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戴字是什么结构(戴字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

时间:2024-01-17 03:33:47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实用楷书字体间架结构口诀分享,这么写字更好看

关于楷书字体的间架结构,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的总结。

最近看到一本叫做《赵子昂真书九十二法》的古籍,书中总结了多种常用字间架结构、写法特点。

虽说书里总结的间架结构大概率并非是赵孟頫总结的,但是从楷书字体通用的的间架结构这个角度来看,这本古籍里头总结的挺不错,值得学习和分享。

我用硬笔按照书中间架结构口诀逐一练习了一遍,并逐步分享在了几条微头条,为了便于完整收藏阅读,我重新整理并发布在文章频道,有需要的朋友也可以收藏学习。

下面是《赵子昂真书九十二法》主要内容:

一、横担者中画宜长,如:喜、吾、安、婁

类似“喜、安”等字体中间有一横画贯穿的,横画尽可能长一些,字体看着看着比较稳重厚实。

二、直卓者中竖宜正,如:甲、平、干、午

类似“平、干”等字,竖一定要写在正中间且竖直才好看。

三、勾孥法其身不宜曲短,如:葡、萄、蜀、葛

类似象“葡、萄”等横折钩结构,内部笔画较多时,写横折钩时不宜往内弯曲。

四、勾衂法其势不可直长,如:句、勺、匀、勿

类似“句、勺”等横折钩内部笔画较少时,横折钩可以向内弯曲且稍短一些。

五、画短撇长,如:左、在、尤、龙

类似“左、在”的字,横画宜短,撇画宜长。

六、画长撇短,如:尤、有、灰、厷

类似“有、灰”等字,横画宜长,撇画宜短。

七、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木、本、朱、东

类似“木、朱”等字,横画宜长,撇画宜短。

八、画长直短撇捺宜缩,如:樂、棐、架、築

类似“架、棐”等字,横画长竖画短,撇、捺宜收缩。

九、横长直短,如:十、上、下、士

类似“十、土”等字,横划长,竖画短。

十、横短直长,如:才、斗、丰、井

类似“才、斗”等字,横划短竖画长。

十一、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如:丕、正、亚、並

类似“正、亚”等字,上下都有横画时,上画短,下画长。

十二、左右有直宜左收而右展,如:目、自、因、固

类似“目、自”等字,左右都有直笔画的,应左收右展。

十三:右撇左直须左缩而右垂,如:川、升、邦

类似“川、升”等字,左边撇短,右竖要长。

十四:左直右撇宜左敛而右放,如:伊、侈、修

类似“伊、修”等字左侧笔画应有所收敛,右侧笔画

十五: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如:亦、赤、然

类似“亦、然”等字,有多点的,点与点之间要有变化。

十六: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板,如:三、册、冉

类似“三、册”等有多重相似笔画的,类似的笔画要有变化,这样才能不显得呆板。

十七:两平者左右宜均,如:睢、顾、體

类似“顾、睢”等字,两边偏旁大小差不多的,字体整体也要均衡。

十八:三合者中间务正,如:御、謝、樹

类似“谢、御”等字,左中右结构的,中间的偏旁书写务必周正。

十九:二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如:需、留、鑾

类似“需、留”等上下结构的字,字体结构基本是上下评分,但下部结构相比上部可以稍微饶减一些字更好看。

二十: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匀停;如:章、意、素;

类似“章、意”等字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注意书写匀称。

二十一:左旁小者齐其上,如:吸、呼、峰

类似“峰、呼”等左小右大结构的,左偏旁向右偏旁顶部靠齐。

二十二:右边少者齐其下,如:和、知、鈿

类似“知、钿”等左大右小结构的,右偏旁与左偏旁底部靠齐。

二十三:外四叠者体格必整方,如:器、囂

类似“器、囂”等外四叠体,字要写的方正。

二十四:内四叠者不知宜均密,如:齒、爽

类似“齒、爽”等内四叠体,字要写得匀密。

二十五: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如:此,七、也

类似“七、也”等字的横画,横不可以平,要有所倾斜才能保持字的气势。

二十六:平勒着不宜倚,倚则无仪,如:云、去、且;

类似“云、去”等含横的画字,横画一定要写要平直一些。

二十七: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如:丈、尺、史

这里所谓“攒头收尾”的说法应该指的是捺字的写法,

二十八: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如:武、成、或;

类似“武、成”之类有斜钩的字,好不好看全在斜钩写得好不好,这点我非常赞同!

