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该句化用春秋政治家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一语,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一、释义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大意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
在这里,“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生死')”的倒装,把宾语“生死”提到介词“以”的前面。直译是“用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中凡是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在这首诗的“生死”一词中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鲁迅赠日本友人的诗《题三义塔》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恩仇”一词中,重点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则,连“恩”也要“泯(泯灭,忘记)”,那还能依然是兄弟吗?跟上述的“生死”一样,如果两个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释不通了。
二、出处春秋时郑国子产因作丘赋而受到诽谤,他不以为意,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两千余年后的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此即《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组诗二首,其中第二首原文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还作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其中,林则徐对《左传》中子产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进行了发挥,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翻译
中央编译局在《中央文献重要术语译文发布(2015年第七期)》 中,将这两句诗作为重要术语,发布了官方版本的翻译:
“Were it to benefit my country I would lay down my life;
What then is risk to me?”
三、作者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94课,只讲《说文解字》“走”部汉字中的一个字:赴。详细情下:
赴。读f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赴,趋也,从走,仆省声。”形声字。本义是趋走,前往。徐锴的《说文系传》“一心趋向之也。”比如《史记.滑稽列传》:“欲赴佗(通“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淳于髡(kūn)出使楚国丢了黄鹄之后的自辩之辞:想要前往他国逃亡吧,又痛心齐、楚两国大王之间的使节由此断绝。在这里,“赴”就是“趋走、前往”的意思。
(滑稽善辩的淳于髡)
又比如《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农民趋赶时令,商人趋求利润,工人讲究技术,仕人追逐权势,这是时势使他们这样的。现代汉语也这样用,比如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倘使我没有这笔,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诉无门的一个。”
(鲁迅先生像)
本义之外,赴还有基他用法,如:(1)至,到达。《尔雅.释诂上》:“赴,至也。”清代沈涛《说文古本考》:“《尔雅》:‘赴,至也。’自此至彼谓之赴。“郦道元《水经注.清水》:”雷赴之声,震动山谷。“《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吾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这里的赴,是本义的引申,即指关羽单身到达东吴所设的相会之处。
(浮雕:关云长单刀赴会)
(2)跳进,举身投入。《楚辞.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王逸注称:“自沉渊也。”(屈原)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渔父》)
又比如《吕氏春秋.知分》:“(次非)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高诱注称:“赴,入也。”跳到江中刺蛟,杀了蛟之后又上船。再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跳进清池水中自尽了。
(《孔雀东南飞》:举身赴清池)
(3)投身,参与。《篇海类编.人事类.走部》:“赴,趋就也。”比如《晋书.卫瓘传》:“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
(4)插入。《抱朴子.外篇.博喻》:“犹剸高马以适卑车,削附踝以就偏履, 断长剑以赴短鞞,割尺璧以纳促匣也。”把长剑砍断插入短的剑鞘里。
(5)(为某种理由或事件)奔走以出力。比如:共赴国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孔颖达疏称:“赴谓奔走,言弼谐已性,奔走以赴礼也。”(子太叔认为):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赴礼,即奔走出力(追求)向礼。
(中国画:共赴国难)
(6)急走报丧。后作“訃”。《玉篇.走部》:“赴,告也。或作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走部》:“赴,古文訃告字只作訃字者,取急疾之意,今文从言,急疾之意转隐矣。故《言部》不收訃字者,从古文不从今文也。”邵英的《群经正字》也有:“正字统当作赴,为急疾走告义。”他们认为:《说文解字》没有收“讣”告的“讣”字,原因就在于古代的“讣”字本就写作“赴”,本来的意思就是急走报丧,现代汉语写作“讣”字,急疾的意思反倒消失了。
(旧式讣告)
(7)倒仆,颠蹶。《管子.轻重甲》:“牧贫病,视独老,穷而无子者,靡得相鬻而养之,勿使赴于沟澮之中。”大意是:收养贫病之人,照顾穷而无子的孤老。使他们不至于卖身为奴而得到生活供养,也使他们不至于倒仆、颠蹶,死于沟壑之中。
(8)合,顺应。陆机《文赋》:“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好像是跳舞的人顺应节拍而舞动衣袖,唱歌的人合着弦乐而发出声音。又比如张衡《西京赋》:“纷纵体而迅赴,若惊鹤之群罷。”李善注引薛综曰:“纵体,舞容也,迅疾赴节相越也。”赴的用法也是合节拍之意。
(9)游泳。《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頤。”成玄英疏称:“游泳则接腋、持頤。”(井里的蛤蟆对东海的老鳖说):我在水里游泳,水就齐着我的两腋和两腮。
