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孙祥钟(孙祥钟为什么叫秦汉)

时间:2024-01-30 10:03:28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因“好色”出名的抗日将领,晚年活到103岁,生下一个儿子成巨星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的手下,有这样一位另类的将领。他是黄埔一期生,深受的器重。

但在战争中却多次逃跑,逼得想要杀他。

他曾因“好色”而出名,晚年却足足活到了103岁,更是将儿子培养成了一位大明星。

这个人,就是孙元良。孙元良到底都做过哪些事呢?为什么如此受争议?

抗日名将

孙元良,浙江绍兴人。在其年少时,父亲就不幸去世。

父亲的去世让家里的经济状况出现了危机,但孙元良仍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坚持读书。

1924年,孙元良考入黄埔军校,与他同届的同学,后来都在做了高官。

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关系,孙元良才能在派系林立的中占得一席之地。

从学校毕业后,孙元良便投靠,在其手下做一名军官。

孙元良一生从军二十多年,历经了北伐,内战等众多时期。

孙元良带兵打了不少仗,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当属淞沪会战。

1932年1月,日军趁不备,在午夜对闸北的驻军发动袭击。

驻守京沪地区的第十九路军立刻准备反击,但由于敌人的战备精良,又是蓄谋发动的这次袭击,第十九路军难以抵挡敌人的攻势,一时处于下风。

得知第十九路军的处境后,驻扎在附近的第五军也紧急加入战斗。

看到来了支援,日军便调转方向,转而从庙行镇方向突破。

此时的孙元良,正担任第五军87师259旅的旅长。他得到命令,立刻前往庙行镇阻击日军。

经过多次激战后,孙元良成功守住了庙行镇。日军为了避免伤亡,不得不从庙行镇撤出。第一次淞沪抗战,取得了艰难的胜利。

在此之后,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停战协定》。

不料,在1937年,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日军再次召集了大量军队,企图攻陷上海。

而对此也早有准备,为了保卫上海,共计投入70多万兵力。

在这场战役中,孙元良率部固守闸北阵地,拦截了日军76天。

日军虽然始终未能前行一步,但孙元良也损失惨重。

然而,除了闸北以外,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多相似。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不得不且战且退。

在坚守四个多月后,为了减少牺牲,只得下令全军撤退上海。

在撤离前,孙元良交给了团长谢晋元最后一个任务:守住上海的最后一处阵地。

谢晋元得到命令后,立刻整顿队伍,在上海四行仓库里与敌人展开激战。

谢团长部下的战士实则仅剩400多人,但为了鼓舞士气,他们对外号称有800。

偌大的上海滩,只剩了谢团长这400多人与日军血战。

勇士的壮举让国人无不震动。从此之后,开始不断出现以他们为原型的影视作品。

而孙元良,也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再次获得了嘉奖。

两次淞沪会战,使孙元良从一个旅长升至军长。

孙元良来到了人生的辉煌时刻,但很快,他就做出了一件错事。

好色耽误军事

在战场上的孙元良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在私底下,孙元良却是一个好色之徒。

在淞沪会战期间,孙元良就色心大起,看上了一名女大学生。

当时,由于前线们的战士们作战艰苦,上海的一些女大学生便自发准备了些医疗用品,前去慰问前线。

不料,孙元良虽然在前线吃了不少苦,其色心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

在慰问时,孙元良看上了其中的一名女大学生,甚至当场就要作出行为不端的举动来。

这名女大学生大声呼救,引来了副师长的注意。

孙元良看到有人来,这才悻悻作罢。

孙元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他小时候缺乏管教而养成的。

自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的溺爱,孙元良几乎没有因犯错而受罚过。

正是因此,孙元良才会多次作出违反军纪,贪色享乐的举动。

而他的这一毛病,最后竟差点要了他的命。

在孙元良部撤离上海之后,便驻扎在南京。

随着前线战事的吃紧,南京也很快有沦落的风险。

很快,南京守城的一众将领就召开会议,商量应对之法。

根据这场会议的决定,孙元良的八十八师奉命留守南京,保卫南京这座古都。

从会议室里出来,孙元良的脸上看不出悲喜。他直接吩咐司机:“去五元巷。”

五元巷的附近,便是丹凤街。街上有一家,孙元良是那里的常客。

如今日军即将来到南京,孙元良却未回军部,反而跑到了这烟柳之地。

很快,孙元良就找到了的鸨母,对她说道:

“如今日军即将兵临城下,我奉委员长的命令,特地潜伏民间,再寻机剿灭敌寇。现在我想在这悦安院住一阵子,所以前来找你。”

原来,孙元良在得知要留下自己断后时,便心生怨气。

如今日军大军来袭,却只留下这么多兵力留守,这不是摆明让他去送死吗?