二十九:横戈不厌曲,如:恩、息、志

类似“恩、息”含有卧钩的字,底部弯钩要弯曲点才好看。

三十:伸勾贵抱持,如:勉、旭、魁

类似“勉、旭”等字,弯钩要形成抱持之势。

三十一:承上之乂正中为贵,如:天、父、外;

含有底部含“乂”的字,“乂”要在正中。

三十二:屈勾之势退缩斯宜,如:鸠、辉、頫;

左右结构中,左侧偏旁带竖弯钩的,要写成短提。

三十三:马齿法其孥勾之锋宜注射四点之半,如:鳥、馬、為

类似“马”字,底部有四点的,弯钩内包含2个点画。

三十四:上平之字宜齐首,如:明、既、野

类似“明、既”等顶部较平之字,宜向顶部靠齐来写。

三十五:下平之字宜齐足,如:朝、辰、故

类似“朝、故”等下部比较平齐的字,底部宜尽量齐整一些。

三十六:重捺者须有缩有伸;如:茶、谈

三十七:叠跃者当或挑或驻,如:禁、林、森

三十八:上下勾跃者,下勾明而上勾暗,如:哥,柔、戔

如“哥、柔”等上下都有钩画的字,上面的钩画宜短或尽量小(或隐藏)。

三十九:俯仰勾挑者俯勾缩而仰勾伸,如:冠、寇、宅

“冠、宅”等宝盖钩宜内缩,底部竖弯钩宜写得展开一些。

四十: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如:云、普、皆

四十一: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如:表、禹、萬

四十二:右占者,右不妨于独丰,如:施、腾、靖

四十三:左占者左无嫌于偏大,如:敬、敛、劉

四十四:左右占者,中宜逊,如:弼、辨、仰

四十五:中间占者,中独雄,如:筆、衡、擲

四十六:上下占着,中小,如:鸾、莺、驚

四十七:纵腕宜曲劲,如:風、飛、氣

“风、气”等字写得好看的关键在于这个斜钩!

四十八:横腕贵圆隽,如:先、見、元。

这里的“圆隽”指的应该是竖弯钩中的“弯”的部分。

四十九:纵撇勿鼠尾,如:庭、居、底、尹

纵撇,即竖撇,这种笔画到底的时候尽量平滑。

五十 :联撇忌排牙,如:友、及、反、皮

“排牙”的意思是说两个撇画不可以写成平行或并排的状态。

五十一: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如:参、修、须、形

这里为我们如何写“三撇”结构提供了方:)

五十二:三点法以下点提锋与上点驻笔相应;如:治、洪、流、海

按此法写三点水,就会呈现较为好看的状态。

五十三:卜字直无偏,与上截中缝正对,如:是、足、走

类似“是、足”等含“卜”字的字,“卜”要顶在字体正中位置。

五十四:土字直无偏于下截左竖正对,如:者、考、老、耆;

