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大鼓多少钱一个(大鼓多少钱一个,60公分)

时间:2023-12-28 02:17:19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73岁豫东大鼓哥:直播后,人生第一次获得了“吃肉自由”

“那时候我把薛仁贵绑到法场上,准备着炮响三声问斩刑……”在抖音直播间里,73岁的王德龙身着黑色棉袄,左手打板、右手击鼓,唱着他从9岁起就开始唱的豫东大鼓。

豫东大鼓是河南省传统戏曲剧种,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半个世纪前它是当地民间最流行的文艺活动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它与其它地方戏曲一样,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失传的危险。

做抖音前,王德龙曾经是那种最无人所知的民间艺人,在河南夏邑县农村,他度过了默默无闻的、穷困的大半生:父亲早逝、乞讨,因为没钱,他年近半百才结婚生子,后来妻子生病去世,儿子又患上了精神疾病。大鼓曾经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而近晚年,大鼓也成了他人生唯一的安慰。他不是余华小说里现实版的“福贵”,他说,在抖音做戏曲主播,看到有25万人喜欢他唱戏后,他终于能笑出声来了。

“就感觉白学了,很失落”

9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王德龙三兄妹,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王德龙想有活路,带着一个背篓走了80公里到安徽濉溪县乞讨。在集市上,他遇到了唱豫东大鼓的师父。师父可怜他,把他“捡”回了家,王德龙日夜不分地学了五年,直到将七八部“大书”记得烂熟于心。

豫东大鼓的曲目以民间传奇、武侠为主,像《三侠五义》《封神演义》都是表演的重要题材。学成之后,师父送了王德龙一只二十多厘米宽的鼓——如今师父已经去世多年,而这只鼓则一直陪伴着王德龙,哪怕现在掉了漆,他也要在直播间表演给大家看。

(图说:王元艺第一次在葡萄大棚跟王德龙学习大鼓)

回到老家后,王德龙开始了靠唱大鼓谋生的日子。白天去集会挣几分赏钱,晚上给生产队唱,隔天队长领着他挨家挨户收粮食当演出费。勉强温饱的日子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人们忙于农活不再去集市,晚上也再没生产队的演出。王德龙失业了,他分到五亩地,又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突然之间就没人听了,就感觉白学了,很失落。”王德龙说,今年做抖音账号之前,他都没再怎么唱过大鼓。唯一的一个机会,是十几年前有老戏迷来找他录磁带,带出去后很多人喜欢,于是王德龙又录了1000多盘,每盘卖15块,赚了一万多块钱。

当然,这笔额外收入并没有改变王德龙的困境,三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前年,在外打工的儿子王向丰又因被骗、被欺负患上了精神症。村里照顾王德龙,给他安排了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月工资500元,而那时向丰每个月看病就得花273元。活了七十多年,王德龙还没怎么吃过肉。

“这是搞啥名堂呢?”

做“豫东大鼓哥”的抖音号,源于一次偶然。同村的年轻人王元艺因疫情回乡,有一次经过王德龙家,偶然听见他正在唱大鼓。这些年,王德龙已经很少唱,只有心里憋闷到无处发泄时,他才将大鼓从墙上取下,随意唱几句。王元艺随手拍下了这个画面,发到抖音上,很快引起了粉丝的注意。

(图说:王德龙师徒,二排为向丰、王元艺、陈元文)

在河南,能唱豫东大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王德龙年轻时,隔两三个村就有一个专业演员,但这些年,他们隐退、故去,曾经的同行如今全县也找不出几个。“我花几十年学的大鼓艺术,将来老了,带走了,也就没有了,所以抖音上大家愿意听、想学,我当然希望传承下去。”

就这样,73岁的王德龙站到了台前。第一次正式拍视频时,他在镜头前紧张到忘词。“这是搞啥名堂呢?”

时间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因为掉了牙,有些吐字不清晰了,因为年纪大,年轻时外号是“翁倒山”(意为力气大)的他也没办法连唱几个小时了——可与此同时,他的视频却又像时光机,将很多观众带回了他们的青春岁月。有人说“为了到街头听书,当年经常逃课”,有人说“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赶大集听,一听一上午,等想起买东西,大集没人了”,也有人说“以前听不懂,听懂已老了”。

(图说:王德龙直播时总会把儿子带在身旁)

越来越多人希望了解王德龙说书以外的生活,于是视频里又逐渐加入了日常元素:过73岁生日、大扫除、吃骨头粉条汤、带向丰进城看病。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王德龙表演时向丰一定要坐旁边,王德龙还特地录了条视频解释:“我每天唱大鼓的时候,没有时间看着他。”刚开始做抖音时,大家没经验,常常录到一半停下来找向丰,有一次找到天黑都没找到,后来才知道他偷跑出去,半路遇到表姐,跟着她回家了。