赴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赴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9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同心同行】
作者:潘晨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
学人小传
吴玉章(1878—1966),四川荣县人。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曾任延安大学校长、华北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回忆录》《中国历史教程绪论》《文字改革文集》等。
吴玉章一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他不仅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致力于革命斗争,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吴玉章广泛涉猎多个学科领域,尤其在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治学理念、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坐落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的雕像“吴玉章校长与学生在一起”。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提供
走上革命道路
吴玉章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但他寻找光明的道路却是艰难曲折的。1892年,14岁的吴玉章到成都尊经书院求学,与同学游览、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时,时常联想到国家的危急存亡。清朝末年的学政,断送了吴玉章读书求学的前程,他不得不弃学回家。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他痛心疾首,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如焚,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后来,受康梁的影响,他决心做一个变法维新的斗士。戊戌变法失败的现实,让吴玉章苦闷地领悟到,在中国改良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新路。1903年3月,吴玉章变卖田产,辞别妻儿,东渡日本,希望一边留学一边寻求救国之路。在日本,他接触到的“三义”,深以为然,随即加入了同盟会,修正了救国图存的方向。遗憾的是,他和同盟会的同人为推翻清朝所做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烈火席卷全国。回忆这段历史,吴玉章说:“我奔走革命最荣幸快活之事,无过于此。”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终以失败告终。在救国之路上再次陷入迷茫的吴玉章,不得不踏上了远赴法国的轮船。为了寻找革命真理,1914年他进入巴黎法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同时积极关注国内的革命形势发展。再次回到祖国时,他仍在不断地寻找革命的曙光。1925年4月,吴玉章加入中国。此后他曾深情总结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我入党时,已经47岁。我的前半生是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的。从我少年时代起就为国家的忧患而痛苦,而焦虑,而奔走,企图在豺狼遍地的荒野中找出一条光明大道。但是,找了将近30年,经过失败,胜利,再失败,直到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我才找到了真理,踏上了一条正确光明的革命大道。我所经历的途程是多么漫长,多么艰难啊!”
在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中,吴玉章奋不顾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吴玉章一生酷爱学习,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在教育、历史、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1929年,吴玉章初到莫斯科时,连一个俄文字母都不认识。年过半百的他,克服记忆力下降、口齿不如年轻人灵活等重重困难,争分夺秒,朝读夕温,硬是啃下一本本俄语教材,一年后顺利通过了俄语听说读写的难关。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都坚持学习,坚持著书立说,成为革命队伍中著名的学者。同时,学术也是他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他救国救民的思想利器。在党史上,吴玉章与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并称为“延安五老”。他们同属“辛亥”一代知识分子,后来都积极投身于伟大的主义事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延安五老”积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术业有专攻,故而能更加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各自领域。其中,吴玉章在历史学、语言文字学领域成果丰硕。在历史学方面,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历史问题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其思想和观点在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他将很多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字改革上。
吴玉章在小学检查孩子们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况。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提供
推动汉字简化
吴玉章为什么对汉字改革如此积极并矢志不渝?因为在他看来,汉字改革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变化,而且是昌明教育、发展科技、振兴国家的基础,是他实现爱国、报国、强国理想的必经之路。