孙元良不愿就这样送死,便想到了自己常去的悦安院。

孙元良在南京期间曾多次光顾悦安院,这里的鸨母与他非常熟悉。

孙元良觉得她是个可靠的人,便穿着便服悄悄来到了这里。

为了以防万一,孙元良还给了鸨母四十两黄金。

从此之后,孙元良就在这悦安院里住了下来,每日在里藏着,躲避日军的搜捕。

就在孙元良住进不久,日军就抵达了南京。

就在孙元良为了活命,躲进的这段时间,他手下的88师将士们为了保卫南京,浴血奋战,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处境。

由于日军的攻势凶猛,守城的88师战士伤亡惨重。

第88师的旅长朱赤和高致嵩都壮烈牺牲,88师的精锐主力也都被消灭殆尽。

得知孙元良在大战前却不见踪影,气得大发雷霆。事后,还派出了特务去他。

但孙元良命大,不仅躲过了特务,还成功逃离南京,去了武汉。

在杜聿明,黄杰等人的求情下,才网开一面,饶他不死。

然而,尽管孙元良劣迹斑斑,他仍然培养出了一个好儿子。

孙元良的后人

孙元良是好色之徒,但他的一生却只有两个妻子。

1932年,孙元良与吴懿辉在上海结婚。此时的孙元良刚刚打赢淞沪会战不久,在当地的人民中威望很高。

而吴懿辉为上海政府的官员之女,两人从身份来看,也算是门当户对。

只可惜在仅仅6年后,吴懿辉就不幸病逝,从此孙元良就过着独身生活。

之后,孙元良在外国游历时,又娶了龙华藻。

龙华藻也并非等闲之辈,她的父亲是驻英大师馆的武馆。

两任妻子共为孙元良生育了11个子女,而这11个子女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第五子:孙祥钟。

孙祥钟从小便对演艺事业很感兴趣,在高中时期,就报名了台湾的中影训练班。

毕业之后,孙祥钟就正式投身于演艺事业。

也正是在拍戏时,孙祥钟给自己起了个艺名:秦汉。

在上个世纪,秦汉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台湾参演了多部影视作品,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巨星。

在2015年,为了更好的理解父亲,秦汉从上海出发,再次沿着孙元良当年的抗战路线走了一遍。

从上海到南京,再到贵阳和重庆,一路走来,秦汉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孙元良在战场上历经的风雨。

在秦汉这次的寻访之路中,他见到了很多与孙元良并肩作战的战士们的后人,与他们一起纪念了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在面对当年的那些当事人时,秦汉一一向他们表示了感谢,是他们让秦汉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孙元良。

实际上,孙元良在晚年时,从来不喜欢谈论这些事情,也很少去拜访当年的故人。

哪怕是对秦汉,孙元良也很少去提及他的过往。秦汉想要了解他,只能自己去翻书,查资料。

但孙元良虽然嘴上不提,心里却一直都记着战场上的往事。他在晚年无事时,还专门写了一本回忆录,用来纪念这么多年的战争岁月。

在败退之后,孙元良也随一同去了台湾。

在晚年时,他不问政事,退出了蒋氏集团,只是作为一个平凡人努力生活。

孙元良的一生功过难评,直到现在依旧对他争议很大。

但不管孙元良其人如何,在教育子女方面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秦汉之外,他其余的子女也都已经长大成人,如今在各自的领域默默工作,干出自己的一片事业。

2007年,孙元良在台湾去世,享年103岁。

在死前,孙元良曾对身边人说过,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迁葬到大陆。

孙元良为浙江绍兴人,他没有选择魂归故土,而是希望迁葬南京。

或许在他心里,仍旧对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们心生愧疚吧。

结语

孙元良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多次功劳,但他的身上,也有大多数将领的习气。贪生怕死,贪财好色,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的这些缺点,不仅害死了众多将士们,也将他个人钉在了耻辱柱上。