“凭自己的才华吃饭,没错”

去年9月8日,王德龙第一次尝试了直播。直播间陈设很简单,有时在院子里支两架鼓,王德龙戴顶时髦的平顶礼帽,一手举茶,一手敲鼓,有时就在灶台前,身后还有新收的玉米和过冬的木柴。唱的也是粉丝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包公下陈州》《隋炀帝杨广观花》……这四个月,王德龙一共获得了一万多块钱的打赏收入,平均下来虽然不多,但这已经是他六十多年来赚得最多的一笔钱。他高兴极了,用这笔钱改造了屋子、添置了新衣服,还第一次感受到了“吃肉自由”。“以前吃不起,只有萝卜青菜,现在想吃就能吃了!”

(图说:“吃肉自由”的王德龙过73岁生日)

12月,王德龙的抖音号尝试“直播带货”,很多粉丝不了解他的经济状况,质疑他的纯粹性,村里人也觉得他丢人现眼,七十多岁还将家里的事往外说。更多人将矛头指向了王元艺,说他消费老人。

对于这些非议,他们都很委屈,有好几次,王德龙甚至都想放弃了。12月26日,他们特地录了个视频回应质疑,此时团队里已经添了另一名徒弟陈元文。陈元文今年26岁,是一名厨师,11月看到王德龙的视频后便特地来拜师学艺。在视频中,他们这样解释道:“俺老爷爷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直播是为了把自己大鼓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也是想在传承过程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不买账,但更多人在底下留言说:凭自己的才华吃饭,没错。

王德龙最终决定坚持下去。他说:“只要能把大鼓艺术传下去,我怎么都愿意。”除了已经正式拜师的王元艺和陈元文,另有一位贵州的抖音粉丝也准备春节后来王德龙家学习。虽是星星之火,但王德龙相信总有燎原的那一天,眼下,他说自己“精神愉悦”,最紧要的事是过完年就去补牙:“我的嘴现在没有牙,不兜风,不敢张嘴唱,因为一张嘴就跑风,哎呀!”

“烈火铁铺”老板胡三丰:有演出时唱大鼓,没演出时忙打铁

3月27日中午12时许,40岁的武汉黄陂人胡三丰站在江夏郑店一个婚礼的舞台上,敲响云板,唱起了湖北大鼓。大红的戏服很受客户喜欢,胡三丰事先得知,这户人家是嫁姑娘。

当天是铁铺老板胡三丰今年3月的第一场“商演”。胡三丰的湖北大鼓工作室,设在硚口区复兴一村租住的三室一厅里,而他的打铁作坊两年前从常青公园边搬回了黄陂老家。

有演出的时候,胡三丰放下打铁的锤子唱大鼓;没有演出的时候,胡三丰就在家里忙打铁。湖北大鼓和打铁现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胡三丰对此很自豪:“它们都能帮我赚钱”。

有手艺就有饭吃,铁铺现在也有主打产品

胡三丰在他的“烈火铁铺”内唱湖北大鼓。记者胡九思 摄

胡三丰有两部手机,一部用来联系湖北大鼓的演出,一部用来接打铁的生意。3月26日中午,那部专门联系湖北大鼓演出的电话响起来的时候,胡三丰正在用螺纹钢打钎子。对方要的货是30根,胡三丰打了100根,“煤价又涨了,炉子烧起来,只打30根划不来”。

胡三丰的老家在黄陂王家河高顶村熊家畈61号,房子后面是大片田野。2020年6月从汉口搬回来的打铁铺,是胡三丰在自家屋子后面用角钢搭起来的,比原先在汉口的铺子大了很多。

胡三丰在他的“烈火铁铺”内打铁。记者胡九思 摄

屋子外墙上有一块“烈火铁铺”的广告牌:湖北大鼓在前,9张宣传画有胡三丰参加演出的画面,也有与湖北大鼓名家的合影,最后注明承接婚庆、开业、年会等活动。后面紧跟着的打铁,表明可以承接各类钻子、路钉、锚子、撬杠及其他个性化订制。

1997年,胡三丰15岁,刚满62岁的父亲突发中风去世。办完父亲的丧事,大他6岁的哥哥把胡三丰带到了自己学打铁的铁铺。

黄陂的王家河和六指两个乡镇是盛产铁匠的地方。胡三丰学习打铁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黄陂的铁匠师傅在汉口开了一间又一间的打铁铺,因为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兴起,打铁生意很不错。