吴玉章始终把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作为文字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已经八十岁了,从小习用汉字,如果单为个人,完全不必提倡文字改革,然而为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我必须坚持文字改革,为它奋斗到底。”吴玉章在1958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作报告时这样说。这样厚重温暖的胸怀,来自身为知识分子的担当,来自对国家对人民深切的爱。简化汉字并且给新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今天仍在使用。但随着历史烟尘的渐渐远去,很多人对汉字的误解却在加深。我们回忆和缅怀吴玉章参与文字改革的历程,可以揭开历史真相,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现代汉字的认识,对简化汉字正本清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盲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吴玉章深刻认识到,绝大多数人不识字的状况,严重影响到文化的普及,而造成文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字繁难。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有讽刺小知识分子对“异体字”自鸣得意的情节,“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一字多形,给普通民众识字造成了不少困难和障碍。所以早在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学士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简体字,并出现了关于简化字的言论、文章和著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与国语罗马字母运动兴起同时,简化字也得到了发展。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吴玉章经常和林伯渠等同志研讨中国文字改革的途径与方案,并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于1930年撰写《拉丁化中国字初学教本》。他结合外国文字改革的经验,认识到汉字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人口占大多数的现状较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实质性改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多次开展扫盲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识字问题。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他小时候总是无法把繁体字“雞”完全写进纸上的小格子里,以至于“恨屋及乌”,见到鸡就追着打。汉字简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对识字教学提供了帮助。有人在扫盲班同时用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扫盲试验,结果是用简化字扫盲比用繁体字扫盲效率高20%左右。那时,北京开设了很多识字班,有工厂办的、学校办的,也有文化馆办的。第六文化馆速成识字班有个姑娘叫李瑞英,上扫盲识字班每天突击一百多个生字。她平时兜里总带着粉笔、书本,走路时念,吃饭时写,每天认字到深夜两三点钟。三个月后,她学会了2000个字,能读书、写信了,被评为学习模范。这足见简化字在扫盲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识字教学中,简化字比繁体字的效率要高15%左右,而在书写方面则要高出40%以上。在中国普及教育,必须以识字教育为前提,一个文盲是无法谈及数学、物理等基础教育的。因此,普及文化教育的效果与识字教育的广度、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识字教育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吴玉章从旧中国艰难走出来,对提升国家教育水平、科技能力有着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进行汉字改革,是他毕生的学术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来自于他为国家、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提供
探索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如今在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使用汉语拼音如同使用汉字一样驾轻就熟,以至于不会想到它经历的历史风霜和千磨万难。当初吴玉章等学者探索汉语拼音之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单就使用拉丁字母而言,在当时就曾饱受质疑,遇到了很大阻力。吴玉章说:“有些人认为拉丁字母好是好,但不是我们中国创造的,因此听说要用它来拼写我们的汉语,心里总是有点别扭。”他当时能站在历史、世界和未来的高度,力主采用普遍通行的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而不是罗马字母、斯拉夫字母等,在今天看来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汉语拼音在助力汉字扫盲、提高教育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实验表明,只要掌握了26个字母和拼音方法,就可以利用拼音来学习汉字,进而可以阅读汉字和拼音对照的读物,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当时山东平原县的王美荣是一个有四岁孩子的母亲,花了9天时间,突击学会了1500字,大家称她为“识字女状元”。过了几个月,“回生”了600多字,后来她用八九天时间学会了拼音,不仅把全部“回生”的字“回熟”了,还能够看注音读物,并通过拼音学习新字,解决了阅读中的“拦路虎”。《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全国的文盲数量从80%一下子下降到了52%。无论男女老少,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字、读书看报的热潮。在推广汉语拼音的实践中,吴玉章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身体力行地前往多个省市推动汉语拼音教学。20世纪50年代,他首先在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选择几个班作为汉语拼音的“试验田”,让班上的孩子们试学。他亲自到幼儿园听孩子们读书,检验《汉语拼音方案》的效果。1960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到哈尔滨市郊的一个农村考察,恰逢北风呼啸、雪花纷飞的天气,他手拿拐杖,耐心询问农民们学习汉语拼音的情况,直到黄昏才返回驻地。在他的努力下,《汉语拼音方案》在群众中试教、试学、试用,逐步推行了起来。
如今,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拐棍”和“抓手”,以学习汉语口语为主的外国人很多是借助汉语拼音来完成学习的,这正得益于当时采用的拉丁字母方案。在汉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汉语拼音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当初吴玉章等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汉字和汉语拼音正是这样一把金钥匙。
