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是个会意兼形声字,从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人曰肌,鸟兽曰肉。”),从小(《说文》:“小,物之微也。”),小亦声,“肖”的本义就是小肉块。引申之,则作细小、细微讲,《方言》卷十二:“肖,小也。”《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王念孙杂志:“肖与傀正相反,言任天则大,任智则小也。”肉块再小也是肉,二者同源同构,故“肖”又引申出相像相似的义项,《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段玉裁注:“谓此人骨肉与彼人骨肉状儿略同也。”“惟妙惟肖”“毕肖”“酷肖”用的都是此义。“不肖”指子不如父或不孝,如不肖子孙,亦可作不才解,武侠小说奠基人,《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的作者向恺然是湖南平江人,他的笔名便是“平江不肖生”。
凡从“肖”取义的字皆与细微、细小、轻薄等义有关。
名词方面,“稍”指禾麦叶末端渐小处,引申义为小。后作副词,义为逐渐、只、暂且等。“稍”与“微”同义,“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时间不长或程度不深。“艄”指船尾渐小处,“艄公”指站在船尾掌舵撑篙的人。“霄”为云端,云的最高、最远的顶端,以目视之,愈远则愈小。“宵”为夜的深处。“宵”是时间维度,“霄”为空间维度。“蛸”古代指蟏蛸,即黄县话所说的“喜蛛儿”,细胳膊细腿的。
笔管儿蛸
“蛸”后来也指乌贼科和章鱼科的部分动物,如“笔管儿蛸”“八带蛸”,身体也是细长的。“梢”指树木或其他植物的末端渐小处,如树梢、月上柳梢头。后引申为条状物的较细的一头,如眉梢、眼梢。“梢道儿”即小道儿,与大路相比,梢道儿往往走的是捷径,是“近便道儿”,比如:要儿是走梢道儿,上城里有两个点儿就够喽。“边来梢去”指边边角角,比如:你扫地嘞时候边来梢去嘞地方都要扫到喽。也有零零碎碎的意思,比如:他拣儿边来梢去嘞活儿干点就够过儿喽。“梢”还可引申作事物的末端或一段时间的结尾,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忽然说这么一句收梢,倒像唱戏的好好一出正戏,却借着科诨下场。”“收梢”即收场、结尾。黄瓜、芸豆、眉豆等长在藤蔓上的蔬菜,果实随摘随向末梢上长,随着天气变冷,这些果实是长不大的,用黄县话说就是“上儿梢(sào)喽”,这时候就快要“掫(zōu)蔓(ǎn)儿喽”。
鞭鞘
“鞘(shāo)”指皮鞭的顶端细小处,“鞭梢”与“鞭鞘”不同,以黄县农村赶大车的鞭子为例,鞭杆是用几股竹子的枝条编成的,柔韧而有弹性,其末端即为“鞭梢”。拴在鞭梢上的是几股皮条编成的绳子,其末端系有一根牛皮做的细皮条(用牛皮做是因为牛皮厚而坚韧,也有用狗皮做的,狗皮上没有汗腺,更为结实耐用),过去杂货铺里有卖的,几分钱一根,黄县话有个专有名词叫作“鞭儿鞘(sào,“梢”“鞘”在普通话中都读作shāo,按黄县话的发音规律读作sāo,但在“上儿梢喽”“鞭儿鞘”中,二者都读作sào)”。“鞘”读qiào时,指用皮革做成的用于装刀剑的东西,不管剑鞘还是刀鞘,都是比较细长的。“哨”指从口发出的细狭尖锐的声音,后引申为鸟叫,比如:这只雀儿哨嘞真好听。也可指能吹响的器物,如竹哨。再进一步引申,指游离于主力部队之外的、起警戒作用的士兵,可以像哨儿一样把众人唤醒和报警。“绡”是一种轻薄透明的丝织品,常用来制作夏服,杜牧《宫词》:“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轻绡薄如蝉翼,玉肤若隐若现。唐代还有一种特别轻的纱称为“龙绡”,又叫“鲛绡”(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泪痕红浥鲛绡透”指的就是这个),不但质地极薄,一件龙绡衣只有一二两重,而且颜色鲜亮,透汗性好,成为进献皇室的贡品。“筲”,竹编器具,古人用以盛饭食,容量不大,和“斗”差不多,所以形容一个人气量狭小或才识短浅,会说他是“斗筲之辈”。后来编得细密的筲也可以用来作水桶用,黄县话至今称水桶为“水筲”。
形容词方面,“俏”指样子好看或动作灵活(用黄县话说就是“够儿俏喽”),痴肥烂胖的肯定不行,必定要身材苗条身手矫健才称得上“俏利”。“峭”指山势又高又陡,最陡峭的地方也是最尖细之处。“悄”,《说文》:“忧也。”《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心小则忧,心宽体胖。后“悄”引申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细微,因为忧心忡忡之时是不可能言笑晏晏、谈笑风生的。“逍”,走起来步子小,脚底下轻快,故“逍遥”喻指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迈着夸父逐日般的大步子是逍遥不起来的。