胡三丰在他的“烈火铁铺”内打铁。记者胡九思 摄

做学徒时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把八卦炉用新鲜的黄泥糊好,再生起火,烧上两壶水。师傅到场了,开始打铁。“打铁无样,越打越像”,学习打铁就是不断练习,照着一样东西打,打得像了为止。需要师傅悉心点拨的是看火候、淬火。

胡三丰怕热,喜欢穿拖鞋,火星子溅在脚上,总好不了,一年四季有三季他的脚是烂的。

最初的打铁是为了学门手艺,有手艺就有饭吃。学了半年打铁之后,胡三丰到建筑工地去学习泥工,住在工地。手艺人身怀绝技,就不愁没活干。胡三丰学了泥工又去学烧电焊。城市的楼盘越来越多,扎钢筋,浇混凝土,会烧电焊的人容易找到活。

胡三丰在“烈火铁铺”。记者胡九思 摄

泥工、烧电焊、打铁,中间来来回回很多次,胡三丰没有放弃学习打铁。在跟了好几个打铁师傅后,马家湾的祁师傅把淬火的绝活传给了他。胡三丰这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铁匠。

2009年夏天,胡三丰在常青公园那里有了自己的一间铁铺,他把写有“打铁”二字的牌子往门口一放,就算铁铺开张了。他给自己的铁铺取了名字——烈火铁铺。

烈火铁铺2020年搬到黄陂老家时,村里原来打铁几十年的老铁匠已去世,放眼望去,返回乡村的铁匠们最年轻的也60出头了,胡氏兄弟是相对年轻的铁匠了。

打铁又脏又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哥哥胡高峰记得,他1993年跟李姓师傅学打铁,从此之后,师傅就再也没有收过前来学习打铁的年轻人了。

胡三丰在他的“烈火铁铺”内打铁。记者胡九思 摄

传统打铁,必须两个人,小锤指挥大锤。小锤2斤,大锤轻的8斤,重的16斤。2019年,胡三丰买了空气锤,有了机器,打铁不再需要两个人了,一个人就行。

去年下半年,一个老板拖了18吨螺纹钢来,全部要打成30厘米长的路钉。胡三丰当时外出唱大鼓,胡高峰打了50多天。

在胡高峰和胡三丰哥俩学习打铁技艺的时候,不打传统的锅、碗、瓢、盆、火钳、菜刀、叉篙等生活用品,也很少打耕田用的犁头、铁耙,主要打建筑工地上要用的各种钎子、撬杠、扳手、钻子、錾子、夹子,以及市政工程上要用的各种锚子、掏下水道的矛钩、方瓢、圆瓢、路钉等。到2000年前后,出现了很多小型机械,耕起田来又快又省力,农具也没有人打了。撬杠、锚子、电镐上的钻头等现在是烈火铁铺的主打产品。

胡三丰在他的“烈火铁铺”内打铁。记者胡九思 摄

“才20多年的时间,没想到我们这个手艺成了‘非遗’了。”胡三丰是从别人嘴里知道这个的,他很是感慨了一段时间。黄陂打铁的八卦炉锻造技艺,是在2012年列入武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胡三丰将从祁师傅那里学来的淬火技术教给了哥哥,尽管哥哥学习打铁的时间比胡三丰长,但师傅并没有教会他这些核心的打铁技术。在要求更高的风镐钻头的锻造中,胡三丰会自己动手。他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淬火技术还有最顶尖的一道工序,没有教给哥哥,“怕他喝了酒说了出去”。

今年春节,胡三丰教儿子唱湖北大鼓,“打铁的手艺,等他大一些再教,但他学会了不能像我这样靠打铁为生,手艺不失传就好。”胡三丰说,他不希望儿子将来从事打铁这样辛苦的工作。

一盒磁带燃起对湖北大鼓的爱,去年演了80多场

胡三丰上学时,父亲教他唱楚剧《讨学钱》,希望儿子用这个诙谐的段子去博得老师一笑。父亲念过五年旧学,会唱楚剧、湖北大鼓,也是村里正月里舞狮子时的“说彩人”。

当生产队长的父亲在家里练习时,也拉着胡三丰来学习,一句一句教他。这三样中,胡三丰最喜欢的还是湖北大鼓:“就是说我们黄陂话!这很简单!”

学习打铁的第二年,哥哥的一个朋友把听了一次的湖北大鼓《乱涨价》的磁带送给了胡三丰,胡三丰一听,很是惊奇:“怎么跟我老爸唱的是一样的咧?”