1956年7月1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推广普通话训练班毕业纪念。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提供
做学问老老实实
1940年,吴玉章在《六十自述》一文中回顾了自己从小不偷懒、不苟且、不半途而废,坚韧、忍耐的做事风格。他认为,学问来源于刻苦、用功,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这是吴玉章一生秉持的治学态度。
他对汉字的研究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学术风格。汉字研究是一项非常艰难琐碎的事情,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千个常用汉字,要把每个字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要搜集历朝历代的民间俗字、手抄本用字、生活用字等。在从事艰苦卓绝革命工作的同时,在对敌斗争面临生死考验的时期,在物质条件匮乏、缺少参考资料的环境下,可想而知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他为了求证一个字的来龙去脉,常常熬几个通宵。写出《中国文字的源流及其改革的方案》后,他竟然瘦了十几斤。
他对文字改革的态度和认识是实事求是的,他指出:“我们并不企图目前即刻用新文字代替汉字,目前我们所要做到的便是利用新文字来教育文盲,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可以用新文字学习政治与科学,也可以利用新文字去学习汉字。”吴玉章认为,科学的研究必须敢于打破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
坚持独立思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吴玉章严谨治学的重要方法。在文字改革的实践中,他很注意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如在延安开展新文字运动时,他发现在人们的思想和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便在1941年12月新文字协会第一届年会的报告《新文字在切实推行中的经验和教训》中指出了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消除拉丁化新文字和国语罗马字之间过去造成的隔阂,他在1950年2月为黎锦熙著《国语新文字论》作了这样的题词:“加深对于方案的研究,把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和其他改革方案的优点都吸收过来,把它们的缺点都去掉,以便求得一个完善的方案。”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按照这一精神制定的。
新中国百废待兴。吴玉章谢绝了政务院拟委任的重要行政领导职务,毅然投身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在决定成立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时,德高望重的吴玉章被任命为首任校长。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亲自奔波筹措校舍、准备招生开学。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揭开了由中国亲手创办社会主义新型正规大学的新篇章。吴玉章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要求青年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因为“青年人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亡和革命成败的大问题”。吴玉章认为:“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他不仅要求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树立远大志向,并且应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
早年,吴玉章在赴日本途中写过这样一首诗:“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多年后,对吴玉章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不辞艰险、救国图强,吴玉章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吴玉章始终初心未改。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出处:《汉书·晁错传》
释义:沸水敢趟,烈火敢踏。比喻不拍任何艰难险阻,备不顾身。
典故:西汉景帝时,晁错忍御史大夫。由于晁错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加上他有是景帝做太子时的老师,所以景帝非常尊敬他,对他的话总是言听计从。
晁错主张削弱诸侯王,加强中央集权,这使得许多诸侯的利益受损,因此他们对晁错怀恨在心。其中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把矛头直接对准晁错。
晁错父亲得知儿子的危险处境后,告诫他要少管闲事,可晁错说:“对能打胜仗和坚守城池的人要提拔,对攻破地阵的人要奖励,这样将士才能奔赴汤池、投入烈火。”
后来,景帝为了缓和矛盾,只好把晁错处死了。
目录
《残夏》
《赴野》
《你快点心动》
《许愿》
《炙野》
《残夏》作者: 芙玖文案:
夏末初秋。
藤琼第一次见到商楷,是她最狼狈的时候,他对她说的第一句是:“笨蛋才偷偷哭。”
他看着她,眉眼间都充斥着嫌弃。少年留着干净利落的寸头,一副生人勿进的压迫感让藤琼觉得恶心。
后来她才知道,这个少年是整个垣临的风云人物。
藤琼看不惯商楷,同样商楷也不喜欢藤琼,他们从一开始就处在对立面,却又有着耐人寻味的默契。
他们是彼此的救赎,亦是生命的全部。
藤琼从没想过商楷会低头,他骨子里的傲气在自己面前支离破碎。
少年微垂着头,声音又低又哑:“藤琼,你还想我怎样?”
又有谁知道,冷酷无情的商楷竟会动真心,而他也彻底败给了藤琼,败得一塌糊涂。
他可以什么都不要,他就要她。
更加想不到的是,人人惧怕的商楷竟会单膝跪在藤琼跟前,轻轻抚摸她的头发,话语中是温柔和妥协:“别哭了,我错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藤琼有退路可走,但商楷没有,他只有藤琼了。
又是一年残夏,她站在夕阳下:“他本该前程似锦,是我害了他。”
《赴野》作者: 书也文案:
“我认识沈赴野那年他十七岁,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像是得到了救赎。”
那天傍晚六点四十六分,被大雨吞没的小镇已经沉睡。
小超市老旧的玻璃推门忽然被人从外推开。
乌沉浑沌的光线里,男人全身都浸着水意,滴答滴答的和身后萧瑟的雨幕融为一体。
他自顾自低着头,整个人感觉很疲倦。
时间温吞在过,外头的雨更大了些,哗哗的雨声激起一片白雾绕着玻璃门。
男人状态好似乎变了一点,更颓。他背脊更弯了点,没精神的靠在柜台边,眸光四处晃荡。
忽然他指了下墙上贴的招工启事——招人,800元/月。
我能做吗?