动词方面,“诮”为责备、讥讽,其语言必定是尖酸刻薄的。“睄”为略微瞄一眼,不是用心盯着看。“捎”是顺带的意思,不管是捎东西还是捎带着做什么,这都不是主要任务。“消”是水分蒸发,也就是使水渐渐少起来。“销”是金属镕解,也就是使金属渐渐消融。“削”是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越削越短越细。“潲”不是大雨直泚,而是风吹时斜着落一点屋里。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这在文字学上称为“右文说”,是北宋王子韶(字圣美)第一个明确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试着从声符探求字义,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故得此名。当然并不是所有声符都有表义作用,如果过于穿凿附会,也是过犹不及的。在文字学中,由初文渐渐繁衍进化而产生的文字称为“孳乳字”,就像母亲生一堆孩子一样,汉字的孳乳在形声字中可以找到一些标记,形声字的有些声符兼意符具有提示孳乳字来源的作用,可以把同源字联系在一起,方便大家的认知和记忆,也让学习汉字变得妙趣横生。
明天就要过“年”了,法定的名称叫“春节”,是“节”而根本就不是个“年”。
不过“春节”这个“节”,确实是源自被废掉的那个土土的“中国年”,人们也是相沿成习一直把它当个正儿八经的年在过;再说反正放假,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放纵一番(主要是放开肚子吃),总是件欢乐事儿。
好吧,那我在这里,也就按照社会的习惯,谈谈用十二生肖来指称这个“中国年”的问题。
按照十二生肖纪年法,今天是猪年的最后一天,一过午夜,也就进入了鼠年,这也可以称之为“猪尾鼠头”。其实明天不仅是鼠年第一天,这个鼠年,在十二生肖纪年法中,也是排在最前面的那一年。所以,现在来谈谈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也算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候。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元刊本《困学纪闻》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南宋末年人王应麟,早就做过一个很好的考证:
愚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午为马之证也。“季冬出土牛”,丑为牛之证也。蔡邕《月令论》云:“十二辰之会(德勇案:应正作‘禽’),五时所食者,必家人所畜,丑牛、未羊、戌犬、酉鸡、亥豕而已,其余(龙)虎以下,非食也。”《月令⋅正义》云:“鸡为木,羊为火,牛为土,犬为金,豕为水,但阴阳取象多涂,故午为马,酉为鸡,不可一定也。”十二物见《论衡⋅物势篇》。《说文》亦谓巳为蛇象形。(《困学纪闻》卷九)
这段论述,好就好在原原本本,大致列举出了传世文献中溯及十二生肖纪年法渊源的比较重要的早期记载。
王应麟引述的东汉人蔡邕讲的“十二辰之禽”,也就是与所谓“十二辰”对应的十二种动物,是我们论述十二生肖纪年法历史渊源问题时首先要切入的基点,或者说是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宽泛地讲,所谓“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赤道带均匀地分为十二个距离相等的段落,其中每一个段落,称之为“一辰”或“一次”,合称“十二辰”或“十二次”。划分出这“十二辰”或“十二次”,是为给天文观测定立坐标。比如行星运行到哪一个辰次(这一点,岁星,也就是木星,体现得最为鲜明),或是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的“视运动”(即相对于地球的视觉位移)运动到了哪一个辰次。其中太阳视运动的一个完整周期,就是太阳年(亦即地球公转回归周期)的“一年”。
因此,所谓十二辰,同中国古代的纪年的形式,具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通行的阴阳混合年,也是以太阳年为基础)。若是用太阳视运动在这十二辰中所处的具置来标定月份的名称,就是用十二辰来纪月了,即《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子,一歳而匝,终而复始”。古代所谓“建正”,诸如建子、建丑还是建寅,指的就是以子月、丑月还是寅月作为一年开始的月份,也就是所谓“岁首”。