胡三丰越听越有味,这盘磁带被他听坏了;他后来去夜市买来其他的湖北大鼓磁带,边听边把词写下来,学习唱。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时候,他把塑胶脸盆翻过来,用工地上的木头做成云板和鼓槌,唱给工友们听,慢慢成为大伙喜欢的节目。一有时间,工友们就会喊:“三丰,唱一个!”

即兴编词演唱,见到什么唱出什么,是湖北大鼓的一大特色。35岁时,胡三丰开始自己编词。这时,他已经开始零星地接一些演出了。

“我喜欢唱湖北大鼓!心情不好的时候,找个没人的地方唱上一段,心情就会变好。”心情不好来自打铁有时接不到生意,门面又要交租金了……

3月22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黄陂王家河高顶村熊家畈61号的时候,胡三丰靠着柜子专门编了一段词,其中有一句“我打鼓我打铁,为了传承非不可”,他拿不准这样表达是否对,就悄悄拿起手机线上咨询。他告诉对方:“这句话的意思,我是想非要传承下去。”直到在线回答:“对的,亲,就是为了传承非要这么做的意思”,他才放下心来。遇到来自词中不懂的地方,胡三丰就这样用手机在线咨询,“问一条是一块钱。”

2019年10月19日,胡三丰拜了李和发为师。李和发是湖北大鼓《丰收场上》的首唱,他84岁时收下胡三丰做了徒弟。“他太热爱湖北大鼓了,爱是最好的东西!”今年87岁的李和发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早在2015年胡三丰就找到他,想拜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一直没有答应。胡三丰磨了4年,最终打动了李和发。

李和发教胡三丰怎么把唱腔唱得圆润,演唱时如何调动气氛,如何跟观众互动交流。胡三丰进步很快。李和发的老搭档、《丰收场上》的词作者彭锡坤为胡三丰写了3个段子《麻将婆》《铭记心中的英雄白衣天使》《低头族》,胡三丰有了自己的新作品。

每一场演出,胡三丰都会将完整版的视频发到演出群和朋友圈。他从婚宴、生日宴、寿宴、开业庆典、公司年会走向景区,成为景区驻唱的湖北大鼓演员。

68岁的杨孔安是为胡三丰伴奏的扬琴琴师。他跟胡三丰出去演出,都是坐公交、乘地铁。他们曾花两个多小时从汉口乘公交坐地铁去左岭演出。也有其他唱大鼓的人会请杨孔安伴奏,但杨孔安总是让胡三丰优先。他说,胡三丰是第一个成立工作室的湖北大鼓非专业演员,“因为有了胡三丰这样的大鼓爱好者不懈努力,湖北大鼓这个曲艺形式才能在武汉市乃自湖北省传播、继承和发扬光大。”

胡三丰在复兴一村的出租屋,胡高峰平时在这里照顾胡三丰的儿子,接送他上学。屋子里家具简陋,客厅的墙上挂着“三丰大鼓工作室”的牌匾。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客厅,成为湖北大鼓爱好者最喜欢的去处,他们在这里开迎春联欢会,切磋大鼓技巧。

“现在我以大鼓为主,打铁为次。”2021年,胡三丰在各种场合演出了80多场湖北大鼓。这一年7月,为他创作了6个段子的彭锡坤老人去世,“搞湖北大鼓的老人又走了一个!”

湖北大鼓是2008年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胡三丰最担心的是被人知道他是打铁的,而在圈子里被歧视。想想83岁离世的师叔彭锡坤,他叹了口气:“知道就知道吧,湖北大鼓总是要有人传下去的。”(长江日报记者田巧萍)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西安俩兄弟造出1.2米大鼓,全靠纯手工,20多年都用不坏

一面中国鼓,20多道工序,几乎全赖手工完成,每一道工序都是极重的体力活。在姚家两兄弟看来,做鼓,不仅是谋生养家的手段,更有传统工艺在民间艺人手中的传承。

如今,他们的鼓,靠着口口相传,从西安远销海内外。当鼓声响起,只有他们明白铿锵鼓声背后的艰辛和匠心。

20多道工序 纯手工制作

天气放晴,兄长姚有民选择在今天上午给一面1.2米的大鼓“拉皮”。

“拉皮”是行话,也是手工制鼓与机械化制作的重要区别。买来的黄牛皮在经过日晒、水泡后,早已坚硬如石,兄弟俩需要在牛皮的各边角穿孔,系上棕绳,通过千斤顶和嵌入的木楔,一点点调适,让整张皮料均匀拉开,平滑地绷在鼓上。