类似“者、老”等头部有土字的,底下的竖画要和“土”字的竖对齐。

五十五:错综者贵迎让穿插而恶纷纭,如:繁、声(繁体)、馨

五十六: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如:继(繁体)、缠(繁体)、纓

五十七:应悬针者而垂露,焉则无韵,如:车、申、中、巾

五十八:当垂露者而悬针焉则无力,如卓、单、毕、牵

五十九: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如:易、乃、毋、力

这些字体要注意整个字的重心要稳。

六十: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坠;如:正、主、本、王。

六十一:字本瘦者,其形勿短,如:身、目、耳、贝

六十二:身本矮者,用笔宜肥,如:白、工、四、曰

六十三:盖下之法,撇捺宜均,如:合、金、命、会

六十四:趁下之势左右相称,如:琴、吝、各、谷

六十五:虽宜肥耳勿腫,如:土、止、山、公

六十六:虽宜瘦而勿癯,如:了、寸、卜、才

六十七:踈者丰之,如:上、下、千、小

六十八:密者匀之,如:赢、齊

六十九:堆叠者消纳之,如:晶、磊、森

七十:积累者清晰之,如:靈、糜

七十一: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如:口、曰、田、由

这句话也很好地给我们解惑了,为什么这些字右竖画比左竖画长。

七十二:末勾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如:丁、亭、宁

这一句,我的理解是所有带横钩的都要注意要有明显的笔势。

七十三:之边中字,于上大略而下小,如:逺、還、逮

走之旁中的字的结构整体上上边稍大一点点为宜。

七十四: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如:莫、矢、契、矣

有些字体的笔画,可以写点,也可以写捺,到底怎么写好看,这里给出了个标准。

七十五: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如:作、仰、冲、行

七十六: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如:臣、巨、佳

七十七:宝盖之勾宛如鸟之视胸乃妙,如:官、空、宰

七十八:排纂之画必如工之镂物乃佳,如:赫、鹧

七十九:从右耳旁之字写法以此为准,如:印、卯、叩

八十:从左耳旁之字写法以此为准:郊、鄭

八十一:从阜(左耳朵旁)之字准此,如:阪、阳

八十二:从“發(头部偏旁)”之字准此,如:發、癸、登

八十三:从“祭(头部偏旁)”之字准此,如:祭、蔡、察

八十四:从“众”之字准此,如:聚、衆

八十五:从豕之字准此,如:家、象、豪

八十六:单人旁字准此,如:仁、儀俯、休

八十七:双人旁字准此,如:从徐、循、後

八十八:从 竖弯钩之字准此,如:乳、色、包

练到最后,发现这本所谓九十二法,实则只有八十八法!

古籍后文字说明字如下:

“赵文敏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余以为,字亦从笔意耳结,特摘其要者,略举梗概,如右俾家塾童子可以举隅”。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本《真书九十二法》其实就是古时学童练字的入门教材,不过,这些字体间架结构要领总结对于我们写好一手好看的字(特别是硬笔)也确实是有帮助的,特别是书法初学者及有意快速改善字体书写效果的朋友们益处应更大一些,确实可以让日常写字更规整漂亮。

您对《您对赵子昂真书九十二法》有什么评价,欢迎评论区讨论,来来来,我们一起多喝点墨水:)

戴-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dài

注音:ㄉㄞˋ

汉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戈

简体部首: 戈

戴的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17

笔 顺: 横竖横竖折横竖横横竖竖横撇捺折撇捺

五笔86:FALW

五笔98:FALW

UniCode:U+6234

四角号码:43850

仓颉:JIWTC

GBK编码:B4F7

规范汉字编号: 3388

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

姓。

三、姓氏起源

源一,子姓宋国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二,子姓戴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历代州域形式》记载: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即古戴国,为子姓国。隐十年,郑取戴。(宋)《舆地广记》记载:畿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戴国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

源三,姬姓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四,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五,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四、得姓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皖苏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湖南衡阳衡山戴氏八修族谱三卷。

湖南湘潭鹤岭戴氏六修族谱十四卷,()戴朝先主修,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资阳戴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戴人贵主修,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榷岭戴氏五修族谱二十四卷,(清)榷光晋等主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湘上戴氏四修族谱六十卷,()戴海鲲受等主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九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戴树人等撰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湘潭湘上戴氏三修族谱三十六卷,(清)戴东堂等主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续修族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戴氏续修支谱八卷,(清)戴洪炳等主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

邵东戴氏三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戴祖咏等主修,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邵东戴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清)戴耀陵主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武进毗陵戴墅高氏宗谱三十四卷,(清)高步瀛纂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毗陵高氏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存三卷。

江西万戴王氏族谱,(清)王文杰等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末。

安徽屯溪戴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戴文炳修,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刻本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戴氏宗谱,著者待考,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

江西万载东溪戴氏配崇祀录,(清)戴文炳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三册。

戴氏族谱,著者待考,二年(公元1913年)前后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卷。

浙江杭州迁杭戴氏族谱,()戴兆田等修,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本复印本两册。

浙江浦江浦阳埽溪戴氏宗谱二十三卷,()戴财金等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缺十四、十五、十六、二十卷。

武进昆陵戴墅高氏宗谱二十八卷,(清)高明善主修,高步瀛纂辑,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报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二十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卷。

锡山戴氏宗谱八卷,(清)戴云龙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京江赐礼戴氏重修家乘六卷,(清)戴□纂修,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赐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戴氏宗谱三十六卷,()戴儒彬纂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

萧邑萝戴氏宗谱十卷,()戴介生纂修,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荣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谯国郡(今安徽亳州)、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清河郡(今清河)。

