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都知道“尔”字在古文中有好几种意思,
其中一个是“你”的意思
我们常听说的“尔等”就是“你们”的意思
在吴语多地还是用“尔”作第二人称代词
从吴语学堂看看各地“尔”的发音,发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吴语中“尔”读音分为文白二读:
白读: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
文读:er le ze 及其变音
文读这组好理解,比如er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尔”发音相近。
白读这组乍一看“ni nyi n ŋ ŋi ne ie i”好像和“ni”特别像,没错,就是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你”发音相近。
“你”字出现较晚“你”字是一个后起字,来源于古代第二人称的“尔”。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最早出现于北方,也可能是受突厥等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从文献证据来说,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中就已经收了这个字。唐朝初年的《周书》《隋书》《北史》等书中,都有这个字。
所以,有理由怀疑当“尔”作第二人称代词时,尔=你,可以说两者是同一个字,这与“汝”(虽然也有“你”的意思,但不是同个字)不属于同种情况。另外还有类似的字如“妳”、“祢”、“伱”,均是从“尔”字衍生出来的。
而且,我们大胆猜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er”音的字在吴方言中发音为“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若不相信,我们可以用方言白读念下如下几个字:
儿 二 耳 而
附参考:粤方言中——儿(yi4),二(yi6),耳(yi5),而(yi4)
结论:1、古代“你”和“尔”是同一个字,两者发音相同,为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
2、当“尔”不作“你”义时,发音未讨论,猜测发音一样(且尔=矣=已)
#杭州话##温州话##上海头条##苏州头条##宁波头条#
我们都知道“尔”字在古文中有好几种意思,
其中一个是“你”的意思
我们常听说的“尔等”就是“你们”的意思
在吴语多地还是用“尔”作第二人称代词
从吴语学堂看看各地“尔”的发音,发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吴语中“尔”读音分为文白二读:
白读: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
文读:er le ze 及其变音
文读这组好理解,比如er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尔”发音相近。
白读这组乍一看“ni nyi n ŋ ŋi ne ie i”好像和“ni”特别像,没错,就是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你”发音相近。
“你”字出现较晚“你”字是一个后起字,来源于古代第二人称的“尔”。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最早出现于北方,也可能是受突厥等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从文献证据来说,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中就已经收了这个字。唐朝初年的《周书》《隋书》《北史》等书中,都有这个字。
所以,有理由怀疑当“尔”作第二人称代词时,尔=你,可以说两者是同一个字,这与“汝”(虽然也有“你”的意思,但不是同个字)不属于同种情况。另外还有类似的字如“妳”、“祢”、“伱”,均是从“尔”字衍生出来的。
而且,我们大胆猜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er”音的字在吴方言中发音为“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若不相信,我们可以用方言白读念下如下几个字:
儿 二 耳 而
附参考:粤方言中——儿(yi4),二(yi6),耳(yi5),而(yi4)
结论:1、古代“你”和“尔”是同一个字,两者发音相同,为ni nyi n ŋ ŋi ne ie i及其变音。
2、当“尔”不作“你”义时,发音未讨论,猜测发音一样(且尔=矣=已)
#杭州话##温州话##上海头条##苏州头条##宁波头条#
古代官印印文内容主要包括印名、官名、地名、称谓等,其中,有的官名行用于各个朝代,如司马、令、长等,有的官名、地名等仅行用于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内容标明了这方印章的时代。然而每个时代印章的名称、意义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古玺印名称
古玺印均有自名,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印名也有变化。印名之时代性,古官印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玺 战国官印称玺,文作,鉨,极少数珎、尔。秦以后,作为玺字古体的珎、尔均废,统一-写作玺。秦以后,“玺”还不再作为印章的专名,秦规定只有帝后印才可称玺,其余均称印。汉仍秦制,但王印亦称玺。唐中期以后,帝后印一般亦不称玺,唯明、清“钦文之玺”才自名为玺。
皇帝信玺
