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字辈(字辈顺序大全)

时间:2024-01-20 12:20:45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辈分及辈分的制定

辈分及辈分的制定

廖名龙:这是2014-05-20 12:46:18| 分类: 辈分排行发布在《廖氏通主页》上面的一篇文章,因为原来的网站打不开了,再次转发在“乐乎”平台和大家一起探讨、

和平盛世,各地都在修祠堂、修族谱。修族谱就必然会关系到立辈分。

湖南宝庆府发祥公廖氏宗亲会,于2014年5月15-16日在湖南省怀化市召开族史研究会,会议主题就是制定发祥公辈分。会上我做了“辈分及辈分的制定”及“关于湖南宝庆府发祥公廖氏辈分的探讨”的主题发言。

辈分是寻根问祖以及寻亲的密码。辈分即班字也,是一个姓氏,为了分别长幼、维护伦理、世代相传,统一制定的世系序列,在取名的时候要求严格遵守。发祥公《廖氏族谱》廖氏通族班次引:凡族立班次所以序昭穆列尊卑也班次既明即一世以至百世自州处以乞海内无不昭穆井然尊卑秩然也……照班次取讳勿错承前接后庶无参差。

在中国的大部分姓氏中,各自都有自己的辈分,并且写在族谱里面,统一的辈字具有和增强姓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辈分是维系传统的纽带,团结宗族的桥梁,寻根问祖的密码,也是尊祖敬宗的象征。千百年以来代代相传,即使是在现代,只要是辈分相同的,你走到天涯海角、五湖四海,都是一个支系的“一家人”。

但是如今,关于辈分的观念淡化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辈分,更没有按辈分取名了。

一、辈分的概念:

辈分也称字辈、班辈、班字、辈次、字排、排行、字行、行字、行辈、派字、字派、派行或字辈谱等,还有行辈字又叫祧字。辈分是用一个特定的字来表示家族中的某一代、某一辈,若干个字辈字联接起来,便构成了这个家族的辈分。有的把这些辈分字编成几句吉祥如意的话,有的文人甚至写成一首诗。

宗族内部按一定统一排列辈分取名,父母或本人是不可以随便选用或者更改的。

一般情况下,这个辈字是用在名字的三个字的中间或后边,其格式是,姓+辈字+其他字,或姓+其他字+辈字。这个辈字居中间者比较普遍。如廖鸿瑞是“鸿”字辈,廖名龙是“名”字辈(世代振鸿名);廖品正是“品”字辈,廖富芳是“芳”字辈(为仁士品芳)。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辈分只在族内男性中施行。但是也有例外,我在四川遂宁的蓬溪县就看到有廖氏专门为女士制定的辈分。

二、制定辈分的目的和意义

制定辈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明世系辈次,序长幼尊卑,避免因世代相传久远、子孙不断繁衍而造成辈分上的混乱;二是祖宗所出,别血缘亲疏,避免出自不同宗族的人混入本族,或同祖人之间互相联姻缘;三是防名字重复。

1、辈分具有寄托和期盼的意义,辈分和堂号一样,都是为了敦亲睦族,纪念先祖功德,反映族人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或者是寄以期盼和希望。比如湖南宝庆府发祥公后裔的辈分“继述承昌国 敦崇展达才 盛朝隆建立 富贵应常来”就是追求“继述昌国 敦崇达才”,期待“盛朝建立 富贵常来”。又如广东连州市城西廖氏所取用的辈分,为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宗祠碑记上所刻的班辈词句是: 国家兴隆,定有贤良,缵承基绪,世代修积,乃生才俊,光耀门庭。台湾桃园县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谱是: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2、辈分一般具有教育意义,辈分浓缩了族规家训,可以作为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新都县石板滩廖氏明达公辈分排行:明谷君琼道 为仁士品芳 家传兴礼义 国宝重贤良 尚德宗永泰 崇文世奕昌 斯名周复序 代远有纲常。要求族人“为仁、品芳、尚德、崇文、传礼义、重贤良、有纲常”。

辈分要便于记诵:一般是四个字、五个字,或者七个字组成一句,很少有六个字的。如“五言”辈分、要求对仗工整,每五个字一顿,十个字一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易懂易记意传承。如

继述承昌国 敦崇展达才

盛朝隆建立 富贵应常来

继述 承 昌国 敦崇 展 达才

盛朝 隆 建立 富贵 应 常来

“承”对“隆”,“展”对“应”,“才”和“来”押韵。

四言辈分:重庆府壁山县城内文庙坎夫子池廖氏辈分:世希友富 辉曜映成 鸿开书策 骏焕纶旌 心源广裕 建德繁纓 和光家国 道赞枢衡 紫芝宝蔚 金符景荣 凤麟代启 运际永平。

五言辈分:江西廖氏人俊公后裔辈分:人哲昭长发 英雄尚后来 永言多福显 景运自和开

七言辈分:四川仁寿籍田镇、新津瑞林寺等地的辈分:洪国明盛世清吉 江山四庭如先华 蜀在宗田兴家远 陵仁广粤寿亨通。

三、辈分的制定

1、辈分制定:一般情况下,辈分由族中长老、或者有威望、有学问的人员,一个人或者一班人,经过反复推敲制定,并写进族谱,辈分是家谱中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族中一代一代传播执行,不同的辈分用不同的辈字,同一辈分的人用同一个辈字。

