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额吉是什么意思(额吉是妈妈,爸爸是什么)

时间:2024-01-24 09:32:06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都贵玛: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

在蒙语中,有一个美丽的词语 “额吉”,汉语意思是“妈妈”。上世纪60年代初,在辽阔的杜尔伯特草原上,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了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成了这些孩子的“额吉”,用自己的大爱践行了“接一个壮一个”的承诺,用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上世纪70年代,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是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的原型人物,她在平凡的奉献中感动了无数人。

都贵玛在牧区的家里照看小羊羔(200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1942年,都贵玛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辽阔的草原和蒙古民族的豪放胸襟,铸就了她勇敢、坚忍、勤劳、纯朴的品格,她从小就和大人一起放牧、挤奶、打草,茫茫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伴随着她成长,而她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动能手。

1961年,由于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在上海福利院的孤儿遇到困难。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安排下,他们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年仅19岁的都贵玛勇敢地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面对一群咿呀学语的孩子,这个未婚姑娘从喂饭、把尿做起,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温暖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有孩子生病了,她深夜独自骑马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就这样,这群来自南方的孩子们,熬过了草原上的风霜,抗住了北方的寒冬,一个个都长得结结实实、健健康康。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如今,这些孤儿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当时已回到草原放牧的都贵玛,看到身边年轻女性面临的巨大风险,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1974年1月,都贵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也是在这一年,她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也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学习归来的都贵玛。正在家里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跨上马背,及时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后,这片偏远草原上的难产产妇有了守护者。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因为放牧和接产不能兼顾,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她说:“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家里叫我,不管多忙,我都得赶过去,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就像履行照顾好“国家的孩子”的承诺一样,都贵玛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产科大夫的职责,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到90年代,牧区医疗和交通条件改善,牧民产妇能方便地接受专业医院诊疗,都贵玛才放心卸下产科医生的职责。

2019年9月,都贵玛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她说:“这些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都贵玛 新华社发

致读者

在中国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赓续前行,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用智慧、汗水、心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健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专栏,与您一起感悟楷模先锋的崇高品格,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健康报

编辑:杨明昊

【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都贵玛: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

在蒙语中,有一个美丽的词语 “额吉”,汉语意思是“妈妈”。上世纪60年代初,在辽阔的杜尔伯特草原上,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了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成了这些孩子的“额吉”,用自己的大爱践行了“接一个壮一个”的承诺,用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上世纪70年代,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是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和电影《草原额吉都贵玛》的原型人物,她在平凡的奉献中感动了无数人。

都贵玛在牧区的家里照看小羊羔(200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1942年,都贵玛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辽阔的草原和蒙古民族的豪放胸襟,铸就了她勇敢、坚忍、勤劳、纯朴的品格,她从小就和大人一起放牧、挤奶、打草,茫茫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伴随着她成长,而她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劳动能手。

1961年,由于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在上海福利院的孤儿遇到困难。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的安排下,他们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年仅19岁的都贵玛勇敢地承担起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面对一群咿呀学语的孩子,这个未婚姑娘从喂饭、把尿做起,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全身心的投入,温暖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有孩子生病了,她深夜独自骑马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就这样,这群来自南方的孩子们,熬过了草原上的风霜,抗住了北方的寒冬,一个个都长得结结实实、健健康康。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如今,这些孤儿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当时已回到草原放牧的都贵玛,看到身边年轻女性面临的巨大风险,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1974年1月,都贵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也是在这一年,她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也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学习归来的都贵玛。正在家里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跨上马背,及时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后,这片偏远草原上的难产产妇有了守护者。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因为放牧和接产不能兼顾,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她说:“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家里叫我,不管多忙,我都得赶过去,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就像履行照顾好“国家的孩子”的承诺一样,都贵玛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产科大夫的职责,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到90年代,牧区医疗和交通条件改善,牧民产妇能方便地接受专业医院诊疗,都贵玛才放心卸下产科医生的职责。

2019年9月,都贵玛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她说:“这些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都贵玛 新华社发

致读者

在中国走过的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赓续前行,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用智慧、汗水、心血乃至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健康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百年风华 医者榜样”专栏,与您一起感悟楷模先锋的崇高品格,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健康报