十二辰的表述形式,是用天干地支中的“地支”,也就是子丑寅卯这一套东西。很多朋友都知道,把天干地支组合起来纪年,像今年是“己亥”年,明天就进入了“庚子”年,这就是所谓“干支纪年法”。在此基础上,若是省略天干而只有地支,就可以径称某年为子年、丑年、寅年或是卯年。所谓“十二生肖纪年法”,实际上就是用十二种动物的名称来替代子丑寅卯等地支。于是,就有了鼠年、牛年、虎年、兔年这些称谓。
只用地支纪年的好处,是使得纪年的刻度可以在一个合适的幅度内重复,即每十二年一个周期。显而易见,对于绝大多数寿命不过百岁的人来说,以这个幅度循环的周期,是很适用的。而用十二生肖取代地支,只是起到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作用,人们也自然会因其生动形象而乐于使用,以至通行于世。
明白了这些基本原理,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我在这里谈论的“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以后来作为生肖的这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各个地支形成固定搭配的时间这一问题,而宋人王应麟上述论述,是我所见古人相关论述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所以,下面就以此为基础,来展开我的分析。
所谓“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是《诗经⋅小雅⋅吉日》当中的语句,注诗者往往侧重其涵义是在以“庚日”来体现“刚日”,而很少提及生肖。不过唐人孔颖达等着《毛诗正义》,乃特别疏释云:“必用午日者,盖于辰,午为马故也。”(《毛诗正义》卷一七)这里所说的“辰”,就是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午为马”,也就是说人们是用“马”来表述“午”这一辰。这里虽然是以午纪日,但如上所述,十二辰的划分,本来主要是用于纪年纪月的天文单位,故午马相配的用法,不会只用于纪日而与纪年纪月毫无关系;至少在其产生的缘由这一点上,二者一定会有所关联。
日本《东方文化丛书》珂罗版影印南宋绍兴刻单疏本《毛诗正义》
假如此说不缪,那么,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应该已经出现了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基本要素,即这特定的十二种动物同十二辰建立起了固定的搭配。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汉书⋅翼奉传》里,我们可以看到,元帝时人翼奉,直接针对“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两句诗,讲到了另外一套解释,而清人陈奂撰《诗毛氏传疏》,就采录了翼奉这套说法而没有理会孔颖达等人的注解(见《诗毛氏传疏》卷一七)。看起来这就像《月令正义》所说的那样,阴阳之术乃取象多途,“不可一定也”。
因此,要想坐实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渊源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还需要另有其他的证据。在《史记⋅陈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段记述:
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疏释其“若在异国,必姜姓”的缘由说:
变,此爻是辛未,观上体巽,未为羊,巽为女,女乘羊,故为姜。姜,齐姓,故知在齐。
这里讲的占筮的道理,虽然不大好懂,但未与羊的对应关系,却很清楚,而陈厉公二年为公元前705年,时值周桓王十五年,还是在春秋前期。这足以证明,早在春秋前期,就已经具备了以十二生肖纪年的基本要件。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左传》襄公七年、二十年和二十三年的纪事中,相继几次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陈国庆氏有庆虎、庆寅二人相并见于记载。虽然没有清楚的说明,但大致可以推测,这庆虎、庆寅应是一家的兄弟,而他们兄弟二人以“虎”、“寅”二字联名的情况,很有可能也是基于以“虎”称“寅”这一事实。我在《生死秦始皇》一书中曾经谈到,始皇帝赵正的弟弟成蟜,应是以“蟜”通“矫”,“成矫”的意思就是变“不正”为“正”,这样的兄弟联名形式,可以为上述推测提供旁证。