(2)宝 帝后印专名。始见于唐。据唐代史籍记载,武则天讨厌“玺”音,将象征唐朝皇权的“授命及神玺等八玺,文并玺为宝”,其后唐中宗时曾将“宝”复名“玺”,但天宝年间又改为“宝”,自后各朝帝后印均多称“宝”,王印也有的称“宝”,但百官印是绝对不可称“宝”的。
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
皇帝之宝
(3)印 百官印专名之一。战国官玺中已有称印,如“工师之印”,但古玺一般称玺,称印者极为个别。秦代,除帝后印称玺外,百官印均称“印”。至汉,“印”是秩千石以下至二百石官印的称谓,魏晋南北朝印制大抵遵从汉制,隋唐以后,官印称谓亦有等级界限,称印者多为高中级官吏用印。
工师之印
(4)章 官印称章始见于西汉,为高级官吏印称谓。《汉官旧仪》:“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绢绶,皆龟纽,其断狱者印为章。”魏晋南北朝将军印也多称“章”。隋唐时废止。
安平侯印章
(5)记、朱记 唐始有,历代沿用。为县级僚属或相当于县僚属的行政官署和官吏印的称谓。明代“记”印印体为长条形,因称条记。清代还有“图记”称谓,主要为八旗佐领等满族大臣官印所用。
威武左第二十三指挥第二都朱记
安州绫锦院记
(6)关防见于明清两代, 乃镇守关镇要冲的权臣及部分专设机构如关税监督等官吏用印之称谓。
聯絡福責義師關防
(7)符、契、信李自成官印所用。
辽州之契
雍正皇帝如何夸奖下属?
是如何夸赞下属的?雍正皇帝是如何来欣赏他的下属的?
写给年羹尧的是这样写的:他说朕实在不知道怎么疼你,才对得起天地神明。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朕甚想你卿何时来。
这个是现在北京故宫在对外宣传的口号,那就是雍正写给年羹尧的感受到了没有。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更厉害的雍正写给石文焯的。他是这么说的:他说喜也凭你笑也凭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我想问一下你作为一个大臣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是雍正写给喀尔喀的副将军的。他说尔等如此使朕畅快,朕之亲切什么?宝贝尔等俱好么?所以你看到没有连古代皇帝都是这样子怎么样去欣赏下属的。
作为我们一个管理者来讲,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更学会怎么样去欣赏下属,你想想看皇帝拥有的权利够不够大了,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子给他的下属写信,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子,下属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做。
(1)同伙,一类人
【成语】
亡命之徒
饕餮之徒
市井之徒
酒色之徒
好事之徒
好色之徒
不法之徒
无耻之徒
斗筲(shāo)之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章句之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烟波钓徒: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例句】
①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六国论》)
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⑤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2)服徭役的人
【例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过秦论》)
(3)徒然,白白地
【成语】
徒劳往返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有其名
徒有虚名
徒拥虚名
徒费唇舌
徒劳无益
徒劳无功
徒负盛名
福不徒来
马齿徒增
徒有其表
徒呼奈何
徒增汗颜
坐观垂钧者,徒有羡鱼情
【例句】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只,仅仅
【成语】
徒乱人意
家徒四壁
不徒无益,反而有害
【例句】
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⑤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训俭示康》)
(4)步行
【成语】
笞杖徒流:笞:鞭。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例句】
风力尚劲,徒步则汗出。(《满井游记》)
(5)门人、弟子
【成语】
徒子徒孙
名师出高徒
开门收徒
【例句】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
(6)空,光
【成语】
徒手夺刀
被发徒跣:徒跣:赤脚步行。披散着头发,赤着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例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语义提示】
“徒”的本义是“步行”。“步兵”就是步行的。步行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故有“空”义,进一步引申出“徒然,没有效果”;步行还有“只”用脚走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只、但、仅仅”意义。另外,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引申出“门人,徒弟”之意。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