孙元良既是一员抗日名将,也是一个有着严重个人缺陷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孙元良也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评价。孙元良的是非功过,一时也难以辨别。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觉得孙元良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第一页编辑:然若参考文献1.周海滨.秦汉:重走父亲孙元良征战路[J].同舟共进,2017(05)2.李源.“白马将军”孙元良[J].江苏地方志,2007(06):55-57.3.沈旻.孙元良淞沪抗战[J].钟山风雨,2001(03):38.4.石开家.孙元良逃生记[J].文史精华,1997(03):41-45.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新世界》中老奸巨猾的他痴恋林青霞20年,一路改名迎来人生巅峰

随着《新世界》即将迎来大结局,不少网友真是看的“怒火攻心”,实在是铁林太坏了,让人气得恨不得冲进电视暴揍他一顿。

但是虽然主角徐天太楞、铁林太坏、田丹太神,但剧中还有很多演员演技让人十分欣喜,就如饰演沈其昌的秦汉。对,你没看错,就是那个与林青霞纠缠了半生的男人。

秦汉1946年出生在上海,原名叫孙祥钟,秦汉从上海搬到了香港,又从香港去了台湾,在台湾参加了艺人培训班,后来用“康凯”的艺名参演了琼瑶剧《几度夕阳红》,秦汉的名字从“康凯”,变成了“孙戈”,又从“孙戈”换成了“秦汉”,最终凭借“秦汉”这个名字以及参与的多部琼瑶爱情电影而一炮而红。红了之后也就没再改名字了。艺人在没红之前不断的改名字在中国地区是一个传统,包括现在演艺圈也是如此,很多艺人试图通过不断的改换名字来改变运气和命运,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则没成功。

其实秦汉的人生经历确实比较曲折,从上海到台湾,从孙祥钟到秦汉,一路走来唯一与他剪不断理还乱的就是与林青霞的一世情缘。

1972年一个明媚的秋日,一位为琼瑶的新电影《窗外》寻找女主的星探,在寻遍台湾大街小巷之后,却无一所获。而在台北西门町街头,他不经意的一个回眸,竟让他看到了人间绝色,那便是彼时还仅仅只有十八岁的女子林青霞。在台湾街头这种不经意的回眸有很多美好的故事,除了林青霞还有费翔的母亲和父亲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似乎很多都和山东有关。

不出意外,林青霞凭借着自己青春靓丽的外貌,顺利的通过试镜,轻松的拿下了江雁容这个角色。仔细审视林青霞那个时候的“颜值”你会发现林青霞带有典型“山东大嫚”的脸型。林青霞变和巩俐在脸型和气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眉清目秀的“大脸盘子”,都带着一股坚毅的精神和山东女性骨子里的倔强和执着。

从那一刻开始,林青霞这个女孩开启了娱乐圈的新篇章,同时于她纠缠半生的男人也出现了,当时已是26岁的秦汉恰巧是《窗外》的男主,扮演江雁容的丈夫,不过却是一个反面人物,那个时候帅气的男人在娱乐圈中往往被认为是“不靠谱”的人,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秦汉曾经说过说:第一次见青霞,她还十分胆小、害羞,但也是那一眼,便泥足深陷。这句话如果放到今天来看,很多品尝过爱情艰辛的女孩会把他当做一个“情场老手”的甜言蜜语,列为“渣男”行列。但是在那个时代,秦汉这句话确实是真情流露的表现,这在后面也确实证明了秦汉的痴情。

而多年以后林青霞回忆起那些美好时光的时候,嘴角带笑的说:“我对秦汉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未见钟情”。为何如此呢?因为在那时候的秦汉因为出演了《七色桥》,已成为许多女孩子心中的梦中情人,而恰巧,林青霞也是其中一位。郎有情,妾有意,这样一次偶遇注定了半生的情缘。

秦汉与妻子邵乔茵以及林青霞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一度成为了港台娱乐圈的大新闻,这中间还出现了一个秦祥林。出现了“双秦争林”的局面。甚至三个人的故事还被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进行了调侃。紫霞仙子和至尊宝和至尊玉的关系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秦汉、秦祥林和林青霞的故事吧。

虽然林青霞和秦祥林短暂在一起过,但是按照林青霞最终还是觉得秦祥林更像是一个朋友,而不是爱人。虽然秦祥林也是一往情深的追求着林青霞,但秦祥林终究还是个“备胎”的角色。

