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现存五十五篇,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泽光书院 将《韩非子》重新整理,计划用五十五天时间,每天整理一篇原文及翻译进行连载,均采用原文与翻译对照的形式,原文和译文排在一起,一段原文一段译文,便于大家阅读理解。今天是《韩非子》之第二十八篇《功名》原文与翻译。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
明君立功成名的条件有四个:一是天时,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势位。不顺天时,即使十个尧也不能让庄稼在冬天里结成一个穗子;违背人心,即使孟贲、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气。所以顺应了天时,即使不很努力,庄稼也会自然生长;得到了人心,就是不用督促,民众也能自我勉励;凭借技能。即便不急于求成,事情也会很快完成;得到了势位,即使不进取,名声也会大振。好像水的流动,好像船的飘浮,把握自然之道,推行畅通无阻的法令,所以称为明君。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有才能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不能制服不贤的人。所以在高山上树立一尺长的木头,就能俯临千仞深的峡谷,木头并不长,而是位置高。夏桀作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因为他贤,而是因为他权势重;尧作普通人,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因为他不贤,而是因为他地位卑贱。千钧重物依靠船就能浮起来,销株轻物没有船就沉下去,不是因为千钧轻而销铢重,而是因为有没有依靠船的浮力这种势的差别。所以短木居高临下凭借的是位置,不贤者制服贤人凭借的是权势。做君主的,天下合力来共同拥戴他,所以稳定;天下齐心来共同推举他,所以尊贵。臣下发挥特长,竭尽所能,所以忠诚。用尊贵的君主驱使忠诚的臣子,就会出现长治久安的局面,建立起功业和名望。名、实相依赖而成立,形、影相对应而出现,所以君臣愿望相同而各自要做的事情不同。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来拍,虽然很快,但发不出声音来。臣子的忧患在于不能专职,所以说,右手画圆的,左手画方的,不能同时成功。所以说,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君主如同鼓槌,臣子如同鼓,技能如同车,事情如同马。所以人有余力容易响应召唤,技巧高超容易办成事情。建立功业的人力量不够,亲近的人忠诚不够,成就名望的势不够,贴身的人不贴心,远方的人不交结,那就是名不符实了。圣人的道德如同尧舜,行为如同伯夷,但势位不为世人所拥护、就会功不成,名不立。所以古代能够成就功名的人,众人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真心交结他,远处的人用美名赞誉他,位尊的人用权势拥戴他,正因如此,所以君主的丰功伟绩就如同泰山一样长期在国家之中建立了起来,君主的盛名威望就如同日月一样在天地之间永放光芒。这就是尧所以能南面称王而保持名位,舜所以要北面称臣而献功效忠的原因。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 ,让思想充实生活。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田间哪有功名路
地头只剩老年人
草深树大虫鼠多
道宽房高人挪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自古就有出世、入世两种人生态度。有的人喜欢居庙堂之高,有的人喜欢处江湖之远。人生百态,又弹指一瞬,最后,所有的模样都留刻在历史里,给后人评价。
人们从历史里总结出不同的看法,体会不同的人生,有时候看出向上攀爬的诀窍,有时候看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南怀瑾看到的就是自己所思所想的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历史的韵味
南怀瑾希望人们有佛心道骨,慈悲无为,有一技傍身,勤行能思,纵观三千年历史,所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行走九万里后明白,诗酒田园才是人生美好的归宿。
假如把历史的定义放宽些,我们所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前人的遗物,也都可以算作是历史的一部分。它不属于历史这一学科,但是属于历史。历史里有世间百态,有人生运行的万般轨迹,看着前人所行的路,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无论是一身正气,还是闲云野鹤,都令人动容。
南怀瑾看三千年史,看到的是功名利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是自古根植于人心中的欲望,将军贪功,文人贪名,商贾贪财,高官贪禄。这论调并不新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在《史记》里早就点明这一规律。
因为功名利禄发生的悲剧或者腌臜事太多,看的多了难免心生厌烦。社会是向往着善良与正直的,所以人们不管怎样在黑暗里沉沦挣扎,心里总有一块地方归属于光明,同样渴望着社会能够如同理想中一般善良、纯洁——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有人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出世而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所有田园诗人梦想的生活。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揣测别人千头万绪的想法,只需要和飞鸟相伴,看秋天里高高的麦芒齐刷刷的随风摇浪,野百合开出四瓣菱形的花。
道家向往着出世,最好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抛开不必要的交往,每个人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交际就没有矛盾。由此想来,现在的社会里,大家好像也挺向往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
当不熟的同事发来结婚的请柬时,当恼人的领导又安排加班时,当家里又安排莫名其妙的相亲时。总是会心里发恨的想,就不能让我自己安静会吗?
这可能也是网络逐渐成为社交的主要手段的原因,网络上萍水相逢,靠着电信号相互传达想法。想要分享快乐与悲伤时就拿起手机,想要一个人享受孤单的静谧时就放下手机。
两个在现实里没有交际的人,才敢在网络上坦诚现实里不敢说的心思。这应该是件好事,毕竟在没有网络之前,也不敢向身边人吐露心里最幽暗的心思。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韵味,世间万物循环往复,总能在历史里看见现在的影子,或者应该反过来说,阳光投射下的影子,从过去贯穿到现在。无论是那个时代的人,都在追求着功名利禄,也都被功名利禄所累,总想着逃开。过去是为了俸禄为了生活,如今也是,为了工资为了生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南怀瑾走了九万里的路,才摸清自己的道,要回到田园诗酒里去。这其实是个人生目标的问题,就如哲学三问里的:“我要到哪里去?”
