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山东阳谷寿张,京杭运河纵贯全县南北,“寿张肉旋子”是阳谷一带地方名吃,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源于寿张北街李家,现由李家第五代传人李德全制作。
李家祖上世代以做火烧为生,清朝年间,李家逃荒途中利用土塔支锅烧饭,然后借泥土余热烤饼充饥,后李家定居于寿张县城(现阳谷县寿张镇)继续火烧营生。
受逃荒时泥土烧饼之启发,李家人在饼内置入羊肉馅、葱花、姜末等多种调料,打入鸡蛋,摊入平底铁锅中,锅干垫泥球,木柴烧火,逐形成外酥里嫩、风味独特的“肉旋子”。
李家“肉旋子”第五代传人李德全,沿袭祖上传统,依然在寿张镇中心路口经营“肉旋子”。因其口感独特,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外乡人慕名而来,排队等候只为这“一口鲜”。
肉镟子操作工艺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做工别致,与众不同,选用上等嫩羊肉经手工剁制成馅。
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子”,再擀成“舌形”面片,先抹一层油,再抹上馅,两手从窄向宽处卷好再用两手朝相反方向拧压成旋扁形,层次多如旋状,故名“肉旋子”。
肉镟子制作过程严恪祖辈传统,程序一个都不能少,慢工煎、焙,灶间烧木头劈材,把做好的旋子饼放鏊(ao四声)子上两面烙微黄,再放平底锅内炽烤。
为了均匀传热,通过泥疙瘩加热饼的灵感李德全发明了泥球传导烘焙食材……这样做的特点:黄中透红,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别有风味。
当肉镟子两面煎至微黄时,请入黄河泥团成的泥球的温床,上覆被黄河泥作的瓦盆,在一个完全由黄河泥构筑的空间里让肉镟子充分呼吸,羊肉和着鸡蛋的香味与泥土的芳香融为一体,起锅打开的刹那间令人特别踏实、接地气。
肉镟子只有在秋冬和初春季才做,春暖花开柳絮飘,整个炎夏直至大忙三秋,他们固守祖训,停做肉镟子,或忙农活儿,或利用设备和手艺蒸猪肉馅的锅饼接续营生……
非遗需要传承,手艺需要延续,红火了数百年的地道名吃让阳谷美食享誉齐鲁大地,勤劳朴实的阳谷人用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也不断丰富餐桌饮食文化。
字形中含有“隹”字的汉字还有许多,并且也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多看几个。
比如“焦”字。
“焦”是一个会意字,什么叫会意字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说白了,就是把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合体字,用这个新字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比如让“止”和“戈”组合,就造出了“武”字——止戈为武;比如让“人”和“言”组合,就造出了“信”字——人言为信;比如让“羊”和“大”组合,就造出了“美”字——羊大为美。
“焦”上下结构,下面是“灬”,“灬”是火字的变形,一般带四点水的汉字,字义都和火有有关系。上面是“隹”字,指鸟。通过字形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字传达的意思是:把鸟架在火上烤。把鸟架在火上烤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火候掌握的好,就有香喷喷的金黄流油的烤肉吃;火候掌握的不好,鸟就很容易被烤焦,尤其是像麻雀这样的小鸟。“焦”的本义是指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金文“焦”
比如“集”字。
“集”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隹”字,指鸟。下面是“木”字。组合起来就代表:鸟站立在枝头。在《说文解字》中,“集”是这样写的:
说文解字中的“集”字
上面的字形,明显地看得到树上立着三只鸟——“三”在这里是约数,表示数量多的意思。《说文》中解释:集,群鸟栖止于树上。所以,“集”的本义是:集聚、会聚。
比如“雏”字。
“雏”是一个形声字,与“刍”同音,读“chú”。“刍”这个字,我们最熟悉的词汇也许是“反刍”,还有历史书上写的“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刍”最初的字形,是这样写的:
甲骨文“刍”
甲骨文中的“刍”字,勾勒的是一只手正在拔草的情景,而这些拔回来的草,是用来喂养牲畜的。所以,“刍”字的本义是割草,同时也可以指喂牲畜的草。例如《宋史》中的这句话: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如果有拿百姓一缕麻来绑扎草(喂牲畜的草),立即斩首示众。例如“反刍”——把半消化的草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在《说文解字》中,“刍”被写成下面这样:
《说文解字》中的“刍”字
《说文解字》中的“刍”字,描摹的是割下的草,已经被人捆扎好的样子。
所以,《说文解字》中“雏”是这样写的:
雏
我们观察上面的字,它的右边是一个“隹”字——指鸟;左边是一个“刍”字——指割草。整个字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割草来喂鸟。这个“鸟”其实就是小鸡小鸭,因为还无法自己觅食,所以需要饲养。《说文解字》中解释:雏,鸡子也。“鸡子”就是小鸡的意思,这是“雏”字的本义。后来又引申表示:幼小的禽类。像李商隐的诗——《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后面两句诗,写了对韩偓及其父韩瞻的赞美之情,老凤新雏,一门诗杰。同时又表达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着重赞扬了韩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