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摩睺罗伽(摩睺罗伽怎么念)

时间:2024-01-23 10:49:10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天龙八部—有情众生之非人岁月

唐代 天龙八部壁画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在佛教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概念,叫做“护法神”。我们对这些神明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去寺院时,经常对着神坛上非佛非菩萨的某些形象产生“这是谁”的疑问。护法神指的是维护佛法者,分为世护和智护两种。他们的来源多种多样,不同的佛教宗派也有不同的护法神。他们多数是从其他的信仰体系、宗教甚至是民间传统中而来。佛教将他们吸收进自己的教派,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护法神明。例如古印度教的梵天、因陀罗、湿婆等。在日本,神道教中的八幡神、牛头天王、三宝荒神等也被吸收进佛教成了护法。在众多的佛教护法神中,有八位是我们耳熟能详却鲜有详细了解的,他们被称为“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众和龙众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会称他们为怪物,其实这样是不妥的。这八种不同的神话种族虽然长相各异,但是都各具神通,所以用“非人”的概念应该更妥帖些。

曼荼罗六道轮回图局部

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六道轮回图里,中心处常常会出现三种动物:鸽子、蛇、猪,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在详细介绍天龙八部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概况,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于六道,也就是说,他们依旧是有情众生,他们依旧在我们熟知的轮回之中,所以,七情六欲与火爆脾气,常常不受驯服甚至会闹些小麻烦才是他们的本性,这也是佛教吸收他们成为护法而能够继续修行的原因。

Deva 天众

天众,亦称为天人,是生活在六道中天道的有情众生,最早源于古印度教,梵文译音为“提婆”。所以许多天众护法均是来自于古印度教中的神话人物,例如大黑天、四大天王、以及帝释天、韦驮天等。帝释天就是吠陀时代的众神之王因陀罗,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

在佛教中,天众虽然具有长寿以及超强的能力,但是他们仍属于六道,即依然需要进入轮回,故有“天人五衰”的说法,故而继续修行以摆脱轮回进入涅槃境也是天众修习佛法的最终目标。

十六世纪 尼泊尔 铜鎏金因陀罗坐像

Naga 龙众

与天众一同成为八部之首的是龙众。龙众,即著名的那伽族,最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蛇神,在如今许多的东南亚国家依然有那伽崇拜的习俗。相传那伽能够降雨,因而会给大地带来丰收,但是遇到人类的不恭敬行为时,也会发怒而制造灾难。在古老的吠陀文献中,水神伐楼拿就是那伽族的首领。

在汉传佛教中,那伽一族基本等同于龙族,这是外来传说与本地文化融合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许多佛教的故事中,我们经常会看见龙族的身影。龙部众生以捍卫佛法为己任,常常以护卫高僧或修习佛法的人的形象出现,当然,也时而会有因冲动行事而捣乱的龙众,这就是所谓“不顺佛法”的表现,需要继续修行。但龙众依然是十分强大的一族,因此才能和天众一起并列天龙八部之首二位。值得一提的是,那伽一族的天敌,名叫金翅大鹏鸟,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另外一族:迦楼罗。

公元八世纪 堕罗钵底时期 那伽族守护下的佛陀坐像 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 藏

Yaksa 夜叉

夜叉,在古印度教中又名“药叉”,是一种以鬼为食的半神。据《毗湿奴往世书》中描述,夜叉和罗刹都诞生于梵天的脚掌,但却常常相互敌对。男性夜叉长相丑陋,是具有巨大下垂腹部的侏儒,而女性夜叉却身材姣好,面容绝美。

据《维摩经》记载:“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即是说,佛教概念里,夜叉也是具有强大力量的鬼神,可以管制人也可以伤害人,它们分为三类,分别居住在人间、空中、与天界。居住在天界的夜叉负责护卫天界的大门,受帝释天管辖,它们的首领是毗沙门天。佛教中手执金刚杵守护欲界天中帝释天宫门的执金刚神也是著名的夜叉神。

公元二世纪 古印度贵霜帝国 药叉女雕塑

Gandharva 乾达婆

乾达婆在印度神话中是香神,以吸食香味为生,所以周身会散发香气,他也是因陀罗身边的乐神之一。乾达婆为男性,乾达毗为女性。他的梵文名中的“Gandha”就是香气的意思。因为他性格的缥缈神秘,故而在梵语中,魔术师也被称为乾达婆,海市蜃楼被称为乾达婆之城(Gandhava Ngara)。