堂号

睢阳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避贵堂:同独步堂。

八、字辈排行

湖南衡阳衡山县、南岳区等地戴氏字辈:立训从中正,传家重本原。诗书垂世永,光绍在金门。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灵璧戴氏字辈:\"序衍明朝统家传亦世谋英华含馥郁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启绍金玉鸣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 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湖北荆州<注礼堂>迁徙分支戴氏字辈:“天兴思玉 金木水朝 曷思嗣文 益元方舒 绍经中堂 居兆其福 康豫昭吉 安邦绪表 帝卜作寓 亚相前知 千长九章 万民载武 成国永光 显礼厚度 付与后人 慎勿讹误”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重庆戴氏字辈:仁义聪明,智慧达天开,文德方长,生光祖 永世容昌

江苏句容戴氏字辈:邦大文元尚、时良世道光、儒臣立朝国、相佐显名扬、德正贻谋远、学修教育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叶家山村戴氏字辈:安定太昌福 英才世泽新 崇贤宏盛治 家国庆长青 。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单,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因二十字即将圆满,重启二十字:相王载宗耀,政全文武昌,贵富繁锦绣,庭族永升望。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河南光山戴氏字辈:永廷宗玉德鸿运正开文刻学怀光大才良定少兴

江西新建<注礼堂>戴氏字辈:昭宣启圣贞 熙隆逢泰运 亿兆诵唯新 ......

安徽芜湖<注礼堂>戴氏字辈:帮家之庆继起贤良文名大振恩泽万坤宗德长兴立志业恒忠孝传厚

安徽五河、泗县戴氏字辈:学子从廷允开永,肇启辅谷振,志道建勋友,茂德广先泽,昌乃恒世修

四川阆中:天、大、成、文、光、宗、仕、*

河南渑池戴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元亨利贞,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九、姓氏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人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七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史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

戴德、戴圣:戴德系宋戴公(子撝)的十一世孙。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为西汉时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礼学“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戴德、戴圣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金坛、句容戴氏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

戴逵(?—396):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官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渊:东晋人,年轻时,很侠义,不注意品行,曾在长江、淮河间袭击、抢劫商人和旅客。陆机度假后回洛阳,行李很多,戴渊便指使

一班年轻人去抢劫。他在岸上,坐在折叠椅上指挥手下的人,安排得头头是道。戴渊原本风度仪态挺拔不凡,虽然是处理抢劫这种卑劣的事,神彩仍旧与众不同。陆机在船舱里远远地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才能,还要做强盗吗?”戴渊感悟流泪,便扔掉剑投靠了陆机。他的谈吐非同一般,陆机更加看重他,和他确定交谊,并写信推荐他。戴渊拿着信过江投军,在军中作战勇敢,表现突出,一直做到征西将军。

戴僧静:东晋人,在平定沈攸之叛乱中建功,被封为前军将军、宁朔将军。萧道成建立了齐国,就把戴僧静封为“建昌县侯”,担任‘太子左卫率’。4年后,又做了‘北徐州刺史、淮南太守’等官职,他出身贫贱,知道艰辛,看到百姓穷苦,就自己出钱买牛给穷家用来耕种土地。

戴法兴(414~465):南朝宋权臣。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卖葛于市,后为吏传署,好学能文,颇通古今,为孝武帝所重,为南鲁郡太守,兼中书通事舍人,多纳货贿,权重当时,前废帝立,迁越骑校尉,益专权,后被阉人谗于帝,免官赐死。

戴胄:唐初贞观朝宰相,为人忠正鲠直,秉公执法,很有干才,深得太宗赏识。贞观七年去世,太宗罢朝三日,为之举哀,并赠其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曰“忠”。

戴至德(?-679年),唐初宰相,戴胄哥哥的儿子。乾封二年(667年)几次升任后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升任尚书右仆射。仪凤四年(679年)去世。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戴叔伦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诗颇多。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山泽水牛尤为著名,与韩滉画马齐名,世称“韩马戴牛”。

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他长期浪游江湖,卒年八十余。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表元(1244—1310):元代文学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奉化(今属浙江)人。其文章高雅,时称“东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1317—1383):元代诗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浦江(今属浙江诸暨)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其诗文内容多颂扬与怀念元朝统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医的传记资料。有《九灵山房集》。

戴 进(1388—1462):明初画家。字文进。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铣(?-1506年),字宝之,号冲峰,婺源县岩前村(今属江西)人。

明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久之,调南京户科。武宗即位,宦官刘瑾等横暴专权。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逐刘健、谢迁,激起士人共愤,戴铣与给事中艾洪、御史薄彦徽等二十一人,或独自具名,或几人联名,上疏请求保留刘、谢二人。最后皇帝将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铣死于杖下,蒋钦三次被杖,三天后死在狱中。著有《朱子实纪》、《峰文集》。