王应麟以“季冬出土牛”,作为“丑为牛之证也”,这“季冬出土牛”之事,出自《礼记⋅月令》,其原文如下:
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鐡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东汉大儒郑玄注云:
作土牛者,丑为牛,牛可牵止也。
那么,郑玄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呢?对此,还需要稍加论证。
《月令》里讲的这个“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这也就是十二月(世俗以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冬季,或分别以孟冬、仲冬、季冬称之)。按照所谓建寅的“夏历”,其各月的月序同以地支注记的十二辰的对应关系如下:
看了这个对应表,大家也就很容易明白,郑玄所说“丑为牛”的“丑”,具体是指这个“丑月”,这也就是所谓“季冬之月”。这样我们纔能够更好地理解,《礼记⋅月令》所说“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是与“季冬”这个“丑月”相对应,用与这个丑支搭配的牛来祛除月中的“寒气”。
前印《淮南子⋅天文训》“月徙一辰”云云的说法已经表明,所谓“丑月”以至由此上溯到启始的“寅月”,这些以十二辰纪月的形式,在天文原理上,跟以十二辰纪年,不过是一体两面的同一回事。了解到这样的学术背景,就可以从内在的联系上充分证明郑玄的注语是合理可信的。这样,窃以为《礼记》这一记载,足以让我们确认:在战国时期,人们是完全可以用十二生肖来纪年的。
再往后,是什么时候,开始留下以十二生肖配对十二辰的系统记载的呢?目前所知,这首见于东汉人王充的《论衡》。《论衡⋅物势篇》述云:
五行之气相贼害,含血之虫相胜服,其验何在?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戍(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胜土,故犬与牛羊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虵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食虵。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曰审,如论者之言,含血之虫亦有不相胜之効。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水胜火,鼠何不逐马?金胜木,鸡何不啄兎?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土胜水,牛羊何不杀豕?巳,虵也。申,猴也。火胜金,虵何不食猕猴?猕猴者,畏䑕也。囓猕猴者,犬也。鼠,水。猕猴,金也。水不胜金,猕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含血之虫,以四兽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着。案龙虎交不相贼,鸟龟会不相害。以四兽验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
这一大段话,差不多讲遍了“十二辰之禽”,独独没有辰之禽为龙。不过在《论衡》的《毒言篇》里,王充还是提到了它,即谓“辰为龙,巳为蛇”。另外在《论衡⋅讥日篇》里还有“子之禽鼠,卯之兽兔”的说法。把这几处记载,合为一处,完整的十二生肖序列,就清楚地呈现在了我们大家面前。只要具备一个促发因素,用以纪年,就应该是顺利成章的事情。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嘉靖通津草堂刻本《论衡》
那么,在《礼记⋅月令》至王充《论衡》之间的秦至西汉时期,以十二生肖对十二辰这样的两两对应形式,就完全没有留下记载么?有的,只是过去不大受人注意。
清人万希槐撰着《困学纪闻集证》,尝引证《易林》相关事例述之云:
《易林》坤之震亦云“三年生狗,以成戌母”(据清翁元圻《困学纪闻注》卷九)。
今检核《士礼居丛书》景刻宋本,此语乃作“三年生狗,以戌为母”(《易林》卷一)。清丁晏着《易林释文》,谓“十二辰禽戌为狗,故以戌为母也”(《易林释文》卷一)。类似的记述,还见于《易林》临之干:“黄獹生马,白戌为母。”(《易林》卷五)丁晏释云:“《初学记》引《字林》曰:‘獹,韩良犬也。’《战国策》作‘韩卢’。戌为犬属,故‘白戌为母’。”(《易林释文》卷一)