编辑:杨明昊

“禁毒”额吉陶迎春:愿用一生守护草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 题:“禁毒”额吉陶迎春:愿用一生守护草原

中新网记者 张玮

8日是母亲节,空气里都仿佛飘散着康乃馨的花香。在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额吉(母亲)陶迎春正喝着蒙古奶茶,透过金丝边眼镜仔细研究着一项项有关“守护生命”的计划。

陶迎春出生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虽然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她却仍保持着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惯。

白皙的皮肤、高高的颧骨,热情且亲切的性格,这是陶迎春留给记者的初印象。

2006年加入中国农工的陶迎春是内蒙古政协常委、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她也是草原上各族民众最亲切的“禁毒”额吉。

资料图。图为陶迎春走进校园宣讲禁毒知识。 陶迎春供图

我和草原“益”生的禁毒故事

进军营送医送药、助学贫困孩子……陶迎春做公益已经坚持了30多年,在她身上总能看到使不完的劲儿和做不完的事。

2015年一次偶然,一个边境缉毒警未曾见到自己的孩子便牺牲在缉毒一线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陶迎春,于是她决定要在草原上开展禁毒公益事业。

“我们草原上有好吃的牛羊肉,谁会碰那玩意儿!”

“别给我们讲啦!我们村儿里哪能见上呢。”

……

陶迎春号召身边人和她一起参与禁毒工作,走进牧区、乡村,从不被理解,到目前发展的禁毒志愿者达百万人。

如今,陶迎春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禁毒首席形象大使,并于2018年成立了内蒙古草原禁毒志愿者联合会。

近年来,陶迎春带领内蒙古草原禁毒志愿者联合会组织了上动车、进军营、进警营、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等系列禁毒公益宣传活动,走遍内蒙古的12个盟市、103个旗县,宣讲几百场。

在陶迎春带动下,线上线下禁毒宣传受众数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

2019年,在陶迎春热心协调推动下,在内蒙古建成全国首个禁毒主题雕塑公园,并获评全国禁毒教育基地。

“草原上有千万朵鲜花盛开,但绝不允许有罂粟花存在;草原上有千万匹骏马奔腾,但绝不允许有横行。”陶迎春说,禁毒是一项济世救人的公益事业。“即使到了暮年,步履蹒跚,我也要扎根草原,守护无毒净土。”

资料图。图为“草原娃”禁毒分队成立现场。 陶迎春供图

关于“草原娃”的禁毒梦想

“走近草原娃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陶迎春说,“草原深处的孩子们对的认知太模糊了。”

强国有我,娃娃第一。陶迎春策划着让禁毒走进草原娃的学习生活中,“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和社会禁毒效应。”

2021年底,“草原娃”禁毒分队在乌兰察布市正式成立。

第一个小宣讲员给陶迎春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个孩子当时二年级,能特别熟练地背出我给他们讲解的种类及危害。”

而其实早在草原禁毒志愿者联合会成立时,联合会里就有8个小小禁毒志愿者,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17岁。

这些小志愿者每年利用假期跟着爸爸妈妈走进农牧区,给当地的小伙伴们讲禁毒知识。

“今年有个小志愿者要参加高考。”陶迎春欣慰地告诉记者,“她说以后也要把禁毒知识带到大学里,继续让同学们识毒防毒,做好青春的奋斗者。”

是军嫂,是“兵妈妈”,也是额吉的女儿

“我的爱人是汉族,从军40多年,而且我的家庭本就是个军人世家。”陶迎春拥有一个温暖有爱家庭,曾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这也许是她拥有大情怀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及儿子,陶迎春的眼睛里闪着光,“儿子也是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而更让陶迎春自豪的是,她和儿子是内蒙古唯一一对母子道德模范。

作为一名军嫂、“兵妈妈”,这些年来,陶迎春常常走进军营,讲一些军民鱼水情、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战士们都亲切地叫我‘额吉’。”

然而,“额吉”也是老额吉的女儿。

陶迎春的父母都是蒙古族党员,从小受父母影响,陶迎春像开在草原上的迎春花,不畏寒威,不择风土。

2019年,在陶迎春忙碌着“百场禁毒宣传”活动的时候,年近90岁的母亲病危,然而母亲却让她完成好自己该做的事。

当陶迎春忙完工作,从机场“求”了一张机票赶到母亲身边时,已陷入深度昏迷的母亲在女儿的呼唤下,强撑着向女儿微微竖起了大拇指。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正是母亲最后的嘱托和鼓励,让我懂得,我所坚持的这份热爱是来自民族大家庭的期待。”陶迎春眼含热泪,如是说道。(完)

