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腊月二十四
是中国人传统的扫尘日
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既有驱除病疫
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
也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这一风俗反映出中国人
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
实际上在很多地方
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
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扫尘离不开打扫工具,笤麈、笤拂、笤帚
扫麈、扫帚、笤麈纥繨、笤麈子
笤麈刷刷子、扫把、蝇刷子、簸箕
掸子、搌布、抹布等都是打扫工具
这些名称各有各的叫法,我们分几期谝一下
笤麈,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
【tiáo zhù】或者【tiáo chù】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来扫地的
笤帚或者扫把
一般是用黍子或者高粱的秸秆扎成
“笤”是后造之字
《篇海》释为:“田聊切,音条,笤箒”
“笤”字从竹,从召
“召”意为“前导”、“先导”
“竹”与“召”联合起来表示
“清晨起床,打扫庭除用的竹制除尘工具”
“麈”,正音读为【zhǔ】
《说文解字》释为:“麋属”
是一种大型的鹿
其尾可做拂尘,叫麈尾
唐代僧人释远年编纂的类书《兼名苑》:
“鹿大者曰麈,羣(群)鹿随之
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上的毛
制成的拂尘,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
后来演化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所谓雅器
古人有麈谈之说,就是指挥动麈尾说话
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
所以麈尾也泛指闲居谈论
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
是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其实无论是“笤”还是“麈”
一开始都具有掸去尘土
或者驱赶蚊蝇的功能
后来“麈”因为有了魏晋风度的加持
成为了利器,所以在世人眼中笤俗麈雅
后来二字合成“笤麈”,就是指扫把
这个称谓现存在关中方言和西南官话中
新疆焉耆方言把“笤麈”
也称为“笤拂”【tiáo fù】
这个称呼也源自关中方言
“拂”指“轻轻擦过;掸去;甩动”等意
焉耆方言把用来扎笤麈的植物
叫“笤麈wang子”
就是下面这个字
【wáng】,原本是指一种芒草
又名“杜榮”,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秆皮可制索、编鞋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
“笤麈wáng子”其实指的是“黍子”
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黍”
这种粮食作物的秸秆扎成的笤麈
非常结实耐用,过去焉耆农村人家
会在田埂上种上一排用来扎笤麈
自己用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
笤麈是用来打扫卫生的工具
同时也可用来打人
是大人用来教训孩子的好东西
我们尕时候不听话
阿妈就会挥着笤麈纥繨满院子撵着我们打
大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笤麈教训我们
这里面也是满满爱的门道
因为笤麈是软和的
能把人打疼,但却打不坏
而且非常顺手好操控
就算是下手没轻重的
也不至于闹成血光之灾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古人何时能用上扫帚呢?在支付宝蚂蚁庄园每日一题中,2021年2月5日的问题是问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古人何时能用上扫帚呢?扫帚什么时候发明的?扫帚是什么时代发明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选项:商周时就能、明清时才能
答案:商周时就能
解析
扫帚是我们用来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中国,在在四千年前的夏代被一位叫少康的人发明而来。
扫尘的习俗起源于尧舜时期,到了唐宋的时候,每当腊月二十四就有了“扫年”的习俗直到商周时期,古人们就广泛的使用扫帚扫地了。
故事: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另也指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笤帚和扫帚的区别
一、主要原料不同
笤帚[tiáo zhǒu] 原 料:高粱糜子,地肤,棕丝,芦苇,椰棕丝,塑料丝等材料。
扫帚[sào zhǒu]原材料:高梁穗、金丝草、竹梢、扫帚草等。
二、用处不同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
是人们日常用来扫除杂物的工具,相当于扫把。
三、工艺流程不同
扫帚: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分选后平铺在地上→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去掉糜壳→硫磺熏蒸→成品。
笤帚: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分选后平铺在地上→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去掉糜壳→硫磺熏蒸→成品。
二者相同之处:都是打扫卫生用的。
以上就是春节前扫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那古人何时能用上扫帚呢的全部内容了,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来源:卡饭网
今儿个腊月二十四
是中国人传统的扫尘日
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既有驱除病疫
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
也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这一风俗反映出中国人
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
实际上在很多地方
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
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扫尘离不开打扫工具,笤麈、笤拂、笤帚
扫麈、扫帚、笤麈纥繨、笤麈子
笤麈刷刷子、扫把、蝇刷子、簸箕
掸子、搌布、抹布等都是打扫工具
这些名称各有各的叫法,我们分几期谝一下
笤麈,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
【tiáo zhù】或者【tiáo chù】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来扫地的
笤帚或者扫把
一般是用黍子或者高粱的秸秆扎成
“笤”是后造之字
《篇海》释为:“田聊切,音条,笤箒”
“笤”字从竹,从召
“召”意为“前导”、“先导”
“竹”与“召”联合起来表示
“清晨起床,打扫庭除用的竹制除尘工具”
“麈”,正音读为【zhǔ】
《说文解字》释为:“麋属”
是一种大型的鹿
其尾可做拂尘,叫麈尾
唐代僧人释远年编纂的类书《兼名苑》:
“鹿大者曰麈,羣(群)鹿随之
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上的毛
制成的拂尘,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
后来演化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所谓雅器
古人有麈谈之说,就是指挥动麈尾说话
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
所以麈尾也泛指闲居谈论
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
是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其实无论是“笤”还是“麈”
一开始都具有掸去尘土
或者驱赶蚊蝇的功能
后来“麈”因为有了魏晋风度的加持
成为了利器,所以在世人眼中笤俗麈雅
后来二字合成“笤麈”,就是指扫把
这个称谓现存在关中方言和西南官话中
新疆焉耆方言把“笤麈”
也称为“笤拂”【tiáo fù】
这个称呼也源自关中方言
“拂”指“轻轻擦过;掸去;甩动”等意
焉耆方言把用来扎笤麈的植物
叫“笤麈wang子”
就是下面这个字
【wáng】,原本是指一种芒草
又名“杜榮”,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秆皮可制索、编鞋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
“笤麈wáng子”其实指的是“黍子”
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黍”
这种粮食作物的秸秆扎成的笤麈
非常结实耐用,过去焉耆农村人家
会在田埂上种上一排用来扎笤麈
自己用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
笤麈是用来打扫卫生的工具
同时也可用来打人
是大人用来教训孩子的好东西
我们尕时候不听话
阿妈就会挥着笤麈纥繨满院子撵着我们打
大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笤麈教训我们
这里面也是满满爱的门道
因为笤麈是软和的
能把人打疼,但却打不坏
而且非常顺手好操控
就算是下手没轻重的
也不至于闹成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