除了以“狗”称“戌”之外,在《易林》中还可以见到以“虎”称“寅”的纪事。《易林》卷一四渐之随述云:
闻虎入邑,必欲逃匿。无据昜德,不见霍叔,终无忧慝。
清人孙诒让校读此文曰:
此文虽有讹互,让大恉止谓闻虎而实无虎,文义甚明。……“无据昜德”,义难通,疑当作“失据惕息”,皆形声之误。“不见霍叔”,亦谓不见虎。“霍”疑当为“寅”〔《北齐武平元年造像记》“寅”作“ 上雷下八”(如下图),与“霍”形相近〕。虎于十二辰属寅,故称寅,犹临之干以“白戌”为白犬也。云“寅叔”者,此书于人名物名,通以伯仲叔季俪之,如姤之屯称虎为“班叔”,即其塙证也。(孙诒让《札迻》卷一一)
若此,“霍叔”当正作“寅叔”,正是用以代称老虎;反过来看,则以“虎”称“寅”自属当时通行的用法。
《易林》旧题西汉焦延寿(字赣)撰,据余嘉锡先生考订,应为王莽至东汉初年人崔篆撰着(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三)。尽管如此,崔氏所述,自应以西汉时期通行的状况为背景。所以,《易林》的记载足以证明以十二生肖称十二辰应是西汉时期普遍通行的做法。
总括以上论述,可知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源头至迟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其后历经战国,以迄嬴秦两汉,以十二种特定的动物与十二辰相搭配的做法,一直流布于世。
然而,这也只是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源头而不是它的实际施行。这是因为所谓“十二生肖”只是十二地支的替代;更准确地说,只是子丑寅卯这套符号的替代物。因而十二生肖纪年法的施行,原则上似乎应以甲子纪年法的施行为前提。
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天干地支的符号,虽然在甲骨文中即已系统出现,但只是用于纪日,而未被用于纪年,人们在运用干支纪年时,另有一套专业的用语,即以“岁阳”(亦称“岁雄”,即天干)和“岁阴”(即地支)相搭配。譬如,在《史记⋅历书》中,是用“焉逢摄提格”来表述“甲寅”这个年份,“焉逢”是岁阳,“摄提格”是岁阴。人们有时也单用岁阴亦即地支来表述年份,称之为“岁名”,在《淮南子⋅天文训》和《史记⋅天官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套名目,如称寅年为“摄提格岁”。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的可能性虽然也有,但应该很小。
中国古代以甲子纪年、也就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些天干地支符号来表示年份的时间,大致启始于新莽东汉之际,即顾炎武所说以甲子名岁,始于东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〇“古人不以甲子名岁”条)。
在这以前,行用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藉用清人赵翼的话来讲,就是“西汉以前,尙未用甲子纪岁,安得有所谓子鼠丑牛耶”(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于后汉”条)?
前面我虽然努力追寻了十二生肖纪年法在中国传世文献中的渊源,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以特定动物与十二辰固定搭配的方法就一定产自中土,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很多内容,都应该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加以研究。昔赵翼论十二属相的起源,曾揣测“此本起于北俗,至汉时呼韩邪欵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遂流传入中国耳”(《陔余丛考》卷三四“十二相鼠起于后汉”条),所说虽未必能够具体落实,但这种研究的态度和取向,无疑是我们应当努力效法的。
唐景龙二年辛节墓志志盖
至于十二生肖纪年法产生或是应用于中国的具体时间,那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需要另行专门阐述。
这十二生肖纪年法,也就是所谓“属相”,不管它是土产的,还是外来的,我们在生活中能做的,都只是壮其鼠胆来过这个马上就要到来的鼠年。
2020年1月24日记于己亥岁末
责编:韩雯雯
