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苗年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
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
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四月八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吃新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
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
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扩展资料:
苗族除上述传统节日外,各地还有一些节日。如湖南湘西的“看龙场”、“樱花会”;湖南城步三月三的“动春节”,九月霜降前的未日或卯日过的“罢谷节”;贵州黔东南凯里一带二月初二过的“敬桥”,台江、施秉三月十五日过的“吃姊妹饭”节,以及凯里六月十九日举行的“爬香炉山”;
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米花场”等等。其中有属于纪念性的,有青年男女聚会活动的,也有属于祈祷性的。此外,湘西凤凰的苗族,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子老幼都盛装艳服,齐集歌场,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一天尽情歌舞,以纪念自己的祖先。此外,还过清明节,保存有扫墓立卑之风。
2019年4月7日是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小朋友和黎族姑娘在海南省三亚市南山景区跳竹竿舞。 陈文武摄(人民视觉)
2020年3月12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的老师在录制“三月三空中课堂”。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院子里的花渐渐开了,好一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又到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这个春天里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的脑海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记忆,也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传统节日串连而成。
多彩纷呈的习俗
在神州大地上,关于“三月三”这个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
汉族将“三月三”称为上巳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因巳日多逢三月初三,所以便将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这天,沿用至今。《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祓除,也就是去水边沐浴。
农历三月三恰逢冬春换季之际,阴气没有完全褪去,“祓除”寄托了人们祛除病痛和灾祸的心愿。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在“三月三”节日期间,壮族儿女有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民间习俗。
其中,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间相互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一时间,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所以,当地人又把“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三同样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妇女忙着舂山栏糯米,准备过节食品,姑娘们上山采撷染饭的树叶,男人们则合伙上山放狗打猎,下水抓鱼。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且歌且舞,欢庆一年一度的节日。
文化传承的纽带
从古至今,“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流传了下来;在广西,“三月三”是重要节日,在当地人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三月三”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民族民俗元素。
“三月三”的节日记忆,通过丰富的民俗形式和诗词歌会展现并传承了下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江南过“三月三”的场景;陆翙在《邺中记》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临水会,公主妃主名家妇女无不毕出。临水施帐幔,车服粲烂,走马步射,饮宴终日”,是北方过“三月三”的场景;《晋书·李玄盛传》中所说的“玄盛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则是西北过“三月三”的场景。
千百年来,“三月三”不仅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更是成为一条纽带,将凝聚起来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娓娓道来。
如今,为了让“三月三”更多地留住中华儿女的记忆,许多与“三月三”相关的习俗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越来越多与“三月三”有关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扬。听一首壮族三月三的山歌,定能想起那些美好的春光;吃上一顿乌米饭,哪怕是游客,也会对浙江畲乡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旅游推广的品牌
“三月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今已成为了许多地方旅游推广的品牌与形象代表。不少地方纷纷借助“三月三”的节日影响力,推广当地的旅游资源,让世人借此窗口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三月三”春光正好,往年此时,广西南宁邕宁区的壮家儿女们穿上漂亮的壮族服饰,在家精心制作各式美食迎宾客。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三月三”,邕宁区蒲庙镇取消线下文艺演出和美食品尝活动,转到线上开展文艺演出和美食展播活动,展现别样的精彩。此外,蒲庙镇还推出旅游景区线上云游活动,市民和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欣赏到美丽的蒲庙古镇人文风光。
今年“三月三”定会让人难忘,借节日的契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围绕“壮族三月三”及相关的文化事象,开展“云赏三月三”专题系列报道,综合介绍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呈现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翻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便能聆听到来自“壮族三月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歌声,我的思绪也跟着飘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国西南边陲。
在中国的东部,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今年有关“三月三”的线下庆祝活动也全部取消,而最近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三月三”视频,记录着往年的精彩瞬间,呼唤着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
虽然防控疫情,不宜聚集,今年的“三月三”难见街头热闹的场景,但美好的节日情怀仍在心中荡漾,花开三月三,春光暖人心。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如“三月三”这般,共同凝聚起中华儿女的血脉。
苗族是一个陈腐的民族,有着如下的习俗习气:
一、礼仪方面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来宾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意招待,若是远道来的嘉宾,苗族人习气先请来宾饮牛角酒。
二、衣饰方面
苗族的衣饰各地不彻底相像,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着遍及比较考究,尤为是艳服,极为精致,花饰许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为百褶裙。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金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熏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非常为遍及。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登、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苗族的习俗习气有: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天然,祀奉祖先;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金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文章来源:魅力马关物联网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为纪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每年9月20日自治州成立纪念日,湘西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The Miao ethnic group has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cluding Miao New Year, Siyueba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Chixin Festival, and Ganqiu Festival, with Miao New Year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 Miao New Year is celebrated in late autumn and is equivalent to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o commemo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September 20th is designated a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all citizens of the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re given a two-day holiday.
稿源:湘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