香火的由来。香火的燃烧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及时添加香火。这也成为守夜人的职责之一。
守夜人会定期检查香火,确保它持续燃烧。他们会根据香火的燃烧情况,及时添置香火,以保持逝者的魂魄得到安抚。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尊重逝者,也是为了让家属和亲友们能够安心地送别逝去的亲人,相信他们的魂魄能够得到安宁和祝福。
尽管现代社会对于这些迷信观念有所改变,但在一些地方和家庭,延续香火的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作为对逝者的一种敬意和怀念的表达。
以上就是人去世后,需要守夜的原因。(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02 由谁来守夜?在农村,通常是亲戚朋友自愿来守夜,而不是通过付费雇佣。然而,有些家庭可能与亲戚朋友的关系不好,导致没有人愿意前来帮忙。
在我们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白事情(指葬礼等)时,邻居不需要受邀也会自发前来帮忙。即使在平时可能存在一些不愉快的情况,但他们也会主动前来,因为尊重逝者的意愿是最重要的。
守夜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逝者的亲属,如子女、兄弟姐妹等;另一部分是邻居。
对于守夜的人,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就可以。
03 怎么守夜?实际上,守夜就是为了陪伴逝者,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做。我们通常会聊天、打牌等方式来打发时间。毕竟整夜都无所事事的话,很容易感到昏昏欲睡。
在守夜期间,我们要及时给香炉添香、续火,还要烧一些纸钱。更重要的是要留意是否出现了假死的情况。
这是指逝者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呼吸或心跳,但实际上可能还有一线生机。为了确保不发生这种情况,守夜的人需要保持警觉,随时观察逝者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家属或医生,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守夜期间的这些活动和注意事项,旨在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关怀,同时也是为了确保逝者得到适当的安葬仪式。通过守夜,我们向逝者致以最后的敬意,并为他们的灵魂祈福。
有人说,守夜就是打打牌,喝喝酒,没什么意义。
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守夜可能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另一层含义。
在农村社区中,如果某个家庭在举办红白喜事时没有人前来帮忙,会显得冷冷清清的,这可能会让人们对该家庭的人际关系产生质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嘲笑。因此,参与守夜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捧场的行为,可以为整个氛围增添热闹和温馨的感觉。
参与守夜,即使没有实质性的任务,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故事、打牌等方式,为家庭带来一种凝聚力和团结感。这种参与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逝者和家属提供支持和安慰,也是为了加强社区内人际关系,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和友谊。
因此,尽管守夜本身可能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从社交和人情的角度来看,参与其中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亲情和友情的交流,同时也是对家庭的一种支持和关怀。
因此,很多年轻人会说,当老家有人去世时,他们不愿意参加葬礼,或者只是随便送份礼物就算了,以后有需要就花钱请人解决。然而,我认为有些事情并不是简单地用金钱就能解决的!人情这一方面,你说它没有价值,但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是不可或缺的!
在乡村社区中,人情往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纽带。在重要的时刻,如丧葬仪式,参与其中并表达关怀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参与不仅仅是为了逝者和家属,也是为了维系社区的凝聚力和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