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按顺序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动物,中华儿女都知道,在《西游记》中,也都曾出现过,只不过有的出现次数多,有的出现次数少。
比如猴子和猪,孙悟空和猪八戒,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大部分章节都有他们的戏份。此外,老虎、龙的出现次数也非常多。
接下来,咱们便按照十二生肖的顺序,说说《西游记》中,都出现了哪些对应的十二生肖。
一、子鼠
在《西游记》中,老鼠好像只出现过一次,是个妖怪。
这个妖怪,还是个女妖怪,住在陷空山无底洞,原叫“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吃了如来佛祖的香花宝烛,改名叫做“半截观音”。
后来被托塔天王、哪吒父子抓住,获如来开恩,免去死罪,于是拜李天王为义父,拜哪吒为义兄,随后到下界为妖,又改名“地涌夫人”。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时,她抓了唐僧,想要夺其元阳,后被孙悟空请来托塔天王父子收服。
二、丑牛
《西游记》中的牛,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西天路上有两大妖怪,本体都是牛。
其一是“牛魔王”,全称“大力牛魔王”。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孙悟空的结拜兄弟,铁扇公主的老公,红孩儿的父亲,号称“平天大圣”,本体是一头白毛大牛。
其二是“青牛精”,又叫“兕大王”,太上老君的坐骑,曾拿着“金刚琢”下界,打得孙悟空和一众神仙、罗汉没有一点脾气。
这两个妖怪,本体都是牛,而且本领都很强。此外,除了牛,《西游记》中还出现过犀牛。
三、寅虎
老虎是百兽之王,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凶兽,在《西游记》中,也曾多次出现,但基本都是些小角色,下场也很惨。
唐僧西天取经路上,第一次遇到妖怪被抓,就是在双叉岭,被一只虎妖抓了,有意思的是,这个妖怪叫做“寅将军”,刚好是“寅虎”。
当时唐僧还没有收孙悟空,无力逃脱,幸得太白金星救了他,结果刚出来,又遇到两只老虎,而这次救他的,则是镇山太保刘伯钦,其中有一只老虎,还被刘伯钦给宰了。
后来唐僧得刘伯钦护送到两界山(五行山),救出孙悟空,不久后又遇到了一只老虎,被孙悟空宰了,剥了皮做衣服。
此外,黄风岭黄风怪手下,还有一个虎先锋,抓过唐僧,后被猪八戒一耙子打死了;车迟国斗法时,有一位虎力大仙,本体也是老虎;宝象国时,黄袍怪曾将唐僧变成了老虎。
四、卯兔
在笔者的印象中,兔子在《西游记》中,好像只出现过一次,那便是玉兔精。
这玉兔精,是为数不多的女妖精,本是广寒宫捣药的玉兔,跑到下界天竺国,冒充公主,想要夺唐僧元阳。
后被孙悟空从地上赶到天上,又从天上赶到地上,辛亏她的主人太阴星及时出现带走了她,不然可能会被孙悟空打死。
五、辰龙
龙是十二生肖中,咱们唯一没有见过的,但在《西游记》中,却有非常多。
首先是四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其中东海龙王敖广与西海龙王敖闰出场较多。
其次是白龙马,也就是小白龙,原是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儿子。
此外还有摩昂太子、小鼍龙、泾河龙王、洪江龙王、井龙王等。
上述这些,全是《西游记》中出现的龙,要么生活在海里,要么生活在河里,甚至还有生活在井里的。
六、巳蛇
蛇在《西游记》中,出现的真不多,不仔细看,都容易忽略,大部分情况都只是提一下。
比如唐僧在双叉岭时,便提到过蛇,但只是提了一下。
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西游记》
当然,《西游记》中的蛇,并不是只提了一下,实际上,有一个妖怪,就是蛇妖。
那蛇妖出现在驼罗庄,是一条大蟒蛇,好像都不会说话,没啥能耐,容易让人忘记,最后的结果也是被打死了。
七、午马
说到马,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白龙马,但白龙马其实是龙。当然,在《西游记》中还有别的马。
首先,唐僧从长安到鹰愁涧,骑得就是一匹白马,只不过被小白龙吃了。
其次,孙悟空在天庭时,当过弼马温,也出现了很多天马。
此外,在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途经一些国家时,也出现过一些别的马。
八、未羊
羊在《西游记》中,好像也只出现过一次,那便是在车迟国时出现的羊力大仙。
