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属相是什么(属性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29 03:39:55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十二生肖咋来的?次序咋排的?

其实,除了民间故事里流传的版本,

十二生肖和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十二生肖##牛为什么排在十二生肖第二位##古代天文历法#

十二生肖咋来的?次序咋排的?

其实,除了民间故事里流传的版本,

十二生肖和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

#十二生肖##牛为什么排在十二生肖第二位##古代天文历法#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次序是怎么排出来的?为啥没有猫?

一说到十二生肖,很多人就会满脑子问号?

为啥动物能代表年份?

为啥是12只而不是13只?

为啥老鼠排第一?

十二生肖为啥没有猫?

其实,除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各种版本外。

十二生肖和天文历法还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咱们一口气说清楚。

一、十二生肖起源要从老祖宗看星星开始

我们知道,古人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月亮的圆缺变化来计算天和月。

这种通过看天来计算时间的方法叫做,天文历法。

看懂了太阳和月亮以后,老祖宗又开始看星星。

天上那么多星星,运行轨迹让人捉摸不透,怎么记录呢。

但这并不能难倒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们。他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就是以地球为中心,想象出了一个巨大的球形,这个球叫做天球。

日月星辰,都包在这个大球里,围着地球这个中心转悠。

然后把地面无限延伸到天球,形成一个平面,也就是黄道。

再把这个大平面平分成十二份,并给每一份取了一个名字,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地记录星星的方位了,天文历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子丑寅卯。。。这12个字,就像一套固定的编码暗含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就是常说的地支。

当然了,看星星(天象)毕竟是司天监的事情。对于普通古人来说,用这12个字计算时间更贴近生活。

不仅能算十二时辰,地支还能用来纪月。这样的计时好方法使用效率杠杠的,生活方便许多。

二、十二只动物是咋来的?

自从用地支来算时间,古人的工作生活效率猛涨,然后他们寻思:要不也用它来纪年得了。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

一天、一个月,分12份一轮回,很合适。但一辈子好几十年,只用12个汉字纪年得碰上多少重复的年份?太不方便了!

那咋办呢?当然,这还是难不倒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们。

他们给地支前面又加了一串编码:

这10个字,相当于中国人的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次序,它们合称:天干。

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就修复了地支纪年时重复周期短的问题。

从第一年的甲子年,六十年一循环,又回到了新的甲子年。所以,古人会有60岁一甲子的说法。用天干加地支,共同记录年份的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

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就是这么来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方法好用但不太好记,文化程度稍低一点,字儿可能都认不全。

精益求精的老祖宗们,想到了动物记忆法。他们挑了12种动物,来代表十二地支。

比如,日常饲养的动物:马牛羊鸡狗猪;

再比如,狩猎时常见或老惊扰人的动物:鼠虎兔蛇猴;

再比如,我们的图腾:龙。

记动物,比记那几个生僻字要容易得多。渐渐地,因为拥有广大的群主基础,用动物替代地支纪年,就成了习俗。

三、动物的顺序咋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一开始也很苦恼。但他们很快就想到,十二地支本来也能计时,直接按动物昼夜的习性来排序,不就得了?

于是就有了,子时(23:00~1:00):夜深人静,老鼠频繁活动;

丑时(1:00~3:00):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深夜喂牛;

寅时:(3:00~5:00):老虎昼伏夜行,此时常听到呼啸;

卯时(5:00~7:00):此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吃草;

辰时(7:00~9:00):此时容易起雾,龙喜欢腾云驾雾;

巳时(9:00~11:00):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出洞觅食;

午时(11:00~13:00):野马爱在正午,四处奔跑嘶鸣;

未时(13:00~15:00):放养的好时候;

申时(15:00~17:00):太阳偏西,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

酉时(17:00~19:00):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

戌时(19:00~21:00):人们准备休息,狗窝在门前看家;

亥时(21:00~23:00)夜色已深,人们入睡,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

这下齐活了,12只动物全部归位。

于是,一个新名词就诞生了:生肖,即出生那年动物肖像。

四、十二生肖为啥没有猫?

其实,答案很简单,猫原产于埃及,公元四世纪左右中国才有养猫的记载,最初只是作为祭祀的神物,还不是作为抓老鼠的能手。家猫最早普及于三国时期。而十二生肖最早起源于先秦,定型于东汉初年。所以,没法列入其中。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十二生肖#

#古籍里的历史#

当下语文生活中的谐音双关问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需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12 版)

他们为什么逃离“饭圈”?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 题:他们为什么逃离“饭圈”?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塌房’或许无人伤亡,但很多人的心却碎了。”一些资深粉丝这样描述“脱粉”的过程。虽然痛苦纠结,一些人还是决然离开。他们为何逃离“饭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数十位曾经的“饭圈”成员及文化观察者。

当纯粹的喜爱沦为氪金游戏

记者采访的对象中,不少是追星四五年甚至时间更长的资深粉丝,他们离开“饭圈”的普遍感受是“累觉不爱”。

小张曾是某明星应援站成员。他的离开,是因为圈内“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每次活动都需要制作宣传物料、准备应援物品、组织粉丝参与等,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非常细,每一项都要抠。”

后援会中,数据、投票、前线、文案、美工、策划、公关等各组分工明确。有粉丝说:“直接开广告公司都没问题。”

追星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前看MV是因为喜欢,现在为了跟其他家粉丝竞争,要拼命刷着看。”有粉丝说。