他微挑眉,眼角慢吞拉起了下,这是他望向她第一眼。
后来,那个潮湿的黄昏夜,成了温池雨这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画面。
《你快点心动》作者: 芒厘文案1:
槐城发生了件大事
温家的女儿居然不是亲生的!
温家费尽心思找到亲生女儿时,温听萝正在和季清洄辩论最后一道竞赛题
两人之间势同水火,互不相让,周围的人退避三舍,生怕殃及池鱼
温听萝:“选D!”
季清洄云淡风轻地反驳:“不可能。”
温听萝正咬牙切齿,没想到一转头就被一个眼泪汪汪的贵妇抱住了
——她做梦都没想到,被抱错这种事情居然会发生在她的身上
文案2:
回到温家后,温听萝对所有金银珠宝衣服首饰全部嗤之以鼻
温先生发愁:“宝贝儿啊,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奥数班先来三个,书店里的卷子各来一套!”她势必打败那个逼王!
温先生:“……?”
假千金温蕴知道她回来,一整夜没睡着,生怕被她赶出家门
第二天她起了个大早,想躲开温听萝,可是门一开,她正好对上温听萝的人
温蕴:“……早!早上好!”
温听萝却已经扛着书包跑走了,今天考试!不能迟到!不能输给那个逼王!
温蕴:“???”
文案3:
季清洄心心念念想着表白
恰逢情人节,他准备了很久,却被她鸽掉问及原因
温听萝得意:“呵,你想骗我出去,耽误我复习,趁机在明天的校考赢我对不对!”
季清洄:“……”
第二次,他给她写了封情书,塞在她书包里,次日充满期待地看着她,等她回应
温听萝得意:“昨天你给我的信是战书吧?我都不用看就知道!来吧!!”
季清洄:“……”
他转头就走,显然是气着了
温听萝笑眯眯地追上去哄:“哎?别走嘛!”
《许愿》作者: 柿橙文案:
虞粒喜欢程宗遖,从14岁开始。
那天,他在舞台上弹奏贝斯,张扬肆意。
只是惊鸿一瞥,她再也没能忘却。
几年后重逢,他已成为商场大亨。西装革履,气质矜贵凛然。
她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爱慕,鼓起勇气上前搭讪:“程叔叔,你这个年纪的人,应该不用微信吧?”
他饶有趣味看她两眼,将手机递给她:“加上看看不就知道了?”
18岁生日那晚,她从家里跑出来,失魂落魄地拨打他的电话:“程叔叔,我没有地方可以去了。”
他闻讯而来,揉揉她脑袋,怜惜中透着蛊惑:“跟我走吗?”
2.程宗遖儒雅风流,放浪形骸。在商场杀伐果断,在情场运筹帷幄。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爱玩的人,却在纸醉金迷的夜晚,独自坐在角落,迷离的光线错落下来,他的手中握着一支钢笔,在一张A4纸上解一道数学题。
好友调侃:“那么大家业不要了?要改行当数学老师了?”
程宗遖将解题步骤拍下来,慢条斯理说:“我只给某个小心眼的丫头一对一辅导。”
从那以后京圈人人皆知,程宗遖身边有个小姑娘。
宠溺、纵容,恨不能倾其所有。唯独从不给她明确的回应。
后来,流传出他订婚的消息,在这段如雾中看花的关系里得不到答案,某个小心眼的丫头报了外地的大学,远走高飞。
好友趁机挖苦他:“养了这么久的金丝雀,说飞走就飞走了。”
他不以为然地笑笑:“翅膀硬了,飞走就飞走吧。”
然而,在发现她拉黑了他所有联系方式后,程宗遖这才慌了神,搁下所有工作,追了过去。
站在宿舍楼下,换了新的号码,拨了她的电话。
“在上课,不要打扰我。”她冷漠疏离。
“我等你下课。”
那天,程宗遖从白天等到黑夜。即便下起瓢泼大雨他也不曾离去。
虞粒跑来,气急败坏地喊,“程宗遖,你有意思吗!”