“松紧掌握,就是丝毫之分,非常微妙。”弟弟姚玉民说,响亮通透、鼓声不闷、共鸣度高是检验拉皮好坏的重要标准,“牛皮绷到什么程度能让鼓更耐打,声音更好听,经验丰富的制鼓师傅一听就知道分寸。”

中国人对鼓并不陌生,作为最常见的打击乐器,制鼓看似简单,但要制成精品,相当困难。三秦都市报记者今天采访时,姚玉民一口气讲了包括刨木片、箍鼓身、拉鼓面在内的20多道工序,“现在不少鼓都是机械化生产,用数控机床提高产量。但我们的鼓一直都坚持手工制作,属于高端产品,只要你使用得当,20多年都用不坏。”

手工制作意味着成本增加,且无法规模化量产。以木材为例,水曲柳木和楸木属于上好木材,槐木次之,榆木最差。“木材需要晾晒半年,再用刻刀切割成弧形板,用牛皮熬制的胶,粘牢定型”。

皮料以黄牛皮最佳,浸泡后剔除赘肉,“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赘肉刮不净,影响音质。”

期待有年轻人爱上传统技艺

姚玉民50岁,西安蓝田县蓝桥镇扇车沟村人。20多年前,他在西安一家工厂学习制鼓,从此爱上这门手艺,后来哥哥姚有民也加入进来,兄弟俩出来单干,在西安北郊城中村租来一套民房,开始独立生产。

手工不易,这个年代要是能做好传统手工,已是凤毛麟角。20多年的探索实践,姚家兄弟对制鼓工艺进行过多项改良,比如在鼓口位置镶一圈竹边,在鼓身内放置铜铃铛,不仅经久耐用,而且从鼓沿至鼓心的敲击声都有不同音律。

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鼓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作为西安市区内保存至今的仅有一家制鼓作坊,姚家兄弟对他们的手艺非常自信,也对传统工艺的传承表现出隐隐担忧。

姚玉民说,即便在全国范围,手工制鼓的作坊都在不断减少。“体力活,耗时间挣钱少,哪个年轻人感兴趣?连我的孩子都不愿学。”56岁的姚有民说,为了保证质量,他至今都会亲自到木料行里去淘木头,到屠宰场挑选上好的牛皮。

姚有民说,做鼓不比其他手艺,需要静下心学好几年才能学有所成,这些年中,也有一些人来慕名学习制鼓,但干不了几天就放弃了。“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技艺,像‘击鼓传花’一样将此传承下去。”

于谦60亩马场被拆,拆迁款高达4亿?本人笑着回应:别胡说八道

一、

近期,有网友通过视频爆料,于谦的“心头好”没了!

他曾引以为豪的马场被拆迁了。

几年前,老搭档郭德纲就爆料过,于谦的马场在北京南边,占地60多亩,里面养了很多于大爷喜欢的名贵马,“每一匹马都有于谦老师的骨血(心血)”,还有羊驼、孔雀、香猪、锦鲤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种着于老师的菊花……

听过郭德纲相声的人都知道,于谦老师家的马场和小动物,在相声段子里出镜率很高。

因此,很早就有网友为于大爷马场的拆迁款操碎了心,甚至传出了拆迁费高达4亿的谣言,被大爷亲口辟谣了。

还有很多网友为那些小动物们牵肠挂肚,纷纷追问它们搬哪儿去了,毕竟,它们身上可都倾注了于大爷的“骨血”,个个都是他的心头好啊。

于大爷这爱小动物的毛病,是从小就养成的。

于谦的父亲于庄敬是我国第一批高端地质人才,和妻子常年在外忙于石油开采工作,因此,于谦被“开采”出来才4天,就被送到了北京的姥姥家。

在胡同里,于谦不仅会玩男孩子们爱玩的枪,还学会了养花、养鸟。

据说,从小玩鸟的于谦,训鸟的手法炉火纯青,手里的生鸟不出两周,吃飞食,叫大远,开箱子,叼八卦,叼彩旗,打飞弹儿,样样拿得起来……

他那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动物饲养员”,没想到,多年以后,还真给他玩出了花样,连身材凹凸有致的网红美女也被吸引过来……

除了爱小动物,于谦还有个习惯,就是老抱着收音机听相声,还经常跟着学两段。

上学期间,他还时不时在同学面前露两嘴,表演相声中经典的桥段。学校组织庆典或班级联欢,他就找个小搭档,扮演捧哏的说上一段,逗得师生们捧腹大笑,他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不久,于谦还为相声退学了。

二、

1981年,12岁的于谦在报纸上看到了北京曲艺团招生,可以学说相声。于谦毫不犹豫地退学参考。

考试的时候,老师建议于谦学大鼓,可他很有主见地说:“我不喜欢,我就喜欢说相声。”

凭着这股和相声死磕的劲,他通过考试,被录取了。然而,不久老师的评价却让他差点要吐血!