同时,也有人深深体会到“割韭菜”的痛感和荒谬。

从15岁到20岁,“玉米友”一直是狂热的追星族。去年,她毅然离开“饭圈”,扔掉了堆满房间、印着偶像名字的毛绒玩具、海报、文具,在电脑里删除了所有精心整理的文件夹。在她眼里,“饭圈”正演变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江湖”,追星沦为一场氪金游戏。

如今,某偶像团体应援组招聘,要求微博管理岗位应聘者集资不少于1000元,超话等级11级以上;文案和美工都要求集资超过500元,超话等级10级以上。

花大力气为偶像氪金使其出道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粉丝说,“我一个没什么钱的也花了上万元”,“有人一次能投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还有为追星卖车卖房的”。

大学生小T从小学五年级一直追星至去年。偶像每次回归,她都会花5000多元力挺。令她不适的是,粉丝中越来越弥漫着拜金的味道,以金钱实力划分三六九等。比如,领取应援物时,被要求出示买专辑的证明,最少5张;超话等级则最低7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又不打投又不花钱,拿什么证明你爱哥哥”,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认为,在“使命感”与荣誉感的催眠下,粉丝全身心投入追逐偶像的乌托邦。但这一所谓乌托邦实际上由商业力量操纵——同一模式化的选秀,都是数据至上的流行文化产业链。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玉玊说,平台刺激粉丝刷销量打榜,人为塑造指标,经纪公司制造竞争,营销号推波助澜……种种诱导粉丝过度消费以及控制评论的行为机制,是粉丝经济乱象的根源所在。

“花猫小子”告诉记者,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真正摆脱“饭圈”的影响。“在应援会收工的一天,我把卡里所有的钱都买专辑了,一分钱没剩。可是却被身边的一个富二代鄙视。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以金钱区分高下的圈子很差,我不能成为别人炫富和挣钱的工具。那一刻,‘饭圈’的光环一下暗淡了。”

暴力愈演愈烈、戾气越来越重的圈子

小花曾是一名资深粉丝,离开“饭圈”,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恐惧。

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被“人肉”,被辱骂、被骚扰,甚至被曝光信息。“网络暴力太可怕了。那些日子里我不敢开电脑、不敢看手机,从来没见过的脏话劈头盖脸冲过来。我睡不着觉,每天担心有人破门而入。”小花说。

频频挑起的网络骂战、站队互撕,让很多粉丝不安。情绪激烈的粉丝往往非黑即白,一言不合就暴怒,在公众场合叫骂或“人肉”对手。“现在的‘饭圈’乌烟瘴气戾气太重了。”“丸子”感慨,“粉丝会因一句话、一个帖子甚至一个细节就在网络上大肆开战。”

小李说,在“饭圈”里,“属性”或“粉籍”(喜欢哪位明星,讨厌哪位明星之类)要写得很清楚。“如果粉丝喜欢不止一个人,对于‘唯粉’(只喜欢某一团体中的一个成员)来说就是在降低偶像的流量,属于不忠,会被鄙视。这种精神控制很可怕。”

小王是名大二学生,上学期为了几场互撕彻夜鏖战,两门挂科。拿到成绩单,这个一向的学霸感觉突然被冰水浇透了:“花了那么多精力与一些无谓的人缠斗,我是疯了吧?再这么混下去,就会失去自我。”

王玉玊注意到,“饭圈”骂战基本套路其实大同小异,在有限的几个故事框架里复制加工,强调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这种话题、故事的复制传播,会增强粉丝的成就感,刺激他们付出更多时间、金钱,最终提升运营方和偶像的商业收益。

粉丝研究学者王宁馨说,骂战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是,一些职业粉丝通过营销号编造爆料、“火上浇油”。另外,“饭圈”行为之所以声势浩大,也因为这些行动以匿名性和群体性方式完成,代价和成本都很低。

人设频频崩塌,理想光环破灭

“他刚出道时太迷人了。歌词是那么阳光,歌声超级有感染力。”宁宁曾是某知名男星的粉丝,没想到有一天“爱豆”会“塌房”。

负面新闻出来时,宁宁的第一感觉是,“原来他的人设是骗人的”。“曾经以为他是远离世俗、醉心音乐的天才,后来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她果断脱粉。

还有一些粉丝在近距离接触偶像后,发现真实人品与商业塑造人设之间的反差,于是脱粉。

小M最初也是被某明星“高冷撕漫男”的人设所打动。跟拍久了,她发现这个明星会在聊天过程中暗示她送大牌戒指和手链;礼物如果放在普通纸袋中会被拒绝,放在国际大牌购物袋中却会秒收。

“觉得他虚伪,与人设不符。”小M说,“类似事情很多,让人寒心。提醒自己要及时止损。”

王玉玊说,当前“饭圈”追捧的偶像,其实是娱乐业效仿日韩打造的新型艺人。他们区别于演员、歌手,往往并无突出专长,多是依靠形象迷人获得喜爱。偶像的核心作品就是其所扮演的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星人设之所以容易坍塌,有多重原因。一些明星的标签化角色与真实的自我并不匹配,短期可能会收获巨大流量,长远却潜伏危机。

王玉玊说,更常见的崩塌,是因偶像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甚至违反法律。一些明星受教育程度不高,因偶然机遇被推至“神坛”,更易膨胀和迷失。

“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在前进的路途同成长。”刘海明认为,要拒斥唯数据、唯流量的评判标准。正向的“饭圈”文化应促使偶像不断发光,推动情感向善、观点多元,让粉丝获得健康向上的精神能量。(文中部分受访对象为化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