戴才,(1513—1586):明太子少保,两京兵部尚书,晋菴公沧州人,嘉靖十三年进士。曾巡抚甘肃。当时甘肃刚刚遭受寇兵。戴才去后抚起创痍,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加强防卫,建学明教。使甘肃大治。后又巡抚陕西、河南等地。官至户部左侍郎、兵部尚书。

才,字子需,号晋菴。 嘉靖寅卯(1543)、甲辰(1544)联捷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升户科给事中,巡视光禄寺,吏科右给事、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河南,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督理粮饷,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仍督三边,南京都察院掌院刑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诰授资政大夫,卒赠太子少保。赐祭四坛,崇祀乡贤、忠义两祠。正德九年(1514)甲戌十一月十三日卯时生,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九月二十五日酉时卒,寿七十三。配田氏,诰赠夫人;继配穆氏,诰封夫人。葬沧州城东茔。自二:绍科,田夫人出;绍庭,穆夫人 出 。

戴君恩(1570-1636),字忠甫,号紫宸,别号兰江痴叟。明澧州(今湖南澧县闸口乡石庄村)人。 著有《说山》、《四书剩言》、《绘孟风评》、《读风臆评》、《抚晋疏草》、《掌园杂记》及诗文等。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于乡,四十一年(1613)登进士,历工部主事,督修永陵有功。渝州少数民族首领樊龙造反,擢君恩佥事,监军渝城。功成,晋升两浙水利参议兼盐法,多所厘剔。适逢两浙督学使缺任,以君恩代署,不久,中流言蜚语解官,回归故里,遁隐太清山,在这个溶洞读书治学,除与少数黄冠白衲者一唔外,个人的任何进退、荣辱均不为所动。离浙之际,两郡门生士商,凑资义刻了他的《四书剩言》、《绘孟风评》、《读风臆评》等多部著作,名噪吴越间。落职归里,入澧州太青山岩洞,发愤读书。不久,以才学名望起用为山东参政,晋陕西靖边观察。崇祯甲戌(1634)巡抚山西,计擒等起义军首领三百余人,晋中兵乱暂息。后致仕归里,为感戴的恩威功德,副将艾万年、贺人龙题云:“独拥貔貅百万兵,当年本是一书生。而今方识文章贵,帐外元戎报五更。”四川巡抚王参政为戴德政颂云:“平如衡,直如矢,仁如麟,猛如虎,慈如母,严如父,明如鉴,清如水。”

戴本孝(1621—1691):清初画家。字务旃,号鹰阿山樵。休宁(今属安徽)人。父戴重,明亡绝食死。本孝以布衣终老。能诗,工山水,多作卷册小景,擅用干笔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画趣。

戴梓(1649~1726) 中国清代火器制造家。字文开,号耕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曾制造了“连珠火铳”和“子母炮”。曾侨居扬州,晚年在辽东自号耕烟老人,生于清顺治六年,卒于雍正四年。戴梓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法、河渠、诗画、史籍等,是著名的机械、兵器制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聪颖不凡。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戴梓喜欢上了机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种火器,其中的一种能击中百步以外的目标。

戴名世(1653—1713):清代史学家。字田有,号忧庵,人称潜虚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1724—1777):清代学者,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第元(1728—1789):清代文学家、官员。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今江西大余)人,乾隆进士,与弟均元、长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继入翰林,时称“西江四戴”。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号可亭,清代大庾(今大余县),客家人。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戴衢享之叔父,与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于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士,时人誉为“西江四戴”。著名文学家、名宦包世臣还认为,一家同出两相,且“值军机者唯大庾而已”。 时人谓“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

戴衢亨(1755—1811):清朝状元、官员。字荷之,号莲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之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1811年病逝,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与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戴熙(1801—1860):清代画家、官员。字醇士,号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东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致仕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杭州时,投水死,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有《习苦斋集》、《习苦斋画絮》等。

戴煦(1805—1860):清代数学家。字鄂士,号鹤墅,又号仲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项名达同时研究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和椭圆求周等问题,并代项氏续成遗著。他的代表作有《对数简法》等四种九卷,合刊成《求表捷术》。得出了指数为任意实数的二项展开式、对数展开式及三角函数对数展开式,并用来计算对数表。还著有《四元玉鉴细草》等。戴煦在研究无穷级数时发现了“开方求对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理级对数”和“自然对数级数术”两项定理,比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算法要简单实用得多。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