而在佛教中,乾达婆也是香气之神,他手捧花篮,居住在须弥山上,是帝释天身边负责演奏俗乐的乐神。乾达婆还和天龙八部中的另外一位紧那罗一起,常常出现在各种佛教壁画中,他们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飞天。

北齐 透雕龛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伴飞天) 上海观复博物馆 藏

Kimnara 紧那罗

在许多的东南亚国家,紧那罗的形象还是和古印度神话中描述的一样,多为人头马身,或者马头人身的半神形象。他们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俱毗罗的伴神。

而在各式飞天壁画中的紧那罗,手捧排箫或怀抱琵琶是他经常的形象,加上汉传佛教与中式传统审美观念的融合,紧那罗与乾达婆作为飞天出现的时候,往往以身着华服的美丽姿态飘逸而至。紧那罗也分男女,男性称为紧那罗,是帝释天身边的“执法乐神”,而女性紧那利则擅长动人的舞蹈。在《法华经》中,曾记载有四大紧那罗王,说明紧那罗不仅仅只是音乐之神,更是佛教中重要的二十四天护法之一。

东魏 贴金彩绘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右上角为飞天) 上海观复博物馆 藏

Asura 阿修罗

阿修罗是印度神话中的大力神族,经常与提婆族对抗,以暴力毁灭之名著称。在《薄伽梵歌》中,阿修罗代表着自负、张狂、傲慢与愤怒的形象。阿修罗族有善有恶,恶者被形容为魔鬼,而善者如伐楼拿等也是属于阿修罗族的神祗,这些正直的阿修罗族有部分在后来被世人“易族”至提婆族。

在佛教的六道中,阿修罗族单属一道,但在早期佛教以及有些上座部佛教传统中,至今只承认五道,阿修罗道被划分至天道和鬼道中,这也就充分体现了阿修罗一族善恶两分的明显特征。女性阿修罗以貌美著称,所以常与天人联姻,帝释天的妻子舍脂就是阿修罗族。

柬埔寨吴哥窟的阿修罗浮雕

Garuda 迦楼罗

迦楼罗就是传说中的金翅大鹏鸟,因为以那伽为食,所以是那伽族的天敌。半人半鸟的形象,是印度教中三位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座驾。曾被用于装饰泰国拉玛九世国王的权杖和皇室旗帜,后被作为泰国国徽使用,并象征着“被皇室任命”的含义。在汉传佛教中,迦楼罗也位列二十四天护法的重要位置。《法华经》中曾记述,迦楼罗也是观音菩萨的护法及化身之一。在藏传佛教的密宗神祗中,迦楼罗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骑。因为他拥有巨大的翅膀,我们熟知的印尼格鲁达航空(GARUDA)也是以迦楼罗为形象的。

迦楼罗 北京海淀区真觉寺

Mohoraga 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是佛教传说中的大蟒蛇之神,无足,以腹行于地,故《维摩经略疏》中称其为“地龙”,所以与那伽龙族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摩睺罗伽蛇首人身,受世间神庙的酒肉供奉。他也是音乐之神,所以常常以一手执鼓槌,一手执芦笙的形象出现,而腰腹部别着一个可以敲奏的小鼓。在《楞严经》中,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而在《法华经》的记载中有三十三种,多出来的一种,就是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王像 收藏于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

1963年9月,香港《明报》开始连载一篇新时代武侠小说,到1966年5月完结,影响轰动,这就是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金庸先生利用佛教中天龙八部的概念,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爱恨情仇融汇,悲欢离合交织的历史人物画卷。佛教中的贪、嗔、痴三毒穿插在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将以北宋为背景的宋、辽、大理、西夏等国的命运牵扯其中,用天龙八部来比喻世间的各种人,他们各有各的命运,也各有各的结局,似人又非人,但都是佛要渡化的有情众生。

温馨提示:

疫情防控期间,来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前,需要您事先进行公众号实名预约购票。到场后,出示72小时以内核酸阴性+绿色健康码,并全程佩戴口罩,感谢您的配合。

天龙八部—有情众生之非人岁月

唐代 天龙八部壁画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在佛教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个概念,叫做“护法神”。我们对这些神明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去寺院时,经常对着神坛上非佛非菩萨的某些形象产生“这是谁”的疑问。护法神指的是维护佛法者,分为世护和智护两种。他们的来源多种多样,不同的佛教宗派也有不同的护法神。他们多数是从其他的信仰体系、宗教甚至是民间传统中而来。佛教将他们吸收进自己的教派,成为了我们熟知的护法神明。例如古印度教的梵天、因陀罗、湿婆等。在日本,神道教中的八幡神、牛头天王、三宝荒神等也被吸收进佛教成了护法。在众多的佛教护法神中,有八位是我们耳熟能详却鲜有详细了解的,他们被称为“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教护法神队伍中以天众和龙众为首的八种神话种族。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会称他们为怪物,其实这样是不妥的。这八种不同的神话种族虽然长相各异,但是都各具神通,所以用“非人”的概念应该更妥帖些。