2、皇帝御赐辈分,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他们前面的辈分自己定,后面都是御制的。明洪武三十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向孔府御赐十个字:希言公承彥,宏闻贞尚衍;清乾隆五年,乾隆皇帝再御赐十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道光十九年,道光皇帝又御赐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些御赐排名用字给家族增添荣耀。孔氏家族规定必须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辈分取名,不准随意取用,为此孔府曾专门颁布《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3、名人、友人赠送辈分:四川金堂县龙威廖氏清朝雍正已酉年(1730)从湖南邵阳县大田乡来到四川。其班辈一百一十个字,传说是欧阳修赠送给廖氏的。即:“宗德才文仲,景志廷思有,大应兆维学,光显耀宏兴,绍先嗣承祖,希贤子习林,传家守信义,尚国立俊英,时遇天相瑞,泰安昭明仁,其崇彦美敬,若克怀亶元,谦逊智协惠,建鼎新胜朝,隆礼让世达,宪道可通涵,以仕郭邦尔,自申安定之,如奇淑茂乃,常存予曰章,千善永继万,树德长流芳。”

4、辈分的修订及续写:随着时代的变迁,世族的繁衍播迁,世系之间或是迁徙分散、或是失去联系、或是相隔年代久远、或是字辈字用完,族内还要组织续修或者修改辈分,或者另立新的辈分。

5、统一的辈分:有一些姓氏也在试图制定并推广他们的统一辈分,比如孔氏。廖氏在《廖氏通书》中也曾经推出了统一辈分,《中华廖氏通史》正在编撰,也曾经有人提出了“千年辈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人员的分散、分支众多,信息不通,一个姓氏推行一个统一的辈分还困难重重,很难统一!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113世祖起:

三才四维正 学行宗泽立 伟尚承章钟 书俊志锡鸿 业敏哲体道

达远康荣和 超咸障葆化 华国任重树 弘良兰玉秉 德文望新光。

四、辈分字的选择

辈分用字一般选择一些象征吉祥、弘扬祖德、祝福美好的常用字:

1、选择美德或吉祥的字,如:仁、义、礼、智、信、德、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2、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发、传、盛、长、兴、延、继、述、承、昌、良、富、贵等;

3、感恩励志的字,如:志、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瑶、琪、仕、等

4、还有辈分可以用偏旁来表示,在《红楼梦》中的字辈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比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琏--贾蓉。

5、测算辈分用字,据说在少林武当,他们的辈分都是经书里按字测算的。此外还有用鸟叼字,或者抽签择字的。

6、制定字辈既要顺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也要相克问题。既要考虑辈分字的意义,又要照顾到字的读音、字形是否适宜人名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至于因人多而重名。

7、有资料说,廖-Liao-最好不用声母是d.t.n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l声母.iao韵母或去声字。双字名最好首字笔画少而末字笔画多,单字名最好用笔画多的字。

此外不同的姓氏还有一个考虑字的笔画问题。

五、精典推崇的姓氏辈分

在中国姓氏学史上,诸葛氏族的辈分,次序井然,著称于世。其原因在于它将辈分排行的用字,精心组合,撰写成一首艺术五言长律,便于宗族中人记诵。据专家对诸葛亮后裔、浙江一支《高隆诸葛氏宗谱》的最新研究发现,自忠武侯公二十六世孙仍公开始(1225~1264年),凡亮公子孙按行辈命名,并具体规定出八联、十六句、八十个字的辈分,代表后来的80代子孙。诸葛氏族后裔,不论居于何地,均按辈分用字命名。

仍兴宁祥瑞,安原富贵昌。忠肃严恭懿,宣和德裕彰。

聪明通睿智,文理敬容庄。孝友敦信睦,仁慈正伦常。

威恒开鼎晋,纯粹美贤良。俭让崇宽厚,谦尊茂泰方。

享贞嘉敏行,钦慎发荣康。恺惠成蕃秀,英华永庆襄。

这首诗的特点是:音调铿锵,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并且也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家训。前面两联是“二二一”格式,后面六联是“二一二”格式,韵脚是“昌”,一韵到底“襄”:昌彰庄常良方康襄。

仍兴/ /宁祥/ /瑞,安原/ /富贵/ /昌。

忠肃/ /严恭/ /懿,宣和/ /德裕/ /彰。 (二二一格式)

聪明/ /通/ /睿智,文理/ /敬/ /容庄。

孝友/ /敦/ /信睦,仁慈/ /正/ /伦常。

威恒/ /开/ /鼎晋,纯粹/ /美/ /贤良。

俭让/ /崇/ /宽厚,谦尊/ /茂/ /泰方。

享贞/ /嘉/ /敏行,钦慎/ /发/ /荣康。

恺惠/ /成/ /蕃秀,英华/ /永/ /庆襄。 (二一二格式)

一张图看懂辈分称呼,过年回家,别再叫错了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这首儿歌,相信很多人都学过。

诗词君上小学学这首歌时,

一脸懵懂,天啊,这是什么,

为什么还是记不住?

我国是礼仪之邦,

辈分称呼复杂多样。

一些不常见面的亲戚,

稍不留神就会叫错。

今天,诗词君来给大家回味一下最

原汁原味的辈分与称呼吧!

辈分尊称大全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父母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亲:是对父亲古今常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儿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儿的称谓。

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

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官人”等称呼丈夫。

2.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自称大全

父母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对于后母称“继母”。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

祖父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书面表达一般是称为“王考”和“王妣”。

曾祖父母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叔伯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兄弟姐妹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配偶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子女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其他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