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太年龄其实不大,只有67岁,被人称为“老太”是因为腿脚不太好,平时一走路腿就容易发酸,因此她不爱出门走动。老伴劝她应该多运动,说人老了越不走动腿脚越容易“废旧”。于是,他每天拉着黄老太到公园散步。可最近,黄老太发现自己的小腿疼痛症状加剧,尤其是左小腿只要一走就疼,还抽筋。于是她来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网络配图)
一走路就腿疼,偶尔还出现脚凉、腿抽筋等症状,可能跟年纪没直接关系,而是腿上的动脉血管“变硬”了。动脉硬化是指动脉血管增厚、变硬,逐渐失去弹性,导致管腔狭窄,影响供血的一种血管疾病。如果一直忽视它,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可能有截肢的风险。
(网络配图)
血管遍及全身,所以它发生硬化的话,会危害整个机体健康。如冠状动脉硬化,会让心脏缺氧,出现心绞痛;脑动脉硬化,情绪激动时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中风);肾动脉硬化,可能影响肾功能;下肢动脉硬化,则会导致腿部血管变窄、供血不足,出现腿麻、发凉、走路疲劳甚至疼痛。
识别:间歇性跛行为典型症状下肢动脉硬化在发病初期,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发凉、抽筋、疼痛等症状,患者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老寒腿、腰椎病,也有人会认为这是衰老的表现而不加以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腿部动脉狭窄,就有可能会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自觉行动受限——即在不走路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一走路患病下肢就会出现酸胀不适感,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种不适感消失,又可以继续走路。
(网络配图)
这是由于随着腿部动脉的逐渐变狭窄,血管只能满足腿部肌肉组织休息时(静息状态)的供血,疼痛位置可能是小腿,也可能是大腿。到了后期,无论是否走路,动或静时腿都会疼,而且在夜间入睡时疼痛加剧。此时由于腿部血管狭窄已经非常严重,腿部部分皮肤温度会明显下降,出现色泽苍白或发紫等症状。
自测:血管好不好,摸摸就知道那么,当出现了腿麻、腿痛的症状,如何来测试自己是不是因为下肢血管变窄而引发的症状呢?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很有效:摸足背动脉脉搏。
(网络配图)
患者可在家自行检测。足背动脉的搏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肢血管的健康状况。具体方法是触摸足部足背正中最高点。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度因人而异,有些人搏动很强,有些人似有似无,主要与天生差异或脚的胖瘦有关。如果足背动脉搏动突然发生变化,例如,左右两侧强弱不对称,双脚足背脉搏跳动都很弱,则有可能是腿部血管出现了问题,应该尽快就诊。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崔超毅/王子扬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你的双脚,从你每天起沾地的那一刻就开始工作了。
因承担着全身的重量,出现病变的几率也比其他部位更高。遗憾的是,人们对脚的关注实在太少。除了扭伤,很多人都不清楚脚疼的原因。
脚底、脚跟、脚趾……不同部位的脚疼,分别是什么疾病导致的?《生命时报》采访足踝外科专家解读,教你科学保护双脚。
受访专家
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主任 武勇
北京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主任 张洪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 房繄恭
图解脚疼的原因
人类祖先需要用灵活的双脚来抓握树枝,因此脚部虽小,但是关节很多。人类直立行走后出现足弓,用来吸收行走时产生的冲击力。
但进化遗留下的数十块骨头,可能导致多种足部健康问题。
脚跟痛
足底筋膜炎/脂肪垫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筋膜长时间反复的牵拉导致的,最常见的是脚跟和脚底深部的疼痛,早晨起床或静止一段时间后的第一步,可能出现疼痛加重。脂肪垫炎与长期走路或者走路姿势不对有关,骨骼对脂肪垫长时间的磨损使之发生无菌性炎症,即足底脂肪垫炎,症状与足底筋膜炎类似。足跟上方痛
跟腱炎/跟骨滑囊炎
跟腱炎表现为足跟部上方、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滑囊炎早期在足跟后上方只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跟骨高压症症状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多为中老年人。前脚掌痛
跖痛症
常表现为前脚掌疼痛,同时前脚掌中间位置会出现很厚的脚垫。可能与足部的不正常结构和不正常的跖趾活动有关,常见因素包括穿着不适的鞋子、反复长时间慢跑或跳舞、足底脂肪垫变薄或退化等。
大脚趾疼
痛风/拇外翻
痛风多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严重者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也经常发生。特点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因脚痛痛醒,而且越来越重,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拇外翻俗称“大脚骨”病,前期主要影响外观,但随着年龄增长会导致拇囊炎,引起大脚趾内侧疼痛、红肿。足背痛
距舟关节炎/跖附关节损伤
足背部的疼痛,多见于距舟关节炎、跖附关节损伤。
此外,腰椎疾病也可能引起足背的疼痛。
有种脚疼需要看医生
长时间脚疼可能导致其他问题,如头疼、膝盖疼、腰疼。脚部的功能性疼痛大多在休息之后减轻;但如果是病理性,就需要进行专业治疗。
哪种脚疼需要看医生呢?