车迟国斗法,一共有三个妖怪,分别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其中羊力大仙的本体就是一只羊。
羊力大仙因与孙悟空赌斗下油锅,被北海龙王敖顺收去冷龙,活生生被油炸成了渣。
九、申猴
猴子在《西游记》中可就多了,主角孙悟空本体就是石猴。
此外,花果山还有数万猴子,西天取经路上碰到了六耳猕猴,本体也是一只猴子。
十、酉鸡
对于鸡大家可能印象不深,但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西天取经的路上,的确没有本体是鸡的妖怪,但天上有本体是鸡的神仙,二十八星宿中的昴日星官,本体便是一只大公鸡,曾多次下界帮助孙悟空降妖,是个正面人物。
比如,西天路上出现的最强女妖精蝎子精,便是昴日星官除去的。
此外,昴日星官的母亲毗蓝婆菩萨,可能本体也是鸡;凤仙郡求雨时,孙悟空上天庭请求玉帝,在披香殿那座米山面前,也有一只拳头大小的鸡。
十一、戌狗
狗在《西游记》中,也曾多次出现,其中大家熟知的,当属二郎神宠物哮天犬,按照小说中的描述,是一条细犬。
二郎神与孙悟空大战时,哮天犬出过场,一口咬住了孙悟空,助二郎神生擒孙悟空。
此外,车迟国斗法时,孙悟空曾变化出一条黄狗,将虎力大仙的脑袋叼走了;凤仙郡求雨时,天庭披香殿那米山旁边,还有一座面山,那面山前,有一只金毛哈巴狗。
十二、亥猪
猪在《西游记》中,好像只有一只,那便是猪八戒,而且还是只野猪。
不过这只猪可不简单,曾经是神仙,后来是妖怪,再后来是佛门弟子。而且这只猪的出场次数,仅次于猴子。
综上所述,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西游记》中都有出现,其中大部分都是神仙或妖怪。
当然,《西游记》中出现的动物,远不止这些,熊、狼、鹿、豹子、狮子、大象、大雕、蝎子、蜘蛛、蜈蚣等动物,都出现过,甚至还有金毛吼、九头虫、避水金睛兽这些神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研究一个字“赵”,先看看其源流字形。
来自百度百科
“赵”字,不是后起字,春秋时就己有了,其字义肯定有一定的实义,不会只做毫无意义的诸侯国名和姓氏之用。那“赵”字本义又当如何呢?
看看其最早字形:左上是一个人甩开膀子飞跑的象,左下是一只脚,表示在用腿脚奔跑,右上是小字,其下是肉或月亮的字形。整个字形的意象是什么呢?难在右侧的“肖”字意义的理解。
关于“肖”字,重要的是要理解其意象,这种理解,没有易学知识是难以想通的。
来自百度百科
“肖”字上面是三点,有些仿“少”字的写法下面多一笔表示移走,肖字下面可以肯定是肉不是月,这两类字符的上下组合常规地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难道是肉被灰尘污染了吗?
但是,若抽象到易的高度,这两个字符的组合就有意义了。上面的三个或四个小点儿加一撇的“小”或“少"是坤卦意象的字符,下面的肉字也是坤卦意象的物象(肉相对骨软故为坤),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就有以坤肉肖似上部的坤小的意义。几个小点儿与肉,外形表现虽不一样,但实际的易学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可以以肉字去肖似数量多的小点儿。
十二生肖,本质上是用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十二种动物去模拟或表现十二地支的易学特征,所以名十二生肖。
关于十二地支及十二生肖的知识请读者参阅在下前面已发的帖子去理解。
问:十二生肖模拟十二地支这个意义怎解?
答:比如老鼠善偷窃,模拟坎卦偷窃意象,老鼠骨肉柔弱,又在洞穴里生活,模拟坎卦未出生的婴儿之易象……以此类推。十二支子为坎之正。
明白了“肖”字之义,则赵字大约就有实际意义了:人的某种动作类似在奔跑的样子,会是什么?
小跑步或竞走……赵字本义。
或许世界上竞走这种运动形式最早诞生于中国的赵国,要不有“邯郸学步”这一成语传世?学了竞走,后来忘了常规步伐。
问:赵为竞走走的快的人?那赵姓一族该是反应灵敏,腿脚麻利的古代快递员。
答: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种推测。
问:肖字是重坤卦,怎样得出模拟的意义来?
答:下坤模拟上坤。
赵字后来专用于表示诸侯国名和姓,其本义随之隐藏起来了。
各位再想想,模拟跑步而实际上又不是跑步的行为会是什么?
庄子的寓言可能不完全是杜撰的,也许有一定的根据。比如赵国都城邯郸也许当时就还有祖上留传下来的不同于常人的行走步法……趋赵,一种类似跑步却又不是跑步的步伐,很怀疑就是类似今日之竞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