半年后,相声班的开蒙老师王世臣先生对于谦的总结是:“死羊眼,一张脸,身上板,嘴里颤”,并告诉于谦的父母:“这孩子不成,干不了这个,你们看不行,就领回去算了。”

就在于谦差点被老师“判死刑”时,班里一位老大哥拉了他一把。

说过一段时间相声的老大哥得知于谦的情况,主动帮助他训练相声,带着他一遍一遍地排练。只要于谦说得不对,动作不到位,老大哥就拿着练功用的皮制板儿带,啪地一声,抽过来……

这种魔鬼训练很费板子,因为于谦没有废,反而没多久就被打开窍了,效果立竿见影。

等到王世臣先生把于谦的父母和团里的领导叫来,看他表演时,竟大吃一惊!

受过强化训练的于谦说得很溜,表演一结束,于谦的父母和领导还没说活,王世臣先生就改口道:“这孩子不错嘛,要不再学一段看看吧。”

就这样,于谦正式留在了曲艺团,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等学习说相声。

在北京曲艺团的日子里,于谦有事没事就往团里的相声台柱李金斗家跑,李金斗看着这孩子老实,就带着于谦喝酒聊天。

从那以后,于谦练就了一身的好酒量,喝酒也成为了他著名的“三大爱好”之一。

相声讲究师承,和于谦搭档的刘颖非常崇拜李金斗老师,就拜在了李老师的门下学相声。

看着天天陪自己喝酒的于谦,李金斗不禁问道:“刘颖拜我为师了,你想拜谁为师?我来给你引荐!“

谁知,于谦毫不犹豫地说:“我想拜石富宽老师为师!”

李金斗二话不说,便找到了石富宽,说有个孩子想拜你为师。

石富宽却表示,现在不想收徒弟。但实在是架不住李金斗软磨硬泡,好说歹说,石富宽终于松口。

1985年冬天,16岁的于谦跟着李金斗,来到石富宽的家里,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此后,石富宽说:“以后你就算我徒弟吧”。

正当于谦跟着名师学相声时,小他4岁的郭德纲学了几年相声后,也跑到北京,想进文工团,可惜只能干端茶递水的活……

名师出高徒,可是,于谦不久再次受到一万点暴击。

三、

90年代初,一群戴着蛤蟆镜、穿着喇叭裤、跳着霹雳舞、高唱《一无所有》的摇滚青年招摇过市,引领了潮流,相声开始走向低谷,很多相声演员开始转行。

搭档刘颖也出国了,没事干的于谦,开始琢磨学点新技能。

1992年,23岁的于谦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大专班。天天跟着一群搞创作的导演混,演些小角色,混口饭吃。

不久,于谦就在赵宝刚执导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一名警察,台词就一句:“站着别动!”

此后,于谦参演了《海马歌舞厅》《新刀马旦》《李卫当官》等影视剧,还在北京电视台的《妈妈宝宝》中担任主持人,教观众如何做家庭美食。

资深吃货于谦也借此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最拿手的是炸酱面。

身为“富二代”的他,似乎没啥压力,有戏拍戏,没戏就玩儿,玩鸽、熬鹰、钓鱼,各种吃喝玩乐,只要好玩,就没有于谦不参与的。

而一心想进京城说相声的郭德纲,数次进京失败,只能靠卖电池维持生计,好在红桥区文化馆馆长杨志刚收了他。在学相声时,还和同样学相声的女孩胡中惠搞到一起,结婚了……

一转眼,于谦也玩到奔三了,一次偶然的机会,竟和一个女学生玩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1998年,电视剧《红印花》开拍,29岁的于谦在里面饰演酒吧老板。还是学生的白慧明19岁,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当群众演员,体验一下拍戏的感觉,走进了于谦的碗里。

虽然合作只有四天,但戏拍完后,于谦凭借着说相声的好,与白慧明互留了电话号码。

没过几天,白慧明学校五一放假,特别无聊,就想起了那个会聊天,说话挺幽默的演员于谦来。

于是,她主动给于谦的家里打一个电话,没人接;打手机,不在服务区;打呼机,呼了两遍也没有人回……

白慧明很失望,心想:这男人也太不靠谱了,留给我的肯定是假电话吧!