​在1992年,林青霞的生命中终于出现了一个真命天子——邢李原。正是这个男人,打败了秦汉这20年的痴恋,打败了秦汉的“那颗心”。邢李原是个切切实实的“行动派”,他不会去几次三番地询问林霞地意思,也不会再生日上用“一颗心”打发,他只会实际去做。只要有林青霞出现地剧组,铁定会有邢李原的身影,亦或是美食甜点。邢李原从不会问林青霞:你吃了吗?我带你去吃饭。他只会说:我定好位置了,现在在你楼下等你。如此相比,秦汉地“一颗心”“一朵玫瑰花”确实显得敷衍了。

在1994年,林青霞终于在邢李原不问回报地付出三年之后,答应嫁给了他。邢李原斥巨资为林青霞打造了盛大地婚礼,累计金额达到两千万,试问:1994年地两千万,是什么概念?兴奋地林青霞对着镜头连说两遍:“我结婚了!”,那个时候的林青霞是最美的,所有新娘子都是最幸福的。

在这一刻不知道已经身染疾病同时也是林青霞的好朋友邓丽君内心是什么滋味,一年以后邓丽君在泰国清迈孤身一人阖然离世。邓丽君在舞台上绚丽一生也没能等来那个能让她走进婚姻殿堂的人,包括现在的巩俐大概也是如此吧,有的时候人生真是说不清楚。而无疑林青霞是幸运的,在和秦汉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爱自己的人,而不是自己最爱的人。这就是婚姻和爱情的区别吧。

就此,林青霞与秦汉这对纠缠了20年的痴恋,终于画上了终止符。林青霞与秦汉在一起时未曾想过结婚,但遇到了邢李原后,她甘愿走上了婚礼的殿堂。

或许,看林青霞最后的选择,许多女孩子就应该明白,年少轻狂时的我们或许会觉得拥有甜言蜜语就好,但真正成熟的所要的不过是真正的关心爱护。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愿“终其一生”的人。

此人本是抗战名将,出身黄埔一期却临阵脱逃,儿子成明星家喻户晓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逃兵在中国历史一直为人所不齿,尤其是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更是饱受世人诟病。然而在抗日历史上,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逃跑将军”,虽然多次临阵脱逃,但却也战绩斐然,最终因逃跑事件而毁誉参半。

▲孙元良旧照

此人名叫孙元良。作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的孙元良,其优秀程度毋庸置疑,而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气质,更是给蒋留下了深刻印象。毕业以后,孙元良深得蒋的器重,因此步步高升。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孙元良率部击败日军,成了当时第一个击败日军的将领。在后来的第二次淞沪会战中,他更是创下了一大壮举——居然抵抗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黄埔军校旧址

尽管战绩斐然,但这些功勋却没能掩盖住他身上的缺陷——孙元良临阵脱逃一事始终为人所诟病,为此还得了个“飞将军”的外号,暗讽他逃跑时健步如飞。原来,在十五年(公元1926年)秋天,孙元良奉命率领军队向日寇进攻。然而战斗的枪声刚一打响,主将孙元良却跑得没影,群龙无首的部队很快丢失了守地,刚刚夺回不久的南昌就这么拱手让人。蒋委员长差点没气死,恨不得把孙元良直接枪毙了事。后来因为“中山舰事件”,很多人退出第一军,在缺少将领的情况下,蒋最后又无奈选择启用孙元良。

▲淞沪会战场景复原

除了临阵脱逃,孙元良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贪财好色。抗战期间,举国维艰,然而孙元良还是想办法贪污受贿,多次把军费揣入自己口袋。“淞沪会战”之际,上海学生代表团到第八十八师师团慰问,孙元良见一个女学生代表样貌出众,就起了色心,诱骗女学生到他房间并强占了她。当时的副师长目睹这一切,多次劝诫孙元良,然而他丝毫听不进去,还把自己自比于英雄,觉得自古美人爱英雄。一个人能自恋到连自身鄙陋之处都一无所知的地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南京保卫战旧照

“南京保卫战”时,孙元良依然沉湎酒色,已然忘却了自己身居何职。当日军进攻之时,他倒是不再自恋,深知自己有几斤几两,因此在佯装抵抗后再次临阵脱逃,又一次完全丢下了整支部队。更可耻的是,他通过收买老鸨躲进青楼里,军队众人都找不到他,于是其麾下部队重蹈覆辙,战役以失败告终,其惨重难以用言语形容。