◉ 疲劳性疼痛可自行恢复
不运动的人如果突然大量运动出现脚疼是正常的,这种情况下,泡泡脚、放松一下,三五天内就能好转。
◉ 一周不好转需要看医生
如果长时间持续、固定部位疼痛,比如脚后跟疼、痛风疼痛,一周仍不见好转,最好去找医生诊治。
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保守治疗包括平日穿厚跟底鞋,疼痛发作期减少活动及负重,局部热疗或理疗,口服抗炎镇痛药及外敷活血通络药等,必要时可局部封闭治疗。
观察期间,也可以自行排查外部原因,如鞋子是否合适、是否有扁平足或高弓足等。
下面3个动作有助缓解疼痛,每个动作做1分钟,每天做3次。
1
绷直双腿
面对墙壁,席地而坐,双脚抵住墙面,双腿绷直,拉伸小腿肌肉和腘绳肌腱(通常穿高跟鞋会导致这些肌肉的紧张),拉伸时上身可适当前倾。
2
放松脚趾
右腿向前跨步,左腿脚趾碰地,感觉脚背拉伸,保持1分钟,然后换右腿。
3
靠墙V字拉伸
躺在地板上,架起双腿,让双脚脚跟靠在墙壁上,双腿呈V字型分开,臀部与墙壁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感觉大腿内侧肌肉的拉伸。
大腿内侧肌肉过紧会导致足弓受压过大,并由此造成脚疼。而该动作不仅能缓解大腿内侧肌肉紧张,还有助于抬高腿部,防止肿胀。
3步养好你的双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足底有很多内脏器官的反射区,与全身脏腑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足部也是人体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利用好足部反射区和穴位不仅能保养足部,还有一定的保健效果。
+常泡脚
俗话说:“天天泡脚,胜吃补药。”
热水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腿脚酸困麻木、胀痛不适等疲劳症状。
建议养成每晚睡前热水泡脚的好习惯,用约40℃的热水,泡10分钟即可。
+常按脚底穴位
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
常按太溪穴有助补养肾脏;常按涌泉穴,能改善心肺功能等。
+坚持运动
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
平时注意脚部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本期编辑:张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血管藏在我们体内,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奔腾的血液在其中流动。
它即便堵了,也看不见摸不着,但会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比如引发脑梗、心梗,甚至死亡。
那么,血管的好坏如何判断呢?摸脚背就能知道血管有没有堵塞?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
今天就来一起学习。
血管好不好摸脚背就能知道?
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脚背皮肤的温度和脚背动脉的搏动,不仅能反映下肢血管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示心脏、脑、主动脉等其他部位的血管健康状况。
由于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较为典型,所以一旦出现下肢血管病变,很可能其他部位也已出现相应病变。
如果大腿动脉和小腿动脉都正常,那么它们的分支足背动脉通常也是正常的,这时足背动脉是可以摸到搏动的。反之,如果足背动脉摸不到搏动,说明它的上级供血的血管出问题了。
如果上一级血管堵了,那么它下一级分支以及它分支的分支就会供血减少了……足背动脉位于身体最表浅位置--脚背,暴露面积大,最容易用手摸到。
因此,血管好不好,摸脚背可以初步判断。足背动脉位置在足背部正中最高点。
图源:作者供图
下肢血管堵塞有哪些症状?
下肢动脉是连接心脏和足部的“交通要道”。血液通过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流向下肢动脉的管道主要包括大腿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小腿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最后到达足动脉供应足的营养。
下肢动脉疾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多数人一经发现就是比较晚期。出现“腿脚冰凉,走路腿疼”,不要总想着是“风湿、受了寒”或“老寒腿、关节炎” ,很可能是腿的血管堵了。
早期症状:发麻、发冷、发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症状;
典型症状:以小腿肌群疼痛最常见,间歇性跛行,典型的“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
如何自测下肢血管有没有堵塞?
触搏动:足背动脉脉搏(足背正中最高点)很弱或不易摸到;走路休息之后,足背摸不到脉搏,下肢血管可能狭窄。
看颜色:平躺双腿抬高(45度)1分钟后,腿部皮肤颜色不一致;坐姿放下双腿后,如果超过30秒,可能已发生缺血情况。
摸热度:用手摸摸自己双腿(大腿和小腿)的皮肤热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热度较差的一条腿可能血管堵了。
颈动脉是人体最怕堵的血管?
颈动脉是全身血管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动脉血管,它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一段“交通要道”。从心脏泵血给大脑,需要通过颈动脉。
如果颈动脉长了斑块,堵塞了,随着动脉血流的冲击,斑块脱落入脑,脑血管就会堵塞,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可引起头晕、甚至脑梗死,脑卒中就发生了!
因此,从“交通要道”角度来说,颈动脉是人体最怕堵的血管。大脑70-80%的供血由颈动脉来完成。大脑要健康,颈动脉通畅最重要。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250万新发脑卒中20%由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除了摸脚背,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摸”出堵塞?
图1. 脐周附近偏左侧,双手触诊(主动脉搏动);
图2. 腹股沟皱褶中点触诊(股总动脉);
图3.病人膝部轻微屈曲并放松,检查者拇指放在胫骨隆突,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深按腘窝(腘动脉);
图4.让病人大拇趾向上背屈,食指和中指触摸拇长伸肌腱外侧(足背动脉);
图5.触摸内踝后部(胫骨后动脉 );
敲黑板:找准位置,摸动脉;精准判断,到医院!
图源:作者供图
不同症状对应不同的“交通要道”堵塞
生命不息,奔腾不止,如何走好血管的“10万公里”?条条血管通心脏!
哪条“交通要道”堵了,它所供血的器官就会缺血!出现的哪些症状对应哪条“交通要道”堵了,你会判断吗?
头胀困倦、吐字不清,四肢麻木,走路不稳,提示可能脑血管堵塞;
突发胸闷,呼吸困难,提示可能肺动脉栓塞,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胸痛、心绞痛,提示可能心脏冠脉堵塞,心梗甚至心源性猝死。
有哪些动作可以缓解血管堵塞?
除了健康饮食,运动可以缓解血管堵塞,快步走、多做一做伸拉胳膊和活动腿脚的动作。
另外,太极拳、健美操、广场舞等等适合自己的运动皆可;任何运动,都要坚持,才能有效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