想明确自己的方向,只靠读书是行不通的。王阳明强调要知行合一。知识可能是正确的,但只是经过阅读理解所吸收的,恐怕就会有误差了。所以还要去“行”,切身体会知识在世界里的回响,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误差,真正的准确的学会知识。
贯彻自己的人生理念也是如此,只靠阅读鸡汤,只靠向别人或向自己强调想过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只是一种安慰剂,就像医生对待那些绝症患者一样,安慰剂只不过是渴望奇迹的希望。
也许身体能够回应安慰剂,真的创造奇迹,可是现实绝不会轻易的把奇迹给你。所以要去行动,行万里路也并非要真的去走一万里,毕竟骑行去西藏的人,真的从这趟旅程里收获了多少东西吗?
是要有行万里路的决心去行动,把脑海里的想法映照在现实里,最后改造了自己的生活,可以生活在一个舒适的、深合心意的生活里。
这条路必然是不好走的,行动也必将困难重重。最近火热的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向世界展示了理想里的田园生活,切实的让人们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与悠闲。
可是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农活辛苦劳累,李子柒拍摄视频的背后绝不会像镜头前那般惬意,只不过是选择将生活里美好的一部分传递给观众。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像李子柒所表现出的惬意生活背后是辛苦付出,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必然要付出无限多的努力,承担无尽的痛苦。南怀瑾终归诗酒田园的前提是行了九万里悟道,才想通了自己的一生与目标。
大概每个人都是如此,一开始困囿于功名利禄里,看着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渴望着有一天能站在同一个层次,等到人生渐长,才开始明悟自己的生活不在别人的世界里,而在自己的手里脚下。
终归诗酒田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终——终于。代表着历经坎坷、岁月后,在无数次的反思、放弃与挣扎里才想明白自己的目标,终于在无数光影里找到自己的田园。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更多的人直到死亡也没能想得清自己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或者干了什么。
有句话讲: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他步入社会的那一刻,飞快的消融在社会里,被社会的洪流冲的无影无踪,学生时代设想的人生目标、理想,所渴望的生活的模样都被飞快的击碎,消失不见,之后的人生只是像一个流水线上的自动机器人,按部就班的结束一生。
当二十岁时就几乎能够一眼望穿未来三十年的生活时,就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有些问题,安稳并非世界上最好的事。
书里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但这些终究只是文字的记载,它可以让你体会这二手的幸福,但却不会让你真的拥有这一切。到最后,黄金屋也好颜如玉也罢,都要回到现实里寻找。行万里路,在路途中也许就能偶遇人生的伴侣,就能得到避雨的屋檐。
人一生修心养性最好的一种状态,就是能看透人生荣辱,无论文化富贵抑或是黄粱一梦,所有的事我都会随着时间沉沦和消失。
《菜根谭》中就说: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粱梦破,一生亦是云浮。
这句话说的是那种悟透沉浮之后的一种冷静,红烛燃尽的时候,所有的念头都灰飞烟灭了。就好像所有人都在追求的功名利禄,然而这些东西摆在大是大非和人的生命的这一个时刻,所有的念头都是无足轻重的。
当有一天经历了某一些事情突然醒悟之后,才发现自己所想象的那些浮云,只不过是黄粱一梦,没必要太过于当真,不需要把人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些俗世之中,大多数人生活中存在的那些杂念,在这一刻都灰飞烟灭了。
人生短暂,我们不能荒废生命,要珍惜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能把所有的眼光只放在那些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之上,那些东西只是一片浮云,最重要的是明白生命本来的意义。
《菜根谭》中说:水流而境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极。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流水潺潺,而周围的环境更显得幽静,从其中可以体会到喧闹之中见宁静的一种趣味。山峰高耸却没有阻碍云的流动,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悟出来超凡脱俗,忘我的一种境界。
水流有声音,而境界则是无声音,有了动的衬托我们能够彻底的感悟那种寂静的内心。如果人生得此机缘的话,多去山水之处走一走,感受大山,感受大水之磅礴,明白自我的渺小。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总是追求着一些琐事,比如说很多人总是计较和同事之间的矛盾,计较着生意场上的一些得失利弊,当所有的执念完全放在这些琐事之上,难免就会产生失落的心情,这是一种痛苦和挣扎,这也是来自凡尘琐事带给我们的苦恼。
如果有机会的话,去山水之中走一走,在山水的气势之下,感受人类自我的渺小。这个时候你才发现,你曾经执念的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就是以山水的动态呈现内心的一个静态,用一颗无欲无求的内心去面对这个世界,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这个世界,这一刻你就会发现你曾经执念的真的无用。
人置于安静宁静中,也需要面对着临危不乱的一种从容,即便是面对诱惑的时候,也需要有一种无欲无求的高尚,这个就是我们在人生中多磨练,多修身养性。
就像刚才说的一样,逐渐明白在俗世中所执念的一些东西未必是对的,明白人生真正追求的意义是在什么地方,当你到达这样一个层次的时候,你的内心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无欲无求。
有人最初听无欲无求的时候,总觉得是特别空洞以及虚幻的境界,是不可能达到的,其实没有那么难,只需要注重内心的一个修养,这便是人生的一种洒脱。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菜根谭》中的国学智慧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