▲青年时期的秦汉

建国前夕,孙元良随众人撤往台湾。迫于生计之下,他最终弃政从商,在台湾带着一家人生活。有意思的是,这位广受争议的将领却有一个出色的儿子——孙祥钟,艺名秦汉,乃是当时迷倒万千少的国民偶像。不过因为儿子出名,孙元良更是始终处于风口浪尖。2007年,孙元良逝世,享年103岁,跨越两个世纪的他成为了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个时代因为他彻底画上了句号,而身后的争议还在持续。

参考文献:

《亿万光年中的一瞬:孙元良回忆录》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武汉大学早期教职员中的清华人(上)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2周年,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前身是1909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设立的游美肄业馆,1911年更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1928年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早年的清华,作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源源不断地向当时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派遣了大量优秀的留学生,其中绝大多数均学成归国,投身于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

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清华大学校门

在成千上万的清华早期校友中,有很多人曾经在全国各大高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是居功甚伟。就华中地区的最高学府——武汉大学而言,在其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亦可见到不少清华人默默奉献的身影。

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史实是——在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定名”和改建的过程中,以前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时任中华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先生为首的北京大学校友群体,毫无疑问地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据笔者统计,国立武汉大学建校初期,全校教职员中的北京大学校友人数是最多的,其次则是清华大学,再次为中央大学(包括其前身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等校)。当然,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不止在一所大学学习或工作过,因而大多身兼多校“校友”之身份。

北大、清华和中央大学,都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而这三所大学的校友群体,正好又在国立武汉大学的教职员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因此,我们可想而知,武大自改建伊始,便有着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其在短短数年之内便迅速发展崛起,以全国高校中的“后起之秀”的面目和姿态,昂首屹立于国内外著名大学之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如曾经在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多年的著名文学家朱东润晚年在其自传中所言,“武汉大学的班底……是以北京大学部分教授为基础,吸收了清华大学一些人士联合组成的”。现在,笔者就将我们武汉大学早期教职员中人数仅次于北大校友的清华校友群体(其中亦有不少身兼两校校友者)进行一番仔细的梳理,并将这些曾经先后为武大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大小不一的历史性贡献的清华人,以其最初来到武大工作的时间为序,逐一简介如下:

一、武昌高师-武昌师大时期

1918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五周年校庆期间绘制的校园全景图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08年入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学习,1909年改入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1910年考取游美学务处第二次派赴美国留学生,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获农学学士学位,1915年和1918年先后获哈佛大学气象学硕士与博士学位。1918-1920年任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地学部与数学理化部,讲授“地理”“天文气象”等课程。

1920年改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1921年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并任系主任。1925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26年任南开大学教授,1927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194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

卢默生,生卒年不详,湖北沔阳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1年获密歇根大学经济学与文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一学期,1924-1928年任东北大学文科英文教授,1928-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英文讲师。

陈飞鹏,生卒年不详,湖北汉川人。1919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1年获密歇根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硕士学位。1923-1924年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教育哲学系主任兼湖北省公立外国语学校(武汉大学外语学科的前身之一)教务主任,1924-1928年任东北大学文法科心理、论理、教育教授,1928-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心理学讲师。

1924年的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全景

二、国立武汉大学建校初期(东厂口)

1928年的国立武汉大学东厂口校舍全景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斗士。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留学,1923年转入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1924年毕业后又转入纽约美术学生协会学校学习。1925年回国,先后任国立北京艺术学院筹备委员、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1926年任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训导长,1927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

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1928-1930年任首任院长,讲授“现代英美诗”“西洋美术史”“英诗初步”等课程,开始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1930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回到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37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

闻一多早年在清华就读时的好友、后长期任教于武大外文系的方重教授,在1983年曾对其有如下回忆:

讲到“珞珈山”这个名称,今天的青年恐怕不大会为这几个字去多化时间推敲。若要追溯此名之由来,在我的回忆之中则首先要提到诗人闻一多。原来就是他,为了今日的莘莘学子,为了你们的学业和我中华民族的未来,忽而灵机一动把原有的不登大雅的旧时代祖传地名代之以富有风味的“珞珈”二字。当初他题这个名称曾和我以及其他几位旧友谈论过。我们都一致赞同,认为这也是诗人的灵感之一。因而珞珈山之名就此沿用至今。