共和国荣光|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新华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荣光)都贵玛:草原最美的额吉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13日电

77岁的都贵玛老人坐在窗前,用橘红色的头巾包住苍白的头发,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她不时望向放在桌子上的手机,那里有她59年前抚养过的20多个孩子建立的微信群,孩子们经常在群里与额吉(蒙古语意为妈妈)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和她28个孩子的故事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流传。她的名字在歌声中传扬,她的故事在荧幕上重现,她的善行被写进书中,她被人们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前不久,这位博爱行善的蒙古族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8个南方孤儿的蒙古族额吉

1960年的一天,牧羊姑娘都贵玛被招进内蒙古四子王旗临时建立的保育院工作,一下子成了28个孩子的额吉。那一年,她18岁,尚未成家。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都贵玛(中)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她们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都贵玛提供);下图为:2018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76岁的都贵玛(右)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自家楼下合影(新华社记者邹予摄)。新华社发

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物资匮乏、食物奇缺的困境,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死亡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都贵玛的28个孩子便是其中的部分孩子。

他们年龄最小的不满周岁,最大的也仅仅5岁,需要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之后才能被牧民们领养。年轻的都贵玛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要照顾这些体弱多病的婴幼儿,让他们慢慢适应北方的寒冷、牧家的饮食,向党和国家履行“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我也7岁失去父母,对这些孤儿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这些来自遥远地方的可怜孩子,都贵玛立志为他们打造草原上的第一个温暖的家。为此,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教蒙古语、照顾饮食起居……都贵玛白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睡不上一个整觉,一旦有孩子生病,冒着草原寒风骑马奔波几十里地送孩子就医。

那时候,有个两岁小男孩,只有躺在都贵玛怀里才能安静入睡。他会撒娇喊“妈妈”,总要跟“妈妈”一起睡。从小失去母亲的都贵玛,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每晚,都贵玛都会抚摸着他的头,哄他入睡。后来,小男孩被牧民领养,取名“呼和”,但一直与都贵玛额吉有着密切联系,直到因病去世。

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年代,在都贵玛10个月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没有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如今,这些孤儿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40多位牧民产妇的救命恩人

上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当时已回到草原放牧的都贵玛,看到身边年轻女性遭受的死亡威胁,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1974年,刚成为一名员的她,抛下家里的牧活,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也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学成归来的都贵玛。正在家里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跨上马背,及时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后,这片偏远草原上的难产产妇有了“保护神”。

都贵玛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

都贵玛在牧区的家里照看小羊羔(2009年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因为放牧和接产不能兼顾,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她说:“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家里叫我,不管多忙,我都得赶过去,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就像履行照顾好“国家的孩子”的承诺一样,都贵玛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产科大夫的职责,直到90年代,牧区医疗和交通条件改善,牧民产妇能方便接受专业医院诊疗。

身边困难人群的“爱心使者”

对于幼年失去父母的孟克吉雅和朝格德力格尔兄弟俩来说,有个像都贵玛一样的姑姑算是悲惨命运中的幸事。1980年,都贵玛的哥嫂相继病故,她二话没说把年仅3岁和10岁的兄弟俩接回家,与自己的女儿一同抚养成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都贵玛80多岁的姑姑、姑父瘫痪在床,无人照顾。她又义不容辞地将老两口接到家里,承担起照顾的义务,直到3年后老人们去世。

时间跨入21世纪,都贵玛已进入暮年,一场严重的车祸,让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但她还是处处牵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都贵玛非常珍惜所获的众多荣誉,把各种奖杯和奖状都珍藏起来(2009年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汶川地震后,她主动联系嘎查党支部交纳3000元的“特殊党费”;得知当地一所小学有50多名贫困学生,她拿出5000元帮他们交纳相关费用;她是当地边防派出所的“编外”教导员,每年都为边防官兵讲政治教育课……

“我这辈子做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都贵玛说。(记者 勿日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