曼荼罗六道轮回图局部

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六道轮回图里,中心处常常会出现三种动物:鸽子、蛇、猪,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三毒:贪、嗔、痴。在详细介绍天龙八部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概况,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于六道,也就是说,他们依旧是有情众生,他们依旧在我们熟知的轮回之中,所以,七情六欲与火爆脾气,常常不受驯服甚至会闹些小麻烦才是他们的本性,这也是佛教吸收他们成为护法而能够继续修行的原因。

Deva 天众

天众,亦称为天人,是生活在六道中天道的有情众生,最早源于古印度教,梵文译音为“提婆”。所以许多天众护法均是来自于古印度教中的神话人物,例如大黑天、四大天王、以及帝释天、韦驮天等。帝释天就是吠陀时代的众神之王因陀罗,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

在佛教中,天众虽然具有长寿以及超强的能力,但是他们仍属于六道,即依然需要进入轮回,故有“天人五衰”的说法,故而继续修行以摆脱轮回进入涅槃境也是天众修习佛法的最终目标。

十六世纪 尼泊尔 铜鎏金因陀罗坐像

Naga 龙众

与天众一同成为八部之首的是龙众。龙众,即著名的那伽族,最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蛇神,在如今许多的东南亚国家依然有那伽崇拜的习俗。相传那伽能够降雨,因而会给大地带来丰收,但是遇到人类的不恭敬行为时,也会发怒而制造灾难。在古老的吠陀文献中,水神伐楼拿就是那伽族的首领。

在汉传佛教中,那伽一族基本等同于龙族,这是外来传说与本地文化融合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许多佛教的故事中,我们经常会看见龙族的身影。龙部众生以捍卫佛法为己任,常常以护卫高僧或修习佛法的人的形象出现,当然,也时而会有因冲动行事而捣乱的龙众,这就是所谓“不顺佛法”的表现,需要继续修行。但龙众依然是十分强大的一族,因此才能和天众一起并列天龙八部之首二位。值得一提的是,那伽一族的天敌,名叫金翅大鹏鸟,也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另外一族:迦楼罗。

公元八世纪 堕罗钵底时期 那伽族守护下的佛陀坐像 泰国曼谷国家博物馆 藏

Yaksa 夜叉

夜叉,在古印度教中又名“药叉”,是一种以鬼为食的半神。据《毗湿奴往世书》中描述,夜叉和罗刹都诞生于梵天的脚掌,但却常常相互敌对。男性夜叉长相丑陋,是具有巨大下垂腹部的侏儒,而女性夜叉却身材姣好,面容绝美。

据《维摩经》记载:“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即是说,佛教概念里,夜叉也是具有强大力量的鬼神,可以管制人也可以伤害人,它们分为三类,分别居住在人间、空中、与天界。居住在天界的夜叉负责护卫天界的大门,受帝释天管辖,它们的首领是毗沙门天。佛教中手执金刚杵守护欲界天中帝释天宫门的执金刚神也是著名的夜叉神。

公元二世纪 古印度贵霜帝国 药叉女雕塑

Gandharva 乾达婆

乾达婆在印度神话中是香神,以吸食香味为生,所以周身会散发香气,他也是因陀罗身边的乐神之一。乾达婆为男性,乾达毗为女性。他的梵文名中的“Gandha”就是香气的意思。因为他性格的缥缈神秘,故而在梵语中,魔术师也被称为乾达婆,海市蜃楼被称为乾达婆之城(Gandhava Ngara)。

而在佛教中,乾达婆也是香气之神,他手捧花篮,居住在须弥山上,是帝释天身边负责演奏俗乐的乐神。乾达婆还和天龙八部中的另外一位紧那罗一起,常常出现在各种佛教壁画中,他们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飞天。

北齐 透雕龛式一佛二菩萨造像(伴飞天) 上海观复博物馆 藏

Kimnara 紧那罗

在许多的东南亚国家,紧那罗的形象还是和古印度神话中描述的一样,多为人头马身,或者马头人身的半神形象。他们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俱毗罗的伴神。