我与闻一多是当年清华的同学……在清华同窗期间,我与他友谊甚笃……听说在他的家乡武昌将建立一所大学,他毫不犹豫地奔回来,立即答应担负起第一任文学院院长之职。当时武大是学院制的综合性大学,最初成立的是文,理、法三院。谁知道当时的世道人心是容不得一多这样一位文人的。在他未接聘之前,他就力劝我同去。我因回国未久,但还是同意他第二年跟踵即至。不料刚过一年,他一怒而又别离了武大。记得那是一个夏天,他先经上海,准备北上,我和他得以再次相遇,这时他仍然热情地劝我按原议接受武大之聘,不可因他的离去而影响了我一生的事业,并说他是始终舍不得离开武大就此掉头而去的。

杨树达(1885-1956),湖南长沙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21年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法教员,1924年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1926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学系教授,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国文教授一学期,1929年复任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任国立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1942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遴选为首批部聘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1953年任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

燕树棠(1891-1984),河北定州人,著名法学家。1915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法律学门,1916年考取清华学校留美专科生,先入哈佛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获法学硕士学位,1920年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0-1927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1928-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教授,1930-1931年任法律系首任系主任。1931-1937年复任国立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1932-1934年兼任国立清华大学法律系主任,1934-1937年兼任国立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

1937-1938年复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1938-1946年先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1947-1948年第三次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在武大任教期间,先后讲授“宪法”“公民学”“民法总则”“外国法”“民法亲属继承”“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制度”“婚姻政策法令”“国家法”“国家观”“国际法”等课程。曾负责起草《中华民法》亲属编草案,参与《中华宪法》草案之修改、讨论,1948年任司法院大法官。

1949年后继续任教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帽,并转任武汉大学图书馆资料员,1975年退休。

时昭瀛(1901-1956),湖北枝江人,著名政治学家、外交家。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任学生会主席,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1924年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25年获硕士学位,1927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私立金陵大学讲师、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英文副教授。

1928-1936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教授,1935-1936年任政治系主任,曾一度在外文系兼课,先后讲授“政治学”“政治经济名著选读”“现代国际政治”“政治学选读”“高级作文”“独幕剧”“政治学英文选读”“中国外交史”“市政学”“国际政治”“近代中国外交史”等课程。后曾任外交部情报司司长,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温哥华总领事,驻南非约翰内斯堡总领事等职。

谢文炳(1900-1989),湖北汉川人,著名作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192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1928-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英文讲师,讲授“基本英文”“文学概论”“短篇小说”等课程。后历任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省立安徽大学、私立厦门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等校教授。

1940-194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近代欧洲名著”“分期文学研究(十六世纪)”等课程。1942年任成都私立燕京大学教授,1943年重返国立四川大学任教,1950年任四川大学临时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曾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党总支首任书记等职。

刘华采,生卒年不详,湖北黄陂人,1916年考取清华学校留美专科生,并赴美国学习美术,1928-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师范班英文讲师,讲授“英文散文研究”课程。

吴国桢(1903-1984),湖北建始人,著名政治家。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格林内尔学院留学,1923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改入普林斯顿大学,1924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28-1929年兼任国立武汉大学专门部讲师,讲授“世界革命史”课程。1933-1938年任汉口市市长,1939-1941年任重庆市市长,1946-1949年任上海市市长,1949-1953年任台湾省政府主席。

缪恩钊(1893-1959),江苏常州人,著名工程师。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1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科学士,1919年获哈佛大学土木工程学士。

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新校监造工程师及工程处负责人,曾在工学院讲授“射投影几何”课程,并亲自主持设计了珞珈石屋、听松庐、实习工厂、发电厂、运动场、水塔、生活服务用房、汽车站、附属小学、一区教授住宅(部分)、第二教职员住宅区、第三教职员住宅区、半山庐、校门牌坊、农学院教学辅助用房、农艺实验室、农学院大楼等多栋校舍建筑。

1939年任总务处工程师、工程委员会委员,1940年兼任工学院木土工程系教授,1945年任复校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先后讲授“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土石结构及基础(学)”“机动学”“非金属材料”“土石结构学”“基础工程”“石工及基础”“砖石工程”“房屋建筑及制图”“土壤力学及基础”等课程。1953年调任长沙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教授。