四、

几个小时后,白慧明终于接到于谦的电话,他不停道歉,并解释道:“我在地下室拍戏,收不到信号。”

为了表示歉意,于谦马上约白慧明在麦当劳见面,在地铁门口打车时,还特意买了两支玫瑰花。

见面后,于谦含蓄地对白慧明说:“我给你顺便带了两只花,我的意思你明白就好。”

考虑到女孩年龄小,家里可能不同意,便又补充道:“如果不方便拿回家,扔了就好。”

白慧明接过了花,在回家的路上,按照于谦的建议,将玫瑰扔到了垃圾桶里,却把爱情收到了心里。

两年后,两人迫不及待地去登记结婚,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看了看还差几天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白慧明,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盖上了钢印……

婚后,于谦的收入朝不保夕,曲艺团一个月400多的工资,连吃饭都不够。有时在外拍戏,于谦因无常出勤,还会被扣工资,最低的一个月,工资条上只剩1.2元。

而那时白慧明一个月却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他“抽烟、喝酒、烫头”这些爱好就必须由老婆补贴了……

而那时郭德纲的日子也不好过,跟师傅杨志刚闹翻后,他再次闯荡北京,依然四处碰壁,老婆胡中惠忍不了和他离了,这就给了日后老婆王惠机会,两人带着一帮徒弟支棱起了“北京相声大会”……

郭德纲和于谦在表演过程中,也有了点头之交,不久,他们将在舞台上会师。

五、

2000年的一天,于谦突然接到北京曲艺团的电话,让他和团里刚借来的一个草根相声演员郭德纲搭档,给他当捧哏的。

当时的郭德纲,也是朝不保夕,为了落户北京户口,被借到曲艺团演出。就这样,两人被团里派到北京六环以外,周边的各个郊县,表演对口相声。

因为演出始终围着京城转,就是进不了北京城,郭德纲打趣地说,咱们现在可是“郊县天王”了。

虽说是为了应付团里的工作,但舞台上的于谦却给郭德纲留下了惊人的印象。无论是尺寸、劲头、火候,还是默契的程度,都让郭德纲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而于谦也觉得两人配合挺丝滑,还受邀去了郭德纲的北京相声大会。

2003年,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于谦和郭德纲的相声《你好北京》,还获得了组委会特别奖。

2004年底,郭德纲终于搭上了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相声大会也有了一些人气。

于是,他给于谦打电话,说:“哥,您要没事,您要愿意,您就来吧。正好给我捧哏的张文顺先生身体不舒服住院了。”

于谦应邀请来到德云社,与郭德纲搭档演出了三场,玩得很嗨,找到了那种久违的过瘾的感觉,便正式加入了德云社。

在侯耀文等老先生的帮助下,于谦和郭德纲并肩作战,德云社声名鹊起,名利双收。

面对突如其来的爆红,于谦一度也有点自我膨胀,连脸都是臃肿的,后来看中医,结论是太浮躁了。

因此,于谦开始反思,要求自己做事之前都要想一想,说活之前过一下脑子。经常想一想自己以前会不会跟朋友这么说话,如果说出来,朋友会不会觉得自己变了。自己之前怎么做,现在还要怎么做……

于是,有钱了的于谦又继续各种玩,养起了各种小动物。

与郭德纲、于谦一起走红的,还有他意想不到的东西。

六、

在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中,郭德纲把谦爸塑造成“满洲八大铁帽子王中的绿帽子王”“北京第一剑人”“天下第一瓢客”“双刀李老大”“爱新觉罗·筐”“蒙古国海军司令的亲家”……

身为大港油田地质勘探老总,副局级干部的于庄敬,退休后总有老同事打来电话,为他愤愤不平,“郭德纲怎么这么损你们啊?连我们的司机都听不下去了!”

于是,于谦的父母找了一个机会,去听了一场儿子与郭德纲的现场演出,这一听就到下半夜凌晨一点多。

当二老看到那么多白领和大学生,来德云社听“草根艺术“,开怀大笑,也感觉儿子所做的弥足珍贵,自己这样火了也就火了。

虽然谦爸对郭德纲拿自己开涮一事也想得很开,但一直想有个机会找郭德纲认真谈谈——你拿我找乐,我还没管你收费呢!

除了红了谦爸,在郭德纲与于谦的相声里,郭德纲还经常提到一位红颜知己,长得励志、提神,身上纹着百家姓的谦嫂。

作为相声演员于谦的妻子,白慧明一方面表示很理解,另一方面也学着谦爸表示:想跟郭德纲谈谈名誉损失费的事情,这应该是不少的一笔钱!