“没意思,你不在的每一天都没意思。”向来轻世傲物的他却抱住她不肯撒手,甘愿伏低,“回到我身边。你要什么,我全都给你。”
3.程宗遖不知道的是。
虞粒曾许过两次愿。
14岁生日愿望:明天还要见到他
18岁生日愿望:得到程宗遖
虞粒也不知道的是。
从不信佛的程宗遖,在海拔5200米的高原,翻山越岭。
为她挂上1200米的经幡,向神明许愿。
——愿我的姑娘,得偿所愿。
《炙野》作者: 八宝粥粥文案:
—炙野,是炙热的陈江野,是她永远热烈的少年—
辛月无意闯入别人视频后火遍全网,因为太漂亮。
起初她刚出名的时候,无数人跑来骚扰她,赶走一波又来一波。
直到有一件事后,所有人都畏惧她,远离她。
辛月不在乎,甚至期望永远别有人来扰她清净。
而那个叫陈江野的男生偏是个例外。
陈江野与这个贫穷又充满贪欲的乡野格格不入。
他一身潮牌,眼底透着所有欲望满足之后的厌倦感。
辛月不知道他一个富二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穷乡僻壤里。
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他黑沉沉的瞳孔里出现了她的影子。
那一晚后,别人都不敢再招惹她,他却凑到她跟前说,“辛月,你真他妈带劲。”
她骂他有病,他不怒反笑,“谁没病。”
陈江野真的有病,辛月发现他是个彻头彻尾不要命的疯子,但他似乎又比谁都清醒,只是叛逆到了极点。
他的叛逆是完全扎进了骨子里的,不论对谁。
她越是让他别靠近,他越是像疯犬一样扑上来。
他非要激起她满身尖刺,又一根根拔下,然后对她说∶
你不用那么逞强,在我这里,你可以哭。
辛月从不在人前哭,看着眼前蛮横将她抵在墙上的陈江野,她只想咬他,狠狠的咬他。
“又想咬我?”
陈江野看出了她的意图,嘴里发出一声笑,将脖颈主动递到她面前,“来,朝这儿咬。”
【陈江野是狂放的、炙热的、肆意生长的。
他出现在这个荒芜的乡野,像烈阳般耀眼,也像凛凛北风,不停肆虐。
她避无可避。
自此,心动至上。】
*
一只疯犬在乡野发现了朵玫瑰。
满是荆棘的玫瑰像月亮,发着光,将他照亮。
于是在那个炙热的夏天。
始终撕裂着一切的疯犬也有了想要守护的美好。
他要他的玫瑰向着最广阔的天空生长。
成为永悬不落的月亮。
1229当青春红遇见海军蓝
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跟随镜头,在这个美好的春天
围观一场青春与热血的对话
连日来,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某校区
举办“共话二十大,青春写芳华”
主题交流活动
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这是一场灵魂与理想的交流
榜样传递力量,奋斗书写青春
在海军黄石舰甲板交流活动中
既有哈工大青年榜样团成员
省优秀班级班长、退伍大学生代表
又有标杆舰新锐副部门长
专业班长骨干、海军仪仗队队员
6名同志结合自身实际
分享成长成才、岗位建功的体会感悟
激励广大青年立志做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的新时代好青年
鼓舞广大官兵争做
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
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这是一段使命与责任的交汇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不能制海,必为海制
军地青年代表们跟随引导员
走进海权文化展馆,参观主题浮雕景墙
感受厚重的历史底蕴、特色的海权文化
激扬建功报国的奋进力量
座谈交流中
双方围绕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等方面交换意见
旨在通过深层次合作
推动共建共育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实现“1+1>2”的功能效应
这是一声号角与誓言的共鸣
“我志愿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
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
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
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
学生与舰员们在团旗下
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铿锵的誓言回荡在码头、铭刻在心中
军地青年们意气风发、昂扬斗志
立志扎根本职,争创佳绩
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这是一次与活力的碰撞
伴随哨音响起
一场紧张激烈的篮球友谊赛正式开始
篮球在指尖飞舞
在赛场张扬
一次次精准投篮、完美配合
赢得全场观众热烈喝彩
联学共建促融合,携手同行促提升
广大青年官兵和优秀学子
必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用奋斗书写青春的辉煌篇章
在新征程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终审:张叶青
编审:赵阳
编辑:张力元 娄欣辉
作者:邱增城 王光杰
主管:北部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政工保障室
投稿邮箱:bhjdweixin@163