而在各式飞天壁画中的紧那罗,手捧排箫或怀抱琵琶是他经常的形象,加上汉传佛教与中式传统审美观念的融合,紧那罗与乾达婆作为飞天出现的时候,往往以身着华服的美丽姿态飘逸而至。紧那罗也分男女,男性称为紧那罗,是帝释天身边的“执法乐神”,而女性紧那利则擅长动人的舞蹈。在《法华经》中,曾记载有四大紧那罗王,说明紧那罗不仅仅只是音乐之神,更是佛教中重要的二十四天护法之一。

东魏 贴金彩绘背屏式一佛二菩萨造像(右上角为飞天) 上海观复博物馆 藏

Asura 阿修罗

阿修罗是印度神话中的大力神族,经常与提婆族对抗,以暴力毁灭之名著称。在《薄伽梵歌》中,阿修罗代表着自负、张狂、傲慢与愤怒的形象。阿修罗族有善有恶,恶者被形容为魔鬼,而善者如伐楼拿等也是属于阿修罗族的神祗,这些正直的阿修罗族有部分在后来被世人“易族”至提婆族。

在佛教的六道中,阿修罗族单属一道,但在早期佛教以及有些上座部佛教传统中,至今只承认五道,阿修罗道被划分至天道和鬼道中,这也就充分体现了阿修罗一族善恶两分的明显特征。女性阿修罗以貌美著称,所以常与天人联姻,帝释天的妻子舍脂就是阿修罗族。

柬埔寨吴哥窟的阿修罗浮雕

Garuda 迦楼罗

迦楼罗就是传说中的金翅大鹏鸟,因为以那伽为食,所以是那伽族的天敌。半人半鸟的形象,是印度教中三位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座驾。曾被用于装饰泰国拉玛九世国王的权杖和皇室旗帜,后被作为泰国国徽使用,并象征着“被皇室任命”的含义。在汉传佛教中,迦楼罗也位列二十四天护法的重要位置。《法华经》中曾记述,迦楼罗也是观音菩萨的护法及化身之一。在藏传佛教的密宗神祗中,迦楼罗是五方佛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的坐骑。因为他拥有巨大的翅膀,我们熟知的印尼格鲁达航空(GARUDA)也是以迦楼罗为形象的。

迦楼罗 北京海淀区真觉寺

Mohoraga 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是佛教传说中的大蟒蛇之神,无足,以腹行于地,故《维摩经略疏》中称其为“地龙”,所以与那伽龙族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摩睺罗伽蛇首人身,受世间神庙的酒肉供奉。他也是音乐之神,所以常常以一手执鼓槌,一手执芦笙的形象出现,而腰腹部别着一个可以敲奏的小鼓。在《楞严经》中,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而在《法华经》的记载中有三十三种,多出来的一种,就是摩睺罗伽。

摩睺罗伽王像 收藏于日本京都三十三间堂

1963年9月,香港《明报》开始连载一篇新时代武侠小说,到1966年5月完结,影响轰动,这就是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金庸先生利用佛教中天龙八部的概念,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爱恨情仇融汇,悲欢离合交织的历史人物画卷。佛教中的贪、嗔、痴三毒穿插在各种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将以北宋为背景的宋、辽、大理、西夏等国的命运牵扯其中,用天龙八部来比喻世间的各种人,他们各有各的命运,也各有各的结局,似人又非人,但都是佛要渡化的有情众生。

温馨提示:

疫情防控期间,来上海观复博物馆参观前,需要您事先进行公众号实名预约购票。到场后,出示72小时以内核酸阴性+绿色健康码,并全程佩戴口罩,感谢您的配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课诵版

关于编辑《普门品》(注音课诵本)的说明

曹洞宗嗣祖沙门宗舜

1、《普门品》(注音课诵本)是本人为了方便专门持诵此经的同修而注音编次的。经文底本依据《大正藏》所载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并据其校勘记校订。为不致过多干扰初学者,对于一些古今体不同的字词,多采用今天流行的,比如玛瑙,原本作马脑。但是经文有一处坚持从底本未改,就是“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这两句,前后文均是应以某“身”得度,即现某“身”说法,宋元以来藏经和流通本则多作“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个人以为大正藏所据之高丽藏底本为优,故保留底本原貌,不同于流通本。

2、注音依据《汉语大词典》,异读、多音等情况,均以经义定夺。如果遇到两可的情况,则选择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比如“澍“字,一读”shù“,降雨之义;一读”zhù“,倾泻之义。这两者都可以从经义上讲得通,所以读哪个音都不算错。蚖蛇之”蚖“,也有两个读音,一读”yuán“,指蝾螈或蜥蜴一类的动物;一读”wán“,蝮蛇之属。也称虺。经文中也有时候翻译成”蛇蚖“,应该是以蚖与蛇并列,读”yuán“可能更为稳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读诵本除了依据传统诵经格式之外,增加了两段向观音菩萨致敬和祈请的文章,“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一篇,是宋代四明知礼法师所著的《赞观音文》。”清净三业,五体投地“一篇,是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所著的《礼观音文》,过去都收录在《禅门日诵》之中,历代相传,颇多感应。恢复读诵,不亦宜乎!特予提倡,望有缘人珍惜。文中“某甲”,需要在念诵的时候改成自己的名字(法名、俗名均可)。

4、如有疏漏之处,先行忏悔,并望诸位善知识不吝赐教,以期完备。感恩!