除此之外,连于谦家里养的香猪、马和各种小动物,甚至连种的菊花,都被郭德纲编排上了,成了相声里的常客和明星,跟着火了……

但这并不影响于谦和郭德纲的关系,两家索性来了个亲上加亲。

七、

2006年4月29日,于谦的长子于梓杰出生了,当年10月,便拜郭德纲为义父,取艺名于云庭,成为德云社云字科演员。

后来,郭德纲的长子郭麒麟也拜了于谦为师,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叫“互换人质”。

虽说事业有成,家庭圆满,但有着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的于谦,却还有一个童年的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做一名“动物饲养员”。

2008年的一天,于谦接到一位动物商朋友的电话,说新进了一匹动物,让谦儿哥抽空来玩。

于谦驱车来到了朋友的动物园,就被一群英国进口的小矮马所吸引。动了心的于谦直接打款,挑选了十七匹马,三天之内把小马拉回到的自己养动物的小院里。

正是这十七匹马,让于谦饱尝了冲动带来的恶果,不仅改变了生活状态,扭转了思维方式,也对玩儿有了更新的认识。

马儿是拉回来了,给马儿搞草料的活不得不干吧……

紧接着,小院的改造工程也开始了,先是把一排狗舍改成了马厩,让马儿有个安身的地方,又改造院子让小马有活动的地方,一来二去就租下了60多亩地专门来养动物……

那段时间,于谦马不停蹄,外边应酬着饭局,院儿里忙活着建设,抽空办理着各种手续,整天就像个包工头,夹着皮包办理各种手续。

八、

终于,用了两年时间,他办全了养殖用地的各种手续,成立了天精地华养殖有限公司,申请了国家二类动物饲养繁殖许可证,才把所有的动物迁了过来。

地方大了,动物品种和数量也多了起来,于谦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动物饲养员”。

玩着玩着,于大爷的马场迎来了王石的妻子田朴珺……

玩着玩着,于大爷的马场又迎来了的网红美女聂小雨……

很多人说,他玩物丧志,但于谦却认为,抱着玩儿的心态才不会累。甚至为了证明玩儿不丧志,还写起了书。

2013年,于谦写了一本书《玩儿》,讲述了自己从小和自然,和动物亲近的故事。

搭档郭德纲在序中写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玩儿好了叫玩儿家。谦哥不争名,不夺利,好开玩笑,好交朋友。在他心中,玩儿比天大!

爱玩的于谦,玩起别的也玩得很溜。

九、

在于谦的眼里,玩儿才是主业,说相声是副业。只要喜欢就去玩,而且认真的玩儿,玩儿摇滚,竟也玩出个北京摇滚协会副会长。

在影视圈里里,于谦也是玩得不亦乐乎,玩票般参演了《郭县令轶事》《越光宝盒》《三笑之才子佳人》《郭县令轶事》《大片》《缝纫机乐队》等影视作品。

吴京在拍摄《战狼2》时,资金捉襟见肘,想请人出演“华裔商人”,却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在老婆推荐下,他联系了于谦。

于谦便友情出演了该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也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战狼2》上映口碑炸裂,票房达到50多亿,于谦还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更重要的是,友情无价。

一年后,于谦领衔主演的电影《老师·好》开拍,于谦招呼了一声,于是,“票房收割机”吴京便爽快地跑来演体育老师,条件只有一个,请一顿涮羊肉!

这就有了后来的于谦在自己的四合院里,请吴京吃铁锅炖的名场面……

在该片中,于谦饰演一位外表严厉,内心柔软的高中老师苗宛秋,上演了很多经典桥段,令人捧腹。凭借此片,他获得第1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不仅如此,于谦还喜欢玩文物,不仅跟着马未都玩古董文玩,还在抖音里和他不断搞互动,两个老顽童也玩得不亦乐乎。

玩相声得了个“相声皇后“的称号,玩宠物搞出个动物园,玩摇滚成了摇滚协会副会长,玩影视拿了个“影帝”,于谦可真会玩。

这次,马场拆迁,对于会玩的于大爷来说,自然也不是啥大问题,他那些“心头好”肯定会有新的地方安放,我们也就无需庸人自扰了。

为了将玩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于谦既《玩儿》之后,又写了好几本书,如《于谦动物园》《于谦小酒馆》《于谦杂货铺》《人间烟火》《人间温柔》和《人间可爱》等,也不知道他哪来的时间和精力。

玩着玩着,于谦自己也玩成了老顽童,用玩的心态,让自己一生活得真实而潇洒。

连郭德纲都流着哈喇子,无比羡慕地说:于老师他一辈子,活了我八辈子,他活得比我值!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头条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