高翰(1902—1996),福建长乐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留学,1925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后又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考试及格,并曾在康奈尔大学心理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29-1942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哲学系),1932-1942年任哲学教育系(哲学系)主任,1939-1942年任文学院院长,先后讲授“心理学”“西洋哲学选读”“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史”“哲学教育选读”“心理学实验”“西洋哲学史”“现代心理学”“哲学概论”“近代哲学”“伦理学”“洛克,白克利,休谟”等多门课程。

1942年后,历任国立重庆大学、国立政治大学、私立辅仁大学、东吴大学、淡江文理学院等校教授。

宗贤俊(1900-?),湖北汉阳人。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1925年获商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硕士学位。1929-1930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教授,讲授“簿记学”“银行论”“商业英语”等课程。

陆凤书(1891?-?),江苏无锡人。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8年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19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曾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国立北京工业大学讲师、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1930-1946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33-1946年任土木系主任,先后讲授“画法几何”“高等数学”“平面测量”“地形绘图”“英文”“测量学”“测量实习”“最小自乘方(式)”“土石构造”“水力学”“自来水工程”“灌溉工学”“测地(量)学及应用天文”“市政工程”“大地测量”“最小自(二)乘方及应用天文”等课程。1946年转任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

孙大雨(1905-1997),原名孙铭传,又名孙沱,原籍浙江诸暨,生于上海,著名诗人、翻译家。192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因在新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与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6年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留学,192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转入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专修英国文学。

1930-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英文作文”“莎士比亚”“欧洲小说”等课程。后历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国立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今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胡元义(1894-?),湖南常德人,著名法学家。1924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24-1925年任教于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一学期,1929-1930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法律系教授。

1930-1937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讲授“法院组织法”“民法债编”“民法物权”“民法总则”等课程。1938年后历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暨南大学、(国立)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校教授。1942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遴选为首批部聘教授。

罗家伦(1897-1969),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著名教育家。1914年考入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入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25年入法国巴黎大学。1926年被聘为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教授。1928-1930年任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1929-1930年兼任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讲师。

1930年被清华师生驱逐出校后,转任国立武汉大学史学系教授一学期,讲授“中国通史”“欧洲通史”等课程。

1931-1934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兼代教育长。1932-194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7-1949年任中华首任驻印度大使。

方重(1902-1991),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安徽芜湖,著名文学家、翻译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192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7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讲师(后为副教授)。

1931-1944年任教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1932-1944年任系主任,先后讲授“英国文学史”“英诗”“高级英文及作文”“希腊悲剧”“近代诗”“散文”“文学批评”“英诗选读”“本系英文”“翻译”“分期文学研究(十八世纪)”等课程。

1946年后历任国立安徽大学、(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等校教授。

汪德亮(1905-1990),广东番禺人。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彼保德师范学院、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3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31-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教授,讲授“现代文化”“教育学史”“教育社会学”等课程。后曾任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私立齐鲁大学(成都)、私立岭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历史与哲学,1924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次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社会科学院史地学系副教授,1929年任史学系主任。

1931-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哲学教育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欧洲通史”等课程(在其身后被整理为《西洋文化史纲要》一书出版),其间发表了著名的《殷周年》一文。

1932年回到母校,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35年任系主任,1938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主任,1940年兼任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1943年任文学院代理院长,1946年复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后又代理文学院院长。1952年转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万卓恒(1902-1947),湖北黄陂人,著名哲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5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1928-1931年任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教授。1931-1947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哲学系)教授,1942-1947年任哲学系主任,先后讲授“论理学”“伦理学”“美学”“近世哲学研究”“哲学问题”“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形上学”“认识论”“高等逻辑(高等理则学)”“现代哲学名著选读”“英国经验派哲学”“知识论”“伦理学原理”“英国经验派哲学”“西方伦理学史”“数理逻辑”等课程。

梅汝璈(1904-1973),江西南昌人,著名法学家。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1926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法律职业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国立山西大学、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私立南开大学教授。

1931-1933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讲授“外国法”“法律哲学”“民法概要”“国际私法”等课程,并出版了《现代法学》一书。

1937年后曾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国立复旦大学。1946-1948年代表中国政府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并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苏益信,生卒年不详,河北交河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26年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又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1931-1932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政治系教授,讲授“政治思想史”“欧洲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等课程。在武大任教期间,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曾任私立辅仁大学史学系讲师,1938年任伪“满洲国”“建国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