乙未年九月十九观音出家吉日初编

丙申年六月十九观音成道吉日再订

曹洞宗嗣祖沙门宗舜编次于京华

普门品(注音课诵本)礼诵仪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huā)经(三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成妙功德,具大慈悲。

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

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

永离恶道,得生佛前。

无间重愆(qiān),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

三昧辩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

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

威神之力,叹莫能穷。

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宋知礼法师著《赞观音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姚秦鸠摩罗什三藏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jí)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chǒu)械、枷锁检系(jì)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jī)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chēn)恚(huì),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sù)殖(zhí)德本,众人爱敬。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fǒu)?”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tà)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hóu)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suō)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mǐn)我等故,受此璎珞。”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tà)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hóu)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yīnɡ)珞(luò)。”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mǐn)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zǔ)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著(zhuó)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yuán)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chè),降雹澍(shù)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àn),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hù),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心。

清净三业,五体投地,一心归依,十方慈父,南无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我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二随顺,四不思议,十四无畏,十九说法,七难二求,三十二应,无量功德。兴大威力,发大誓愿。同流九界,六道四生,生死趣中,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救度拔济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我今哀求,必赐加被。

伏念(某甲)夙(sù)生庆幸,得遇佛乘。身苦尘缘,心多散乱。愚痴邪见,诸根昏塞(sāi)。内外经书,虽于习学,章句妙理,无所通晓。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徒得人身,虚生浪死。我今洗心泣血,稽(qǐ)颡(sǎnɡ)投诚,终日竟夜,存想圣容,受持圣号,礼拜圣像。惟愿菩萨,天耳闻声,悲心救苦,怜愍加被。放大神光,照我身心;倾大甘露,灌我顶门。荡涤累世怨愆(qiān),洗洁千生罪垢。身心清净,魔障消除。昼夜之间,坐卧之中,观见菩萨,放大神光。开我慧性,使(某甲)即时,神通朗发,智慧聪明。一切经书自然记忆,一切义理自然通晓。得大辩才,得大智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参禅学道,无诸魔障,悟无生忍。世世生生,行菩萨道。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宋大慧宗杲禅师著《礼观音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圆满)

种种光明,种种功德,种种功德具,种种自在《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华严)卷第四十六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二

尔时世尊。欲令诸菩萨安住师子奋迅三昧故。放眉间白毫相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不可说世界微尘等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海。时祇洹林菩萨大众普云集者悉见一切法界。虚空界等一切佛刹。种种色种种清净。种种安住。种种形。如是等一切世界诸大菩萨。现坐道场。菩萨围绕。诸天供养成等正觉。或见于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诸眷属中。出妙音声。充满法界。转净。或见在天宫殿。在龙宫殿。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及人非人等诸宫殿中。或见在人聚落城邑大王京都。现种种身。种种姓名。种种色。种种圆光。种种光网。种种辩。种种眷属。种种持。种种教持。种种音声。而为说法。如此间。如来为诸菩萨现甚深三昧神力变化。一切法界。虚空界等。十方一切世界海中。现国土身及众生身诸业所起。乃至一毛孔中一切悉现。亦复如是。而不坏三世。不坏众生。普照一切诸众生心。色身清净。随所应化。普现一切众生类前。开示一切诸佛妙法。调伏众生。显现如来自在神力。其有众生。见闻念知如来自在神通力者。皆佛宿世善知识也。皆悉修习四摄善根。一向专求无上菩提。摄诸善根成就方便。逮得如来不可思议自在三昧。悉与法界虚空界等。或得法身或得色身。或得菩萨具足诸行。或得清净诸波罗蜜。或得菩萨圆满净行。或得菩萨诸地。或得菩提自在。或得如来不坏三昧。或得如来诸行智力。或得如来无碍辩才。此诸菩萨。得如是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等诸妙功德。所谓种种道。种种门。种种入。种种度。种种方便。种种至。种种方。种种光明。种种功德。种种功德具。种种自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