钟心煊(1892-1961),江西南昌人,著名生物学家。1911年考取清政府游美学务处第三次派赴美国留学生,1913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留学,1914年在美国参与发起中国科学社,1916年开始在我国早期科学启蒙刊物《科学》杂志上积极介绍科学知识,为最早向国人系统介绍细菌知识、最早使用“微生物”一词的科学家之一。1917年获伊利诺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植物学硕士学位,其毕业论文《中国木本植物名录》(A Catalogue of Trees and Shrubs of China)是中国早期植物学的重要文献之一。1920-1922年任南开大学植物学教授。1922-1931年任厦门大学植物学教授,曾先后兼任植物学系首任系主任、植物园主任、动物学系主任、代理理科主任等职。

1931-196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先后讲授“生物学”“生物学理论及实验”“胞(孢)子植物分类学”“胞(孢)子植物分类学实验”“种子植物分类学实验”“植物学研究指导”“生物学技术”“生物学技术实验”“胞(孢)子植物学”“胞(孢)子植物学实验” “普通植物学”“普通植物学实验”“系统植物学”“植物学”“植物生态学”等课程。

1933年在武汉大学建立植物标本室。同年,成为中国植物学会的19位发起创办者之一。抗战胜利后,与孙祥钟、叶雅各教授等带领武大师生从国内外引进大量树种,其中,驰名中外的水杉,就是由他们最早从湖北利川引进武大,并繁育种苗扩散到国内外的。1951年倡议在武汉建立植物园,1956-1958年任武汉植物园筹委会委员。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漫谈武大与北大的历史渊源(上)

漫谈武大与北大的历史渊源(中)

秦汉孙女5岁生日,与家人酒店开派对庆祝太开心,五官精致像爷爷

2月5日,秦汉网红儿媳杨泊霓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分享了一组照片,曝光了一家人的近况。

杨泊霓与另一半孙国豪所生的爱女最近迎来5岁生日,两人特意去高级酒店开派对庆祝。

曝光的照片中,生日主角Serena穿着黑色吊带衫出镜,头戴生日帽,打扮很是呆萌可爱。已经5岁的她,皮肤白皙,五官精致,越来越像爷爷秦汉,估计再过几年,便会出落成人见人爱的大美女。

杨泊霓穿着黑色连衣裙,模特出身的她,虽然生了孩子,但恢复得非常好,全身上下看不到明显的赘肉,再配上甜美可人的脸蛋,外形非常出众。

罕见露面的秦汉儿子孙国豪,穿着黑色T恤,头戴帽子,造型悠闲。他跟杨泊霓不仅准备了蛋糕和气球,还买了很多礼物来哄Serena,让Serena开心不已,全程脸上挂满笑容。

在房间开完派对后,孙国豪与杨泊霓还带着女儿到酒店的餐厅吃大餐,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看得出来他们真的很宠爱女儿,未因没结婚而有所不同。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孙国豪至今未迎娶杨泊霓。

孙国豪是知名男星秦汉(原名孙祥钟)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对娱乐圈很感兴趣,长大后正式出道做艺人。

尽管他发展平平,但异性缘非常好,先后谈过多次恋爱,并与Maggie Q、钟丽缇等女星传过绯闻。

在爱情路上兜兜转转了很久后,他认识了小自己16岁的杨泊霓,频繁的接触中两人互生情愫,继而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

不久后,杨泊霓怀上了孩子,并在2018年生下Serena,荣升妈妈。不过,她跟孙国豪一直没有结婚的打算,这引起了外界的质疑。

孙国豪只能发声解释,不是他单方面不想结婚,而是他跟杨泊霓暂时都没有意愿登记结婚。两人在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时机,给孩子稳定的成长环境和健全的家庭。

虽然两人没结婚,但他们感情一直很好,对女儿的教育也从来没有缺失过,让女儿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他们还经常送女儿去探望秦汉,共享天伦之乐。

秦汉上个月受访时提及过孙女,他说自己每次跟孙女玩,孙女都要当老大,他则要当孙女部下,他被孙女吃定了,玩一次就要休息2天。看得出来,他也很爱Serena。

Serena有那么多人关爱着,相信她一定过得很幸福,至于她的父母什么时候结婚,那都是两人的自由,作为旁观者,只能送上祝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